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麗芳 湯利華
《童年的發(fā)現》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作者主要以兒童的眼光去思考和探索人類起源這個問題,接著又具體描寫了自己童年的“發(fā)現”發(fā)生與發(fā)展的過程。讀完以后,我們會深深地覺得童年無論過去多么久遠,都是令人難以忘懷的,而對于童年的點滴發(fā)現,也都是令人感到高興的,這種快樂會一直延續(xù)下去。這篇課文給我最大的感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在文學作品中,作者大都喜歡采用制造懸念以引起讀者興趣的寫作方法。在這篇課文的開始,作者就直接寫道:“我在九歲的時候就發(fā)現了有關胚胎發(fā)育的規(guī)律,這完全是我獨立思考的結果。”單從這種表達方式來看,并沒有多么特別,可是,仔細閱讀這句話,“我在九歲的時候就發(fā)現了……”這個事實足以使人感到震驚。另外,這個特別的發(fā)現如果是從父母或者老師那里得來的,以及從書上看到的,大家或許還可以接受,但是作者偏偏說“這完全是我獨立思考的結果”。這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于是讀者帶著這種心理,希望了解事實真相的愿望更加迫切,這是作者在寫作時的高明之處。這種高明就表現在作者把結果直接告知了大家,激發(fā)了讀者去真正了解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的興趣。
少年時期是多姿多彩的季節(jié),是學生對一切知識感到新鮮與好奇的時刻。在夢中飛翔,這樣的經歷每個孩子都會有,但是這個很平常的問題使“我”產生了疑問,并想弄清楚這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就有了“我”和老師關于這種情況的第一次對話,幸運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他鼓勵著“我”,牽引著“我”,尤其是“人是由簡單生命進化來的。最開始是草履蟲,后來是魚,是青蛙,是猴子……”,如涓涓細流一樣滋潤著“我”的心田,仿佛為“我”打開了一條通往科學探索的大門。從此以后,“我”探索人是怎樣來的的愿望更加強烈了。
有了教師的引入,“人究竟是怎么來的”這個問題幾乎每天困擾著“我”,以至“我”絞盡腦汁,日思夜想,甚至于從河里抓到一條魚都想從魚身上去發(fā)現人類進化的奧秘。正是由于對探索人類起源的癡迷,“我”從母親懷胎九月,以及地圖的推想中得出了屬于自己的進化結論。之后,“我”為此感到格外高興,因為“我”想迄今為止大概還沒有人發(fā)現這個規(guī)律。從作者的發(fā)現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一個人有了夢想以后,不能只是空想,更重要的是能夠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并通過各種努力,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這對一個九歲的孩子來說,是多么難得啊!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童年的發(fā)現并沒有因為時光的流逝而忘記,相反,它一直靜靜地藏在我的心里。以至“我”在六年級,終于接觸到“進化論言說”的時候,埋藏在心底的發(fā)現忍不住燃燒起來,在教師講課的時候竟然笑出聲來,結果老師誤解了“我”的笑聲,把“我”轟出了教室。這就使原本讓“我”感到高興的事情立馬演變成了“悲劇”的事情,這“一喜一悲”“一波一折”,不僅沒有使“我”感到憤懣、氣餒,反而成就了“我”的另一種感受——“世界上重大的發(fā)明與發(fā)現,有時候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边@樣的結尾引人深思,內涵獨特,給讀者留下了回味與思考的空間,使人們感受到了“我”的與眾不同,更能引起同齡人的共鳴。
總之,讀完《童年的發(fā)現》一課,作者獨特的構思,與教師對話的巧妙,以及“我”對發(fā)現“進化論”的執(zhí)著,由此引發(fā)出的或多或少的笑話等等,讓一個“絞盡腦汁”“癡迷不悟”“勇于自省”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使人忍俊不禁,進而真正喜歡上了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