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文理學院,山西太谷030801)
譯道有法,譯無定法
——《道德經(jīng)》翻譯差異及原因探究
王毅
(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文理學院,山西太谷030801)
以中國學者辜正坤與英國漢學家Arthur Waley的譯本為藍本,探討譯本差異及其背后的個中緣由。辜譯準確而精練,Waley譯達意而詳細;兩譯本的不同可歸因于語言差異、文化差異、譯者主體性。
道德經(jīng);翻譯;差異對比
《道德經(jīng)》是中華文化中的至寶,歷來為國人傳頌。不僅如此,對其的翻譯業(yè)已歷史久遠。王岳川在《道德經(jīng)》Arthur Waley譯版序言中提到“最晚在隋代,《道德經(jīng)》一書就傳到了日本?!盵1]29根據(jù)辛紅娟等的研究,“《道德經(jīng)》的英譯本多達一百八十多種?!盵2]然而諸多譯本對其的翻譯可謂千姿百態(tài),不盡相同。本文以國內(nèi)學者辜正坤及國外學者Arthur Waley譯本為研究對象,以實例論證對比為研究方法,試圖揭示譯本差異存在的原因,希望有助于推進《道德經(jīng)》翻譯的進一步發(fā)展。
《道德經(jīng)》作為萬經(jīng)之首,雖篇幅短小,但內(nèi)涵豐富。Waley是英國鼎鼎有名的漢學家,為中國文化西漸做出了卓越貢獻辜正坤是中國著名學者,譯注了多部中國古典作品。兩人均對《《道德經(jīng)》》的翻譯傾注了大量心血并產(chǎn)出了各自的譯作。但是兩譯本在諸多地方展現(xiàn)出不同之處。下面筆者就兩譯本分別從詞、句、篇三個層面開展比較分析。
(一)詞譯層面
筆者在此分別就詞譯結(jié)構(gòu)及詞譯文化彰顯進行對比分析。
1.詞譯語言結(jié)構(gòu)
且以《道德經(jīng)》第3章為例: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a.難得之貨
辜譯:rare goods[3]65
Waley譯:products that are hard to get[1]9
b.智者
辜譯:wise men[3]65
Waley譯:any who have knowledge[1]7
通過對比,不難看出,辜譯顯簡潔,Waley譯顯復雜。對于“難得之貨”,辜用2個英語單詞,譯為“稀有之物”,語義不無恰當。因為人人皆知“物以稀為貴”。正因“稀有”,所以“難得”。反觀Waley之譯,使用6個詞的定語從句,語義傳達亦是完全正確。對于“智者”的翻譯,辜同樣只用2詞,簡單明了;Waley使用4個詞的定語從句,同樣譯出其義。
2.詞譯文化彰顯
且看《道德經(jīng)》中的“天下”譯:
a.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道德經(jīng)》第二章)
辜譯:The whole world knows the beautiful as beau tiful[3]61
Waley譯:every one under Heaven recognizes beau ty as beauty[1]5
b.為天下式(《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
辜譯:regard it as the pattern of all things[3]121
Waley譯:testing by it everything under heaven[1]47
不難看出,兩位譯者對“天下”的翻譯均譯出了該詞的語義含義。然細品之下,會發(fā)現(xiàn)兩人仍有不同之處。辜譯根據(jù)具體語境分而譯之,譯例a中譯為“天下人”,譯例b中譯為“天下物”;Waley譯兩例中均譯為“under heaven”。根據(jù)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heaven一詞的釋義為“In some religions,heaven is said to be the place where God lives,where good people go when they die,and where everyone is always happy.It is usually imagined as be?ing high up in the sky.”[4]該詞翻譯過來即是“天堂”。
(二)句譯層面
a.《道德經(jīng)》第十二章: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辜譯:Rare goods goad man into stealing[3]89
Waley譯:Products that are hard to get Impede their owner’s movements[1]29
老子在這一章中利用種種例子闡述了過多物欲的危害性。但具體到細節(jié)之處,不免有理解歧義之處。辜將其譯為“稀有物品刺激人偷盜”,認為太多物欲不利于人的修身養(yǎng)性,甚至會引誘人墮落到做雞鳴狗盜之地步。因此他將其提升到人格修養(yǎng)層次,以危險后果明示,警示、勸誡之意不言自明。Waley則根據(jù)語言結(jié)構(gòu)譯其表層信息:“難得之物阻礙物主的行動”,因為攜帶珍稀之物可能會因擔心丟失而費心費神,亦或因招致盜賊而延宕物主的行動。兩者雖譯道不同,但最終寓義相通。
b.《道德經(jīng)》第十四章: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辜譯:Above it there is no light;
Below it there is no darkness[3]95
Waley譯:Its rising brings no light;
Its sinking,no darkness.[1]29
本章是老子關(guān)于“道”的本體論—“道”似實存還虛化,玄奧莫測!此句即是對“道”的部分描寫。辜譯將“上”“下”分別視為介詞,描述了“道”之實體所處的周遭環(huán)境;Waley則將“上”“下”視為動詞,呈現(xiàn)了道之上下飄忽運動之特點。
(三)篇譯層面
筆者以《道德經(jīng)》第九章為例,試從篇譯內(nèi)容和篇章敘事方式兩方面展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辜譯:One should stop in due time
Rather than fill it to the brim.
When a point is whittled too sharp,
Its sharpness cannot remain long.
When a hall is full of gold and jade,
Nobody can keep them long;
When a man of wealth and rank is arrogant,
He is looking for calamity upon himself;
When one succeeds and subsequently retires,
He follows the true way of Heaven.[3]81
Waley譯:Stretch a bow to the very full,
And you will wish you had stopped in time;
Temper a sword-edge to its very sharpest,
And you will find it soon grows dull.
When bronze and jade fill your hall
It can no longer be guarded.
Wealth and place breed insolence
That brings ruin in its train.
When your work is done,then withdraw!
Such is Heaven’s Way.[1]19
1.篇譯內(nèi)容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這句話的意思是“執(zhí)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保長久”。辜譯將“盈”譯為“brim”,忠實原文,而且中國俗語有云“月盈則虧,水滿則溢”,鮮明形象立馬躍然紙上,堪稱佳譯。Waley譯將此句“水”的意象換為“弓”,乍看悖于原文,不符文意。但正如Waley所說,“此處的翻譯意在與下文sharpen a sword形成對仗”。譚業(yè)升指出“隱喻翻譯一直以來都是跨語言、跨文化研究的話題”,“隱喻翻譯策略之一便是替換意象,達成目的語的翻譯對等”。[5]“張弓有度,過張則折”也是人人都知曉的生活經(jīng)驗,所以意象的替換并不會有損隱喻意義的傳達。反而使結(jié)構(gòu)不但顯得對仗整齊,更是形成了英語中的押頭韻,讀起來朗朗上口。
2.篇章敘事方式
通過對比翻譯,筆者發(fā)現(xiàn)《道德經(jīng)》第九章的兩個譯文篇章敘事方式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主語用詞上。辜采用第三人稱“he”“one”“a man”等詞,從第三者視角展開敘述,顯得客觀傳達文意;Waley采用第二人稱“you”“your”等詞,似乎與讀者展開對話,勸誡語氣顯得強烈。但整體而言,兩譯本對于文本意義的傳達并無二致,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辜譯和Waley譯《道德經(jīng)》之間在諸多層面存在著眾多差異。原因何在?筆者經(jīng)過進一步分析認為,兩譯本的差異可歸因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語言差異
眾所周知,漢語屬漢藏語系,英語屬印歐語系,兩者語言結(jié)構(gòu)大相徑庭。潘文國指出“相對而言,漢語語法具有柔性或彈性的特點,而英語語法則更具有剛性特征”。[6]漢語而言,定語短語及從句可置于名詞之前或后;英語而言,定語多置名詞之前,從句則置名詞之后。辜將“難得之貨”“智者”分別譯為“rare goods”和“wise men”意在簡明扼要,傳達語義;Wale將之以后置定語從句形式譯出,不僅想要傳義,而且意在呈現(xiàn)漢語之語言結(jié)構(gòu)。同樣,付正玲的指出“每個古漢字都具有強大的表意能力,其獨特的語法結(jié)構(gòu)使得字與字之間的斷與連,都會產(chǎn)生完全不同的邏輯意義”[7],兩譯者對“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理解的不同當歸根于漢語語言的模糊性特點。再者,對于“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辜正坤和Waley分別從抽象人格層面和具體人為行動層面呈現(xiàn)出不同的翻譯,這也是漢語語言語言多義性導致的不同結(jié)果。正如毛榮貴指出“漢語重模糊”“英語喜確切”[8]。英語語言的單一確定性滿足不了漢語的多意指向性要求,辜譯把翻譯重心放在了物欲對人格修養(yǎng)的危害,Waley則著重譯出客觀世界物、人之間的相互作用。
(二)文化差異
從兩位譯者對“天下”一詞的翻譯,可以窺見文化差異在文本翻譯中留下的烙印:辜理解的“天”為客觀物質(zhì)世界之天,體現(xiàn)出譯者唯物主義的文化取向;雖然Waley著力本著客觀忠實的態(tài)度去闡釋《道德經(jīng)》,但自身免不了受到基督教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將“天下”譯為“天堂/天國之下”,應可看作譯者意識主控下的“文化無意識”的產(chǎn)出。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翻譯會因文化差異而產(chǎn)出不同的譯本。
(三)譯者主體性
通過對比兩譯本,筆者發(fā)現(xiàn)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隨處可見。從遣詞上來講,“持而盈之”一例中,辜采用忠實譯法,Waley則通過意象替換,增強譯本生動性,可讀性;從句子層面上,“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辜從人格修養(yǎng)層面進行翻譯,Waley從物體相互作用層面進行闡釋;篇章層面上,從對《道德經(jīng)》第九章的分析不難看出,辜譯使用第三人稱he”做人稱主語,力求客觀忠實,以理性之他者身份進行翻譯;Waley則用第二人稱“you”為主語,以對話參與者之身,感情色彩更為強烈。這一切均是譯者主觀自我策略抉擇的問題,均是譯者主體性的具體體現(xiàn)。
《周易·系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這句古語充分道出了把握文本語意的高難度特點。《道德經(jīng)》語言本身的模糊性、詞語內(nèi)涵的變動性、語義外延的無限拓展性以及文本隨著時間流轉(zhuǎn)而產(chǎn)有的時空性等諸多因素都使得這部巨著的理解難度大大增加。如果再涉及兩個不同文法系統(tǒng)的轉(zhuǎn)碼,不同文化傳統(tǒng)的碰撞,不同譯者個體的認知能動性等方面,翻譯的難度更是可見一斑。但另一方面,這所有的一切也為文本理解及闡釋的多維性提供了可能,張隆溪認為“詩本身就提供了多元理解的可能……翻譯的理解是多元的”[9],最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翻譯文本產(chǎn)出就不顯得那么不可理喻了,辜正坤和Arthur Waley兩位譯者的譯作便是有力的例證。
通過比較,筆者認為辜正坤和Waley在《道德經(jīng)》翻譯上各有千秋:辜譯準確而精練,Waley譯達意而詳細。兩者在一些地方理解和表達的不同歸根于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文化思維及個體主觀選擇。兩人的譯本充分說明翻譯活動本身的多維性,正所謂“譯道有法,譯無定法;各行其法,萬法歸一”(此處的“一”指的是意義的彰顯)。最后筆者認為,正是翻譯闡釋的多維豐富了文本的意義,使得《道德經(jīng)》更加充滿張力和活力,這對于它在世界范圍內(nèi)更廣泛的傳播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意義。
[1]Arthur Waley.Tao Te Chi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2]辛紅娟,高圣兵.追尋老子的蹤跡——《道德經(jīng)》英語譯本的歷時描述[J].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
[3]辜正坤.老子道德經(jīng)(英譯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英)霍恩比.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Z].第6版.石孝殊,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818.
[5]譚業(yè)升.跨越語言的識解——翻譯的認知語言學探索[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119-120.
[6]潘文國.漢英語言對比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0:224.
[7]付正玲.翻譯中的模糊語言——《道德經(jīng)》第一章的英譯分析[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8]毛榮貴.翻譯美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5:295-296.
[9]張隆溪.闡釋學與跨文化研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181.
責任編校 秋晨
H315.9
A
2095-0683(2016)06-0081-03
2016-10-19
2016年度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校級青年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zxsk2016008)
王毅(1987-),男,河南鎮(zhèn)平人,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文理學院外語系教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