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清《實錄》比較研究

2016-03-16 04:53
關(guān)鍵詞:太祖皇帝

謝 貴 安

(1.武漢大學(xué) 歷史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72;2.貴陽孔學(xué)堂,貴州 貴陽 550025)

?

明清《實錄》比較研究

謝 貴 安1,2

(1.武漢大學(xué) 歷史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72;2.貴陽孔學(xué)堂,貴州 貴陽 550025)

明清兩朝《實錄》都通過傳統(tǒng)的實錄體來記載本朝皇帝的歷史,并貫徹了大致相同的史學(xué)主題,即政治鑒戒、顯親盡孝、張揚忠義、勸勵風(fēng)俗等。由此可以看出,明清兩朝在文化上有極大的傳承性和相同性,都是對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體制的繼承和發(fā)展。同時,明清實錄修纂因主導(dǎo)者的民族身份不同,導(dǎo)致二者形成同中之異。明代實靈全為漢文本,而清廷在繼承中原體制的同時,刻意保持其民族性和文化特色,在修漢文本實錄時,還修纂了滿文本乃至蒙古文本;在直書和曲筆的應(yīng)用上,兩朝實錄都對非敏感的歷史進行了直書,對敏感的歷史進行了曲筆,《明實錄》的曲筆多屬于對皇帝行為的政治性諱飾,而《清實錄》多側(cè)重于對清廷早期民族身份和文明狀態(tài)的諱飾。為了掩飾民族身份的文化落差,清廷信奉“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的通達的華夷觀,從而走上了“漢化”之路,大力推行“右文”政策,設(shè)實錄館專修實錄,以與明代只設(shè)史館而修眾史相區(qū)別。

明實錄;清實錄;史書體例;史學(xué)觀念

明清兩朝是中國古代社會最后的兩個王朝,二者有很多相同之處,亦有不少相異之點。明清兩朝都通過官設(shè)機構(gòu)修纂了本朝的實錄,分別統(tǒng)稱為《明實錄》和《清實錄》?!睹鲗嶄洝酚商?、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和熹宗13朝13部實錄組成,共2760卷,近1600萬字。有時也將《獻皇帝實錄》(55卷)及清修崇禎《實錄》、《長編》包含在內(nèi),構(gòu)成廣義的《明實錄》。《清實錄》由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宣統(tǒng)12朝的13部實錄組成,共4433卷(加上目錄、序、凡例等51卷,則為4484卷),3658萬余字。其中太祖實錄還有別本,名《滿洲實錄》,故有13部。末帝實錄成于民國,未敢稱“實錄”而取名為“政紀(jì)”。實錄是中國歷代王朝所修的本朝皇帝的歷史記錄,始于南朝蕭梁,盛于唐宋,迄于明清,隨清王朝的滅亡而終結(jié)。它與傳統(tǒng)王朝的命運相關(guān)聯(lián),隨其發(fā)展而鼎盛,衰亡而沉寂。清朝對實錄的續(xù)修,表明它對中原文化的繼承。學(xué)界對于中國古代帝王實錄的研究,成果甚豐,對明清實錄各自的研究,亦有不少成就*《明實錄》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吳晗的《記明實錄》(載《讀史札記》,三聯(lián)書店1956年)、謝貴安的《明實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等;《清實錄》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陳捷先的《滿文清實錄研究》(大化書局1978年)和謝貴安的《清實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等。,然而對明清兩朝實錄的比較研究,筆者迄未寓目,故本文試作一探,并通過兩朝實錄的比較,觀察明清兩朝在史學(xué)上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一、對象、主題、體裁的異同

明清兩代雖然其統(tǒng)治者分屬不同的民族,但二朝在實錄修纂上,既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亦有一些不同的特點。下面逐一闡述。

第一,都以本朝已故皇帝作為記載的對象,但《明實錄》將追封的興獻帝列為記錄的對象,《清實錄》未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但卻一度將女姓名號加入實錄名稱之中。

明清實錄都屬于傳統(tǒng)的實錄史學(xué)范圍,以本朝已故先帝為記載對象。“實錄”本是據(jù)實直錄的意思,但自南朝蕭梁以后,開始將為本朝皇帝撰寫的專史命名為實錄,逐步壟斷了這一褒稱,于是實錄成了皇帝專史的同義語。與唐代出現(xiàn)過的“今上”實錄不同[1],明清兩代實錄均采納“先帝”實錄的模式,即不以活著的當(dāng)朝皇帝為記載對象,而以去世的先帝為載錄對象。為先帝修實錄于明朝來說并無問題,但對于清朝來說,則存在一個“漢化”和“集權(quán)化”問題,即從“部落民主”制向“君主專制”的轉(zhuǎn)化,一旦將皇帝寫入實錄,則表明皇帝具有獨尊的地位,從而與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的“民主性”告別。因此,《清實錄》的纂修,表明清廷決意“漢化”和“集權(quán)化”,表現(xiàn)出與明朝一致的政治追求和制度承襲。

然而,明清實錄在記載對象上,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差異。明代雖為漢族政權(quán),但卻模仿元代的做法,為追封的皇帝修纂實錄。元代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雖曾一度監(jiān)國,但未當(dāng)過皇帝,其子蒙哥繼窩闊臺、貴由之后擔(dān)任皇帝,謚拖雷為睿宗,蒙哥四弟忽必烈稱帝后,為拖雷修纂了《元睿宗實錄》。明世宗朱厚熜利用大禮議之爭的勝利,將其生父興獻王朱由杬追尊為獻皇帝,并上廟號為睿宗,為他修纂了《睿宗獻皇帝實錄》。類似的還有《元裕宗實錄》。所謂元裕宗,即世祖忽必烈的嫡子,成宗之父,名真金,并未當(dāng)過一天皇帝,其子成宗繼位后追尊為帝,廟號裕宗,并下令為他修纂實錄。明嘉靖四年二月,大學(xué)士費宏、賈詠、石珤等揣摩帝意,上疏稱獻皇帝生平嘉言善行,亦當(dāng)備載,乞命當(dāng)時藩府內(nèi)外臣僚,備述獻皇帝之國以來的一言一事,可為謨訓(xùn)者,以類開寫,以便纂錄。明世宗準(zhǔn)奏,并讓自己的心腹“議禮新貴”席書擔(dān)任監(jiān)修。世宗在詔修乃父實錄的敕諭中,稱睿宗事跡可以“大書特書”。五年六月,50卷的《獻皇帝實錄》正式修畢。但該書未能全帙流傳,只有天津圖書館藏有一部缺第1—10卷的殘本[2]。

清代未出現(xiàn)這種狀況,但卻出現(xiàn)過將生母之名號加入實錄名稱中的情況。清太宗下令修纂其父的《清太祖實錄》,但在崇德元年十一月修纂完成后,為了強調(diào)自己的合法地位,出人意料地將自己的生母位號加入實錄的名稱之中,將是書改名為“《太祖太后實錄》”。據(jù)《滿文老檔》載:“十五日,《太祖太后實錄》告成……表文曰:‘國史院希福、剛林及滿蒙漢筆帖式等跪奏寬溫仁圣汗。欽奉寬溫仁圣汗諭旨,纂修《太祖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jì)立極仁孝武皇帝、太后孝慈昭憲純德貞順成天育圣武皇后實錄》,以滿、蒙、漢三體字編譯成書,以為萬世之史。”[3]實錄修成后,舉行了隆重的進呈儀式:“《太祖武皇帝、孝慈武皇后實錄》告成,進呈。設(shè)大駕鹵簿。”內(nèi)國史院大學(xué)士希福、剛林率上表稱:“臣等欽奉上諭,纂修《太祖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jì)立極仁孝武皇帝、孝慈昭憲純德貞順承天育圣武皇后實錄》,今以滿洲、蒙古、漢字編譯成書,永垂萬世。”[4]均稱該實錄為太祖和武皇后的實錄*這段文字,在乾隆本(今本)《清太宗實錄》卷三十二中,已分別將“孝慈武皇后”和“孝慈昭憲純德貞順承天育圣武皇后”等字樣刪去。這是因為乾隆時太宗的地位已牢不可破,用不著標(biāo)示皇后以揭示其子太宗的正統(tǒng)地位,且清朝正趨向漢化,將皇后名字作為實錄之名,實屬不妥,故特刪之。。松村潤分析道:“起這個書名的理由是在表彰太祖之外,還把太宗襲位正當(dāng)化作為目的。在滿族內(nèi)部,嫡庶的區(qū)別非常嚴(yán)格。太宗生母Yehe Nala(葉赫納拉)氏在生太宗前可能不是amba fujin(正皇后),而可能是ashani fujin(側(cè)妃)。對太宗來講,利用這本實錄來表明自己的生母是amba fujin,力爭把襲位正當(dāng)化是重要的,因此編纂了和中國歷代實錄體例有區(qū)別的《太祖太后實錄》?!盵5]徐丹俍也認為:“武皇后之列名實錄題簽,無非皇太極特隆其生母,強調(diào)自己嫡生正統(tǒng)地位之舉?!盵6]但筆者認為,除了以上目的外,還反映了游牧民族重視母系的遺風(fēng)。

第二,修纂主題大致相同,但存在民族性差異。

首先,明清實錄均有政治鑒戒的用意。修纂前帝實錄,是為今上和后世皇帝提供治國理民的鏡鑒,為王朝統(tǒng)治明治亂興衰。宣宗朱瞻基在《序》中稱修《明太宗實錄》是為了讓后世君主“考于是編,法仁以施愛,法義以興治”。明神宗朱翊鈞在《明穆宗實錄·序》中指出:“后之為子若孫者,三復(fù)是編,其尚思葆佩,而憲章之哉。”都強調(diào)修實錄的目的是給后世子孫提供治理國家的借鑒。皇帝如此要求,修纂人員自然全力奉行。楊士奇表白他們修《明宣宗實錄》,于“大經(jīng)大法,備究于精微;善政善教,致詳于本末。言足為訓(xùn),雖簡必書,事之可師,雖繁必錄”[7]?!肚鍖嶄洝芬泊_立了政治鑒戒的主題??滴醯墼跒橹匦薇尽短娓呋实邸匪鞯摹缎颉分袕娬{(diào):“朝夕式觀,以申繼序紹庭之志,其在我后嗣子孫,循省是編,于櫛風(fēng)沐雨之勤勞,可以知積累之艱焉;于文謨武烈之顯承,可以識燕貽之厚焉。不愆不忘,以率舊章?!盵8]仁宗在《高宗實錄》的御制《序》中指出高宗經(jīng)常閱讀《清實錄》以為資政之用:“一曰法祖,五朝實錄,晨興敬觀,六十三年,周歲而復(fù)始?!盵9]卷首大臣們在修纂實錄時,也秉承政治鑒借的主旨。順治十八年戶科給事中彭之鳳為請修實錄事奏曰:“皇上宜及時先修《世祖皇帝實錄》,良法美意,嘉言懿行,勒成一書以資政治。”[10]

其次,明清實錄均有顯親盡孝的主題?!白沸⒛笥陲@親,顯親莫大于述事”[11]。古代實錄修纂的基本主題,便是表彰孝行?!秾嶄洝肥恰凹覈惑w”的集中表現(xiàn)形式,修纂《實錄》的目的既是為國家保存史實,更是為先帝顯親盡孝。《明實錄》便確立了顯親盡孝的修纂主題,將父祖的功績突顯出來,載入史冊,以顯孝子無窮之思。明太宗朱棣在為三修本《明太祖實錄》作的《序》中指出,將帝王的言行政治紀(jì)載下來是“朝廷之先務(wù)”,修實錄是為了讓太祖“創(chuàng)立之艱難,櫛風(fēng)沐雨,勞心焦思,辛勤萬狀”的光輝形象“垂憲萬世”[12]卷首。朱見深也坦陳自己“繼統(tǒng)之初,首命儒臣纂修《實錄》”,就是為了讓“皇考之盛德盡在是”編[13]。以此表達孝子無窮之思。《清實錄》雖然作為滿洲少數(shù)民族皇室所修,但也貫穿了顯親盡孝的主題。清皇太極在動員文館諸臣為其父修《清太祖實錄》時宣稱若不能將皇考太祖的行政用兵之道“一一備載,垂之史冊”,就不能“盡孝”[14]。清順治帝親政后,內(nèi)院大學(xué)士希福提出修纂實錄,將太宗文皇帝的德業(yè)“必載史冊,永為法守,用昭我皇上孝思”[15]483。

再次,明清實錄均有張揚忠義的修纂主題。對于家國一體的社會而言,孝是忠的基礎(chǔ),忠是孝的升華。因此,明清實錄除了旌表孝行外,還特別重視獎勵忠臣?!睹饔⒆趯嶄洝肪矶欢稄U帝郕戾王附錄》第三十載,景泰三年春正月庚申,“鎮(zhèn)守浙江兵部右侍郎孫原貞等言:‘比者金華不靖,各處撫捕官員,(遇)寇賊或領(lǐng)當(dāng)先,或督戰(zhàn)失利,或被執(zhí)不屈,或被脅不從,遭害以死,忠義難泯,褒恤實宜,乞?qū)⒏鞴俦旧戆?,仍遣官賜祭,庶慰死者之靈,以為生者之勸?!薄肚迨雷鎸嶄洝肪硭娜d,順治六年三月戊寅,“浙閩總督陳錦奏:福建福清等二十縣士民同心效死守城,忠義可嘉,請免本年丁徭以示鼓勸?!鼻宕鷮嶄浶拮塍w例中,專門確立旌表忠義的條目。如《清世祖實錄·修纂凡例》自述:“文武大小官員歿于王事者書,有褒恤者書,旌表前代忠義,亦書?!盵15]3

復(fù)次,明清實錄均確立了勸勵風(fēng)俗的修纂主題。實錄作為國史,有勸化風(fēng)俗之功,故在修纂時,注意將勸風(fēng)俗作為其主題之一,對有關(guān)風(fēng)俗向化的史實記載較詳。勸化風(fēng)俗的基本內(nèi)容是旌表節(jié)孝。《明穆宗實錄》卷一八記載,隆慶二年三月辛酉,“旌表義夫節(jié)婦孝子順孫,所以勸勵風(fēng)俗。”為了增進家庭人倫親情及和睦相處,《明實錄》還旌表多世同居。《清實錄》緊隨明代,也樹立了勸化風(fēng)俗的主題,詳載有關(guān)風(fēng)俗向化的史實,如旌表節(jié)孝等。高宗在太和殿前策試天下貢士徐烺等人時發(fā)表了一番講話:“風(fēng)俗者,教化所蒸也。我國家重熙累洽,承平百余年之久,朕軫念群黎,尤加培養(yǎng)?!碧岢觥镑砀∶乙詫?dǎo)淳風(fēng)”[9]112?!肚甯咦趯嶄洝肪戆恕鸲d:乾隆三十三年正月戊午,高宗針對江寧不法僧人恒昭誘奸民婦,僅被判以改發(fā)伊犁一事,認為“所辦殊屬輕縱。此等淫惡劣僧,久為地方風(fēng)俗之害,一經(jīng)敗露,即當(dāng)立予杖斃,以示懲儆。”《清實錄》還對賭博、溺女嬰、干訟等事進行記載,目的就是為了勸勵風(fēng)俗。

然而,明清實錄在修纂主題上,也存在較大的差異?!肚鍖嶄洝肥怯蓾M清朝廷主持修纂,因此貫穿著保持滿洲精神和滿洲特色的主題,為《明實錄》所沒有。在《清實錄》的修纂凡例中,不少條目都強調(diào)保持滿洲精神及特色。如《太祖實錄·修纂凡例》稱“皇朝發(fā)祥之始書”、“設(shè)八旗兵制書”、“設(shè)固山額真以下牛錄以上各官制書”、“設(shè)八大臣副八和碩貝勒共理國政書”、“烏喇、哈達、葉赫、輝發(fā)四國興廢本末書”等?!短趯嶄洝ば拮敕怖贩Q“上親統(tǒng)大兵入關(guān)、及親征蒙古、平服朝鮮、書外藩蒙古來歸、屬國遣子入侍亦書”、“初立八旗、定官制書”、“增定滿文字體書”。這些凡例反映了實錄具有弘揚滿洲精神、堅持滿族風(fēng)尚的主題。

保持滿洲精神和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保持滿洲淳樸風(fēng)俗、學(xué)習(xí)滿語和堅持尚武風(fēng)尚等方面?!肚鍖嶄洝分蟹磸?fù)記載清帝鼓勵滿人保持淳樸風(fēng)俗的諭旨。如《清高宗實錄》卷二○六載,乾隆八年十二月辛亥,高宗宣稱“盛京為我朝豐沛之地,人心風(fēng)俗,最為淳樸”。他擔(dān)心外來人口和商賈會使“本處之人,漸染流俗,以奢靡相尚”,于是要求“飭禁浮華,務(wù)使人心風(fēng)俗,不致漸染。崇尚淳樸,生計饒裕;勤加訓(xùn)練,技藝精強,不失滿洲本色”?!肚鍖嶄洝芬膊粩噍d錄清帝提倡滿人學(xué)習(xí)滿語,保持騎射和尚武精神。乾隆十七年,高宗翻閱《太宗實錄》,看到太宗關(guān)于訓(xùn)勉滿人騎射的記載,深有感觸,命滿人遵循舊制:“學(xué)習(xí)騎射,嫻熟國語,敦崇淳樸,屏去浮華,毋或稍有怠惰?!盵16]第二冊599二十四年,高宗閱讀《世宗實錄》,又見到世宗的類似訓(xùn)諭,深恐滿人子弟武事既廢,文藝又不通,將成無用之人,特下令將世宗諭旨勒石于各旗操閱兵之處[16]第三冊350-351。這些史實的記載,反映出《清實錄》秉持主題的特色。

第三,都以編年體為體裁,但出現(xiàn)附傳有無的差異。

明清兩朝實錄雖然都以編年體為體裁,但前者采用的是標(biāo)準(zhǔn)的實錄體,即“編年附傳體”,而后者則用的是純粹編年體?!肚鍖嶄洝返捏w裁與《元實錄》相同,沒有人物附傳。

明清實錄的體裁,均以編年體為基本形式。作為編年體史書,《明實錄》繼承歷代實錄的編纂方法,保持了自《春秋》以來“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xù),中國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備載其事,形于目前。理盡一言,語無重出”的特點[17],把明代復(fù)雜紛繁的歷史事件統(tǒng)一在日月季年的記載之中?!睹鲗嶄洝返木頂?shù)是以月來劃分的,一般是每月為一卷。以《明憲宗實錄》卷一七成化元年五月的記載為例,這一月中,既有皇帝斥責(zé)代世子違制出城的敕令,又有修比干廟、命官員致祭的命令,既有宮中賜高層誥命并升授階勛之事,又有前線征討大藤峽瑤人之軍事戰(zhàn)斗,既有烏思藏高僧來貢,又有朝鮮國王遣使來朝,既有天星異常,又有地震有聲,既有西北綏德、寧夏邊儲籌劃,又有東北的建州女真入京驛站安排等種種史實。這些分類不同、內(nèi)外不一、天地相隔、漢夷有別的史實排列在一起,僅僅是因為它們同在成化元年五月發(fā)生。《清實錄》同樣是編年體。以《清圣祖實錄》卷一一五康熙二十三年六月的記載為例,這一月既寫了“上駐蹕湯泉”,又寫了九卿等議覆戶科給事中孫蕙的疏奏;既記載了升貴州貴西道王梁為云南按察使司按察使,還記錄了禮部議覆冊封琉球國王使臣翰林院檢討汪楫、內(nèi)閣中書林麟焻奏疏,稱“中山王尚貞,親詣館舍,懇臣等轉(zhuǎn)奏,愿令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業(yè)”;既寫了“以翰林院編修周慶曾為浙江鄉(xiāng)試正考官”,又記載了“暹羅國王森烈拍臘照古龍拍臘馬呼陸坤司由提呀菩挨,遣陪臣坤孛述烈瓦提等奉表進貢”,完全是以編年為線索,只要是同年同月同日之事,不管它們之間是分屬政治,還是分屬軍事,是講宮內(nèi)之事,還是講萬里之外的事,不管它是講漢族的事,還是講少數(shù)民族的事,甚或是講琉球、暹羅之事,無論是關(guān)于言論,還是關(guān)于行為,都編排在一起。只要是“同年共世”,便都“形于目前”。

然而,明清實錄都屬于編年體,但《明實錄》屬于“編年附傳”體,而《清實錄》屬于純粹的編年體。前者是實錄體的正體,而后者是變體。實錄體是編年體下的一個新的分支,有自己獨特的體例。自唐以后,五代、宋、遼、金、明諸朝均以“編年附傳”形式編年實錄。《明實錄》繼承實錄正體,將人物附傳寫入書中。據(jù)《明太宗實錄·修纂凡例》載:“凡公、侯、駙馬、伯、在京文武官三品以上,近侍五品以上,在外都司、布政司、按察司正官,歿皆書卒及概見其行實、善惡,務(wù)合公論。”《明實錄》總共也不過1600余萬字,而人物傳記部分就有100萬字,占了1/16*李國祥、楊昶等在編纂《明實錄類纂》時,就曾從《明實錄》中輯出人物傳記,編成一部長達105萬字的《明實錄類纂·人物傳記卷》(武漢出版社1990年版)。除去5萬字的排版差額,剛好是100萬字。。而《清實錄》中大量的人物記載只是有關(guān)大臣薨卒的流水記錄,不再呈現(xiàn)附傳的形式。如《滿洲實錄》卷七載,天命七年七月,“大臣碩翁科羅巴圖魯卒,年六十四歲”。這顯然是一則編年記事?!肚迦首趯嶄洝肪矶奈遢d,嘉慶十六年六月乙丑,“予故湖南按察使傅鼐,祭葬如巡撫例,并賜祭一次”。有無附傳,成為明清實錄在體裁上的最大區(qū)別。

二、直書、曲筆觀念及其應(yīng)用的異同

明清實錄都在修纂時貫徹了直書精神,同時也注入了曲筆觀念。為了保存信史和提供借鑒,二者都盡量對非敏感的歷史事實進行直書。然而,二者也應(yīng)用了曲筆觀念,對敏感問題進行諱飾或誣詆。雖然明清兩朝實錄都有曲筆現(xiàn)象,但曲筆的對象卻有明顯的差異?!睹鲗嶄洝分饕獙﹂_創(chuàng)者朱元璋的階級出身和叛亂者朱棣的政治身份作粉飾,而清實錄主要是對滿族皇室的民族出身及相應(yīng)的文明狀態(tài)作粉飾,形成了特有的漢化傾向。

第一,明清實錄都遵循了傳統(tǒng)直書的精神。

明清實錄都秉承了據(jù)實直錄的精神,在記述以皇帝為核心的歷史時,盡量進行直筆。即使是統(tǒng)治者,也都公開倡導(dǎo)直書?!睹鲗嶄洝穼⒆鹬厥聦?、據(jù)實直書作為自己貫徹的主旨之一。直書不僅是史臣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而且連皇帝也公開承認其合法性。如神宗皇帝在《穆宗實錄·序》中告誡臣下要“據(jù)事屬辭,庶幾不失其真”。楊士奇等在《太宗實錄·修纂凡例》中直言對所寫“行實善惡,務(wù)合公論”。當(dāng)皇帝幼弱時,他們當(dāng)即直書前帝過失。大學(xué)士張居正趁神宗沖齡即位時,在所總裁的《世宗實錄》中對世宗時的政治直言為“時政污濁”[18]。葉向高等人也趁熹宗年少繼位之際,在《光宗實錄》中進行直書。人稱“其書立論頗正,而又忠厚不盡人之情,良史也”[19]。當(dāng)“今上”對“先帝”不滿時,史臣們便乘機實錄“先帝”的惡行。如世宗對其堂兄武宗十分嫉妒和不滿,《武宗實錄》的修纂官們便借機暴露武宗朱厚照四處游蕩、畋獵狩獸、搜括婦女、玩妓宿娼等一系列荒淫無恥的行徑。

與前朝實錄一樣,《清實錄》也堅持貫徹直書精神。清太宗在天聰年間敕修《太祖實錄》時,諭史臣道:“朕睹漢文書,殊多飾詞,雖全覽無益也?!盵20]要求《太祖實錄》的修纂盡量直筆。順治九年,世祖命修《太宗實錄》時,諭大學(xué)士希福等人道:“爾等稽核記注,編纂修輯,尚其夙夜勤恪,考據(jù)精詳,毋浮夸以失實,毋偏執(zhí)以廢公,毋疏忽以致闕遺,毋怠玩以淹歲月。”[15]489清圣祖宣言“史為永垂后世之書,關(guān)系最要,必據(jù)實秉公論斷得正,始無偏頗之失,可以傳信后世”[21]。清世宗要求館臣“刪去無稽浮夸之詞,務(wù)采確切事實”[22]214。對實錄直書的提倡,也就有了來自最高層的保障。

第二,明清實錄也都承襲了曲筆的原則。

明清實錄都是當(dāng)朝皇帝為先帝書寫歷史,而先帝都是今上的父兄,這就不免在書寫時執(zhí)行為尊者諱、為親者諱和為賢者諱的“三諱”原則?!睹鲗嶄洝吩谛拮霑r后面有皇帝指派的監(jiān)修監(jiān)視,書成之后還要進呈皇帝審閱,因此,明代的史臣在修《明實錄》時,便難免屈從皇權(quán),產(chǎn)生曲筆。如在二修《太祖實錄》時,解縉希望做到“皆據(jù)事而直書,不假一辭之贊美”,結(jié)果得罪了朱棣,終遭殺身之禍*據(jù)《解家譜》稱,解縉被殺,是因為被“誣以私撰實錄”。見黃景昉《國史唯疑》卷二《永樂》,(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第2版。。朱棣又下令第三次修纂《明太祖實錄》,于是總裁胡廣只得“實仰賴于圣斷”了[12]卷首?!睹鲗嶄洝返那P主要表現(xiàn)在為太祖的階級身份、太宗的政治身份作掩飾?!睹魈鎸嶄洝穼⒅煸胺埏棾珊苡形幕母哔F者,掩蓋了他文化程度低的現(xiàn)實。在實錄中,朱元璋宏論精湛,文采斐然[23]?!睹魈鎸嶄洝愤€將叛亂者朱棣,打扮成嫡出的身份和靖難的角色,塑造其合法的政治身份?!暗粘觥保褪前阎扉窝b成朱元璋正妻高皇后馬氏所生之子?!睹鲗嶄洝饭恍Q朱棣“母孝慈高皇后”。解縉在二修本《進實錄表》中曾明確宣稱朱棣為馬皇后所生,謂“高皇后天生圣善”,“誕育圣躬”。卷一四七“馬皇后”附傳中稱馬皇后“獨愛于今上”,刻意制造朱棣為馬皇后嫡生的印象。其實,朱棣并非馬皇后所生,而是碽妃所生?!熬鸽y”,就是為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制造種種借口,從而把朱棣舉行的叛亂粉飾成“清君側(cè)”的仁義之舉。在《太祖實錄》中,增入了朱元璋“國有長君,吾欲立燕王”之語;還增入了朱元璋死之前“敕符召燕王還京師,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卻還。及帝臨崩,猶問:‘燕王來未’”之語[24]。其意在于暗示朱元璋想把皇位傳給朱棣,并影射建文帝及其追隨者阻撓了此事。言下之意,朱棣發(fā)動“靖難”是順天承命。為達此目的,實錄甚至還去掉建文年號,擅增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以代之。

《清實錄》的修纂也秉承三諱原則,對尊者、親者和賢者都進行過粉飾。清室來自關(guān)外,本為游獵民族,行為率真,文化質(zhì)樸,前期所修實錄諱飾較少,但入關(guān)以后,漢化益深,后嗣帝王思為前帝諱飾,故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實錄》多有修改,“務(wù)使祖宗所為不可法之事,一一諱飾凈盡,不留痕跡于《實錄》中”[25]。其表現(xiàn)如下:其一,康乾時,對太祖、太宗和世祖前三朝實錄進行反復(fù)修改,對女真—后金政權(quán)對明朝的隸屬關(guān)系進行諱飾,掩蓋努兒哈赤以下犯上的叛亂事實,自稱后金是獨立于明朝統(tǒng)治之外的國家。今存《太祖武皇帝實錄》是順治十二年的改繕本,內(nèi)稱明為“大明”或“大明國”,明帝為“萬歷皇帝”或“大明皇帝”,明帝的詔諭為“敕書”,敘述時“語多卑順”,但康熙迄乾隆間所修《高皇帝實錄》“已盡刪對明敬詞”[26]。其二,《太祖武皇帝實錄》自肇祖孟特穆直到努爾哈赤,皆直書其名,而康熙間改修而成的《太祖高皇帝實錄》基本上皆稱廟號或“上”。清前三朝之后的圣祖、世祖、高宗等實錄也都有粉飾清室和清帝的傾向?!肚迨プ鎸嶄洝贩Q“噶爾丹至阿察阿穆塔臺地方飲藥自盡”,但根據(jù)《康熙起居注冊》滿、漢文本及滿文奏摺記載,準(zhǔn)噶爾汗噶爾丹并非“飲藥自盡”,而是“得病,至晚即死”。寫成自殺,是為了迎合圣祖在征討準(zhǔn)噶爾部時的“英明”預(yù)見。《清世宗實錄》卷一○中,竭力標(biāo)榜雍正帝做皇子時,毫無爭奪皇位的野心,并引雍正帝的話稱:“向日朕在藩邸時,坦懷接物,無猜無疑,飲食起居,不加防范,此生利害,聽之于命。”[22]187其實雍正帝卻是一位喜怒不定、暗藏殺機的嚴(yán)酷之君。并對于雍正間波及數(shù)省、影響全國的曾靜一案只字不提。《清高宗實錄》秉持“為尊者諱”的修書原則,維護高宗出生于雍和宮的說法。民間傳說高宗是世宗即雍正帝在避暑山莊打獵時,與一漢族女子生的私生子,這一說法有損高宗的威嚴(yán)和高貴,因此受到高宗本人、宣宗皇帝及其操縱的實錄的駁斥,然而,1999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首次公開發(fā)布了一件清宮密檔,披露乾隆生母姓錢,這一原始文獻的記錄與《清實錄》記載的乾隆生母是鈕祜祿氏竟是如此不同。顯然,在為尊者諱、為親者諱上,明清實錄是一脈相承的。

第三,明清實錄曲筆的差異。

然而,明清實錄曲筆也存在著重大差異。首先,《明實錄》的曲筆主要針對各位皇帝的丑行進行回避和粉飾,涉及民族性的粉飾很少,而清實錄中很多曲筆都緣于民族身份及其文明狀態(tài)的粉飾。表現(xiàn)如下:其一,對清代早期國名避諱。清代太祖、太宗《實錄》早期修纂本多用“建州”、“(大)金”、“后金”指其國名,而改修本則多用“滿洲”取代前者,反映了對早期國名的避諱心理。清太祖統(tǒng)一女真諸部落時,為了鼓舞女真人的戰(zhàn)斗意志和勝利信心,便沿用前金舊號,選擇“大金”一詞作為國名。及至清太宗兼并內(nèi)蒙古,征服朝鮮后,漢人歸附者日益增多,清太宗雖屢次與明朝議和,但明人多以宋金前事為鑒,拒絕與后金和好。為避免引起漢人反感,太宗遂廢“大金”舊號,改國號為“清”。清康熙間,圣祖為了避免引起漢人不愉快的歷史記憶,于是在重修的《太祖高皇帝實錄》和《太宗實錄》中,將此前的“大金”或“后金”,一律改為“滿洲”。這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抹去歷史記憶,一是掩蓋本族出身卑微的歷史,一是適應(yīng)當(dāng)時調(diào)和滿漢關(guān)系的需要。

其二,粉飾女真人的早期不文明風(fēng)俗。清代早期實錄記錄了滿洲許多“未開化”的風(fēng)俗,如子娶后母、侄娶叔母和弟娶兄嫂等等,但入關(guān)日久,漢化日深,清朝統(tǒng)治者開始修改和回避《實錄》中的這些滿洲舊俗。初纂本《清太宗實錄》卷二一,還保留了一些滿洲婚姻舊俗的痕跡:天聰九年十二月初三日,“滿洲國本族婦女及伯母叔母嫂等,皆無嫁娶之禁,后汗以亂倫嚴(yán)禁之。莽古兒泰、得格壘二貝勒既行悖逆之事,即為仇敵,因令眾貝子愿者便取莽古兒泰二妻,和格貝勒納其一,姚托貝勒納其一。得格壘一妻,阿吉格貝勒納之,其余侍妾并罪犯之妻妾,俱各配人?!泵Ч艩柼┦乔逄诘奈甯纾透?豪格)是太宗的長子,豪格納莽古爾泰一妻,就是侄娶伯母;姚托(岳讬)是大貝勒代善的長子,岳讬納莽古爾泰一妻,就是侄娶叔母;得格壘(德格類)是清太祖第十一子,阿吉格(阿濟格)是清太祖第十二子,阿濟格納德格類妻,就是弟娶兄嫂。這種亂倫現(xiàn)象為滿洲舊俗,雖然曾禁止,但因?qū)⒚Ч艩柼┖偷酶駢疽暈槌饠?,因此又允許這種亂倫行為的發(fā)生。重修本《太宗實錄》“以其不合儒家倫常規(guī)范,而俱行刪削,滿洲婚姻舊俗,遂不得其詳”[27]?!短趯嶄洝烦踝氡具€載,崇德七年七月初三日,“正黃旗厄里克淫其父婢女生子,又滿洲壯丁十七名,止編兵三名”。子淫其父婢且生出一子,亦屬亂倫。重修本《太宗實錄》中干脆將此事刪掉,只留下了“正黃旗額爾克,所屬滿洲壯丁十七名,止編甲三名”的記載?!肚迨雷鎸嶄洝穼z政王多爾袞娶太宗妻、幼帝福臨母孝莊太后的史實刪削殆盡。弟娶兄妻本為滿洲舊俗,但康熙修此實錄時,認為有傷風(fēng)化,于是盡除之。早期的實錄記載了滿洲的男女關(guān)系比較隨便的事實,順治改繕本《太祖武皇帝實錄》中記載有太祖之嬪御與孟革卜囟私通及孟革卜囟謀逆伏誅之事,但康熙迄乾隆間重修的《太祖高皇帝實錄》則加以回避。早期修纂本《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二曾記載了中宮皇后薨后太祖“將四婢殉之”的人殉制度,但在乾隆定本《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二中將人殉舊俗刪削凈盡。滿洲還有賞賜“妻奴”(性奴)的制度?!肚逄嫖浠实蹖嶄洝肪矶涊d,天命三年,太祖對“歸順酋長,列等賜職,俱給妻奴、牛馬、房田、衣物”。但乾隆定本《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五,則將賜妻奴改成“無室者并給以妻”。

其三,諱飾清人屠殺漢人的歷史。清早期實錄直書了女真人屠殺漢人的事實,但清朝入關(guān)后力圖抹去這些歷史記憶,以避免漢人對滿清產(chǎn)生仇恨。女真—后金—清朝在崛起過程中,對遼東、中原的漢人進行過殘暴的征服和無情的屠殺。太祖較早的實錄版本記載萬歷十四年,清太祖為報二祖深仇,追殺尼堪外蘭時,在鵝兒渾城中,殺了“城內(nèi)所有漢人十九人”??滴醭匦薇景选八小倍謩h去[28]242,減輕了迫害漢人的程度。《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二載,天命三年(1618年)九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遣兵掠會安堡,屠戮甚眾,得人畜一千,其中有屯民三百斬于撫順關(guān),留一人,割雙耳,令執(zhí)書回”,康乾重修本《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五作了刪節(jié)和改動:“庚戌,我軍略地至撫順城北之會安堡,俘千人,戮三百人,于撫順關(guān)留一人俾執(zhí)書。”將“屯民三百斬于撫順關(guān)”改為“戮三百人”,以掩蓋其濫殺無辜的罪行;將“留一人,割雙耳”的后半句刪去,以掩蓋其殘暴行徑。天命九年四月,太祖《實錄》舊本載“命束草為漢人形,放炮吶喊,斬草人,以奪其地”。康熙重修本的漢文本中把漢人的“漢”字刪去,變成“束草為人形”,以免引起漢人的反感[28]169。雍乾校訂本(定本)中,就干脆將此事全部刪掉[29]?!肚迨雷鎸嶄洝愤€掩蓋清朝入關(guān)時屠殺內(nèi)地漢族民眾的暴行,從未見揚州十日的屠殺記錄,也不見嘉定三屠的蛛絲馬跡,江陰屠城的罪惡也遭隱諱,這些漢民族的災(zāi)難和痛苦僅僅化成《清世祖實錄》卷一七順治二年六月丙辰條的一段輕松的捷報文字,為鎮(zhèn)壓反抗薙發(fā)所導(dǎo)致的殘暴和血腥都屏棄于《實錄》之外。

《明實錄》的曲筆多屬于對皇帝行為的政治性諱飾,而《清實錄》的曲筆則多體現(xiàn)在民族身份及其滿洲舊俗的掩飾上面。

三、明清實錄價值之異同

第一,史料價值上,《明實錄》因其特殊的歷史原因,遠勝于《清實錄》。由于《明實錄》是明代所修的惟一國史,且修成后,原始檔案散佚殆盡,因此史料價值十分珍貴,堪稱目前最為原始的史料。沈德符指出“本朝無國史,以列帝實錄為史”[30]。萬歷間,陳于陛一度提議政府編修當(dāng)朝的紀(jì)傳體國史[31],但因為他的去世以及隨后的一場火災(zāi)將史館付之一炬[32],該計劃最終流產(chǎn)。因此,終明之世,《明實錄》都占據(jù)明代史壇中的“國史”地位,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肚鍖嶄洝沸拮霑r還修纂了多種當(dāng)代史,包括紀(jì)傳體《國史》,加之修纂較晚,原始檔案很多都保存下來,因此史料價值較前者為遜。

第二,文本價值上,《清實錄》由于修有三種文本而超過《明實錄》。《明實錄》是漢族政權(quán)所修,因此只修有漢文本。雖然清代入關(guān)后,曾將部分《明實錄》譯成滿文本,但那是后人所為?!肚鍖嶄洝穭t是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所修,為了突出自己的民族意識和滿蒙聯(lián)盟的政策,清廷每修實錄,都下令修纂滿文本、蒙古文本和漢文本。除了盛京不藏蒙古文本外,其他各自收藏都是三種文本并存。其實,滿、漢、蒙三種文本的修纂秩序,隨清朝漢化程度的加深而發(fā)生變化。起初在清朝漢化程度不高時,實錄修纂的第一步是先修滿文本,然后翻譯成蒙古文本和漢文本。但隨著漢化程度的加深,懂得滿、蒙文的人越來越少[33],因此實錄修纂時,便先修畢漢文本,然后再翻譯成滿文本和蒙文本。滿、漢、蒙諸文本修纂秩序的變化,還與實錄史料的文本變化有關(guān)。太祖、太宗、世祖三朝,由于身處關(guān)外或初入關(guān)內(nèi),大臣多為滿蒙舊臣,詔令奏疏等檔案文件多由滿蒙文寫成,故纂修實錄時,便先將滿、蒙文史料整理消化,撰成滿文實錄,然后再譯成漢文本和蒙古文本。但圣祖朝以后的實錄,史料來源多為漢文本文獻,因此撰寫時便先撰成漢文本實錄,然后再譯成滿文本和蒙文本。當(dāng)然,民國時修成的《清德宗實錄》和《清宣統(tǒng)政紀(jì)》因為清朝已亡,只修了漢文本。盡管如此,絕大多數(shù)的《清實錄》都有三種文本,對于研究三種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文本之間的差異,有重要的意義。乾隆定本《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二中將太祖為下葬皇后“將四婢殉之”的人殉舊俗作了回避,但乾隆四十四年依據(jù)盛京舊本(初纂本《太祖實錄》)的原貌重繕的滿文本《滿洲實錄》,卻留下了人殉記錄:“taidzu sure beile haji fujin ofi,delheme yadame,fujin i tak?raha duin sain hehe,be dahabuha?!弊g成漢語就是“由于太祖聰睿貝勒所愛的福金,單獨的離去,便把福金使喚的四個好婢女殉葬了”。這是對今本《太祖實錄》(乾隆校訂本)粉飾的絕好反證。

第三,致用價值上,《清實錄》遠勝于《明實錄》。明清實錄均藏于宮中,但皇帝可以閱讀,明實錄讀的最多的是神宗皇帝,而清實錄讀的最多的是嘉慶皇帝。神宗為了閱讀實錄,特地讓首輔申時行抄錄了一份小型御覽本。然而,明代皇帝依照實錄行政治國的記載,并不多見。與此不同,清朝皇帝對歷史經(jīng)驗的學(xué)習(xí)與借鑒遠超明代,因此出現(xiàn)了很多皇帝日閱實錄的現(xiàn)象,常有“晨興恭誦”或“日閱一冊”的記載。據(jù)《大清會典》稱:“內(nèi)閣尊藏列圣《實錄》,以次進呈皇帝恭閱,周而復(fù)始,日以為常?!盵34]清代上至圣祖下至文宗,都留下了恭閱實錄的豐富記錄。清朝皇室昭梿曾以“皇上日閱實錄”為題,生動記載了清代皇帝敬閱實錄的情況:“列圣于每早盥沐后,即敬閱列朝實錄一卷,自巡狩齋戒外,日以為常,雖寒暑不間也?!盵35]清圣祖就熟讀祖宗實錄。他曾諭大學(xué)士等曰:“朕閱《實錄》,太宗皇帝統(tǒng)大軍抵北京,擊敗明兵……”[36]清世宗也自述“朕每恭讀《圣祖仁皇帝實錄》,必虔加頂禮,然后展誦”[37]。對《清實錄》閱讀最勤的要數(shù)清高宗和仁宗。高宗曾將已經(jīng)纂修好的五朝實錄閱讀了一遍,并決定再讀一遍。乾隆元年,高宗曾親諭諸臣道:“太祖、太宗、世祖、圣祖、皇考《實錄》、《寶訓(xùn)》,朕已敬謹捧閱一周。著再按次進呈,朕循環(huán)覽誦?!盵16]第一冊714仁宗對本朝《實錄》的恭讀已到了癡迷的程度,突破了“間日”恭讀的慣例,每日進讀。有臣工在賀表中稱:“皇上深宮表正,昧旦跪誦《五朝實錄》,精一傳心,羹墻如見?!盵38]仁宗曾諭內(nèi)閣道:“朕每日恭閱先朝《實錄》,誠以列圣修齊治平之道,無不備載,典型儀式,夙夜寅承,即萬幾之暇,披覽者亦皆經(jīng)史諸書,鑒觀得失,以期有裨治化。”[39]第十四冊538-539他曾讓大臣制定閱讀《實錄》的具體計劃[39]第十五冊170。仁宗死后,其子宣宗道光皇帝在為其《實錄》所作的《序》中指出,仁宗重視“法祖”:“每日晨興,恭閱六朝《實錄》,周而復(fù)始。凡用人行政諸大端,莫不取法鴻模,因時損益?!盵40]清代統(tǒng)治者閱讀實錄的目的,就是為了作為政策和措施的依據(jù)。嘉慶皇帝在經(jīng)濟、司法、治安、文化等各方面都參照祖宗實錄進行統(tǒng)治[41]。

四、結(jié)語

明清實錄的比較,是一項很有意義的研究。明清不僅是兩個毗鄰的王朝,而且是兩個統(tǒng)治民族不同的王朝。它們是兩個文明形態(tài)完全不同的王朝,還是完全相同的王朝,這關(guān)涉中國文明是一致性、延續(xù)性還是中斷的問題。通過明清實錄的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明清王朝在文化上有極大的傳承性和相同性,都是對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體制的繼承和發(fā)展;同時也發(fā)現(xiàn)明清文化之間有一些具體的差異。由于主導(dǎo)實錄修纂的統(tǒng)治者的民族差異,使清廷在繼承中原體制的同時,還刻意保持其民族性和文化特色,如在修漢文本實錄的同時,還修纂了滿文本乃至蒙古文本;在直書和曲筆的應(yīng)用上,側(cè)重于對清廷早期民族身份和文明狀態(tài)的諱飾。為了掩飾民族身份的文化落差,清廷信奉韓愈所說:“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盵42]亦相信遼道宗之言:“上世獯鬻、獫狁,蕩無禮法,故謂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中華,何嫌之有!”[43]8從而走上了“漢化”之路。清廷為此大力推行“右文”政策,在紫禁城內(nèi)外遍設(shè)書館,修纂各種大型典籍,除了實錄之外,還修纂了國史等各種書史。這也帶來了實錄定位的差異。明代只修有實錄,使《明實錄》在明代史壇上占據(jù)了“國史”的地位,正如沈德符所言“本朝無國史,以列帝實錄為史”;而《清實錄》則因為清代另修本朝《國史》,而未能獲得獨有的地位。由于清朝遍設(shè)書史修纂機構(gòu),因此明清實錄在修纂機構(gòu)上既有相同點,亦有相異處。二者都將實錄修纂機構(gòu)設(shè)在宮城之內(nèi),但《明實錄》的修纂機構(gòu)是史館,史館屬于多功能的修纂機構(gòu),既修實錄,亦修其他史書,而《清實錄》的修纂機構(gòu)是專設(shè)的實錄館,屬于例開之館和專有機構(gòu),只為實錄修纂而設(shè)。

明清兩朝是中國古代社會最后的兩個王朝,二者既有很多相同之處,亦有一些相異之點。有人以政權(quán)的建立者存在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之不同,而過于強調(diào)其具有根本性的差異。日本人有所謂“涯山之后無中國”之說,而美國“新清史”學(xué)派則試圖通過清朝“滿洲化”、“內(nèi)亞化”的闡釋,強調(diào)其歷史發(fā)展的獨特性。事實上,明清兩朝雖因統(tǒng)治者所屬民族不同而有較多的差異,但入主中原的清廷在其“清承明制”政策的導(dǎo)向下,和“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的感召下,仍然大量繼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政策,只是在具體執(zhí)行中,又融入了清朝的一些特色。這是明清實錄比較后衍生出的結(jié)論。

[1]錢茂偉.實錄體起源、發(fā)展與特點[J].史學(xué)史研究,2004(2).

[2]高艷林.論《大明恭穆獻皇帝實錄》的史料價值[J].南開學(xué)報,1998(3).

[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滿文老檔: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0:1698.

[4]清太宗實錄[M].日本內(nèi)閣文庫本(康熙本):卷32.

[5]松村潤.清太祖實錄研究[J].蒙古學(xué)信息,2002(1).

[6]徐丹俍.“努爾哈赤實錄”考源[J]//滿學(xué)研究:第1輯.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66-168.

[7]“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宣宗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卷首.

[8]清太祖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6.

[9]清高宗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6:卷首.

[10]彭之鳳.請修實錄疏[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7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

[11]楊士奇,等.歷代名臣奏議[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40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794.

[1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太祖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1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英宗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卷首.

[14]清太宗實錄:第16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214.

[15]清世祖實錄:第6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乾隆朝上諭檔[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0.

[17]劉知幾.史通:二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8]“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世宗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8091.

[19]孫承澤.春明夢余錄[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8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141.

[20]彭紹觀,等.皇清開國方略[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41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299

[21]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1100.

[22]清世宗實錄:第1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3]謝貴安.試述《明太祖實錄》對朱元璋形象的塑造[J].學(xué)術(shù)研究,2010(5).

[24]夏燮.明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9:卷首.

[25]孟森.讀《清實錄》商榷[M]//明清史論著集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686.

[26]莊吉發(fā).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敘錄[M]//清代史料論述:第1冊.臺北: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79:213-214.

[27]莊吉發(fā).故宮檔案述要[M].臺北: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328.

[28]羅振玉.太祖高皇帝實錄稿本三種[M]//清史資料:第2輯.臺北:臺聯(lián)國風(fēng)出版社,1970.

[29]陳捷先.滿文清實錄研究[M].臺北:大化書局,1978:89.

[30]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北京:中華書局,1959:61.

[3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神宗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4896-4897.

[32]李小林.萬歷官修本朝正史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1999:35.

[33]楊亞庚,王小影.以《清實錄》為依據(jù)看清朝中期滿語文的衰微[J].長春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5(4).

[34]允祹,等.大清會典[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9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40-41.

[35]昭梿.嘯亭雜錄·續(xù)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0:392.

[36]清圣祖仁皇帝圣訓(xùn)[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1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270.

[3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第7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9:313-314.

[38]吳鼒.吳學(xué)士文集[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8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95.

[3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0.

[40]清仁宗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6:卷首.

[41]謝貴安.試論《清實錄》在整飭吏治中的指導(dǎo)性作用[J].北京:北京聯(lián)合大學(xué)學(xué)報,2013(3).

[42]魏仲舉,編.五百家注昌黎文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4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224.

[43]洪皓:松漠記聞[M].明顧氏文房小說本:8.

[責(zé)任編輯 王記錄]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Memoir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XIE Guian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Memoir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at the two dynasties have great inheritance and similarities in the culture, both of them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Chinese cultural system. Both of the two dynasties record the emperors in the history records with traditional true record style, and carry out the roughly same historicaltheme, apply the concept or principle of faithful recording and misrepresenting. Meanwhile, owing to the different national identities of the leading compilers, the memoir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how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same form. The Qing government maintains its nation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deliberately while inherits the structures of the Central Plains.They compile memoirs of Manchu and Mongolian version with Han version at the same time, applying the economic way to describe their ethnic identity and civilized state of early period. In order to conceal the the cultural gap with such ethnic identity, the Qing government believes in the idea ‘Yi to China is Chinese’, which embarks on the ‘localization ’, carries out the ‘culture flourishing’ policy vigorously, sets up the library for memoirs compiled specially , making differences with the ones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Memoirs of Ming Dynasty;the Memoirs of Qing Dynasty;the stylistic rules and layout of historical books;conception of history;historiographical conception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6.002

2016-10-11

K092

A

1000-2359(2016)06-0020-09

謝貴安(1962—),湖北襄陽人,武漢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教授,貴陽孔學(xué)堂兼職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明清史及中國史學(xué)史研究。

猜你喜歡
太祖皇帝
八月十五月兒明
皇帝需要幫忙嗎
女皇帝
皇帝怎么吃
皇帝需要幫忙嗎(下)
婆婆納
曹植聰慧
地龍的傳說
地龍的傳說
氣壞皇帝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