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探尋現(xiàn)代大學的理想世界
——顧明遠大學教育思想評述

2016-04-10 09:10:41王小青施曉光
山東高等教育 2016年2期
關鍵詞:理想大學教育

王小青,施曉光

(北京大學 教育學院,北京 100871)

顧明遠被公認為當代中國比較教育學科創(chuàng)始人之一。潘懋元和許美德(Ruth Hayhoe)都對顧明遠在比較教育上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交口稱贊。[1]9,265同時,顧明遠在其他教育領域如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師范教育、教育技術等,都有自己的探索和思考,這從《我的教育探索——顧明遠教育論文選》可見“百科全書式”教育大師的成長圖譜。本文主要關注顧明遠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思考。他根據(jù)自己的蘇聯(lián)留學經(jīng)歷和高校的教育實踐經(jīng)歷,尤其是大學教授和行政職務“雙肩挑”角色,對大學教育的理論更具預見性和實踐操作性。蘇德歸納了顧明遠關于高等教育的主要觀點:高等教育要擺脫學歷主義的影響,高等教育需要人文精神,中國高等教育要保持特色的文化傳統(tǒng)。[1]80-81亦有學者總結為:大學的理想與市場,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結合是大學教育的主旋律,高等教育大眾化何去何從,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等。[1]198-199縱觀顧明遠二十余篇與高等教育相關的論文,可知他在研究生培養(yǎng)和大學教學方面也頗有思想見地,亦值得研究。本文重點討論和簡要評價顧明遠關于大學教育思想的研究,從分析大學教育思想雛形開始,以探尋大學理想為核心,回答“是什么”和“怎么辦”的問題,供同行參考。

一、大學教育思想的雛形——培養(yǎng)什么樣的大學生

大學教育的研究者需要面對幾個永恒的命題:大學是什么?為什么要辦大學?如何辦好大學?在討論這幾個命題的時候,總是難以繞開具體命題“大學培養(yǎng)什么樣的大學生?”由于教育思想是偏向于“形而上”,一個教育家很難在學術生涯早期就提出一套完善的理論來,但在摸索和提煉的過程中,會借助于討論具體命題和具體做法一步一步“走向抽象”“走向系統(tǒng)”,顧明遠先生也不例外。我們梳理顧明遠公開發(fā)表的論著發(fā)現(xiàn),他的大學教育思想的雛形,多數(shù)是關于培養(yǎng)大學生能力的思考和討論。本文以顧明遠首次談“大學的理想”的1994年為轉(zhuǎn)折年,將1980—1993年暫時歸納為大學教育思想的雛形期①。1980年,他發(fā)表在《人民教育》第4期的論文《人才學和教育學》中提到:“教育既然要培養(yǎng)人才,而不是培養(yǎng)庸庸碌碌之才,那就不僅要讓學生學習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一般發(fā)展。所謂學生的一般發(fā)展,不僅是指智力的發(fā)展,按照贊可夫的觀點,還包括情感、意志品質(zhì)、性格、集體主義的個性特征的發(fā)展。當前,中小學,甚至有些大學;教學不得法的現(xiàn)象是十分嚴重的?!盵2]25這是顧明遠首次在改革開放后提到大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問題②,雖然帶著一點模糊和朦朧。顧明遠后來在多篇文章中繼續(xù)對大學生能力培養(yǎng)進行了更加詳細和全面的討論。如,1981年,他在論文《現(xiàn)代生產(chǎn)與現(xiàn)代教育》中說道,“培養(yǎng)方法要注意學生的能力,不是學死的知識”[2]7,并談了具體做法(下文詳述)。1983年,他在論文《高校教師應該學點教育學》中指出:“如果教師只管埋頭教書,不管這些情況,在教書的時候就不能縱觀全局,有的放矢,不能主動地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2]321這里“適應社會需要”是特殊年代下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的折射,更多強調(diào)的是教育功能的社會取向;他后來明確提出要兼顧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個體功能,否則陷入功利主義泥潭。[2]191他對社會發(fā)展觀察細致入微,其邏輯在于大學教育的有限性和知識的無限性產(chǎn)生了天然的矛盾?!爸R在不斷地增長,但大學教育的時間卻不能無限制地延長。在大學教育的短短幾年內(nèi),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本科所有知識都傳授給學生,而且即使學生在學校里學到較多的知識,他們畢業(yè)以后過幾年,也會有相當一部分知識陳舊過時?!盵2]321唯一解決方法在于:“現(xiàn)代高等學校的任務不能只是傳授知識,更主要的是教師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使大學生不但掌握到學科的最基本的理論和知識,而且要了解學科的發(fā)展趨勢,有探索新知識的能力。”[2]321他的另一句話比較形象化:“所謂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就是意味著不要把學生當做裝知識的容器,而是要讓他成為去獲取科學文化知識的主人?!盵2]49

什么是能力?顧明遠援引心理學里面的概念:“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順利完成某種任務的心理特征。所謂發(fā)展學生的能力,指的是發(fā)展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而不是一般的技能和技巧,它包括注意力、觀察力、思維力、記憶力、想象力等心理品質(zhì)?!盵2]322為了把這個問題說清楚,顧明遠又借用現(xiàn)代控制論的術語,把學生能力分為三類(具體見表1):(1)接受信息的能力,包括注意力和觀察力;(2)處理和貯存信息的能力,包括思維力和記憶力;(3)輸出信息的能力,包括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2]322-327各種不同的專業(yè)對能力要求也不同,如數(shù)學專業(yè)要求學生具有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的能力;文學藝術專業(yè)要求學生具有形象思維的能力。[2]327,377他在1987年發(fā)表的論文《高等學校改革中的幾個問題——在北京大學教學研討會上的講演》中,還對能力區(qū)分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觀察力、思維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 情感、性格等。[2]326-327同時,他也強調(diào)了需要將能力和技能區(qū)分開,前者是心理品質(zhì),后者是一定的程式,但二者又不能完全分開。

表1 現(xiàn)代控制論語境下的能力分類表

注: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心理學中的說法;②此表根據(jù)顧明遠在1983年發(fā)表的論文《高等學校的教師也要學點教育學》中的闡述制定。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的能力?這也是顧明遠在問自己的問題。“它涉及到課程的設置、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法的選擇和運用等一系列問題,而且專業(yè)情況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應相同。”[2]327他給出了三點建議:一是要確立正確的學生觀,即把學生當作教育的主體。學生“主體說”一開始不是在高等教育領域提出的,顧明遠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倡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主客統(tǒng)一論”[2]46,但該理論同樣適用于高等教育[2]359。隨之而來的教學改革措施是:提倡發(fā)現(xiàn)法、討論法;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2]328二是要允許學生發(fā)表不同于老師的見解,即允許學生“求異”,這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也將意味著考試制度和評價學生成績的標準需要改革。[2]328-329三是要注意研究學生,因材施教。另外,顧明遠還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論述:

第一,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顧明遠多次強調(diào),不能光傳授知識,要培養(yǎng)能力。[2]377,323,49當教育界開始大力呼吁培養(yǎng)學生能力時,對“傳授知識”卻開始輕視了,進入了二元對立的怪圈。顧明遠又開始強調(diào)二者的共生性,相輔相成、相互促進[2]94,377,這和潘懋元可謂“英雄所見略同”[3]。顧明遠詳細闡述了知識和能力之間的關系:“知識是發(fā)展能力的基礎,沒有知識就談不上發(fā)展的能力……一般來說,能力的發(fā)展與知識的多少、深淺有密切的關系。知識越豐富,掌握的越深刻,越有利于能力的發(fā)展。反之,能力的發(fā)展又是獲得知識的重要來源……”[2]94因此,傳授知識和能力發(fā)展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不是“你死我活”的對立和對抗,而是“你好我好”的共生和共存。同時,顧明遠又進一步指出,知識如何才能更好地促進能力的發(fā)展,其法寶在于改革教學方法,就是現(xiàn)在比較流行的啟發(fā)式。

第二,處理好基礎課和專業(yè)課的關系。高等學校要加強基礎課,使學生具有寬厚的基礎知識,這樣學生的適應性就比較強。[2]18顧明遠的論據(jù)在于美國一流理工科院校的基礎課和專業(yè)課教學時間經(jīng)過了一個“拉鋸戰(zhàn)”的發(fā)展歷程,最后結果是,專業(yè)課所占比例不足30%,而基礎課高達50%。社會要求高校畢業(yè)生有較為寬厚的知識面。[2]19為了使知識寬厚,文理科互相滲透和結合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低年級規(guī)定一定的基礎必修課,必須包括自然科學,人文、藝術、社會科學,且學分數(shù)分配比較均衡,文科理科學分幾乎各占一半。[2]19他認為高等學校發(fā)展的趨勢是加強基礎理論的教學,把專業(yè)教育推遲到研究生階段[2]79,即所謂的通識教育(通才教育)在本科進行,或者本科頭兩年以基礎知識為主,后兩年再進行專業(yè)教育[4]。顧明遠也否定了通才教育和專業(yè)訓練對立的觀點。

第三,鼓勵學生獨立鉆研。大學的課程要適當?shù)販p少,要改變傳統(tǒng)的講授方法,讓學生有自己獨立鉆研的時間,尤其是高年級學生參加科學研究或工程設計,來培養(yǎng)和鍛煉各種能力。[2]19吸引高年級學生參加科學研究,可以算是中國現(xiàn)代研究生培養(yǎng)的萌芽思想。學生在獨立鉆研中對所學知識和方法進行學以致用,真正掌握本領。不管是獨立鉆研還是參加科研,都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夠幫助大學生畢業(yè)之后,獨立掌握新知識,適應新科學技術的變化和發(fā)展;或者,在進入研究生階段,可以更好更快地適應相關研究工作。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很重視自學的重要性:“人類是自學的過去、講授的現(xiàn)在和自學的未來?!盵5]262

二、大學教育思想的內(nèi)核——大學的理想

關于大學的理想,一般研究者如果沒有深厚的理論功底或者豐富的教育管理實踐,難以駕馭這個宏大而抽象的命題。國內(nèi)有關這一主題的論文一般都繞不開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wman)19世紀末的《大學的理想》(The Idea of a University)、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1946年的《大學之理念》(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和后來的《什么是教育》(The Enteitimen),以及劍橋大學前副校長阿什比(Eric Ashby)1974年出版的《科技發(fā)達時代的大學教育》(Adapting Universities to a Technological Society)中的第一章“大學的理想”。當然,沃爾夫(Robert Paul Wolff)1969年的《大學的理想》(The Ideal of the University)在國內(nèi)學術界也頗有影響,但研究者一般認為是延續(xù)紐曼的理念。[6]以紐曼的《大學的理想》為例,這本寫于約120年前的著作,在1999年徐輝和他的團隊翻譯出來后,被引用了920次(通過北大的未名學術搜索)。這還不包括有學者直接引用英文原著以及早期論文無法在網(wǎng)絡上查到的情況,綜合看來,引用次數(shù)會遠超過1000次。紐曼的大學理想是什么?紐曼認為,大學是一個傳授普遍知識的地方。這意味著:一方面,大學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另一方面,它是以傳播和推廣知識而非增擴知識為目的。[7]前言1他認為大學要培養(yǎng)的“紳士”,不是紳士的禮儀及習慣,而是理智的力量、穩(wěn)定性、綜合性及多面性,是對自己能力的駕馭能力,是對出現(xiàn)在眼前事情的恰如其分的本能判斷力。[7]前言6-7其結果如紐曼自己描述的,就像是“一個早已習慣于手銬腳鐐生活的囚犯,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手腳重獲自由一樣”。[8]30另外,雅斯貝爾斯的著作在中國教育界同樣備受關注。在他那里,大學的理想是大學的四項任務:研究、教學和專業(yè)課程、教育與培養(yǎng)、生命的精神交往和學術。[9]149他強調(diào)的是大學需要教師的學術自由和學生的學習自由,真理是師生共同體共同追求的事業(yè);大學的目標在于塑造全人(The whole man),關注的是學生在交往過程中獲得成長。[10]19-22促成“全人”的轉(zhuǎn)化基本上依賴學生自身的力量,這是一個通過反躬自省的自我塑造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要對自己的所有決定負責。[8]32

顧明遠在1994年首次明確提出“大學的理想”這一命題,在國內(nèi)屬于早期極少數(shù)的學者之一。同年,清華大學的官風華也撰寫了《保守與超前——紐曼的大學理想》一文,論述了“紐曼的大學理想體系、紐曼的自由教育觀、紐曼的大學內(nèi)容與方法、紐曼對后世的影響、紐曼大學理想在今天的意義”等五個方面的內(nèi)容。[11]顧明遠1994年在論文中指出:大學的職能、規(guī)模、課程、培養(yǎng)方式等都與初創(chuàng)時期迥然不同,但各國的大學卻都還或多或少地保持著各自的傳統(tǒng),使各國的大學既有共同之處,又各具特色,我們稱這種傳統(tǒng)為大學的理想,它引導著各國的大學乃至整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航向。[12]他認為,大學的理想“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代(環(huán)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但會帶著各自的遺傳因子。”[12]很顯然,他這種觀點是受到阿什比的影響,開篇就引用了其名言:“任何大學都是遺傳與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13]7。顧明遠在另一篇文章中更加簡潔明了地界定了“什么是大學的理想?”“就是大學的價值觀。就是大學是什么,應該把大學辦成什么樣子。”[14]大學理想是與時俱進的,顧明遠主要是以大學三項職能④的演變?yōu)槔?/p>

大學的理想是什么?顧明遠受阿什比啟發(fā),結合自己的理解形成大學的理想“四類型說”:人文主義理想、功利主義理想、科學研究的思想和教育機會均等的思想等。[12,14]人文主義理想以英國的高等教育為代表,功利主義思想以美國高等教育為代表,科學研究以德國高等教育為代表,而教育機會均等可以說是各國理想主義學者所提倡的。英國大學提倡培養(yǎng)有教養(yǎng)的紳士,“其辦學的力量來自大學體系本身的內(nèi)部邏輯,不受社會需求和青年求學的壓力”[12];美國大學辦學的邏輯來自學生的需求和市場的需求;以柏林大學(Berlin University)為代表的德國大學,提倡“學術自由”和“教學與研究統(tǒng)一”的原則。至于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則是社會民主的進展帶來的人類的自然訴求,機會均等意味著青年人都有機會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提高生活質(zhì)量。“大學的理想是從不同角度提出來的,有的是從高等教育功能的角度,有的是從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內(nèi)在規(guī)律,有的則是從高等教育培養(yǎng)目標提出的。”[12]大學理想的不同點來自各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制約,阿什比將19世紀的大學理想稱之為各國教育遺產(chǎn)的“混血兒”[13]19,但相同的是大學理想下的辦學模式由于全球化的影響而趨于相同。這四種大學理想的類型不可能孤立地延續(xù)下來,隨著時代的變化,也會逐步發(fā)生變化,并且逐步融合成為一體了。大學的理想和大學的功能多少有些重合,這從顧明遠在文中的論述也可看出來。大學的三種職能是通過培養(yǎng)人才來實現(xiàn)的,同時也是為培養(yǎng)人才服務的。培養(yǎng)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質(zhì),也是大學理想中最根本的一條[12]?,F(xiàn)在看來,研究型大學一般同時包含了前面三種理想類型特征,其他類型的大學根據(jù)各自的特征和特色,在三種類型的組合上會有所不同,但教育平等則不受大學的類型影響。要用簡潔明了的答案來回答“大學的理想是什么”是非常難的。2015年,顧明遠在一篇書評中提出:“大學理想也好,大學文化也好,其本質(zhì)就是求真育人。”[15]這個答案高度抽象,超越了中國大學的情境,對于全球大學都具有一定的普適性。顧明遠進一步解釋了“求真育人”的內(nèi)涵?!扒笳婢褪亲非笳胬?,創(chuàng)新知識;育人就是培養(yǎng)品德、本領過硬的人才。”[15]如此看來,“求真育人”的說法可以兼顧1994年四種大學的理想類型,前三種類型和上個世紀90年代提出的三個功能一一對應,機會平等的理想則滲透在這三個功能里面,根據(jù)國情,“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也逐步被接受為第四種功能?!扒笳嬗恕笔菍崿F(xiàn)大學的現(xiàn)代四項功能即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根本。“大學的理想是崇高的:各種學術研究和教學都是真理的展現(xiàn),都是幫助生命成長。”[9]149可以說這句話對“求真育人”做了最恰當?shù)脑忈?。套用雅斯貝爾斯的話來說:大學四個功能(任務)是一個整體,它構成了大學的理想。每一個功能或者任務都是大學的理想的生命整體一部分。將每一個方面從另外三個當中剝離出來,“勢必損害大學的精神(大學的理想)實質(zhì),也必然殃及這個被剝離出來的方面本身。”[10]68

那中國大學的理想是什么?顧明遠在1994年的論文中將這個問題的解答任務留給了后來的研究者。不過,他抱著科學和嚴謹?shù)膽B(tài)度提了三個原則:科學的、民主的③和民族的[12]。所謂科學的是指: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是遵循科學的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的;適應現(xiàn)代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吸收各國大學之長,結合中國實際,不照搬別國模式。[12]所謂民主的理想,是指在教育機會上一切公民享有平等的權利,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和方式多樣化,資助貧困地區(qū)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12]民族的大學理想能觸及“本土化”的重大議題。民族的理想,指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要有民族特色。[12]保持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中的優(yōu)秀成分,吸收國外合理的成分,“為我所用”,既能夠與國際接軌,又能夠保持我國高等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顧明遠的這些思想在1983年的《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與我國高教改革》、1987年的《論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1992年《關于弘揚民族文化與教育改革的幾個問題》、1995年的《現(xiàn)代化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教育》都可以追尋其蹤跡。有研究者認為:我國存在國粹派和西化派的對立,而這兩派又不過是兩個極端,在其中還有形形色色的主張,如體用派,從而形成一個連續(xù)體。[1]91經(jīng)過他的分析,顧明遠屬于“還有討論余地”的“文化相對主義者”,顧明遠認為文化的多元化,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平等地位的。[1]90-91現(xiàn)在有相當一部分論文在闡述教育問題和發(fā)表個人觀點之時,仍然帶著一種凡是“國外必然是好的”的文化自卑心態(tài),覺得國外的經(jīng)驗就可以直接拿來借鑒,卻不愿意耐心地研究中國本土的文化、經(jīng)濟和政治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shù)闹袊捅就粱?。令人諷刺的是,被學習者卻比我們更加理性和冷靜。全球國際高等教育權威專家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也常提醒我們“太多的教訓是,人們在借鑒外國的經(jīng)驗教訓時忽略了當?shù)氐男枰蜅l件。極少有外國的范例能夠被直接效仿的。借鑒往往需要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適應過程,而且有時根本沒有什么相關性。……中國有著豐富的學術傳統(tǒng),在借鑒其他可能的選擇時應當謹慎從事,而且應當確保能夠滿足國家的需要?!盵16]因此,可以說,顧明遠在“本土化”的觀點在上個世紀90年代西化思想傾向嚴重的時期提出來,是非常具有理性和前瞻性的,即便是對于現(xiàn)在的學術界,對于言必稱美國,言必稱哈佛耶魯?shù)难芯克悸罚@個20多年前的觀點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警示意義。

三、討論:大學的理想追尋“在路上”

大學的理想如何實現(xiàn)?顧明遠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不過,細細梳理他的相關論文可發(fā)現(xiàn),大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處理好科研與教學的關系[2]17,[17],重視人文教育[2]343,[14],[17-18],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2]18,[14,17],教育技術手段的變革[14],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20-21]等。

第一,實現(xiàn)大學的理想需要“校長的大學理想”。顧明遠重點提到了“大學的理想不僅體現(xiàn)在整個國家對大學的認識上,而且體現(xiàn)在每個校長的身上”[14]。他重點介紹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首任校長吉爾曼(Daniel Gilman)開創(chuàng)研究生教育,哈佛大學前校長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建立研究生院,改革專業(yè)教育和選修制來說明此觀點。顧明遠在談論大學文化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在學風建設方面,校領導要帶好頭,不該和一線教師搶教學獎?!盵22]另外,教學改革除了大學教師的觀念要轉(zhuǎn)變,大學校長的觀念也要轉(zhuǎn)變。[17]顧明遠一針見血地看到了中美大學的共性之處——大學校長的重要性。大學校長不能與教師爭名奪利,其關注點應當在于如何形成自己的“大學的理想”以及如何實現(xiàn)的問題。校長的“大學的理想”不是一朝一夕養(yǎng)成的,一需要能力,二需要時間。顧明遠從1980年就開始呼吁,學校干部要懂業(yè)務,懂教育,熱愛教育。[2]16陶行知認為一流的教育家必須具備開辟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也是言之有理的[23],“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在選拔校長的問題上是存在著弊端的,如選拔什么樣的人當校長,由誰來選拔校長等?!盵5]22這就涉及到校長(書記)的遴選,中央政府是否可以考慮加入一些評價指標如校友評價,學生評價,教師評價等等。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否可以考慮試點,由校長一人同時擔任書記,“一人雙職”既能保證“黨委領導”又能保證校長教育思想的權威性。校長需要考慮放棄申請更多的科研項目或者干脆暫時放棄科研,如1927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約瑟·康普頓(Arthur Compton)在1945年決定放棄科學研究而從事學術行政即華盛頓大學校長。[13]90在任期方面,是否可以考慮更加靈活。表現(xiàn)良好、有志終身投身于大學教育的校長可以自愿請求長期擔任校領導,保證政策的連續(xù)性和連貫性,避免“短頻快”的政績工程的負面影響。那么如何知道他們是否真的有能力,任期內(nèi)做得怎么樣,就涉及到更大的制度改革即校領導考核制度,可以考慮廣東省試行的“終身問責制”,真正實現(xiàn)責任和權利高度統(tǒng)一。這樣,校長有“大學的理想”并能較好貫徹的可能性才更大。

第二,實現(xiàn)大學的理想需要堅守教學的核心地位。顧明遠在不同時代的觀點是有所差異的,基本上是根據(jù)當時中國社會實際情況提出的觀點,但往往又比一般人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20世紀80年代初,顧明遠強調(diào)學校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創(chuàng)造知識,學校既是教育單位又是科研單位,是因為“(1)要提高大學的水平,不搞科研是不可能的;(2)學校培養(yǎng)的專家不僅要有現(xiàn)成的知識,而且要有科研能力;(3)現(xiàn)在不少科研項目是跨學科的,高等學校有各種學科,所以最優(yōu)條件搞跨學科的研究?!盵2]10然而,我國大學的科學研究功能一旦確定之后,似乎就將科研與教學擺到了二元對立的位置,教學的主要位置逐漸降到次要位置,科研的重要性不斷地創(chuàng)歷史新高。盡管不斷有國內(nèi)一流大學開始重視本科教學,但以科研績效論英雄的考核制度卻同時得到顯性和隱性的強化,尤其是國際國內(nèi)各種大學排名,使學術研究的比重不可小覷。由學術研究帶來的學術聲譽和高校資源,已經(jīng)將“工具理性”發(fā)揮到淋漓盡致,大學慢慢忘記了“來時的路”——追求真理,忘記了洪堡精神不只是重視科研,而是重視教學和科研相結合,是為了教給學生更新的知識?!翱蒲泻徒虒W的結合是大學至高無上而不可替代的基本原則?!盵10]73顧明遠在談論大學理想的時候,強調(diào)教學的核心位置有兩個強有力的邏輯。第一個邏輯是:人才培養(yǎng)必須放在核心位置,因為大學的其他職能都要統(tǒng)一到人才培養(yǎng)上,“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學工作應該成為高等學校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因為人才的培養(yǎng)主要通過教學進行的。”[17]真理必須通過教學來傳播。[10]22這里的教學工作主要是指本科教學。第二個邏輯是:“本科教育是基礎,是高等教育生命力的血汁,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本科生基礎上的,本科生的教育質(zhì)量提升了,研究生才有好的生源,更重要的是本科生為各部門培養(yǎng)眾多人才。”[4,17]1998年,博耶委員會《重建本科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藍圖》的報告以及2001年的《重建本科教育——博耶報告三年回顧》都是值得我們?nèi)シ此嫉膶W術研究素材。根據(jù)西蒙(Simon)“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原理,塞特(Cyert· Richard Michael)和馬奇(March· James G)認為“人的注意力和時間是稀缺資源”[24]。一旦時間“一邊倒”偏向了科研,“教書”和“育人”就容易變成次要任務,淪為“花瓶”。因此,顧明遠也提到了科研和教學之間的矛盾問題,雖然沒有給出直接的問題解決方案,但強調(diào)了二者是相互促進的關系。不過,他從另一個方面“重視教學”,一是課程教材的改革,加強基礎,強調(diào)通識教育特別是人文社會學科的重要性等;二是教師隊伍建設,要把最好的教師派到教學第一線,教師聘用時應首先考慮教學需要,師資隊伍建設應當注重國際、國內(nèi)交流,破除近親繁殖的藩籬;三是教學的改革必須先從轉(zhuǎn)變大學校長和教師的觀念開始。[17]顧明遠關于堅守教學核心位置的觀點在當前提倡世界“雙一流”(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美好愿景下,更值得高等教育頂層設計者和大學領導人深入思考,理性看待教學和科研的關系,還原教學應有的“核心位置”。當然,以教學為核心,相應的教學方法改革要跟上,需要強調(diào)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提倡學有造詣的教授、副教授擔任本科教學,特別是基礎課的教學[4],尤其是低年級學生需要名教授教學,幫助學生建立大學生活的自信和希望。而實現(xiàn)這類目標,又離不開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

第三,實現(xiàn)大學的理想需要加強人文教育。顧明遠援引美國全國人文科學基金會1984年的《必須恢復文化遺產(chǎn)應有地位——關于高等學校人文學科的報告》中的觀點:“高等學校必須對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論其專業(yè)是什么,都應具備的學識有一個清晰的看法,并以歷史、哲學、語言和文學學習為基礎,重新布局大學生必修課程。”這是在強調(diào)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人文科學可以告訴我們:“人類文明是怎樣產(chǎn)生的,人類社會是怎樣組織和發(fā)展的;人對自然,人對社會,人對他人,人對自己應該有什么態(tài)度;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邪惡,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鄙;什么該捍衛(wèi),什么該摒棄等等。人文科學可以使人們了解世界,了解社會,了解自己,了解對社會的責任?!盵25]這也是雅斯貝爾斯所強調(diào)的“哲學的思考力”,這種思考力可以教人們考慮所有求知的可能性,可以幫助人發(fā)展其理解力,并擴大視界。[9]154簡單地說,人文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同時,人文精神也能促進大學的靈魂的塑造。[22]人文教育在大學誕生之際處于壟斷的地位,是核心地位。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19世紀中葉以后,科學技術得到迅猛發(fā)展,學科開始分化,大學系科也隨著學科的分化和工業(yè)產(chǎn)品的繁多而分化,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在大學里占據(jù)了主要地位?!盵18]從此,人文學科被削弱了,甚至產(chǎn)生了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的對立。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兩種價值觀的對立曠日持久。前者認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必然導致道德的墮落,后者認為科技的發(fā)展必然提高道德水平。對此,顧明遠指出,科技的發(fā)展和道德的進步不是同步關系,科學技術是中性的,只有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的人才能使科學技術造福于人類,那么就依賴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結成同盟。何況科學有其局限性:“科學突出地暴露了它在哲學上對于存在本身的無知??茖W知識不能提供生活的目標、價值或者方向??茖W特有的明晰性另有所指,而非整體的人生科學?!盵10]35在另一篇論文中,他明確講到:人文精神不僅表現(xiàn)在人文學科上,自然科學里頭也有人文精神。[19]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的對立是二元思維在作怪,本來就應該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當前我國大學的最大問題是科學技術的進步產(chǎn)生的技術至上導致工具理性,使得人文教育“靠邊站”,大學被績效考核和“論文GDP”迷得團團轉(zhuǎn),找不著方向,逐漸將能夠幫助學生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的人文教育傳統(tǒng)“拋諸腦后”。因此,顧明遠呼吁人文主義的回歸,強調(diào)學校要加強人文學科的教學[14],“校園文化是進行人文科學教育的重要課程;學校師生的學術活動是進行人文科學教育有效的活動課程;校園環(huán)境的設計和氣氛是進行人文科學教育的潛在課程?!盵18]當然,人文精神還要滲透到專業(yè)學科中來,顧明遠認同北京大學王義遒所說“人文精神是專業(yè)課程教學中的應有之義”[17]。

第四,實現(xiàn)大學的理想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上文已經(jīng)提到,顧明遠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在提倡要變傳授知識為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使學生掌握較厚的知識和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2]25,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17]。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并不是說,“魚”不重要,而是強調(diào)“漁”更加重要,它使得“魚”的資源不會枯竭。這里的能力均包含了創(chuàng)新能力。后來,顧明遠更加明確地指出: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目標主要不在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7]131。關于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阿什比認為,“大學教育就其最高境界而論,就是培養(yǎng)學生反抗流行的理論和向傳統(tǒng)進行挑戰(zhàn),從而促進學術的發(fā)展?!盵13]63關于如何提升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顧明遠提到了一些舉措:如上文提到的允許學生發(fā)表不同于老師的見解,即允許學生“求異”[2]95,“不唯書”,“不唯師”,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要克服目前教育中的劃一性、封閉性,尊重學生個人,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自我責任意識的觀點[26]。注意給學生留有自主學習的空間,由學生自己選擇課程和教材,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26];強調(diào)大學教學中學生的參與[17]。這里,引發(fā)我們進一步思考在“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方面還可以做些什么。佩里(W.G. Perry)的認知發(fā)展和道德理論模型是值得參考的理論依賴。認知和道德發(fā)展理論主要關注的是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包括四個階段:二元思維(duality)(服從權威),多元化思維(multiplicity),相對主義的思維(relativism),相對主義思維的承諾(commitment in relativism)。[27]其中,前三個階段屬于認知發(fā)展,而第四個階段轉(zhuǎn)向了道德發(fā)展。他的模型都被大量運用在大學生的實證研究上。我國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問題關鍵在于思維的二元對立情況嚴重,以及整體嚴峻的學術生態(tài)(數(shù)據(jù)造假、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這是因為沒有做到“相對主義思維的承諾”。在佩里的理論框架內(nèi),羅納德·巴尼特(Barnett R.)生動而清晰地展現(xiàn)了大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形成過程:“吸收所學知識;深入理解;認識到知識的短暫性和可辯駁性;進行批判性評價;對其他知識形態(tài)保持敏感,并相對調(diào)整自己的歷程;堅持個人立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心智不斷發(fā)展成熟。他們獲得而又突破了相對主義,學會了批判性思維,從而擁有了獨立的創(chuàng)造性。”[8]200

本文對于顧明遠大學教育思想的評述并未面面俱到,而是以大學生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尋覓他的大學教育思想,重點在于他關于大學理想的理論貢獻。他回答了“大學的理想是什么”,給出了“中國的大學理想”的三原則,也在其他場合陸續(xù)回答了“大學的理想怎樣實現(xiàn)的問題。他前瞻性地探討了“大學的理想”這類永恒的命題,使后來的學人們在探討大學的理想,尤其是中國大學的理想時,會因他的研究而得到啟發(fā),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取得突破。如果說,顧明遠在比較教育領域、教育文化觀上具有更多原創(chuàng)性理論貢獻的話,他在大學教育方面則是“開拓性的思考者”“理性的呼吁者”和“理想的實踐家”。他關于大學教育的一些思考總是走在時代前列,但又不至于太過于“遙遠”,理論的敏感度和縝密性令人嘆為觀止。當然,關于顧明遠的大學教育思想還有一些方面可以深入研究,如大學教學思想、研究生培養(yǎng)、高等教育質(zhì)量提升等方面。

顧明遠的教育理論通常是深入淺出,能夠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來講道理,就像他和讀者在平等對話,娓娓道來,讓讀者有豁然開朗、醍醐灌頂之感。然而,他卻很謙虛地反思,“我?guī)资陙砗孟裨诖蠛V杏斡?,有時隱約地看到前面有陸地,以為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但游到眼前一看,原來還是老地方;有時又好像在森林中漫步,總想找一條捷徑走出森林,但總是在里面打圈圈,走不出來……”[2]序言2這是顧明遠對于教育規(guī)律探索的形象的自我反思和喃喃自語。對于大學的理想也是如此,雖然由于所處時代不同,所處地域不同,所被浸潤的文化不同,學者們對于大學理想的所思所想也會有所不同,但不同中亦有可能有大同,不管定論如何,我們都應繼續(xù)對大學理想的探索和追尋。

注:

①這并不是說顧明遠在這段時間主要針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來發(fā)表觀點,其實還有其他同樣令人反思的主題,比如1988年關于提高高等教育質(zhì)量的論文《高等教育迎接新的挑戰(zhàn)》等。

②也許最早需要追溯到顧明遠1956年7月在《中國教師報》上發(fā)表“我所知道的蘇聯(lián)師范學院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一些做法。參見王英杰,曲恒昌2009年《教育人生,明志致遠——顧明遠教授從教六十周年慶賀文集》附錄的“顧明遠教授學術年譜(1929—)”。不過文章內(nèi)容已無從查考。

③顧明遠在1982年的一篇論文《總結歷史經(jīng)驗,認識教育規(guī)律》中提到了教育公平問題。

④顧明遠關于大學的理想論文寫于1994、1997年,這一時期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還沒有成為大學的第四項職能。

參考文獻:

[1]王英杰,曲恒昌. 教育人生,明志致遠——顧明遠教授從教六十周年慶賀文集[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顧明遠. 我的教育探索——顧明遠教育論文選[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3]潘懋元. 高等教育: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73.

[4]顧明遠. 本科教學是高等教育的基礎[J]. 中國高教研究,1990,(2):35-38.

[5]劉道玉. 創(chuàng)造:一流大學之魂[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6]李建強. 大學的理想和理想的大學——赫欽斯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 河北大學,2000:44.

[7]約翰·亨利·紐曼.大學的理想(節(jié)本)[M]. 徐輝,顧建新,何曙榮,譯.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羅納德·巴尼特. 高等教育理念[M]. 藍勁松,主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9]雅斯貝爾斯. 什么是教育[M]. 鄒進,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

[10]雅斯貝爾斯. 大學之理念[M]. 邱立波,譯. 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

[11]官風華. 保守與超前——紐曼的大學理想[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4,(1):103-109.

[12]顧明遠. 大學理想和市場經(jīng)濟[J],比較教育研究:1994,(2):1-6.

[13]阿什比. 科技發(fā)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 滕大春,滕大生,譯.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14]顧明遠. 大學的理想和高等教育改革[J],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1997,(5):16-20.

[15]顧明遠. 大學理性的本質(zhì)在于求真育人——《大學理性研究》讀后[J]. 教育學報,2015,(1):127-128.

[16]菲利普·G·阿特巴赫,羅伯特·O·波達爾,帕崔凱·J·甘波特. 21世紀的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的挑戰(zhàn)(第2版)[M]. 施曉光,蔣凱,譯.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總序二.

[17]顧明遠. 高等學校的教學改革及教育理念的轉(zhuǎn)變[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129-133.

[18]顧明遠. 人文教育在高等學校中的地位和作用[J]. 高等教育研究,1995,(4):1-4.

[19]顧明遠. 鑄造大學的靈魂——一流大學建設的關鍵所在[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6):48-49.

[20]顧明遠. 總結歷史經(jīng)驗,認識教育規(guī)律[J]. 北京成人教育通訊,1981,(1):11-12.

[21]顧明遠. 試論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J]. 中國高教研究,1985,(1):10-15.

[22]顧明遠. 大學文化的本質(zhì)是求真育人[J]. 教育研究,2010,(1):56-58.

[23]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1卷[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 2005:21.

[24]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21世紀與中國社會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27.

[25]顧明遠. 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J]. 北京教育(高教版),1996,(1):21-24.

[26]顧明遠. 為了未來的教育[J]. 遼寧高等教育研究,1996,(3):1-3.

[27]EVANS N J, FORNEY D S, GUIDO-BIBRITO F. 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2010: 85-88.

猜你喜歡
理想大學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金橋(2022年7期)2022-07-22 08:32:10
“留白”是個大學問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2021款理想ONE
汽車觀察(2021年11期)2021-04-24 20:47:38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花火彩版A(2021年11期)2021-02-08 12:42:5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千阳县| 黔西| 华池县| 水富县| 恩平市| 临江市| 西乌| 乐至县| 靖安县| 洛隆县| 西乌珠穆沁旗| 肇源县| 勐海县| 刚察县| 莱芜市| 县级市| 会泽县| 和静县| 罗城| 阿拉尔市| 福鼎市| 宁德市| 合肥市| 清水河县| 托克托县| 政和县| 台南县| 水富县| 马鞍山市| 九台市| 井陉县| 彭泽县| 通道| 登封市| 伊宁市| 莱西市| 襄樊市| 来宾市| 安岳县| 龙里县| 文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