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華
(1.集美大學法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2.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
中國夢的話語文本分析
王瑞華1.2
(1.集美大學法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2.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
中國夢話語文本的生成邏輯可以從目標堯起點堯視野堯民本和發(fā)展等幾個方面來分析遙從時代價值看,中國夢的話語文本具有增強力量的引領價值,與時俱進的理論價值,激發(fā)理想的精神價值,凝聚共識的思想價值和面向未來的實踐價值遙新形勢下,中國夢話語文本的戰(zhàn)略要求是院不斷更新思想認識,牢固確立理論自信;高舉社會主義旗幟,切實踐行道路自信;推進改革開放國策,有效彰顯制度自信;大力弘揚中國精神,不斷增強民族自信;明確發(fā)展目標取向,全面實現美好夢想遙
中國夢;話語文本;邏輯;價值;要求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宏大理想,同時也是新形勢下激發(fā)全國各族人民奮斗熱情的戰(zhàn)略愿景、敘事言說和行動綱領,它是馬克思主義的理想觀在當代中國廣大人民價值追求領域的集中體現。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1]。習近平指出,“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2],“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沿著正確的中國道路前進”[3]。“中國夢”的敘事言說有其話語本文的生成邏輯,為凝聚社會共識、激發(fā)創(chuàng)造活力和建構美好愿景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并對全方位的戰(zhàn)略規(guī)劃與實施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學要求。
中國夢承載著人民的共同理想、價值追求和實踐向往,在話語本文的語言邏輯上呈現出超越現實的實踐品格,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等各個領域的夢想追求,成為催人奮進的戰(zhàn)略敘事、圓夢學說和激勵符號。這一宏大敘事反映了人們改善現實的主體性需要,其理論依據是建設中國特色主義的思想,其指導思想則是科學發(fā)展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理論。中國夢的語語文本集中體現了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承載著崇尚民生幸福的文化基因,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時代潮流,擇定了符合民眾心理需要的日常生活話語,使廣大人民群眾真正掌握了用語言符號表達思想觀念的話語主動權。從邏輯結構看,中國夢話語本文的生成邏輯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兩個百年的目標邏輯
中國夢把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作為科學理性的價值追求,通過語言創(chuàng)新的親切表達傳遞了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期待。習近平指出,“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4]。中國夢作為催人奮進的敘事話語,體現了邏輯與歷史的有機統(tǒng)一。它是從傳統(tǒng)價值到現代理想科學跨越的理性追求,也是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的目標言說。歷史是人民群眾“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的”[5]。中國夢在歷史任務方面的目標邏輯為新形勢下的中國建構了強有力的語言符號,在對政治話語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換、通俗性表達和大眾化言說的基礎上,實現了對科學理想的 “過濾”、“同化”和“順應”。
(二)立足現實的起點邏輯
中國夢是立基于中國國情而提出來的科學理論,既包含著對現實的反思、超越和延伸,又具有十分明顯的實踐品格。毛澤東指出,“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fā),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fā)”[6]。鄧小平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7]。習近平指出,“我們推進改革發(fā)展、制定方針政策,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都要充分體現這個基本國情的必然要求,堅持一切從這個基本國情出發(fā)”[8]。中國夢實現的“空間場域”是客觀的、具體的、生動的和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實際,離開了這個起點、前提和基礎,偉大夢想的實現也就無從談起。中國夢的話語文本充分強調實踐思維,把辯證唯物的實踐觀作為圓夢學說的邏輯起點,黨的思想路線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成為圓夢思維的基本要求。
(三)放眼世界的視野邏輯
中國夢是有著全球視野、符合時代要求、著眼于人類和諧的世界性話語,充分體現了 “以和為貴”、“親仁善鄰”、“互利共贏”的大國理想。習近平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9];我們 “要有世界眼光和戰(zhàn)略思維”,“以世界眼光去認識政治形勢”,“用戰(zhàn)略思維去觀察當今時代”[10];“我們要努力實現的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各國人民”[11];“實現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和平,不是動蕩,是機遇,不是威脅”[12]。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意味著中國要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yè)作出更大的貢獻,中國人的夢想同時也屬于全世界。中國夢的話語文本強調遵循世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放在反對一切形式霸權主義的戰(zhàn)略思考之中,使國際社會充分認識到中國夢的“世界真諦”就是繁榮富強、睦鄰友好和共同發(fā)展。
(四)共同富裕的民本邏輯
中國夢的話語文本堅持把共同富裕的民本邏輯作為科學的價值言說,在直接的邏輯敘事中把實現民生幸福作為最為根本的理想追求。習近平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保?3];“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保?4]。人民幸福是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基本前提,只有中國人民真正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偉大夢想才算真正得以實現。中國夢所承載的精神本質就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安康,民生幸福指數就是十分重要的“晴雨表”和“風向標”。中國夢的話語文本強調賦予人民以希望、信心和力量,堅持發(fā)展成果由人民群眾共享,堅信國民必須擁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舒適的住房、更清潔的環(huán)境、更可靠的保障。
(五)實干興邦的發(fā)展邏輯
中國夢的話語文本在語言邏輯上把“實干興邦”作為最為根本的圓夢途徑,把腳踏實地與不懈奮斗作為通往偉大理想與美好未來之間的重要橋梁?!皬娛⒅袊?、“幸福中國”、“文明中國”、“和諧中國”、“美麗中國”的夢想固然重要,“安居夢”、“健康夢”、“讀書夢”、“工作夢”、“成功夢”固然美好,然而,如果離開了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奮斗,到達理想彼岸的追求也就會成為“空中樓閣”,中國人的榮耀、尊嚴和輝煌也就無從談起。習近平指出,“夢在前方,路在腳下”,“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必須“立足本職,埋頭苦干”,“用勤勞的雙手、一流的業(yè)績成就屬于自己的人生精彩”[15];“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y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奮斗”[16]。中國夢強調,必須把“仰望天空”和“腳踏實地”有機結合起來,堅信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通過辛勤努力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
中國夢的話語文本具有十分深刻的價值意蘊,它為實然的價值創(chuàng)造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為激發(fā)國人的信心、勇氣和力量建構了科學的語言符號,為建立科學的價值體系確立了理想、目標和愿景,為迎接時代提出的價值觀念挑戰(zhàn)指明了努力方向。這一宏大敘事不僅有效彰顯了站在時代最高峰的世界話語價值,而且還把馬克思主義的實踐邏輯作為理論基礎,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話語及時轉化成了催人奮進的價值符號。中國夢是國人夙愿、國魂所在和民意所系,充分展現出凝聚人心、鼓舞勇氣和啟迪智慧的偉大創(chuàng)造力,呈現出強大的“指南針”、“黏合膠”和“凝聚劑”的價值功能。從語言文本和話語分析的角度看,中國夢的宏大敘事所具有的時代價值主要可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增強力量的統(tǒng)領價值
中國夢是新形勢下占統(tǒng)治地位的科學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具有統(tǒng)領現代化建設、增強社會信心、推動實現全面進步的強大思想導向功能。它充分重視夢想實現過程的合力作用,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話語敘事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并把人民群眾作為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建設的動力源泉。習近平指出,“崇高信仰始終是我們黨的強大精神支柱,人民群眾始終是我們黨的堅實執(zhí)政基礎。只要我們永不動搖信仰、永不脫離群眾,我們就能無往而不勝”[17]。中國夢確信,崇高理想的實現需要緊緊依靠中國力量,只要每個人都為美好夢想而奮斗,就能匯集起十分強勁的磅礴力量;只要每個人都成為“四有新人”,中國夢的實現就會擁有可靠保障。在價值效用上,中國夢充分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有利于不斷把科學信念轉化成十分強大的物質力量。
(二)與時俱進的理論價值
中國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在人們理想追求領域的現實體現,是在與時俱進的基礎上形成的嶄新的價值追求,它抓住了當前中國面臨的關鍵問題,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強烈愿望,點亮了潛隱于人民群眾內心深處的希望之光。習近平指出,“我們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fā)展”[18]。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中國夢反映了對新的現實問題的深刻理解,在社會發(fā)展的新階段很好地解決了中國人的信仰問題,在理論上對理想信念問題作出了科學的論斷。從話語文本的價值功能看,中國夢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取向,把現代性、科學性、民族性和時代性有機融合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之中,為人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自我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支持。
(三)激發(fā)理想的精神價值
中國夢的話語文本把激發(fā)人民共同理想、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作為基本的價值取向,倡導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科學理想的精神家園,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想觀的真理與價值的有機統(tǒng)一。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是人生的前進動力,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19]。鄧小平指出,“我們最強調的,是有理想”[20]。中國夢是遵循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的向往和追求,是充滿魅力、催人奮進、激發(fā)勇氣的敘事話語,也是指引人們不斷前進的巨大精神力量。它勾畫了國家富強、社會和諧和人民幸福的宏偉藍圖,培育了人們勤勞勇敢、堅忍不拔、不懈奮斗的內在基因。它猶如燈塔,始終指引著人們前進的方向,激勵人們?yōu)樾腋C篮玫奈磥矶ぷ?,為實現偉大夢想而不斷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輝煌、精彩和價值。
(四)凝聚共識的思想價值
中國夢的話語文本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強有力的文化支撐,眾志成城的集體主義精神是其獨特的精神氣質,萬眾一心、各盡所能、各負其責的治理理念是其基本的價值原則。習近平指出,“眾人拾柴火焰高”,“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大家一起努力,出主意、想辦法,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讓我們共同的中國夢早日成真”[21];實現中國夢需要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努力,需要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需要凝聚一切積極的建設力量。中國夢的宏大敘事倡導求同存異、形成共識、凝聚力量,把十三億中國人五彩繽紛的夢想匯集成一個共同的理想、追求和愿景,為每一個中國人放飛夢想、追求夢想、實現夢想提供機會、空間和舞臺。這一科學的話語言說有助于建構“相互依存的網絡治理環(huán)境”[22],“生成制度化的合作機制,形成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共同努力的新型合作文化”[23]。
(五)面向未來的實踐價值
中國夢是一種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戰(zhàn)略思維,是一種建立在科學認識論基礎之上的思想超越、理論升華和實踐動員。這一科學的話語言說具有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不僅強調對未來的科學預測,而且更強調如何面向未來,如何有所作為,如何腳踏實地,如何完成崇高艱巨的偉大事業(yè)。毛澤東曾經指出,“理想境界的實現還要靠我們的辛勤勞動”[24]??茖W理想的情懷在于它反映了人們改造客觀現實的主體性需要,充滿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對未來的實踐向往,并把實踐作為成就夢想的根本途徑。誠如習近平所言,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必須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必須再接再厲,一往無前,努力奮斗;必須艱苦努力,埋頭苦干,銳意進取,不斷在時代進步中煥發(fā)絢麗光彩,不斷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wěn)步前進,不斷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國夢的話語文本是立足現實的科學預測、戰(zhàn)略構想和目標展望,是建立在戰(zhàn)略分析基礎之上的宏觀規(guī)劃,它對如何實現偉大理想的目標任務提出了一系列的戰(zhàn)略要求?!皩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25]。中國夢堅持把中國自己的道路、精神和力量作為基本的原則遵循,它要求必須把理想與現實、世情與國情、合力與張力、剛性與柔性、國富與民強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深化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現代化建設規(guī)律,以及黨科學、民主、依法執(zhí)政規(guī)律的認識,不斷譜寫科學發(fā)展的新篇章。
(一)不斷更新思想認識,牢固確立理論自信
中國夢的話語文本在宏觀戰(zhàn)略上,要求必須首先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始終堅持實踐永無止境,認識真理也永無止境。馬克思主義認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26];“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27]。中國夢作為改造現實的價值追求,具有十分濃厚的接力歷史的使命意識,面向現實的問題意識和籌劃未來的實踐意識。十分強調建立廣泛共識,凝聚社會正能量,激發(fā)社會創(chuàng)造力。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理想,必須不斷更新思想認識,時刻保持理論自覺、思想警醒、文化先行,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搶占思想文化陣地,真正做到堅定理想信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二)高舉社會主義旗幟,切實踐行道路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關乎黨的命脈、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人民幸福,是黨和人民多年奮斗、創(chuàng)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fā)展,而決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踐行道路自信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立足基本國情,把黨的基本路線作為生命線,自覺投身于實現夢想的偉大實踐,扎扎實實奪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勝利。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牢固確立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既不妄自菲薄,悲觀失望,無動于衷;也不狂妄自大,小富即安,裹足不前。在現代化建設的征途中始終堅持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始終踐行頑強拼搏,艱苦奮斗,不懈努力;始終做到再接再厲,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三)推進改革開放國策,有效彰顯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是實現偉大夢想的根本保障,也是圓夢敘事的戰(zhàn)略要求。中國夢的話語文本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領導人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也是增強社會主義制度生機和活力的根本途徑。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必須順應時代潮流,突破體制障礙,增強社會活力;必須堅持向改革要動力,以開放促發(fā)展,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政府服務與市場體制相適應,形成系統(tǒng)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的嶄新的制度體系;必須堅持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識,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實現自我完善和發(fā)展,不斷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四)大力弘揚中國精神,不斷增強民族自信
中國夢的話語文本,堅持把弘揚中國精神和民族自信作為基本的戰(zhàn)略要求,把民族精神作為促進堅強團結的精神力量,把創(chuàng)新精神作為取得發(fā)展進步的源泉、靈魂和不竭動力。弘揚中國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保證,離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會失去精神動力和思想保障。正如習近平指出的那樣,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必須大力弘揚中國精神,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不斷凝聚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使中華民族永遠保持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tài)。中國夢的宏大敘事要求,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大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努力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讓人民群眾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五)明確發(fā)展目標取向,全面實現美好夢想
中國夢的話語本文把“兩個百年”的目標定位作為基本的戰(zhàn)略取向,強調必須明確發(fā)展目標,為全面實現美好夢想而不懈奮斗。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必須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攻艱克難,扎實努力,頑強拼搏,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奮斗目標邁進。李克強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定必勝信念,牢牢把握發(fā)展的主動權”,“必須堅持不懈依靠改革推動科學發(fā)展”[28]。習近平也強調指出:只要我們緊密團結,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記使命,齊心協(xié)力,凝聚智慧和力量,為實現共同理想而不懈努力;實現偉大目標需要堅忍不拔的努力,我們必須始終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始終埋頭苦干、銳意進取,不斷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更大勝利。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2]習近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J].統(tǒng)一論壇,2013,(4):5-6.
[3]習近平.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J].黨建,2013,(4):4-5.
[4]習近平.繼續(xù)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1-1.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6]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3.
[7]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8]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27(1).
[9]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3-28(3).
[10]習近平.要有世界眼光和戰(zhàn)略思維[J].西部大開發(fā),2013,(3):1-1.
[11]習近平.順應時代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fā)展——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3-03-24(2).
[12]習近平.習近平接受拉美三國媒體聯合采訪[N].人民日報,2013-06-01(3).
[13]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1).
[14]習近平.中國夢,人民的夢[J].當代貴州,2013,(3):1-3.
[15]習近平.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J].中國高等教育,2013,(10):3-5.
[16]習近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J].黨建,2013,(1):1-1.
[17]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J].求是,2013,(1):3-7.
[18]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
[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7.
[20]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21]習近平.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N].人民日報,2014-02-19(2).
[22]Walter J.M.Kickert.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7:3.
[23]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urhood[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
[24]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86.
[25]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3.
[2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2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7.
[28]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
【責任編輯:張西山】
【】【】
On the Discourse Text of Chinese Dream
WANG Rui-hua
(Law School of Jimei University,Xiamen,Fujian,361021)
The growing logic of the discourse text of“Chinese dream”can be analyzed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its goal,starting point,vision,people-oriented idea,and develop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value,the discourse text of“Chinese dream”has the leading value of empowering people,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moving with the times,the spiritual value of inspiring ideals,the ideological value of building consensus,and the future-oriented practical value.Under the new situation,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s of the discourse text of “Chinese dream”are as follows:continuously updating ideas to establish confidence in theory;holding socialist banner to fulfill confidence in course choice;advancing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to reveal confidence in our institution;promoting Chinese spirit to increase national confidence;following a clear development direction to achieve full realization of our dreams.
Chinese Dream;discourse text;logics;values;requirements
D 641
A
1000—260X(2016)01-0081-05
2015-07-12
王瑞華,集美大學教授,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兼職研究員,從事中國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