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末學堂學生的社會參與及其影響*
——以“學界風潮”為對象的考察

2016-04-12 15:02:27
山東高等教育 2016年2期
關鍵詞:學堂學生

李 忠

(天津大學 教育學院,天津 300072)

社會參與是滲透在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從個體身邊開始、表達對個人周遭公共事務關注的一種生活習慣。學生的社會參與是學生以其意識、情感、態(tài)度、行動等方式,參與學校教學生活、行政生活、文化生活以及介入和干預政治生活、經(jīng)濟生活、社會生活等,進而影響學校與社會發(fā)展的活動。社會參與是培養(yǎng)學生公民意識的重要途徑。學生社會參與有鮮明的廣泛性和層次性。就空間而言, 有對班級、學校、社區(qū)以及民族國家甚至全球事務的關注;就內(nèi)容而言, 有對公共事務的決策參與、對公共問題的意見和態(tài)度、對公共活動的參與等;就形式而言,可以通過對公共事務發(fā)表言論、調(diào)查分析、實際行動等方式進行。[1]然而,清末學堂學生卻以罷課、退學與集會、游行等作為社會參與的重要方式。何以作為教育受益者的學生會以罷課、退學的方式參與校內(nèi)事務?何以作為新知識階層的學生要以集會、游行的方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學生的社會參與對學生、教育以及社會產(chǎn)生哪些作用?對后來學生的社會參與產(chǎn)生了何種影響?上述問題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內(nèi)容。重溫清末學堂學生的社會參與,旨在為今日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以及提升學生社會參與質(zhì)量提供些許助益。

一、爭取民主與追求憲政:清末學堂學生的社會參與

晚清教育改革的主旨在于利用西方科技知識維護日益嚴峻的皇權(quán)統(tǒng)治,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既有傳統(tǒng)倫理觀念又有西方科技知識素養(yǎng)的臣民,以應對日益嚴重的國內(nèi)外情勢。就人才培養(yǎng)的素質(zhì)結(jié)構(gòu)而言,學生既要掌握古典文化知識(即所謂的“中學”),又要掌握西方語言與科學技術知識(即所謂的“西學”)。就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格而言,學生要有臣民觀念,服從并服務于清王朝的皇權(quán)專制統(tǒng)治。學堂學規(guī)旨在規(guī)范與管理學生的思想與行為,禁止學生出現(xiàn)有違學堂主旨的想法與行為,使學生養(yǎng)成服從乃至順從的依附性。但是,當學生切身利益被侵害時,反抗幾乎成為一種本能反應。早在同治末年,上海廣方言館學生就因待遇不公而拒絕考試。廣州同文館學生因提調(diào)“貪鄙嗜利,擅作威?!薄袄|索規(guī)費”“克扣膏火”,而紛紛告退。[2]整個洋務運動時期,學生的社會參與相對孤立,且?guī)в忻黠@自發(fā)性質(zhì)特點。所謂罷考就是到茶館坐一天,告退則是尋求新的進身之階。隨著時間推移,尤其是對“西學”知識的掌握,學生的視野、素質(zhì)結(jié)構(gòu)、價值觀念開始發(fā)生變化,社會參與由自發(fā)走向自覺、從校內(nèi)轉(zhuǎn)向校外。學生以自身行動參與到社會事務中,實現(xiàn)其作為學校主體與國家主人翁的地位。

(一)學堂內(nèi)的社會參與:反抗專制與爭取民主

清末學堂學生社會參與集中出現(xiàn)在20世紀初。1901年4月,南洋公學學生因組織學會時為首者被開除,十余名學生憤而退學。同年8月,湖北自強學堂學生因不滿教習專制,棄毀示牌,表示抗議。1902年春,浙江吳興潯溪公學學生受民主思想影響,集會演說,卻遭總理龐清臣橫加干涉,學生全體退學以示抗議。隨后,杭州、蘇州、廣州、安慶、南昌、開封等地相繼發(fā)生學生退學事件。這些事件直接起因于學生反對學堂當局對學生的壓制,屬非政治事件。如河南高等學堂和杭州武備學堂學生,因反對閱讀他們認為非急務的理學典籍及《小學》《孝經(jīng)》等儒經(jīng),哄堂罷課;[3]江北高等學堂學生,因不滿目不識丁卻在學堂大肆安插親信的學堂監(jiān)督,與學堂當局發(fā)生激烈沖突。[4]廣東大學堂學生因?qū)W堂當局禁止閱讀《新民叢報》并處分閱報學生、焚毀報紙,退學后赴國外或香港繼續(xù)學業(yè)。[5]1902年的《新民叢報》指出:“兩年以來,若杭州,若廣州,若其他諸省,此等小小騷動已屢見不鮮,雖其間罐體不堅,輒被挫折失敗,而其機固已大動矣。”[6]所謂“挾文明之氣而漸種而漸動之”[7],這些分散、小規(guī)模、自發(fā)的學生運動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學生反抗專制與追求民主的特點。

1902年南洋公學學生集體退學,標志著自覺、有組織的學生社會參與正式開始。南洋公學創(chuàng)辦于維新運動時期,地處歐風美雨浸染的上海,聘畢業(yè)于美國大學的福開森為監(jiān)院,教學相對民主,學生思想活躍,新媒介如《國民報》《新民叢報》等在學生中被廣泛傳閱;學生團體如學會、書會、演說會等先后建成,宣傳愛國思想,暢言“自由革命英風”及學生應該承擔的責任,形成良好學風。然而,這種風氣在忠臣孝子的管理者看來,無異于目無王法,詆毀的同時革退學生。1902年11月5日,南洋公學五班學生伍正鈞將一墨水瓶置于思想守舊、欺壓學生的教習郭鎮(zhèn)瀛座位上,郭鎮(zhèn)瀛借機施威,要求開除學生并得到校方同意。11月14日,該班學生反對無效后全班退學;次日,全校學生在抗爭無果之下決定全體退學。期間,學生舉行演說,鼓吹自由民主,指陳時弊,校方則態(tài)度強硬,蔡元培等教習調(diào)節(jié)無效后,南洋公學8個班200余名學生于11月16日三呼“祖國萬歲”,列隊離校。

南洋公學學生反對專制的做法為受壓制的學生樹立了榜樣。時論稱:“自去歲南洋公學之風潮,被于東南諸省,一時反抗而起者,漸不乏人?!盵8]風潮迅速波及江、浙、粵、閩、直、豫、贛及北京等地,形成一股頗有影響的學生運動?!半S其后者不下十處,而散學之風潮且風發(fā)涌泉而未有已矣。”[9]1902年底到1903年春的數(shù)月之間,浙江潯溪公學、江南陸師學堂、浙江大學堂、上海廣方言館、杭州蕙蘭書院等學校,相繼發(fā)生學生退學、罷課等反抗專制的斗爭,此呼彼應,被社會稱為“學界風潮”。這一時期的“學界風潮”,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

其一,反抗學堂的專制作風。在官僚氣息濃厚的學堂中,管理者以控制、壓制學生為旨歸,以學生養(yǎng)成盲從、服從習慣為原則,激起學生的反抗行為。四川算學館委員飛揚跋扈,以壓制學生為樂,在學生斗爭中威風掃地,“托人再三說情,又遍向?qū)W生磕頭,始得了事”[10];蘇州毓元學堂董事兼總教習王均卿獨斷專行、結(jié)黨營私,“以學堂為彼位置私人之地而已”“奴隸學生”“動輒以惡罵相加,甚至以下等社會中刺耳觸腦之畜生等語,以相詆辱”,引起學生不滿,學生全體退學。[8]

其二,爭取民主。與反對專制相伴而行的是爭取民主。福建大學堂初設時課程陳舊,“言史學則御批通鑒輯覽,言時務則泰西新史要覽”;教習思想守舊,“日以國家深仁厚澤為口頭禪,以平等自由民權(quán)等字眼為眼中釘,要以閉塞學生知識,錮蔽學生聰明為唯一之目的”,禁止學生接受新觀念、新思想,引發(fā)學生反抗。[11]蘇州中學堂禁止學生接觸進步刊物,“《新民叢報》等之新書不許閱,自由民權(quán)不許言,新詞新理不許見于文字”,壓制學生認識提高與思想發(fā)展,部分學生退學而去。[12]南京陸師學堂一度風氣活躍,“四方有志者,頗多投入陸師?!盵13]然而,學堂當局視學生所讀新報為“最易壞人心術”之作,嚴令學生“除武備課程不得旁閱一字”,派人搜查學生所閱新書并予以焚毀。1903年4月2日,學堂開除要求改良堂規(guī)的學生,引發(fā)學生不滿;學生以國民自居,群集演講:“吾輩服國民之義務,奔國民之首途,何等關系?而今食蠻寢野,任此輩魚肉至此,將來恐求一完全之奴隸而不可得。既不自愛,何以愛國?”“自謂在堂一日,實漸愧一日”,憤然退學。[14]

清末學堂學生反對專制、爭取民主的做法,反映出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學生開始將自己視為學堂主體而非附庸,信奉自尊自愛才是尊校愛校;將自己視為國民而非臣民,承擔國民職責并享有國民權(quán)利,將自立自強作為國家強大的前提。在學潮中,學生謹守“文明”與“秩序”,表現(xiàn)得自治、理性而避免過火行為;離校時,行謁圣禮、向校方辭行后,列隊離開,顯示出新知識階層塑造國民新形象的努力,亦顯示出古老民族向現(xiàn)代民族轉(zhuǎn)變的趨勢。

(二)學堂外的社會參與:反抗侵略與追求憲政

如果說學生校內(nèi)社會參與的目的在于維護自身權(quán)益的話,校外社會參與的目的則在于反抗侵略、維護國家利權(quán)。清末學堂學生關注重心已不限于自身,而是將自己命運與其他社會成員命運以及國家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謀求自身與他人、國家的共同發(fā)展。這主要從抵制列強的軍事侵略、經(jīng)濟侵略以及追求民主憲政三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

首先,反對軍事侵略,保家衛(wèi)國。1903年4月,報傳廣西巡撫王之春擬借法國軍隊鎮(zhèn)壓會黨起義,引發(fā)上海、杭州、廣東等地學堂學生的反對。廣東時敏學堂學生接到上海通電后,立即響應,“舍棄己之身家性命,誓以保國。無論何國侵吾國土,奪吾主權(quán),罔不極力抗拒?!盵15]將運動指向保家衛(wèi)國。同年,沙俄違約拒絕撤出中國東北,聽聞消息的學生立即行動。他們發(fā)表演說、告假串聯(lián)、組建帶有軍事性質(zhì)的團體,以實際行動投入反抗之中。北京、武昌、安慶等地學生召開大會,“各學堂魁杰均有演詞?!盵16]上海學生成立拒俄會并組建義勇隊,吁請學界“結(jié)成團體,請于當?shù)?,練為勁兵。”[17]江西、浙江、江蘇、福建、湖南等學生紛紛響應,形成以反帝愛國為特點的學生運動。

其次,抵制外貨,維護權(quán)益。1904年,旨在限制與迫害華工的《中美會訂限制來美華工保護寓美華人條款》到期,旅美華僑強烈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但是,清政府在與美國交涉中不僅沒有達成目標,反而使續(xù)約成為事實,由此引發(fā)國內(nèi)的抵制美貨運動。抵制美貨由上海總商會于1905年5月10日發(fā)起,學生迅速參與其中。5月22日,上海的清心書院、中西書院學生退學;5月27日,上海學界舉行大會,簽名抵制美貨,在函請商會支持的同時與美國領事交涉。隨后,福州、京師、天津、南京、杭州、廣州、潮州等各地學生發(fā)出倡議,拒絕購買美貨并成立抵制美貨的學生組織,“似此力籌抵制,正宜發(fā)表同情,將驗吾學界有猛進之精神,卜吾國民獨立之性質(zhì)?!盵18]在商人主導與學生廣泛參與下,抵制美貨運動引起美國政府的重視。為保護在華利益,美國政府放棄續(xù)約,改變對華政策,將限制華人入境并壓迫美國華人的做法改為培養(yǎng)“高級華人”,為“庚款興學”政策的出臺埋下伏筆。

通商是列強來華的重要目的,但其通商的方式則是攫取利權(quán)。這種帶有掠奪與剝削的通商行為無異于強盜行徑,引起學生反對。1905年10月,山東旅京學生指出:西方列強“昔之謀人國也爭于海,今之謀人國也爭于陸;昔之滅人國也以兵力,今之滅人國也以利權(quán);昔之滅人國也奪其土地,今之滅人國也攫其鐵路。鐵路存則國存,鐵路亡則國亡。鐵路者,固國家存亡之一大關鍵也?!盵19]控制鐵路權(quán)成為列強掠奪中國經(jīng)濟的重要方式,維護路權(quán)則成為學生參與社會的重要內(nèi)容,護路風潮中學生扮演了重要角色。1906年底,廣州學界為爭廣九鐵路,“大集學界、報界、商界、醫(yī)界、善界等會議于廣府學明倫堂”,罷課集會、宣傳演講。[20]江浙護路風潮中,“本發(fā)起于學界中人”,而“商界宗人,獨居少數(shù)”。[21]在鐵路籌款時,學生“典衣質(zhì)物,竭盡綿力”[22],“同學節(jié)糕餅果餌之資及一切無謂之費,共謀公益?!盵23]這表明,學生行為不限于宣傳,還付諸行動,體現(xiàn)出明顯的主人翁精神。

最后,追求民主憲政。在維新者與革命者的思想啟蒙下,學生已經(jīng)意識到君主專制是中國趨于衰亡根源,因而積極追求民主憲政。對清廷以維護皇權(quán)統(tǒng)治為主旨的君主立憲,學生保持警覺。1906年,當清政府內(nèi)部還在為是否立憲爭論不休時,就有學生上書立憲派“勿為浮言所動,勿為流俗所移,化專制共和之局,特換新猷,洗封建郡縣之規(guī),勿沿舊習,庶幾數(shù)百年之獅睡,揚九萬里之龍徵也。”[24]9月1日,清廷宣布“仿行憲政”后,學生開會以示支持,“從此君民一體,上下同心,政界既放絕大光明,而學界實蒙無涯幸福。我輩當茲盛典,尤宜極力闡揚,以振學界精神,而育國民資格?!盵25]當學生對立憲滿懷希望并積極參與時,清廷以國民程度低為由,于1908年宣布:大清帝國萬世一系,“十年后實行立憲”。清廷的假立憲與立憲派的自私自利,讓學生大失所望,開始大規(guī)模的集會請愿、宣傳與游行活動。1910年12月4日,奉天學生5000余人聚集總督署靜坐示威,聲稱“寧死于欽帥之前,不死于外人之手!”誓言“至死不當奴隸!”[26]

當學生請愿活動在全國風起云涌時,清廷卻將學生“專欲以敵人等視之”[27]。學生開始組建自己的政治團體如共和會等,更有學生加入革命者行列,形成學界革命。1908年的報紙指出:“目下中國內(nèi)地之青年學子,懸重金以購閱民族書報者實繁有徒,此等人在清國境內(nèi),不啻勁敵之埋伏暗陬,有足制滿人之死命者?!盵28]學生已然成為一股重要的革命力量。武昌首義時,陸軍第三中學等學堂學生直接參與首義之戰(zhàn),首義之后還成立守衛(wèi)武昌的學生軍;部分學堂學生積極參與當?shù)仄鹆x,組建了中華民國學生軍團。時人評論:“此次舉義,講武堂、體育校及陸軍小學堂各處學生踴躍先登,搴旗斬關,頗能發(fā)揚軍人尚武之精神。一般學生欣羨不置,大有愿附驥尾之慨?!盵29]學生成為推翻滿清皇權(quán)統(tǒng)治的重要力量,“聯(lián)合全國學生組織北伐團,驅(qū)除滿虜,恢復神京,茍不達到吾同胞盡得自由之目的,我儕所抱之宗旨雖死不變?!盵30]與頑固守舊、投機革命或利用革命者不同,思想單純的學生,以大無畏的精神成為推翻專制、締造共和不可忽視的力量。

二、人才素質(zhì)結(jié)構(gòu)的變與規(guī)格的不許變:清末學生社會參與的原因透視

清末學堂學生的社會參與和學生人數(shù)增加有關聯(lián)。但是,學生數(shù)量增加僅僅學生力量的表征,這種力量是否能發(fā)揮出作用還涉及眾多因素。學生自我意識與權(quán)利意識的覺醒、知識結(jié)構(gòu)的改良,以及學生自身素質(zhì)的提升才是學生社會參與的內(nèi)在原因。但是,對清政府而言,學生的素質(zhì)結(jié)構(gòu)可以變,規(guī)格卻不能變。“中體西用”的主旨就是要借用西方的自然科學技術知識來維護日益嚴峻的統(tǒng)治秩序。清楚這一點,有助于理解為何清末學堂學生的社會參與會以罷課退學、集會游行的方式而非其他方式呈現(xiàn)出來,何以作為教育受益者的學生卻站在了教育提供者的清末政府對立面。

(一)從自然科學技術知識的學習到人文社會科學的掌握:學生素質(zhì)結(jié)構(gòu)的持續(xù)變化

“西學”傳入中國并成為教學內(nèi)容,使得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逐漸趨于多元、綜合。它在拓展學生視野與提高學生能力的同時,促使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其中,西方的自然科學技術知識改變了學生的世界圖景,將學生從迷信中解放出來;西方的社會科學知識啟發(fā)了學生的覺悟,改變了學生的社會觀、政治觀和價值觀,學生不僅將自己視作家庭、學堂、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國民,承擔國民義務并享有國民權(quán)利,開始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

西方的自然科學改變了學生的世界觀。如蔣夢麟在記述自己在紹興中西學堂的學習場景時說:“雖然先生解釋得很粗淺,我總算開始接觸西方知識了。……我在中西學堂里首先學到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是地圓學說。我一向認為地球是平的。后來先生又告訴我,閃電是陰電和陽電撞擊的結(jié)果,并不是電神的鏡子里所發(fā)出來的閃光;雷的成因也相同,并不是雷神擊鼓所生。這簡直使我目瞪口呆。從基本物理學我又學到雨是怎樣形成的。巨龍在云端張口噴水成雨的觀念只好放棄了。了解燃燒的原理之后,我更放棄了火神的觀念。過去為我們所崇拜的神佛,像是烈日照射下的雪人,一個接著一個融化?!弊匀豢茖W知識在改變學生世界圖景、知識結(jié)構(gòu)的同時,顛覆了學生的迷信心理,結(jié)束了怪力亂神信仰,成為思想觀念轉(zhuǎn)變的先導。同時,還開啟了學生接受新知識的心理大門,“凡是合理的新觀念我都樂于接受,對記憶中的舊觀念則棄如敝屣。”[31]作為學生的蔣夢麟如此評判新知識對自己的影響。

如果說自然科學知識主要改變學生思想中的世界圖景的話,西方的社會科學知識改變了學生的社會觀、政治觀、價值觀,啟迪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和權(quán)利意識。在這方面,維新志士的作用不可低估。他們將西方人文社會學科知識中帶有普世成分的內(nèi)容譯介到中國,在此基礎上加以發(fā)揮,自由、民主、民權(quán)等觀念開始在學生中傳播,成為開啟學生思想解放的必要的環(huán)節(jié)。這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反映出來:

其一,改變學生的社會發(fā)展觀。1898年,嚴復翻譯的《天演論》正式出版,宣傳天演淘汰之說。該書“給當時思想界、學術界帶來了巨大影響,它像一股清澈的泉水,洗滌了人們陳舊的觀念,打開了一個嶄新的思想境界?!盵32]109關心時事的學生,紛紛爭先閱讀此書。1899年,在江南路礦學堂就讀的魯迅,從授課教師得知《天演論》,自費到城南書店買了“白紙石印的一厚本”,雖然其叔祖嚴加訓飭,他卻“一有閑空,就照例吃侉餅、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論》?!盵33]61胡適在上海澄衷學堂讀書時,經(jīng)吳汝綸刪節(jié)的《天演論》已經(jīng)成為教科書,“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成為考題,“在中國,屢次戰(zhàn)敗之后,在庚丑大恥辱之后,這個‘優(yōu)勝劣敗,適者生存’的公式確是一種當頭棒喝,給了無數(shù)人一種絕大的刺激。幾年之中,這種思想像野火一樣,延燒著許多少年人的心和血?!盵34]40胡適如是說?!疤煅荨薄拔锔偂薄疤鞊瘛钡瘸闪藞笳率煺Z,成為愛國志士的口頭禪,改變著學生的社會發(fā)展觀。

其二,改變學生政治觀。專制政體視人為物,“不徒視我輩為犬馬,且視之為土芥”。梁啟超在《擬討伐專制政體檄》中,直指專制政體對人的殘害,“使我數(shù)千年歷史以膿血充塞者誰乎?專制政體也。”暢言“有專制則無我輩,有我輩則無專制。我不愿與之共立,我寧愿與之偕亡!”[35]梁啟超的觀點對當時學生產(chǎn)生廣泛影響。蔣夢麟說:“當時正需要介紹西方觀念到中國,梁氏深入淺出的才能尤其顯得重要。梁啟超的文筆簡明、有力、流暢,學生們讀來裨益匪淺,我就是千千萬萬受其影響的學生之一。我認為這位偉大的學者,在介紹現(xiàn)代知識給年輕一代的工作上,其貢獻較同時代的任何人為大,他的《新民叢報》是當時每位渴求新知識的青年的智慧源泉。”[33]57還在上海梅西小學堂讀書的胡適,接觸“新書”多是梁啟超的著作,“這時代是梁先生的文章最有勢力的時代,他雖不曾明白提倡種族革命,卻在一班少年的腦海里種下了不少革命種子。”進入澄衷學堂之后,胡適受梁啟超的影響更大、更深,“《新民說》諸篇給我開辟了一個新世界,使我徹底相信中國之外還有很高的民族,很高等的文化?!盵34]41-43走出君主專制走向民主共和成為當時青年學子的政治選擇?!澳贻p的一代正在轉(zhuǎn)變,從馴服轉(zhuǎn)變?yōu)榉纯?。”“我們從梁啟超獲得精神食糧,孫中山先生以及其他革命志士,則是我們的革命情緒不斷高漲。到了重要關頭,引發(fā)革命行動的就是這種情緒。”[33]54,58

其三,啟迪學生的自主意識,促使學生價值取向的轉(zhuǎn)變。被后世譽為“一生為國故招魂”的錢穆,夜讀譚嗣同的《仁學》后,第二天早晨到理發(fā)店剪掉代表“滿洲人型”的“豚尾”,以示與滿清決裂,“剪去長辮,大得意,一人獨自歡樂”。[36]學生開始重視個人價值,強調(diào)人的社會責任與社會參與。手握《天演論》的魯迅“一口氣讀下去,‘物競天擇’出來了,‘適者生存’也出來了?!薄叭琊囁瓶实貙W習著,思考著,由此聯(lián)想到了危難中的國家和民族”的魯迅發(fā)現(xiàn):“在這個競爭激烈,優(yōu)勝劣敗的世界上,我們的民族如果再按照傳統(tǒng)的老一套方式,是絕對不可能生存下去了!……必須堅決拋棄哪些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努力學習一些先進的新鮮的東西,從斗爭中才能找到中國人民的生存道路。”[32]109-110這種認識,成為包括魯迅在內(nèi)的青年學生繼續(xù)求學并參與社會的動力。

(二)固守“中體”:不可變更的人才規(guī)格

當自由、民主、權(quán)利的理想與專制制度的現(xiàn)實遭遇時,沖突不可避免。新知識的傳播,在改變青年學生的思想、態(tài)度、情感的同時,改變了他們的價值取向。學生已不再滿足于被動適應以及依附于專制體制謀得個人利益,而是謀求自身與社會的共同發(fā)展,并積極參與到改造社會的實踐中。然而,在視人為物、視教育為工具的清政府看來,其他都可變,但服從并服務于清王朝的專制統(tǒng)治不可變?!爸畜w西用”的文教政策以及清末教育宗旨都說明了這一點。

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統(tǒng)治秩序,清廷將文教政策定格在“中體西用”上。“中體西用”的實質(zhì)在于利用西方的自然科學技術知識來維護晚清王朝的皇權(quán)統(tǒng)治,它固然在強調(diào)“西學”之用,根本目的卻在鞏固“中學”之體,即利用“西學”維護專制政體。借用張之洞的話,“中學”就是綱常名教,“三綱為中國神圣相傳之至教,禮教之本原,人禽之大防”,是“圣人所以為圣人,中國所以為中國”的標識。具體到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上,就是讓掌握西方科學技術知識的學生,服務、服從并依附于清王朝的專制統(tǒng)治。對于自由、民主、民權(quán)等普世價值,則視為洪水猛獸、歪理邪說,斥為目無綱常名分,“名分者,朝廷所以別尊卑、定上下者也?!薄氨顺珵槠降茸杂芍T邪說者,皆壞法亂紀之流,為名教所不容,圣賢所必斥者也?!眹澜麑W生妄議時政,私著邪說,結(jié)黨聚會等,只許學生閱讀學堂所定書目,對于“新聞報紙,閑書,雜志及所用等物,非學堂例所允準者,概不準帶入室”。[37]因此,“中體西用”文教政策的實施,要求人才的素質(zhì)結(jié)構(gòu)必須變,人才的規(guī)格卻不可變。

晚清政府的教育宗旨,進一步說明人才規(guī)格不可變更。清《學務綱要》指出:“所謂三綱五常盡行廢絕,中國必不能立國矣。”[38]498由此可見,晚清政府將三綱五常視為立國根本。1906年,成立不久的學部為“一風氣而定人心”,將“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作為教育宗旨進呈清廷得到允準。其中,“尚公”“尚武”“尚實”主要屬于西學范疇,“為中國民質(zhì)所最缺而亟宜針砭以圖振起者”,涉及人才的素質(zhì)結(jié)構(gòu),即德、體、智;“忠君”“尊孔”主要屬于中學范疇,“為中國政教所固有而亟宜發(fā)明以拒異說者”,涉及人才規(guī)格,即服務于皇權(quán)專制。所謂“忠君”,就是“務使全國學生每飯不忘忠義,仰先烈而思天地高厚之恩,睹時局而深風雨飄搖之懼,則一切犯名干義之邪說皆無自而萌”;所謂“尊孔”,就是“使學生成童之前,即已熏陶于政學,涉事以后,不致漸漬于奇邪”,以使“國教愈崇,斯民心愈固”。[38]543-544在中學范疇內(nèi),“尊孔”又服務于“忠君”;“忠君”——絕對服從并服務于皇權(quán)專制統(tǒng)治——才是所有教育活動的最終依據(jù)。

當學生將民主、自由作為價值取向時,清政府卻將君主、專制作為不可變更的內(nèi)容,沖突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在中國生活了62年之久的美國傳教士丁韙良,直白地指出清王朝對教育的定位及其缺陷:中國政府并沒有看到教育本身的價值,而是把它當作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教育的偉大目標就是保證國家安定;保證國家安定靠的就是能干的官吏,而教育就是使官吏們履行職責而做準備的一種手段。這個目標一旦實現(xiàn),政府一旦獲得了這種能干官吏的適當來源,民眾教育便不再是一個目標。[39]正因如此,學貫中西、被譽為“西學第一人”的嚴復,對視人為物的清廷而言也不過是可供驅(qū)使的工具。關于“中體西用”文教政策的弊端,正如美國1881年6月23日《紐約時報》文章所言:“中國不可能只從我們這里引進知識、科學和工業(yè)資源模式,而不引進那些帶有‘病毒’性質(zhì)的政治上的改革。否則,她將什么也得不到?!盵40]這或許是清末學生以罷課、退學、游行、集會作為社會參與的根本原因。

三、覺醒中的不足:清末學生社會參與的影響

教育現(xiàn)代化的核心無疑是人的現(xiàn)代化,人的現(xiàn)代化是人的素質(zhì)與規(guī)格的現(xiàn)代化。人的素質(zhì)的現(xiàn)代化,就是利用現(xiàn)代知識將人培養(yǎng)成“現(xiàn)代人”,使人在成人的基礎上具有從事現(xiàn)代事業(yè)所需要的基本素質(zhì);人的規(guī)格的現(xiàn)代化,是人所具有基本素質(zhì)服務于現(xiàn)代化建設,為自己也為人類發(fā)展作出貢獻。獨立自主且富有德性、理性、情感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現(xiàn)代人的基本標識,現(xiàn)代人需要現(xiàn)代教育加以培養(yǎng),民主、公平、平等是現(xiàn)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然而,清末學生的社會參與是在專制制度下實現(xiàn)的。正因如此,反對專制、追求民主的學生運動一經(jīng)出現(xiàn),便受到關注。南洋公學學生退學后,《蘇報》《選報》《經(jīng)濟叢編》《新民叢報》《政藝通報》等媒體紛紛刊文評論。其中,《蘇報》專門開辟“學界風潮”欄目,專載與此事件有關的文章,率先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選報》第35期所載12篇文章中,有11篇是南洋公學學生退學的報道與評論。新式媒體集中揭露南洋公學對學生的非人道管理,為學生反抗專制的行動提供支持?!缎旅駞矆蟆房d系列文章支持學生,歷陳學堂腐敗情形:名為公學,“而依傍官辦各局之例”,所有管理者都是官員,充斥腐敗之官僚氣息,“上司下屬,其往來言事,皆用管文書,故就者類非志節(jié)之士”;所聘教習多濫竽充數(shù)之人,學生獲得學識無多,卻須養(yǎng)成奴隸之依附性。指出學生因反抗專制而集體退學行為“是舍己為群主義之托始也,是尤為吾國學生社會之特色”[41],是“中國學生社會一大劈頭之大紀念”[42]。新式媒體對學生反抗專制以一邊倒地支持,它們稱:“今日之事,為我學生脫離專制學校之新紀元”[43],“舉數(shù)十年陋儒淺士厄言曲說,一舉而廓清之,以申獨立之權(quán)?!盵44]這些媒體將學生抵抗學校專制的做法視作學生愛校、愛國的一種體現(xiàn),今日“學生輒能抵抗腐敗之總辦”,將來“為國民必能抵抗頑固之政府”“辦外交必能抵抗彼強大之列國”,指出學生爭取獨立的行動是“自立自強之道”[45],“實中國國民前途關系第一重要事件?!盵46]

上述媒體言論表明,學生以退學作為學堂內(nèi)社會參與的方式,直接鍛煉了自己,間接影響到社會民眾,開始呈現(xiàn)出校內(nèi)與校外互動的特點。學生已經(jīng)開始覺醒,能夠?qū)ψ约杭右哉J識,能以自己的認識支配自己的行為,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與清政府培養(yǎng)充滿奴性之人的教育目的不同,學生將自己視為人才,“人才與奴才所走的路線不同。奴才忠于個姓而不知人間有羞愧事,其對象為富貴利達;人才則具有崇高的人格和正義感,忠于國家及民族,所以統(tǒng)治層往往視之為思想不良分子,防范他惟恐不力?!盵47]意識到奴才與人才差異的青年學生,努力將自己鑄造成人才。這意味著,在認識、思想發(fā)生變化的同時,青年學生的人生態(tài)度、情感以及價值追求等心理活動發(fā)生巨大變化。

如果說以上行為僅代表學生自主意識的覺醒以及反抗專制、追求學堂內(nèi)的民主的話,學生的校外參與不限于對學生自身的鍛煉,而是開始與校外其他社會成員共同參與社會事務的管理。在抵制美貨運動中,學生將抵制活動作為鍛造國民獨立之精神的方式,“平日之所講解所討論,多空理想空理論,而無以實驗其能力。今日對美政策,乃正學生試驗能力之試驗場?!盵48]1909年,日本強行修建安(東)奉(天)鐵路,民間哄傳日本修路目的在于瓜分中國,學生“群起反對,不上日本教員之講堂”,集會演講、散發(fā)傳單,號召抵制日貨。[49]學生還聯(lián)絡民眾尤其是商人參與抵制,直隸“各州縣商人來津販貨者,多因日貨不能暢銷,不與購辦?!盵50]對此時人評述:“倡議抵制,始于京師之譯學館,非教育時代,何有文明之學界,非文明之學界,何有義憤中舉動?夫以美虐華工,非始于今日,而抵制偏待于今日,足見教育時代之益矣?!苯逃龝r代培養(yǎng)“國家主人翁,國民好資格”,“由教育時代而進為改革時代”。[51]學生在學堂外的社會參與,標志著學生已經(jīng)開始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開始與其他社會成員互動,具有將關注自身生存境遇與關注其他社會成員的生存境遇結(jié)合起來的思想與做法。

清末學生的社會參與對學生、教育與社會都產(chǎn)生影響。就學生而言,學生通過社會參與鍛煉了能力,提高了認識,結(jié)成了團體,從而使學生成為社會參與的一股重要力量,并為鍛煉社會主人翁精神提供了機會。對教育而言,學生的社會參與使得學校教育內(nèi)部開始分化,由于學生走向獨立,使得教育呈現(xiàn)出獨立的苗頭,在政教合一的傳統(tǒng)社會中顯得尤為明顯,教育開始有了自己的主張,并按照教育自身邏輯向前發(fā)展。對社會而言,由于學生的社會參與,社會變革尤其是政治變革的基礎更為廣泛,變革的速度也在加快。

當然,專制制度下的學生社會參與,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不足。這種不足至少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學生求變愿望與求變能力不匹配,思想變化程度遠遠超過能力提高的速度。這一點與清廷的教育政策密切相關?!白鸪缛鍖W”是清代前期的文教政策,在與列強的對壘中,被迫將其變更為“中體西用”。然而,“中體西用”不僅造成了認識上的混亂,而且在教育實際中造成矛盾。晚清時期,雖然時人在言說“中體西用”,卻未達成共識。張之洞所謂的“中體西用”與梁啟超所謂的“中體西用”大異其趣。借助制度力量,強行將性質(zhì)不同的“中學”與“西學”嫁接在一起,不僅導致了西學的膚淺,而且引發(fā)了中學的裂變。借用嚴復的話說,這種做法無異于“牛體馬用”,痛斥“中體西用”“害于吾國長進之機,少者十年,多者數(shù)紀?!盵52]同時,“中體西用”還使得受教育者與教育管理者陷入矛盾之中?!皟蓚€互相矛盾的勢力正在拉著,一個把我往舊世界拖,一個把我往新世界拖。我不知道該怎么辦?!盵53]蔣夢麟如此記述自己接受新式教育時的心理狀態(tài)?!爸畜w西用”本身的矛盾性,使得這一政策在執(zhí)行中充滿矛盾與張力,大大限制了學生認知能力尤其是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揮,其結(jié)果使得學生具有的能力難以與其求變的思想吻合起來。梁漱溟在中山大學的演講中說:我從十四歲以后,心里抱有一種意見(此意見自不十分對)。什么意見呢?就是鄙薄學問,很看不起有學問的人,因我當時很熱心想做事救國。那時是前清光緒年間,外國人要瓜分中國,我們要有亡國滅種的危險一類的話聽得很多,所以一心要救國,而以學問為不急之務。不但視學問為不急,并且認定學問與事功截然兩途。講學問便妨礙了做事,越有學問的人越?jīng)]用。這意見非常的堅決。[54]學生時代的梁漱溟對待學問的態(tài)度,頗能代表當時一般學生的心理。

其二,自然科學知識不足,影響到學生社會參與的內(nèi)容與形式。1902年以優(yōu)異成績從南京陸師學堂附屬路礦學堂畢業(yè)的魯迅,對自己所受新式教育充滿了疑慮:“一別畢業(yè),卻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幾次桅,不消說不配做半個水兵;聽了幾年講,下了幾回礦洞,就能掘出金、銀、銅、鐵、錫來么?實在連自己也茫無把握,沒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的那么容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鉆下地面二十丈,結(jié)果還是一無所能,學問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了。所余的還只有一條路:到外國去?!盵55]作為新式教育的受益者,學習者本人“一無所能”“實在連自己也茫無把握”,無疑是一種失敗。內(nèi)地學堂如山西大學堂創(chuàng)建時,不僅西學教習、教材闕如,甚至課程名稱也是聞所未聞?!吧轿髀犨^‘物理’、‘化學’、‘采礦工程’這些詞匯的學生寥寥無幾,根本沒有誰了解這些科目本身?!盵56]這種情況甚至在20世紀20年代還廣泛存在。陳獨秀曾在1921年的信中指出:“說到科學思想,實在是一件悲觀的事,我們中國人底腦子被幾千年底文學、哲學鬧得發(fā)昏,此時簡直可以說沒有科學的頭腦和興趣了。平常人不用說,就是習科學的人只是書架上放了幾本科學書,書房里書桌上很少陳設著化學藥品或機械工具。無論什么學校里都是國文、外國語、歷史、地理底功課占了最大部分,出版界更是不用說了?!盵57]自然科學知識的不足,使得學生的社會參與更多以反抗、破壞而非協(xié)商、建設的方式出現(xiàn),既影響到學生自身社會參與的形式,也影響到社會的良性轉(zhuǎn)型。

胡適曾言,在變態(tài)的社會國家里,政治太腐敗了,國民又沒有正式的糾正機關(如代表民意的國會之類),那時候,干預政治的運動一定是從青年學生界發(fā)生的。[58]對于學生的社會參與,民間形成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同情者斥責學堂過于專制、缺少自由,反對者則譴責學生不守法度、沒有禮法。無論是前者和后者,幾乎都認同這是革命的前夕。1910年,陸費逵撰文指出:“壬子之間,創(chuàng)巨痛深。明詔興學,設專部,明考成,上下協(xié)力經(jīng)營,十年于茲,成效仍未大著,而風潮迭起,學風日漓。社會之人,恒視學堂為畏途,目學堂為無用;承學之子,學不足以應用,力不能治生,則相率而去之?!盵59]新教育使得學生形成了新價值觀,求變心理也已具備,在能力方面卻嚴重不足。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的欠缺,影響到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素質(zhì)結(jié)構(gòu),進而影響學生社會參與的內(nèi)容與形式。多年后,當學生依然以罷課、學潮作為社會參與形式時,蔡元培以“救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救國”予以提示,梅貽琦則將學生的這種社會參與稱為“自廢武功”。他說:“我們現(xiàn)在,只要緊記住國家這種危急的情勢,刻刻不忘了救國的重則,個人在自己的地位上,盡自己的力,則若干時期之后,自能達到救國的目的了。我們做教師做學生的,最好切實的救國方法,就是致力學術,造成有用人才,將來為國家服務。”[60]

參考文獻:

[1]劉鐵芳,謝燕.社會參與和公民權(quán)責意識的培養(yǎng)[J].教育科學研究,2006,(1):43-45.

[2]中國史學會.洋務運動(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61.

[3]河南高等學堂[N].國民日日報,1904,(3).

[4]江北高等學堂大沖突記[N].國民日日報,1904,(3).

[5]廣東大學堂紀聞[N].選報,1902,(32).

[6]南洋公學學生退學事件[N].新民叢報,1902,(21).

[7]杜士珍:學生大進步[N].新世界學報,1903,(10).

[8]蘇州毓元學堂退學始末記[J].江蘇,1903,(4):135-136.

[9]駁百憂生書[N].蘇報,1903-05-18.

[10]時事要聞[N].大公報,1903-02-14.

[11]福建大學堂腐敗之真相[N].國民日日報匯編(二),1904,(3).

[12]記蘇州中學堂江邑六生告退事[N].蘇報,1903-04-20.

[13]江南陸師學堂之霉垢[N].蘇報,1903-04-16.

[14]江南陸師學堂散學之原因[N].蘇報,1903-04-10.

[15]南洋公學學生王俊懷沂啟[N].蘇報,1903-04-30.

[16]安徽愛國會之成就[N].蘇報,1903-5-25.

[17]陸師退學生與陸師畢業(yè)諸君函[N].蘇報,1903-05-03.

[18]敬告天津?qū)W界中同志諸君[N].大公報,1905-06-10.

[19]山東旅京學界同人公啟.為津鎮(zhèn)鐵路敬告山東父老文[N].大公報,1905-10-30.

[20]學界力爭廣九鐵路踴躍[N].盛京時報,1907-01-10.

[21]敬告江蘇商界同心御辱書[N].江浙鐵路風潮,1908,(2).

[22]蘇省鐵路學堂拒款意見書[N].江浙鐵路風潮,1908,(2).

[23]朱山朱涇鎮(zhèn)明經(jīng)學堂募集股份緣起[N].江浙鐵路風潮,1908,(1).

[24]中學堂學生上澤尚兩欽使稟詞[N].大公報,1906-07-26.

[25]約諸君開特別大會[N].大公報,1906-09-15.

[26]叩頭流血泣請代奏詳述[N].盛京時報,1910-12-08.

[27]近日清廷對于學生之舉動[N].中國日報,1907-09-20.

[28]今年以來之黨勢[N].中國日報,1908-01-25.

[29]學生之熱潮[N].民立報,1911-11-30.

[30]組織學生北伐團序[N].民立報,1911-11-14.

[31]蔣夢麟.西潮新潮[M].長沙:岳麓書社,2000:47.

[32]張明林.一代文豪——中國現(xiàn)代文學思想、革命家魯迅自述[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33]魯迅.朝花夕拾瑣記[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

[34]胡適.四十自述[M].長沙:岳麓書社,1998.

[35]梁啟超.梁啟超文集[M].北京:線裝書局,2009:168.

[36]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69.

[37]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組.清末新軍編練沿革[M].北京:中華書局,1978:313-315.

[38]陳元暉.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9]丁韙良.漢學菁華: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及其影響力[M].沈弘,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201.

[40]引自錢剛,胡勁草.大清留美幼童記[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109-110.

[41]籌同學善后策[N].新民叢報,1902,(21).

[42]南洋公學學生出學始末匯記[N].新民叢報,1902,(21).

[43]南洋公學學生出學始末記[N].政藝通報,1902,(20).

[44]破壞之教育[N].選報,1902,(35).

[45]致南洋公學退學諸君書[N].文言報,1902,(15).

[46]南洋公學學生退學事件[N].新民叢報,1902,(21).

[47]陶菊隱.蔣百里先生傳[M].北京:中華書局,1948:5-6.

[48]國民之一分子李書田撰辭.冀州學堂同人敬告冀屬同志僅用美貨以抵制美人待遇華人之虐政公啟[N],大公報,1905-07-06.

[49]即此可以抵制瓜分乎?[N].大公報,1909-11-28.

[50]中國萃報,1909-10-04.

[51]貫公.勸各處建設馮夏威學堂議[N].有所謂報,1905-11-07.

[52]王栻.嚴復集:第3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558.

[53]曲士培.蔣夢麟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20.

[54]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梁漱溟全集:第4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851-852.

[55]復旦大學等.魯迅年譜上冊[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9:43.

[56]蘇慧廉.李提摩太在中國[M]. 關志遠,關志英,何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45,247.

[57]戚謝美,邵祖德.陳獨秀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05.

[58]胡適.為學生運動進一言[N],大公報,1935-12-15.

[59]陸費逵.今日學堂之通弊[J],教育雜志,1910,2(1).

[60]劉述禮,黃延復.梅貽琦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

猜你喜歡
學堂學生
古稀之年上學堂
快把我哥帶走
《李學生》定檔8月28日
電影(2018年9期)2018-11-14 06:57:21
趕不走的學生
學生寫話
學生寫的話
森林學堂
寶寶國學堂
娃娃畫報(2015年6期)2015-07-30 04:48:07
寶寶國學堂
娃娃畫報(2014年9期)2014-10-15 16:40:36
寶寶國學堂
娃娃畫報(2014年5期)2014-07-31 08:18:10
普安县| 安多县| 恭城| 斗六市| 宁陕县| 玉环县| 西吉县| 平陆县| 嘉鱼县| 大埔区| 唐海县| 柏乡县| 安福县| 许昌县| 枣庄市| 四会市| 习水县| 海口市| 万年县| 弋阳县| 新民市| 荃湾区| 衡南县| 卓资县| 连山| 安溪县| 康乐县| 阿鲁科尔沁旗| 双城市| 盐源县| 卢湾区| 邻水| 东光县| 湘乡市| 岗巴县| 江西省| 福贡县| 苏尼特右旗| 祁门县| 太仆寺旗| 五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