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貞
(青海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青海西寧810007)
民族高校古漢語課教改探索與實踐
廖貞
(青海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青海西寧810007)
高校的古代漢語課目前存在很大的消極因素,我們在民族高校古漢語課教改中,重新認識古漢語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全面激活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立體化、持續(xù)性地進行主動有效學習,是對高校古漢語課教改模式的豐富和探索。
古代漢語;教學改革;立體化;持續(xù)性
古代漢語課程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基礎課,對于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整體文化素質,傳承中國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但是,由于課程內容抽象、難度大,離現實較遠,一直以來都是教學雙方頭疼的問題。這一現象在民族高校里更是突出,少數民族同學大部分文言文基礎薄弱,使古漢語教學變得難上加難。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我校文學院針對古漢語課教學做了探索和實踐,摸索出一套方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希望我們的做法能豐富民族高校古漢語課教改模式,對古漢語教學理論和實踐有所啟示。
古代漢語教學內容晦澀艱深,既與現代生活相距遙遠,又與市場經濟缺乏直接聯系,時代的疏離使得學生課程意識邊緣化,學習興趣普遍不高。教師如果再按部就班地講授“字、詞、句”,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學習目的就是應付考試,很容易形成“古代漢語無用論”的觀點。學生學而無趣,教師自然教之無味,古漢語課便會成為一門“死學”,教學會陷入較大困境。我們是民族大學,少數民族生源多,很多藏族、蒙古族同學來自牧區(qū),本身漢語基礎就薄弱,傳統(tǒng)歷史文化背景缺失,對古代漢語的感性積淀少,意會能力較弱,學習自然更沒興趣,畏難心態(tài)嚴重,傳統(tǒng)理論化的授課,效果非常不好。
學生沒有興趣,是學習古漢語課最大的障礙。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其實,古代漢語課程不僅是語言課,要教給學生詞匯、語法、語音等基礎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領悟到它的“獨特性”和“人文性”。古漢語是漢文化的復合體,如果將古代漢語從漢文化母體上剝離開來,那么它就成為一種僵死的、沒有文化生命的純粹的工具或符號。
古漢語教材文選都是典范篇章,比較容易和古代文化聯系起來,每一篇文章中出現的人物、成語、典故,以點帶面地聯系歷史,就變得生動豐富起來。例如,《鄭伯克段于鄢》是《左傳》的開篇,里面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點,西周的分封制度等級、王位繼承等,情節(jié)波瀾起伏,人物形象鮮明生動,經過教師引導,引發(fā)學生讀《左傳》的興趣,這就是良好開端。
古漢語課教材都是用繁體字排印的,學生對繁體字不熟悉,感覺有困難,教師就利用繁體字較能表現本義的特點,例如“爲”就是一個人手牽大象勞作的意象,又可以聯系“豫”字,讓學生理解漢字的形體并非單純記錄漢語的符號,而是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反映著漢民族的文化特征,再對比簡化字,說明簡化的途徑,找出兩者的關系,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會主動尋找比較,辨認記憶繁體字效果比較好。
很多教師都認為古漢語課通論比較難上,理論性強,枯燥乏味,其實這些知識也可以講得有趣。就拿漢字的構造,也就是傳統(tǒng)的“六書”來說,古人觀物取象,字形有形象、有情境、有動態(tài),完全是古人思維方式和生活狀態(tài)的再現,學生很感興趣,教師可以介紹一些相關書籍讓學生閱讀,學生是樂于接受的。在教學中,我們會補充一些閱讀練習,有意識地選取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讓學生標點翻譯,現場點評,引發(fā)討論,氣氛也很熱烈。
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古漢語教學的第一步,目的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旨在實現從以“教”為重心向以“學”為重心的轉移,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習者的內在動機,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與習慣。強調古漢語的人文性,這一點對于民族學生來說還有一個必要之處,就是可以補充所欠缺的傳統(tǒng)文化,使他們對于文言文語感變得敏銳起來。尤其對于古漢語來說,語法簡約,靈活自由,理解往往依賴于聯想和文化背景補充,沒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不了解古代美學傳統(tǒng),很難產生深刻共鳴。
(一)一個落實
大部分本科院校古代漢語教材采用的是王力先生的四冊本《古代漢語》,這一傳統(tǒng)教材具有權威性、認可度高、內容全面,所以幾十年來長期使用。但是,四冊本內容不可能講完,更不要說現在面臨的課時壓縮,實際各學校根據自身情況做了刪減。我們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是在二年級開設這門課程,一共144課時,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有效地講好這門課?王力先生的體系是文選、常用詞、通論三結合的模式,可是比例如何掌握?我們經過長期的實踐,認為文選和通論的比例在3:2較為合適,文選以第一、二冊,也就是先秦散文為主,通論以文字、詞匯、語法為重點,常用詞部分融入文選。先秦是文言文的基礎,基礎理論知識必須附著于語言材料,尤其民族學生古漢語感性材料欠缺,這更是必要的。
每一單元文選分為精講和閱讀篇目,精講要做到知識點落實,突出重點字詞,語法現象要分析透徹,不僅要“重言”還要“重文”,使學生了解相關的歷史社會文化常識。例如《齊桓公伐楚》一文,就可以比較“伐、侵、征、襲”一組近義詞,了解古人的戰(zhàn)爭觀念。教師要講好文選課,必須對教材內容爛熟于心,不論是字詞、語法,還是背后的文化背景,在備課時落到實處,只有付出很多功夫,才能在課堂上博古通今,吸引學生。
(二)三個堅持
一般來說,學習一門語言要求聽、說、讀、寫相配合,但是古代漢語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第二語言,它是一種書面文獻語言,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死語言”,因為它與現代漢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學習古代漢語有其特殊規(guī)律。古漢語的“聽”和“說”不能實現,教學目的只強調閱讀古代文獻。問題在于,語言學習缺失了聽、說、寫因素,專注“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方式是事倍功半的,這一點,多年來的古漢語教學已經證實。我們應注意到這個問題,努力彌補缺失環(huán)節(jié)帶來的損害。
堅持背誦。這種學習古文的傳統(tǒng)做法,一度被批為“死記硬背”,其實益處無可替代。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潛移默化地領會古文“文氣”。另一方面,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文語料是學習古漢語的必要前提。在教學中,我們緊抓這一環(huán)節(jié),每一單元都指定背誦篇目,學生堅持下來,必有益處。
堅持古今漢語聯系?,F代漢語是一年級開設的課程,我們與任課老師溝通協商,加強了古今漢語詞匯、語法的對比,追源溯流,提前植入古漢語觀念,補充理解。在古漢語課中,教師也注重與現代漢語的比較,樹立語言的科學發(fā)展觀念,使?jié)h語學習系統(tǒng)化,對民族學生幫助更大。
堅持加強配套練習。練習分為針對性單元訓練和綜合提高訓練,單元練習重點在于具體通論內容,綜合提高訓練主要是閱讀理解,能夠復習加強所學內容,避免學習上的“猴子掰玉米”現象。但是,作業(yè)練習并不能做完就算,一定要對難點進行講評,才可以舉一反三。
這些方法都能從某種意義上彌補古漢語學習缺失“聽說寫”的不足,真正落實下來,對學習提高還是很有效的。
古代漢語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基礎必修課,以前,期末考試成績計算法使得很多基礎不好的民族生掛科,影響學習積極性,形成惡性循環(huán)??荚嚨哪康脑谟谝龑?、促進學習,檢驗學習成果,而不能僅以一個分數作為終結。為了更合理地評價學習效果,促進學習積極性,我們實行“以考試為中心,以學期小論文和讀書筆記為補充”的成績計算法。每學期開學初就給學生布置小論文和讀書筆記,到學期結束完成這兩項工作,得到的兩個成績和期末考試一同按比例計入總成績。
(一)讀書筆記
兩學期的讀書筆記做了詳細分工,第一學期教材以先秦散文為主,這些內容是文言文的基礎和傳統(tǒng)文化的根源,里面涉及眾多成語和典故,不但是古代漢語的典范,也依然傳承在現代漢語里,可以說是漢語言的精華所在。我們總結了一百個最具代表性的成語和典故,要求學生用一學期時間查找出處、內容和意義。這個作業(yè),一方面促使學生讀書查找資料,另一方面通過成語典故加強了傳統(tǒng)文化學習,豐富了知識,使民族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體會古代漢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慣性。成語典故正是具有鮮明的民族傳統(tǒng)特征和形象性的標簽,凝結著漢文化的獨特審美心理和淵源。
第二學期讓學生自己選擇一部古代典籍,對這部書的語言、思想各方面作分析總結,重點落實在語法詞匯方面,以促進語言研究分析能力,提高學習水平。
(二)小論文
每學期小論文要求三千字左右,內容是本學期古漢語課相關問題探討,但必須保持原創(chuàng)性。大二的學生開始不知如何入手寫論文,覺得難度很大,就需要任課教師進行引導。首先告訴大家寫論文的方法,一般的程式,然后鼓勵學生找出有疑問的地方,從具體問題入手,查找資料,分析研究。到期中階段,讓學生先交出論文大綱,教師予以指導督促。
這一舉措實行了幾年,我們發(fā)現學生思考研究和動手能力都大為提升。以前本科學生到畢業(yè)階段才進行論文寫作,時間倉促,缺乏經驗,導致畢業(yè)論文質量差強人意。由于古漢語的難度問題,漢語言專業(yè)本科生選擇畢業(yè)論文時往往避開這個領域,很少涉及。通過古漢語課學期小論文的寫作,學生對論文寫作流程逐漸熟悉,從探討小問題入手,覺得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就樹立起自信心,很多同學甚至把自己的小論文最終變成了畢業(yè)論文。這種改變,使我們教師很欣慰。
每學期的讀書筆記和小論文寫作,與期末考試一起評價學生成績,擺脫了單一的試卷考試模式,使課程評價體系更全面、更立體、更科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探索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在全面學習過程中發(fā)展自主意識,逐步提高古漢語水平。
古代漢語課只有一學年,如何做到繼續(xù)鞏固和提高所學到的知識?除了后續(xù)的古代文學課,我院還實行了一個方法,就是貫穿學生整個大學期間的古文背誦活動,不僅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包括文秘專業(yè)和新聞傳媒專業(yè)都一并實行,算是通識教育,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古漢語水平和文化素質。
學生從入學進入文學院開始,每學期都要背誦十篇經典古文,所選篇目從先秦一直到明清,內容有儒家經典文選和各代著名文論。這樣一來,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背誦篇目,至少達到80篇以上。
周振甫先生在《誦讀》一文中不但闡述了背誦的好處,而且將背誦與理解文章,背誦與體會作者的情感,背誦與提高寫作能力,背誦與提高鑒賞力的關系闡述得一清二楚了。通過背誦,學生不僅儲存了大量古漢語的感性材料,在背誦的過程中,也會逐漸體悟古漢語獨特的文化精神和情境原則,潛移默化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提高人文素質。文論的背誦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學習文學批評都大有裨益,在畢業(yè)論文中已經有很多表現。本來,學院制定古文背誦的初衷是因為很多少數民族同學文言文基礎薄弱,文化背景疏離,不得已的辦法,可是實行了幾年時間,發(fā)現好處很多,尤其對古漢語課有很大提升作用。
除了堅持背誦,從大一到大三,各專業(yè)每學期還實行讀書會制度,一個學業(yè)導師負責十個左右的同學,指定書目,定期召開讀書交流會,然后學生寫出讀書報告,每期評出優(yōu)秀報告發(fā)在院系刊物上。讀書會的書目,一般是古今經典,督促學生廣泛讀書的同時,也提高了古典文獻閱讀水平。古漢語水平的提高同所有語言一樣,是一個長期的作用結果,古漢語課結束了,但是學生還可以通過背誦、讀書會這些外圍機制,保持不間斷的學習狀態(tài),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根據古代漢語的特點和規(guī)律,我們摸索出這一套課內、課外同時抓,被動、主動并重的教學方法,學生都覺得大有改善,畢業(yè)生反饋這種受益隨著時間會更加顯現出來。我們對古漢語課的教學改革還處于探索階段,希望這些做法對語言類課的教學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In ancient Chinese less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a lot of negative factors.We in the reform of teaching,to know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tudy,fully activate each teaching link Causes the student to three-dimensional,continuing to active learning effectively.This is the ancient Chinese less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al reform pattern of rich and explore.
the ancient chinese teaching;educational reform;three-dimensional;continuity
G642
A
2096-000X(2016)21-0166-03
廖貞(1972-),女,重慶人,碩士,副教授,從事古漢語教學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