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邂逅夏目漱石后的志賀直哉
——兼論志賀直哉文學倫理觀的建構和嬗變

2016-03-16 02:01王建華
關鍵詞:倫理觀夏目漱石個人主義

王建華

(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吉林長春130000)

邂逅夏目漱石后的志賀直哉
——兼論志賀直哉文學倫理觀的建構和嬗變

王建華

(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吉林長春130000)

作為日本近現(xiàn)代文壇不斷進行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作家,志賀直哉完成了其個人主義文學倫理觀的建構和嬗變。在此過程中,他除了受到莫里斯·梅特林克等西方文學家的多重影響之外,還受到日本域內(nèi)作家夏目漱石等人的影響。“自己本位”和“則天去私”是夏目漱石個人主義文學倫理觀范疇內(nèi)的兩大理念。邂逅夏目漱石后的志賀直哉積極吸收夏目漱石這兩大理念的思想精髓,并將之踐行于自己畢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他早年在夏目漱石“自己本位”理念的影響下,形成了強烈的“主我理念”,力求實現(xiàn)“獨立自我”;中晚年在堅持“獨立自我”的同時,遵循夏目漱石的“則天去私”理念,形成了極具東方色彩的“調(diào)和自我”。如是,志賀直哉實現(xiàn)了其個人主義文學倫理觀的“兩次飛躍”。綜觀兩人的人生交往與精神邂逅,可以發(fā)現(xiàn)志賀直哉文學倫理觀的建構與嬗變同夏目漱石個人主義的發(fā)展之間的巨大關聯(lián)性,志賀直哉可謂是夏目漱石個人主義思想的真正繼承者和發(fā)展者。

志賀直哉;夏目漱石;個人主義;文學倫理觀

志賀直哉(1883-1971)是享譽日本近現(xiàn)代文壇的白樺派代表作家。他為人正直,誠實創(chuàng)作,懲惡揚善。在他的文學世界里,表現(xiàn)主題由早期表現(xiàn)自我與群體、理想與現(xiàn)實、情感與理智以及靈魂與肉體等二元對立的矛盾和沖突,推進到中晚期表現(xiàn)自我從強烈的自我至上意識中逐漸超脫出來,自然地融進“調(diào)和”后的恬淡心境。同時,他的文學倫理觀也呈現(xiàn)出由“主我理念”到“自他調(diào)和”的嬗變。在自我的人生觀照領域,志賀直哉活用個人的智慧和意志,積極對個人主義之“自我”進行不斷探索和改造,在人生的不同時期先后建構和確立了“獨立自我”和“調(diào)和自我”,最終實現(xiàn)了他所能企及的最高程度的自他統(tǒng)一,形成和發(fā)展了其獨具特色的個人主義。這堪稱近代日本在文學領域所進行的批判封建、追求解放的倫理重建。關于志賀直哉文學倫理觀的建構和嬗變,部分學者關注到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等日本域外作家對志賀直哉中后期的影響[1],但是關于夏目漱石(1867-1916)對其畢生文學倫理觀建構和嬗變的影響研究卻涉筆不多。因此,本文圍繞夏目漱石與志賀直哉個人主義文學倫理觀的關聯(lián)性,來論述志賀直哉對夏目漱石個人主義的繼承與發(fā)展,旨在闡明夏目漱石對志賀直哉文學倫理觀的建構和嬗變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這不僅是志賀直哉文學倫理觀研究的內(nèi)在要求,也是對夏目漱石思想發(fā)展的詮釋和旁窺,無疑具有重要的文學意義和思想價值。

一、留英歸來的夏目漱石及其關于個人主義的思考

“明治維新開啟的日本近代化解放了近代日本人的思想和觀念,日本人的個人主義精神得以弘揚。特別是以日本近代主流作家群體為代表的許多深受西方個人主義精神啟發(fā)而覺醒了的明治時代的先行者,推動了日本近代化發(fā)展的進程?!保?]接受儒家思想啟蒙的夏目漱石在大學時代,聽從友人建議勵志從文,專攻英文和英國文學。從1900年到1902年,在受國家公派留學英國期間,夏目漱石針對日本文明開化中機械模仿西方并且全盤西化的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思考。歸國后,暗淡的生活、人生的不快和嚴重的精神衰弱促使夏目漱石深化了其對個人主義思想的認識,觀察人世的眼光愈發(fā)敏銳起來。為了避免日本文明淪為西洋文明的簡單翻版,同時也為了重建自己的文學立場,夏目漱石努力從以封建思想為基礎的“他人本位”的立場中掙脫出來,又極力摒棄資本主義社會“自己本位”容易導致的極端利己主義,終于形成并確立了他的“自己本位”個人主義思想。簡單地說,就是“自己為主,他人為賓”。

1914年11月25日,夏目漱石在學習院輔仁會上發(fā)表的講演《我的個人主義》中充分肯定了自己的“自己本位”個人主義思想。他認為:“個人主義就是沒有黨派之心而明辨是非曲直的主義,是不結朋黨團體不為權力和金錢而盲動的主義。既然已非黨派,盡可以我行我素走自己的路,同時又不妨礙他人走應走的路,在尊重他人存在的同時也尊重自己的個性,這樣的個人主義是很好的主義。”夏目漱石在一開始就講明,他的這種“自己本位”絕對不是那種時時、處處以自己為中心的利己主義,而是一種具備“公平”與“正義”的發(fā)展自我個性的道路。發(fā)展自己的個性,追求自己的幸福是自己個人的權力,但是不能因此毫無理由地剝奪他人發(fā)展個性、追求幸福的權力。在最后,夏目漱石聲明,他的這種個人主義決非俗人所想的那種危及國家、危及他人的個人主義,而是一種建立在“道義”之上的個人主義,是以尊重他人存在為前提的。夏目漱石把這種“自己本位”個人主義思想的特點歸納為三條:第一,欲想發(fā)展自己的個性,必須尊重他人的個性;第二,欲想使用自己擁有的權力,必須懂得伴隨這種權力的義務;第三,欲想顯示自己的金錢的力量,必須重視伴隨金錢力量的責任。同時,他警告年輕人說,如果一個人沒有一定程度的“倫理修養(yǎng)”作基礎,那么他沒有發(fā)展個性的必要,也沒有發(fā)揮金錢作用的價值。

夏目漱石留英歸來之后確立的“自己本位”個人主義思想將判斷和行動的基準置于自己一方,不受外界影響。夏目漱石的此種個人主義思想在形成的過程中,不但發(fā)揮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的東方思想的重要作用,同時又借鑒了西方近代哲學、近代自由主義思想的有益成分。東方儒家思想是他“自己本位”個人主義思想的根本,西方近代哲學是其方法論。它是以自我為主體,在尋求個人的精神獨立和人格尊嚴。它在尊重自我的個性要求的同時,又從義務和責任的角度對自我的個性要求進行了規(guī)約,竭力避免因過分忠實與主張個人的自我和個性而走向極端利己進而侵害他人的自我與個性的情況。如此,它不僅重視自己個性的“自我”,還兼顧了他人個性的“自我”,從而實現(xiàn)了“自我本位”個人主義利己性與利他性的有機統(tǒng)一,因而具有高度的倫理自覺。

二、志賀直哉與夏目漱石的交往及其個人主義的建構

1907年4月,夏目漱石果斷辭去教師工作,進入朝日新聞社當專欄作家。成為專職作家以后,夏目漱石活用其留英歸來之后確立起來的“自己本位”個人主義思想,迎來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新高潮。由于夏目漱石結識很多第一高等學校學生和東京帝國大學學生,所以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他特別關注和關心社會中上流階級青年知識分子,經(jīng)常與他們進行思想的溝通和心靈的交流,并且以他們?yōu)樵蛠硭茉烊宋镄蜗蟆T趧?chuàng)作《三四郎》(1908)之后,他又完成了《其后》(1909)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作。①夏目漱石以十分嚴謹?shù)膽B(tài)度制定了詳細的提綱,而且屢次易稿,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與精力,這在其創(chuàng)作生涯里也甚為罕見。有學者甚至認為,此著最能體現(xiàn)小說家夏目漱石的創(chuàng)作本領,將之稱為夏目漱石文學作品的最高峰。但是,據(jù)日本神戶大學文學部教授西垣勤考證,在1909年創(chuàng)作《其后》之前,夏目漱石并沒有結識志賀直哉等文學青年?!跋喾矗举R直哉等白樺派青年在讀了《其后》之后,覺得漱石寫出了他們家庭現(xiàn)實和他們個人的狀況?!保?]然而,筆者通過整理資料后卻發(fā)現(xiàn):早在1906年,學習院高等科畢業(yè)的志賀直哉在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學習之后,就聆聽過夏目漱石主講的《十八世紀文學》。并且,志賀直哉還登門拜訪過夏目漱石,對其印象甚好。1907年4月20日,24歲的志賀直哉在東京美術學校文學會主辦的講演會上,聆聽了夏目漱石和上田敏的講話,他從夏目漱石的話題《文藝的哲學基礎》中有所收獲。1908年2月15日,25歲的志賀直哉在神田美土代町的青年會館參加了東京朝日新聞社主辦的講演會,聆聽了作家夏目漱石等人的演講。對于夏目漱石的演講《作家的態(tài)度》,志賀直哉格外感到趣味盎然。其時,志賀直哉、武者小路實篤等白樺派青年都喜讀夏目漱石的作品。劉立善教授在《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流派史》中明確指出,對于《我是貓》(1905)、《哥兒》(1906年3月)、《旅宿》(1906年9月)、《臺風》(1907年1月)等夏目漱石基于“自己本位”個人主義而創(chuàng)作的這些充滿正義感、倫理感的作品,志賀直哉就反復欣賞。

就在夏目漱石修善寺大病的1910年,高呼“理想主義”“人道主義”的白樺派誕生。圍繞于這個文學流派的一些年輕作家與美術家,對當時主張純客觀主義的自然主義文藝思潮不滿,要求肯定積極的人性,主張尊重個性,發(fā)揮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義與理想主義的文學。作為白樺派的驍將,27歲的志賀直哉經(jīng)常與同人聚會。他視精神為人生的要義,甘于獻身文學。1910年4月,志賀直哉曾被《帝國文學》退稿(1908年8月)的短篇小說《到網(wǎng)走去》①該作品從人道主義出發(fā)對女主人公生活的不幸給予了無限同情。在《白樺》雜志創(chuàng)刊號上刊載,以準確的描寫和清新的風格獲得廣泛好評。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邂逅和結識夏目漱石前后,志賀直哉發(fā)表的主要作品有:《到網(wǎng)走去》(1908年8月)、《速夫的妹妹》(1908年9月)、《荒絹》(1908年12月)、《混濁的頭腦》(1911年4月)、《為了祖母》(1912年1月)、《母親的死和新母親》(1912年2月)、《大津順吉》《正義派》《克羅迪斯日記》(1912年9月)、《暗夜行路》前篇的核心《時任謙作》(1912年11月)、《清兵衛(wèi)與葫蘆》(1913年1月)、《范某的犯罪》(1913年10月)。這些作品集中反映出志賀直哉等白樺派青年“對夏目漱石文學底層流動的極富倫理性、道德性的人生處世哲學產(chǎn)生共鳴并進一步超越了夏目漱石的思想,使他們直視壓抑人性的社會,抨擊邪惡和黑暗,尋求一種主觀上的、超越自我的信念”[4]。

實際上,夏目漱石在深入洞察個人的靈魂深處的同時,側重批判西方個人主義沖擊下的日本社會。然而,高山流水,知音難覓。他在《其后》等作品中提出的階級性利益社會的重要性和個人自我的發(fā)動如何影響他人這一問題未能被志賀直哉、武者小路實篤等社會閱歷淺薄的文學青年所深悟。因此,志賀直哉等白樺派青年未能從寬廣的視域理解夏目漱石作品的社會文明批判,武者小路實篤甚至明確指陳夏目漱石應該寫出形式更加純粹的戀愛贊歌,天真地希冀夏目漱石將社會調(diào)和到個人的“自然”里。②詳見武者小路實篤評論《論<其后>》,載于1910年4月《白樺》雜志創(chuàng)刊號。面對這些關注他的作品的日本社會的新時代青年,夏目漱石并沒有對他們進行過分苛責。相反,他十分欣賞志賀直哉他們極力肯定自我的價值取向,對于他們對“自己本位”個人主義的熱情追求,心中感到由衷欣慰。③詳見1910年3月30日夏目漱石《致武者小路書簡》。此后,夏目漱石對白樺派青年繼續(xù)抱有好感。西垣勤教授認為,1907年到1911年之間,志賀直哉和武者小路實篤等人“相繼脫離了托爾斯泰主義和基督教特色的人道主義,生活方式進入忠于自我的利己主義。他們由暗中摸索的文學青年成長為表現(xiàn)肯定的自畫像的、能夠自立的作家。由自我否定走向自我肯定,由自我懷疑走向自我確信。在這一方面,《其后》對其產(chǎn)生過影響”[3]。實際上,不僅《其后》這篇作品對志賀直哉等白樺派青年個人主義的形成產(chǎn)生過影響,充滿著夏目漱石“自己本位”個人主義思想的“前期創(chuàng)作三部曲”和“后期創(chuàng)作三部曲”等作品都對志賀直哉等白樺派青年在思考“如何確立自我”方面發(fā)揮過作用。

如果說,發(fā)表在《中央公論》1912年9月號上的《大津順吉》是志賀直哉初登文壇的力作,那么1913年元旦《清兵衛(wèi)與葫蘆》在《讀賣新聞》上的首次公開發(fā)表更是擴大了志賀直哉的文學影響力。根據(jù)志賀直哉年譜,1913年12月,時任《東京朝日新聞》文藝欄主編的夏目漱石邀請志賀直哉在報紙上連載小說。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志賀直哉《清兵衛(wèi)與葫蘆》在《讀賣新聞》的成功發(fā)表可能正是夏目漱石邀請志賀直哉在《東京朝日新聞》連載小說的直接緣由。志賀直哉在《續(xù)創(chuàng)作余談》中提到,從大正元年(1912)的秋天到尾道之后開始著筆創(chuàng)作,直到大正三年(1914)的夏天,《暗夜行路》的前身《時任謙作》這篇所謂的私小說怎么也不能成形。其時,夏目漱石給志賀直哉寫信,邀請他給《東京朝日新聞》投稿。志賀直哉對于限定頗多的報紙讀物感到棘手,但自己按照內(nèi)心計劃創(chuàng)作的作品卻得到了夏目漱石的關注,這讓他進退維谷感到為難。志賀直哉對欣賞自己的夏目漱石滿懷敬意,將之作為自己的工作進行創(chuàng)作。盡管他自己盡量不讓創(chuàng)作的作品成為散漫的文章,但是由于習慣了同人雜志《白樺》無拘無束的自由寫作,對于報紙讀物每回有字數(shù)和懸疑規(guī)定的創(chuàng)作感到無能為力。夏目漱石原本計劃在自己的小說《心》連載結束之后刊發(fā)志賀直哉的長篇小說,然而志賀直哉的長篇小說卻進展不順。1914年7月,志賀直哉去東京登門拜訪夏目漱石,對夏目漱石的好意婉言謝絕。當時,夏目漱石還是希望志賀直哉重新考慮一下,并且安慰他說,如果那個長篇不能寫的話,可以把不能寫出來的心情寫到小說中。志賀直哉經(jīng)過三思,翌日寫信給夏目漱石,斷然拒絕了夏目漱石的邀請。夏目漱石在回信中依然熱忱地鼓勵志賀直哉,希望志賀直哉在長篇小說寫出來的時候一定要投給《東京朝日新聞》①《東京朝日新聞》是當時日本的著名報紙,讀者甚眾。。誠實的志賀直哉為情造文,寧肯放棄眾人求之難得的在讀者眾多的大報紙上發(fā)表自己作品的絕好機會,也不牽強附會,造作受限制甚多的不自由之文。夏目漱石如此鼓勵和提攜在與外界對立之中不斷走向獨立自我的志賀直哉,可見他對志賀直哉充滿獨立意識的個人主義的高度肯定以及對志賀直哉文格和人格的由衷贊賞。

當志賀直哉拒絕夏目漱石的約稿請求后,為了順利完成《東京朝日新聞》文藝欄小說的連載,夏目漱石立刻向和志賀直哉非常親近的武者小路實篤、里見弴等白樺派青年約稿。于是,當夏目漱石的小說《心》在《東京朝日新聞》連載完畢之后,我們看到武者小路實篤的小說《死》、里見弴的小說《母子》取代了志賀直哉的長篇小說,相繼在《東京朝日新聞》上發(fā)表。從夏目漱石1915年11月8日的書簡中可以看到,后來他還再次向志賀直哉約稿。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時間節(jié)點恰值夏目漱石在1914年11月25日于學習院發(fā)表講演《我的個人主義》一周年之際。由此,我們足見篤信“自己本位”個人主義的夏目漱石對志賀直哉這個充滿高度倫理自覺并且積極追求自我“四個解放”[5]的個人主義者的器重。志賀直哉大致也從武者小路實篤、里見弴等友人當時的動向中,覺察到了自己給夏目漱石帶來的麻煩。為此,他對夏目漱石深表歉意,同時也對夏目漱石產(chǎn)生了無限敬意。雖然他們在工作上未能達成合作,但是,志賀直哉與夏目漱石的現(xiàn)實交往和精神邂逅卻對志賀直哉個人主義的建構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1916年12月,文壇巨擘夏目漱石逝世的時候,志賀直哉自1914年4月以來,沒有發(fā)表任何小說。歷經(jīng)三年沉默期后,1917年6月,志賀直哉在《黑潮》上發(fā)表小說《佐佐木的場合》,卷首添加獻詞:“此著獻給已故夏目先生?!备鶕?jù)志賀直哉本人在《續(xù)創(chuàng)作余談》中的說明,由于夏目漱石約稿的小說(預定1914年在《東京朝日新聞》上連載)沒有寫出來,對于此事給講究義理的夏目漱石帶來如此大的麻煩,他深表歉意。他決定什么時候寫出好文章了,投給《東京朝日新聞》。這是他保持沉默的原因之一。但是,其間,夏目漱石病故。對于他自己不得已而為之的非義理,志賀直哉將之后創(chuàng)作的作品獻給夏目漱石,以此來表達他對夏目漱石先生的歉意。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與《佐佐木的場合》同年同月(1917年4月)寫完的還有他的心境小說《在城崎》(1917年5月發(fā)表于《白樺》)。然而,志賀直哉沒有選定體現(xiàn)他自身調(diào)和心境的《在城崎》獻給夏目漱石,而是將《佐佐木的場合》獻給夏目漱石。關于該理由,日本著名文藝評論家本多秋五在其專著《志賀直哉(上)》中認為:這是因為比起基于自身體驗完成的《在城崎》,志賀直哉認為客觀小說《佐佐木的場合》是“更像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作、更像業(yè)績的業(yè)績”。對此,縣立廣島大學人間文化學部準教授下岡友加卻認為,這只是僅僅重視形式的一方面的理由,其本質的理由在于:志賀直哉在談到夏目漱石的人格和作品的時候,會經(jīng)常用到“道念”和“倫理”這樣的詞匯。而《佐佐木的場合》恰好將如此觀念最真實地主題化,并如實地展開敘述,將志賀直哉從夏目漱石那里感受到的道義的價值觀明朗化。并且,這部作品的內(nèi)容可以作為反映就小說發(fā)表達成約定的夏目漱石與志賀直哉關系的讀物來進行閱讀。是故,該著成為志賀直哉心目中應該獻給夏目漱石的作品。據(jù)此,我們可見志賀直哉繼承和發(fā)展夏目漱石的“道念”和“倫理”的良苦用心和孜孜追求。

夏目漱石“自己本位”個人主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志賀直哉的“主我理念”[6],“獨立”“正直”等相關倫理觀念成為志賀直哉人生和文學領域的關鍵詞。沿著夏目漱石“自己本位”個人主義思想,志賀直哉從青年時代開始,確立了“獨立自我”,實現(xiàn)了其文學倫理觀的“第一次飛躍”[7]。

三、夏目漱石的“則天去私”思想對志賀直哉個人主義嬗變的影響

雖然夏目漱石步入文壇較晚,但是他作為近代日本最初的職業(yè)小說家,奠定了小說創(chuàng)作理性觀念和倫理意識的基礎,促進了日本近代文學的成長。他從不同于自然主義文學的浪漫、低迷的余裕世界,漸次走向批判現(xiàn)實的社會領域。他從東西方跨文化視域建構了“自己本位”個人主義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學理念,努力將個人主義范疇內(nèi)的“四個理想”①夏目漱石在演講《文藝的哲學基礎》中,闡明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應該遵循并平衡把握“美的理想”“真的理想”“愛與道義的理想”以及“莊嚴的理想”這四個理想。夏目漱石并不全盤否定自然主義,他認為,求“真”無錯,但“真”不可傷“美”,不可損“善”,不可踐踏“莊嚴”。劉立善教授在《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流派史》一書中認為,這是夏目漱石面對稱霸文壇的自然主義表示的態(tài)度。此論公允。貫穿于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的始終。最終,他成為了站在日本近代文學頂峰的巨匠,對日本文學的近代化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了擺脫“自己本位”個人主義帶來的苦惱,夏目漱石完善了自己曾經(jīng)完全肯定的“自己本位”,期求通過參禪等活動進入“則天去私”②“則天去私”作為夏目漱石晚年的心境和渴望實現(xiàn)的理想,明示了將萬物明澄透徹后的超脫的個人悟達。的理想精神境界。因此,“自己本位——則天去私”構成了夏目漱石希求以文學來調(diào)理精神的煉獄歷程和人生軌跡。可以說,夏目漱石其文藝思想的軌跡與其個人主義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是一致的:由表現(xiàn)在學習西方文化的過程中確立近代日本自我的“自己本位”的思想出發(fā),到經(jīng)過逐步完善從而確立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平衡東西方思想交鋒的個人主義理論體系,進而通過作品創(chuàng)作覺察出此種道義上的個人主義在現(xiàn)實中的缺陷,在絕望的境地結合東方傳統(tǒng)文化最終進入“則天去私”的精神世界,從中尋求自我的超脫。

實際上,在“前期創(chuàng)作三部曲”中,夏目漱石在堅持其“自己本位”個人主義立場的同時,他已經(jīng)覺察到“自己本位”個人主義若不適度控制,任其無限外擴,只能給人帶來悲劇。對此,夏目漱石很早就向人們發(fā)出了警告。并且,他從肯定自我感情的真實的角度,提出了“自然”這一文藝思想真髓。夏目漱石試圖依靠愛的連帶功能和結伴精神將個人主義者從孤獨感中解救出來,但同時他也發(fā)覺,縱使是“自然”釀出的真情實感,也難以將孤獨的個人徹底解救。因為,在現(xiàn)實世界里,內(nèi)心情感的“自然”必須接受現(xiàn)實世界的道德規(guī)范的審判,內(nèi)部生活的“自然”與外部生活的社會規(guī)范之間的二律悖反造成的悲劇很難根絕。勢單力薄的社會倫理規(guī)范的“挑戰(zhàn)者”必然會被當時的社會生活所剝離,成為身破名裂的倫理“零余者”和社會“孤獨者”,甚至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夏目漱石在以超前的文學倫理構建從根本上批判社會的既成道德和正統(tǒng)觀念的同時,也在強調(diào),生活于現(xiàn)實中的個人既要堅守“自然”的內(nèi)部生活要求,又要協(xié)調(diào)世俗倫理的外部生活要求,努力達到二者之間的平衡。

對于志賀直哉來說,夏目漱石確立的“自己本位”個人主義既是其“自信之源”,也是其“煩惱之源”?!白约罕疚弧眰€人主義在促進志賀直哉擺脫外界的束縛,為他贏得解放和實現(xiàn)獨立自我的同時,作為代價,也給他帶來了近代化過程中的孤獨和煩惱。由于志賀直哉在自我覺醒中與家庭封建主義的矛盾不斷激化,導致他在青年時期與父親長達17年(1901-1917)不和,個人幾乎游離于家庭(社會的細胞)之外。因此,飽受近代化孤獨的志賀直哉認真汲取了夏目漱石在晚年提出卻并未深入闡發(fā)與實踐的“則天去私”思想的精髓,活用個人的智慧和意志,努力順從自然的法則,摒棄極端的自我。他希望通過走個人主義之自我的“調(diào)和”道路,來抵達超越極端利己意識后的達觀心境。也就是在夏目漱石去世之后的翌年,志賀直哉實現(xiàn)了與父親的和解,迎來了他人生與文學的重大轉折。由早年萌發(fā)的“主我理念”開始,到中晚年確立“調(diào)和自我”,志賀直哉實現(xiàn)了其文學倫理觀的“第二次飛躍”[7]。和第一代明治人夏目漱石一樣,第二代明治人志賀直哉對個人主義的追求和探索也歷經(jīng)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夏目漱石在去世前夕,提出了文學理念“則天去私”,引發(fā)了后人的無限理解和討論。甚至有學者竟然用“則天去私”去否定“自己本位”個人主義,他們認為夏目漱石放棄了自己歷經(jīng)畢生時間確立起來的“自己本位”個人主義。其實,通過反復研讀夏目漱石的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則天去私”中的“天”正是“自己本位”個人主義,而“私”是“自己本位”個人主義中極端利己的部分。換句話說,“則天去私”應該是對“自己本位”個人主義的補充、修正與完善,是對“自己本位”個人主義的限制和規(guī)約。它的提出無疑是為了防止“自己本位”個人主義在延長線上滑向“極端利己”的一端。為了避免恩師夏目漱石的這種情況,1969年,86歲的志賀直哉在隨筆《尼羅河中的一滴水》中做出如下表白:“自人類誕生以來,不知過了幾千萬年。其間,不計其數(shù)的人出生、存活、死去。我作為這其中的一個人出生且活到如今,就好比悠悠流淌的尼羅河中的一滴水。水的這一滴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正是我自己,幾萬年前尚未有我,幾萬年后我不再生。而且,那個我依然不過是大河之中的一滴水而已。因此,對外界沒有妨礙?!彪m然老年志賀直哉推崇共生主義之調(diào)和,努力將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陶醉于物我的交融,但是他依然強調(diào)確保自我存在的絕對唯一性,此可謂志賀直哉在晚年堅持“獨立自我”的表現(xiàn)。

志賀直哉沒有將隨筆《尼羅河中的一滴水》隨便發(fā)表在別處,而是將之發(fā)表在了夏目漱石曾經(jīng)向他約稿的《朝日新聞》(PR版)上①后收入《志賀直哉對談集》中,此書由日本大和書房刊行。,了卻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心愿。據(jù)不完全考證,這是他生前公開發(fā)表的最后一篇作品。也就是說,志賀直哉在他自己去世前兩年,通過這篇作品最終向世人再次明確表明了自己從青年時代起確立的“獨立自我”。由此可見,志賀直哉的“調(diào)和自我”和“獨立自我”既是他文學倫理觀建構的內(nèi)容和嬗變的軌跡,又是他在不斷改造自我、探究個人主義道路上的成果,二者是不能相互否定的。正因為志賀直哉在早年確立了“獨立自我”,堅持正義的倫理,因此他的“調(diào)和自我”沒有像武者小路實篤一般淪為“遵命文學”的奴隸。正因為志賀直哉在中晚年確立了“調(diào)和自我”,堅持和諧的倫理,因此他的“獨立自我”也沒有像有島武郎一般決絕地“用自己的生命去酬自己的主義”。1971年10月21日,由于肺炎和衰老,志賀直哉不幸逝世,享年88歲零8個月。他循著夏目漱石的足跡,完成了具有特色的自我探索,為個人主義之自我覓得真正的歸宿,真可謂雄關漫道般的“暗夜行路”。

結語

沿著“人的主潮”的脈絡綜觀近現(xiàn)代日本文學史,可以發(fā)現(xiàn):隨著日本近代化全方位相繼展開,日本人的個人主義精神得以弘揚,自由主義品格得以塑造,其平等與民主的呼聲不斷高漲,追求“本能生活”[8]的理想不斷增強。近代日本文學以其鮮明的人道主義、個人主義色彩迥異于江戶末年的戲作文學與明治初年的政治文學,也有別于大正末年初興、昭和初年高漲的左翼文學。[9]文學的核心是人學,文學的靈魂是倫理?!霸谖膶W的倫理中,作家的個人主義觀當仁不讓居于核心地位。在近代日本文壇,夏目漱石的個人主義觀的確立與發(fā)展標志著日本近代主流作家群體開始從個人主義的視域思考和探索日本近代文學的倫理價值。而且,正是伴隨他們各具特色個人主義觀的不斷形成和發(fā)展,從個人主義的視域出發(fā)的獨具日本民族特質的近代文學得以確立,日本近代文壇呈現(xiàn)出個人主義文學的生機和活力?!保?]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內(nèi)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jù),外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志賀直哉從夏目漱石個人主義文學倫理觀的建構和嬗變中,吸收夏目漱石個人主義范疇之內(nèi)的“自己本位”和“則天去私”這兩大核心理念的思想精髓,并將之踐行于自己畢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因此,志賀直哉可謂是夏目漱石個人主義思想的真正繼承者和發(fā)展者。

通過比較志賀直哉和夏目漱石,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二人的一些相通之處。第一,志賀直哉氣質酷似夏目漱石,在他們精神為神經(jīng)衰弱所苦的時候,都能化精神負擔為精神資源,化不如意為創(chuàng)作的詩意。志賀直哉的《混濁的頭腦》(1911)等代表作與其神經(jīng)衰弱有關,夏目漱石在患神經(jīng)衰弱之際,創(chuàng)作了名著《行人》(1912)。第二,二人在經(jīng)歷人生的重大變故之后,個人主義觀均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夏目漱石在次女突然死亡、修善寺大病之后,人生觀、生死觀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其個人主義中突出強調(diào)“則天去私”。志賀直哉遭遇長女夭折、山手線電車事故之后,個人主義開始向調(diào)和方向轉化。第三,志賀直哉和夏目漱石富有教育者的資性,二人的人格和學識對很多青年有深遠影響。二人關懷青年成長,對周圍的很多后輩青年給予指導和教誨。志賀直哉身邊有小林多喜二、阿川弘之、郁達夫等人,夏目漱石身邊有志賀直哉、武者小路實篤、里見弴、寺田寅彥、森田草平、小宮豐隆、鈴木三重吉、阿部次郎、芥川龍之介、久米正雄等人。第四,志賀直哉的《暗夜行路》(1937)中,主人公時任謙作回歸自然的陶醉感近似于夏目漱石修善寺大病之際的陶醉感,志賀直哉在《在城崎》(1917)中對死亡沒有恐怖,反而感到親近的心境與夏目漱石修善寺大病之際的心境亦很接近。第五,二人共同經(jīng)歷的明治時期和大正時期是近代日本社會東西方文化空前交匯碰撞的年代。在整個日本文學中,大概沒有哪一時代的文學比這一時期的文學更西洋化,也沒有哪一時代的文學比這一時期的文學更東方化。而且,這種不協(xié)調(diào)是以協(xié)調(diào)的方式出現(xiàn)的。日本近代文學正是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發(fā)展起來的,走了一條痛苦而曲折的道路。在這一過程中,日本文學被西方化了,西方文學被日本化了。夏目漱石和志賀直哉作為日本的文學家,既對西方的思想文化了解,同時又受到東方文化的深遠影響,特別是來自禪宗的影響巨大。所以,二人在建構自己個人主義文學倫理觀的過程中,在對西方的個人主義的缺陷感到失望時,往往會借助東方文化對其進行補充完善。“自己本位”是夏目漱石在英留學期間思考西洋價值觀的結晶,“則天去私”則體現(xiàn)了夏目漱石作為東方人的智慧。夏目漱石將這兩個乍一看完全相反的理念在自己身上共存。志賀直哉早年在西方“主我理念”基礎上形成了“獨立自我”,中晚年在堅持“獨立自我”的同時,走上個人調(diào)和之路,形成了極具東方色彩的“調(diào)和自我”。第六,二人在文學上反對稱霸當時日本文壇的自然主義文學,志賀直哉所在的白樺派提出了“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夏目漱石則更全面地提出了“真、善、美、莊嚴”四位一體的文學理想。第七,客觀說來,二人對自己的文學理念論述不足,特別是志賀直哉罕有對其文藝理論的直接論述,這對后人研究二人的文學倫理觀造成難度。

由于筆者學識和能力有限,加上手頭掌握的國內(nèi)外相關資料又非常有限,論斷謬誤之處估計不在少處。筆者一心只想盡快填補空白,但愿匆匆拋出之粗磚引來晶瑩透亮之美玉,并真誠地歡迎行內(nèi)的專家學者進行指正。謹以此文獻給百年前執(zhí)著探索自我的有志青年志賀直哉,同時紀念夏目漱石先生逝世百年。

[1]劉立善.邂逅梅特林克后的志賀直哉[J].日本研究,1993(1):59-63.

[2]林燕燕,王建華.試論夏目漱石的個人主義觀——以《心》的戀愛主題為中心[J].山花,2014(4):127-128.

[3]西垣勤.論夏目漱石對白樺派作家的文學影響[J].日本研究,2006(1):63-66.

[4]吳佩軍.大正文化視角下的白樺派文學[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3.

[5]王建華,王晶.試論青年志賀直哉個人主義覺醒中的“四個解放”——以《大津順吉》中的“戰(zhàn)斗之人”為中心[G]//楊連瑞.中國外語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5:93-99.

[6]赤羽學.志賀直哉文學作品中的“主我理念”[J].日本研究,2008(1):27-30.

[7]王建華.論志賀直哉個人主義的文學倫理觀——以《大津順吉》《和解》《暗夜行路》為中心[D].沈陽:遼寧大學,2014.

[8]有島武郎.愛是恣意奪取——有島武郎文藝思想選輯[M].劉立善,譯注.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25-26.

[9]秦弓.論日本近代文學主潮[J].日本研究,1994(4):64-71.

責任編校 邊之

I106.4

A

2095-0683(2016)05-0062-07

2016-07-13

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2016年度科學研究項目(院科字[2016]013)

王建華(1989-),男,山西長治人,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外語系教師,碩士。

猜你喜歡
倫理觀夏目漱石個人主義
抓住對方的心
我是貓
夏目漱石生前去過的地方——跟著作家去旅行
魯迅的個人主義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論》為例
淺析董仲舒“五?!眰惱碛^及其當代意義
淺析董仲舒“五?!眰惱碛^及其當代意義
彼岸與此岸:門羅《好女人的愛》中的加拿大相對主義倫理觀
黑格爾財富倫理觀述論——兼論社會轉型期國民財富觀的問題與重構
我愛你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流變的歷程
花莲市| 松江区| 滨州市| 浦城县| 五常市| 施甸县| 兴文县| 稷山县| 铜梁县| 闻喜县| 剑阁县| 体育| 庆元县| 周口市| 许昌县| 德庆县| 淮滨县| 长垣县| 龙门县| 海丰县| 黎川县| 华安县| 通化市| 连城县| 滦南县| 柞水县| 黎川县| 庄浪县| 长寿区| 池州市| 军事| 威海市| 孟村| 青岛市| 海晏县| 云浮市| 宁陕县| 泾源县| 曲靖市| 锦屏县| 叶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