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古漢語“復”的詞尾化歷程及其相關問題

2016-03-20 21:39:24周曉彥
大慶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詞尾中心語音節(jié)

周曉彥

(遼寧大學 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

中古漢語“復”的詞尾化歷程及其相關問題

周曉彥

(遼寧大學 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復”是中古時期產(chǎn)生的一個詞尾,詞尾“復”是在與“又”同義連用共同做狀語的句法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又復”高頻共現(xiàn)、逐步凝合,在發(fā)展過程中“又”吞噬了“復”的語法功能,“復”意義脫落虛化為詞尾?!坝帧薄皬汀蓖x連用時,它們的語法功能的不同,決定了在排列順序上“復”位于“又”之后,“復”的后置性是其虛化為副詞詞尾的一個重要因素。

中古漢語;副詞詞尾“復”;詞尾化

“復”是中古漢語一個極其常用的副詞詞尾,如何判定“復”是詞尾,以及“復”到底是不是詞尾,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劉瑞明、蔣宗許、姚振武幾位學者曾圍繞這些問題在《中國語文》上展開過一次大討論,因此本文對這兩個問題不再贅述?,F(xiàn)在學術界普遍認為“復”是產(chǎn)生于漢,活躍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個副詞詞尾,既然承認“復”是詞尾,那么它究竟是如何演化而來的?劉瑞明先生(1989)認為:“它們并非經(jīng)由詞義虛化轉(zhuǎn)為詞尾,而是語言中本有這樣兩個不負載意義的音節(jié),可使詞干成為雙音節(jié)詞,用漢字來記音,借用了‘自’和‘復’兩個已有的音節(jié)?!盵1]劉先生的說法并不能令人信服,語言中的詞匯最初產(chǎn)生都是表意的,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兩個不表意的音節(jié)呢,“復”是由動詞逐步虛化而來的。

一、詞尾“復”的語法化歷程

(一)由動詞虛化為副詞

“復”最初是一個有實在意義的動詞。《說文解字》:“復,行故道也?!奔丛谠?jīng)走過的路上行走,大致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回來、回去”。如,

(1)象曰:“無往不復,天地際也?!?《周易·泰卦》)

(2)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公四年》)

隨著“復”詞義的引申,意義泛化,可以泛指動作行為的重復。如,

(3)若顛木之有由蘗,天其永我命于茲新邑,紹復先王之大業(yè),底綏四方。(《尚書·盤庚》)

(4)令鼓人各復其所,非僚勿從。(《國語·晉語九》)

(5)五年,諸戎來請服,使魏莊子盟之,于是乎始復霸。(《國語·晉語七》)

以上例子中的“紹復先王之大業(yè)”“令鼓人各復其所”“于是乎始復霸”都只有“復”一個動詞,且“復”所支配的都是名詞性成分?!敖B復先王之大業(yè)”即“紹行先王之故業(yè)”;“各復其所”即“重新回到自己原來的地方”;“始復霸”即“重新恢復霸業(yè)”。可見,這里的“復”都是動詞,表示再次實施以前有過的動作行為或通過某種途徑獲得,恢復到以前的狀態(tài)。但這里的“復”雖然是動詞,但所表示的動作性較弱,因此當句子中出現(xiàn)其他動作性較強的動詞時,句子的謂語就有其他動詞充當,“復”逐漸退居到狀語的位置表示動作的重復。如,

(6)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

(7)國人召甯子,甯子復攻孫氏,克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8)此一事也,曷為復言齊師、宋師、曹師?不復言師,則無以知其為一事也。(《公羊傳·僖公元年》)

以上例子中,出現(xiàn)了動作性較強、較具體的動詞“夢”“攻”“言”充當了句子的謂語,而“復”則退居到狀語的位置,表示動作的重復。如,“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奔础拔乙呀?jīng)很久沒有再夢到周公了”,“復”表示“夢到周公”這件事情的重復出現(xiàn)?!皬凸O氏”的預設是“曾經(jīng)攻打過孫氏”,“復”表示動作、事件的重復,“復”相當于“又一次、再一次”。這時候“復”已經(jīng)從動詞語法化為一個表動作、事件重復的副詞,語義大致相當于“又”“再”。

(二)由副詞進一步虛化為構詞成分——詞尾

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作為社會現(xiàn)象之一的語言也不斷發(fā)展變化,文明程度越高,語言也就需要日益豐富多彩,精密靈活。要滿足這方面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狀語的幫助,因而也就促進了狀語的復雜化[2-3]。漢語發(fā)展的總趨勢是由單音詞向復音詞發(fā)展,那么充當狀語的副詞也要適應語言發(fā)展的這一趨勢,以求得整個句子音節(jié)的協(xié)調(diào)與和諧,因此副詞就采用了“同義連用”這一構詞法來滿足雙音化的需求?!皬汀闭窃谶@樣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逐步虛化的。

考察北京大學語料庫發(fā)現(xiàn)在上古時期就存在大量“又”與“復”連用的例證。如,

(9)齊景公問晏子曰:“孔子為人何如?”晏子不對。公又復問,不對。(《墨子·非儒》)

(10)湯與伊尹盟,以示必滅夏。伊尹又復往視曠夏,聽於末嬉。(《呂氏春秋·慎大覽第三》)

(11)問人曰:“此何種也?”對曰:“此車軛也?!倍碛謴偷靡?,問人曰:“此何種也?”對曰:“此車軛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12)先生曰:“此吉祥,以饗鬼神?!本右荒?,其父無故而盲,牛[又復]生白犢,其父又復使其子以問先生。(《淮南子·人間訓》)

(13)王翁刑殺人,又復加毒害焉。(桓譚《新論》)

(14)明日又復往取簪,子發(fā)又使歸之。(《淮南子·道應訓》)

在以上例子中,“又”與“復”同義連用,共同修飾謂語成分,來表示動作行為的重復,如(9)“公又復問”即“公又問”或“公復問”,表示“問”這個動作的重復、多次進行。“又”與“復”都可以單獨做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重復,如,

(15)使者往而復來,辭愈卑,禮愈尊,王又欲許之。(《國語·越語》)

其中“復”單獨修飾“來”,表示“來”這個動作不止一次發(fā)生;“王又欲許之”中的“又”修飾“許”,表示“許”這個動作的重復。

“又”和“復”都能表示動作行為的重復,這是“又復”能夠同義連用的基礎。但是“又”除了表示動作行為的重復之外,還可以表示語氣、關聯(lián)等多種語法意義,也就是說“又”的語法功能涵蓋了“復”的語法功能,如果將“又”所能表示的語法功能看作一個集合,那么“復”就是它的一個子集。這樣“又”與“復”連用就成了一種疊加,不符合語言表達的經(jīng)濟性原則,于是隨著“又復”的高頻共現(xiàn),“又”逐漸取代了“復”的表意功能,“復”成為一個完全不表意的成分。但由于雙音節(jié)化的大趨勢,在音節(jié)上需要滿足音步的需求,“復”在形式上不能消失,這樣“復”就僅僅作為一個音節(jié)依附于“又”,成為一個僅起湊足音節(jié)作用的構詞成分,從位置上看,“復”又位于“又”之后,具有后置性,這樣“復”就完全虛化為副詞詞尾。化振紅也曾說過:“處在句子同一個位置上的兩個意義相同的單音節(jié)副詞,只會有一個處于核心地位,兩者較量的結果往往是后一個副詞的表意功能被弱化?!盵4]296這樣,“復”就從一個有實在意義的副詞演化為一個構詞詞尾。

副詞是一個較為封閉的詞類范疇,其數(shù)量相對有限。隨著雙音化趨勢的加強,僅用同義復用這種造詞方法來創(chuàng)造雙音節(jié)副詞,必然供不應求,這就需要用一種新的方法來彌補?!岸畯汀憩F(xiàn)出的習用、虛化、在狀語位置上湊足音節(jié)的趨向,正可濟造詞之窮,從而成為建構雙音節(jié)副詞的理想‘部件’?!盵5]這樣“復”廣泛應附加于副詞之后,從而產(chǎn)生了一大批雙音節(jié)副詞,呈現(xiàn)出類化的趨勢。劉瑞明先生(1898)將詞尾“復”附著于副詞后面的情況作了分類,認為“復”可以附著于以下幾類副詞之后:(1)時間副詞,如已復、時復、輒復;(2)肯定否定副詞,如故復、誠復、必復、勿復;(3)表連續(xù)的副詞,如亦復、又復;(4)語氣副詞,乃復、豈復、竟復。劉瑞明先生只是針對《世說新語》一書中出現(xiàn)的用例做了以上分類,種類相對有限。實際上“復”可以附著的副詞遠不止以上幾類,它還可以附著于程度副詞(尤復、特復……)、范圍副詞(悉復、皆復……)之后,其適用范圍進一步擴大,使用頻率也隨之提高,到魏晉南北朝時期“X+復”成為一種極具能產(chǎn)性的構詞法。語言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系統(tǒng),某個詞類中出現(xiàn)一種強勢的構詞法必定會波及到其他詞類,其他詞類為適應雙音化的趨勢也紛紛效仿,這樣“復”的構詞范圍不再僅限于副詞,也可以附著于連詞、助動詞、介詞、形容詞、動詞、代詞之后(參看蔣宗許《詞尾“復”淺論》,從而產(chǎn)生了一大批雙音節(jié)詞。這時候“復”的構詞范圍不僅限于實詞,而且還可以構成雙音節(jié)虛詞,如構成雙音節(jié)介詞,“君苗天才中亦少耳,然自復能作文,云唯見其《登臺賦》及詩頌?!?陸云《與兄平原書》)可見,詞尾“復”的使用在這一時期已經(jīng)達到巔峰。

二、“又復”連用時的排列順序

上文談到“復”語法化的環(huán)境是“復”與“又”同義連用,且“復”位于“又”之后,隨著“又復”的高頻共現(xiàn),“又”逐漸取代了“復”的語法功能,“復”降格為只起湊足音節(jié)作用的詞內(nèi)成分。那么我們應該思考一個問題:“復”與“又”意義相同,所表示的語法功能也大致相同,為什么“又復”同義連用的時候“復”要放在“又”之后呢?這就涉及到多層狀語的排列順序問題。

“又復”之所以選擇現(xiàn)有的排列順序,與各自的語法意義有關?!坝帧薄皬汀惫餐揎椫^語中心語,句子就出現(xiàn)了多層狀語的情況。劉月華指出:“多層狀語的順序與充任狀語的詞語的類別沒有直接關系,而與狀語所表示的語法意義及在句中的作用有關?!盵6]108查閱《漢語大字典》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又”與“復”都是副詞,都可以表示動作行為的重復,但是“又”還有一些“復”所沒有的語法功能。如,

1.“又”表示兩種情況同時存在。如,

(16)既無老謀,又無壯事,何以事君?(《國語·晉語一》)

(17)既破我斧,又缺我斨。(《詩·豳風·破斧》)

(18)辭既美兮,理又善焉。(南朝齊陸厥《與沈約書》)

2.“又”表遞進關系,相當于“而且”。如,

(19)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論語·子罕》)

(20)以故城中益空無人,又困貧,所從來久遠矣。(《史記·滑稽列傳》)

3.表輕微地轉(zhuǎn)折,相當于“卻”。如,

(21)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禍焉。(《墨子·節(jié)葬下》)

(22)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恐似此類,故不進。(《漢書·敘傳》)

綜上可知,“又”作為副詞在句中不單單能夠修飾謂語中心語,而且還起到一定的關聯(lián)作用,相比之下,其關聯(lián)作用更為突出。而副詞“復”做狀語時主要功能是修飾謂語中心語表示動作行為的重復。如,

(23)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韓非子·五蠹》)

(24)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李白《將進酒》)

“復”作副詞也可以表示頻度,但使用較少。如,

(25)不老復不死,萬歲如平常。(晉·陶潛《讀山海經(jīng)詩十三首》其八)

(26)出門復入門,兩腳但如舊。(唐·杜甫《九日寄岑參》詩)

“又”與“復”相比,“又”作為副詞更突出的功能在于關聯(lián)兩個分句,使得句子之間銜接更加緊密,篇章連接更加自然。而“復”更突出地是對謂語動詞的修飾,表示動作行為的重復。這樣就造成了它們在同一個句子中共現(xiàn)時,排列順序的不同。劉月華認為,與謂語中心語語義越密切的狀語在線性排列上就越靠近謂語中心語?!皬汀痹诰渲兄苯有揎椫^語中心語,而“又”雖然也可以直接修飾謂語中心語表動作的重復,但它更多的是起關聯(lián)的作用。在“又復”連用時,這種差別尤為明顯。如,

(27)須臾赤草馬生一白駒,蔡悟曰:“我家先有白馬,種絕已二十五年,今又復生。吾曾祖貌胡,今此子復其先也?!?《朝野僉載》)

這里“又”表示轉(zhuǎn)折,“復”表示“生白駒”這一事件的重復。

可見,“復”是對動作行為的直接修飾,屬于劉月華對狀語分類中的M2類,即描寫動作、變化本身的狀語,因此,在線性排列上要緊鄰謂語中心語。而“又”多起關聯(lián)作用,屬于非描寫性狀語,在線性排列上自然要遠離謂語中心語,這也符合距離相似性原則。又因為漢語中狀語等修飾成分要位于中心語之前,因此當“又”與“復”連用時就形成了“又”在前“復”在后這樣的排列順序。

三、“復”“又”“再”的差別

在古代漢語中表動作行為重復的副詞除了“復”還有“再”和“又”,那么為什么在語言發(fā)展中偏偏選擇了“復”作詞尾,而沒有選擇“再”和“又”作詞尾呢?這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辨別同義詞、近義詞最好的辦法就是看它們所出現(xiàn)的語言環(huán)境,當然,也不能忽略它們自身的語義特征。

(一)“再”的語義特征及其出現(xiàn)的句法環(huán)境

“再”在上古漢語中作副詞時語義比較明確,主要有以下兩種用法:

1.用于動詞前表示“兩次、第二次”。如,

(29)皆再拜稽首曰:“君討有罪,而免臣于死,君之惠也。”(《春秋左傳·成公十七年》)

(30)既免,復踞轉(zhuǎn)而鼓琴曰:“公孫!同乘,兄弟也,胡再不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2.“再”與“一、三”呼應,表示第二次。如,

(31)一再則宥,三則不赦。(《管子·立政》)

(3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莊公十年》)

(33)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道南方來,集于郎門之垝,再奏之,而列。(《韓非子·十過》)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上古漢語中“再”用作副詞時,表意很明確,多表示兩次或第二次;其出現(xiàn)的句法環(huán)境也很單一,多出現(xiàn)于動詞前表第二次,適用范圍有限,使用頻率低(我們考察了北京語言大學古代漢語料語庫發(fā)現(xiàn):“再”出現(xiàn)了72295次,“復”出現(xiàn)了123572次,“又”出現(xiàn)了246917次)。這樣的句法環(huán)境使得“再”失去了進一步虛化的可能性,也就不可能發(fā)展為詞尾。

(二) “又”的語義特征及其出現(xiàn)的句法環(huán)境

“又”作副詞,在古漢語中所表示的語法功能較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表動作的重復或繼續(xù)。如,

(34)亂之初生,僭始既涵。亂之又生,君子信讒。(《詩·小雅·巧言》)

(35)于是乃作而賦積雪之歌……又續(xù)而為白雪之歌。(《南朝宋·謝惠連《雪賦》)

2.表兩種情況同時存在。如,

(36)戮而不已,又怒秦師,戰(zhàn)必不克。(《左傳·成公四年》)

(37)既無老謀,又無壯事,何以事君?(《國語·晉語一》)

3.用于反問句和否定句,加強語氣。如,

(38)且桓公得管仲又不難。(《韓非子·難二第三十七》)

“又”用于否定句,加強語氣在上古漢語中雖有用例,但并不多見。

(39)忌則多怨,又焉能克?(《左傳·僖公九年》)

(40)寡君有信臣,下臣獲考,死又何求?(《左傳·宣公十五年》)

4.表示意思更進一層。如,

(41)夫直議者,不為人所容,無所容,則危身,非徒危身,又將危父。(《韓非子·外儲說》)

(42)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于入人園圃竊桃李。(《墨子·非攻》)

“又”作為副詞,在上古時期已經(jīng)可以表示多種語法意義,其自身具備眾多的語義功能,使它難以完全拋棄自身的表意功能而虛化為完全不表意的詞尾。另外,“又”跟其他副詞共現(xiàn)于同一句子時,多位于其他副詞之后,這樣的句法位置進一步扼殺了其虛化為詞尾的可能性。如,

(43)人主之過,在已任臣矣,又必反與其所不任者備之,此其說必與其所任者為仇,而主反制于其所不任者。(《韓非子·南面第十八》)

(44)夫移風易俗,使天下移心而向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陛下又不自憂,竊為陛下惜之。(賈誼《新論》)

綜上,“又”自身眾多的義項和語法功能是其進一步語法化的嚴重阻礙,而其與其他副詞共現(xiàn)時,位置上的非后置性更是進一步扼殺了其虛化為詞尾的可能性。相反,“又”由于自身具備眾多的語法功能,其使用范圍越來越廣泛,成為現(xiàn)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極高的副詞。

相比較于“再”和“又”,“復”更具備虛化為詞尾的語義優(yōu)勢和句法環(huán)境。首先,在古代漢語中“復”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再”和“又”,高的使用頻率為其語法化提供了可能性。其次,“復”與其他副詞共現(xiàn)時的后置性也不同于“再”“又”。而這一句法環(huán)境正是其語法化最重要的誘因之一。當它與同義副詞“又”連用高頻共現(xiàn)表強調(diào)時,由于“復”與“又”語義的重疊再加上其位置上的后置性,“復”的語義逐漸失落,最終虛化為詞尾。

綜上,我們認為“復”是在與“又”同義連用充當狀語的句法環(huán)境中逐漸虛化為詞尾的。至于詞尾“復”為什么后來在語言中逐漸消失了,蔣宗許先生(1990)認為這與“復”多出現(xiàn)于口語中不便于傳承,以至于最后不被人們所理解、接受有關。認為除了這個原因,還與“復”自身的語義有關:“復”自身的語義較為實在,人們在理解詞尾“復”時,有時認為它還有一定的實意,并沒有完全虛化。如,“若復令小省,恐其妙欲不見?!逼渲械摹皬汀奔瓤梢哉J為它沒有意義是個詞尾,也可以認為它是個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重復。這樣在運用中就會造成理解上的分歧,以至于“復”最終又回歸實詞的用法,現(xiàn)代漢語中“復”仍然是一個較能產(chǎn)的、有實在意義的構詞語素。當然,這也只是推斷,這一問題尚需進一步的考察。

[1] 劉瑞明.世說新語中的“自”和“復”[J].中國語文,1898(3).

[2] 蔣宗許.詞尾“自”“復”三說——兼奉姚振武先生[J].綿陽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

[3] 蔣宗許.也談詞尾“復”[J].中國語文,1990(4).

[4] 華振紅.《洛陽伽藍記》詞匯研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5] 蔣宗許.詞尾“自”“復”續(xù)說[J].綿陽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

[6] 劉月華.狀語的分類和多項狀語的順序[M]//語法探索和研究(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責任編輯:金穎男]

The Suffixation Process of “復” in Chinese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Its Related Problems

ZHOU Xiao-yan

(College of art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6, China)

“復”, a suffix appeared in Chinese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Sui and Tang Dynasties, was developed synonymously with “又” and used together with “又”as adverbs. The two words always come together frequently, but as used for a long time, “又” gradually covered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復”, making“復” a suffix.“復”and“又” are combined but different grammatical functions of the two words make“復” come after“又”, which reduces it to be merely a suffix.

Chinese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Sui and Tang Dynasties; “復” the adverb suffix; suffixation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4.015

周曉彥(1992-),女,河南洛陽人,在讀碩士研究生,從事漢語言文字學研究。

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4BYY113)階段性成果之一;遼寧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項目(Y201409)階段性成果之一;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0YJC740091)階段性成果之一。

H141

A

2095-0063(2016)04-0067-05

2016-03-11

猜你喜歡
詞尾中心語音節(jié)
浙江桐廬中學 晏鈮 老師答疑
-CK Sounds
詞尾與詞綴的區(qū)別研究
拼拼 讀讀 寫寫
轉(zhuǎn)折副詞“卻”在單句中連接狀語中心語的特點和功能
淺析漢語以形容詞為中心語的定中結構——以《漢語形容詞用法詞典》所列例句為例
藏文音節(jié)字的頻次統(tǒng)計
生成語法框架下并列結構的句法研究
Playing with “g”
快樂拼音
读书| 奉节县| 澳门| 昂仁县| 牟定县| 宿州市| 沙坪坝区| 竹溪县| 吴忠市| 凤台县| 龙海市| 祁阳县| 景泰县| 调兵山市| 井研县| 龙川县| 巴中市| 丹江口市| 宁波市| 泽州县| 吉木萨尔县| 延庆县| 庆阳市| 陆河县| 孙吴县| 康乐县| 余干县| 泽普县| 南乐县| 江川县| 肇州县| 梁平县| 通道| 平阴县| 南雄市| 伊金霍洛旗| 六枝特区| 噶尔县| 玉林市| 天峨县| 昌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