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丹琪
(廣西教育學院 思政部,廣西 南寧 530023)
?
·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
孔子的誠信思想及其對高校誠信教育的啟示
廖丹琪
(廣西教育學院 思政部,廣西 南寧 530023)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之一,也是大學生必備的重要品質,對于其成長成才和未來進入社會意義重大。但如何有效地培養(yǎng)大學生的誠信精神,一直是高校誠信教育中的難點。而孔子的誠信思想豐富深刻,無疑可以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借鑒。孔子從個人立身、朋友交往和君主治國三個層面對誠信的內涵及價值進行了分析,并從守信的內在立足點、守信的標準和日常道德實踐三個方面探討了應該如何培養(yǎng)誠信精神。把孔子的誠信思想運用于高校誠信教育,可以為解決相關教育困境提供啟示。
信;求諸己;義;啟示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每一位大學生必備的重要品質。然而,近年來大學校園里屢屢發(fā)生的諸如考試作弊、論文抄襲、求職簡歷造假、助學貸款逾期不還等現(xiàn)象,卻極大地挑戰(zhàn)著大學校園里的誠信風氣。因此,加強大學生的誠信道德建設刻不容緩,而如何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是其中的難點。在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孔子思想中蘊含了大量的誠信思想,可以從中獲取啟示。正像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所談到的那樣:“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本文旨在以《論語》為依據,對孔子的誠信思想進行深入研究和現(xiàn)代轉化,希望能對當代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有所啟示。
在當代誠信一詞中,“誠”與“信”二字連用表示誠實守信之意。但在《論語》一書中,“誠”和“信”二字并未連用。“誠”字在《論語》中只出現(xiàn)過兩次,分別是“誠不以富,亦只以異”(《論語·顏淵》)和“誠哉是言也”(《論語·子路》),各自表示的是“的確”和“對”的意思,并未涉及道德品質。而“信”字在《論語》中則出現(xiàn)了38次,大部分是用于道德要求上,與當代的誠信一詞意思相似。所以本文對于孔子誠信思想的研究主要是以《論語》中所講到的“信”為依據。
(一)“信”的內涵及其價值
孔子所述“信”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論語》里的“信”字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誠實守信之意;二是信任之意。而兩者之間存在因果聯(lián)系,只有自己做到了誠實守信,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鬃诱菑膫€人立身、朋友交往、君主治國三個層面來闡釋“信”的這兩種含義的。
1.“信”是個人立身之道
在個人層面,“信”指的是誠實守信之意。孔子認為,“信”是個人立身行世的前提。他曾把“信”比喻成讓車子前進的重要零部件“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沒有了輗軏,車子無法前行;沒有了誠信,人也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弟子子張問如何處世時,孔子也告訴他“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論語·衛(wèi)靈公》),可見做人誠信的重要。
除此之外,“信”也是實現(xiàn)“仁”的一個條件?!墩撜Z·陽貨》篇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骸苄形逭哂谔煜?,為仁矣?!垎栔?。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币囵B(yǎng)“仁”這一最高層次的道德品質,就要從包括“信”在內的多種稍低層次的道德要求做起。所以孔子在教導學生時,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之一,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成為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一步步朝著“仁”這一理想人格而邁進。
2.“信”是朋友交往之道
朋友交往,也不可缺少“信”德,應懷著誠實守信之心與人交往??鬃拥牡茏由畹每鬃咏陶d,多次論及“信”在朋友間交往的重要。譬如,曾子就把“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作為每天必須反省的一項內容,子夏也認為“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不僅自己與人交往時做到“信”,孔子希望所交的朋友也應是誠信的,他是這樣挑選朋友的:“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諒”在此即為守信之意,正直的、守信的、博聞多識的這三類是益友;而慣于諂媚奉承的、當面恭維背后毀謗的、夸夸其談巧言口辯的這三類便是損友,可以看到皆是缺少誠信之心的人。
彼此堅守誠信相交往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獲得互相的信任。于是,“信”在人際關系這一層面的內涵,除了具備個人層面所提及的誠實守信外,還具有了第二層含義即彼此信任。孔子甚至在與子路、顏淵談論自己的人生追求時,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作為了自己的志向,其中就提到了獲得朋友的信任。當然,“信”是相互的,你想結識誠實守信的朋友,想要獲得朋友的信任,自己首先必須是誠實可信的。由此可見,上文中所提到的第一層面的立身之“信”,正是這里朋友間交往之“信”的基礎。
后來的孟子進一步明確了傳統(tǒng)五倫關系的道德要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這其中,君臣和朋友是超越了血緣和家庭的交往??墒牵笥殃P系沒有血緣的天然維系,也沒有“孝”與“悌”那些家庭中更高層次的道德要求的約束;并且,朋友關系是平等的,并非像君臣關系那樣有著上下級等級秩序的嚴格限制。因此,朋友關系是可以隨時斷絕的。這樣一種交往關系的特點就決定了“它的道德規(guī)范必須是平等的而不能像家庭倫理那樣的雙方不對稱,但能夠達到平等交往的最低條件就是‘信’”[1]。所以“信”是儒家在探討朋友關系時所不可或缺的道德標準。
3.“信”是君主治國之道
懷著誠信之心與朋友交往,朋友會信任你;若作為君主,懷著誠信之心與臣民交往,臣民也會信任你。因此,從君主治國之道的層面而言,“信”在朋友之間公共倫理的意義上,上升為了一種政治倫理。
君主首先自己要做到“信”,孔子提出“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正是這個意思。君主做到了誠信,提升了道德修養(yǎng),才能在領導民眾時更具權威性和示范作用,從而達到“其身正,不令而行”(《論語·子路》)的效果,否則就會“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君主還必須要取信于民,獲得民眾信任,這對于國家而言至關重要?!墩撜Z·顏淵》篇中有一段孔子和子貢關于為政之道的著名對話:“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迂曉唬骸夭坏靡讯ィ谒谷吆蜗??’曰:‘去兵?!迂曉唬骸夭坏靡讯ィ谒苟吆蜗??’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笨鬃诱J為,治理好國家有三個重要條件即“足食”(糧食充足)、“足兵”(軍備充足)和“民信之”(百姓對君主的信任),如果要依次去掉其中的一個條件,那么最后最不能去掉的是“民信之”。這三個條件中,一個是經濟上的生活保障“足食”,一個是軍事上的安全保障“足兵”,還有一個是文化上的誠信保障“民信之”??鬃赢斎徊皇俏ㄐ闹髁x者,認為國家不需要生活和安全保障,他在此只是想強調,如果一個國家的糧食和軍備都很充足,可是百姓對君主和政府不信任,不為其賣力,那么這個國家也是無法治理好的。用當代著名學者杜維明的話說,“有信才能凝聚人心,沒有信就根本沒有道德力量。如果大家都不相信領導者,沒有人愿意加入社群,社群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暫時存在也會瓦解……社會沒有信,社會就崩潰了”[2]。正是從這個角度看,文化上的誠信保障變成了比生活和安全保障更為核心的要素。
君主取信于民后,更能獲得民眾的擁護,這對于激發(fā)和團結民眾為國效力的決心是很有幫助的。所以孔子說“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論語·子張》)。治理國家,必然少不了“勞其民”,獲得百姓信任之后去“勞其民”,百姓是心甘情愿的;而如果還沒有得到百姓的信任就去“勞其民”,百姓則會以為君主是在有意折磨他們。這樣的治國智慧,無論在哪個時代,都具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二)成就“信”德之道
從上文的論述可以看到,誠信無論對于個人自身、朋友交往還是君主治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那么,在孔子看來,人們應該怎樣培養(yǎng)這種道德品質呢?
1.守信的內在立足點:“求諸己”
“信”德的三個內涵層面中,最基本的就是個人這一層面,個人有信,才能獲得朋友的信任;君主有信,才能獲得民眾的信任??鬃恿⒄摰牧⒆泓c不是在于旁人,而是在于個人自身。所以,要培養(yǎng)“信”的品德,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即孔子所說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wèi)靈公》),何晏的《論語集解》里解釋為“君子責己,小人責人”[3]。培養(yǎng)道德也好,做事也罷,君子都是從自身下功夫、找原因、多要求自己,而不是怨天尤人、要求他人;小人則恰恰相反,習慣于依賴他人,把品德得不到提高、遇事失敗等歸結于環(huán)境和他人的影響。也就是說,個人應積極發(fā)揮自身的自覺能動性,注重自身努力,這是儒家修身所秉承的一貫之道。后來《大學》里所提到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齊治平”順序把這一立足點闡述得更為明顯。
所以,孔子在與弟子探討怎樣成就“仁”的時候,經常是以自身作為立論的出發(fā)點,譬如“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又譬如“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培養(yǎng)仁德是如此,守信同樣也是如此。只有發(fā)揮了自身的主體性作用,才能把道德要求內化于心,從而認識到守信是發(fā)自于內心而不是別人強迫的,才能在無論有無外部監(jiān)督的情況下都能嚴于律己,這就是后來《大學》和《中庸》中所提到的“慎獨”的修身方法,也即為當代所說的自律。并且,只有將誠信意識內化于心,在違反誠信的時候才能感到羞恥,從而積極去改正;若只是他律的作用,則人們只是畏于法規(guī)制度而去遵守,不能從內心真正產生對誠信的認同之心。
2.守信的標準:以義為先
孔子講求“信”,但是他所提倡的“信”并非是毫無條件地遵守一切承諾,“信”也是有標準的。在《論語·子路》篇中,孔子和子貢曾對士的等級進行過一次討論,孔子把士分為三個等級:最高一等級的士是“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稍次一等級的士是“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最次一等級的士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由此可見,孔子對于“言必信,行必果”這種“信”的認同度并不高,那么什么樣的“信”才是孔子所贊賞的?其標準何在?
“君子貞而不諒”(《論語·衛(wèi)靈公》)很好地詮釋了孔子對于這一問題的解答。朱熹解釋“貞”為“正而固也”,“諒”為“不擇是非而必于信”[4]??鬃淤澷p的是“貞”的態(tài)度,既能守信,也能固守正道;批判的是“諒”,不分是非黑白而言必信、行必果,雖然做到了守信,但只是小信,是一種把是非黑白等更重要的道德標準都拋棄了的偏執(zhí)心態(tài)。由此可見,孔子固然認為守信是應當的,但所守之信也是要有標準的,這個標準即為“義”。在《論語》中,孔子時常以“義”作為其行為的道德標準,例如“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等。孔子弟子有若的一句話也印證了“信”的標準為“義”即“信近于義,言可復也”(《論語·學而》),所守的諾言如果符合于義,那么所說的話就可以兌現(xiàn)。后世的孟子則更為明確地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也就是說,守信不是無原則地遵守一切承諾,必須要以“義”為標準,合于義的“信”可守,不合于義的“信”則應當拋棄,反對枉顧道義、不知權變的小信。
那么,什么是合于義的“信”呢?所謂義,最初的本意指“宜”也,皇侃的《論語義疏》里解釋為“合宜也”,朱熹的解釋為“事之宜”[5],都是指合宜、合理、應當之意,《中庸》中也明確提到“義者,宜也”。對于孔子來說,合宜合理的“信”主要可理解為符合公眾利益或更高道德準則的“信”,這從以下兩個例子可以得到印證:第一個例子是孔子對于管仲的評價?!墩撜Z·憲問》篇中詳細記載了孔子與子路、子貢關于管仲能否稱為“仁”的討論,弟子們都認為管仲不能稱之為“仁”,因為管仲所輔佐的公子糾被齊桓公殺死后,他不但不追隨曾經的君主而死,反而去輔佐了齊桓公,這是有違忠信的??墒强鬃訁s認為:“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可見在孔子看來,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天下,使百姓們過上了好日子,這才是最符合公眾利益的大功德,當然是“仁”的;如果為了守小信追隨公子糾而死,這就是置公眾利益于不顧了,只是“匹夫匹婦之為諒也”,所守的只是不合宜的、不符合公眾利益的小信,不值得推崇。因此在這個例子中,守信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公眾利益,損害公眾利益的守信是不值得提倡的。第二個例子是關于“直躬之信”的評價?!墩撜Z·憲問》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痹谄渲幸印!比绻麅H僅從是否誠實守信來評價,父子相隱自然是沒有做到誠實守信、實事求是,但孔子卻贊賞這種相隱的態(tài)度,而反對直躬告發(fā)其父偷羊的誠實行為,這是為何?就是因為在孔子看來有比誠信更高的道德準則(在這個例子中即為血緣道德上的“孝”),當守信與這些更高的道德準則相違背時,就未必要“言必信,行必果”了。當然,這種血緣道德高于誠信的觀點在當時的時代有其依據,但到了當代,如果因為血緣關系而妨礙了誠信的履行、妨礙了社會公義的實現(xiàn)、甚至妨礙了法律公正精神的踐行,自然是行不通的。
總之,孔子所說的“信”是有標準的、合宜的,并不是無原則地遵守一切承諾,這放在當代,則社會公德和法律是其不可僭越的底線。
3.重視道德實踐
孔子并不只是重視“知”,他也重視“行”,為了培養(yǎng)誠信品質,日常言行中的各種道德實踐當然必不可少。首先,孔子強調要多學,學習明辨是非的知識與技能。既然守信的標準是“義”,要明白什么是“義”,必須靠學習,通過學習能更明事理、更辨是非,更知道何為合宜的守信。如果缺少了學,必然不能明白真正的守信之道,甚至會危害“信”德本身,這就是所謂的“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論語·陽貨》)。而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為政》),這正是在講求學業(yè)上的誠信。
其次,孔子認為守信之人應該“慎言”。守信源于自己所作出的承諾,而承諾必然與言語相關??鬃右幌騾拹呵裳钥谪?,真正有信之人不是花言巧語的,而是以行動說話。其在守信方面對于慎言的要求大體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言而有信,說到做到,不能放空話,即所謂的“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第二,“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為政》),在說話前就應考慮說出去的話能不能辦到,言語要謹慎,不要信口開河。
再次,孔子很重視反省的作用。每天要進行常規(guī)的自我反省??鬃拥牡茏釉鴧⒕驼務撨^每天要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與人交往時也要善于自我反省,以人為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試想,一個人若能像這樣不斷地自我反省,必能促進自我革新,實現(xiàn)“信”德乃至其他道德品質的提升。
(一)高校誠信教育存在的困境
雖然孔子非常重視誠信精神的培養(yǎng),但隨著時代的改變,尤其是當代越來越多人“利”字當頭,為了逐利而放棄了誠信,導致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不小的誠信危機,甚至已蔓延到高校之中,不少大學生的誠信狀況令人擔憂。而高校在誠信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境,主要問題如下:
第一,部分高校對誠信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各級各類部門沒有形成教育合力。一些管理者和專業(yè)教師或者對誠信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或者認為誠信教育只是思政教師和輔導員的事情,與己無關,沒有為誠信教育提供配合和必要的條件支持,沒有樹立起“全員育人”的理念。
第二,部分大學生自律意識有待提高,對提升自身的誠信水平缺乏自覺能動性。正因如此,一旦缺少外部監(jiān)督,大學生們就會出現(xiàn)各種誠信缺失行為,譬如無故曠課、作業(yè)抄襲、考試作弊等學業(yè)誠信缺失,助學貸款不還、騙取特困生困難補助等經濟活動誠信缺失,還有各種日常言行心口不一、弄虛作假等行為,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學生自律不強。
第三,誠信教育重知輕行,缺乏有效的誠信道德實踐。高校對學生的誠信教育更多的是在課堂上完成,很少結合有效的實踐活動;考核方式也主要還是考試等傳統(tǒng)方式,這只能考查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卻無法真正檢測學生本身誠信水平的高低。
第四,部分教師自身誠信缺失,給學生造成了消極影響。教師應該是學生的榜樣,可是一些教師本身缺乏誠信,屢屢發(fā)生的不守承諾、論文抄襲、學術造假等行為也極大地降低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在這種情況下要進行有效的誠信教育會更加困難。
(二)孔子的誠信思想在高校誠信教育中的啟示
孔子及后世儒家的誠信思想,曾經塑造出了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傳統(tǒng)美德。把其思想應用于當代高校誠信教育中,對于解決上文所提到的這些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
第一,高校領導和各部門教師應深入理解孔子關于誠信對于個人立身處世、朋友交往等重要價值的觀點,認清誠信對于當代大學生成才的重要意義,切實重視校園誠信風氣建設。一些高校領導和教師對于誠信教育重視不夠,原因之一是沒有真正意識到誠信對于大學生的重要性,而孔子對于“信”的內涵及其價值的論述其實已把這些重要性闡釋得非常清楚??鬃诱J為誠信在個人立身、朋友交往、君主治國三個層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所以他非常重視對于弟子的誠信教育。這對于當代教育仍然適用,大學生只有具備了誠信精神,才能成為一個正直可信的人,也才能如孔子所說的獲得別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并且在畢業(yè)之后能夠在社會上站穩(wěn)腳跟,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此外,大學生誠信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整個社會誠信水平的高低。所以,大學校園理應成為誠信風氣建設的排頭兵,培養(yǎng)學生的誠信精神不僅僅是思政教師或輔導員的任務,更是所有教師的責任。全員教師都應像孔子當年重視對于弟子的誠信教育那樣重視對于大學生的誠信教育,而不僅僅是教授專業(yè)知識。通過深入理解孔子誠信思想,把誠信教育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好,在各級各類部門中形成教育合力,從而為誠信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與條件支持。
第二,明確“求諸己”這一守信的內在立足點,在誠信教育中強化大學生的自律意識,激發(fā)其在培養(yǎng)誠信精神中的自覺能動作用??鬃诱J為要做到誠信,最重要的是“求諸己”,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多從自己身上下功夫、找原因。這一點在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中最為關鍵。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時,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自覺意識,培養(yǎng)學生樹立自律精神,鼓勵其成為提升自身誠信精神的主人,幫助他們走出對于他人或環(huán)境的依賴。
第三,將孔子“以義為先”的守信標準進行現(xiàn)代轉化,并借鑒孔子所提出的各種道德實踐方法,采取有效途徑切實提高誠信教育效果。孔子認為誠信并不是沒有標準的,需要以“義”為準繩。“義”代表著“合宜”, 當代社會合宜的誠信,其實就是遵守法律和社會公德的誠信。高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時也應告誡學生要把握好這一標準,提醒學生誠信并非是哥們義氣,也不是不顧是非地遵守承諾,而是要以法律和社會公德為準繩。此外,要實現(xiàn)誠信教育的知行合一,不僅要進行課堂講授教學,也要加強學生的日常道德實踐??鬃铀匾暤亩鄬W、慎言、反省等修身功夫在當代依然適用,教師應監(jiān)督學生經常性地實施這類修身行為。有關部門也可組織豐富多彩的相關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日常實踐中培養(yǎng)誠信精神,從而提高誠信教育的有效性。
第四,教師要發(fā)揚孔子關于“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觀點,嚴于律己,發(fā)揮榜樣示范作用,從而實現(xiàn)事半功倍的誠信教育效果??鬃诱J為君主想要獲得百姓的信任,首先自己應該是誠信的,自身做到誠信后,才能在培養(yǎng)臣民誠信品質以及治理國家方面更具權威性。教師與學生之間也是一樣,誠信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教師就不能僅僅要求學生做到誠信,自身也應該嚴于律己做到誠信。一個誠信的教師,才能在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時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一個誠信的教師,才能發(fā)揮榜樣示范作用,引導學生尊重教師、向教師學習。這正是孔子所說過的“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治國之道在教育中的應用,這種以身作則的態(tài)度往往能讓教育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反思孔子誠信思想中對于他律作用的忽略,重視規(guī)章制度建設,完善誠信教育中的他律功能。如果說孔子的誠信思想有什么缺陷的話,比較突出的一點就是他主要注重自律,重視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可是忽略了他律的作用。反思孔子誠信思想中的這一缺陷,在當代高校的誠信教育中,我們既要重視發(fā)揮自律,也要重視他律的輔助作用。尤其是當學生的自律意識還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的時候,他律就顯得尤其重要。為此,建設健全與誠信相關的校園規(guī)章制度,為學生建立誠信檔案,加強對于失信行為的管理與懲戒,都是高??梢圆扇〉拇胧?。
雖然從當代的眼光來看,孔子的誠信思想也有不完善之處,某些內容已經不適合當代的需要。但毋庸置疑,孔子的誠信思想在塑造受教育者的誠信精神方面依然是具有優(yōu)勢的,其對于“信”德的追求與實踐、對于在成就“信”德過程中發(fā)揮個人主體性作用的重視、對于守信的標準以及對于好學慎言的告誡都給了當代人踐行誠信精神以極大的啟示,也給了高校誠信教育以相應的指導,值得我們繼續(xù)探索研究。
(責任編輯:任初明)
[1]張德蘇.從“禮崩樂壞”到“克己復禮”:周室衰亂與孔子救世的人性思索[M].濟南:齊魯書社,2008:216.
[2]杜維明.體知儒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168.
[3]程樹德.論語集釋(四)[M].北京:中華書局,1990:1103.
[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68.
[5]程樹德.論語集釋(一)[M].北京:中華書局,1990:51.
Confucius' Integrity Theory and Enlightenment to Integrity Education in College
LIAO Dan-qi
(Guangxi College of Education, Nanning 530000,China)
Integrity is one of the content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s also the important qua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Confucius’ integrity theory could help us to cultivate the morality of integrity. Confucius expounded his integrity theory from individual, friendship and governing the country. And he also expounded how to develop integrity from intrinsic factor, standard and behavior. Confucius' integrity theory can help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integrity education in college.
integrity;rely on oneself;enlightenment
B222.2
A
1671-9719(2016)11-0009-05
廖丹琪(1986-),女,廣西柳州人,講師,研究方向為儒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2016-07-08
2016-08-16
2013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孔子的君子理念對大學生道德人格養(yǎng)成的啟示——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為例”(2013SZ025);2012年度廣西教育學院科研項目“儒家誠信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B20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