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化是什么?

2016-03-16 06:14:03李德順
文化軟實力研究 2016年4期
關(guān)鍵詞:文化

李德順

文化是什么?

李德順

要把握文化的本質(zhì),需要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從哲學層次上看,文化的本質(zhì)是“人化”,即人按照自己的需要改變自然,使它適合人的生存發(fā)展,帶有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的痕跡。文化具有人本性、歷史性、主體性三大特性。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問題上,需要提升兩個自覺,即中華文化主體的自覺和中華文化總體精神的自覺;剔除兩個毛病,即忽視主體和把中華文化精神肢解化、片面化的毛病。建立文化自信,要排除西化論和復(fù)古論這兩種傾向。

文化 人化 主體性 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最近這些年號稱有“文化熱”。文化研究的文章、著作、講座都非常多。但是有一個問題,講來講去總是要回到這個問題上來——到底“文化”是什么?曾有一個省的領(lǐng)導(dǎo),決定組織全體干部學習,叫“文化大講壇”,請了國內(nèi)很多文化名人去講。講完以后,干部們反映仍是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他們說,文化人應(yīng)該做什么事比較清楚了,但我們這些非專門搞文化的人,和文化建設(shè)有什么關(guān)系?怎么才能使我們的工作更有文化?今天我們就這個話題來談?wù)劇?/p>

我是搞哲學的。我認為要把握文化的本質(zhì),還是要上升到哲學的高度。

一、文化的本質(zhì)

(一)從哲學層次上看,文化的本質(zhì)是“人化”

“文化”是人類學研究首先注意的現(xiàn)象。后來各學科的人來解釋和應(yīng)用文化概念,基本是朝自己學科的方向去講。搞史學的人講文化,就是歷史的底蘊和脈絡(luò);搞文學的人認為,文化主要是審美修養(yǎng);搞倫理學的人講文化,基本就是講道德情操;搞政治的強調(diào)文化是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等等。似乎文化怎么都能講,從每個角度都能講。所以有人說:“文化是個筐,什么都能裝?!边@是從形式上看,文化似乎可以無所不包。

因此當文化“熱”起來以后,人們喜歡把什么東西后面都加上“文化”二字。吃吃喝喝是飲食文化,穿戴打扮叫服飾文化。甚至前些年剛開始發(fā)展旅游的時候,有人說北京常找不到廁所,于是就有文章說需要發(fā)展廁所文化??傊幕梢院腿魏问挛锝Y(jié)合在一起。那么,結(jié)合在一起意味著什么?比如說蓋房子,當你把它提升為建筑文化的時候,你給蓋房子這個事情增加了什么?強調(diào)了什么?于是,我們就不得不從這個角度來問一問:文化的本質(zhì)究竟是什么?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化”概念,有大中小幾種不同的含義和層次。比如民間說某某是個“文化人”,與鄧小平說“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中的“有文化”意思相同,指的就是有知識,受過教育,老百姓叫“識文斷字”。這是最狹義的“小文化”概念。大一點的,就是把日常精神生活的生產(chǎn)和消費,如“四有”等都包括在內(nèi)的精神文化,叫“中文化”概念。十五大以后中央所主持的文化體制改革,主要是指這個層次,發(fā)展文化產(chǎn)業(yè)也主要在這個領(lǐng)域。但要理解文化的一般本質(zhì),我覺得還得著眼“大文化”,也就是廣義的文化概念。大文化包括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一個整體。

廣義的文化有很多種定義。去查國際上權(quán)威的大百科全書、教科書、詞典,查出來有260多種定義。這些定義表述不同,有的是因為學科層次不同。比如,比較早的英國學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給文化下定義:文化或文明“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nèi)的復(fù)雜整體”。①轉(zhuǎn)引自覃文廣:《文化學辭典》,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09頁。我國《辭海》給文化的定義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敝灰侨祟悇?chuàng)造的,不管是物質(zhì)的還是精神的,都叫文化。

但以上主要是從外延上說文化。那么文化的內(nèi)涵,它內(nèi)在的本質(zhì)是什么呢?美國學者克拉克洪和克虜伯概括為“文化是歷史上所創(chuàng)造的生存式樣的系統(tǒng)”。②克拉克洪等著:《文化與個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頁。這個提法后經(jīng)梁漱溟改成中國說法:“文化是人的生活樣式?!蹦敲础皹邮健笔鞘裁匆馑?美國學者巴格比強調(diào)它是“社會成員的內(nèi)在和外在的行為規(guī)則”,但其中不包括來自遺傳性的那些規(guī)則,即生物的、生理的規(guī)則不算文化;德國價值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凱爾特,把文化更進一步表達為一個用來區(qū)別于“自然”的概念:“自然產(chǎn)物是自然而然由土地里生長出來的東西,文化產(chǎn)物是人們播種之后從土地里生長出來的?!雹劾顒P爾特:《文化科學和社會科學》,商務(wù)印書館1991年版。也就是說,凡是自然的、天然的不是文化,只有那些受人的影響而造出來的東西才是文化。后來,20世紀90年代初修訂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的時候,我們考察了前人給文化下的各種定義,認為馬克思說的“人化自然”是定義文化最好的一個詞語。所以我們最后用的表述是:文化即人化。

從詞源上說,文化(culture)這個詞的詞根是“耕種”?!案N”是什么意思?土地是天然的,人去改變土地,從這個行為開始,就有了文化。文化就是這么來的。文化的核心、本質(zhì)即“人化”。沒有人的時候沒有文化,有了人之后,人按照自己的方式改變天然的、自然的東西,使它帶有人的烙印,使它適合和反映人的生存發(fā)展,這種現(xiàn)象、過程、規(guī)律及其成果,就叫文化。所以,文化首先是個動詞。中國古人有“觀其天文以察時變,觀其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說法?!拔摹弊衷谥袊糯苍莿釉~,指“使什么東西更好看、更有條理、更合理、更協(xié)調(diào)、更鮮明”。這個過程就是人化的過程。人按照自己的需要改變自然,使它適合人的生存發(fā)展,帶有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的痕跡——它的全部內(nèi)涵,就是廣義的文化。

(二)“化人”是“人化”的一部分

在強調(diào)文化即人化的時候,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強調(diào)文化的另一層含義:“人文化成”。這個含義我們把它簡化成“化人”?;耸侨嘶囊徊糠帧H嗽诟脑熳匀坏耐瑫r還在改造自己。人類拿什么來改造自己?怎樣改造自己呢?就是拿人類改造自然的全部實踐經(jīng)驗和成果來哺育人、培養(yǎng)人、提升人,使人更“人”。就像榨芝麻油時,先榨出一點油來,然后把芝麻泡在油里,這樣能榨出更多的油。人們改造世界的方式、改造世界的過程、改造世界的成果,可以區(qū)分出有形的和無形的。無形的往往是文化更重要、更實質(zhì)的東西。

總之,給文化下定義,用一個詞來說,就是“人化”;用兩個詞來說,就是“人化”“化人”?;耸侨藢θ俗约旱娜嘶?/p>

講文化的時候,需要講“以文化人”。但是“以文化人”的前提是用“文”?!拔摹笔窃趺磥淼?是人化來的。我們在實踐中有時候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要讓人掌握文化、學習文化,但是拿來教人家的、培養(yǎng)人家的東西,本身卻是違背人的生存發(fā)展規(guī)律的,是以某些人的特殊需要為尺度,硬加進來的某種意志或力量,并不是用人化整個世界的有效的知識、經(jīng)驗和成果。可見,講文化固然可以朝兩個方面講。特別是對于具體的文化事業(yè)、文化產(chǎn)業(yè)來說,你的“文化化”,是越來越接近人,還是越來越遠離人?應(yīng)該說,對于整個文化精神實質(zhì)的理解,歸根到底是對人的理解、對人的承認、對人的尊重。

(三)研究“文化”需要研究人的本質(zhì)和特性

談文化一定要注意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權(quán)利和責任。把對文化的理解提升到這一點上來很重要。文化涉及人的本質(zhì)和特性。比如講“人”的時候,傳統(tǒng)的理解是把人兩分:肉體加精神?,F(xiàn)在許多理論包括西方哲學,慣于把人僅僅看作“有精神的肉體”。那么,人的精神從哪里來?很多人就把它歸結(jié)到神、上帝、先驗理念等等神秘的根源上去。因為精神的東西不可能是出生時隨著肉體帶來的,文化也不是生物遺傳來的。要講清楚精神的來源,就更要理解為什么說“文化是人的生活樣式”。

文化首先是人的自己生存發(fā)展的現(xiàn)象。人即文化,文化即人。前幾年有個爭論很有啟發(fā)性:克隆羊多利曾在全世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大家立即聯(lián)想到可不可以克隆人?人們從道德的、宗教的、法律的、政治的等方面展開爭論,非常激烈。因為觸動了人類傳統(tǒng)的生存理念、道德理念和價值理念。爭論到后來,有十個自然科學家聯(lián)合發(fā)表聲明,指出人是歷史文化的生命,而歷史文化是不能用技術(shù)復(fù)制的,所以用技術(shù)復(fù)制的不可能是人。就是說,技術(shù)復(fù)制的可能只是“人體”或人體器官而已,不可能是“人”。這涉及對人的本質(zhì)的理解。

比如,我們要是能夠復(fù)制愛因斯坦,多制造些高智商的人,該有多好啊!但是,你用愛因斯坦的細胞復(fù)制出一個人,他可能只是長得像愛因斯坦,卻不可能重現(xiàn)愛因斯坦的經(jīng)歷。復(fù)制出來的這個人能再發(fā)現(xiàn)一遍相對論嗎?不可能了!如果不發(fā)現(xiàn)相對論,這叫什么愛因斯坦呢?所以,肉體可以復(fù)制,但是作為一個“人”,他的生命過程是個社會歷史文化的過程,這是不能重復(fù)的。所以我說,就人的文化屬性來講,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復(fù)制的。為什么人是最寶貴的?其中有這么一個理由,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記得好萊塢拍過一個電影,故事是:納粹滅亡前夕,一幫頑固的納粹黨徒用他們元首希特勒的細胞復(fù)制了24個小希特勒。他們設(shè)計了培養(yǎng)篩選方案,讓這24個小希特勒經(jīng)歷希特勒本人成長的過程,然后一個個地淘汰,最后留下一個最符合希特勒本人的那個,用他做元首,重振納粹事業(yè)。你看,他們也知道光靠生物技術(shù)培養(yǎng)不了希特勒,還得靠相同的生活經(jīng)歷。于是他們就把小希特勒送給家境相似的24對夫妻去寄養(yǎng)。按照計劃,希特勒十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就得派出殺手殺掉這24個養(yǎng)父……這么一殺人,整個故事的性質(zhì)就變了,最后變成了好萊塢的一個偵破片。案子破了,納粹們都被抓起來了,復(fù)制小希特勒的計劃也就泡湯了。其實,就算納粹們沒被發(fā)現(xiàn),按照計劃最后培養(yǎng)出一個長大了的希特勒,他還能再寫一本《我的奮斗》嗎?他還能再發(fā)動一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嗎?顯然也不可能。就是說,他顯然成不了再版的阿道夫·希特勒。

所以說,從“文化是人的生活樣式”來看,我們需要理解,“人”并不是一個單純的肉體生命,而是歷史文化的生物,是社會關(guān)系中的存在。馬克思主義講的人,是一種有“社會生命”的人?!叭说谋举|(zhì)乃是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①《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三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479頁。人的“社會生命”是指人在社會關(guān)系中的存在,它是人的“肉體生命”和“精神生命”之上的第三生命。一個人所在時代的全部社會關(guān)系造就了他,他的生命在社會歷史過程中是不能重復(fù)、不可復(fù)制的。人的社會存在影響了他的頭腦,形成了他的意識和精神生命。人的精神不是肉體的直接反映,不是個子高的人境界就高,能吃、肚子大的人頭腦就豐富。我們精神中的很多東西,也不是外界物直接進入到腦子里的。比如我的審美感知,不是來自山川河流、桌椅板凳;我的七情六欲,不是外界物搬遷進來的,而是我的社會存在、社會經(jīng)歷的反映和表現(xiàn)。所以,人是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的生物,這是一個根本的視角。

二、文化的形質(zhì)與特性

(一)文化的三大特性

從本質(zhì)上理解文化,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文化具有“人本性”。文化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概念,只有有了人,才有了文化。沒有人的時候,當然有世界,有自然界,但是沒有文化現(xiàn)象。

第二,文化具有“歷史性”。文化作為人的生活樣式,表現(xiàn)為人的生存發(fā)展歷史過程本身。所以講文化一定要有歷史感。越是隔斷歷史、掩蓋歷史,就越是沒有文化。比如前面提到的“建筑文化”意味著什么?蓋房子,原來只是遮風避雨、保證安全就行?,F(xiàn)在蓋房子,我們不但追求適用、安全,還追求審美、環(huán)保、節(jié)能,等等。蓋房子要蓋出文化來,就要把人類最初在樹上生活到下地再到住山洞,從沒有房子到有房子,從草房、泥瓦房到鋼筋水泥房,把人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所追求、所得到的東西體現(xiàn)出來,才叫有文化,不然就只是搭窩蓋房子。今天這些理念和技術(shù),就是從蓋房子的歷史中演化發(fā)展過來的。達不到這個歷史的高度,就不能說是有文化的。

有一回在某省一個記者問我一個問題:在這里過去有一個古跡,“文化大革命”中給毀了。現(xiàn)在地方政府想花很多錢把它重建起來。有人贊成,有人反對,爭論很大。您怎么看這個事?我說,能不能說說為什么要重建?他說我們這里想發(fā)展旅游業(yè),賺錢。我說,那么要讓我來考慮建,就保護原址,在原址旁造一個沙盤,并寫好一個說明,告訴人們原來是什么樣,什么時候為什么建的,什么時候為什么毀的。我們不能總是這樣:建的時候說它重要,說建就建;毀的時候說它沒意思,說毀就毀。其實那是割斷歷史、掩蓋歷史,是很沒文化的。我們有些地方發(fā)展文化產(chǎn)業(yè),地方領(lǐng)導(dǎo)干部特別熱心翻修古董或者再造古跡。結(jié)果是,造出來的什么都有,就是沒有文化。文化作為人的生活樣式,不是你做了什么,更是你怎么做。

第三,文化還具有“主體性”?!爸黧w性”是指一種文化是誰的文化,是什么人的生活樣式。文化不是以個人為主體,而是以人群,比如族群、民族、國家或者行業(yè)為主體的。這個人群在其特有的內(nèi)部和外部環(huán)境中,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是誰的文化,就有誰的生命和歷史特征。

文化“主體性”的真正哲學意義,在于強調(diào)文化作為人的生活樣式,首先聯(lián)系著人的生存發(fā)展的權(quán)利和責任。如果承認他的文化是他的生活樣式的話,那么,他保持什么樣的文化,首先是他的權(quán)利和責任。你不能用別人的標準肯定還是否定他,更不能剝奪他的生存權(quán)利和責任。

曾經(jīng)有一場國際爭論,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0世紀90年代以后,蘇聯(lián)解體了,有一些人說冷戰(zhàn)結(jié)束了,現(xiàn)在全球化,全世界可以統(tǒng)一了,因此全球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也應(yīng)該統(tǒng)一起來。于是由宗教界首先搞了個“全球倫理宣言”。他們是想把各大宗教中最經(jīng)典、最有普遍意義的那些觀點匯集起來,作為全球倫理的標準規(guī)范,但是沒有成功。接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也發(fā)動各國專家,打算起草一個“全人類普遍價值宣言”,但也不成功。因為在歐洲起草了,拿到北美被否定,北美修改了以后,南美又不認賬,南美改過了后,亞洲又不同意,亞洲改了,非洲還是不贊成,最終統(tǒng)一不了。最后一次有關(guān)的專家會議,是1998年春天在北京召開的。當時我剛調(diào)到中國社科院,就參加了會議。會上,劉奔(當時《哲學研究》的副主編,現(xiàn)在已經(jīng)去世)、萬俊人和我三個人,作為中國研究價值哲學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我們的意見后來成了會議決定性的結(jié)論,讓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下決心終止了起草“宣言”的行動。

我們的意見是:全人類的普遍價值是有的,但強行規(guī)定是不行的。為什么不行?當時我打了個比方:“全人類普遍價值宣言”仿佛是想打造一個倫理政治方面的“世界語”?;浇獭妒ソ?jīng)》上巴別塔的故事,表明寫《圣經(jīng)》時的人們,就已經(jīng)感到人類語言分割所帶來的苦惱。如果全世界的人們只用一種語言,該有多好!可以減少多少麻煩,多少誤會,多少血案!要是全球語言能夠統(tǒng)一,那好處是不用說的。但是,當有人創(chuàng)造出一種“世界語”,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一百多年了,除了世界語言愛好者們,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哪一個地區(qū)采用它了?沒有。為什么不采用?因為語言作為民族文化的第一載體,首先涉及語言主體的權(quán)利和責任。誰有權(quán)利要求人家放棄自己世世代代使用的母語,誰能夠為人家放棄母語以后帶來的損失代價負責?可見除了一個民族自己愿意改變語言以外,其他人沒有權(quán)利這樣要求一個民族,也沒有誰能夠承擔其中的責任。所以“世界語”至今也還行不通。當然,這不意味著人類語言不能統(tǒng)一。其實這么多年來,人類語言一直在統(tǒng)一著,有很多語言,比如體育語言、藝術(shù)語言、科技語言等。在新一輪全球化中,金融語言也正在統(tǒng)一起來。事實是,在人們平等的交往實踐中,語言自然會慢慢地統(tǒng)一起來。因為,這是大家都需要的。通過平等交流可以尋找共同的語言,然后形成統(tǒng)一。相反,憑借意志和權(quán)威指派出來的“統(tǒng)一”,卻總會侵犯人們的正當權(quán)利和責任,因此遇到最大的屏障,最終必然失敗??梢?,文化的存在,首先是主體權(quán)利和責任所在。

(二)文化先進與落后的尺度

說到這里,大家肯定會想到一個問題:文化究竟有沒有優(yōu)劣之分?很多人已經(jīng)知道,在文化的問題上,不能輕易地說誰的文化好,誰的文化壞,誰的文化先進,誰的文化落后。這個道理是英國大學者湯因比研究出來的結(jié)論。他進行了大量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人類各種文化之間的不同,只是形式、樣式之間的不同,彼此不能說有優(yōu)劣之分,不可搞文化歧視。這個結(jié)論,使各種文化沙文主義、專制主義、霸權(quán)主義遭到打擊,因此很受歡迎,在世界上也已形成了一定共識。

文化是主體的生存樣式,不同文化體系之間,各有各的特點,沒必要爭論。拿吉祥物來說,咱們中國的吉祥物是龍和鳳,美國是驢和象。在有的美國人看來,龍和鳳是現(xiàn)實中不存在的生物,是中國人匯集了很多動物的優(yōu)點想象出的。而在西方文化里,龍還是個丑陋的、殘暴的、兇惡的動物,是個負面形象。在我們看來,象在中國的地位還好,比如“萬象太平”。但是驢在中國文化中地位就不高了,沒有哪個中國團體會以驢為標志。這些有必要爭論嗎?幾種偶像都是民族的文化符號,它們反映的是民族的生活樣式。理解這個偶像就是去理解這個民族的生活追求。所以,輕易對不同民族的文化說長道短,企圖用“優(yōu)”的淘汰“劣”的,很容易發(fā)展為文化侵略。

但是這樣一來,文化就真的沒有優(yōu)劣之分了嗎?就不需要改革,不需要進步,不需要發(fā)展了嗎?這里的關(guān)鍵,還是要弄清主體。我們的意見是(湯因比也有此意):對于不同主體而言,不能以某一文化為標準來比較誰先進,誰落后:但是對于同一個主體而言,其文化必有優(yōu)劣、先進落后之分。這就是,要看文化是不是能為主體的生存發(fā)展提供精神資源(智力資源、道義資源)和制度資源(體制空間、機制活力)。能提供的,就是先進的、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反之,就是落后的、有待改革的文化,哪怕它是多少年來的強勢傳統(tǒng)。

這就是說,先進與落后,是相對于同一文化主體而言的,不是在不同主體之間的對比衡量。比如:現(xiàn)在這種天氣,你穿什么衣服“先進”,穿什么衣服“落后”?馬上進入冬天,要穿棉襖了,如果你還穿著背心短褲,就落后了?!奥浜蟆辈皇且驗閯e人要批評你,而是因為這對你自己不利。同時,也不能簡單說“現(xiàn)在只有穿棉襖才先進”。因為相反的是,現(xiàn)在南半球正是夏天。什么是先進的,什么是落后的,就像什么季節(jié)穿什么衣服合適一樣,要依主體而定。

總之,文化是有先進與落后之分的,但不是拿某一主體的文化去衡量一切文化。每一個文化主體都需要不斷反思改進自己的文化,這是文化主體自己的權(quán)利和責任。而且一種真正有活力有優(yōu)勢的文化,一定是一種不斷地改造自己,不斷創(chuàng)新的文化。

三、文化的自覺自信

(一)中國文化的自覺自信

在這個層次上,我們應(yīng)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琳瑯滿目。我們對它首先要有文化自覺。我覺得,當前我們在如何對待中華傳統(tǒng)文化問題上,需要提升兩個自覺,剔除兩個毛病。

一個自覺是中華文化主體的自覺,一個毛病則是忽視主體。特別要注意,當你談文化的時候,談的是誰的文化?比如當談中華民族的文化時,它的主體是不是整個中華民族?有人愛說中華文化就是炎黃文化,但炎帝、黃帝和蚩尤本是兄弟,蚩尤是我國西南很多少數(shù)民族的祖先。當你說中華文化就是炎黃文化時,不僅忘記了蚩尤,還忽視了新疆和西藏各民族的祖先。這可能就割裂了中華民族主體,把少數(shù)民族排除在外了。有人講中華民族文化就是儒家文化,這個就更不合理了。因為只是在中國歷史上某一段時期,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況且,如馮友蘭先生講,歷來中國的封建統(tǒng)治者實行的其實是“外儒內(nèi)法”,也就是對大家表面上倡導(dǎo)儒家的仁義道德,自己私家奉行的其實是法家的“法、術(shù)、勢”。總之,有時候我們說著“中華、中國”,說來說去卻說成了中國的某一時段的某一些人。這是一個很不自覺的毛病。今天我們有五十六個民族,有近14億人口,切記不要割裂中華民族,更不要搞大漢族主義。

另一個自覺是中華文化總體精神的自覺,另一個毛病則是把中華文化精神肢解化、片面化。我覺得,中華文化的總體精神有一大特點,可以用《周易》里的兩句話來概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中“自強不息”代表陽剛,“厚德載物”代表陰柔。中華民族的先祖奉行的是陽剛與陰柔并行,剛?cè)峒鏉5髞韰s一點點把它陰柔化了,尤其是董仲舒獨尊儒術(shù)以后,把“陰陽”與“上下”結(jié)合起來,上為陽,下為陰。這樣一來,全國只有皇帝是上,為陽;各級臣民都是下,為陰;而皇帝又在天之下,為陰。于是整個中國都定位于陰柔化。這就偏離了,也和整個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不和諧了。其實,中華文化是“大象無形”、氣象萬千的。它得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其面目也像大海一樣,“澄之不清,擾之不濁”。我們不要眼界過窄,把中華文化弄成某一家某一派的小家子文化。

建立文化自信,也要排除兩種傾向:第一,一味向外看,即西化論。盲目地主張西方有什么,我們也要有什么,這可能是走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的路。第二,一味向后看,也即復(fù)古論??傉f過去怎么怎么好,以為要解決現(xiàn)在的問題就是要回到過去。其實我們對過去無須過度美化和迷信。魯迅說:古代圣賢為安邦定國說了很多好的話,但是沒有一句是替老百姓說的。這個是指文人說的話。但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不只是文人說的話,要看實際生活。比如,剛改革開放時,年輕人穿上了喇叭褲,有人就說這不符合中國的傳統(tǒng),年輕人就爭論說中國傳統(tǒng)的褲子是什么樣的,如果是緬襠褲,那你還穿嗎?再往前到北京猿人、山頂洞人,那時還沒褲子穿……中國傳統(tǒng)的褲子到底是什么樣呢?其實中國的服裝是不斷演進的,至少漢族人沒有固定不變的民族服裝樣式。自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后,就沒有一直堅持下來的服裝樣式,什么都穿。爭論到后來,一個皆大歡喜的結(jié)果就是,藝術(shù)家發(fā)現(xiàn)敦煌壁畫上的飛天美女穿的就是喇叭褲。于是喇叭褲一下子成了中國的“國粹”。所以說,沒有固定不變的服裝樣式,就是我們漢族服裝的特點,叫“大象無形”。不斷地吸取、不斷地改造,這是我們民族的真正精神。

(二)中國文化有權(quán)自信

中國文化善于海納百川,大象無形。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造就現(xiàn)在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精神源頭。比如漢族作為世界上體量最大的民族,就是許多少數(shù)民族不斷地融合形成的。正是這種海納百川、大象無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使中國文化延綿不息。中國人也會犯錯誤,也走過彎路,但是中華文化能使中國人自我凈化、自我修正。所以我們對中國文化,對中國人,完全應(yīng)有自信。

有一定的憂患意識是好事。但現(xiàn)在有些人說起中國的黑暗面,說起腐敗等等,咬牙切齒,痛心疾首,似乎天完全黑下來了,一切都沒有希望了,就有些過頭。我總是認為,當你說這些壞事的時候,有沒有想到,有多少人像你一樣,同時在罵這些壞事,在批判、抵制這些壞事?我相信,跟你一樣不喜歡、抵制這些壞事的人,總會比干這些壞事的人多。就像“文化大革命”時候不準人們說“文革”不好,說不好就會被打成“反革命”,大家噤若寒蟬。但即使是在那種環(huán)境中,朋友之間私下里說的都是“什么時候是個頭”,“瞎折騰個什么勁兒”……反正我周圍沒有誰擁護“文革”。就是因為有這種力量,所以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一下子就結(jié)束了。你不相信有足夠的正義力量,你就不理解中國人,不了解中國文化的特質(zhì)。這就是為什么說我們要有文化自信。作為有骨氣的中國人,我們應(yīng)該自信、能夠自信、必須自信!

(三)自信意味著擔當

自信意味著什么?自信意味著擔當!你愛這個國家,愛這個民族,不光是因為她給你什么好處,你才愛她。那只是“候鳥之愛”。如果那里好就往那里飛,去享受人家的成果,并不是久留之地。真正的愛國應(yīng)該這樣:我知道我家這里不好那里不好,但是有我在,我就要改造它,使它好起來。這就是擔當。自信是建立在肯擔當?shù)幕A(chǔ)上,而不是建立在祈禱天降福祉或者靠別人來代勞,使它變好。這不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里的東西。像魯迅,他是批判傳統(tǒng)文化很深的人,但是他對于我們這個民族來講,立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要喚醒我們的擔當意識。所以要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是要大家都掌握文化的概念和規(guī)范等一套學問,而是要理解中國人是怎么生活過來的,喚起文化主體意識的覺醒,弘揚自覺的文化擔當精神。

What Is Culture?

Li Deshun(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China)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culture,we have to put itup to the philosophical level.In philosophical sence,the essence of culture is humanization.Human beings change the natur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needs,make it suitable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so the nature has traces and signs of peopl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Culture has threemain features:people oriented,historicity and subjectivity.On the issu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we should promote self-consciousness—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gener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culture;we should eliminate two defects—ignorance of the subject and dismembermen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o establish self-confidence,we should rule out two theories—the theory of“back to the ancients”and the theory ofWesternization.

Culture;Humanization;Subjectivity;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Cultural Self-confidence

10.19468/j.cnki.2096-1987.2016.04.002

李德順,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中國價值哲學研究會會長,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論、當代文化等。本文系作者在武漢大學珞珈講壇第一百四十六講的演講。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xiàn)代文化
構(gòu)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保康县| 临潭县| 繁峙县| 正镶白旗| 工布江达县| 仁化县| 琼中| 固镇县| 香港| 闽清县| 拉萨市| 澎湖县| 卓尼县| 共和县| 香港| 克什克腾旗| 云安县| 婺源县| 灵寿县| 西昌市| 德化县| 阿图什市| 遂溪县| 玛沁县| 信阳市| 来安县| 得荣县| 泗阳县| 沐川县| 正蓝旗| 茶陵县| 德钦县| 旌德县| 胶州市| 广昌县| 星子县| 三明市| 亚东县| 南投市| 个旧市| 吴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