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亞父及亞父文化考

2016-03-16 09:55:27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21期
關鍵詞:范增項王項羽

薛 從 軍

(安徽省和縣第一中學,安徽 和縣 238200)

?

【《史記》人物研究】

亞父及亞父文化考

薛 從 軍

(安徽省和縣第一中學,安徽 和縣 238200)

亞父為范增主管軍旅兼祭祀的官職稱謂,不是范增的字,也不是項羽對范增次于父親的尊稱,更不是范增的外號。亞父城為范增封歷陽侯時回歷陽所建,當在公元前206年。歷陽城為戰(zhàn)國時代的古城,秦漢之際為郡尉治,是九江郡軍事治所。亞父文化涉及亞父遺跡、景點及民間亞父傳說和地域風俗,涉及典籍記載有關亞父的詩文與評論。這些文化反映人們對亞父的紀念、肯定和對歷史的探究,值得發(fā)掘、整理、提升。

亞父;亞父遺跡;亞父文化

亞父是誰?亞父是歷陽侯范增?!妒酚洝ろ椨鸨炯o》:“亞父者,范增也。”亞父文化涉及范增以及亞父城、亞父冢、亞父山、亞父廟等多處亞父遺跡和景點,涉及關于亞父的詩文及其對亞父的評價。

一、亞父——范增的官職稱謂

(一)“亞父”一詞有關解說

《史記》一句“亞父者,范增也”,令后世頗費猜測。

第一種觀點,認為亞父是尊稱,次于父親。“亞父”一詞最先解釋是《史記·項羽本紀》裴骃《集解》引如諄曰:“亞,次也。尊敬之次父,猶管仲稱仲父?!薄妒酚洝じ咦姹炯o》司馬貞《索隱》也持相同意見:“項羽得范增,號曰亞父,言尊之亞于父,猶管仲,齊謂仲父。”葉永新等先生認為范增確系項羽的亞父這一觀點影響久遠,目前各種有關亞父的解說基本持此觀點。[1]

第二種觀點認為亞父是范增的字。吳仰湘[2]、陸精康[3]等先生是這種觀點的代表。他認為,范增不是項羽的亞父,亞父的亞是字,父是美稱。

第三種觀點認為,“亞”的本義其實是指人的背部彎曲隆起,《說文》曰:“亞,丑也,象人局背之形?!薄皝啞?是范增的體形特點。[4]“亞父”是一種外號,意思是背上長包而駝背的男人。[5]

上述觀點,似不正確。就《史記》原文來說,并沒有明確說,項羽尊稱范增為亞父,也沒有說亞父就是范增的字,更沒有說亞父是范增的形體特點。因此需要討論。

1.說亞父是字,不符合《史記》的人物傳記寫作的體例

按照傳記敘述人的慣例,如果是字,則在人物傳記之始,就有所交代。例如:《項羽本紀》:“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薄犊鬃邮兰摇罚骸棒斚骞甓鬃由I咨羡醉?,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薄蛾惿媸兰摇罚骸瓣悇僬撸柍侨艘?,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司馬相如列傳》:“司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長卿。”

但也有的傳記沒有交代“字”,或許人物沒有字或者未弄清楚。例如《蘇秦列傳》:“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東事師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薄秾O子吳起列傳》:“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于吳王闔廬?!薄俄椨鸨炯o》在開始敘述范增時沒有交代其字:“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备鶕?jù)《史記》人物傳記寫作的慣例,如果亞父為范增字,則應交代:“居鄛人范增,字亞父?!倍@里沒有,顯然亞父不是范增的字。據(jù)《巢湖市居巢區(qū)志·人物》記載有“范增,字”, 可見亞父不是他的字。

2. 亞父不是“次于父親”的尊稱

從《史記》看,項羽沒有一次稱范增為亞父。司馬遷只在敘述人物座次時才交代出亞父,用的是判斷句,不是項羽稱呼范增的用語。 從“亞父者,范增也”看,司馬遷并未說是項羽對范增的次于父親的尊稱。

我們考察一下項氏家庭情況,《項羽本紀》:

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

楚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

楚左尹,就是楚左丞相??梢婍棽俾毟?,又是項羽叔父。古代兄弟排行為伯、仲、叔、季。季父為最小的父輩。

鴻門宴上的排列為:項王、項伯東鄉(xiāng)坐,亞父南鄉(xiāng)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鄉(xiāng)坐,張良西鄉(xiāng)侍。

這里的座位排次,余姚黃宗炎分析精辟:

天下臣庶,貴者,東向;賤者西向,雖居家無敢正位。南面者,惟人君,則衣裳拱已向明而治至。秦漢尚然?!俄椨鸨炯o》: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是時,項羽幾天子自居,以懷王尚在,猶不敢南面也。亞父、沛公乃侍坐爾,不嫌其僭也。又韓信得廣武君,坐之東向,是信欲執(zhí)弟子禮而求教于廣武,亦以東向為極重也。《周勃傳》:勃不好文學,每諸生說事,東鄉(xiāng)坐,責之趨,為我語言,其不以賓主待諸生,而自貴也?!短锿`傳》自坐東向而坐,其兄北向,是則驕蹇。若蚡使兄侍坐矣,猶不敢南向也。夫子許仲弓南面,竟稱其可為王者也。

如果亞父就是次于父親的話,即仲父,那么范增應與項羽坐在一起,因為項伯是季父,身份沒有范增高。古代這種倫理性的排位十分嚴肅而很有講究。就鴻門宴上的排位看,亞父不是次于父親的尊稱。

再則,如果亞父是項羽對范增的次于父親的尊稱,則別人不能稱范增為亞父。 如:

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备秩?,以惡食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

“詳驚愕曰”的主語應是漢王。

又如《漢書·高帝紀》:

亞父范增說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財好色。今聞其入關,珍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小。吾使人望其氣,皆為龍,成五色,此天子氣。急擊之,勿失?!?/p>

筆者用敘述語言,稱“亞父范增”。查遍《史記》,有漢王、張良、陳平等人稱亞父,司馬遷的敘述語言稱亞父,但沒有一處項羽稱范增為亞父??梢?,亞父并不是項羽對范增次于父親的尊稱。

次于父親的稱謂應是“仲父”,如《史記·范睢蔡澤列傳》:

平原君畏秦,且以為然,而入秦見昭王。昭王與平原君飲數(shù)日,昭王謂平原君曰:“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范君之仇在君之家,原使人歸取其頭來;不然,吾不出君於關?!?/p>

這里對人的尊重用仲父、叔父,而不用亞父。而且有“吾”“寡人”等第一人稱代詞呼應。語言敘述顯明而清楚。

《史記·呂不韋列傳》:

莊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

歲余,諸侯賓客使者相望于道,請文信侯。秦王恐其為變,乃賜文信侯書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于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鴆而死。秦王所加怒呂不韋、嫪毐皆已死,乃皆復歸嫪毐舍人遷蜀者。

這里用“尊”“號稱”等詞,稱“仲父”,不稱“亞父”。稱仲父符合伯、仲、叔、季倫理排列。除這兩處用仲父詞外,其他處敘說句稱呂不韋,而不稱仲父。這是《史記》的例子,其他史書的例子如:

《后漢書·鄭范陳賈張列傳》:

臣聞師臣者帝,賓臣者霸。故武王以太公為師,齊桓以夷吾為仲父。

《三國志·蜀書八·許麋孫簡伊秦傳》:

先主既定益州,廣漢太守夏侯纂請宓為師友祭酒,領五官掾,稱曰仲父。宓稱疾,臥在第舍,纂將功曹古樸、主簿王普,廚膳即宓第宴談,宓臥如故。纂問樸曰:“至于貴州養(yǎng)生之具,實絕余州矣,不知士人何如余州也?”樸對曰:“乃自先漢以來,其爵位者或不如余州耳,至于著作為世師式,不負于余州也。嚴君平見黃、老作指歸,揚雄見易作太玄,見論語作法言,司馬相如為武帝制封禪之文,于今天下所共聞也?!弊朐唬骸爸俑负稳纾俊卞狄圆緭纛a,曰:“原明府勿以仲父之言假于小草,民請為明府陳其本紀。蜀有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帝以會昌,神以建福,故能沃野千里?!?/p>

可見古代稱次于父親的稱謂是仲父,而非亞父。

3. 亞父不是背上長包而駝背男人的綽號

說亞父是背上長包而駝背的男人,是范增的綽號,顯然是不能成立的。文中說亞父,顯然是一種尊稱,突出范增在項羽面前的地位,而非嘲笑之語?!妒酚洝酚蒙砣毕莘Q人,幾乎沒有。

(二) 亞父——范增的官職稱謂

1. 鴻門宴時范增的官職

亞父一詞出自《項羽本紀》鴻門宴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沒有稱“亞父”。范增最先從項梁,后從項羽,當項羽為次將時,范增為末將,未被稱“亞父”。

《史記》鴻門宴部分,通過張良嘴交代范增的官職是大將?!冻h春秋》交代更直接?!妒酚洝返某h部分的材料大部分采集《楚漢春秋》。而《楚漢春秋》為陸賈所著,陸賈為劉邦身邊的謀士,此材料應該是可靠的?!妒酚浖庑颉钒喙逃醒栽唬?/p>

司馬遷據(jù)《左氏》《國語》,采世本《戰(zhàn)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后事,訖于天漢。其言秦漢詳矣。

只是到了南宋時,這本書已經失傳了。

《楚漢春秋》點明鴻門宴時,范增是大將:

沛公西入武關,居于灞上,遣將軍閉函谷關,無內項王。項王大將亞父至關,不得入,怒曰:沛公欲反耶,即令家發(fā)薪一束,欲燒關門,關門乃開。

“大將亞父”,明確點明亞父是“大將”。張良稱“大將軍”,其說法一致。大將軍,古代領兵之最高統(tǒng)帥。始于戰(zhàn)國,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漢代沿置。西漢時, 劉邦在漢中拜韓信為大將軍,位在諸將上總理軍事?!稘h官儀》載:“ 漢興,置大將軍,位丞相上?!薄段墨I通考》卷五十九云:“大將軍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遠出丞相之右。”此時楚漢相爭之際,官職權力大致相當??梢酝浦对鰴嗔Σ恍 ?/p>

2.亞父的“亞”是掌管軍旅與祭祀官職名稱,“父”為老年人之稱謂

現(xiàn)代學者郭沫若從文字學考察,認為:“殷有官職曰亞?!辈忿o中“亞”之職掌主要為軍旅,同時也司祭祀。其地位異常尊崇,深受商王之倚重。[6]115“亞”字,是殷商時代官職名稱,主要掌握軍旅、祭祀等,且異常尊崇,深受商王之倚重。似與大將軍一樣的地位。

范增當時在項羽集團是從末將到大將,足見有很大的軍旅之權的,請項莊舞劍,可見他是掌握軍旅的,否則,項莊是不會聽命的。

《楚漢春秋》云:

項王在鴻門,亞父進諫曰:“吾使人望沛公,其氣沖天,五彩相糾,或似云,或似龍,或似人,此非人臣之氣也。”

《項羽本紀》“鴻門宴”部分也有類似記載,可見范增是主掌祭祀一類活動的。范增一開始就深得項羽信任。故用亞字。父者,是老年人的稱謂,如田父、漁父。范增此時已經七十多歲了。故用亞父稱范增,應該是很恰當?shù)摹?/p>

司馬遷為什么在此時交代“亞父”呢?其意在突出范增在項羽集團里的政治地位。鴻門宴是雙方最高領導人的一次會議。這次會議參加人都是高級別的領導,當時位居都尉的陳平無資格參加。項羽集團只三人,項莊是范增召見而進帳的;劉邦集團,只有兩人,樊噲是張良召見而闖帳的??梢姇h是高級別會議。在重大場合或重要會議一般稱官職,鴻門宴是重要會議,稱項羽為項王、稱項伯為楚左尹,稱劉邦為沛公,稱樊噲為參乘,稱曹無傷為左司馬,都是稱官職。稱范增為亞父,當然也應是官職。這里補敘,用判斷句,特意點明。

再者,從劉邦與張良留謝的言辭對應關系看,亞父是官職:

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p>

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p>

劉邦稱項王,張良稱大王足下,劉邦稱亞父,張良稱大將軍足下。所謂亞父,就是大將軍之類的官職。

劉邦獻禮,一是項王,一是亞父。在敘說時,亞父常與項王相對舉,如“亞父欲急擊下滎陽城,項王不信,不肯聽亞父”(《漢書·陳平傳》)。

由此可見,“亞父”是官職稱謂,是大將軍的代稱,是非常尊崇的官位。

3.稱官位符合《史記》稱謂的體例

《史記》稱劉邦為沛公、漢王、高祖,稱項羽為項王,稱韓信為齊王、楚王、淮陰侯,稱蕭何為相國,等等。例如:“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淮陰侯韓信,淮陰人?!薄笆捪鄧捄?,沛縣豐邑人?!?/p>

用官名稱人,是借代手法,是古籍書常用的手法,應用比較廣泛。例如稱劉備為豫州,稱李白為翰林。 歐陽修《贈王介甫》:“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崩畎自魏擦謱W士,故有翰林之稱;韓愈曾任使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翰林、吏部是官名,在這代稱人名。稱亞父,就是代指范增。

后人用亞父命名歷史遺跡,如亞父城、亞父井,也是用官位借代范增,以示紀念。

二、 亞父城

《明一統(tǒng)志》對亞父城記載:“亞父城在州境,劉禹錫記:城高而堅,亞父所營。亞父,楚范增也?!薄督贤ㄖ尽贰皝喐赋恰睏l也說:“在州境,唐劉禹錫記云城高而堅亞父所營?!睆摹睹饕唤y(tǒng)志》《江南通志》看,最早記載亞父城應該是劉禹錫。換句話說,亞父城在唐代還存在。

《和州刺史廳壁記》云:“城高而堅,亞父所營。”[7]103《歷陽書事七十韻》:“霸王迷路處,亞父所封城?!盵8]577從劉禹錫的記述看,歷陽城為亞父所封之城,又為其所建。

亞父城,顯然與范增被封歷陽侯相關。

現(xiàn)在討論的是:范增何時被封為歷陽侯?何時建筑亞父城?歷陽城與亞父城有何關系?

(一)亞父城建于公元前206年

范增被封歷陽侯當在公元前206年,建亞父城也應在此時。

亞父范增被封為歷陽侯具體時間,《史記》沒有明確記載。但可以依據(jù)資料作一合理推斷。

項羽什么時間封分諸王侯?《項羽本紀》:

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x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yè)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蹦嗽唬骸鞍汀⑹褚嚓P中地也?!惫柿⑴婀珵闈h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于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椡踝粤槲鞒酝?,王九郡,都彭城。

這段文字記載封王侯最詳細。很顯然,范增參與項羽封分王侯一事。從“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yè)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等句可推知,范增參與了分封諸王侯的活動,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這里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一是封王的具體時間不明,二是未見到范增被封侯的記載。

封分諸王侯的時間,在本文段落的下段有交代:

漢之元年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項王出之國,使人徙義帝。

可見項羽封分諸王侯在漢之元年四月。漢之元年,即公元前206年。此時項羽自立西楚霸王,于這年四月“出之國”,諸侯“各就國”。

但是本段文字沒有范增被封歷陽侯的記載,是司馬遷的疏漏呢,還是別有他因?

不過,在后文卻有明確記載,在敘說“漢之三年,項王數(shù)侵奪漢甬道,漢王食乏,恐,請和,割滎陽以西為漢”時,提到范增的歷陽侯:

項王欲聽之。歷陽侯范增曰:“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后必悔之。”

“漢之三年”,為公元前203年?,F(xiàn)在問題是,范增被封為歷陽侯是公元前206年呢,還是公元前203年呢?或者在其他時間?

據(jù)《史記》材料和上引《楚漢春秋》材料,項羽、范增的官職依次應是:宋義為上將時,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當宋義被殺,懷王任命項羽為上將,范增官職不清楚,可能是上升次將,隨項羽而升。鴻門宴上,項羽是上將,而不是王;范增是大將,兼有主管祭祀之類事。輔助作用大,是為亞父。但敘說范增時,未見稱“歷陽侯”之詞。

此前,若范增被懷王封為歷陽侯,則在敘說“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時,應該補敘一句“封范增為歷陽侯”。此處沒有,足見歷陽侯不是懷王所封。

項羽封分諸王侯后,未見再有封分王侯之事;項羽封分諸王侯時,范增又參與封分,此時不可能自己不被封分。因此,范增的歷陽侯,應該在公元前206年4月。司馬遷未能于此敘述范增被封歷陽侯,可能是疏忽。

那么,亞父城何時所建?據(jù)《史記》“漢之元年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句,亞父此時到自己的封地去了,亞父城應該是漢之元年(前206)四月以后興建。

(二)歷陽城與亞父城的關系

《明一統(tǒng)志》記載:“歷陽廢縣,在州城內,本秦縣。項羽封范增為歷陽侯,即此。新莽改曰明義,東漢以來仍為歷陽縣,本朝并入和州?!边@里將亞父城同等于歷陽城,但與“和州城”不同,從“在州城內”可知。

在明代,歷陽縣被稱“廢縣”,是指秦時的歷陽縣城。

1.先有歷陽城,后有亞父城

歷陽城建立具體時間難以考定,但可以確定大致時間。歷陽城在春秋時代尚未建立。

《越絕書》記載:

吳古故陸道,出胥門,奏出土山,度灌邑,奏高頸,過猶山,奏太湖,隨北顧以西,度陽下溪,過歷山陽、龍尾西大決,通安湖。

吳古故水道,出平門,上郭池,入瀆,出巢湖,上歷地,過梅亭,入楊湖,出漁浦,入大江,奏廣陵。

這里“歷山陽”“歷地”均為歷陽縣所在地,但未出現(xiàn)歷陽縣??梢娺@時還未有歷陽縣。

《史記·伍子胥列傳第六》記述:

伍胥遂與勝獨身步走,幾不得脫。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漁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劍曰:“此劍直百金,以與父。”父曰:“楚國之法,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zhí)珪,豈徒百金劍邪!”不受。

“至江,江上有一漁父乘船”,這里的“江上”就是《越絕書》的“出漁浦”的“漁浦”,專家考定就是現(xiàn)在和縣城第四中學之地(和縣一中舊址)。由此可見,此時歷陽城尚未出現(xiàn)。

歷陽城應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一個縣城。1974年在河南扶溝縣古城村出土一批戰(zhàn)國時期的金幣,其中一塊方形金幣是“爰”。專家考定,“爰”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在歷陽鑄造的貨幣,其地即今安徽和縣西約三十里。[9]蔡遠章先生經過考證,也認為“爰”是戰(zhàn)國時期歷陽鑄造的貨幣。造貨幣的地方應該是不小的城。所以歷陽在戰(zhàn)國時就存在了。秦統(tǒng)一,就為秦的縣城了。

但是,劉禹錫敘述為“城高而堅,亞父所營”,“霸王迷路處,亞父所封城”,好像歷陽縣城就是范增建筑的。這顯然是不準確的。

范增被封歷陽侯之前,應有歷陽縣,而且這個縣應該不小。懷王任命時,明確任命侯的是沛公:“封為武安侯?!痹陧椨鸱址庵T王侯時,明確記載分封侯的有:“番君將梅鋗功多,故封十萬戶侯。”范增被封歷陽侯,應該不低于沛公的武安侯,因為當時是項羽、范增共同謀劃分封的。

2.歷陽縣在秦漢時為九江郡武裝駐地

這里還有一個問題,范增為什么不封為居巢侯而封為歷陽侯呢?

我們再看看《漢書·地理志》地記載:

九江郡,秦置。高帝四年更名為淮南國,武帝元狩元年復故。莽曰延平。屬揚州。戶十五萬五十二,口七十八萬五百二十五。有陂官、湖官。

縣十五:壽春邑,楚考烈王自陳徙此。浚遒,成德(莽曰平阿),橐皋,陰陵(莽曰陰陸),歷陽(都尉治,莽曰明義),當涂(侯國,莽曰山聚),鐘離(莽曰蠶富),合肥,東城(莽曰武城),博鄉(xiāng)(侯國,莽曰揚陸),曲陽(侯國,莽曰延平亭),建陽,全椒,阜陵(莽曰阜陸)。

歷陽屬九江郡,在漢時為“都尉治”。什么是“都尉治”呢?

都尉治源于郡尉治?!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jiān)?!边@就是郡尉治?!稘h書·百官公卿表第七》:“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倍嘉?,掌管一郡武事,與郡守同列二千石官。據(jù)此可知,秦之際,歷陽為九江郡郡尉治所,在西漢為都尉治所,也就是說歷陽為九江郡軍事武裝所在地。

又據(jù)“高帝四年更名為淮南國”可推知,歷陽后又為淮南國的治所之地,《淮南子》稱“歷陽之都,一夕而成湖”可佐證。東漢時,歷陽為侯國、刺史治?!逗鬂h書·侯國四》:“歷陽,侯國、刺史治?!?/p>

這樣,我們就能順理成章理解范增被封為歷陽侯而不是居巢侯的原因了。當時居巢為廬江郡的縣。歷陽為九江郡都尉治所,九江郡“戶十五萬五十二”,封歷陽侯的食邑不少于“番君將梅鋗十萬戶侯”。

3.范增回到歷陽對縣城重新修建——始稱亞父城

弄清楚歷陽城的情況,我們就清楚亞父城與歷陽城的關系:歷陽城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其城;秦屬于郡尉治,為九江郡的軍事所在地。與當時九江郡的政治所在地壽春應具有同等重要位置。歷陽本是楚國的縣城,范增是楚人,回歷陽,享受侯的封地,是順理成章之事。

范增為歷陽侯后到歷陽,對舊城重新修建,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三、亞父文化

亞父一詞,已經成為歷史文化現(xiàn)象,值得認真探究。

(一)關于亞父的一些歷史景點與遺跡,顯現(xiàn)人民對亞父的紀念,其物化特點明顯

根據(jù)現(xiàn)有的典籍記載,不少地方有范增的景點與遺跡,如亞父山、亞父祠、亞父冢、亞父廟、亞父井, 這些景點與遺跡體現(xiàn)了千百年來對亞父范增的紀念,這是亞父文化的物化,隨著時光還會繼續(xù)延伸下去。

1.亞父山

亞父山有多處,反映巢湖一帶人民對亞父的紀念與追懷心理。

一是亞父山在巢縣東八十里?!睹饕唤y(tǒng)志》記載:“亞父山在巢縣東八十里,亞父,范增也,增居此山之陽,故名。”

一是在巢縣東十里?!洞笄逡唤y(tǒng)志》記載:“亞父山,在巢縣東十里?!端鍟乩碇尽酚涊d:襄安有亞父山。寰宇記:漢時范增死于山傍,故名。以形似旗,亦名旗山,又有鼓山,與旗山相對?!?/p>

一是在巢縣南三十里?!蹲髠髡壑T》記載:“秦為居巢縣,范增為居巢人,有居巢山,在巢縣南三十里有亞父山?!薄锻ㄨb地理通釋》記載:“巢湖亦謂之馬尾溝,東流經亞父山?!?/p>

一是在巢縣東十二里。 《方輿勝覽》記載:“亞父山,在巢縣東十二里,昔范增居此山之陽?!币皇窃诔部h東北二十里?!督贤ㄖ尽酚涊d:“亞父故居,在巢縣東北二十里。”亞父山,《皇覽》云:“吏民祭亞父于居巢庭上,長吏初視事,必祭而后從政庭中。又有亞父井?!?/p>

《合肥日報》載《巢湖鼓山(亞父山)山人共名 交相輝映》一文說:“距離巢湖市區(qū)中心3.5公里東郊的亞父街道境內聳立著兩座山,一曰‘鼓山’, 一曰‘旗山’, 兩山之間是秦末扶楚滅秦的千古謀臣范增故居所在地,成語“旗鼓相當”即來源于此。因為是“亞父”范增的故里,鼓山又被人們稱為‘亞父山’?!盵10]

古今記載有明顯差異,但共同點是都在巢湖市(巢縣)四周。因為范增是居巢人,人們?yōu)榱思o念亞父,就將巢縣四周山命名為亞父山。

2. 亞父井、亞父祠

《大清一統(tǒng)志》:“亞父井在巢縣治內亞父祠前?!薄督贤ㄖ尽罚骸胺秮喐胳?,在巢縣治內祀范增,又一在縣東七里。”《水經注集釋訂訛》“居巢亭中有亞父井,吏民親事,皆祭亞父于居巢亭上,后更造祠于郭東,至今祀之?!?/p>

3.亞父冢

亞父冢據(jù)記載有數(shù)處。

《水經注集釋訂訛》:“又經亞父冢東,《皇覽》曰:亞父冢,在廬江縣郭東。今在徐州城南?!?/p>

《咸淳臨安志》:“亞父冢,在皋亭山?!薄敖耧@靈其地,有禱皆應,世傳為亞父冢?!边@其實已經神話了亞父。皋亭山,又名半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北郊。

《剡錄》:“亞父石跡,亞父山在禮義鄉(xiāng)。昔山中老農遇神人,曰:吾,亞父也,當宅茲山。明日,見崖石中有足跡甚大。亞父事,出《神異經》?!边@兩段神話與其后浙江臺州亞父隱居民間傳說似有聯(lián)系。

《江南通志》:“北史云:世祖至彭城,登亞父冢以望城內。”

據(jù)360百科發(fā)布,范增墓有兩處:一是徐州范增墓,范增墓在徐州市彭城路乾隆行宮后的土山上,即古代彭城范增墓。一處巢湖范增墓,據(jù)載范增死后葬在亞父山,郭沫若詩中“空余孤冢在湖濡”即指此?,F(xiàn)山上有古寺廟遺址,山下村中有兩口“亞父井”。[11]

(二)民間傳說、民間活動顯現(xiàn)人們對亞父尊敬與懷念的文化心理

據(jù)中國臺州網發(fā)布《天臺民間流傳九遮山為天下第一謀士范增的隱居地》:

在天臺,跟“天下第一謀士”范增有關的文化事業(yè)很豐富。2002年3月27日,天臺縣街頭鎮(zhèn)舉行大會,隆重紀念范增誕辰2279周年。從此,此地有一個著名的風俗節(jié),即每年農歷二月十四日會舉辦亞父廟會活動,期間有“三盤銃”迎范增等廟會節(jié)目,現(xiàn)已成為當?shù)匕傩彰磕曜钍⒋蟮墓?jié)日。

農歷二月十四日為“亞父廟會”。據(jù)該園文字資料記述:亞父園歷史悠久,后周顯德四年(957)在巖坪建亞父宮。宋朝皇佑元年(1049)刺史何郭擴建廟宇,尊亞父為仙皇佛祖。明朝洪武年間亞父廟宇遭火毀,崇禎三年重新建造廟宇并塑像于現(xiàn)在的廟址。清朝乾隆四十年大殿重修,建廟房四年,由三保共管。道光十三年改建樓房,各村舍田資助銀兩招收主持。光緒九年,在廟的前面,建戲臺、廂房十一間。從此,每年農歷二月十四日,天臺周邊有萬余人前來舉行范增誕辰紀念大會。會后,按本地習俗舉行“范增佛像迎會”活動。

“范增廟”建筑分布:廟圍墻左側是“清節(jié)門”,右側是“神策門”。廟宇坐東朝西,建筑雄偉。大殿稱“仙皇殿”,正中是“仙皇佛祖”范增的巨大神像,佛像莊嚴而慈祥。旁有對聯(lián):“進則醫(yī)國退則醫(yī)民到如今秀谷村中又懷大德,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嘆當日鴻門宴上未遂雄圖?!眽w上刻有多次重修范增廟的序文。其中一文為:“蓋亞父者乃西楚霸王之相父范增是也?!盵12]

(三)歌詠亞父的詩文顯現(xiàn)亞父文化的流動性與傳承性,彰顯亞父文化的內涵

1.為亞父而感嘆

《宋詩紀事》載有呂定定一首詩《登彭城樓》:

項王臺上白云秋,亞父墳前草樹稠。山色不隨人事改,水聲長近戍城流??沼嘁乖慢埳駨R,無復春風燕子樓。楚漢興亡俱土壤,不須懷古重夷猶。

“亞父墳前草樹稠”,感嘆無人憑吊,有十分惋惜之情;“空余夜月龍神廟”,正是照應無人憑吊,只有夜月相伴?!俺h興亡俱土壤”,楚漢相爭當年事,現(xiàn)在都已成為歷史的粉塵了。

2.認為范增是人杰

惜其未用亞父,似總結歷史憾事。蘇軾是其代表。蘇軾論曰:

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則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湯鵬論曰:

是故燕惠王有樂毅而不能用,楚懷王有屈平而不能用,項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漢文有賈誼而不能用,唐德宗有陸贄而不能用,宋神宗有蘇軾而不能用,此左右譖愬之罪也,此乾坤憾事也。

作者認為這些賢者未能重用,是“左右譖愬之罪也”,并上升為“此乾坤憾事也”的高度。蔣濟對此有同感:“項羽若聽范增之策,則平步取天下也?!睔J定四庫全書《名臣碑傳琬琰之集》中卷五十(宋杜大珪編):“故屈平懷石,亞父疽殞,賈誼忌鵩,張昭塞戶,而漢唐以來,公卿大臣以廢放不用,而顛沛若無,以樂其生者比比是也?!?/p>

將亞父與屈原、賈誼、張昭等賢者同列,足見惋惜之意。

3.對亞父持批評態(tài)度

王安石、洪邁是其代表。王安石:“中原秦鹿待新羈,力戰(zhàn)紛紛此一時。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兒?!薄班}人七十漫多奇,為漢驅民了不知。誰合軍中稱亞父,直須推讓外黃兒?!标愭凇斗对瞿埂吩疲骸捌呤ノ虄婶W霜;西來一笑火咸陽。平生竒計無他事,只勸鴻門殺漢王?!?批評似有嘲諷之意。

《史記疑問》對范增在鴻門宴行為予以批評:

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噲覆盾按劍切而啖之,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沛公先破秦遣將守關,而王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彘肩,自庖人來或自席上來也,安得生者耶?且二王相會,末輒敢肆言,且曰竊為大王不取,此時之項王未有以應,此刻之亞父亦無一辭,直俟沛公遁去而始曰:不足與謀,王怯,增騃,不應至是。

洪邁對亞父也持批評態(tài)度,認為范增不是人杰:

世謂范增為人杰,予以為不然。夷考平生,蓋出戰(zhàn)國縱橫之余,見利而不知義者也。始勸項氏立懷王,及羽奪王之地,遷王于郴,已而弒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誼,爭之以死。懷王與諸將約,先入關中者王之,沛公既先定關中,則當如約,增乃勸羽殺之,又徒之蜀漢。羽之伐趙,殺上將宋義,增為末將,坐而視之??忧亟底?,殺秦降王,燒秦宮室,增皆親見之,未嘗聞一言也。至于滎陽之役,身遭反間,然后發(fā)怒而去。嗚呼,疏矣哉!東坡公論此事偉甚,猶未盡也。

陳郁論曰:

范增為羽上客,豈不知羽殘忍多忌,非人君之度,而從之與漢王爭。至其言皆不用,乃曰:‘孺子不可與謀,奪天下者必沛公也?!浜笠砷g一行,竟以疽死。何覺之晚耶!不及一婦人遠矣。

贊揚也好,批評也好,亞父是作為一種文化而存在,令后人產生許多深思與評論。民間的紀念活動,反映了人們對亞父的懷念與尊崇。亞父的歷史悲劇為后人提供了歷史的一面鏡子,這面鏡子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值得深入發(fā)掘、總結和提升。

[1] 葉永新.范增確系項羽的亞父[J].安徽大學學報,1995,(6):78-81.

[2] 吳仰湘.范增不是項羽的亞父[J]. 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94,(2):103-106.

[3] 陸精康.亞父新考[J].語文學習,1996,(3) :18-19.

[4] 張港.“亞父”當是范增的綽號[J].閱讀與寫作,2004,(5):12-12.

[5] 羅獻中.試釋“亞父”漢字文化[J]. 2007,(3):95.

[6] 姚孝遂,肖丁臺.小屯南地甲骨考釋[M].北京: 中華書局,1985.

[7] 劉禹錫.劉禹錫集:卷八[M].北京:中華書局,1990.

[8] 劉禹錫.劉禹錫集:卷三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90.

[9] 盛觀照.關于楚國錢幣的若干問題[M]//舟山錢幣史論叢稿.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10] 巢湖鼓山(亞父山)山人共名 交相輝映[N].合肥日報,2013-08-07(1).

[11] 范增墓. [EB/OL].[2016-07-04]. 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7861733-8135828.

[12] 陳劍.天臺民間流傳九遮山為天下第一謀士范增的隱居地[EB/OL]. (2014-01-05)[2016-07-05].中國臺州網, http://www.taizhou.com.cn/wenhua/2014-01/05/content_1546704.htm.

【責任編輯 朱正平】

Study on Yafu and Yafu Culture

XUE Cong-jun

(No.1 Middle School, Hexian 238200, China)

Yafu was not Fan Zeng’s name, not the honorable title as Xiang Yu showed his respect to Fan Zeng, even not Fan Zeng’s nickname, but actually it was an official rank in charge of military and religious affairs which Fan Zeng once worked as. Yafu Town was built in 206 B.C. when Fan Zeng was bestowed Liyang Hou and returned Liyang. Liyang Town, an ancient town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as military legacy for lieutenant rule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of Jiujiang County. Yafu culture includes Yafu ruins, scenic spots, folklore stories, regional customs, and also poetries and commentaries on Yafu in the records of the ancient records. Such culture reflects people’s memory and confirmation of Yafu, and it is worth exploring, excavating and upgrading.

Yafu; Yafu ruins; Yafu culture

K207

A

1009-5128(2016)21-0047-08

2016-08-30

薛從軍(1948—),男,安徽和縣人,安徽和縣第一中學特級教師,主要從事地域文化、中國語言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范增項王項羽
差點成為“羊二代”
項羽為什么不肯定都關中
學生天地(2020年25期)2020-06-01 02:16:28
《史記·項羽本紀》(節(jié)選)
四面楚歌
軍師范增的短板
領導文萃(2015年13期)2015-08-03 03:05:24
《史記》范增性格妙筆
理論觀察(2015年7期)2015-05-30 14:29:20
夢遇項羽
小說月刊(2015年1期)2015-04-19 02:04:26
自勉
參花(下)(2014年3期)2014-12-12 06:43:56
亞父之死
亞父智疲
洛宁县| 年辖:市辖区| 南皮县| 荥经县| 体育| 手机| 灵宝市| 卓尼县| 金乡县| 屏东县| 巨野县| 永安市| 辛集市| 娄底市| 合作市| 文安县| 准格尔旗| 阳谷县| 昂仁县| 怀柔区| 枞阳县| 柘荣县| 鹤壁市| 梁山县| 浑源县| 巴林左旗| 阿拉善盟| 读书| 大新县| 金湖县| 外汇| 荔浦县| 阿拉善盟| 措勤县| 南陵县| 泾川县| 浦东新区| 文山县| 容城县| 四平市| 东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