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莉(張家口學(xué)院 初等教育系,河北 張家口 075000)
蓋世無雙十三旦 梆子班中甘蔗頭①
—— 清末著名梆子花旦侯俊山評傳
鄭 莉(張家口學(xué)院 初等教育系,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清代末年是梆子腔的鼎盛時期,在諸多色藝俱佳的梆子演員中,成就最高的當(dāng)屬十三旦侯俊山。同治年間,北京劇壇徽班稱雄,梆子班勢力薄弱,侯俊山一出,聲名大著,并使得社會觀劇風(fēng)氣為之一變,更有“狀元三年一個,十三旦蓋世無雙”之譽(yù)。侯俊山不僅是著名的戲曲表演藝術(shù)家,同時也是出色的戲曲改革家,他戲路寬,演技精湛,許多表演特技都可稱是“戲林絕技”,無人能及。他還對花旦角色進(jìn)行創(chuàng)新,并創(chuàng)立了“夾生旦”這一新行當(dāng)。他帶領(lǐng)梆子班打破京師皮黃須生獨(dú)霸的格局,與皮黃相抗,并開創(chuàng)了旦、丑等為主角的戲劇新局面,為梆子藝術(shù)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xiàn)。
侯俊山;梆子腔;口梆子
清朝末年是梆子腔的鼎盛時期,梨園人才輩出,在諸多色藝俱佳的梆子名角中,最引人注目、成就最高的當(dāng)推“十三旦”侯俊山,時人對其評價極高,稱其在伶界中之地位猶如鳥中之鳳凰、獸中之麒麟。同治年間,京城徽班稱雄,梆子戲?qū)乙蛩荨氨M系桑間濮上之音”的粉戲而被禁,侯俊山以其身手不凡的表演打破了這一格局,于是“秦腔復(fù)盛于都門,俊山實(shí)為元勛[1]”,不啻“老生界之譚鑫培也[2]”。京城皇親國戚、王公貴族、文人墨客、票友優(yōu)伶乃至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流都以一睹十三旦之戲?yàn)樾摇r有說法“程長庚出而二黃盛,十三旦出而秦腔盛[3]”,侯俊山以其驚才絕艷傾動九城,也奠定了其在伶界的地位。
侯俊山不僅是著名的戲曲表演藝術(shù)家,同時也是出色的戲曲改革家,他以精湛的演技贏得了崇高的聲譽(yù),同時又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為梆子藝術(shù)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xiàn),張肖傖《記老十三旦侯俊山》一文中概括其一生成就云“侯俊山自少迄晚年,始終譽(yù)溢全國,其間未嘗失敗,或稍受挫折”,“以梆子出身,而能壓倒皮黃班中一切有名人物”,“以梆子花旦而兼擅武生,才兼文武,卓絕一時,可稱后無來者”,“對后進(jìn)及女伶,凡向其請益者,均樂為指示”,“始終保持其伶工之人格”等,認(rèn)為其“實(shí)可稱梨園中終身得意之人,亦伶界中可奉為模范之人物也?!辈⑵渥u(yù)為“蓋世無雙十三旦 菊部前輩老骨董 梆子班中甘蔗頭[4]”。
侯俊山(1854—1935),名達(dá),字喜麟(一說“喜麟”乃其入宮承應(yīng)時慈禧太后所賜名號),祖籍張家口市萬全縣東紅廟村,其父名世昌,以農(nóng)為業(yè)。
關(guān)于侯俊山的籍貫,以前一直認(rèn)為他是山西洪洞人,周貽白先生在《中國戲曲發(fā)展史綱要》中說:“有名旦色侯俊山(十三旦)系洪洞(原系晉南平陽府)人,最初也唱的是蒲州梆子,后來改唱北路梆子,在張家口落戶,到了北京,便摻和口梆子的唱法而唱京梆子?!盵5]周先生的這一說法讓人一頭霧水,敢情侯俊山從蒲州梆子唱到北路梆子,又唱口梆子改京梆子。也正因此,山西人說他是山西梆子名角,河北人說他是河北梆子鼻祖,張家口人更認(rèn)為其是口梆子的標(biāo)志,其實(shí)都是歸屬地不清造成的混淆。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張家口的戲曲研究者對侯俊山的出生地進(jìn)行了實(shí)地調(diào)查,認(rèn)定他出生在張家口市萬全縣東紅廟村,且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侯氏祖輩早已在此定居。雖然侯家宗譜及墓地的明堂、墓志都已湮滅,無從考證,但據(jù)當(dāng)時仍健在的同村侯氏老人們講,侯俊山屬天字輩,到他這輩侯家已經(jīng)在此傳承了六代,一位侯登運(yùn)老人說,他父親叫侯天嶺,與侯俊山同輩,他父親給他留下的祖先牌位里面最早的牌位祭的是侯元品,前明故去,其他牌位依次是侯祀永、侯良俊、侯本林、侯世金、侯天嶺。東紅廟一帶至今還流傳著許多侯俊山兒時的故事。
侯俊山九歲開始正式學(xué)戲,之前曾拜村里的秧歌藝人為師,學(xué)唱秧歌,9歲時進(jìn)入張家口市小南關(guān)的“席片園”學(xué)戲,園中主角有“狗兒紅”、“撈魚鸛”等,都是當(dāng)時有名的梆子藝人,侯俊山在此學(xué)藝,經(jīng)名角指點(diǎn),進(jìn)步很快,幾個月后便能登臺,那時候他經(jīng)常演出的是滑稽小戲《鬼拉腿》:
彼時侯僅十一二,慣演鬼拉腿小戲,飾偷兒,迨鉆穴入室,被一女鬼將兩腿拉住。此戲須武功,并將侯氏之彩褲拉下,侯即當(dāng)場撒溺,因其系一童子,故博觀客一笑。[6]
此后沒有幾年,“十三旦”的名字便不脛而走。
關(guān)于“十三旦”藝名的來歷,也有好幾種說法:一是說他“年甫十三,即以花旦蜚聲劇界”[7];一是說他出科時即學(xué)會十三出旦角戲,故得名“十三旦”①據(jù)侯俊山五世孫侯玉良的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是侯俊山因十三歲那年主演的《十三妹》轟動了十里八鄉(xiāng),人送綽號“十三旦”[8]。
侯俊山的演藝生涯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一)同治九年至光緒初元,嶄露頭角的時期
同治九年(1870),侯俊山17歲,首次離開張家口,在北京全勝和搭班,因演《打金枝》、《辛安驛》等戲一炮走紅,聲名大著,閭巷傳聞,有口皆碑。從同治十一年開始,侯俊山在北京連演五年,“艷名噪燕都”。當(dāng)時北京劇壇以皮黃一統(tǒng)天下,梆子班勢力薄弱,且劇目質(zhì)量較差,難登大雅之堂,侯俊山一出,形勢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使社會風(fēng)尚,亦能隨之轉(zhuǎn)移。[9]”許多“京昆迷”轉(zhuǎn)而追捧梆子。張肖傖《記老十三旦侯俊山》中說:“迨光緒元年間,聲譽(yù)鵲起,一時有能行牡丹之目,名流之捧俊山者甚夥,若徐頌閣、潘祖蔭及詞人李莼客等,均有詩文揄揚(yáng),著述記載。徐頌閣以侯登臺時之圓姿替月,潤臉羞花,嘆為驚才絕艷,曾有‘狀元三年一個,十三旦蓋世無雙’之語,一時傳為妙詞?!?dāng)時侯之轟動公卿,不啻今日之梅畹華也。[10]”
(二)光緒初至光緒二十六年,紅極一時的演藝全盛時期
光緒初年,侯俊山先后在北京的全勝和、瑞勝和、寶勝和搭班演出,始終是挑大梁的演員,后來又自立太平和戲班,專演梆子。據(jù)《絳云館省身日記》和《鄭孝胥日記》記載,光緒三年至五年,侯俊山先后三次赴上海演出,紅遍上海灘。之后回到張家口,在翠峰園(即舊園)當(dāng)老板。翠峰園位于下堡南門外,建于光緒六七年間,據(jù)說是察哈爾駐防協(xié)領(lǐng)景棋(后升黑龍江副都統(tǒng))專門為其干兒侯喜麟(即侯俊山)所建。班中既有狗兒紅、撈魚鸛、老蓋天紅、蓋陜西、白菜心等老輩梆子藝人,也有麻兒黑、狼山黑、老月亮黑、白耗子、禿丑、驢肉紅、馮黑燈等一批張家口本地梆子精英,當(dāng)時狼山班、錦屏班等本地梆子戲班均以唱武戲取勝,侯俊山及他的翠峰園從這些散班借鑒學(xué)習(xí)了一大批張家口本地梆子(即口梆子)特有的武戲,如《迷人館》、《畫春園》、《連環(huán)套》、《珍珠衫》等,并推廣演出,帶動了口梆子的全面繁榮。
這一時期是侯俊山演藝生涯的全盛時期,除了享譽(yù)京津滬和張家口外,更重要的是他被選入內(nèi)廷供奉并深得慈禧青睞。岫云《升平署之聞見》說:“光緒初年,始傳外班入內(nèi)廷供奉,朔望傳差。[11]”侯俊山便是光緒初年就傳入內(nèi)學(xué)當(dāng)差之人?!吨袊鴳騽∈贰份d:“因東后(慈安)喜武劇,西后(慈禧)嗜昆曲、皮簧,故匡桂芬、譚鑫培、孫菊仙、王楞仙、瑞德寶、楊小樓、金秀山、黃潤甫、侯俊山(老十三旦)等始漸次被詔入宮也。[12]”光緒十八年(1892)又入升平署外學(xué)。深受慈禧太后的喜愛,齊如山在談到慈禧最喜歡的演員時說:“譚鑫培是第一人,再者,彼時紅人,尚有三位,比如侯俊山(外號十三旦)、陳德林、余玉琴(通稱余莊兒),還有武生楊小樓。”當(dāng)時內(nèi)廷供奉演戲的賞金是分檔次的,第一檔案館今存“光緒二十三年賞單”上記錄了一次宮中演戲的賞金份額,最多得賞30兩,最少只有6兩,而侯俊山、譚鑫培等自然是得30兩的。光緒三十年,慈禧又下諭旨命侯俊山總管“梆子文武”事宜,加添二兩錢糧米,可見對他的重視。
(三)庚子以后,離開宮廷,晚年休養(yǎng)以娛天年的時期,偶爾演出,雖老而臺風(fēng)依舊
庚子以后,侯俊山離開宮廷。宣統(tǒng)二年,他將北京的太平和班交給張國瑞、張斌榮掌管,自己則搭玉成班唱戲。1912年,已59歲高齡的侯俊山再次前往上海,在丹桂園演出,《申報》發(fā)表文章《記十三旦》,詳細(xì)地描述了侯俊山的表演,說他出臺:“如一朵彩云下降,五光七色,將人眼光分作數(shù)處,一時合攏不來,越想看越看不清楚,謂善于劇喜也,然此不過意想之境,求此人材,豈能得也,……[13]”他演《辛安驛》:“出臺之時,旋轉(zhuǎn)如風(fēng),背插鋼刀一把,寒光閃閃,久之不能見其容貌,其行矮步,舞鋼刀一場,精彩飛溢,光氣滿臺,神志為之一振。大呼一聲,如空山虎嘯,令人發(fā)噤,其真有如荼如火,不可闋度之意。其后,將胡須往地下一擲,嫣然而笑,幾欲傾城。后在后臺見之,則齒豁面皺,已六十余歲,上裝看去不過三十許人,不知當(dāng)妙盛之年,其聲價更何如也。然其人精神極旺,喜詼諧,無論見何人,莫不取笑,真可謂千年之老精怪也。[13]”甚至認(rèn)為,跟侯俊山相比,“北京唱青衣,花旦若姜妙香、王惠芳、朱幼芬、梅蘭芳、賈望云,為一班所稱許者,以余觀之不過皆中人之材”,“十余年來,唯十三旦可稱杰出[13]”。
從上海回到張家口后,侯俊山?jīng)Q定退出舞臺,頤養(yǎng)天年,于是蓄須罷戲,回到位于張家口市行宮巷的家中。民國初,溥儀大婚時又應(yīng)詔入宮,這是他最后一次入宮,與其同時的宮廷藝人已所剩無幾,僅存孫菊仙、侯俊山、楊小樓等數(shù)十人。
退出舞臺后的侯俊山平日不常出門,但常與玉石娃娃培養(yǎng)的一班“筱”姓、“金”姓輩坤伶一起切磋技藝,也偶爾會粉墨登場,但基本是以為消遣游戲,往往于科白中插入津白或滬諺以及任意做作處。也會每年進(jìn)京一兩次,參加一些賑災(zāi)義演之類的活動。此時侯俊山已年逾古稀,但“臺風(fēng)依然美麗,遠(yuǎn)而望之,儼然二十許佳人。[7]”《歌舞春秋》記民國十年三月在奉天會館賑災(zāi)義演,侯俊山演出了《辛安驛》和《八大錘》兩出戲,以其六十七歲高齡仍能在場上連戰(zhàn)四將,抵擋八錘,雙槍旋舞,身段依然翩翩,聲勢依然動人,精神依然健旺,真是令人驚嘆。
1935年農(nóng)歷五月初一日,侯俊山病逝于張家口老宅。
侯俊山戲路很寬,集文武生旦于一身,技藝超群,他常演的劇目有《三上轎》、《斷橋》、《牧羊圈》、《三堂會審》、《烈火旗》、《雙鎖山》、《辛安驛》、《雙合印》、《謝冠》、《少華山》《海潮珠》、《延安關(guān)》、《迎親》、《小放?!?、《紫霞宮》、《翠屏山》、《伐子都》、《珍珠衫》、《鐵弓緣》、《蝴蝶夢》、《送銀燈》、《芭蕉扇》、《賣胭脂》、《拾玉鐲》、《殺狗》、《戲叔》、《英杰烈》、《獅子樓》、《鳳儀亭》、《回荊州》、《八大錘》、《花田錯》、《汴梁圖》、《黃鶴樓》、《紅梅閣》、《打金枝》、《九花娘》、《探親》、《梵王宮》、《反延安》、《七星廟》、《鎖云囊》等。他不僅是優(yōu)秀的戲曲表演藝術(shù)家,更是著名的戲曲改革家,他創(chuàng)新了花旦角色,創(chuàng)造了夾生旦新行當(dāng),他獨(dú)特的表演技藝更是無人能及,他還喜歡獎掖后進(jìn),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梆子人才,如荀慧生、張小仙等。
(一)獨(dú)特的表演技藝
清同治庚辛間,“都人士嗜秦腔,重旦角,以貌艷麗而技能演刻畫入微者為上乘[7]”。侯俊山“年方妙齡,擅色、聲、藝三者之長”,“圓姿替月,潤臉羞花,藝臻上乘,尤嫻武藝”,“工于技擊,善于騰擲,捫云有棱,柔若無骨,而又能宛轉(zhuǎn)引吭,回腸蕩氣者,始足極其衷感頑艷之致”[7],他“做戲活潑,勿論演何劇皆抖擻精神,無絲毫弱點(diǎn)[14]”。演《辛安驛》“始而紅髯怒磔,叱咤風(fēng)云,忽而綠鬢徘徊,慧媚溫柔,描摹兒女英雄,伶人驚愛交集”;演《小放?!贰懊难哿鞑?,蓮步輕移”;演《花田錯》“輕倩妙愛,曲意傳神”。又擅長以旦角反串武生,如《八大錘》、《伐子都》,槍花身段武功無人能出其右。
《迷人館》中,侯俊山扮演九花娘,此劇武打場面最能見功夫,前臺掛一幔帳,臺上分設(shè)四把椅子,九花娘事先臥于帳內(nèi),徐勝潛入臥室,輕輕揭開帳幔,讓觀眾看見里面有人,然后放下帳幔,向帳內(nèi)猛刺一刀,令觀眾為之一驚。此時,九花娘隨著一聲鑼響,猛然躍出帳幔,落在一把椅背上,而后她踩著硬蹺與四將開打,跳來躥去,絕不離開臺上的四把椅子。一方在椅上,一方在椅下,或順跳,或逆跳,或穿花,并作出疊背、過肩等各種招數(shù),如蝴蝶飛翻于花上,令觀眾不禁叫好稱妙。最后敗走,還是從椅子上越過高桌一個翻身亮相而下,整場表演始終不落地,踩蹺在椅子上翻飛,如履平地。這靠的是其過硬的武藝和精湛的蹺工。蹺工是梆子旦角的一種表演特技,蹺子是木制腳墊,尖而小,約三寸長,外面套繡花小鞋。演員只能用兩個腳趾穿假鞋,而且要將鞋綁在腳趾上,因此,稱之為扎蹺。扎蹺之后,演員只能憑兩個腳的腳趾行走,腳跟高高提起,在這出戲里,侯俊山扎著蹺在四把椅子上跳躍騰挪,如履平地,可見其技藝之高超。俠公說他“蹺工良佳有幼工”,“媲美皮黃班路三寶?!盵14]
在《大劈棺》中侯俊山飾演田氏,手拿斧頭上靈桌去劈棺材時,斧頭剛剛舉起,莊子即由棺材中站立起來,這時候侯由桌子上一個“屁股座子”摔到離桌子五六尺遠(yuǎn)的椅子上,一腿彎曲,一腿向下直伸,紋絲不動,堪稱一絕?!缎》排!肥菑埣铱诘胤叫?,侯俊山將其引入梆子戲中,《顧曲隨筆》記述十三旦主演的《小放牛》:“亦如作家之版權(quán),從無人敢仿效。或謂俊山《小放?!反迮?,所著披肩排穗,終此劇不容貼身,蓋極端形容其身段活潑,無一時呆滯也。[15]”
《八大錘》和《伐子都》都是旦角反串生角戲?!栋舜箦N》中侯飾陸文龍,連戰(zhàn)四將,抵擋八錘,中間雜以雙槍旋舞,身段翩翩。反串小生,與楊小樓大將風(fēng)度易趣,卻又有小樓所未及者。每打敗一員錘將便耍一段花翎,“露少年顧盼自豪、得意神情”,稚氣畢肖。至老邁猶不減,民國十年在奉天會館賑災(zāi)義務(wù)戲上演《八大錘》,其時已年近七十,以衰朽之年,力摹童稚之態(tài)度,且精神健旺,力量雄偉,“洵足令人驚嘆!”《伐子都》演春秋時許莊王伐鄭,鄭國將領(lǐng)公孫子都和穎考叔因爭奪帥印失和,子都用冷箭射死穎考叔,霸占其功,鄭莊王設(shè)宴慶功,穎考叔顯魂,子都精神失常而暴亡。劇中侯俊山飾演子都,武工神色,均極神化自然。其中的“吊毛”也是絕活,子都穿蟒,系玉帶,厚底靴,插雉翎,由桌子后邊一個“吊毛”翻到桌子外面,雙翎不折不斷,玉帶、蟒袍、盔頭不亂。
《新安驛》是侯俊山最拿手的一出喜劇,劇敘趙美容因父親被奸臣陷害,與丫鬟羅雁逃出家門,羅雁改扮男裝,假作兄妹同行。路過新安驛,誤入周鳳英所開黑店,周見羅雁英俊,心生愛慕,強(qiáng)訂婚姻,及入洞房才發(fā)現(xiàn)羅雁也是女子,周鳳英懊惱不已。侯俊山在劇中扮相極佳,第一場喬裝巨盜,“氣勢壯盛,身手夭矯”,“發(fā)音舉步,粗獷暴戾,竟若武凈登臺,處處表現(xiàn)強(qiáng)梁者之威稜?!奔耙娦∩烂玻钙饜蹜z之念,便“棄須拔鬢,還其本來面目,嫣然一笑,又頓現(xiàn)一蕩婦色相?!卑缇薇I,“紅髯怒磔,叱咤風(fēng)云”,還女裝,“綠鬢徘徊,慧媚溫柔”,聲容之佳,一時獨(dú)步,令人驚愛交集。
(二)創(chuàng)新花旦角色,首創(chuàng)“夾生旦”行當(dāng)
侯俊山以花旦戲見長,拿手戲有《三疑記》(即《香羅帶》)、《花田錯》、《翠屏山》、《英杰烈》、《大劈棺》等,他扮相優(yōu)美,“圓姿替月,潤臉羞花”,表演或“媚眼流波”、“綠鬢徘徊”,或“輕倩妙愛”、“蓮步輕移”,令觀眾爭相傾倒,即使其年近古稀,臺風(fēng)依然美麗,儼然如二十許美人。
而他并不滿足于僅僅花旦一個角色,還常兼演小生武生戲,旦角反串《八大錘》陸文龍,便是自侯俊山首創(chuàng),在此之前,劇壇從無旦角演生角的先例,侯俊山此舉一出便大為轟動,并得到了劇界的認(rèn)可?!栋舜箦N》演的是岳飛等小將大戰(zhàn)陸文龍,大鬧朱仙鎮(zhèn)的歷史故事,原本只是岳家小將輪番會戰(zhàn)陸文龍,后皮黃名武生徐小香將其改造成陸文龍戰(zhàn)四錘將,場面更為精彩。侯俊山便是學(xué)自徐小香,得其真?zhèn)鳌!毒詹侩s談》說:“其《八大錘》一出,……見者皆謂其純?nèi)恍煨∠恪=癯汤^仙之《八大錘》已不惡矣,若較之俊山則相去遠(yuǎn)矣。”
從演出《八大錘》后,一些演武旦的藝人紛紛效仿,于是他創(chuàng)立了“夾生旦”行當(dāng),即花旦兼武生,如《八大錘》的陸文龍,《黃鶴樓》的周瑜等角色。這個行當(dāng)必須同時具備花旦兼武生雙重行當(dāng)?shù)母叱菁?,二者無前后輕重之別。自創(chuàng)立以來,這個行當(dāng)就成為口梆子專用行當(dāng)而得以傳承,如花女子李桂蓮,一直到中路梆子藝人劉仙玲,夏存舉等人。
(三)帶領(lǐng)梆子班打破京師皮黃須生獨(dú)霸的格局,改變戲風(fēng)
同治九年,侯俊山進(jìn)京搭班時,北京劇壇完全是皮黃的一統(tǒng)天下,徽班極盛,梆子班勢力薄弱,并受到徽班的排斥,“大柵欄一帶無梆子也”。侯俊山一出,“而情形遂變,使社會風(fēng)尚,亦能隨之轉(zhuǎn)移?!背尸F(xiàn)出梆子壓倒皮黃之勢,迎來了魏長生之后的第二個梆子高峰期?!抖奸T紀(jì)略》有詩云:
幾處名班斗勝開,
而今梆子壓春臺①春臺班是四大徽班之一。,
演完三出充場戲,
絕妙優(yōu)伶始出來。
按照當(dāng)時慣例,“各部院,各省同鄉(xiāng),同年,團(tuán)拜必演劇助觴,均系徽班(二黃昆曲),從無演秦腔者(即梆子腔),自老十三旦(即侯俊山)到京后,驚才絕艷,焜耀一時,堂會遂有秦腔加入(時同治末光緒初年)。以《新安驛》,《珍珠衫》最著名,……竟有二黃、秦腔合演者,亦潮流所趨也。[16]”侯俊山技藝之精能,無以上之,自其馳譽(yù)一時,梆子腔便贏得了與皮黃同等的身價地位,一時王公貴族、文人墨客爭相追捧?!懊刻脮厥渍锌∩健?,便是程長庚掌三慶班時亦無如之何。
北京劇壇重生角戲,向以老生為臺柱。道、咸間分三派:奎派(張二奎)、余派(余三勝)、程派(程長庚),后起之伶大約不出此三派。當(dāng)年魏長生等人便是因多唱“粉戲”被禁,旦角戲幾乎沒有落腳之處。侯俊山帶領(lǐng)天明亮、楊娃子、六六旦、毛毛旦等梆子花旦在瑞勝和唱紅,從根本上改變了徽班須生獨(dú)霸的格局,開啟了京師劇壇花旦戲的新局面,為以后京劇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的出現(xiàn)打下了基礎(chǔ)。不僅旦角戲,侯俊山所帶的一班口梆子藝人的演出也使得丑角主演的戲成了獨(dú)立之勢,改變了歷來丑角為配角的戲風(fēng),從而改變了北京只演老生戲的單一局面,使北京戲劇舞臺百花齊放,異彩紛呈。
侯俊山所唱的梆子“聲調(diào)系一種口梆子,居晉腔直隸梆子之間,較為奈聆,兼口清脆,韻味悠揚(yáng),比天明亮、蓋陜西之純粹山西腔易有人懂。[14]”所謂“口梆子”,其實(shí)就是山陜梆子流入張家口與張家口本地民歌小戲相融合,并采用張家口特有的方言腔調(diào)唱出來的梆子腔。梆子腔盡管流入張家口的年代很早,但口梆子卻是在光緒年間才借以侯俊山為代表的一批張家口籍藝人而聞名,轟動劇壇,甚至一度蓋過徽班的聲勢,就此在梆子聲腔史上留下了它的印跡。
侯俊山及他所帶領(lǐng)的一班口梆子藝人對中國戲曲發(fā)展的貢獻(xiàn)就在于:一、扭轉(zhuǎn)了以須生為主的戲劇形勢,旦角戲、丑角戲蓬勃發(fā)展;二、豐富了中國戲曲的演出內(nèi)容、表演技藝;三、為京劇提供了許多新鮮而精彩的劇目,如侯俊山的保留劇目《關(guān)王廟》,進(jìn)京后被八位皮黃名角改編成為今天的名劇《玉堂春》;另有一大批精彩的口梆子武戲如《下水牢》、《畫春園》、《連環(huán)套》等,充實(shí)了皮黃武戲的內(nèi)容,改變了京都劇界的劇目格局;四、創(chuàng)立了“夾生旦”的新行當(dāng),并創(chuàng)新了花旦藝術(shù),演出并確立了一大批旦角戲劇目和表演形式,為后來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開辟了道路;五、精湛的表演技能和表演藝術(shù),形成的口梆子特有的表演體系影響了幾代人,成為戲曲史上一座不可企及的高峰,象《八大錘》、《九花娘》等的表演現(xiàn)已成為絕響。
[1]沈宗畸.便佳簃雜抄[J].青鶴,1934(第二卷第十二期).
[2]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人物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1:106.
[3]裘毓麟.清代軼聞(卷十)[M].北京:中華書局,1928:18.
[4]張肖傖.記老十三旦侯俊山[J]. 十日戲劇,1937(第一卷第五期)
[5]周貽白.中國戲曲發(fā)展史綱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66.
[6]延陵叟.五十年前張垣劇界[J]. 民生報,1948-02-05.
[7]劉仲紱.十三旦[C]. 河北戲曲資料匯編(第10輯),內(nèi)部資料,1985:173.
[8]王歧賢.侯俊山二三事[C]. 萬全文史資料(第6輯),2002:140.
[9]王芷章.清代伶官傳[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410.
[10]張肖傖.記老十三旦侯俊山[J]. 十日戲劇,1937(第一卷第五期)
[11]岫云.升平署之聞見(九)[C]. 河北戲曲資料匯編(第十輯),內(nèi)部資料,1985:319.
[12]徐慕云.中國戲劇史[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1:70
[13]張家口市文化局.張家口戲曲資料匯編[M]. 內(nèi)部資料,1991:56.
[14]俠公.老十三旦生前之杰奏[C]. 立言畫刊,1940(116):7.
[15]轉(zhuǎn)引自常大安.梆子花旦鼻祖侯俊山[C]. 山西文史資料全編(第8卷),1999:748.
[16]許九野.梨園軼聞[C]//秦腔史稿,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22.
(責(zé)任編輯:李小戈)
J607;J603
A
1008-9667(2016)04-0018-05
2015-06-18
鄭 莉(1978— ),女,河北省張家口市人,華東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博士,河北省張家口學(xué)院初等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戲曲史和戲曲理論。
①本文為河北省教育廳2014年青年拔尖人才項目《河北省本土民間小戲調(diào)查與研究》(項目編號:BJ20141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