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賢慧
(安徽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9)
論元代徽州地區(qū)文學創(chuàng)作特征及“曲”元素缺失原因
趙賢慧
(安徽大學,安徽合肥230039)
元代徽州地區(qū)的文學創(chuàng)作特征,從地域上講,創(chuàng)作主力主要集中于中東部和南部地區(qū);從創(chuàng)作體裁來看,主要以詩文創(chuàng)作為主,并且創(chuàng)作成果遠遠超過同時期的廣德路、池州路等安徽①因元代實行行省制,安徽先后分屬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徽州部分下轄縣在元代不同時期也有變動,難以統(tǒng)計,故此處“安徽”指今天區(qū)劃的安徽。下文同。其他地區(qū)。“曲”為元代“一代之文學”,但徽州在元代卻僅有2首小令傳世,戲曲創(chuàng)作無人問津。這種創(chuàng)作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與徽州地區(qū)理學積淀、宗族文化等因素密切相關。
元代;徽州;文學;曲;缺失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保?]知“曲”為元代文學之代表?!扒庇忠陨⑶?、戲曲二而概之?;罩葜撎ビ谒逦牡坶_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以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為計,徽州亦有680多年的歷史。但有著如此豐富文化積蘊的徽州在整個元代卻僅有績溪人舒頔2首小令傳世,戲曲創(chuàng)作無人問津。筆者認為這不能單純的歸結為一種文學現(xiàn)象,而有其深層原因。因此,本文試圖從徽州地區(qū)文學創(chuàng)作特征及其 “曲”元素缺失原因兩部分進行具體討論,以探尋徽州地區(qū)在元代呈現(xiàn)的“創(chuàng)作偏離”的本質原因。不足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1.1地域特征
筆者根據(jù) 《全元文》《全元詩》《全元散曲》等相關文獻統(tǒng)計出元代徽州地區(qū)作家共有66人,其中歙縣16人,休寧17人,祁門6人,黟縣2人,績溪5人,婺源16人以及具體歸屬于某州某縣不明但可確認為徽州作家的有4人。單純的從作者的數(shù)量上看,元代徽州地區(qū)的創(chuàng)作主力主要分布在歙縣、休寧和婺源,占創(chuàng)作者總數(shù)的74.2%。而北部績溪地區(qū)以及中西部祁門、黟縣兩地亦有零星創(chuàng)作。由此可知,在整個元代,徽州地區(qū)文學創(chuàng)作呈現(xiàn)的地域特征為:第一,文學創(chuàng)作總體上以中東部地區(qū)和南部地區(qū)為主;第二,西部和北部地區(qū)創(chuàng)作隊伍雖更為薄弱,但亦有作品問世,創(chuàng)作主力分布總體上呈現(xiàn)和諧之勢。
1.2創(chuàng)作觀念
根據(jù)筆者初步統(tǒng)計,元代屬于今天安徽地區(qū)的作家共計121人,徽州地區(qū)作家數(shù)量約占總數(shù)的54.5%,遠遠超過同時期的廣德路(作家數(shù)量約占總數(shù)的0.8%)、池州路(約占4.9%)、太平路(約占3.3%)、寧國路(約占10.7%)、廬州路(約占4.1%)、安慶路(約占5.7%)、安豐路(約占9.9%)等地區(qū),執(zhí)當時該地區(qū)文壇之牛耳。而徽州66位作家中,均有詩文流傳后世,或單篇,或成冊,足見該地區(qū)對詩、文這兩種傳統(tǒng)文學體裁的重視。
就生年先后順序來看,洪焱祖、唐元、陳櫟等可看作元代徽州地區(qū)的第一代文人,唐桂芳、舒頔、趙汸等可看作第二代文人,兩代文人對方回的詩文思想都有直接或間接的繼承。例如洪焱祖早年在杭州時就曾拜方回為師,陳櫟在《定宇集》中更直接明言:“天壤一虛叟,見之夢寐中。豈必真及門,私淑恩何窮。”[2]而舒頔在《時賢詠物詩序》中所言:“而又欲句圓而意新,格高而語壯,如斯數(shù)者,可與言詩矣。”則是對方回“格高”、“圓熟”等詩學思想間接的繼承。概而言之,元代徽州的文學觀念主要包含以下兩點:
1.2.1“格高”“圓熟”
方回云:“詩先看格高,而意又到語又工為上;意到語工,而格不高次之;無格、無意、又無語,下矣?!痹u論前人詩作,又多談“圓熟”:“圣俞詩淡而有味……自然圓熟”“文潛詩大抵圓熟自然”。此意在糾正前期因過度效法江西詩派而形成的“苦澀”、“枯淡”之流弊。唐元亦論:“大抵詩律尚圓熟,吐詞坦然明易。”[3]舒頔對“格高”、“圓熟”之論又加以發(fā)揮,強調(diào)“意貴乎含蓄……迨乎不蹈襲、不塵俗、不堆積,斯為善矣。”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藝術追求上,還是符合傳統(tǒng)的美學追求。
1.2.2宗唐得古
為矯宋末“四靈”與“江湖派”末流之弊,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提出“一祖三宗”之說,于晚年又擴大師法范圍。所尊唐代詩人由早年獨尊杜子美,轉而推崇劉禹錫、韓愈、柳宗元等人?!丁次倪x〉顏鮑謝詩評》一書更將師法對象前推至魏晉時期。而方回尊崇多家又以“格高”取勝,在徽州地區(qū)得到繼承。婺源人張純愚就曾言:“倘能由黃、陳溯李、杜,上及《選》《騷》以達三百篇,則得風雅正傳,豈不可和其聲以鳴國家之盛?”[2]洪焱祖亦有“豈為黃陳私,萬事當北面”之論。元代詩壇南北合流之后,宗李唐漢魏蔚然成風,至元詩四大家為止,風格趨向雅正平和。徽州地區(qū)第一代文人由于與方回有直接師承關系,因此在詩學觀念上依舊保有對早年方回力推的江西詩派的認同,而在第二代文人中則大多“近尊盛唐,遠師漢魏”與當時文壇宗唐得古之風相應。
元曲作為元代文學之“絕藝”,其發(fā)展狀況在當時頗為可觀。就戲曲而言,劇本創(chuàng)作數(shù)量較多:雜劇有530多種,南戲有210多種,而當時置身于劇本創(chuàng)作的作家,僅據(jù)《錄鬼簿》和《錄鬼簿續(xù)編》所載,有名有姓者就有近百人,尚不包含不及錄的“無聞者”。夏庭芝《青樓集志》記載:“內(nèi)而京師,外而郡邑,皆有所謂勾欄者,辟優(yōu)萃而隸樂,觀者揮金與之?!币姰敃r戲曲演出之頻繁,且為大眾所接受。而散曲創(chuàng)作據(jù)隋樹森《全元散曲》記載就有213人,共輯錄小令3853首,套數(shù)457套,尚不包含近年發(fā)現(xiàn)的羅振玉所藏6卷殘本《陽春白雪》中的25首套曲。而在曲之創(chuàng)作如此繁盛的元代,徽州地區(qū)卻僅有舒頔2首小令傳世。無論就整個元代曲作創(chuàng)作情況而言,還是與徽州地區(qū)詩文創(chuàng)作盛況相比,徽州“曲”的創(chuàng)作都是極度匱乏的。其中緣由,筆者歸結為以下幾點:
2.1歷史積蘊
《錄鬼簿》“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輯傳奇行于世者”一類所列元雜劇作家共有56人,從作家的籍貫來看,“這些作家又以大都(17人)、真定(7人),東平(5人)、平陽(6人)最為集中,可見這四個地方為主體形成了相對集中的作家群。這四個作家群并不是封閉的,彼此之間由于作家的流動而進行著頻繁的交流,同時他們的影響又旁及附近的地區(qū),從而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包括今天河北、山西、山東以及河南和安徽北部這一廣大地域的北方戲劇圈?!保?]除卻觀眾喜好、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等因素外,某地域的歷史傳統(tǒng)也會為雜劇創(chuàng)作提供素材。例如,傳說宋江、李逵等好漢在山東梁山泊義聚,于是就有不少有關水滸的雜劇創(chuàng)作就是以東平為背景展開的,而在東平生活過的作家,也寫了較多的水滸劇目。
元代安徽地區(qū)共有曲家6人,包括盱眙(按:盱眙1955年后由安徽劃歸江蘇,故元代時尚屬安徽)人盍西村、亳州人孟漢卿、績溪人舒頔、宣州人趙熊、中山人孫梁以及鳳陽人楊景輝[5]。但據(jù)目前考證,雜劇僅有孟漢卿《魔合羅》一種存世,而該劇的地理背景為河南府?!袄畹虏患业木幼√帪椤幽细浭滤敬讋障铩渌宋锏淖晕医榻B也均道河南府。按《元史·地理志》,河南府路屬河南江北行省,下轄洛陽、宜陽、永寧、登封、鞏縣、孟津、新安、偃師八縣并陜州,府志當在開封。而孟漢卿為‘亳州人’,亳州離開封較近,以開封為故事發(fā)生背景,作家并不生疏,也避免了‘實寫’之嫌?!保?]略實寫與虛寫之論,孟漢卿的《魔合羅》創(chuàng)作還是在某種程度上受開封的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徐渭《南詞敘錄》云:“聽北曲使人神氣鷹揚,毛發(fā)灑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保?]這是對北方戲曲音樂的評述,也是對北方戲劇圈特點的概述,而這種特點除了與音樂的雄厚曉暢有關,與北方戲劇圈較多的是選擇公案故事和歷史傳說為劇作題材也有密切關系。從地理位置上看,亳州地區(qū)由于和北方雜劇圈相距較近,受北方文化傳統(tǒng)潛移默化影響而選擇以北方歷史傳說為背景進行創(chuàng)作也在情理之中。而處在南方的徽州,可能由于距離北方雜劇圈相對較遠,受北方文化的直接熏陶較少,對某一題材稍顯“生疏”而沒有以雜劇形式付諸于筆端。
但徽州地區(qū)距離南方戲劇圈卻較近,按理說應該有南戲產(chǎn)生才合理,但通覽徽州在元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歷史,實際上并無一部南戲產(chǎn)生。南戲產(chǎn)生于浙江永嘉一帶,劉一清《錢塘遺事》記載:“戊辰(1268)、己巳(1269)間,《王煥》戲文盛行于都下?!保?]至元十三年(1276),元軍占領杭州,完成國家統(tǒng)一,南北交流更加頻繁。南戲受北方“正聲”影響,由杭州、溫州、平江、揚州、建康等地輻射至江西、福建等東南地區(qū)。除了在地域上的擴散顯示出南戲的“包容心態(tài)”之外,在音樂的選擇上亦“以中原為則,而又取四海同音而編之”[9]。因此,南戲本身并不閉塞、僵化,也不會對徽州地區(qū)“抱有偏見”而拒絕徽州文人去模仿學習,但徽州地區(qū)沒有南戲產(chǎn)生也是事實,這需歸因于徽州本土的文化特色了?;罩輳哪纤我院蠹幢环Q為“文獻之邦”,《新安歙北徐氏東支世譜》卷5《壽昌許公八秩序》中記載,江南諸郡之中,“以文獻稱者吾徽為最”,文獻整合,最重嚴謹,如果頻繁從事文獻整合工作,那么于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崇尚客觀的態(tài)度會注入文獻整合者的內(nèi)在精神中,進而影響個人的其他活動,包括文學創(chuàng)作,而南戲創(chuàng)作主題大致是對愛情婚姻和家庭倫理等問題的反映,如《琵琶記》《荊釵記》等,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活潑自然的風格。兩者美學的歸結點不同,致使徽州文人難以保持對南戲創(chuàng)作的絕對認同。
2.2地域精神
關于“曲”的特征,明代陳與郊《古雜劇序》云:“夫元之曲以描繪神理,殫極才情,足掘宇壤之秘?!泵髂┣宄趺戏Q舜《古今名劇合選序》云:“迨夫曲之妙,極古今好丑、貴賤、離合、死生,因事以造形,隨物而賦象?!鼻罢哒f明“曲”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在某種程度上伴有文人的逞才心理,后者闡釋“曲之妙”,指出曲因事造形,隨物賦象等依據(jù)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特征。兩者之論,均出現(xiàn)“極”字,可見兩位評述者對“曲”之淋漓暢快感受較深。吳偉業(yè)《北詞廣正譜序》又云:“今之傳奇,即古者歌舞之變也,然其感動人心,較昔之歌舞,更顯而暢矣。而元人傳奇,有其最善者也?!痹苑窖再嫡Z入之,風格潑辣,本色盡出,充滿蒜酪與蛤蜊風味,凸顯出任達率真、活潑淳樸的草原文化精神。胡應麟《詩藪》中評元詩云:“元人調(diào)頗純,而才具局促,卑陬劣于宋。”“其詞太綺縟而厭蒼老?!保?0]略元詩“局促”“綺縟”之流弊,詩人在創(chuàng)作上提倡“宗唐得古”,擬唐詩與魏晉古詩,則也繼承“溫柔敦厚”“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崇尚含蓄簡古等傳統(tǒng)的詩歌美學。
隨著南北文化融合,詩歌受散曲影響,詩風也有向自然率真轉變的趨勢,但“元代詩人和詩論家(如方回……)皆為南人,他們作詩、論詩皆注重屬于中原文化系統(tǒng)的唐、宋詩,對以金人元好問為代表的北方慷慨豪放之音,則較少繼承,甚至很少提及?!保?1]徽州地區(qū)以方回為代表,注重儒家傳統(tǒng)的詩論,這與元曲的審美追求相異,可能也是徽州地區(qū)曲作流傳較少的又一原因。
2.3東南鄒魯
趙汸《東山存稿》有云:“新安自朱子后,儒學之盛稱天下,號‘東南鄒魯’”[12]。作為“文公闕里”的徽州,理學興盛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基礎。鄭千齡在延祐六年(1319)為建德路淳安縣尉時,就曾立朱子祠堂。徽州文人也在理學研究上給予較多關注,研究成果的價值在某種程度上超過了詩文創(chuàng)作。如趙汸所著《春秋集傳》15卷、《春秋師說》3卷、《春秋屬辭》15卷、《春秋左氏傳補注》10卷、《春秋金鎖匙》1卷等,單純從數(shù)量上看,就超過了其詩文創(chuàng)作。再如歙縣鄭玉著《春秋經(jīng)傳闕疑》40卷、陳櫟著《書傅纂疏》《禮記集義》《中庸口義》《孟子口義》等等,都堪稱理學名作。但徽州文人不僅專注于理學研究本身,還試圖在詩文創(chuàng)作之中注入“理”元素,鄭玉《師山集》中就曾強調(diào):“道外無文,外圣賢之道而為文,非吾所謂文;文外無道,外《六經(jīng)》之文而求道,非吾所謂道。”[13]而“理”“文”關系之難立,也讓徽州文人在詩人身份與理學家身份之夾縫間難取突破。唐元《跋白云文集后》有云:“作文固難,古文尤難,不效古雖工無益于道。文所以載道,志于斯道,斯其所以為難?!保?4]
理學風氣之厚,讓徽州文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大多“主之以理”,“即規(guī)矩之準繩,以盡方圓平直之體”[13]而對于“街市小令,唱尖歌倩意”的曲,則較為排斥。詩文作為正統(tǒng)的文學創(chuàng)作體裁在徽州文人看來可能更加適合載道言志,如陳櫟在《吳端翁詩跋》中云:“時文盛而詩絕響,迨科舉停而詩復興?!眲t是對入元以后,科舉不行致使知識分子求仕道路尷尬而借詩文抒發(fā)情志的揭露。
2.4宗族文化
唐宋以降,徽州即是傳統(tǒng)宗族社會的典型代表。宗族文化主要表現(xiàn)在族譜編纂、祠堂建設、祖墳建設等方面,而在元代,徽州地區(qū)在這幾個方面就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果。例如就族譜編纂而言,婺源人程龍就曾“考索備至”而成《龍陂程氏世譜》、休寧人汪松壽曾編纂10卷《汪氏淵源錄》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徽州宗族的內(nèi)部管理也呈現(xiàn)規(guī)范化和體系化等特征。如元末至正年間,休寧陪郭程氏族人程峴,訂立了《贍塋規(guī)約》,旨在規(guī)范祖塋祭祀秩序和保護祖塋傳統(tǒng)。規(guī)定共十一條,對各類違反某些規(guī)定的行為都有相應的處罰措施。這無疑也是管理宗族的重要措施之一。而濃厚的宗族文化除了能夠增強對本族文化的認同感之外,宗族文化中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也在宗族中得以延續(xù)?!缎掳参墨I志》記載婺源人汪庭桂“族子文冒犯先墓,出之,終身不得與宗族齒。有婦早年嫠居,自誓靡他,舅姑欲奪其志,公戒之,以全婦節(jié)。”[16]而在這樣的宗族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下,即使距離戲曲創(chuàng)作較為可觀的江西較近,可能受其戲曲創(chuàng)作觀念的影響,也不會產(chǎn)生偏離正統(tǒng)理學的戲曲名篇。
元代徽州地區(qū)文學創(chuàng)作狀況頗為可觀,作家隊伍遠超同時期安徽其他地區(qū),徽州本地區(qū)的詩文創(chuàng)作數(shù)量又遠超詞、曲、小說。徽州地區(qū)在元代“曲”元素缺乏的原因繁多,但這些因素對徽州戲曲創(chuàng)作的“限制”只是一時,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交流范圍的擴大,徽州對戲曲這一新的文學樣式也逐漸接受,這也便是在明清時,徽州也能出現(xiàn)汪道昆、鄭之珍、汪廷納、程巨源、程羽文等一類的曲學大家的緣由了。
[1]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2]陳櫟.定宇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唐元.筠軒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9.
[5]朱萬曙.但開風氣亦為先——孟漢卿與他的《魔合羅》雜?。跩].安徽新戲,1998,(1):18.
[6]徐渭.南詞敘錄[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劉一清.錢塘遺事[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57.
[9]胡應麟.詩藪外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229.
[10]袁行霈,孟二冬,丁放.中國詩學通論[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691-692.
[11]趙汸.東山存稿[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鄭玉.師山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唐元.跋白云文集后[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程敏政.新安文獻志[M].何慶善,于石,點校.合肥:黃山書社,2004:2279.
責任編輯:陳小舉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CREATION AND THE REASON OF“QU”ELEMENT SHORTACG IN HUIZHOU AREA IN THE YUAN DYNASTY
ZHAO Xian-hui
(Anhui University,Heifei 230039)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s,the literary creation of Huizhou in the Yuan dynasty focused on the middle east and south are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riting styles,most people are engaged in poetry and prose creation,and the result of creation achievement is far more than Guangde road,Chizhou road and other areas of Anhui at the same era.Qu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iterature in the Yuan Dynasty,but there are only 2 kinds of xiaoling(short lyric poems)handed down in Huizhou,and no one shows any interest in opera creation.The occurrence of this phenomen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he accumulation of Huizhou’s Confucianism,religious culture and other factors.
Yuan Dynasty;Huizhou;Literature;Qu;Shortage
I206.2
A
1672-2868(2016)04-0058-04
2016-04-22
趙賢慧(1992-),女,安徽馬鞍山人。安徽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