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衛(wèi)真
〔南開大學(xué)哲學(xué)院,天津300350〕
再論“濠梁之辯”
崔衛(wèi)真
〔南開大學(xué)哲學(xué)院,天津300350〕
“濠梁之辯”歷來是《莊子》研究者所關(guān)注的熱點,各種觀點眾說紛紜。物各適其性,魚在水中的快樂類似于人在道中所能體會到的快樂,莊子據(jù)此反對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的錯誤。“濠梁之辯”中,莊子和惠子的分歧在于對“魚之樂”語義的不同認(rèn)識,借用現(xiàn)代漢語對“樂”的深層表達,莊子所謂的“樂”是“快適”,惠子所謂的“樂”是“愉悅”。從《莊子》寓言的創(chuàng)作背景來看,作為“魚之樂”探討對象的儵魚帶有《山海經(jīng)》的神話元素,可能是莊子有意為之。
莊子;惠施;濠梁之辯;魚之樂;山海經(jīng)
莊子和惠子都是戰(zhàn)國時代思想界的巨子,惠子是名家主要代表人物,是當(dāng)時著名的辯者。莊子與惠子交情深厚,他十分熟悉惠子的思想。莊子和惠子之間的“濠梁之辯”用辭犀利,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哲學(xué)辯論之一,其原文如下: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
上也。”[1]392-393
“濠梁之辯”其題雖小,其旨甚大,關(guān)于莊子和惠子辯論孰優(yōu)孰劣,歷來爭議很大。郭象認(rèn)為,惠子如果說莊子不是魚,就不知“魚之樂”,那么推而廣之,則惠子不是莊子,就不能知道莊子是不是魚?;葑蛹热恢狼f子不是魚,則凡是相知者都可以由此而知彼,惠子問莊子怎么知道魚之樂,是明知故問,莊子回答“知之濠上”是合理的。郭象說:“尋惠子之本言云:‘非魚則無緣相知耳。今子非我也,而云汝安知魚樂者,是知我之非魚也。茍知我之非魚,則凡相知者,果可以此知彼,不待是魚然后知魚也。故循子安知之云,已知吾之所知矣,而方復(fù)問我,我正知之于濠上耳,豈待如水哉!’……故以陸生之所安,知水生之所樂,未足稱妙耳?!保?]540郭象指出了惠子辯論中的矛盾之處,并且合理地解釋了“濠梁之辯”以“知之濠上也”終篇的緣由。
成中英認(rèn)為,既然惠子非莊子而能知莊子非魚,那么莊子非魚也能知魚之樂。成玄英說:“惠子云子非魚安知魚樂者,足明惠子非莊子,而知莊子之不知魚也。且子既非我而知我,知我而問我,亦何妨我非魚而知魚,知魚而嘆魚?夫物性不同,水陸殊致,而達其理者體其情,是以濠上彷徨,知魚之適樂;鑒照群品,豈入水哉!”[2]540王夫之評價說:“知吾知之者,知吾之非魚而知魚也?;葑臃乔f子,已知莊子是莊子非魚,即可以知魚矣?!保?]148王夫之認(rèn)為,惠子非莊子而能知莊子非魚,何妨莊子非魚而知魚?
以上學(xué)者對“濠梁之辯”的解讀是在不約而同地維護莊子的觀點。既然相知者能以此知彼——惠子知莊子非魚,那么推而廣之,則莊子不是魚,也可以知道魚的快樂。因此,他們都認(rèn)為,惠子固守不是魚就不能知魚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惠子此處的詰問,提出他人之心尤其是與人異類的他者之心是否可知的問題,針對惠子的責(zé)難:“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來應(yīng)答。惠子作為莊子之外的一個他者,是沒有關(guān)于他人之心的知識的。莊子或知魚樂,或不知魚樂,都是莊子的內(nèi)心感受,對于這種內(nèi)心的情感意識,惠子不可能比莊子更加了解莊子。
葉維廉認(rèn)為:“莊子的意思包括了這些:你不是我,但你能知道我不是魚。所以我不是魚,我當(dāng)然也可以知道魚之樂。如果你說我既然不是魚,所以我不能知道魚;那么你不是我,又怎能知道我?如果你不是我而能知我,我不是魚而能知魚又有何不可?”[4]146-147莊子在這里的意思是說,莊子知道魚之樂是明白無誤的。言外之意是說,惠子不是莊子,而知莊子不是魚,何妨莊子非魚而知魚。葉維廉在這里認(rèn)同莊子的思路,但是,惠子知莊子和莊子知魚畢竟是不同的。
惠子說:“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被葑映姓J(rèn)自己不是莊子,不知道莊子的所思所想,根據(jù)同樣的原理,他堅持認(rèn)為,由于莊子不是魚,莊子也不可能知道魚之樂?;葑釉谶@里陷入了悖論:惠子不是莊子,不知道莊子的所思所想,然而,莊子是否知道“魚之樂”不也同樣屬于莊子的思想范圍嗎?惠子既然承認(rèn)不知道莊子,他又怎能否定莊子知道“魚之樂”呢?
侯外廬指出,莊子和惠子在辯論中各有所長,因為他們在類與不類的問題上存在分歧,這個思路對我們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侯外廬說:“魚與人相比喻實在不類,莊子是錯的;而莊惠二人相比喻則是同類,惠施是對的。但莊子的一切方法論就在比喻的不類上入手。所謂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就指出了這一點。他的止辯邏輯學(xué)是詭辯的?!保?]334-335侯外廬認(rèn)為,莊子和惠子各有輸贏,而惠子堅持“同類相知”,比莊子堅持“異類相知”有更大的可取性。
從經(jīng)驗上說,情感是人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但它不是反映事物本身,而是反映認(rèn)識主體對該事物的態(tài)度。莊子和惠子結(jié)伴出游,莊子愉悅的心境投射到魚身上,抑或是魚出游從容的歡快景象感染了莊子。所以,侯外廬之說還需要明確的地方在于,此處的“魚之樂”不是魚的快樂,而是莊子感到魚之樂。
莊子認(rèn)為:“性者,生之質(zhì)也?!奔础靶浴笔侨撕褪挛铩安恢淙弧钡谋举|(zhì),人之性是人的本質(zhì),物之性是物的本質(zhì),物之性不同,其樂也各不同?!肚f子》不僅肯定了人之性與物之性的差異,還在《至樂》篇說:“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迸u人們忽視物之性的差異。細細品讀《莊子》,我們會發(fā)現(xiàn),雖然“濠梁之辯”只是《莊子》寓言的一個插曲,但其中所反映的“魚之樂”的適性思想,卻是貫穿《莊子》一書始終的。
莊子對儒家墨家崇尚仁愛、兼愛是不贊同的,仁義禮樂的勃興,是以人們自然感情的流失為代價的。仁愛泛濫,恰恰是人們遠離自然純樸的“大道”的結(jié)果?!肚f子·駢拇》曰:“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為物易其性也,小人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shù)子者,事業(yè)不同,名聲異號,其于傷性,以身為殉一也?!痹谌迥珜?dǎo)的仁愛、兼愛的社會中,人們?nèi)纭跋噱σ阅钡聂~遠離江湖一樣遠離自然純樸的“大道”。
事物的性質(zhì)各不相同,魚需要在水中生活才有“魚之樂”,同樣人只有在道中生活才有“人之樂”,要各適其性。正像莊子說:“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笔挛镒竦蓝?,也要遵道而行,人以為長的不一定多余,人以為短的不一定不足,“物之不齊,物之情也?!?/p>
莊惠看到“儵魚出游從容”。到底是人之樂,還是魚之樂呢?王夫之認(rèn)為,是人之樂,也是魚之樂。王夫之說:“人自立于濠上,魚自樂于水中,以不相涉而始知之。人自樂于陸,魚自樂于水,天也?!保?]222王夫之認(rèn)為,人在陸上,魚在水中,雖處境不同,但都在做著各自樂意做的事情,莊惠游于濠梁之上,莊子看到魚在水中歡快出游,他從中得到了樂趣;魚也同樣在做著適合它本性的事即從容出游,那么魚也是快樂的。莊子和魚都順其天性而為,“人樂于陸,魚樂于水”。所以,是人之樂,也是魚之樂。
《莊子》寓言汪洋恣肆,意象雄奇,但并非泛濫而無所歸。除“濠梁之辯”外,《莊子》還有許多反映適性之樂的寓言,如“涸轍之魚”“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曳尾于涂中”等。莊子常常把“魚之樂”和“人之樂”相類比,他講“魚之樂”,歸根結(jié)底還是為了突出在“大道”中逍遙無待的“人之樂”。
如《莊子·逍遙游》開篇曰:“北冥有魚,其名曰鯤①《爾雅·釋魚》:鯤,魚子。凡魚之子名鯤。段玉裁曰:魚子未生者曰鯤。鯤即卵字。[2]3,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宾H化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大鵬飛上天空九萬里高,蜩和學(xué)鳩起降止于榆枋,大小雖殊,但由于他們都處于自由自在的境地,則能各遂其性,逍遙一也。
莊子把魚在水中和人在道中相比擬,如同魚不可脫于淵一樣,人亦不可遠離道。莊子說:“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yǎng)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shù)?!?《莊子·大宗師》)深水和道術(shù),分別是魚和人的適生之所,因而,他們在其中生活才能體會到適性之樂。成玄英說:“魚之所詣?wù)?,適性莫過深水;人之所至者,得意莫過道術(shù)。雖復(fù)情智不一,而相與皆然。”郭象認(rèn)為,生物和人類如果能自足知足,則能忘卻環(huán)境的約束。郭象說:“各自足而相忘者,天下莫不然也。至人常足,故常忘也?!?/p>
魚在水中樂,和人在道中樂是一樣的;魚相忘于江湖和人相忘于道術(shù)是一樣的。魚樂與人樂有相通之處,因此莊子才對魚樂有所知,魚樂源自于魚在江湖中自由自在,從容出游;人生活在大道中才能不被物役,順應(yīng)自己的天性。
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人類思維的發(fā)展越來越細致縝密,反映在語言上的變化是詞匯變得更加豐富。語言伴隨著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需要而產(chǎn)生,“濠梁之辯”隱約地提出了用更精確的語言來描述樂的不同層次的發(fā)展要求。
康德《判斷力批判》研究了情感的不同層次??档抡J(rèn)為,鑒賞判斷不是認(rèn)識判斷,因而不是邏輯上的,而是感性的和審美的??档聟^(qū)分了不同特性的“愉悅”方式,認(rèn)為:“快適、美、善標(biāo)志著表象對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的三種不同的關(guān)系,我們依照對何者的關(guān)聯(lián)而把對象或表象方式相互區(qū)別開來?!保?]44這三種愉悅方式,快適是使人快樂的東西,美則是使人喜歡的東西,善是被尊敬、被贊成的東西。對快適和善的愉悅是與利和害相結(jié)合著的,快適是某種直接令人喜歡的東西。
快適、美、善分別與愛好、惠愛、敬重相關(guān)聯(lián),快適、美、善三種愉悅適用于三種不同的對象??档轮赋?“快意對于無理性的動物也適用;美只適用于人類,即適用于動物性的但卻有理性的存在,但這存在物又不單是作為有理性的(例如精靈),而是同時又作為動物性的存在物;但善則是一般對任何一個有理性的存在物都適用的。”[6]44-45
“快適”是所有那些無概念而令人喜歡的東西,因為快適作為一種感官的鑒賞,是建立在私人感受之上的愉悅性判斷,因此,每個主體都有自己獨特的口味?!翱爝m”作為“愉悅”情感的一部分,不僅對于作為有理性的動物的人是適用的,對于水生動物的儵魚也是適用的,但“美”和“善”作為“愉悅”的方式則為有理性的動物所獨有。
根據(jù)康德的劃分,我們知道,莊子是可以知道“魚之樂”的,即知道儵魚是“快適的”,人類(尤其有理性者)的“樂”——“愉悅”包含三重含義:快適、美和善,僅僅用“樂”無法精確地表達儵魚的“快適”。在“濠梁之辯”中,莊子說“是魚之樂也”,意在向惠子表明,儵魚在水中從容出游,它一定是“快適的”?;葑诱f:“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質(zhì)問莊子,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是“愉悅的”?
莊子和惠子對“樂”的理解不同,魚之樂只能被稱為“快適”,而人之樂既可以是“快適”,還可以是“美”和“善”?;葑淤|(zhì)問莊子的樂實質(zhì)上是“愉悅”;莊子所說的樂實質(zhì)上是“快適”,“愉悅”比“快適”有更大的概括性和適用范圍。
“濠梁之辯”最終歸結(jié)為語言表達的精確性問題。由于當(dāng)時詞匯的發(fā)展不能滿足人們精確表達的需要,莊子雖然想反駁惠子,但由于無法用準(zhǔn)確的語言來傳達這種思想,他只能選擇回避惠子的問題?!棒~之樂”由自明的前提轉(zhuǎn)換為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無疑推進了對它的思考?!保?]145
《山海經(jīng)》是我國學(xué)界公認(rèn)的保存神話最多的古代典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奠基性著作?!肚f子》寓言的情節(jié)安排變化莫測,構(gòu)思奇特,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肚f子》文筆汪洋恣肆,儀態(tài)萬方,除了莊子的文學(xué)天才以外,神話的參與是形成《莊子》這一風(fēng)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莊子》的寓言選題與創(chuàng)作,往往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任意褒貶,描摹生動,栩栩如生。林希逸曰:“‘寓言’者,以己之言,借他人之名而言之?!保?]403公木認(rèn)為,先秦寓言“是比喻的高級形態(tài),是在比譬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復(fù)雜的加工而形成的”[9]37?!肚f子》善于比喻,且喻中設(shè)喻,喻后出喻,不蹈前轍。
《莊子》不僅有富有哲理的寓言,還有許多從神話故事改編而來的寓言。《莊子》的寓言多以神話為語境,其中許多寓言都可從《山海經(jīng)》找到來源,例如,“鯤鵬之變”“混沌之死”“觸蠻之戰(zhàn)”“黃帝遺玄珠”等。司馬遷《史記》評價莊子:“其學(xué)無所不窺。”[10]2143莊子很有可能熟讀過《山海經(jīng)》,受到《山海經(jīng)》“荒誕”內(nèi)容的啟發(fā),如《逍遙游》寫到: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nèi)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讀上段文字,如果缺乏《山海經(jīng)》的知識背景,就可能認(rèn)為這種文章是一種荒誕的言辭,如劉熙載所說的“無端而來,無端而去”[11]8。實際上,莊子是有所指的。鯤到鵬的變化,《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有類似的記載:“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fù)蘇。風(fēng)道北來,天及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fù)蘇?!保?2]301蛇變成了魚婦,北方水神顓頊死后,脫胎為魚,顓頊因而得以復(fù)活。這是一個蛇變魚,人托生為魚的記載。
郭璞認(rèn)為,《逍遙游》的“姑射之山”直接來自《山海經(jīng)》的“姑射之山”。莊子從《山海經(jīng)》借來這個似乎存在的地名之后,移花接木,把“姑射之山”的神人具體化,進而闡發(fā)自己的思想。本來的“姑射之山”在《山海經(jīng)》中是這樣的:
《山海經(jīng)·東山經(jīng)》記載:“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無草木,多水。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之山,無草木,多石。又南三百里,曰南姑射之山,無草木,水?!保?2]102《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記載:“列姑射在海河州中。射姑國在海中,屬列姑射。西南,山環(huán)之?!保?2]254
綜合郭璞、袁珂的觀點,列姑射在海中,是由姑射之山、北姑射之山、南姑射之山組成的群島,姑射國也在其中。姑射之山中有神人,炎帝女兒瑤姬夭亡,葬巫山,精魂為草。這就是莊子所言餐風(fēng)飲露、超然物外、頗有仙姿的“姑射山神人”的原型。
袁珂認(rèn)為,《莊子》寓言大多以古代神話為藍本改寫而成,取自《山海經(jīng)》的還有:在鯤鵬之變中,鯤和鵬是《山海經(jīng)》北海海面神兼風(fēng)神的禺強的化身,“混沌即《山海經(jīng)·北次三經(jīng)》所記的‘混敦?zé)o面目,是識歌舞’的天山神鳥帝江?!保?3]105當(dāng)然,莊子在利用神話材料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已淡化了神學(xué)內(nèi)容,使神話哲理化了。
《莊子》文本的神話材料多以《山海經(jīng)》為參照。《山海經(jīng)》在對山、海的記述中保存了大量的神奇動物的記載,它們往往具有對人的某些功效或具有神奇的力量,帶有原始巫術(shù)特征?!渡胶=?jīng)·北山經(jīng)》:“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之水,其中多儵魚②郝懿行云:儵與鯈同。即白鯈魚,一種白色的小魚。陸德明釋文:“白魚也?!薄稜栄拧め岕~》“鮂,黑鰦?!惫弊?“即白儵魚?!焙萝残辛x疏:“孫氏星衍説:鯈,古多為儵?!睍x張華《答何劭》詩之一:“屬耳聽鸎鳴,流目翫儵魚?!崩顣r珍《本草綱目》鰷魚集解:“鰷魚生江湖中,小魚也,長僅數(shù)寸。形狹而扁,狀如柳葉。鱗細而整,潔白可愛,性好群游。荀子曰鯈浮陽之魚也,最宜鲊葅?!眱~別名:白鯈、白鰷、鮂魚、餐魚、參魚、粲鰷。,其狀如雞而赤毛,三足六尾四目,其音如鵲,食之可以已憂?!保?2]61
記載動物的藥用價值并非孤案,《山海經(jīng)》類似的記載俯拾皆是,如“求如之山……其中多滑魚,食之已疣;譙明之山……其中多何羅之魚,食之已癰;涿光之山……其中多鳛鳛之魚,食之不癉?!边@些記述幾乎形成了固定模式,先記珍禽異獸,而在結(jié)尾處總結(jié)其藥用價值。食藥同源的說法在我國有悠久的傳統(tǒng)?!痘茨献印酚涊d:“神農(nóng)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辛苦,令民知所辟就。當(dāng)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二毒?!保?4]263
我國有悠久的食療傳統(tǒng),《黃帝內(nèi)經(jīng)》總結(jié)了食療養(yǎng)生的原則和方法,東漢醫(yī)學(xué)家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不僅以食物入藥,還保存了大量的食療處方。明代李時珍認(rèn)為儵魚主治溫中止瀉,主胃脘冷痛,腸寒泄瀉。《本草綱目》記載:“(鰷魚)煮食,已憂暖胃,止冷瀉。”[15]42從上古開始,歷代醫(yī)家對食療的增益不絕如縷,形成了一套獨具民族特色的中醫(yī)食療養(yǎng)生理論體系。
《莊子》的養(yǎng)生思想是其整個哲學(xu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莊子》中,不僅有“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申”等關(guān)于形體鍛煉的導(dǎo)引吐納的的氣功之法,還有“坐忘”“心齋”等精神調(diào)養(yǎng)之法?!渡胶=?jīng)》儵魚“已憂”功效,是聯(lián)結(jié)“魚之樂”和莊子之樂的紐帶,它雖然是一種消極的快樂,極有可能是莊子有意安排的原初語境。
“濠梁之辯”以河中的魚是否快樂及怎么知道他們是否快樂為辯論主題,惠子和莊子分別從邏輯上和審美上展開立論,惠施循名責(zé)實,莊子乘物以游心,他們的性格特點反映了他們在論題上的態(tài)度。歷代學(xué)者對“濠梁之辯”的持續(xù)關(guān)注,顯示了該命題的復(fù)雜性。對魚之樂進行語義學(xué)的探究,同時兼顧《莊子》寓言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創(chuàng)作背景,有利于還原莊子創(chuàng)作“濠梁之辯”的真實語境。
惠子和莊子對待各自命題的態(tài)度存在極大的差異,惠子沉溺于事物名實上的同異,而不深究事物本質(zhì)上的同異,莊子對命題有著“道通為一”的形而上學(xué)的思考。漢初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評論惠子道:“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于名而失人情?!彼抉R談指出名家的缺點是對問題進行過于細致繁瑣的論證,使人不能反求其意,在名實問題上進行繁瑣論證,一切斷于概念名稱卻失去了一般常理。正如莊子批評惠子說:“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惠子有善辯之名,其實就像“朝三暮四”的猴子們一樣,“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荀子說“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即是說,惠子只擅長形式上的邏輯辯論,但不切合事物的實際情況。荀子對惠子的批評,可與莊子對惠子的評價互參。
在莊子的視野中,物我可齊,是非可齊,莊子和魚就不存在不可相通的界限?!肚f子》采用寓言手法,是以物我“未始有分”為前提的,反映了莊子超越認(rèn)識論之上的理論傾向。正如牟宗三所言:“道家講玄覽,講齊物,講‘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這是超過知識層而屬于超越層的領(lǐng)域?!保?6]70認(rèn)識論上的超越論的立場,使莊子不怎么看重惠子的思想。莊子認(rèn)為:“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蚊一虻之勞者也?!被葑拥乃枷搿捌溆谖镆埠斡埂?。莊子認(rèn)為,惠子的思想局限在瑣碎的小事情上,在“天地之道”面前是徒勞無功的,是沒有什么效果的。
在人類文明的萌芽時期,人們表達思想的準(zhǔn)確性,受到語言發(fā)展程度的制約,莊子和惠子對“魚之樂”的不同理解,是造成爭辯的原因之一。按照康德對愉悅感的解析?!坝鋹偂卑齻€層次:快適、美、善。莊子所說的“魚之樂”僅僅指儵魚是“快適”的?;葑铀f的“魚之樂”既包括動物的“快適”感,也包括有理性者的“美”和“善”的價值評價維度。
《莊子》對《山海經(jīng)》等傳統(tǒng)神話傳說多有汲取,使得其形象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莊子知道儵魚用其外在表現(xiàn)——在水中從容出游——表明儵魚是“快適的”,此情景激起了莊子的“愉悅感”,而且儵魚“食之可以已憂”的食療效果,豐富了莊子的“愉悅感”?!板┝褐q”創(chuàng)作的原始語境不得而知,莊子在“濠梁之辯”中,如果是有意選取儵魚“已憂”的意象,則“濠梁之辯”可以作為分析莊子“纊中線引,草里蛇眠”的創(chuàng)作手法的一個例證。
《山海經(jīng)》所載儵魚“食之可以已憂”,儵魚的藥用價值也被李時珍所承襲。那么“請循其本”在“濠梁之辯”中,莊子和惠子共同游玩,莊子偶言“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是不是莊子對“濠梁之辯”結(jié)局的“不戰(zhàn)而勝”的有意安排?如果是這樣,在“濠梁之辯”中,儵魚“已憂”的功效,對辯論結(jié)論可視為達到了一種“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表達效果。
[1]鐘泰.莊子發(fā)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王夫之.莊子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1.
[4]葉維廉文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5]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楊榮國.莊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6.
[8]林希逸.南華真經(jīng)口義[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9]公木.先秦寓言概論[M].濟南:齊魯書社,1984.
[10]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1]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2]袁珂.山海經(jīng)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13]袁珂.神話論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4]劉安.淮南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5]李時珍.本草綱目(第四十四卷)[M].明萬歷二十四年金陵胡成龍刻本.
[16]牟宗三.中西哲學(xué)之會通十四講[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zé)任公司,2010.
(責(zé)任編輯:張明海)
10.3969/j.issn.2096-2452.2016.06.012
B223.5
A
2096-2452(2016)06-0057-05
2016-10-08
崔衛(wèi)真(1978-),男,河南魯山人,南開大學(xué)哲學(xué)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