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格里菲斯作為世界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導演,他的成就不僅僅是訂正了敘事電影的基本形式,完善了敘事電影的基本語言,更將電影系統(tǒng)化,為電影的表現(xiàn)拓展了足夠的空間,為后世蒙太奇美學的茁壯成長儲備了足夠肥沃的土壤。格里菲斯在電影中運用的場景轉移、鏡頭切換等技巧,不但提升了電影的藝術地位,而且使電影開始擁有屬于自己的銀幕句法,還為“故事”找到了除戲劇和文學之外的第三種載體。
[關鍵詞]導演格里菲斯;故事電影;鏡頭切換
盡管早期的電影導演們很快就掌握了用電影來講故事的基本方法,并攝制出了相當數(shù)量的故事影片。不過這些作品在情節(jié)推進和拍攝手法上與文學、舞臺劇等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相比都相形見絀。導演格里菲斯的出現(xiàn),改變了電影在那段時期的地位,電影從此擁有了屬于自己的銀幕句法。
一、經典剪輯的確立
早在20世紀初,電影《火車大劫案》就開始出現(xiàn)現(xiàn)代電影中的種種風格,比如故事線索的完整性、切換地點拍攝等,影片也含有了大量的元素。埃德溫·鮑特導演的《火車大劫案》也被認作是殿堂級的電影教科書,甚至至今仍是電影文化課堂中的“金科玉律”?!痘疖嚧蠼侔浮分凶钤缡褂昧藞鐾馀臄z和交錯式的拍攝方式,使其在當時同時期的電影中鶴立雞群。但是鮑特的作品還沒有做到用背景來充實劇情的地步,而演員格里菲斯是這種方式的第一個探索者,鮑特任用格里菲斯的這一舉動,也讓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記。在20世紀10年代左右,鮑特創(chuàng)作了《從鷹巢里救出的人》,當時還很稚嫩的演員格里菲斯成為主角,與此同時他也繼承了導演鮑特對影片空間展現(xiàn)方式的研究,并且將電影推向了情節(jié)表達形式的極致。
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格里菲斯出演了電影《紙醉金迷》的主角,他飾演的是一名扒手。格里菲斯想用不一樣的方式來展現(xiàn)一個扒手的思想活動,以前的電影表達思想活動最先進的方式就是“二次曝光”,這種方法有著很大的短板。他的師父鮑特嘗試過利用演員的身體動作來體現(xiàn)角色的思想,但是對于當時影片的能力而言,這種靠形體上的動作來表達內心的手法,效果并不是很好,原因就是當時的拍攝多為遠距離拍攝。格里菲斯反向思考,那就拉近攝像機與演員之間的距離。這樣觀影者就能夠看清演員的眼神、小動作。演員的想法、思維也會借由這些小動作讓觀影者心領神會。同時令格里菲斯驚喜的是,這一做法讓他發(fā)現(xiàn)電影背景的切換可以讓影片和舞臺劇的表演不同,這也是格里菲斯大膽探索的一次意外收獲。
在格里菲斯的電影《多年以后》中,格里菲斯讓一場女子思念情人的電影片段有了不一樣的情景。在遠鏡頭拍攝的時候突然切入女主人公的特寫,隨后出現(xiàn)的畫面就是她相思之人的現(xiàn)狀。雖然這種處理手法在當今已經是司空見慣,但是在當時,格里菲斯的做法卻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甚至電影制作單位對此做法感到接受不了,但是現(xiàn)實給出了答案——創(chuàng)新,勇敢的人永遠都是成功的。影片上映后引起了轟動。
20世紀10年代,格里菲斯又創(chuàng)作了電影《隆臺爾的報務員》,在電影中,由于之前嘗試的成功,格里菲斯更加放開了手腳。文章的前面已經提及,平行剪輯手法在當時已經很成熟了。之前大部分導演在影片中運用平行剪輯十分嫻熟。格里菲斯的前輩鮑特在拍攝《火車大劫案》時,運用的就是這種方式。但這種形式的主要目的還是推動劇情的發(fā)展。格里菲斯卻運用平行剪輯調整了影片的進程。
電影《隆臺爾的報務員》中,女孩被強盜抓走,囚禁在一個小屋當中,女孩的爸爸、愛人和鐵路工作者駕駛著火車來救女孩。電影的畫面在歹徒、女孩和火車之間不斷地轉換,隨著時間推移,切換的間隙也越來越短。讓觀影者心跳加快、驚心動魄,身臨其境地體會了一場“生死時速”。在現(xiàn)在的電影中,涉及類似的橋段幾乎都會運用這種手法,后輩的導演們稱這種手法是“格里菲斯式的最后一分鐘營救”。
格里菲斯在電影生涯前期進行了大膽嘗試后,他明白了電影也是一種系統(tǒng)化的藝術,作為一門藝術,就要有它的基本形式。拍攝電影需要膠卷,演員的水平也很重要。影片的劇情要靠拍攝形式來展現(xiàn),一幕幕的鏡頭是一場情節(jié),一場場情節(jié)組成了敘述的故事,隨著故事的發(fā)展組成了一部影片。
在當今的電影界,影片的拍攝已經系統(tǒng)化、具體化了,有一套準確的評判標準來限定電影。電影的導演們把這種系統(tǒng)叫作“傳統(tǒng)情節(jié)方式”,在“傳統(tǒng)情節(jié)方式”中,大體上有一個準確的流程:首先是對角色和背景的確定。在近景、中景、遠景三者之間來回切換。當需要交代大環(huán)境的時候,運用的是遠景拍攝,開始敘事推進情節(jié)的時候,用中景來拍攝。需要電影交代人物的心理活動、內心世界的時候,就是近景拍攝,特寫會將演員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放大化。這種“套路”式的形式遭到了很多國內外的電影藝術家詬病,他們認為這樣做讓電影的拍攝模式僵化,不利于電影的發(fā)展。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系統(tǒng)化的方式也保證了影片的質量和敘事的完整。格里菲斯曾經說過,他這種方法的靈感來自英國作家——《雙城記》的作者狄更斯。狄更斯小說敘事的方法被格里菲斯運用到電影拍攝中,由此看來電影的發(fā)展離不開文學的藝術性。
二、敘事空間的突破
20世紀10年代,格里菲斯準備了很久,拍攝了史詩級的作品《一個國家的誕生》,影片是根據小說改編而成的。原著小說的名字是“同族人”,出自美國作家托馬斯之手。電影以美國的內戰(zhàn)為大環(huán)境,在《一個國家的誕生》中,格里菲斯游刃有余地運用他的技巧,充分發(fā)揮了他的天賦和導演能力。拍攝的先進性、分鏡的處理、剪輯的獨樹一幟,讓格里菲斯的《一個國家的誕生》成為當時電影界的翹楚。
在電影中,前文提到的“格里菲斯式的最后一分鐘營救”被格里菲斯推向了巔峰。
在《一個國家的誕生》的結局,三個劇情同時發(fā)展:副市長綁架了思同曼的女兒,并強迫與之結婚。前來談判的思同曼也被軟禁。與此同時,卡梅倫和他的家人們被困在了野外,黑人士兵正包圍著他們,卡梅倫浴血奮戰(zhàn)。3K黨的部隊也與林琪交戰(zhàn)中,格里菲斯把三條線索清晰明了地展示給觀影者,手法游刃有余。
在這場史詩級電影的結尾,導演格里菲斯不斷地切換著環(huán)境,遠景、近景也交錯轉換,騎兵部隊突襲的氣勢、命懸一線的緊張氛圍、生死營救的驚心動魄被凸顯。在結尾處“最后一分鐘營救”運用了兩次。鏡頭在美國黑幫營救女孩和副市長與女孩的爭執(zhí)兩者之間切換。這就是電影中的第一次應用,雖然小女孩被解救,但是真正的危機并沒有得到解決。這第一次技巧的應用和格里菲斯以往剪輯的方式一樣,并沒有突破,依然是舊式的手法。但是這不是最后的“一分鐘營救”,故事還沒有結束。
格里菲斯對于敘事的把握有輕重緩急,因為并不是最后的營救,所以第一次的“營救”不過是高潮下的暗涌。接下來高潮來臨,最后的場景是卡梅倫堅守的那個陣線,導演格里菲斯頻率更快地變換著鏡頭。但是與之前不同的是,堅守陣線的卡梅倫所占的比重更大,而對于去營救他的部隊沒有太多的表述,加大了電影情節(jié)驚險刺激的張力。在卡梅倫這邊,卡梅倫與黑人部隊生死決戰(zhàn),鏡頭又切到了一個小孩在他媽媽的懷中大哭,用的是近景鏡頭。導演格里菲斯對于電影節(jié)奏的把握入木三分。
在最后的場景中格里菲斯用道具擋住了大部分鏡頭,僅把卡梅倫堅守的地方留出空白,在電影的效果上就是,開始的時候,卡梅倫所在的地方是光圈所框中的位置,其余位置都是黑暗的。敵人像潮水一樣涌向“光圈”。這一幕在電影的結局也同樣出現(xiàn),和開篇不同的是,這個“光圈”在逐漸地放大,屏幕越來越亮,黑暗的部分逐漸消退。觀影者會發(fā)現(xiàn)在黑暗褪去的時候,剩下的是前來支援的援軍。這種由格里菲斯創(chuàng)造的類似于舞臺帷幕“拉起”“放下”的拍攝手法,不僅僅是簡單地運用在鏡頭的切換中。從上面的次要畫面中,觀眾可以看到,格里菲斯的這種手法相當于由局部放大到總體,由近景放大到遠景。當時科技條件有限,沒有攝影機的“變焦”,如果利用現(xiàn)代攝影機技術,可以輕松地做到格里菲斯表達的效果,但是,在當時《一個國家的誕生》這部影片中,格里菲斯做到了。格里菲斯通過利用道具,把“光圈”放大、縮小,做到了特寫的效果。有些人認為格里菲斯這么做是為了“改變以往屏幕長方形的枯燥感”。但相信格里菲斯更多的是要突破當時電影條件的束縛。
電影講述了四個各不相關的故事,最重要的情節(jié)是“母與法”,女孩的愛人被人冤枉成了殺人犯,女孩想盡一切辦法為愛人洗清冤屈都沒有成功,直到最后犯人良心發(fā)現(xiàn)投案自首,女孩的愛人因此無罪釋放。“母與法”的取材源自當時一起比較轟動的相似案件。第二個電影片段是“基督受難”,電影展示的是耶穌基督為了替全人類贖罪而受難的事件。第三個電影片段是“圣巴特羅繆節(jié)大屠殺”,表達的是16世紀70年代前后,由宗教沖突引起的大屠殺。最后一個電影片段是“巴比倫的陷落”,敘述的是一個鄉(xiāng)下女孩有著自己喜歡的人,與入侵巴比倫的敵人展開對抗最后失敗的故事。
格里菲斯在這部電影中進行了更為有勇氣的嘗試,電影中的四個獨立片段本來就沒任何聯(lián)系,格里菲斯把它們交叉剪切為一個整體,第一個故事講述一段后直接跳到其他故事。切換的順序不固定,甚至有的故事僅僅是一個字幕就轉換畫面。在每個故事的交界處是修道士哄嬰兒睡覺的場景。
三、默片句法的終結
20世紀20年代左右,全球電影有了很大的創(chuàng)新。在美國,除了格里菲斯,很多導演發(fā)展了幽默電影的情節(jié)方式。其中查理·卓別林最為著名。法國的文化導致其對藝術敏感,因此法國對電影以現(xiàn)代主義為主,其影片強調的是心理敘事;德國的電影屬于表現(xiàn)主義,在這段期間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蘇聯(lián)開創(chuàng)了電影的蒙太奇美學。此時世界電影的發(fā)展百家爭鳴。而格里菲斯在這段時間卻沒有任何成績,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時代,是一個電影時代的代表,格里菲斯把電影系統(tǒng)化、模板化,同時自己也突破不了這個模板。
在格里菲斯后期的電影中,大多是講述兒女情長的愛情故事,這與現(xiàn)在好萊塢的劇情電影相似,好萊塢的劇情電影就是以家庭為背景,講述人與人之間的沖突、異性之間的感情生活。
電影《殘花淚》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故事講述的是異國之間的愛情故事。男主角是中國人,愛上了英國女孩。電影的結局是以悲劇告終。格里菲斯通過他嫻熟的導演技巧講述了一場異國愛情悲劇?!啊稓埢I》這樣的真摯、純真的感情已經消逝在電影史的長河中,取而代之的是劇情復雜、三角戀式的愛情劇?!毖鸥鞑妓箤τ陔娪啊稓埢I》如是說。
隨著20世紀20年代后期到來,電影不再是默片電影,而是變?yōu)橛新曤娪?。默片電影的一些拍攝方式、渲染效果也逐漸被人遺忘。在這個時期,格里菲斯也創(chuàng)作了幾部電影,卻已經是“廉頗老矣”,但是格里菲斯對電影的預言仍然變成了現(xiàn)實?!翱摁[聲、音樂聲、交談聲、爭執(zhí)聲、尖叫聲、呻吟聲……無論這些聲音是什么,怎么變化,如何變化。我依舊會謹慎地、認真地面對這些聲音。我期許,隨著技術的繼續(xù)進步,再過一段時間,觀眾還會看到更加新穎的傳媒方式與電影相結合?!?/p>
四、結語
對格里菲斯的研究已經成為西方電影學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格里菲斯的電影時期,他的成就是任何人都無法企及的,他的電影不但融合了前輩導演創(chuàng)新的精華,而且對后來的蒙太奇美學、印象派電影都有著重大的影響。蜚聲世界的小說家、導演希區(qū)柯克說:“如今,觀眾看到的每一部電影,都有格里菲斯的靈魂在里面?!币驗樗闺娪霸谀瑫r期就可以與文學、戲劇等古老的敘事藝術相提并論,將電影真正推上了藝術殿堂。
[參考文獻]
[1] 孫建業(yè).淺論格里菲斯對電影語言的探索[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02).
[2] 黎煜.《破碎的花朵》:格里菲斯的跨種族愛情禁令[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04).
[3] 徐建生.出自劇院的影片——D.W.格里菲斯,《一個國家的誕生》和情節(jié)劇《同族人》[J].世界電影,1991(04).
[4] 陳禎穎.看見與看懂 格里菲斯與鄭正秋比較研究[J].電影藝術,1998(01).
[5] 張鳳鑄.影視漫筆之五:格里菲斯和愛森斯坦[J].電影評介,1988(09).
[作者簡介] 石雪(1983—),女,陜西西安人,碩士,西安醫(yī)學院英語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