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司馬遷自敘生于建元年間——兼論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不可盡信

2016-03-16 09:55:27
渭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6年21期
關(guān)鍵詞:守節(jié)自序太史公

吳 名 崗

(濱州學(xué)院,山東 濱州 256603)

?

【司馬遷家世研究】

司馬遷自敘生于建元年間
——兼論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不可盡信

吳 名 崗

(濱州學(xué)院,山東 濱州 256603)

司馬遷把自己的生年系于父親的行年之下,就像把父親的逝年系于君王的行年之下一樣,況且自己之生就是父親生平中的一件大事。所以他說:“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饭日铺旃?,不治民。有子曰遷。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薄坝凶釉贿w”之“有”是生的意思?!对~源》“有”的第二個義項是“發(fā)生”的意思。從上下文看“有子曰遷”也是“生子曰遷”之意?!坝凶釉贿w,遷生龍門”是司馬遷明寫自己生于建元年之后。張守節(jié)注《史記》之“正義”斷章取義,自相矛盾體。說司馬遷的家鄉(xiāng)韓城在“河之北”,不足為據(jù)。

司馬遷;《史記正義》;建元;有子曰遷;太史公

對于司馬遷的生年,自王國維因唐人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注《太史公自序》之“五年而當(dāng)太初元年”為“遷年四十二歲”,推司馬遷生于漢景帝中五年之后,至今爭論不休。在先賢對張氏的注解毫不懷疑,爭論于一些版本、軼文等細枝末節(jié)的是否錯訛之時,對《太史公自序》原文的研讀似不夠。竊以為,司馬遷在《自序》中是說自己生于建元年間的。雖然說的似乎不那么直接,但細讀原文并略作推理即可得此結(jié)論。再者,從《史記正義》的一些注釋看,張守節(jié)是個不夠嚴謹?shù)淖⒔庹?,其《史記正義》不能盡信。

一、司馬遷為什么不直寫自己的生年

司馬氏父子竭盡兩世的努力,為撰寫《史記》付出了畢生心血,特別是司馬遷忍受了宮刑的恥辱,披肝瀝膽,完成了這部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的空前巨著。他知道這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1]2068(《漢書·司馬遷傳》)的重要著作會在中國的歷史上發(fā)揮怎樣的作用,他也知道自己會是一個像文王、孔子、左丘明、孫子一樣的重要歷史人物。他說:“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谑亲涫鎏仗埔詠?,至于麟止,自黃帝始?!盵2]3300這是司馬遷自述作《史記》的因由和動力,也是其自比文王、孔子等以思想、文化影響后世的先賢而自居。司馬遷“思來者”,對自己今后的歷史影響是有所想象的,他這位寫過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的傳記作家,不會不懂得生年之重要,不會不重視自己的生年。司馬遷對自己生年的敘寫之所以在后人看來不那么明白,是受作為國家歷史這樣的官方書籍自身體例限制,不能明顯交代自己的生年。《史記》中連文帝、武帝的生年都無明確記載,司馬遷能直截了當(dāng)?shù)財懽约旱纳陠幔?/p>

二、以事記年、以大記小的紀年方法

中國很早以前就采用干支紀年的辦法,干支紀年和以皇帝在位時間相配合,就稍顯形象一些,至少可以記住這事發(fā)生時是哪位皇帝當(dāng)家在位。在漢武帝之前都是這樣紀年的。漢高帝當(dāng)了12年,就依次記為“漢三年”“高祖十二年”,惠帝在位7年,就記為“孝惠五年”等。到了漢武帝時,開始正式“改元”。所謂“改元”就是不再一直從皇帝即位的第二年為元年依次數(shù)下來,而是可以換一個開始年為元年往后數(shù)。這個“元年”是因為國家發(fā)生了一件重大事件或傳播廣泛的有趣事情,就稱這年為元年。如“元狩元年”就是因為“獲白麟”,這事少有趣且傳遍天下,容易讓人記住,就以這年為元年。漢武帝封禪泰山,十幾萬大軍浩浩蕩蕩,這是百姓皆知且容易記住的國家大事,就改這年為元封元年。這樣的紀年容易讓人記住,且回想起來頗有趣味。這種方法就是“以事記年”。事實上,很多人都是以某一件對自己印象特別深刻的那件事情來記住那個年份的。對于一些小的事情,只要以這件人人皆知的重要事情為坐標記住,就容易記清年份,便于后人查找,這就是“以大記小”的方法。司馬遷在《史記》中常用的就是這種“以事記年,以大記小”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早在《左傳》中就出現(xiàn)過,如記齊國滅萊這件事之開始時就說:“十一月,齊侯滅萊,萊恃謀也。于鄭子國之來聘也,四月,晏弱城東陽,而遂圍萊?!盵3]831這是說圍萊的開始時間是鄭國的子國訪問魯國的那一年。子國訪魯在前一年,即魯襄公五年,《春秋》有記載。從上年的四月圍困萊子國,到了第二年十一月滅萊,齊國圍困萊子國都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司馬遷寫《史記》常用這種以重要事件為坐標記述相對次要的事情的方法。

司馬氏遷居夏陽這件事,在歷史上無須記載,但對司馬遷家族來說是重要的。他是這樣寫這事的:“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盵2]3285把“司馬氏入少梁”系于“隨會奔秦”這件大事之下,入少梁的時間便可查,不然則難以說清。隨會奔秦是《左傳》有詳細記載的大事,晉襄公死后,太子夷皋很小,趙盾派隨會跟先蔑到秦國迎接在秦國的襄公之弟公子雍回晉國為君。等到秦康公送公子雍到晉國時,趙盾因夷皋的母親堅決要求立太子為國君而變卦。趙盾無奈帶兵襲擊了來送公子雍為晉君的秦軍,兩國發(fā)生了令狐之戰(zhàn)。因此,先蔑、隨會作為迎接公子雍的當(dāng)事人無法接受而奔秦。這年是晉靈公夷皋元年,公元前620年,“四年,伐秦,取少梁?!盵2]1673司馬遷的祖先才得以在少梁定居下來?!半S會奔秦”比“司馬氏入少梁”早三年,但二者有聯(lián)系,前者作為大事有記載,而司馬氏入少梁在司馬遷之前是沒有記入史冊的。

司馬遷記父親的卒年是相同的筆法,他說:“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故發(fā)憤且卒。”[2]3295司馬遷沒有說父親“卒于元封元年”,而是說“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這是對這年漢武帝始封禪泰山這件大事的記載,然后把父死系于漢武帝的封禪泰山之下,這就便于記憶和查找了。

記載自己的生年,司馬遷用的也是這樣的方法。一般人的生年并不足道,也難于被家人記住,所以古人創(chuàng)造了用十二生肖,即干支紀年的方法,只要想住生年的代替性動物就可以了。司馬遷把自己的生年系于父親的行年之下,就像把父親的逝年系于君王的行年之下一樣,這是便于記住和查找的,況且自己之生就是父親生平中的一件大事。所以他說:“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饭日铺旃伲恢蚊瘛S凶釉贿w。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2]3288-3293這既是記父親之事,又是記自己生年的背景,對于家人來說,父親開始當(dāng)官的年份是容易記住的,升官的年份也是印象深刻的,兒子就生在父親升官的那一年,自然也就不會被忘了。

三、司馬遷自敘生于父親 “掌天官”的建元年間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對自己生年的背景記述清楚?!蹲孕颉氛f:“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這是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當(dāng)官的始終,是自己和父親相重合的一段歷史。司馬談在漢武帝建元年間入仕,到朝中當(dāng)官,到元封年病逝而終止了自己當(dāng)官的一生。

司馬談始仕于建元年間,這是司馬遷明確告訴我們的。漢武帝建元共六年,元年是公元前140年,六年是前135年。司馬談究竟那一年入仕,司馬遷沒說明,但在這六年之間是明確的。

在《自序》中,司馬遷說過“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后,敘述了他父親的《論六家要指》。接下來,司馬遷說:“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遷?!盵2]3293此句之文意是緊接“太史公仕于建元”,寫出了《論六家要指》之后的。太史公建元年間當(dāng)官,開始可能是一般的郎中,以后“掌天官”,這個官主事,但“不治民”。接下來是“有子曰遷”。司馬談是在入仕之后,寫出了《論六家要指》后,“掌天官”后生的司馬遷,也就是說司馬遷生于漢武帝建元元年之后。這話是司馬遷自己說的,白紙黑字印在《史記》中。司馬遷生于漢武帝建元年間是確鑿無疑的,任何人都可以根據(jù)司馬遷自己的記述作出這一判斷。任何到建元元年之前尋找司馬遷生年的做法都是違背司馬遷《太史公自序》的記述的。

《司馬遷生年王郭兩說學(xué)術(shù)研討論文解讀》說:“排比司馬遷行年的資料,要依據(jù)《史記》的本證,這才是抱西瓜。”可惜的是諸家在論述司馬遷的生年時偏偏遺漏了“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遷”這一司馬遷生年的重要歷史記述。

應(yīng)當(dāng)注意:自“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到“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這段文章,是司馬遷與其父司馬談生年重合的部分。我們可以刪去那些無關(guān)時間的段落來讀這段文章。

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饭日铺旃?,不治民。有子曰遷。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遺風(fēng),鄉(xiāng)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于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故發(fā)憤且卒。[2]3288-3295

這段文章有五個時間點,一是司馬談入仕起始之年,是“建元年”,雖然沒有寫清具體是建元幾年,但絕不會超出“建元”這個年號,即不會早于公元前140年。二是司馬談仕之終年是元封元年,同時為仕初年又是司馬遷的生年,仕之終年又是司馬談的卒年,這一始、一終,一生一死界定了這段歷史時空。三是司馬遷十歲這年他已能“頌古文”,四是二十歲這年開始南游,五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之年,應(yīng)是二十幾歲。司馬遷的年齡:十歲、二十是在“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這個國家紀年之下的,不然則無法計算和查找。

在寫父親司馬談的事跡時是虛寫,司馬遷詳細介紹了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指》,這不僅是司馬談的理論,也是司馬遷自己的認識。在寫自己的事跡時則實寫,這樣虛實相映,父子相繼。司馬遷先寫自己的生年,再寫自己的生地,生年由敘寫父事帶出,寫生地則直截了當(dāng)。司馬遷作為歷史學(xué)家,時間順序觀念是很強的,在寫了司馬談入仕后,方寫其《論六家要指》,說明此作的時間在入仕之后。然后才寫“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罢啤笔菆?zhí)掌的意思,是部門的主要領(lǐng)導(dǎo),初入仕不會立即當(dāng)主要領(lǐng)導(dǎo),所以是入仕過了一段時間之后。然后才是“有子曰遷”?!坝凶釉贿w”在司馬談建元入仕之后,在其寫出《論六家要指》之后,在其執(zhí)掌天官之后。

“有子曰遷”之“有”,生也。《詞源》“有”的第二個義項是“發(fā)生”的意思,并以《左傳》為例。“有子曰遷”即“生子曰遷”。 從上下文看“有子曰遷”也是“生子曰遷”之意。接下來說“遷生龍門”正是“有”為“生”意之連貫,而且這也是措辭之必要,不然連用兩個“生”字,會給人重復(fù)之感。上文沒有司馬遷家庭的任何交代,下文則說:“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薄笆畾q”“二十”都是司馬遷人生的時間節(jié)點,如果司馬遷沒有交代自己的生年,那就缺少了一個重要的人生起點。事實上,司馬遷是交代了,他就生于父親掌天官之后。今人不明白司馬遷為什么不直接說自己生于哪一年,可這是《史記》的寫作體例所不允許的?!妒酚洝穼r間的交代是大有學(xué)問的,用的是春秋筆法,細讀《史記》就能發(fā)現(xiàn)其敘寫年、月、日、時的規(guī)則。事實上,司馬遷在盡量寫清自己的生年時,已經(jīng)做了最大努力,他是在敘父親的經(jīng)歷時似乎是無意中帶過自己生年的。

“有子曰遷”許多人把“有”理解為“生有”,認為是“早就有了”而不是“剛剛發(fā)生或發(fā)生不久”的意思?!坝小敝鞍l(fā)生”意,至今仍用,至少在口頭語言上仍在用。說“張三有孩子了”,是說“張三剛生了孩子不久”,如果張三的孩子三歲了,再有人說“張三有孩子了”,別人馬上會糾正說:“人家的孩子都三歲了”。司馬遷對“生”的慣常用法是“生有”的意思:如“昌生無澤”“無澤生喜”“喜生談”等,這才是《史記》中“生”字最多的用法。以此,我們更可以看出“有子曰遷”是今人理解的“生子曰遷”之意。

作者先述其生年,父親在建元年到朝廷任職天官后生了自己,再述其生地,生于龍門。說自己耕牧于黃河之西,梁山之東,二十歲前在家中耕讀,二十歲之后南游。南游數(shù)年后當(dāng)了一名郎中,當(dāng)郎中后奉使巴、蜀。接下來的一段說:

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故發(fā)憤且卒。而子遷適使反,見父于河洛之間。[2]3295

“是歲”是指司馬遷“還報命”的這一年。這年是漢武帝始封禪泰山之年,即元封元年。司馬談因沒能跟隨武帝封禪泰山發(fā)憤而死。自司馬遷“二十而南游江、淮”到元封元年不會超過十年,在最無事可寫的青少年時期,司馬遷以十年為限簡寫自己的經(jīng)歷,二十歲以后,當(dāng)官以后可寫的事情多了,能讓其敘述再超過十年嗎?以現(xiàn)代人寫簡歷的要求來說,也是不可以的。所以這年司馬遷二十幾歲。這個年齡是從司馬遷上述文章中得出的。元封元年是前110年,建元元年到元封元年正好30年,生于建元之后的司馬遷無論如何也不會超過30歲。

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五年而當(dāng)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歷始改,見于明堂,諸神受紀。[2]3296

司馬貞注《史記》的“索隱”說:“《博物志》:‘太史令茂陵顯武里大夫司馬遷,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2]3296

司馬談卒于元封元年,“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三歲當(dāng)指虛年,亦即元封三年司馬遷為太史令。這年司馬遷28歲,以此推知司馬遷生于建元六年。司馬遷生于“建元六年”是符合司馬遷自己說的“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遷。遷生龍門”的。而說太初元年“遷四十二歲”則等于是說司馬遷生于漢景帝中五年,這遠在司馬談入仕之前,這顯然與司馬遷自己的說法不合,所以不可取。

因此,我認為李長之先生在1948年正式提出的司馬遷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之說是正確的。因為這符合司馬遷自己說的“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遷。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2]3288-3293這段對自己生年的記述。

四、張守節(jié)之《史記正義》不可盡信

王國維以張守節(jié)之司馬遷太初元年42歲說為據(jù),推司馬遷生于景帝中元五年之說之所以不可取,一是與《自序》不合,二是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本身不可皆信。今人讀到的《史記》多是三家注本,但張守節(jié)的《正義》錯謬甚多,直接與《史記》原著相忤逆,不可信。如果完全相信張守節(jié)的注解,會對《史記》產(chǎn)生許多錯解。今舉《史記》之《正義》與原著本意相違背者數(shù)例,希望引起研究《史記》的專家學(xué)者們注意。

(一)斷章取義

《史記》第一篇《五帝本紀》之評贊說:“太史公曰:學(xué)者多稱五帝,尚矣?!盵1]46唐人張守節(jié)的“正義”注曰:“太史公,司馬遷自謂也?!蹲孕騻鳌吩疲骸饭幌热擞醒浴?,又云‘太史公曰余聞之董生’,又云‘太史公遭李陵之禍’,明太史公,司馬遷自號也?!盵2]47

張守節(jié)雖然以《太史公自序》為證解釋“太史公”是司馬遷“自謂”“自號”,但其所舉例只是《自序》的后半部分。

《太史公自序》是司馬談與司馬遷的合傳,自開篇到“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盵2]3295是司馬談傳,后面才是司馬遷傳。司馬談傳,司馬遷是以第三人稱寫的,自稱“遷”。在寫父親的傳記時,司馬遷不便以第一人稱說“余”如何如何,而只是自稱其名“遷”。到了為自己寫傳記時,司馬遷才以“余”發(fā)言敘事。對司馬談傳中的“太史公”是絕對無法用“自謂”、“自號”解釋為司馬遷的。

在《太史公自序》的司馬談傳記部分,司馬遷6次稱其父為太史公:“喜生談,談為太史公”[2]3286;“太史公學(xué)天官于唐都”[2]3288;“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2]3288;“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遷”[2]3293;“而太史公滯留周南”;“太史公執(zhí)遷手而泣”[2]3295。

這里的“太史公”都是指司馬談是毋庸置疑的,是任何讀者都清楚的。張守節(jié)注《史記》,且名之曰“正義”,在注“太史公”時又引用了那么多例證,他不可能沒有通讀《太史公自序》,而他越過《太史公自序》的前半部分,專以司馬遷傳部分的“太史公”為據(jù),注之為“自謂”“自號”,而以此為對《史記》全書中“太史公”的注解,這就是有意識的斷章取義,以此誤導(dǎo)了后人。此一錯誤,并非一般的差錯,是在注者明知《自序》中的“太史公”先是司馬遷對其父親的稱呼之后做出這樣的注解的。

(二)“地重”非“地舄鹵”

《齊太公世家》說:“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于齊營丘?!羾?,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2]1480張守節(jié)的《正義》注營丘說:“《括地志》云:‘營丘在青州臨淄北百步外城中?!盵2]1480這是說營丘在臨淄。

但《貨殖列傳》說:“太公望封于營丘,地舄鹵,人民寡,于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盵2]3255營丘的土地特點是“地舄鹵”——鹽堿。在寫到臨淄時則說:“臨淄亦海岱之間一都會也。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于眾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國之風(fēng)也?!迸R淄之地的特點是“地重”。

“地舄鹵”與“地重”顯然其土地特點是不同的,“地重”非“地舄鹵”,這說明營丘不在臨淄,證明張守節(jié)的注解是不對的,證明張守節(jié)在作注時沒有聯(lián)系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對兩地土地不同特點的論述,誤把兩地混為一地。

(三)不知東西

張守節(jié)的《正義》注《自序》之“耕牧河山之陽”說:“河之北,山之南也。案:在龍門山南也?!盵2]3294

司馬遷說:“耕牧河山之陽”,張守節(jié)就說“河之北”。他竟不知道夏陽或韓城在黃河的西邊,不知道這很長的一段黃河是南北向的。他只知道河北為陽,不知道河西亦為陽,日出東方,陽光灑向西岸,就像太陽從南邊照射到河的北岸一樣,所以河西亦稱“河之陽”。正確的注解應(yīng)該是“河之西”。“山”是指梁山,這正是韓城在春秋時期稱“少梁”之由來。司馬遷說“司馬氏入少梁”就是指其祖先定居韓城。韓城在梁山之東,山之東為陽,所以,司馬遷才說“耕牧河山之陽”。[2]3293

今司馬遷祠就是“東臨黃河,西枕梁山”。張守節(jié)只知河北、山南為陽,不知河西、山東為陽。

(四)自相矛盾

張守節(jié)在注《史記》第一篇《五帝本紀》之“太史公”時說:“司馬遷自謂也?!迸e出司馬遷傳部分的三個例句后又說,“明太史公,司馬遷自號也?!钡搅恕妒酚洝返淖詈笠黄短饭孕颉分罢劄樘饭睍r,張守節(jié)再也無法說,司馬遷“自謂也”了。他是怎么說的呢?

張守節(jié)先引虞喜《志林》云:“古者主天官者皆上公,自周至漢,其職轉(zhuǎn)卑,然朝會坐位猶居公上。尊天之道,其官屬仍以舊名尊而稱也?!比缓笙掳凑Z說:“下文‘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遷’,又云‘卒三歲而遷為太史公’,又云‘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又云‘汝復(fù)為太史,則續(xù)吾祖矣’,觀此文,虞喜說為長。乃書談及遷為‘太史公’者,皆遷自書之?!盵2]3288

首先,此注中的“卒三歲而遷為太史公”與原文不符,原文是“遷為太史令”。[2]3296這有篡改文獻之嫌。其次,張守節(jié)在舉例時是有選擇的,本來《太史公自序》在“太史公既掌天官之后”,還有“太史公留滯周南”、“太史公執(zhí)遷手而泣”,但張守節(jié)跳過此兩例引“卒三歲而遷為太史公”,再引“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又倒回來引“汝復(fù)為太史,則續(xù)吾祖矣”。

以此可以看出,張守節(jié)在注釋用例上是動了心思的,他不是從對原文的解讀和研究中來理解原文,解釋原文,而是選擇原文中的一些文句來證明自己的某種并不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如果尊重客觀實際、尊重原著的話,任何人都能看到,《太史公自序》中至少是司馬遷先稱自己的父親司馬談為太史公的,這是無法歪曲的事實。雖然下面有司馬遷自稱的部分,但司馬遷是否既稱自己的父親為太史公,又自稱太史公是深可懷疑的,不近人情的,是不合禮法的。張守節(jié)不深研此事,卻不顧事實,硬要繼續(xù)證明太史公是司馬遷“自謂”“自號”,這樣的《正義》能“正”嗎?能令人信服嗎?我甚至懷疑,張守節(jié)把“太史令”舉例為“太史公”不是疏忽而是有意為之,如果如此,那就太成問題了。

張守節(jié)在《五帝本紀》中注釋的是“誰是太史公”這個問題,到了《太史公自序》中注釋“談為太史公”時,他應(yīng)繼續(xù)說清“太史公”究竟是指誰。既然司馬遷說“談為太史公”,那么“太史公”還能是“自謂”“自號”嗎?但是張守節(jié)沒說這個問題,而是說“書談及遷為‘太史公’者,皆遷自書之”,這顯然與解釋“誰是太史公”不是一個問題。同時,他也沒有拿出“皆遷自書之”的任何證據(jù)。張守節(jié)的太史公是司馬遷自謂說不但與司馬遷的原文相矛盾,他的注釋也是自相矛盾的,如果“書談及遷為‘太史公’者,皆遷自書之”,他就不是“自謂”“自號”了,難道“自”還有既指自己,又指“父親”的用法嗎?《史記》注完了,這個出現(xiàn)過156次的“太史公”究竟指誰,張守節(jié)并沒有弄清。

以上所舉四例,除第三例把營丘與臨淄混為一地與《史記》不合外,其他三例都是有關(guān)司馬遷的。出現(xiàn)這樣低級的錯誤足見張守節(jié)對司馬遷本人,對《太史公自序》并沒有什么研究,更沒有認真嚴肅的研究。他的“遷年四十二歲”只是隨便一說,沒講任何依據(jù)。有人說,其依據(jù)與司馬貞的《索隱》同出《博物志》,這只是后人的附會,沒見有任何的證據(jù)。張守節(jié)說司馬遷太初元年四十二歲是與《太史公自序》明顯不合的,是毫無依據(jù)的,從其注《史記》的態(tài)度和實際做法看,張守節(jié)是不負責(zé)任的,是不可信的。

我們應(yīng)當(dāng)相信用盡了畢生精力寫出《史記》的司馬遷在敘寫自己的生年時是清楚而認真的,而那個千年后為《史記》“正義”的張守節(jié)則是不可信的。司馬遷生于建元六年是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的。

[1] [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 [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 [春秋]左丘明.左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責(zé)任編輯 朱正平】

Sima Qian Was Born in the Jian-yuan Period in His Biography

WU Ming-gang

(Binzhou College, Binzhou 256603, China)

Sima Qian made his birthday tie to his father’s age,just like the father’s death under the king’s age, as well as his birth was a major event in the father’s life. Therefore, he said “Taishigong was an official during the periods between Jian-Yuan and Yuan-feng… After Taishigong palmed astronomy,he no longer administered the people. He had a son named Qian who was born in Longmen.He led a farming and livestock life in the north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in the south of Longmen Mountain.”From the context Sima Qian said obviously he was born in the period of Jianyuan in Longmen. “Annotation to Historical Records” by Zhang Shoujie made the contradictory comments, which wrote Sima Qian’s hometown Hancheng in the “North of the River”.

Sima Qian;Annotation to Historical Records; Jianyuan period; having a son named Qian; Taishigong;

K207

A

1009-5128(2016)21-0032-06

2016-08-25

吳名崗(1952—),男,山東惠民人,濱州學(xué)院兼職研究員,山東省孫子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孫子文化、《史記》及地方歷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守節(jié)自序太史公
ABSTRACT
“太史公牛馬走”
讀書(2022年7期)2022-07-15 02:49:54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唐張守節(jié)與司馬貞同為張嘉會弟子考
神話
《胡適論紅樓夢》自序
可以聽,可以讀,可以彈——舒澤池自序
流行色(2017年10期)2017-10-26 03:04:18
蘇武守節(jié)
长子县| 丹巴县| 化德县| 寻乌县| 张家川| 武陟县| 墨竹工卡县| 广州市| 嘉荫县| 肇庆市| 盐津县| 梅河口市| 盐池县| 济源市| 金阳县| 双流县| 越西县| 东乡族自治县| 五大连池市| 栖霞市| 肥东县| 合肥市| 托克逊县| 板桥市| 丹棱县| 西峡县| 岳普湖县| 儋州市| 延吉市| 崇州市| 海兴县| 富宁县| 洪泽县| 黔西县| 山西省| 兴安县| 当雄县| 姚安县| 金沙县| 云浮市| 长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