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
主持人語:
本期專欄刊登的兩篇文章,都涉及史學理論及史學史領域很有意義、很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謝保成教授所撰《馬克思主義與歷史考據》一文,在今年第一期本專欄主持人語已作了預告,因為作者所提出的問題不僅有理論價值,而且對于當前史學研究很有借鑒意義。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是我們要堅持和不斷發(fā)展的,那么它與以往許多學者所重視的嚴密考證的治史方法是否互不相干呢?20世紀中國史學演進中,馬克思主義史學和新歷史考證學是人們公認的兩大主要學術流派,我們對于二者之間的關系又應當怎么看待呢?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同時又是科學的思想方法論,是人類優(yōu)秀文明的當然繼承者和合乎邏輯的發(fā)展。因而它與歷史學中的實證方法自然也有許多相通之處。唯物史觀也強調搜集史料,要求占有充分的材料;同樣重視對材料的考辨,去偽存真,重視史料出處的環(huán)境,重視甄別、審查的工作,務求立論有堅實的史料依據;同樣遵從孤證不能成立的原則,遇有力之反證即應放棄,訓練嚴謹、科學的態(tài)度,反對主觀臆測,所得的結論必須經受住事后的驗證,發(fā)現(xiàn)原先認識有錯誤迅即改正,決不諱飾;同樣要求尊重前人的成果,同時又反對盲從,學貴獨創(chuàng),要有所發(fā)現(xiàn),不斷前進,等等。諸如此類,因為都是做學問的基本方法和原則,所以唯物史觀與實證史學都是相通的。唯物史觀又是總結了歐洲近代哲學、經濟學、社會主義學說和歷史學最高成果的科學思想體系,因而它又遠遠高出于實證史學。20世紀學術史一個重要的現(xiàn)象,就是在1949年以后,一批原先有扎實考證功力的學者,由于學習和掌握了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將科學歷史觀的指導運用到學術研究中,他們原先的實證史學研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而將20世紀新歷史考證學提高到新的階段;同時,他們的成就也成為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一個部分。謝保成教授的文章則是從理論上闡發(fā)馬克思主義與歷史考證方法二者之間的關系的專題論文,其重要價值即在于此。作者在文中強調: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把“顯微鏡下解剖瑣事”作為一種研究問題的思維方式,以風格的嚴謹、方法的縝密創(chuàng)立了他們的學說,成為重視考據和善于考據的典范。唯物主義歷史觀是深刻的理論論證和豐富的歷史實例緊密結合的經驗總結,是不斷得到驗證的唯一科學的歷史觀。從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研究,必須具備深邃的理論思維、厚重的歷史知識,并善于歷史考據,才能不斷抵制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充實、完善和發(fā)展唯物主義歷史觀。這些論述,相信能給予讀者十分有益的啟發(fā)。
劉永祥博士所撰《“疑古”之外的學術追求——顧頡剛的通史編纂構想與實踐》一文,同樣論述了很有理論價值的問題。作者認為,顧頡剛是20世紀新歷史考證學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以往很少有人注意到顧頡剛學術的另一面,即中國通史編纂;實則,顧頡剛在九一八事變以后,曾在多種場合下表達對于編纂中國通史的重視,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主張,頗有理論認識意義。作者進而提出:“細加比照,顧頡剛的通史編纂思想基本來源于梁啟超的‘新史學’?!薄笆聦嵣?,梁啟超所建構的與中國傳統(tǒng)史學相區(qū)別、與西方現(xiàn)代史學相接軌的‘新史學’范式,在五四以后被不少史家完整地繼承下來并加以拓展,尤其表現(xiàn)在中國通史編纂領域,而且諸多理念對其他兩派學者產生不小的影響。顧頡剛在通史編纂思想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與梁啟超‘新史學’的一脈相承,即為此增添了一個絕佳的例證。”作者所作的上述論證,肯定也能夠引起研究者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主持人:陳其泰,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