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吳玲玲
(1.河南大學圖書館,河南開封475000;2.四川廣播電視大學文法學院,四川成都610000)
郭祥正詩歌中的儒家情懷
楊宏1,吳玲玲2
(1.河南大學圖書館,河南開封475000;2.四川廣播電視大學文法學院,四川成都610000)
作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的知識分子,崇尚自由、個性的詩人郭祥正,其思想中占主導地位的依然是儒家思想信仰,他的詩歌多處體現(xiàn)了儒家之濟世理想、忠君愛國、關注現(xiàn)實、孝親愛子、修身養(yǎng)德以及仁者愛人的觀念。
郭祥正;郭祥正集;儒家情懷
作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的知識分子,崇尚自由、個性的詩人郭祥正,其思想中占主導地位的依然是儒家思想信仰,表現(xiàn)在詩歌創(chuàng)作當中,體現(xiàn)最多的是儒家情懷。
深受儒家濟世思想影響的絕大多數(shù)中國古代讀書人以治國安邦為終身奮斗目標,孟子說:“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盵1]《滕文公下》,頁142只有出仕,謀得官位,才能實現(xiàn)抱負,展示才華。郭祥正詩歌中體現(xiàn)最多的儒家情懷是濟世理想,“獨善名易滅,兼濟垂不朽”[2]《高鴻送唐彥范司勛移蘇守》,輯佚卷2,頁539,即使自己仕途坎坷,屢遭打擊,仍然渴望濟天下、救蒼生:
彈劍思經(jīng)綸,悲歌負陽春。逢時不自結明主,空文亦是尋常人。君不見太公辭渭水,謝安起東山,日月再開天地正,龍虎感會風云閑。又不見屈原澤畔吟《離騷》,漁翁大笑弗餔糟,可行則行止則止,胡為憔悴言空勞。夫君之名振朝野,道行諫聽逢時者。南州豈足舒君才,天門夜詔星車回。紫皇之真人,造化無嫌猜。往將和氣輔舒慘,不令地下萬物同寒灰。功成收身彩云里,坐酌千觴浮玉蕊。麻姑王母相經(jīng)過,醉來共泛瑤池水。樂亦不可盡,名亦不可窮。愿學李賀逢韓公,他日不羞蛇作龍。[2《]上趙司諫悅道》,卷10,頁184
此詩作于嘉祐五年(1060),郭祥正26歲,正在德化尉任上,詩里充滿了對個人才能的絕對自信和自傲,他以馮諼、姜尚、謝安自詡,雖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又身居盛世,卻無緣與明主相知,君臣際會,接著筆鋒一轉,又故作豁達之語,屈原的命運和自己的狀況不正相同嗎?與其被漁者嘲笑,不若“可行則行止則止”,何必徒勞憔悴如斯?然而以濟世為己志的理想?yún)s不是那么容易放下的,于是詩人在頌揚趙司諫(趙抃)之后,勸慰他勿失志向,有朝一日定能重新入朝,再受重用,由此也可以發(fā)現(xiàn),郭祥正期待實現(xiàn)濟世宏愿,“盡書政績表中州”[2]《蜀道難篇送別府尹吳龍圖仲庶》,卷15,頁250,因此最終還是委婉地向對方請求,希望對方能夠慧眼識珠,像韓愈舉拔賞識李賀一樣,給自己一個以蛇作龍的機會。仕途坎坷、有功不賞之時,祥正也屢屢發(fā)出不如歸去的感嘆,并且辭官歸隱,但是詩人胸中之報國熱情沒有完全消失,“積學久未遇,忠言今可施。請君略細故,吐出胸中奇。悉救當世弊,自結明主知”[2]《送黃吉老察院》,卷6,頁124。他不甘困于小邑,依舊寄希望于他人舉薦,數(shù)次上書以求汲引,已屆不惑之年,仍然壯心不已。由于李承之汲引,郭祥正被起用知汀州、攝漳州,到任之后,他認真地履行著地方官職責,關注民生疾苦,勤政為民,治理水患,為當?shù)匕傩账Q頌。繁冗復雜的公務之余,詩人登臨游覽名山大川,面對氣勢壯闊的高山,詩人胸中涌起一股豪邁的濟世報國之氣:
歷陽望姑孰,撫掌衣帶隔。卻瞻天門山,落日一雙碧。不如云中鳥,自在鼓兩翼。冠裳漫羈紲,發(fā)綠今已白。功名隨浮煙,所得乃祿食。天兵下安南,獠穴須滅跡。騰山吼豺虎,跨海轟霹靂。殺氣暗南溟,萬古一洗滌。借令伏波在,縮手定嘆息。男兒逢此時,弗往荷矛戟。胡為守文法,銖銖較朝夕。終當解官去,大艦掛長席。乘風卷云濤,載月奏玉笛。不作凌煙人,猶為釣鰲客。誰能對鄉(xiāng)關,跬步歸未得。[2]《東望》,卷4,頁75
時光流轉,年紀老大,突然想起安南此刻的戰(zhàn)事來。對曾經(jīng)隨大軍征服梅山洞蠻、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場面的詩人來說,沙場上建功立業(yè)無疑是極有吸引力的。
郭祥正深受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君孝親觀念影響,在他的詩作中,經(jīng)??梢砸姷饺缋隙拧耙伙埼磭L忘君也歟”[3]《王定國詩集敘》,卷10,頁988的忠君思想。他的詩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歌頌堯舜之治或者頌揚天子的詩句,如“琴聲寫出堯舜心,堯舜愛民無遠邇”[2]《武溪深呈廣帥蔣修撰》,卷3,頁33,“況逢堯舜治,面內(nèi)來左衽”[2]《同阮時中秀才食筍二首》其一,卷3,頁51,“君臣若堯舜,明良互賡酬”[2]《安中尚書見招同諸公登雨華臺》,卷6,頁122,“我曹幸遇堯舜時,田中谷稔牛羊肥”[2]《姑孰乘月泛漁艇至東城訪耿天騭》,卷10,頁183,“天子聰明繼堯舜,廟堂論道皆伊霍”[2]《贈孫郎中景修》,卷10,頁186,“我宋真人啟閶闔,堯舜之運重昭昭”[2]《奉和安中尚書同漕憲登長干塔》,卷13,頁231等等。無論表達何種主題,他總能聯(lián)想到君王之恩澤,常常在詩歌當中稱頌君主,歌唱王朝盛世,即使在諷刺黑暗現(xiàn)實、同情人民疾苦的詩歌中,仍然時時不忘夸贊君主之賢德。如《漳南書事》一詩,本意是表現(xiàn)水災給漳南民眾帶來的毀滅性打擊,前半首寫得凄惻慘怛,令人痛徹心扉,但是詩人卻在詩的后半加入“況今大上圣,治具嚴且密。騎馬藏民間,教兵授神筆。四夷還舊疆,百辟奉新律。固宜集和氣,祥瑞為時出”等歌詠皇朝文治武功的語句,旨在說明整個社會還是一片安定繁榮的景象,君王是賢明的,僅僅是小小的漳南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一些狀況,使得整首詩思想性大大削弱。登臨游覽之詩中也會出現(xiàn)如“而今君臣正相樂,法弊一一新更張。監(jiān)司精明郡縣肅,國無忠憤惟循良”[2]《采石亭觀浪》,卷9,頁173的頌揚之詞,盛贊當今朝廷上下君臣相合、社會安定,不再會有“汨羅之魄”的冤屈了。送別友人之作也不忘對上位者夸贊一番,“況逢至治朝,日月開二圣”[2]《送孫公素朝奉還臺》,卷5,頁97。奉呈酬答之時必然說上一句“如今天子治文明,柔遠懷來不用兵”[2]《武溪深呈廣帥蔣修撰》,卷2,頁33,對君主無比忠誠。
郭祥正心系天下、憂國憂民,對國家君主忠貞不渝,而這種忠君思想往往與對現(xiàn)實的關注和批判聯(lián)系在一起,表現(xiàn)在保家衛(wèi)國與反戰(zhàn)情緒的糾結、反對國家內(nèi)亂、控訴社會丑惡現(xiàn)象和要求革除弊端匡救時弊。
詩人以全天下為己任,無論身處何地,自己是何種身份,始終不忘國家大事,對國事保持著清醒的認識。他清楚地看到到國家在內(nèi)政外交中面臨的困境,痛快指摘時弊:大宋朝廷內(nèi)政上“法密吏愈偷,食眾財益虛。末大本漸弱,豈在專防胡”[2《]送胡與幾被召赴闕》,卷6,頁114律法嚴密卻令官吏們更加怠惰;冗官、冗兵、冗費導致財政困窘,削弱國之根基,危機不僅僅只在國門之外。外交上“鬼章雖獲萬國賀,防邊未可旌旗空。中原將帥誰第一,愿如衛(wèi)、霍皆成功?!盵2《]南雄除夜讀老杜集至歲云暮矣多北風之句感時撫事命題為篇》,卷8,頁162他憂心國家軍備廢弛,渴望邊疆安定,“西人未柔服,長策在諸公”[2]《黃山二首》其一,卷18,頁292,“朝廷近日無新事,只恐西戎尚擾邊”[2《]將至五羊先寄穎叔修撰》,卷22,頁363。他認為治國之道在于一個“仁”字,“唯仁乃無敵,四海同一家”[2《]題雨華臺》,輯佚卷1,頁528,因此他極為反對戰(zhàn)爭與內(nèi)亂。
邊兵不覺西人至,麟州倉卒城門閉。城中帶甲僅防城,城外生靈任凋斃。元戎底事不防秋,千里郊原戰(zhàn)血流。謾說知兵范仆射,未免君王西顧憂。[2]《麟州嘆》,卷16,頁263
此詩題目中之“麟州”,當為明人所說之麟州城,其址“在神木縣北四十里,本漢新秦地,唐置此州,宋因之,金陷于夏”[4]卷36??肌端问芳o事本末》,西夏曾兩次用兵麟州,第一次“(元豐六年)五月,夏人寇麟州神堂砦,知州訾虎躬督兵出戰(zhàn),敗之。詔虎自今毋得輕易出入,遇有寇邊,止令裨將出兵趕逐,恐失利損威,以張?zhí)攧?。”[5]《西夏用兵》,卷40,頁394正是朝廷這種不得輕易出入,對敵寇僅僅采取“趕逐”的政策,導致了戰(zhàn)爭失利。元祐六年(1091)“九月,夏人寇麟州,又寇府州?!盵5]《西夏用兵》,卷40,頁396詩開頭敘寫麟州城守將昏聵,直到敵軍兵臨城下才倉促派兵應戰(zhàn),抵御敵軍的辦法竟然是關閉城門,堅守不出,任由敵人在城外燒殺搶掠,不顧城外生靈,造成“千里郊原戰(zhàn)血流”的慘狀。詩人最后批評執(zhí)政者不能知人用人,“謾說知兵范仆射,未免君王西顧憂”,在客觀描述中傳達出反戰(zhàn)情緒。戰(zhàn)爭之外,內(nèi)亂也同樣給社會帶來深重的災難:
元祐丙寅春,新昌有狂寇。名探其姓岑,厥初善巫咒。南民欣尚鬼,來者爭輻輳。經(jīng)年惑群眾,詭術遂潛構。摧城止三闞,排鋒唯撒豆。竹竿變鎗旗,銳兵莫吾斗。此事古未聞,造意無乃陋。蚩蚩彼何知,丁壯擁前后。長驅向城郭,塵土翳白晝。刺史亟閉門,神理默垂佑。城頭無百兵,坐待五羊救。賊中眾所見,戢戢羅甲胄。須臾薄寒陰,凍立多僵仆。平明若鳥散,賊本未遑究。權帥計倉卒,遣將速誅蹂。貪功恣殺戮,原野民血溜。嬰兒與婦女,屠割僅遺脰。傳報及南昌,新帥若煙走。入境亟止殺,渠惡用機購。逾旬果獲探,腰斬余悉宥。朝廷方好仁,帥略實能副。臺章請褒賞,詔語優(yōu)以懋。撫綏聊借镵,侍從爾來復。身居江湖上,名近日月右。麟兒隨飛龍,陰騭資貴富。彼美南山松,落落千丈秀。終為廊廟器,未許連城售。吳、毛持漕節(jié),文彩爛錦繡。發(fā)為《新昌行》,洪鐘待誰扣。我將磨蒼珉,為公悉镵鏤。[1《]新昌吟寄穎叔待制》,卷5,頁111
詩人采用紀實筆法講述了發(fā)生在元祐元年(1086)春天新昌地區(qū)的一次內(nèi)亂。新昌,宋代屬嶺南道,峰州管轄[6]卷170,屬于今天兩廣一帶。這次內(nèi)亂由一名岑姓之人發(fā)起,此人善用巫咒祝禱之術,因新昌土俗好巫鬼之風,內(nèi)亂很快便席卷整個新昌地區(qū),憑借怪力亂神之說,這群烏合之眾,揭竿為旗,居然攻城略地,圍攻新昌縣城,卷起的塵土遮天蔽日。詩人不禁感嘆,這樣的事情聞所未聞。面對這群暴民,新昌刺史居然只會關閉城門,坐在家中向上天祈禱求得庇護,城頭上無兵守御,大家枯坐等待救援。天氣轉寒,賊眾多凍死倒斃,天剛亮便如鳥獸般逃走。本來應趁機將賊人一舉拿下,可惜代理將帥貪功冒進,全無智計,縱兵肆意殺戮,流血遍野,平民百姓無辜受死,嬰兒婦女被殘害,只剩頭頸。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慘烈的戰(zhàn)場畫面,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內(nèi)亂固然令詩人痛心,但更痛苦的是看到朝廷用人不當,將帥無能,連人民基本生存權利都無法保障,詩人對掙扎在死亡在線上的民眾寄寓了深切同情。
詩人經(jīng)常在詩歌中抨擊時弊,或記載官吏貪婪,迫害民眾;或描寫人民生活困苦,卻仍然要擔負沉重的賦稅,詩中充溢著詩人的不平與憤懣?!皡s治歷川獄,幽憂坐空堂。有女殺其母,逆氣凌穹蒼??たh失實辭,吏侮爭持贓。辟刑固無赦,何以來嘉祥。髙垣密閽禁,但覺白日長。茫然思舊游,今成參與商。世網(wǎng)未能脫,樂事安可常。咄嗟勿重陳,昏昏燈燭光?!盵2]《春日懷桐鄉(xiāng)舊游》,卷4,頁74子女弒親,乃是重罪,歷陽官吏卻貪贓枉法,徇私舞弊,隱瞞罪行,踐踏法律。對于朝廷的賦稅與救濟制度,祥正也頗有微詞,“三歲悲農(nóng)事,官倉亦已貧。敕書雖赦獄,恩澤未蘇民。南國供輸大,中宵涕泗頻。一心隨草木,無復念沉淪?!盵2]《農(nóng)事》,卷18,頁289官倉已無存糧,如何解救人民之饑餓問題?朝廷雖然下詔赦免罪人,但是這種恩澤卻無法真正實施于民。閩南地區(qū)賦稅不減,每思及此,詩人便徹夜難眠,涕淚難禁。大概只有讓自己的心如同草木般無情才能免于沉重與痛苦吧。面對可能到來的饑饉,朝廷救助無方,恩澤不能及于下民;農(nóng)業(yè)凋敝,朝廷賦稅卻不予減免,導致災情更加嚴重,身為地方之父母,詩人既心痛又無奈。揭露課稅弊端的詩還有《墨染絲》:
繰絲自喜如霜白,輸入官家吏嫌黑。手持退印兢傳呼,倏見長條染深墨。墨絲歸織家人衣,別買輸官吏嗔遲。寄言夷狄與三軍,汝得豐衣民苦辛。[2]卷16,頁262
詩人代民寄言:官吏弄權坑害百姓,將上好的白絲染成黑色,百姓只能重新購買白絲納稅。這些白絲織成精美的衣物供給夷狄作為歲幣和三軍將士們的賞賜,你們可曾知道你們身上的豐衣凝聚著人們多少酸辛與痛苦?
詩人對社會弊端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認為國家已經(jīng)到了非常危急的時刻,“用廣財已乏,官冗人愈卑。政寬法不舉,將懦邊無威。家家侈聲樂,淳源變澆漓。土木絢金碧,佛仙兢新祠。此乃心腹疾,豈止為瘡痍”[2]《送黃吉老察院》,卷6,頁124,因此對新法的實施極為支持,“熙寧神化邁千古”[2]《投獻省主李奉世密學》,卷12,頁217。經(jīng)過變革,朝廷上下顯示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君臣相合,律法嚴明,“而今君臣正相樂,法弊一一新更張。監(jiān)司精明郡縣肅,國無忠憤惟循良”[2]《采石亭觀浪》,卷9,頁173。但是詩人也沒有忽視新法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一味頌揚,他并不盲目支持新法,而是客觀看待其中的弊端,“中丞孤憤已沉泉,時事愈新誰敢議”[2]《將至江夏先寄太守李學士公擇》,卷15,頁249,對于敢于直諫的舊黨中堅呂誨,詩人是十分尊重的。
社會生活里忠君和仁民愛物的思想在個人家庭生活中表現(xiàn)為孝親和愛子。祥正幼年喪父,他對母親是極為孝順的,在《言歸》一詩中,他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回憶幼時母親教養(yǎng)自己之艱辛:“予七齡而孤兮,托慈育以茍生。捉手以筆兮,口授以經(jīng)。緒先子之素訓兮,夜未央而丁寧。既束發(fā)以就學兮,入必問其與游。聞道之進兮,曰;‘使我以忘憂,課蠶而織兮,紉衣以先汝,使弗墜業(yè)兮,我勞而汝處。’”如今母親年事已高,眷戀故土不愿遠離,于是自己便決定辭官歸家,朝夕侍奉母親,“吾母耄兮戀故鄉(xiāng)。雖得邑而祿兮,曾寤寐之弗遑。與音問之吉兮,孰若朝夕而在傍”。詩的結尾處,詩人想象歸家之后,奉親教子,其樂融融的場面,“春山崺崺,春水瀰瀰,春蒲濯濯,春魚尾尾,吾親在前,吾子在后,飲甘滌潔,以介眉壽?!盵2]卷1,頁5他深愛他的妻兒,對于兩個兒子之死,耿耿于懷,痛心不已,寫下《哭子點》《殤愁》寄托哀思;居留閩南期間,寫《寒食感懷示子燾二首》寄托懷抱,思念親人,“冤獄何時辨,思兒淚滿巾”[2]《憶小子鼎》,卷18,頁299,痛哭流涕;親自送郭鼎赴慎邑為官,并且唱和陳軒恭賀郭鼎入仕所作《中書舎人陳公元輿以詩送吾兒鼎赴尉慎邑卒章見及遂次原韻和答》[2]卷13,頁237;花甲之年還借拜訪老友之便去慎邑探望兒子,寫下《將至慎邑寄鼎》[2]卷29,頁499,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祥正不僅是孝子,而且也是一位慈父,對子女十分愛惜。
祥正不僅自己奉親至孝,熱愛家人,他還大力褒揚孝子事跡,宣揚孝義行為:
古云蜀道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孝子尋親不辭遠,草蹻負米離番川。西從荊州望夔國,捫蘿躡石穿林巔。峽山愈深人跡絕,但聞悲風冷澗聲潺湲。汲溪鉆火行復餐,夜宿茅屋衣裳單。回首江南路九千,一見歸客吞悲酸。寄聲吾母形骸安,慎勿為語皮皴干。涪州城西遇征蠻,城門防盜白晝關。撫膺仰天涕汍瀾,見親之難難于蜀道難。成都漸近心稍寬,踴躍可得瞻耆顏。父昔離家子方孕,子得見父今壯年。胡弗歸兮死敢請,慰我慈母心懸懸。三往三返又十載,孝子執(zhí)轡方言還。番人聞歸兢嗟喜,夫婦白首重團圓。誅茅立屋奉甘旨,陳侯篆榜名怡軒。春禽提壺助春飲,彩衣自舞春風前。腰金饌玉非我欲,但愿眉壽雙松堅。朝熙熙,暮熙熙,誰將朱絲繩,奏我怡軒詩。[2《]怡軒吟贈番陽張孝子》,卷14,頁245
張介尋父一事在當時影響很大,吳曾《能改齋漫錄》中記載了他的故事[7]“張吉父作怡軒以安其父”條,卷11,頁319,祥正此詩便記敘了張孝子歷盡千辛萬苦,十年三次往返蜀地尋父的事跡。張介不顧番陽與蜀地路途遙遠,只身踏上尋父路途,翻山越嶺,風餐露宿,鉆木取火,汲溪而飲,艱難險阻一言難盡,即便如此,他惦念的是遠在家鄉(xiāng)的母親。涪州城外的戰(zhàn)爭阻擋了他尋親的腳步,他撫胸仰天,泣涕如雨,與親人相見的竟是如此艱難,甚至超過了蜀道險阻。父子二人終于在成都相見,回憶過往,不勝唏噓,然而第三重困難接踵而至,相見的喜悅被父親不愿歸家之舉沖淡。張孝子并未因此而氣餒,三次往返蜀地,孝心所至,金石為開,終于迎接父親回家,一家人得以團圓。歸家之后,張孝子為父親造怡軒,讓他安享晚年。詩人直接使用“張孝子”而沒有稱名或字號,詩中也使用“孝子”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可見詩人對他的孝義行為極為贊賞,故以“孝子”而稱以示尊重和褒揚。
郭祥正重視個人人格和品德的培養(yǎng),自身以顏淵、陶淵明為榜樣,安貧樂道,學習孟夫子,養(yǎng)浩然之氣;對后輩則以孔子“三戒”諄諄教導之。
顏淵、陶淵明安于貧困,堅持操守的品格為詩人所激賞:
陶潛真達道,何止避俗翁。蕭然守環(huán)堵,褐穿瓢屢空。粱肉不妄授,菊杞欣所從。一琴既無弦,妙音默相通。造飲醉則返,賦詩樂何窮。密網(wǎng)懸眾鳥,孤云送冥鴻。寂寥千載事,撫卷思沖融。使遇宣尼圣,故應顏子同。[2]《讀陶淵明傳二首》其二,卷5,頁91
此詩乃借讀《陶淵明》傳而抒發(fā)個人志向之作。在祥正眼中,陶淵明與顏淵一樣,身居陋巷,簞食瓢飲而不悔,自得其樂。“蕭然守環(huán)堵,褐穿瓢屢空”是指顏淵,孔子對其賢德品行贊不絕口,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8]《雍也》,頁59而“粱肉不妄授,菊杞欣所從”則是在說陶淵明,他同樣甘于貧困生活,與菊花相伴便滿足了?!耙磺偌葻o弦,妙音默相通”既是點明淵明彈奏無弦琴之典故,也是說顏、陶二人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假如能遇到像孔夫子那樣的圣人宣之于口,陶淵明也可以如同顏淵一樣。
孟子養(yǎng)浩然之氣說對詩人也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
養(yǎng)浩深思孟氏醇,一堂窗戶更清新。篆香未過日停午,蟻酒初浮鶯弄春。枉尺直尋非我欲,仁民愛物任吾真。三年課績書優(yōu)最,此地誰來繼后塵。[2]《題史君梁正叔浩然堂》,卷24,頁399
詩人將自己信奉秉承之儒家“仁民愛物”與浩然正氣融為一體,作為修身養(yǎng)德的標準。他反復在詩歌中提到養(yǎng)浩然之氣,如“進何憂而退何憾兮,養(yǎng)吾氣之浩然”[2《]采薇山之巔贈張無夢先生》,卷1,頁15,“浩氣本來緣直養(yǎng),百年等是寄浮漚”[2《]寄題潘溫叟林堂》,卷23,頁378,他夸贊友人“賦詩我未如陶令,養(yǎng)浩君能似子輿”[2《]元輿待制以書酒見招》,卷29,頁497,“與君定交增浩然”[2《]即席和酬金陵狄倅伯通》,卷13,頁233。
下面來看他對后輩品行修養(yǎng)的要求。
東岡送終畢,北堂待榮養(yǎng)。短棰跨羸驂,西風吹祖帳。玉盤堆鲙縷,金船倒新釀。勸君當勇去,回首勿凄愴。胸中五千卷,立事須少壯。揚名永不滅,孝節(jié)乃可尚。長安集紛華,出處慎所向??蠟槁暽螅绘景俳饍?。不知粉黛蠧,血氣速凋喪。胡為發(fā)斯言,期子以相將。[2]《送宋前之赴調(diào)》,卷4,頁83
此詩為送別后輩之作,前半寫送別時場景,安慰所送之人勇敢去追求自己的目標,不要過分傷痛離別的悲哀,應該趁著青春年成就事業(yè)。后半轉入對后輩的告誡,此去之處乃繁華富貴之鄉(xiāng),要謹慎行事,切莫為聲色迷惑,損毀身體。詩人的這段話顯然是對孔子提出的“三戒”[8]《季氏》,頁176其中兩戒之發(fā)揮。
他的詩歌當中也經(jīng)常提到儒家思想之“仁”“義”“智”等核心觀念,如“景物化為仁智學,丈人教子惇義方”[2]《寄題德興余氏聚遠亭》,卷2,頁30,“天公好仁不用武,太古光芒未磨淬”[1]《留題九江劉秀才西亭》,卷2,頁31,“緣何魏夫子,心仁生憫惻”[2]《謝魏戶曹恵酒》,卷6,頁126,“圣祖神宗仗仁義,中原一洗兵甲休”[2]《徐州黃樓歌寄蘇子瞻》,卷9,頁176,“懷仁附義天下悅,忠言屢叩宸聰回”[2]《游陵陽謁王左丞代先書寄獻和父》,卷13,頁233,僅一個“仁”字,在其詩集當中就反復出現(xiàn)14次之多,由此可知,儒家仁愛思想對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郭祥正詩歌中的“仁愛”思想體現(xiàn)在對友情的歌頌與褒揚、推己及人的博愛之情上。
1.歌頌友情
對友人的懷念和友誼的珍視是郭祥正仁者愛人思想的體現(xiàn),耿天騭、陳軒、陳安止是詩人感懷詩中常常提到的三位摯友:
(1)耿天騭
名憲[9],生平事跡不詳,當為一位山林隱士,王安石與其多有唱和。
筑室君先隱,窮途我正難。流鶯春谷暖,別鶴玉琴寒。泉響經(jīng)時聽,云光抵暮看。異方空淚眼,何日共幽歡。[2]<懷天騭》,卷18,頁300
與自己末路窮途的掙扎相比,友人的山居隱逸生活是如此閑適安逸,詩人在詩歌中表達了希望和友人共同歸隱山林的愿望。
(2)陳軒
陳軒是詩人在閩南地區(qū)為官及漂泊時期結識的一位至交好友,二人在公務之余曾游歷閩地山水,互相唱和酬答,交流切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暫阻龍山雨,還思鳳閣人。凌云曾獻賦,薄霧豈藏身。酒釀公田秫,羮調(diào)紫豉莼。稍晴應見過,酬唱莫辭頻。[2]《雨中懷元輿》,卷18,頁303
因風雨阻隔,二人暫時不能相見,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已然無法遏制,他迫不及待地告訴朋友,天氣一旦放晴就趕緊過訪,莫要嫌酬唱太頻繁了。
(3)陳安止
陳安止,事跡不可詳考,大約生活在汀漳地區(qū),是一位與陶淵明類似的隱逸之士,甘于貧困,志行高潔,“陳子貧無居,東家借茅屋。達士寧羞貧,四方所居隩。平臺荔陰下,天匠資爾筑。青分一畦蘭,綠種萬竿玉。幸遭文明運,志豈效孤竹。又非遠人音,欲以逃空谷。”[2]《陳安止遷居三首》其二,卷5,頁86,祥正與之有過交往,且經(jīng)常酬答往來:
春雨淫難霽,春山阻俊游。綠迷芳草恨,紅濕落花愁。古劍空彈鋏,疏簾懶上鉤。何當生羽翼,一日似三秋。
身隔空山雨,心同物外游。成篇超俗格,開卷釋新愁。鸞鳳翔青瑣,蛟鼉掛玉鉤。重吟垂翼句,春氣返如秋。
雨隔陳夫子,僧房懶獨游。閉門誰復過,欲語已含愁。病翼深防彈,驚鱗遠避鉤。交情君勿替,松柏挺霜秋。[2《]雨懷安止三首》,卷19,頁307
從這三首詩來看,祥正將安止視為無話不談的摯友,連綿春雨阻擋了友人來訪的腳步,無人可以傾訴心中之苦,詩人不由得悲嘆起坎坷的命運,懷才不遇的苦悶。
祥正懷念友人的詩作還有《月下懷留二君儀》《雨霽懷進醇老》《雨中酌君儀所送酒有懷》《重陽懷歷陽太守孫公素》等等,雖然都是歌頌友誼、感念朋友的感懷之作,但詩人并非千篇一律直接抒情,而是根據(jù)所寫友人之不同特點,有感而發(fā),各具特色,或者表達志同道合的志趣,或者夸贊對方才華出眾,寫作手法各異。
2.博愛之情
作為地方官員的郭祥正對民生社會非常關注,從這類作品中可以現(xiàn)出他悲天憫人之情懷。他寫下《水漲》《積潦》《復寒》《自和》二首、《倚樓》等一系列借景抒懷的詩歌,在詩歌中描述了各種天災造成的嚴重后果,寄寓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與關注:
一鳥忽驚鳴,眾鳥高下噪。飄風自南至,洶洶結陰瀑。須臾江濤翻,石裂巨木倒。禾麻安更論,畦隴漭若掃。蒼天本好仁,孰使風伯暴。有叟重咨嗟,吾年行已耄。此風未嘗見,神理所誡告。我因諭彼儂,天地廣覆幬。噫氣亦偶然,何必泥應報。掉頭不吾顧,植杖復悲悼。[2]《大風》,卷4,頁73
此詩描寫了一次風暴給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帶來的巨大災難。飛鳥首先感知風暴即將來臨,驚慌失措,高下飛舞,發(fā)出陣陣尖叫。忽然之間,大風氣勢洶洶從南而來,片刻之后江濤滾滾,在如此狂風之下,石裂樹倒,更遑論地里的莊稼,“禾麻安更論,畦隴漭若掃”。面對如此慘狀,詩人向天呼告,上蒼本應具有仁愛之心,因何讓風伯肆虐人間?下面轉入和一位老翁的對話,借他人之口側面說明風災之危害,“此風未嘗見,神理所誡告”,“植杖復悲悼”。這么大的風定是上天給人們警告。詩人對此說不以為然,刮風只是偶然之事,何必拘泥于因果報應?祥正明確反對鬼神之說,反映出詩人“不語怪、力、亂、神”的理性求實的唯物主義精神。
旱災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同樣有巨大危害,詩人對旱災之威力有著清醒的認識,因此他對及時雨有著特殊的情感,一場及時雨的到來,解決了諸多問題,“豈惟滋稼穡,高視掃瘴癘”,“蚊蠅暫驅除,草木起憔悴。榕枝碧勝染,荔子紅欲墜”,雨水潤澤莊稼,滌除瘴癘之氣,驅走蚊蟲,草木煥發(fā)生機,榕樹碧綠如洗,荔枝鮮紅欲墜。詩人心中充溢著滿滿的喜悅,“呼兒索杯盤,四體襲涼氣。豐年固有兆,此雨信嘉瑞”[1]《喜雨》,卷5,頁88。
詩人筆下描寫最多的是水患之害。元豐五年(1082)郭祥正四十八歲,在漳州做地方官。漳南地區(qū)雨量豐沛,水患頻仍,加上臨近大海,經(jīng)常臺風肆虐,這令詩人長期憂心忡忡,“海若一何暴,幾翻天地樞”[2]《稍霽二首》,卷19,頁312,“吾民方乏食,何以慰耕耘”[2]《自和二首》,卷19,頁313,七月十九日夜里,狂風大作,吹襲整整一夜,刮倒樹木,摧毀房舍,吹起滔天巨浪,引起海水倒灌,激流沖塌城池,千萬百姓倉皇出逃,牛馬到處漂流,河堤決口。百姓互相攙扶,顧望家園被毀,心中慘惻。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憂心如焚,苦無良策,“憂心漫如焚,救疹竟無術”[2]《漳南書事》卷5,頁95。祥正對百姓之遭遇是極為同情的,始終熱切地關注著百姓生活,民生疾苦。
他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密切觀察著各種異常天象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的重大影響,“雨”“雪”“旱”“澇”“寒”“暖”成為其詩歌中出現(xiàn)較多的自然意象。面對自然災害,雖然自己沒有辦法去應對,但是卻始終掛念著天下蒼生基本生存問題,“何當廣栽植,欲以慰饑年”[2]《和穎叔千歲栆》,卷19,頁320。當旱魃肆虐,無雨之時,他為民請雨,“夜半何所適,請雨之名山”,“屏氣注誠想,百靈啟玄關”,誠心祈禱終于感動上蒼降下甘露,于是他便欣慰不已,“寧獨濡枯焦,永愿消塵煩”[2]《蘭陵請雨》,卷4,頁73,為天下蒼生之幸福,甘愿獨自承受煎熬,愛民之心躍然紙上。詩人愿意為天下蒼生之幸福奔走呼告,愿以一己之苦換取天下之幸福:“時吟杜甫苦寒詩,白鵠翅垂眼流血。昆侖關折非吾憂,但愿春泥補地裂”[2]《德化默亭觀雪呈鄭令》,卷9,頁172。即使在遭遇人生失意、憤懣不平的同時,詩人仍然能夠發(fā)出“我甘海隅食蚌蛤,飽視兩邑調(diào)租庸。嗚呼,不獨夔子之國杜陵翁,牙齒半落左耳聾”[2]《南雄除夜讀老杜集至歲云暮矣多北風之句感時撫事命為題篇》,卷8,頁162的祈禱,將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愛精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1]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郭祥正.郭祥正集[M].孔凡禮,校注,合肥:黃山書社,1995
[3]蘇軾.蘇軾全集校注[M].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4]李賢,彭時.大明一統(tǒng)志[M].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明天順五年內(nèi)府刻本.
[5]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M].北京:中華書局,1977.
[6]樂史.宋本太平寰宇記[M].影印日本官內(nèi)廳書陵部藏宋本《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99.
[7]吳曾.能改齋漫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1.
[8]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9]毛建軍.郭祥正交游考述[D].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3.
責任編校 邊之
I206.2
A
2095-0683(2016)06-0042-06
2016-10-17
楊宏(1977-),女,山西太原人,河南大學圖書館副教授,博士后;吳玲玲(1978-),女,湖南婁底人,四川廣播電視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