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明,王彬
(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淮北235000)
體育新聞標題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探析
——以隱喻翻譯為中心的考察
朱先明,王彬
(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淮北235000)
隱喻是中西方體育新聞標題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修辭手法之一。體育新聞標題中的隱喻在傳輸新聞信息的同時,其內(nèi)蘊的特定文化信息可以讓目標讀者產(chǎn)生相關語義聯(lián)想,賦予作品娛樂效果和美學價值,增強其可讀性。為了在傳遞新聞信息的同時,最大程度上再現(xiàn)體育新聞標題的娛樂效果和美學價值,譯者在翻譯體育新聞標題中的隱喻時,應在文化意識、審美意識、讀者意識、翻譯策略選擇等方面表現(xiàn)出應有的譯者主體性。
體育新聞標題;隱喻;翻譯;譯者主體性
標題是體育新聞內(nèi)容的的眼睛和窗口,體育新聞標題制作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聞作品的成敗。就體育新聞翻譯而言,其標題翻譯在整個翻譯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在翻譯學界,譯者們從不同視角對體育新聞標題翻譯進行了探討。曹喬卉[1]指出,在翻譯體育新聞標題時,譯者應以直譯為主,在必要時候?qū)で笠庾g的變通方法,如加譯、減譯、改譯等,讓目標讀者獲取相關比賽信息的同時,感受語言所賦予體育的魅力;曹麗娟[2]認為,譯者在翻譯體育新聞標題時,要在透徹理解原語文化內(nèi)涵的基礎上,注意譯文對相關信息表達的準確、清晰及目標讀者的接受性;王夢潔和郭泉江[3]運用功能翻譯理論,從音譯、零翻譯、直譯、意譯和增譯等方面對體育新聞標題翻譯中如何彰顯其目的性、交際性和跨文化特性進行了探討;葛南[4]從增加背景知識、強調(diào)關鍵詞匯、標點符號的應用等方面對英文體育新聞標題的翻譯策略進行了探究;劉江偉[5]從直譯、意譯、增譯和巧用標點符號幾個方面對英語體育新聞標題的翻譯策略進行了剖析。上述學者從翻譯策略、譯文表達方面對體育新聞標題翻譯策略進行的探討為譯者翻譯體育新聞標題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參照。但學界不應忽略的是,譯者是體育新聞標題翻譯的主體,他們是體育新聞標題翻譯的操作者,他們能動性的發(fā)揮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譯文的質(zhì)量。盡管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在體育新聞標題翻譯中舉足輕重,但翻譯學界卻未能給與其應有的關注。有鑒于此,筆者擬以體育新聞標題中的隱喻翻譯為中心,以點帶面,對體育新聞標題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進行系統(tǒng)梳理,以期能為體育新聞標題翻譯提供可資借鑒的參照。
對主體性及譯者主體性等概念進行厘定是體育新聞標題中隱喻翻譯研究的應有之意。主體是相對于客體而言的一個哲學范疇。所謂主體,指的是從事現(xiàn)實活動的人,指活動的具體承擔者。就翻譯活動的主體而言,許鈞[6]認為,作為翻譯活動的具體操作者,譯者是狹義意義上的翻譯主體,而從廣義上來看,譯者、讀者乃至作者都可以被視為翻譯活動的主體。主體性作為一個重要的哲學范疇早在17世紀就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主體性是指活動主體在實踐過程中所呈現(xiàn)出的作用、能力等,即主體的主動、自由、能動的地位和屬性。作為整個翻譯活動過程中居于中心地位的主體,譯者是整個翻譯行為的具體操控者,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貫穿于從原文本選擇、理解、闡釋,到譯文文本重建的整個翻譯過程的始終。但受制于傳統(tǒng)的研究視角,譯學界對于譯文文本與原文文本間的關系給予了較多的關注,而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卻受到了不應有的忽略。上世紀70年代以降,國際譯學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cultural turn)極大程度上開闊了翻譯學研究的視閾,拓展了翻譯學研究的維度。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統(tǒng)論、André Lefevere的操縱理論、及女性主義、目的論、后殖民主義等翻譯理論為譯者主體性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曹明倫認為“譯者主體性”是指譯者所具有并在實施翻譯行為時加以發(fā)揮的主觀能動性[7]。翻譯學界不僅對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地位有了深刻的認識,而且對翻譯過程中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也給予了較多的關注。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不僅彰顯于文學作品翻譯的始終,在非文學翻譯中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李海軍和蔣曉陽對科技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進行了探討,認為科技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可以幫助譯者糾正錯誤、排除歧義,甚至美化譯文[8];楊萍和賀龍平從譯者的思維定勢、原語基礎、原語和目的語措辭差別等方面對旅游英語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發(fā)揮的限制因素進行了梳理[9];仇蓓玲以博弈論為理論基礎對術語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發(fā)揮的重要性及其操作模式進行了梳理[10];李春光對外宣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發(fā)揮進行了考量[11]。本文作者認為在翻譯體育新聞標題中的隱喻時,譯者主體性發(fā)揮對譯文能否最大程度上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功能、美學價值、娛樂效果和譯文的可讀性極具意義。有鑒于此,本文擬從文化意識、讀者意識、審美意識、翻譯策略選擇等方面,對體育新聞標題中隱喻翻譯的譯者主體性進行深度考量,以期能為體育新聞翻譯提供可資借鑒的參照。
(一)讀者意識
囿于傳統(tǒng)的研究視角,在較長時期里,傳統(tǒng)譯論聚焦于如何實現(xiàn)譯文對原文的信或者忠誠,而目的語讀者的期待視野卻受到了譯學界不應有的忽視。接受理論學派重視接受者的能動性和在意義生產(chǎn)中的至關重要作用,認為讀者積極參預了意義創(chuàng)造的活動。根據(jù)該理論,新聞標題翻譯應該被視為文本、譯者與目標讀者間的交流,其效度如何取決于譯文文本能否與目標讀者的接受能力和期待視野相契合。在翻譯體育新聞標題中的隱喻時,譯者應對目標讀者的期待視野進行系統(tǒng)考量,而不應當忽略目標讀者對意義產(chǎn)生的作用。體育新聞文體與其他應用類文體的重要區(qū)別之一是其用語在傳遞相關新聞事實的同時,給目標讀者以美的感受和娛樂效果。例如:
(1)天津泰達遭遇亞足聯(lián)最嚴重處罰球迷聲討害群之馬
(2)中超為何揮金如土:6土豪瘋狂投入好球員太少
在上述標題中,“害群之馬”和“揮金如土”都是負載著中華民族文化信息的隱喻?!昂θ褐R”源于出自《莊子·雜篇·徐無鬼》,原指危害馬群的劣馬,現(xiàn)比喻對社會或集體造成危害的人;“揮金如土”出自宋代周密的《齊東野語·符離之師》,指的是揮霍錢財像泥土一樣,形容人花錢慷慨或揮霍無度。在翻譯上述標題時,譯者應充分考慮英語世界讀者的期待視野,如果直譯“害群之馬”會造成英語文化中讀者的理解障礙,譯者應把其譯成“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英語中用“a black sheep”指給周圍的人帶來恥辱的人)。在英語文化中,人們表達沒有價值的東西時,不是以“土”取象,而是以“水”取象(因為英美是海洋國家,就像土在大陸國家中國一樣,水在西方是隨處可見的)。鑒于西方讀者的有別于漢語讀者的閱讀期待視野,譯者應把“揮金如土”譯成“spend money like water”。
(二)文化意識
東西方文化既有共通之處,也存在著差異的一面。語言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民族文化差異定然會在語言層面上得到折射。東西方體育新聞標題中存在大量喻體迥異但喻義相同的隱喻和一些空缺與目的語文化中的隱喻。在翻譯此類體育新聞標題中的隱喻時,譯者應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傳遞新聞信息的同時,兼顧原語和目的語的文化差別。例如:
(3)一箭雙雕!恒大復仇世俱杯斯帥終勝德國足球
(4)埃神狀態(tài)火爆梅開二度領跑中超外援射手榜
上述標題中用“一箭雙雕”來比喻恒大隊的勝利起到復仇拜仁隊并收獲信心的兩個作用(該典故源自《北史·長孫晟傳》,比喻做一件事同時達到兩個目的);用“梅開二度”來比喻球員一場比賽打進兩球(“梅開二度”源于一個唐代傳奇故事,比喻好的情況出現(xiàn)兩次)。在英語文化中有與“一箭雙雕”對應的隱喻,但其喻體形象有所差別,英文用“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比喻貪圖暫時好處而不管長期利益的行為(該典故源于《伊索寓言》);但英語文化中沒有與“梅開二度”向?qū)碾[喻。巴茲爾·哈蒂姆[12](Basil Hatmi)認為在跨語言與跨文化的交際過程之中,如果把原語中的修辭運用于篇章轉(zhuǎn)換(如翻譯實踐)之中,在目的語語言體系中尋找與之對應的表現(xiàn)手法,其結果會將是大有益處的。譯者在翻譯例(3)中的隱喻時,應當兼顧原語讀者和目的語讀者的不同文化語境,把原隱喻譯成容易被目的語讀者接受的隱喻,將“一箭雙雕”譯成“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對于例(4)中的“梅開二度”,由于其空缺與目的語之中,為了避免目標讀者不必要的誤讀,譯者只能將其翻譯成非隱喻“scored twice”。譯者把原語中的隱喻翻譯為喻義相同但喻體迥異的隱喻及把空缺與目的語語言中的隱喻翻譯成非隱喻,在確保譯文在目的語中可接受性的同時,其主體性發(fā)揮得到了具體的彰顯。
(三)審美意識
體育新聞標題中隱喻所承載的民族文化信息能夠使讀者產(chǎn)生相關的語義聯(lián)想,在傳播新聞信息的同時,給讀者以美的感受。為了讓目的語讀者在閱讀譯文時能夠產(chǎn)生原文讀者閱讀原文時大體相同的審美感受,譯者在翻譯翻譯體育新聞標題中的隱喻時,應表現(xiàn)出一定的跨文化意識和審美意識。對于目的語中存在著對應隱喻的隱喻,譯者可以用直譯的方法來翻譯相同喻體表示同一喻義的隱喻,用改變喻體形象套譯的方法來翻譯喻體不同但喻義相同的隱喻。對于目的語中沒有對應隱喻但已經(jīng)被目的語讀者接受的隱喻,譯者也可以直譯為隱喻,甚至可以將原語中的非隱喻翻譯成隱喻。例如:
(5)Vardy scores two as Leicester march towards title with win at Sun?derland
(6)Totti leaves Man City totter?ing as Hart slip hands Roma a point
在上述標題中沒有出現(xiàn)隱喻,但為了給目標讀者帶去審美感受,譯者可以根據(jù)原文所包含的意思,將原語中表示打進兩球的“scores two”和“tottering”分別譯成漢語中的隱喻“梅開二度”和“搖搖欲墜(形容十分危險,很快就要掉下來,或不穩(wěn)固,很快就要垮臺,出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一百零四)”。此種譯法即把相關的新聞事實傳遞給了目的語讀者,又可以讓讀者產(chǎn)生特定的語義聯(lián)想,給讀者以美的感受增強了新聞的傳播效果。
(四)翻譯策略選擇
新聞標題中隱喻翻譯的恰當與否,不僅關系到譯文能否再現(xiàn)新聞標題的娛樂效果和美學價值,也關系到新聞標題的文體特征能否得到應有的再現(xiàn)。譯者在翻譯體育新聞標題時,應在譯文中努力再現(xiàn)新聞標題的文體特征,新聞標題的文體特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準確、凝煉、新穎、醒目。就新聞標題中隱喻的翻譯而言,譯文標題新穎、醒目和凝煉的文體特征有時是不可兼得的,譯者在翻譯策略選擇上,往往表現(xiàn)出一定的主觀能動性。例如:
(7)Defence remains Arsenal's Achilles heel
(8)Steve McClaren and The Sword of Damocles
上述標題中都出現(xiàn)了文化色彩濃郁的隱喻。例(7)中的“Achilles heel”指致命的弱點,該典故出自希臘神話,原指阿喀琉斯的腳跟,因是其唯一一個沒有浸泡到神水的地方,是他唯一的弱點,后來在特洛伊戰(zhàn)爭中被射中致命,現(xiàn)在一般是指致命弱點。例(8)中的“The Sword of Damocles”指時刻存在的危險,該典故出自希臘神話,古希臘傳說迪奧尼修斯國王請他的朋友達摩克利斯赴宴,命其坐在用一根馬鬃懸掛的一把寒光閃閃的利劍下,意指令人處于一種危機狀態(tài),后來人們用“達摩克利斯之劍”來比喻安逸祥和背后所存在的殺機和危險。原文中兩個隱喻的使用賦予了原文標題新穎、醒目的文體特點,并強化了其美學價值和娛樂效果。上述隱喻由于文化差別的原因,空缺于中國文化之中,但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上述隱喻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已經(jīng)為中國讀者所接受。譯者在翻譯上述標題時,如果要再現(xiàn)標題新穎、醒目的文體特征,可以采取直譯的策略,分別譯成“阿喀琉斯之踵”和“達摩克利斯之劍”;如果感覺上述譯法不能彰顯新聞標題凝煉的文體風格,也可以采取意譯的策略,分別譯成“死穴”和“懸劍”。通過翻譯策略的選擇,譯者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彰顯。
體育新聞標題是其內(nèi)容的的眼睛和窗口,體育新聞標題翻譯的成功與否對相關新聞事實的傳播舉足輕重。作為中西方體育新聞標題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修辭手法,隱喻在傳播新聞信息的同時,其內(nèi)蘊的文化信息可以賦予標題以美學價值和娛樂功能,助推新聞的讀者接受,為了成功再現(xiàn)新聞標題的信息價值、美學價值和娛樂功能,譯者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文化意識、讀者意識、審美意識和翻譯策略選擇方面彰顯其主體性。譯者在體育新聞標題中隱喻翻譯時所彰顯的文化意識、讀者意識和審美意識體現(xiàn)了譯者對目標讀者及目的語文化的順應,其翻譯策略使用彰顯了譯者的一種主觀的選擇,其順應性和選擇性都是其主體性的很好體現(xiàn)。
[1]曹喬卉.漫談英語體育新聞標題翻譯[J].南方論刊,2008(6):61-62.
[2]曹麗娟.體育新聞標題翻譯[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7):50-51.
[3]王夢潔,郭泉江.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體育新聞標題的漢譯研究[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5(12):134-136.
[4]葛南.論翻譯英文體育新聞標題之策略[J].現(xiàn)代交際,2012(9):51.
[5]劉江偉.英語體育新聞的標題特點及其翻譯[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26-28.
[6]許鈞.“創(chuàng)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性的確立[J].中國翻譯,2003(1):6-11.
[7]曹明倫.英漢翻譯二十講[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106.
[8]李海軍,蔣曉陽.論科技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J].中國科技翻譯,2012(3):42-44.
[9]楊萍,賀龍平.論旅游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的限制因素[J].上海翻譯,2012(2):32-35.
[10]仇蓓玲.論術語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的重要性及其運作模式——翻譯“博弈論”的啟示[J].外語教學,2015(5):109-112.
[11]李春光.論外宣翻譯中受眾中心化與譯者主體性的和諧統(tǒng)一[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4):54-57.
[12]Hatim,B.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tics[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責任編校 秋晨
H315
A
2095-0683(2016)05-0079-04
2016-09-23
安徽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SK2012A112)
朱先明(1965-),男,安徽全椒人,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王彬(1974-),男,安徽固鎮(zhèn)人,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