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李 苑
?
淺談嚴復的“群己權界”觀
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李 苑
[摘要]嚴復在中國近代史上無疑是一位會通中西文化的先驅人物。由于其自身早年蒙受國學和后來留學英法等教育經歷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近現(xiàn)代社會思想時常在嚴復身上交織密切并發(fā)生碰撞。這體現(xiàn)在嚴復在引進和譯述西學之時,時時注重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以期所引進之觀點更符合中國實際之國情,易于被國人所接受。其中,他在翻譯傳播西方政治哲學家斯圖亞特·密爾的政治學著作《論自由》時,用“群己權界”四個字的核心概念來解釋liberty(自由)、right(權利)等概念,第一次將關于自由的理念引進國門,影響了一個時代的思想進程。
[關鍵詞]嚴復 群己權界觀
密爾(Johu Stuart Mill,1806—1873)是英國著名自由主義者和功利主義哲學家。西方學者普遍認為,功利主義倫理學的真正創(chuàng)立是18世紀后期和19世紀初期的事情,其奠基者和系統(tǒng)闡述者分別是邊沁和密爾。1859年,密爾出版《論自由》(On Liberty)一書,自由主義思想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為他對“自由原則”的闡述。《論自由》旨在探討公民自由,密爾認為應該給個人一個不容干預的私人權利范圍,才能保證人的幸福;而可以干預的公共范圍則應根據(jù)功利主義原則加以界定。值得肯定的是,密爾強調了自由的可貴,提倡思想和言論的自由,保護私人領域的正當利益。但是密爾所處的時代是英國資本主義處于殖民迅速擴張階段,密爾所指自由只屬于“大不列顛”帝國,實則在為資產階級存在的合理性和資本主義殖民統(tǒng)治進行辯護。同時,密爾在區(qū)分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時,過度強調了個人免受政府干涉的權利而忽視了個人的義務,這種自由帶有明顯的片面性,是一種消極的自由。
嚴復于1900年前翻譯完《論自由》一書,初名《自由釋義》,1903年更名為《群己權界論》。群者,社會公域;己者,個人私域;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要有所區(qū)分,表示社會和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又都有界限——此謂“群己權界”。 嚴復對此解釋為:“自由者,凡所欲為,理無不可。此如有人獨居世外,其自由界域,豈有限制?……故曰:人得自由,而必以他人之自由為界。此則《大學》絜矩之道,君子所恃以平天下者也?!边@是中國政治學思想上第一次將生活世界劃分為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強調保護私人領域的自主性即保護個人自由的理念,讓近代中國的知識份子對于西方的自由思想有了一個開創(chuàng)性的認識。一個全新的觀念在中國誕生,表明中國在公私之間進行明確區(qū)分的現(xiàn)代性努力開始萌芽。
關于嚴復將書名翻譯為群己權界而不是直譯的原因,學界主要有三種不同觀點:“保守倒退說”“符合原意說”和“專有所指說”。其中,贊成“符合原意”觀點的黃克武以《群己權界論》和《論自由》為中心對比研究了嚴復和密爾自由思想的理解,指出嚴復“感覺到”“全書的主旨在于社會國家對個人的約束有何界限,也就是探討個人自由的范圍”,所以改為現(xiàn)名;林載爵指出更名真正原因應該是“經過戊戌與庚子兩次事變后,更加認識到他原先所認為自由必須與群體相結合的正確性,也更加警覺到甚至包括新派人物在內的中國人民不了解自由真意的嚴重性?!痹趯崿F(xiàn)中國現(xiàn)代化之路上,嚴復固然不能算因循守舊,亦不是主張猶如法國大革命般血雨腥風,通過暴力革命實現(xiàn)的激進派;而嚴復則站在中庸的立場上認為自由在個人與群體間的分寸是非常精微的,并相當重視群與己之間的互動與平衡。但嚴復并不如密爾一樣側重于個人可以不受他人干預而自由行事的生存狀態(tài)或活動范圍,而是更加注重群體的利益和公共領域對私人領域的合理干涉,表達了嚴復“重群輕己”的群己觀,甚至于嚴復在晚年給子女的遺囑中也寫到“事遇群己對待之時,須念己輕群重,更切毋造孽”,表明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嚴復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儒家思想長期占據(jù)主流意識形態(tài),強調綱常倫紀,重家族輕個人,重群體輕個體,強調個人在群體中的義務和責任,而相對忽略了個人在社會中的權利,與密爾在《論自由》中所強調的看重個體利益和權力范圍恰恰相反。
密爾的自由觀與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理論,即否定國家對市場秩序的干預主張自由競爭和自由放任理論一脈相承。嚴復將自由觀念傳至中國時,以敏銳的目光看到了自由的相對性,認為若無整體,個體必然失去存在的意義。公共權力存在的必要性是政府存在的基本前提,若無國家的利益保障,個體權益也無從談起。這點在嚴復之后西方學術界的反思中也可以看到:20世紀德國社會學家哈貝馬斯在討論公共權力和私人領域時將資產階級公共領域被定義為資產階級成員(私人權力)和統(tǒng)治階級(公共權力)展開對立沖突,處于相互對立的場域。哈貝馬斯反對國家權力過度干涉?zhèn)€人領域,主張保持一定程度的分離,允許私人對公共的監(jiān)督,促進政治生活的健康化和社會秩序的合理化。但是,哈貝馬斯關注的焦點始終是社會的國家化而不是國家權力的社會化,公私領域不存在互相消滅的關系,而是應當互相保持“適度”的界限,通過對話等有效溝通形式結成合理的社會關系。
觀照今日中國,社會運作和發(fā)展機制不斷完善,如何定位政府的功能和地位,分清群己領域,厘清政府與社會、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是建立與市場機制相適應的行政管理機制的核心問題。通過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通過民主和法治建設,打造“小政府、大社會”的基本格局,恢復公共權力其本來面目。110年前偉大的嚴復將自由和群己權界理念帶至中國,推動了近代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110年后“群己權界”將不斷被注入新的涵義,引領著國人繼續(xù)朝復興之路前行。
參考文獻:
[1] 皮后鋒.嚴復大傳[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2] 梁麗輝. 嚴復《群己權界論》更名原因淺述[J]. 中國城市經濟,2011(14): 282-283.
[3] 牛仰山.嚴復文選[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4] 哈貝馬斯. 曹衛(wèi)東, 譯.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 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