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華
(蘇州市道教協(xié)會,江蘇 蘇州 215006)
彭啟豐與道教關(guān)系初探
黃新華
(蘇州市道教協(xié)會,江蘇 蘇州 215006)
摘要:清代蘇州狀元彭啟豐受祖輩崇道家學影響,與道教淵源深厚:他與許多道士有所交往,與圓妙觀道士惠遠謨相交甚篤;他作了許多詠頌道教宮觀、古跡的詩文,并在詩文中表達了對道教文化的仰慕;他認為儒道無以異乎,并把道教純樸自然、慈儉不爭、無欲無為等思想貫徹到自己修身治國的實踐當中。
關(guān)鍵詞:彭啟豐;道教;彭定求
彭啟豐(1701~1784),字翰文,號芝庭,又號香山老人,江南長洲(今蘇州)人,雍正五年(1727)會試第一,殿試時,列為一甲三名,世宗親拔為第一。歷任侍講、左僉都御史、浙江學政、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尚書等官職。晚年主講紫陽書院,工于書法,善于繪畫,又能詩文,著有《芝庭先生集》《芝庭文稿》《芝庭詩稿》等。彭啟豐的一生,與道教有著不解之緣。
蘇州彭氏自明洪武年間由江西清江遷至蘇州,雖以儒學傳家,但世代出入道、釋兩家。彭啟豐的曾祖父彭瓏,字云客,號一庵,學兼三家,自稱信好老子,好釋道書,對道教善書更是情有獨鐘?!秶渍餍配洝肪矶陀涊d說:“(彭瓏)遇歉歲必賑濟,見善書必印施”[1]128。彭家更是把彭瓏的行善與道教的承負思想相聯(lián)系,認為正是彭瓏行善積德,才福蔭了彭氏子孫的飛黃騰達?!侗睎|園筆錄》就曾引用彭啟豐的曾孫彭詠莪的話說:“后南畇公中會元、狀元,先曾祖芝庭公(啟豐)亦中會元、狀元,官至大司馬。三傳以至于今??萍佐⒗t不絕,皆一庵公之遺澤?!保?]329
彭瓏還把自己對道教經(jīng)書的喜愛傳給了兒子彭定求。彭定求是彭啟豐的祖父,字勤止,號訪濂,學者稱南畇先生,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科會試,殿試一甲第一名。受其父的影響,“根極理奧,旁通仙釋”[3]2,他十一歲時,彭瓏就授以《太上感應(yīng)篇》。因此,彭定求后來也積極刊印善書,“兼治道家言,倡舉惜字放生”[1]129,并撰有《感應(yīng)篇疏衍序》《感應(yīng)篇匯傳集序》《感應(yīng)篇圖說序》《重刻文昌化書序》等收入《南畇文稿》。彭定求信奉道教,曾皈依清初蘇州著名道士施道淵為弟子。彭瓏廣東遭誣陷受難時,彭定求前往救助,臨行前,他向斗母、文昌帝君祈禱,并向施道淵尋求幫助。施氏羽化啟攢封土時,彭定求“親來視窆”,并撰寫《穹窿亮生施尊師墓表》。彭定求還與許多道教人士有深入交往,如全真派道士詹太林,彭定求曾撰有《贈詹維陽律師》《雨霽月夜與維陽律師話別》存世,詹太林羽化后,他又撰寫《詹維陽律師塔銘》《詹維陽律師挽詞四首》等。彭定求還曾選擇《道藏》所收道書的一部分及晚出之道書,以為精要者,輯編成帙,并??獭兜澜虩掟B(yǎng)著作》等道教經(jīng)文。作為一個道教信徒,彭定求對道教的文昌信仰尤為虔誠,他不僅在家中修建文昌閣,舉家信仰文昌帝君,還經(jīng)常設(shè)立乩壇,請文昌帝君降乩。他的詩文中多有與文昌帝君相關(guān)的資料,從其詩文中可以看出,“文昌閣對于彭氏家族具有多項重要的功能,既可作為消暑、接待訪友、講課和休憩使用,故就不難想象彭氏一族何以對文昌帝君崇拜之尊篤。”[4]76受家族長輩的影響,彭啟豐積極刊印善書,并撰有《陰騭文新編序》《重刻呂祖全書序》等,而由他作序的《重刻呂祖全書》第43卷中,更是收入了蘇州彭氏的《質(zhì)神錄》。
彭定求對于彭啟豐“深器之,每戒曰:‘大器晚成,汝當斂華就實,毋輕泄也'”[1]134。祖輩的道學淵源深刻地影響著彭啟豐,他在《文星閣西峙樓三楹供奉關(guān)圣像,先祖舊有迎神詞,偶檢遺跡續(xù)述五言》中就說:“我祖特告虔,靈威瞻尺咫……再拜禱座前,微忱曷能巳”[5]746,顯然,彭定求在文昌帝君神像前虔誠祈禱的身影深深鐫刻在了彭啟豐的腦海中,他自己也是再拜神座前,無法停止對文昌的虔敬之情。
彭啟豐的父親彭正乾,字存誠,是一個“怡怡自得”于修身治學而不熱衷仕途的隱士,他曾教育子孫,應(yīng)當“首立本行,次求學術(shù)。本行端,學術(shù)醇則獨善,兼善隨窮達而施之,吳中人奉為格言邑行”[6]325。彭正乾深諳道教抱樸守柔的處世原則,反復教導彭啟豐要“畏盛滿”,為官應(yīng)“小心黜己”。彭正乾對于神靈更是信奉不已。據(jù)彭啟豐《惕齋府君行述》記載:“往時,鄰家失火,風烈夾道焚,府君肅拜而祝之,火尋滅。”[7]561面對大火焚屋,彭正乾所做的是虔誠肅拜祈祝,大火果然很快熄滅。父親對于神靈的信仰深深地烙印在彭啟豐的血脈中,以致彭啟豐也常將自己的命運交諸道教神靈手中。據(jù)彭啟豐的兒子彭紹升記載:“(乾隆)七年秋,充河南鄉(xiāng)試副考官,入闋病作,移宿于外,氣垂絕,恍惚見二童子自云中持采旂還鄉(xiāng),至文星閣,一老人持藥飲之,遂蘇?!保?]446彭啟豐在生命垂絕的情況下,夢見二童子接迎其回到文星閣,喝了閣中老人的藥后病就好了,由此可見彭啟豐對文昌帝君信仰之虔誠。
彭啟豐一生曾與許多道士有來往,如道教領(lǐng)袖——龍虎山張真人。他曾作《送張真人歸龍虎山》:
辟谷家傳重漢京,上清樓觀峙崢嶸。
襲封舊識曹貴馳,驛新頒□寵命榮。
握風雷隨赤簡山,山蟠龍虎護丹誠。
歸途應(yīng)見仙都近,芝草瑯玕匝地生。[5]736
乾隆年間,龍虎山張?zhí)鞄煹奶鞄熉殭?quán)被限制,品軼也由二品降至五品,并不得列入朝班行禮。這樣的背景下,彭啟豐依然作詩相送,可見兩人之交情。
此外,他與全真道士蔡來鶴也有交集。趙金簡《呂祖全書重梓序》載:“蔡來鶴,本蘇州儒家子,其母夢鶴來而生,因以命名。少讀經(jīng)史,長而慕養(yǎng)生之道,遂盡棄人生系戀之欲,攜筠籃,走四方,以惜字紙為業(yè)。近寓西湖南岸凈慈寺旁之天香閣,敬奉文昌神”。出生儒學世家的蔡來鶴敬奉文昌,以“惜字紙”為業(yè),與彭啟豐可謂志趣相投;因此,在蔡“有志于匯輯呂祖著作”[9]15時,彭啟豐為其撰寫了《重刻呂祖全書序》。
彭啟豐所交往的道士中,過往最緊密的是惠遠謨?;葸h謨,字虛中,號澹峰。自幼出家玄妙觀,受業(yè)于潘梧庵。三十歲時便擔任蘇州最高的道教職銜——道紀司。雍正九年,主龍虎山玉華院事。雍正十一年,被召入京,拜當時高道婁近垣為師,任職光明殿,并先后任龍虎山署提點,充御前值季,后來回到蘇州玄妙觀,建藏經(jīng)閣。他還參與《龍虎山志》的編纂,“參互考訂,出力為多”[10]468。
彭啟豐與惠遠謨交往頻繁,曾作《贈惠虛中煉師六十》《游仙詞題惠虛中練師照》等詩相送。惠遠謨六十歲時,彭啟豐專門寫《贈惠虛中煉師六十》詩相贈:
偶攜瓢笠偶安家,漫擬蓬萊水一涯。
金匱有書依柱下,濠梁無語契南華。
屢排靈瑣祈甘雨,閑誦黃庭佩紫霞。
笑謝山中猿與鶴,元都隨處種桃花。[10]483
《玄妙觀志》記載惠遠謨道法精深,“遇雨晹愆期,行法輒應(yīng)”。而彭啟豐對于惠遠謨平時的宗教活動也是極為熟悉。他在《游仙詞題惠虛中練師照》中,就多有對惠遠謨進行宗教活動的描寫:
曾向蕭臺侍玉皇,翩然跨鶴返吳鄉(xiāng)。
彌羅閣上朝真罷,不異華陽與紫陽。
三茅仙蹕啟行宮,縹緲穹窿一氣通。
授箓齋心朝北斗,步虛云里仰罡風。
早從莊叟悟空虛,冉冉浮云自卷舒。
白云黃茅成獨契,道書閱罷更儒書。
蔬筍清齋餌紫芝,寫來形影坐忘時。
屏山小幅藏丹誥,憩石聽泉境總宜。[10]483
華陽與紫陽分別是著名高道陶弘景(華陽隱居)與紫陽真人張伯端,彭啟豐對惠遠謨做出“不異華陽與紫陽”的評價,可見其對惠遠謨極為推崇。
惠遠謨著有《學吟稿》。彭啟豐曾為其作《惠道士詩稿序》,序中稱:“圓妙觀道士惠虛中者,名家子,少時辭親學道,通于文翰,自以秉承師訓,不欲為無益之言。顧嘗南游龍虎山,問法于天師,北之京師,充御前供奉,歸而建藏經(jīng)閣,終老圓妙觀。登臨酬酢,時有唫詠,漸成卷帙。今年夏既化去,予令其徒檢之存十之三。詞旨清簡,不染塵俗,以之追陪杜、鄭諸公”[7]487。惠遠謨《學吟稿》之所以能夠傳世,即在于彭啟豐在惠遠謨羽化后,令惠遠謨的弟子將其平時登臨吟詠之詩詞收集成冊而成,并推崇其可以追陪杜光庭、鄭遨等道教歷史上的著名詩人,足可見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
彭啟豐的詩文中多有對道教名勝古跡、洞天福地、宮觀殿堂以及齋醮科儀的詠頌。作為一個蘇州人,蘇州的重要宮觀如圓妙觀、常熟致道觀,以及重要道教名勝古跡如毛公壇、林屋洞、穹窿山等,都留下了彭啟豐的足跡并出現(xiàn)在他的詩文中。
圓妙觀即今玄妙觀,建于西晉咸寧二年,始稱真慶道院,唐稱開元宮,宋曰真慶宮,元以后改稱圓妙觀,是蘇州重要的道教活動場所和地方政府重要的司儀、祝厘場所,也是彭啟豐的教內(nèi)好友惠遠謨出家和退養(yǎng)之地。彭啟豐對圓妙觀極為熟悉,在他撰寫的《重修圓妙觀碑》[7]509中,不僅梳理了圓妙觀的歷史,更對乾隆年間圓妙觀的情況述之甚詳。
對于常熟的重要宮觀致道觀,彭啟豐也留有《致道觀瞻七星檜》詩一首,詩云:“上清真觀禮沉冥,古檜移來役六丁。燦列星羅朝太乙,驚看雷斧劈空青?!保?]713
蘇州著名的道教勝跡穹窿山、毛公壇、林屋洞等,彭啟豐都有踏足并留有詩文。穹窿山是蘇州第一高峰,史志記載為赤松子采赤石脂及三茅真君隱修之地,山上建有上真觀,為彭定求師父施道淵修煉之地。彭啟豐曾著有《夜上穹窿》《穹窿游仙詩》等歌詠穹窿山的詩文。在《穹窿游仙詩》中,他寫道:“岧嶤鳥道翔黃鶴,縹緲仙靈侶赤松。鼎號煉丹晨涌日,壇稱朝斗夜鳴鐘。……昔歲朝真覲紫宸,幔亭仙籍記分明。葛翁本自家勾漏,孫綽何緣賦赤城。金輪石函應(yīng)代啟,琪花瑤草捻知名?!保?]665赤松、葛翁等都是道教仙人,煉丹、朝斗、朝真、紫宸、仙籍、石函等都是道教術(shù)語,由此可見彭啟豐對道教文化的熟悉和傾慕之情。
彭啟豐還著有《毛公壇游仙詞》四首。據(jù)《吳郡志》記載:毛公壇,即毛公福地,在洞庭山中,漢劉根得道處也[11]110,是蘇州最早的道教活動遺跡之一。彭啟豐在其中三首游仙詞中寫道:
福地緘封古篆文,漢家遺觀繞氤氳。經(jīng)幢丹灶不知處,惟見松風響白云。
茹芝餐術(shù)幾春秋,紺綠生身洞壑游。若得毛公飛控術(shù),函關(guān)無事問青牛。
林深猿鶴隱相呼,獨坐瑤壇守秘符。七十二峰都露碧,還知五岳有真圖。[5]659
彭啟豐尋跡漢家遺觀,雖然“經(jīng)幢丹灶不知處”,但“獨坐瑤壇守秘符”,對道教文化更有深一層的認識;而“若得毛公飛控術(shù),函關(guān)無事問青牛”,更是道出了彭啟豐希望學得仙術(shù),與道教仙真坐而論道的內(nèi)心渴求。
對于林屋洞,彭啟豐更是不惜筆墨。據(jù)史志記載,夏禹治水成功后,藏五符于林屋洞,吳王闔閭曾使靈威丈人入山,得到五符,并向孔子請教符文內(nèi)容。道教經(jīng)書奉其為第九洞天。彭啟豐不僅著有《林屋洞賦》《林屋洞賦序》等文章,還著有《尋林屋洞》等詩詞?!秾ち治荻础吩娫疲骸岸刺烊?,林屋標第九。幽邃禹書藏,森嚴靈威守。翠云覆金庭,綠蘿封洞口。始進似蛇行,繼入如蟻走?!催_經(jīng)行久,躊躇不得前。萬古陰陽剖,蝙蝠撲松煙?!№D清涼,如脫械與樞。石髓未易逢,桃園果何有?!C左神公,學仙在離垢。”[5]659由于地處太湖之中,洞口高于洞內(nèi),林屋洞向來人跡罕至。如彭詩所言,洞口被植物封閉,進入如蛇行蟻走般艱難,而洞中環(huán)境幽暗,蝙蝠成群,行進極為不易。彭啟豐深入洞中尋求石髓、仙桃等長生不老藥的目的雖未達到,但“默證左神公,學仙在離垢”的信念卻不曾動搖。
除了對蘇州的道教宮觀、名勝古跡的詠頌之外,彭啟豐還著有大量與道教相關(guān)的詩詞作品,如《百步溪過紫陽觀》《瓊臺夜月》《縉云道中望仙都山》《游仙詩六首》《謁岳廟》《望岱四首》《葛嶺》《月夜宿徐州賦黃樓歌》《寒吟絕句和南華》《邯鄲盧生廟題詞》《題云響圖》《游桃源洞》《觀演勸善金科》等,表達了其對道教文化的喜愛,對道教仙人的仰慕之情。如《題云響圖》中,彭啟豐為降乩者所書“云響”二字配圖作詩道:“物化往往成仙翁,仙翁所居乃在匡廬峰。紫霄仙靄浮空蒙,手揮五弦寄遐想,泠然清響昭群聲。……徽音粲發(fā)曲未終,飄飄便與仙子從。廬山面目看如畫,抱琴且謁蓬萊宮?!保?]581手揮五弦,目送歸雁,這是魏晉玄學家的理想生活,彭啟豐以此入詩,表達了自己對仙人居處的欽羨與渴望,并發(fā)出“且謁蓬萊宮”的愿望。在《天臺道中有懷仙跡》中,彭啟豐寫道:“靈境分明有路通,龍須蘿蔓茁蒙茸。寒流倒掛余蒼雪,初日遙升暎赤虹。石髓不逢增渴疾,金丹未就欠神功。凝思雙澗寒巖勝,擬駕飛飈輪印爪鴻?!保?]650在《月夜宿徐州賦黃樓歌》中,彭啟豐則發(fā)出了“黃樓十丈高崔巍,羽衣吹笛仙人來”[5]612的渴望。
此外,彭啟豐詩文中還多有對道教法術(shù)的欽羨,以及放下俗物、學仙修道的感悟。在《邯鄲盧生廟題詞》中,彭啟豐道:“清都栩栩夢初回,白晝昬昬人又來。一自盧生驚覺后,千秋歌舞歇叢臺……華胥風景舊曾諳,槐國功名戰(zhàn)亦酣。欲與仙翁借高枕,片時清夢到江南。”[5]601彭啟豐在詩中借景抒情,表達了自己希望借仙翁高枕,退隱江南的思想。而在《寒吟絕句和南華》中,彭啟豐也寫道:“何須樹拂更拈錐,一卷黃庭熟誦時。獨擁寒爐披絮被,十年夢醒未嫌遲?!保?]615
正是出于“世事如夢”的認識,彭啟豐在《游桃源洞》發(fā)出了“何事悵迷津,只悔學仙晚”[5]608的感慨;在《觀演勸善金科》中,他又寫道:“欲徹人天最上層,善緣歷歷引梯登。青牛度世來關(guān)尹,……早信真常原不滅?!保?]727可見,彭啟豐對道教文化不僅極為仰慕和喜愛,而且他還希望投入到修道學仙的實踐中。
在對道教文化仰慕和渴求的過程中,以道家思想構(gòu)建起來的道教人生觀及處事原則等也深刻地融入到彭啟豐的思想和生活實踐中。在他看來,儒道兩家思想體用相同,他曾說:“世之言道家者,多不合于孔氏,余觀老子書,如所謂歸根復命知常者,與大易洗心藏密之旨有以異乎?抑無以異乎。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與有天下而不與之旨有以異乎?抑無以異乎。其體如是,其用如是,而謂道與儒果有異者?非也。后之言長生者,蓋道家之派別,而其用乃稍與儒異,然其慈悲度世與夫吉兇同患之情有以異乎?抑無以異乎?!保?]11道教所推崇的歸根復命等思想與儒家思想并沒有什么不同,道教雖然在追求長生等方面與儒家稍異,但其慈悲度世的精神卻是與儒家精神相契合的。正是秉著對儒道無以異的認識,彭啟豐將道教思想內(nèi)化于自我的修行之中,并外化于治國的實踐中。
彭定求在《穹窿亮生施尊師墓表》中對道教描述說:“道教之難興也,久矣。黃老之學,清凈無為為體,慈儉不爭為用,故推之以裨治化,約之以通性命。”[12]769這段話雖然是針對道教弘道的局限而言,但他對于道教的“清凈無為為體,慈儉不爭為用”的評定卻是極為準確的。對于這一點,彭啟豐也極為認可,并運用到其修身治國的實踐中。
道教倡導道法自然、抱樸守真、清靜無為、慈儉不爭的精神,《道德經(jīng)》就極為崇尚“樸”,甚至把“道”也稱為“樸”,認為人依道而生,能率性而行,即不離大道。彭啟豐認為,上古之時君民的年歲動輒百歲,而近世高壽者越來越少,其原因就在于人們失去了淳樸的本性。他說:“古者風氣淳厚,民生鮮嗜欲,頹然委順于大化,天人和同,年谷時熟,疵癘不作,民無夭札,宜也。曁于后世,機智開攻,取亟大樸,雕時數(shù)減,而水旱、疾疫、兵戈之患朋訛而興,民生其間,浸戾氣,生理既微?!保?3]520因此,他提倡人應(yīng)該保持淳樸的本性。在擔任蘇州紫陽書院院長期間,他曾針對時人所認為的先古圣賢的言論遙不可及之論,提出圣人所言,“無非叫人不失其本心而已,本心不失自能尋向上去”[13]496,認為只要保持淳樸本心,自然能暗合圣人的教誨。彭啟豐自己恰恰是追求淳樸本性的實踐者,他的兒子彭紹升就記載說:“君(彭啟豐)平生天真自然,不知人世有機械事,坦懷接物?!保?]450
在為人處世方面,彭啟豐也把《道德經(jīng)》所提倡的慈、儉、不爭作為自我修身的三大法寶。彭紹升曾說:“府君自入翰林,刻苦如諸生,鮮食寡欲,畏遠權(quán)勢,簡交游,日以文章自娛,泊如也?!保?]446“府君家居無博弈之娛,無聲色之好,以儉約率先鄉(xiāng)里。遇生辰,戒子孫不得張樂,客至者薄酒數(shù)巡而已?!保?]450雖然身為官宦,但彭啟豐以文章自娛,不喜歡聲色娛樂,即便是生日,也禁止子孫張樂行樂。
由此及彼,彭啟豐也把崇尚節(jié)儉付諸治國方略中。他曾上表說:“庶有合于崇儉戒奢之意。予聞善為治者,當為民圖其可久,夫以節(jié)儉示民者,斯可久之道也”,認為擅于治理國家的君王,應(yīng)以節(jié)儉垂范子民,如此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淡薄寡欲、與人無爭是彭啟豐一生的寫照,他曾教導紫陽書院的學生說:“謙者日見其不足則德修而業(yè)進,傲者日見其有余則德而業(yè)弛”[13]497。而他自己在朝中擔任要職時也以此為準則。據(jù)史載,彭啟豐乾隆“二十八年,遷兵部尚書。三十一年,上以史奕昂為侍郎,入對,諭加意部事。奕昂遂自恣,面斥啟豐,不稱尚書,侍郎期成額以是訐奕昂。上詰啟豐,啟豐力言無之。詢侍郎鍾音,鍾音對如期成額。啟豐語乃塞?!保?4]10503-10504雖然身居高位,在面對屬下的咄咄逼人時,彭啟豐不與之爭權(quán)爭名;即便是乾隆皇帝詢問時,彭啟豐也始終秉著無爭的態(tài)度,不言人短。這種態(tài)度雖然受到乾隆的批評,認為彭啟豐不適合做官,但其與人無爭的處世態(tài)度卻展露無遺。
此外,彭啟豐還把道教無為而治的思想踐行于其治國方略中。乾隆四年,彭啟豐曾進講經(jīng)義折子,稱“天子之于事則無為……恭已南面無為而天下治焉”[13]501。這種無為而治的思想在其所著的《藏珠于淵賦》中更是彰顯無遺。“藏珠于淵”出于《莊子·天地》:“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淵;不利貨財,不近貴富;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丑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意思是法道自然,以無為的心態(tài)面對世間一切,就能藏黃金于大山,沉珍珠于深淵,不貪圖財物,不追求富貴等,不執(zhí)著于外物。彭啟豐在《藏珠于淵賦》開篇即說:“懿無為于天德,契循道于蒙莊”,表明自己的思想契循蒙莊的無為之道。文中,彭啟豐提到:“富萬有而不宰,置徑寸而相忘。虛與委蛇,體清泠之得性;精通沕漠,任玓瓅之深藏。初何索而何遺,無欲自足”[7]449,認為在治理天下時,使民無欲自足,行無為之道便可以了。對于彭啟豐的這一思想,彭紹升記述說:“府君前后所上多切于治體……明良之世君不疑其臣,臣自不欺其君,其左右大臣必有耆艾碩德,從容朝廷之上,汲引善類,扶植忠良,所當布以腹心,隆其禮貌,故曰任賢勿二,至小臣者,大臣所自出,宜優(yōu)恤而厚期之,其厚期之者,尤枉作,其敢言之氣不獨。圣心始終如一,凡一言一動務(wù)求閑邪存誠,法天行之健,接執(zhí)中之傳。恭己無為而天下治焉?!保?]447君不疑臣,臣盡誠盡職,無為而天下治。
可見,彭啟豐自幼受家學影響,與道教結(jié)下了深厚的淵源:他與清朝圓妙觀道士惠遠謨相交甚篤,并極力推崇,將他與道教歷代高道相提并論;他的足跡幾乎遍布蘇州重要的道教宮觀、勝跡,并留下詩文詠頌;他所作的詩文中,也多有對神仙世界的憧憬和道教文化的仰慕;他還把道教純樸自然、慈儉不爭、無欲無為等思想貫徹到自己修身治國的實踐當中。
參考文獻:
[1]閻湘蕙.國朝鼎甲征信錄[M]//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
[2]梁恭辰.北東園筆錄[M]//筆記小說大觀:第29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
[3]彭定求.南畇詩稿[M]//清代詩文集匯編:第16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徐建勛.清代士人彭定求與道教因緣初探[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2).
[5]彭啟豐.芝庭詩稿[M]//四庫未收書輯刊:第2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6]李光祚.長洲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7]彭啟豐.芝庭文稿[M]//四庫未收書輯刊:第2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8]彭紹升.二林居集[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6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9]趙金簡.呂祖全書重梓序[M]//中華續(xù)道藏:第2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9.
[10]顧沅.重印元妙觀志[M]//藏外道書:第20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
[11]范成大.吳郡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12]彭定求.南畇文稿[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
[13]彭啟豐.芝庭先生集[M]//清代詩文集匯編:第29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96.
[14]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中圖分類號:B9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794(2016)03-0071-05
收稿日期:2015-08-10
作者簡介:黃新華(1983—),男,浙江衢州人,蘇州市道教協(xié)會副秘書長,《江蘇道教》執(zhí)行主編,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道教文化。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ng Qifeng and Taoism
HUANG Xinhua
(Suzhou Taoist Association,Suzhou 215006,China)
Abstract:Influenced by the ancestral worship Taoist,Peng Qifeng,No.1 scholar from Suzhou in the Qing Dynasty,had a deep relationship with Taoism.He was in contact with many Taoists,and had an intimate association with Hui Yuanmo,who was a Taoist priest of Yuan Miao Guan.He composed many poems to eulogize Taoist temples and places of historic interest.In his poems he expressed his admiration for Taoist culture.Besides,he thought that Confucianism was identical to Taoism and he regarded Taoism as the concept of being simple,loving,indisputable,and no-desire and inaction,which was carried out in his self-cultivation in practice.
Key words:Peng Qifeng;Taoism;Peng Dingq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