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
(湖州師范學院 藝術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田園交響曲》的器樂表達及其人文品讀*
張建國
(湖州師范學院 藝術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第六交響曲是“以田園生活的回憶為標題”的管弦樂奏鳴套曲,又稱《田園交響曲》,但是,該作品的感情表現多于音畫般描寫。從樂器法和配器學的角度,聆聽作品的器樂語言,品讀標題的音樂意境,體悟“純音樂”的精神狀態(tài),考量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積極的社會意義,是本文探究的主旨內容。《田園交響曲》的器樂生動和情感優(yōu)美,優(yōu)化著當下音樂大眾的藝術欣賞質量;優(yōu)化著當下音樂小眾的藝術學習行為;呼喚著當下社會民眾“以自然為師”人文情愫的覺醒復蘇。
《田園交響曲》;音樂語言;器樂表達;標題音樂;純音樂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于1807-1808年創(chuàng)作了《F大調第六交響曲》(作品68號,又稱《田園交響曲》),作品有五個樂章,每個樂章又有作者本人所加的文字標題,是最早的標題交響曲。然而,《田園交響曲》不同于克內希特創(chuàng)作的《自然界的音畫》交響曲,它著重抒發(fā)人在田園生活中的感情狀態(tài)及其精神意境。貝多芬在樂譜上寫著“感情的表現多于‘音畫’”,在初演的節(jié)目單上還寫有“以田園生活的回憶為標題的交響曲”??梢姡髡呦M藗儾灰獌H僅從文學性的標題上圖解音樂,還要從“純音樂”語言去領悟音樂的形式美及其優(yōu)美動人的音樂內容,體悟自我在大自然感受中的心靈對話及其精神愉悅的人文情感。從樂器法和配器學的視角,識讀聆聽其音樂語言的器樂表達,既有益于解讀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理想意愿,也有益于深入認識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
《田園交響曲》第一樂章的標題是“初到鄉(xiāng)村時的愉快心情”,樂章結構是包括“呈示部(主部+連接部+副部)、展開部、再現部”的“三部性”奏鳴曲式。在中提琴和大提琴相結合演奏的“五度”協(xié)和音程的低音背景上,第一小提琴聲部奏出了生機活潑的呈示部的主部主題,之后,這一種子功能性的核心主題貫穿于整個樂章,該主題的第二小節(jié)的“前八后十六”與兩個“八分”音符相組合的核心動機,是推動音樂進行發(fā)展的動力性元素,音樂喜悅明亮、情緒和諧安詳。接著逐次由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以移位上行的走向,主奏主部主題的“核心動機”,直至樂隊全奏,力度由弱到強,音樂氣氛一度形成高潮。繼而,單簧管、大管和圓號以三連音的節(jié)奏弱奏進行,音樂舒適清新,猶如林間的潺潺小溪,這是主部與副部之間的連接段落。流動性的分解和弦式的C大調旋律,樂章進入了副部主題;弦樂器與木管樂器先后演奏的一問一答的和諧曲調,是副部的第二部分,其間有圓號吹奏的三連音、有中提琴和大提琴及低音提琴演奏的“主音”的節(jié)奏化持續(xù)、有木管樂器八度齊奏的“主和弦”分解音調、有小提琴演奏的跳躍音型,音樂畫面猶如溪水奔流、百鳥兒歌唱。
在展開部中,第一小提琴和長笛連續(xù)演奏著“主部主題”的動機音調,之后通過各種樂器演奏的音色對比及其調性變化,音樂進行展衍運動,貝多芬采用精煉的主題音型素材,通過調性色彩和器樂強弱的對比變化,塑造了遼闊無邊的田野風光之藝術形象。在再現部中,木管樂器的運用更是巧妙生動,田園風味的音樂情景更為生機蕩漾。第一樂章的尾部由強漸弱,結束在穩(wěn)定的“主和弦”上。音樂意境濃郁,藝術氣氛安詳,心緒有“心安之處,即是故鄉(xiāng)”之感。
《田園交響曲》第二樂章的標題是“溪邊景色”,也是“三部性”的奏鳴曲式。呈示部開始,是弦樂器演奏的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音型化進行,在此“流水般”的音樂情景中,第一小提琴奏出了柔美甜蜜的“浪花般”的主部旋律。副部主題富有清新的抒情氣息,它先由大管奏出,之后是長笛和第一小提琴“高八度”的歡愉般地連續(xù)發(fā)展。在呈示部的結尾中,有第一小提琴和大管及長笛演奏的鳥語花香般的跳躍曲調、有單簧管和大管“二重奏”的溪水般意境的流動曲調。展開部在不協(xié)和和弦的引入中發(fā)展。在再現部的主部主題中,增添了大管和單簧管的分解和弦式的琶音進行及雙簧管的“三連音”運動,其溪水潺潺的音樂形象鮮明生動。第二樂章結尾中,長笛模仿夜鶯,雙簧管模仿鵪鶉,單簧管模仿杜鵑,描繪性的音樂寫法,展現出一派生機蓬勃的大自然美景。
《田園交響曲》第三樂章的標題是“鄉(xiāng)民們的歡樂集會”,富有“諧謔曲”的體裁風格,是“三部性”的曲體結構。樂章的第一部分,弦樂器首先弱奏出動力性的下行曲調,猶如人們從遠方趕來的腳步聲,緊接著就是木管樂器演奏出疊巖起伏的連貫旋律,這樣“一問一答”般的“同主音小大調”的曲調對比,似如鄉(xiāng)民們興高采烈地前來集會歌舞的情景。之后,該主題在音樂力度漸強的趨勢中不斷反復發(fā)展,直至樂隊的強烈全奏,引發(fā)出雙簧管所演奏的淳樸優(yōu)美的如歌旋律,音樂充滿了節(jié)日歌舞的藝術情趣。期間,又有小提琴的輕快伴唱、大管“主屬音”的“風笛”般助興,有老農的憨厚活潑、有孩童的嬉戲歡暢。單簧管和圓號在不同的調性上發(fā)展著這個旋律,音樂愈加熱烈歡快。樂章的第二部分是一個二拍子的奧地利土風舞曲,音樂樂觀自豪、粗獷有力,有“男性化”和群舞性的音樂形象。樂章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對于這一段音樂形象,浪漫主義“標題音樂”的倡導者柏遼茲曾繪聲繪色的描述為:舞蹈熱鬧、場面喧囂、鄉(xiāng)民狂喜、毫無節(jié)制、雷聲四起、倉皇走散。音樂充滿了歡樂的歌舞場面,洋溢著熱烈的節(jié)日氣氛。
《田園交響曲》第四樂章的標題是“雷電—暴風雨”,結構是自由曲式。在這個樂章里,貝多芬運用大量的不協(xié)和和弦、頻繁的轉調、絢麗多彩的配器、形象化的旋法運行,描寫了一幅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音樂藝術形象。低音提琴演奏微弱的震音,第二小提琴快弓演奏著“翻轉”的曲調,第一小提琴刺激地演奏著“減五度”的上行曲調及其引發(fā)出的“減七和弦”的長音,猶如烏云密布,天空陰沉,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銅管樂器和定音鼓與木管樂器演奏長音,弦樂器以不同的音樂節(jié)奏與之對峙,似如狂風怒吼,音樂中充滿了緊張不安的藝術氣氛。之后,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及定音鼓所演奏的長音嘎然停止,第一小提琴從低音猛然飛躍到高音區(qū),好似閃電眩目、雷鳴轟隆。第一小提琴及后來加入的大提琴演奏急速下行的漸強的半音階,即刻形成了樂章的最高潮段落,猶如傾盆大雨而瀉下,大地震動、驚心動魄。之后,木管樂器演奏著溫柔明亮的旋律,音樂氣氛逐漸平靜,似如一場猛烈的暴風雨已經過去。之后,在長笛所演奏的上行音階進行中,作品進入到了第五樂章。在該樂章的聽樂途中,不禁聯(lián)想到了李斯特“人生是死亡的前奏曲”的交響詩《前奏曲》中的暴風雨哲理;聯(lián)想到了羅西尼歌劇《塞維爾理發(fā)師》序曲中的電閃雷鳴的暴風雨場面,或是柴可夫斯基所譜寫的“暴風雨”管弦樂曲。音樂家創(chuàng)作的“暴風雨”雖個性色彩不同,但運用的音樂手法類似相通,其藝術哲理也都是表現人生磨難、生活意志和美好理想的堅定信念及積極行動。
《田園交響曲》第五樂章的標題是“暴風雨過后的愉快與感激心情”,其曲式是“回旋奏鳴曲式”的結構,為快板的八六拍子。第五樂章和第四樂章連續(xù)演奏,平靜優(yōu)美的雙簧管和活潑明朗的長笛,引出了單簧管和圓號演奏的主和弦分解型的跳躍音調,這是樂章序引的肇始,它清新歌唱,似如暴風雨過后的天空明朗、陽光普照、鳥兒枝頭、田野牧羊和牧笛悠揚。之后,第一小提琴演奏出了山區(qū)牧歌風味的主部主題旋律,這是一個感恩性的內省化旋律,愉快幸福、熱切希望,表達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在主部主題的呈示進行中,由大提琴和第二小提琴遞進發(fā)展,在和聲伴奏聲部的變化襯托中,音樂情緒更加愉快,直至樂隊全奏(除定音鼓外)的熱情強奏。第五樂章的副部主題由第一小提琴與大提琴相繼奏出,這個動機性的音調通過“八度”重復對比、模進與加花演奏,生機勃勃地向前發(fā)展,音樂情緒興高采烈、猶如愉悅歡喜的歌舞群體。
第五樂章的展開部,先由單簧管和大管首先奏出了民歌風味的曲調(主部主題派生出的曲調),隨之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四度跳進的音調(呈示部派生出的音調),之后,在小提琴聲部持續(xù)演奏的音型襯托中,樂隊進行熱情洋溢的音樂發(fā)展,藝術形象和音樂情景中的人類幸福感及其感天動地的情感遞進升騰。在再現部中,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演奏“復對位”旋律,繼而,在“復對位”旋律的重復進行中,第二與第一小提琴又作“移低八度”和“移高八度”的對比,再后,是中提琴和大提琴再降低八度,與“對題”圓號深化演奏這個“復對位”旋律,促使熱烈歡快的音樂情緒不斷升騰。最后,樂曲在愉快親切的幸福憧憬中圓滿地收束。
貝多芬是18世紀下半葉西方古典主義音樂的杰出代表,又是19世紀初的西方浪漫主義音樂的開路先鋒,他集古典大成,又開浪漫先河。這位跨越世紀的音樂藝術家的重要經典作品有:九部交響曲、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五部鋼琴協(xié)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等器樂和聲樂作品。他的音樂藝術成就,奠定了他在西方音樂史上的無可質疑的“樂圣”地位。在他的九部交響曲中,時日在世界音樂藝術舞臺上倍受歡迎(上演率極高、流行度極廣)的作品就有《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和《第九交響曲“歡樂頌”》?!兜诹豁懬返摹疤飯@”標題和每個樂章的小標題,是貝多芬親自寫在總譜上的,可見,在交響音樂創(chuàng)作領域,貝多芬開創(chuàng)了浪漫主義“標題音樂”的先河。
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杰出代表人物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相對于前兩位音樂家的宮廷化和愉悅性濃郁的音樂作品而言,貝多芬揮寫“取精用宏”的大部頭的管弦樂奏鳴套曲,用以表現重大的社會問題和人生體驗,是西方音樂藝術發(fā)展史上的鮮明生動的“革命性標志”里程碑。同時,貝多芬音樂作品中的豐富多彩的藝術內涵,折射出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的西方藝術文化思潮的歷史變化及其精神內涵。在音樂藝術接受美學的心理活動中,通過“初讀、細讀、品味、研讀”和感悟《田園交響曲》,自身的人格在這個作品中得以重新塑造,自身的似乎“已經失落”的幸福理想也可在這個作品中得以喚醒。這種音樂閱讀與審美的過程,有自己生活閱歷的增進豐富,更有自己學養(yǎng)內容的增質增量,這就是文化經典名著的精神力量。貝多芬曾說,人的精神是不能跪下的!音樂要使人類精神爆發(fā)出火花,這是“樂圣”貝多芬的音樂世界觀和藝術理想。兩百多年前的《田園交響曲》生命力旺盛地存活至今日且又充滿朝氣,對當下的音樂業(yè)界和音樂學人切實富有啟迪思想、傳播智慧和潤澤心靈的學理價值和深刻意義。
首先,《田園交響曲》是貝多芬與大自然“神交”的藝術結晶,這一飽滿實在的音樂成果,對當下音樂創(chuàng)作思想的正道進取具有啟迪意義。
在多種版本的音樂史書和貝多芬傳記中,都能閱讀到維也納“貝多芬小道”的故事,這一海利根斯塔特附近的林中小道,樹木茂盛、微風習習、候鳥掠空、秋楓靚麗,沉郁者散步于此或有悲涼少許;雄邁者散步于此或有情懷壯烈;曠達者散步于此或有自然豪氣。貝多芬常常在此散步遐想和筆耕樂思,他也發(fā)出感嘆,“哦!我要把這美景寫成音樂,哦!這是困難的,我要努力?!边@種德國古典文化群落中的“哲學家康德小道”般的人文生活,可以從容地體驗大自然的神秘和宇宙的諧和精神。貝多芬說過“誰也沒有像我這樣熱愛鄉(xiāng)村了。在森林中有全能的上帝在,在森林中我深感快樂、幸福,因為每株樹都在同我竊竊私語、傾心交談。在森林中我感到一種狂喜”[1](P501)貝多芬熱戀田園山水和長林風草,他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呼吸清新的空氣、與美妙的大自然和諧對話、獲得了藝術靈感。他曾對自己的好朋友興德勒(貝多芬最早的傳記作者)說:“周圍樹上的金翅鳥、鶉鳥、夜鶯和杜鵑是和我一起作曲的。我就是在這里寫下那個‘溪邊景色’(貝多芬住所附近的一條小溪)樂章的?!必惗喾疫€強調說“沒有人比我更熱愛田野了。森林、樹木和巖石??!你反映著人的愿望”。[2](P360)可見,鄉(xiāng)村生活和對大自然的熱愛,是《田園交響曲》孕育誕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創(chuàng)作基礎。
《田園交響曲》第五樂章的標題是“暴風雨”,這一音樂場景的生動描寫,是貝多芬內心世界與大自然外部世界的對應寫照,自然界的暴風雨在心靈深處顯示著它的豐富精力。尼采認為,“散步”可以得來思想,這種剔除了功利性的深刻思想才會有價值。《田園》是“本體音響詩”,詩者,天地之聲也!在大自然的懷抱里,貝多芬深入自我、走向內心、內省反思,這般“泛神論”的宗教信仰與大自然神明對話,鑄就了他那崇高壯美、氣節(jié)高亢、悲喜哀樂、慷慨激昂的音樂,實現了他那“人類精神的符號意象”的藝術文化之典型塑造。貝多芬的田園生活及其與大自然的“神交”,是《田園交響曲》優(yōu)質誕生和健美壯麗的遺傳基因和血液生命。生活是藝術創(chuàng)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重溫這句“老生常談”之語,對當下音樂創(chuàng)作思想的正道進取具有深刻的啟迪與啟示意義。
其次,《田園交響曲》彰顯了“藝術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的創(chuàng)作真諦,這種崇高健壯的音樂藝術能量,對當下音樂文化智慧的生態(tài)護養(yǎng)具有傳播意義。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田園交響曲》完成于貝多芬38歲時的時候,其祖父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男低音歌手、歌劇作曲家和指揮。父親是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波恩是當時德國的啟蒙運動中心地之一。貝多芬的父親把他作為“神童莫扎特”進行音樂技能培訓,但這一訓練沒有系統(tǒng)也無規(guī)律。貝多芬38歲之前的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內容有:4歲被父親關在屋子里練習鋼琴和小提琴;他8歲已能很好地演奏小提琴了,但公開表演并沒有成功。父親的打罵式訓教,深深地影響了小貝多芬的性格孤僻、孤立、易于冥思苦想。11歲遇到了具有啟蒙思想的良師聶耶費(Neefel C G,1748—1798)并開始跟隨正規(guī)地學習音樂,研讀了巴赫的《平均率鋼琴曲集》和艾曼紐爾.巴赫的鋼琴奏鳴曲等德國傳統(tǒng)音樂,同時也接受到了啟蒙運動的影響。在聶耶費的幫助下,13歲的貝多芬擔任了歌劇院的大鍵琴伴奏,并第一次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批鋼琴作品,有了“第二個莫扎特”之譽。貝多芬在貴族圈里的演奏生活,收獲到了生活溫暖和工作歡樂,并接觸且喜歡上了莎士比亞和萊辛的著作,更是崇拜歌德和席勒。17歲也得到了作曲家莫扎特的鼓勵和贊譽。貝多芬17歲時,其母親病逝,父親酗酒失聲,家境陷入貧困,他深深地飽嘗到了生活的困苦艱辛。在法國大革命爆發(fā)的前后幾年里,19歲的貝多芬思想逐漸地成熟,他在波恩大學旁聽了哲學課,接受了激進的啟蒙學者E.施奈德爾教授的幫助,此時寫了合唱曲《誰是自由人》,表達了對“啟蒙思想”的精神信仰。22歲的貝多芬又得到了作曲家海頓的賞識和鼓勵,是年秋天即告別了家鄉(xiāng)波恩,高高興興地來到了維也納定居。貝多芬在波恩時期的作品多是室內樂和篇幅不大的鋼琴曲,音樂風格基本上屬于海頓和莫扎特色彩般的樣式。
貝多芬22歲定居維也納后的第一位老師就是海頓,跟其學習對位法等。之后他廣泛拜師、博覽眾長,作曲技術和音樂理論穩(wěn)步提高。此時,他對法國大革命感興趣(日后寫有《第三“英雄”交響曲》欲獻拿破侖),關注社會問題。他24歲時,家鄉(xiāng)波恩的經濟來源中斷了,所以他經常參加貴族的演奏會以維持生計,同時在維也納樂壇贏得了聲譽。25歲舉行公開音樂會。26~27歲,先后旅行演出于布拉格、紐倫堡、柏林等地,并創(chuàng)作發(fā)表自己的作品,建立了自己的作曲家地位,提高了鋼琴演奏家聲望,此時他與弟弟通信有曰:我的藝術使我獲得了友誼和榮譽,也獲得了相當多的金錢。貝多芬這個時候的演奏也經常充滿了革命時代的火熱激情,與以前在貴族沙龍里的嫵媚風雅之風已完全不同。26歲時,耳聾加劇并失去了復聽希望,承受著苦悶的沉重打擊(對音樂家而言,極其痛烈)!28~30歲時,他以教授鋼琴和埋頭作曲為生,又舉行了自己的作品音樂會。28歲時,奧地利與法國建交后,他便出入法國大使府邸,直接接觸到鏗鏘有力的法國革命音樂音調,理解法國革命的意義,了解了共和國音樂家的社會地位,提高了對社會生活與音樂創(chuàng)作之間關系的認識。29歲時,完成《悲愴鋼琴奏鳴曲》;31歲時,完成《月光鋼琴奏鳴曲》;32歲時,完成《暴風雨鋼琴奏鳴曲》。此時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鋼琴演奏已經形成了鮮明的貝多芬風格中的戲劇性和哲理性的藝術特質。
約有10年的時間,貝多芬生活在貴族李希諾夫斯基的府邸并得以恩寵,但他有強烈的自尊心和人性的自覺性,強調“天才優(yōu)于頭銜”,這種思想發(fā)展為鮮明的“有點極端”的倔強性格。他對生活也曾經動搖徘徊過,因戀愛失意而煩惱,影響到肝臟健康;由于重聽的加劇使他深感痛苦,致使他由慷慨大度的和藹可親,而漸漸變得性情暴躁、容易猜疑。他也發(fā)現自己的理想、倔強性格、平等意識與現實生活的格格不入。他與貴族小姐朱麗葉塔的戀愛悲劇又一次無情地打破了他的生活幻想。32歲的貝多芬到了維也納近郊海利根斯塔特隱居,一度產生了死的念頭,同年10月在此地也寫下了“海利根斯塔特遺書”,但是,對于生活和藝術的熾烈熱愛,促使貝多芬在苦痛中自發(fā)地轉變成無所畏懼的英雄力量,他扼住了自身命運的厄運,藝術精神和人生力量得以巨大升華,使他進入了音樂藝術的創(chuàng)作成熟期,他的音樂會上演出的第一、第二交響曲、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清唱劇《基督在橄欖山》等音樂名著,就是誕生于這個時期。
33歲之后的貝多芬,擺脫了海頓和莫扎特的純古典形式,開創(chuàng)了表達熱情與主觀意境的新路徑,形成了個性鮮明的“貝多芬語境”。33~34歲完成了《第三交響曲(英雄)》,標志了貝多芬思想和藝術的成熟;34歲發(fā)表“熱情”鋼琴奏鳴曲,刻畫內心沖突、富有戲劇性色彩;35歲上演歌劇《費德里奧》序曲,初演失敗,后經4次修改并重演成功;36歲發(fā)表《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這是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充滿樂觀精神,是優(yōu)美抒情的田園詩。1807-1808年37~38歲的貝多芬創(chuàng)作完成了《第五交響曲(命運)》和《第六交響曲(田園)》。
貝多芬的藝術成就所展示出的音樂才氣和作曲功力,源于他“門里出身”的遺產基因、“虎爸”的幼教、天生的靈氣、日后的修煉、自醒化思辨、深刻的悟性和創(chuàng)新實踐中不斷探索進取的精神霸氣。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絕不是當下的“比賽獲獎”或“金錢委約”般的呻吟寫作,他是為了藝術和愛情,這一愛情就是對大自然的傾心戀愛,就是對人類尊嚴的藝術擔當。對于樂隊寫作中的諸如和聲疊置法、和聲交置法、和聲包圍法、旋律音色的交接法、音色的保留交接法、聲部層次的處理法、主調織體的處理法和復調織體的處理法等配器技法,音樂習者皆可信手“粘來”且公平分享,然而,《田園》音樂名曲的天地回響則是悟性靈氣的天籟之音,在其孕育誕生的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的生活閱歷和人文功力,又是必然的基礎保障。
對于《田園交響曲》的“溪邊景色”樂章(第二樂章),法國作曲家柏遼茲曾感悟說“無疑地,作曲家創(chuàng)作這個美妙的慢板時,是躺在草地上,他仰望著天空,聽著風聲,陶醉于周圍的光和音的柔和的反射中,同時,還注視著、傾聽著微細的白浪,當它們閃爍著,拍打著岸邊的石子,發(fā)出喃喃私語的時候,這真美極了”。[2](P364)柏遼茲是19世紀浪漫主義“標題音樂”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音樂語言具有突出的戲劇性特點。另一位“標題音樂”的杰出代表李斯特的音樂語言特征則富有突出的詩歌性意境。19世紀的“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是相對于“無標題音樂”(Absolute music又稱“絕對音樂”或“純音樂”)而言,前者是一種“綱領性”的“節(jié)目單”式的音樂作品(例如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后者是一種“只標示作品調性、作品體裁、作品編號”的著意于音樂情緒或藝術精神表達的音樂作品,其音樂語言具有典型的“非語義性”特征(例如巴赫的《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和李斯特的交響詩《前奏曲》等)。[3](P9)從這一對學科語境的音樂接受美學的學理考量,貝多芬《田園》的標題性和非標題性音樂內容皆而有之,其作品中的音樂形象和藝術哲理同樣深刻生動。《田園》音樂語言的“非語義性”,音樂情感和音樂情景的“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征,是音樂作品“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的本質特征。積累了“敗與成”音樂經驗的38歲的貝多芬,駕馭此類《田園交響曲》的藝術創(chuàng)作,完全具備了人文才氣和實務創(chuàng)新的功力。
20世紀上半葉的奧地利的音樂分析學家申克爾強調音樂的“音高的組織結構”,他曾指出:作品結構邏輯的嚴密和調性控制范圍有序有度,是貝多芬音樂感人的原因。然而,貝多芬作品中的戲劇性動力和標題性意蘊內容,是“純音樂”延伸的深刻藝術內容和音樂形象生動。貝多芬用音樂來反映社會生活內容和人生體驗,是音樂藝術發(fā)展史上的偉大的里程碑。[4](P250,248)《田園交響曲》是人類與“大自然上帝”的心靈對話,她那優(yōu)美壯麗般的驚天動地,是一種水到渠成化的音樂天成之精神元氣。這種崇高健壯的音樂藝術能量,對當下音樂文化智慧的生態(tài)護養(yǎng)具有“真善美”般的傳播意義。
最后,《田園交響曲》是人類崇尚自然且捍衛(wèi)自然的啟示錄,這種感天動地的田園親情,對當下人文心靈的優(yōu)美崇高具有潤澤意義。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表現了“通過奮斗取得勝利,通過苦難取得歡樂”的人生哲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表達了“自由、平等、博愛、共和”的人類歡樂幸福的理想。欣賞《第六交響曲“田園”》之余,又會自然地聯(lián)想到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F大調“春天”奏鳴曲》(小提琴與鋼琴演奏的第五小提琴奏鳴曲)和貝多芬摯愛大自然的〈F大調弦樂四重奏〉等作品,貝多芬的“自然”世界觀,是人類命運、智者英雄和自由歡樂的人文綜合體,這一自然觀念,來自貝多芬年輕時代的文學修養(yǎng)、哲學熏陶、德國古典文化群落的哺育和革命覺悟及其進步行為的自律。
音樂是“三度”創(chuàng)造的藝術,一度是作曲,二度是演奏,三度是音樂欣賞者的“音樂耳朵”。音樂審美聆聽的過程,是“音樂耳朵”看到“音樂形象”及體驗藝術情感的創(chuàng)造過程。
《田園》第一樂章的“初到鄉(xiāng)村時的愉快心情”,讓人吸到清新的空氣,聞到泥土的芳香,看到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和天空明朗以及當下“農家樂”時尚。第二樂章的“溪邊景色”,讓人看到清幽的小溪,聞到綠草的甘甜。第三樂章的“鄉(xiāng)民們的歡樂集會”,讓人感覺到樸實民風的幸福歡暢,看到人們滿面容光,自然分享收獲的喜悅景象;也想到了當下的“大媽廣場舞”和“高大上會所”的生活似乎醉生迷茫。第四樂章的“暴風雨”,是對心靈的沖刷,是對人性的洗禮,是呼喚意志堅強。想到了“城市建設不要抄襲”和“城鎮(zhèn)化不要‘房地產’化”以及“安全餐桌”之警鐘敲響。第五樂章的“暴風雨過后的愉快與感激心情”,讓人親近到了大自然,感覺到“心安之處,即是故鄉(xiāng)”的人生溫暖。這個感恩般的主題旋律和音樂篇章,猶如春天里的第一顆枝芽,似如春天里的第一聲驚雷,對人類的欲望敲響了警鐘:與大自然和平共處哦!與地球文明友好吧!人在天地之間,衣食取天地之精華,享日月之靈光,健壯成長,享度一生?!疤祉數叵笔乔閼眩秦熑螕?。天地呵護之恩勿忘報,大自然的潤澤懷抱勿忘形。《田園》在高于自然哲學的音樂信息中,教育我們打開鳥籠,放下正在瞄準的獵槍,讓鳥兒在藍天白云中自由飛翔。
陶淵明《歸田園居》“羈馬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人們腳踏在泥土之上,就會有怡然的生活適意。“人心和平”是20世紀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的一生追求。對于18-19世紀交替中的歐洲工業(yè)文明,貝多芬擔心會失去“人心和平”,他厭惡人工修建公園、討厭法國宮廷式花園、痛惡把鳥兒關在籠子里觀賞?!氨R梭的崇拜者”貝多芬認為,“自然律”與“道德律”的和諧統(tǒng)一是人類夢想,大自然不僅是生活勇氣的源泉,也是凈化靈魂和道德教育的神殿?!短飯@》喚醒了“與大自然疏遠陌生”的當下人熱愛且護衛(wèi)大自然的天性,讓人意識到了人類的自身美及其生命的真實意義。
貝多芬是音樂文化史上的堅持理想且完成生命意志的典范。他認為,要做個一個正直的人,熱愛自由尤其高于一切,即使面對一位君主,也絕不出賣真理。與命運搏斗的英雄“樂圣”,雖然經歷苦難和動亂、耳鳴失聰打擊,他卻能以自己的藝術理想和文化信念,運用音樂鼓舞世人不向“命運”低頭,以“歡樂”贊美人類和平,以“田園”呼喚幸福久遠。今天的人們相信,30年后,鄉(xiāng)村會變成新的人類家園,“以人為本”將生成為“以自然為本”,城市的維修成本極其高昂,城市將成為破壞的代名詞。面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現象,文學家莫言也撰文吶喊:人類的好日子已經不多了!《田園交響曲》音樂文化告訴我們:大自然中的青山綠水是人類生活美好的幸福家園。
[1]趙鑫珊.貝多芬之魂[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
[2]孫繼南.中外名曲欣賞[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
[3]洪波.器樂欣賞基本知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4]楊燕迪.音樂的人文詮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鐵曉娜]
On the Instrumental Music Expression and Its Humanistic Read ofPastoralSymphony
ZHANG Jianguo
(Art School,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Huzhou 313000, China)
Beethoven’s Sixth Symphony is the orchestral Sonata, also known as thePastoralSymphony,whichisbasedontheMemoriesofPastoralLife.However,itismoreemotionalthanthephoneticdescription.Itisthemaincontentofthispapertostudytheinstrumentallanguage,themusicalconceptionofthetitle,thespiritualstateof“puremusic”,theartisticvalueoftheworksandthepositivesocialsignificancefromtheperspectiveofmusicalinstrumentationandorchestration. “PastoralSymphony”instrumentalmusicisvividandfullofbeautifulemotions,whichoptimizesthecurrentpublicartappreciationofthequalityofmusic,thecurrentmusicminorityartlearningbehaviorandrecoversthecomplexofhumanitywhichisnature-oriented.
PastoralSymphony;musiclanguage;instrumentalexpression;titlemusic;puremusic
2016-09-25
張建國,教授,從事鋼琴演奏藝術教學、音樂分析與審美教育研究。
J657
A
1009-1734(2016)11-008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