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濤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
特約欄目主持人語·Comments on Special Column from Initiator
民間信仰的異域傳播與在地化
黃濤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溫州325035)
在文化的地域傳播中,宗教信仰包括民間信仰是傳襲力最強、影響最大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歷史上中國民間信仰在大陸內(nèi)部的異地傳播是研究區(qū)域文化史的顯要課題,在東亞漢字文化圈內(nèi)向其他國家的傳播與在地化也是國際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重要而有趣的問題。而受到漢字資料記載稀缺的限制,后一課題的研究就更為困難和少見。本專題收入四篇關于民間信仰方面的論文,其中兩篇是國外的漢學家依據(jù)所在國家的史料所寫,向我們提供了中國民間信仰向國外傳播并在他國變異發(fā)展的珍貴資料和考證成果,值得相關領域研究者重視和收藏。
關帝信仰是中國文化在東亞和東南亞傳播最廣泛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前些年我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旅行時,關于中國文化在這兩個國家的傳播和存留,就我所見而言,給我留下直感印象最強烈的事情有兩件:一件是,由于國內(nèi)旅行社的有意安排,我在哪個角落都能吃到當?shù)厝A人餐館做的比較地道的中國菜,只不過他們做的中國菜好像還保留著早年某個歷史時期的口味和水平,還比較樸素和簡單,已經(jīng)遠遠落后于現(xiàn)在大陸的宴飲程度了。另一件就是在異國的天涯海角,多處見到關帝廟,比見到的其他中國民間信仰廟宇都多,讓我十分感慨和好奇。韓國體育大學沈勝求教授《朝鮮時期武廟的性質和關王廟的變遷》一文,闡述歷史上李氏朝鮮王朝武神(軍神)由姜太公轉變?yōu)殛P羽的過程、主要作為武廟的關王廟的修建過程和祭拜制度,其歷史過程頗為曲折和繁復,而作者交代得十分細致、翔實和確切,讓我們對關羽崇拜在朝鮮半島的早期形成和發(fā)展情況了解得很清楚。作者掌握的史料是確鑿和豐富的,文中有很多的歷史細節(jié)資料,關于事件的年代、地點、背景以至相關人物的言論等史料都呈現(xiàn)給讀者。從民俗學角度看,值得注意的問題有兩點:一是關羽崇拜在李氏朝鮮王朝的傳播、發(fā)展、生根和在地化是由官方到民間的。最初通過官方渠道進入,又在官方逐步強化和制度化,早期階段李氏朝鮮的民間還沒有形成關羽崇拜。此時李氏朝鮮的關羽崇拜從根源上來說是中國民間信仰,但在當時的朝鮮還是來自國外的官方信仰和祭祀制度,還沒有成為朝鮮民眾的民俗信仰。后來隨著關羽作為軍神和財神的神性角色在社會上逐漸被廣泛認可,才發(fā)展成為民間信仰,這應該是外來文化轉變?yōu)槊袼孜幕囊粋€典型案例。二是作者詳細闡述了李氏朝鮮王朝內(nèi)部圍繞是否修建關王廟和怎樣拜祭關王所發(fā)生的爭議,讓我們可以據(jù)此關注祭祀制度與國家政治之間的密切關系。作者主要是爬梳歷史資料,對近代以來的關王崇拜則簡略提及。2010年我在韓國光州的朝鮮大學講學期間,兩位韓國教授特地帶我參觀位于全羅北道深山里的一處關王廟,其中的關王及其他陪祭漢將的神像都是身著韓服的,可見關王信仰的在地化之一斑。
越南丁克順教授、阮文海先生的論文《越南的城隍信仰與村落城隍事跡文版化過程》討論越南城隍信仰的歷史淵源與演變過程。他們所采用的資料主要來自田野考察所見到的古代廟亭建筑物、碑文和民間手抄本,也有部分資料來自歷史記載和出版物。據(jù)該文所述,與關王信仰傳播到李氏朝鮮的渠道類似,中國城隍信仰傳播到越南最初也是通過明朝官方渠道,后來才發(fā)展成為全國通行的祭祀制度和民間信仰。他們很重視考察城隍祭祀場所的變化:起初在廟里,15世紀開始越來越多地轉到亭里。越南的城隍分為兩類:都市的城隍和鄉(xiāng)村的城隍,作者重點考察了后者。明軍撤離之后,城隍信仰繼續(xù)存留。不過越南城隍信仰的在地化程度很高。越南保持了城隍神作為地方保護神的基本神格,借鑒了中國祭祀城隍神的禮儀制度,但各地城隍神的來歷主要是本土化的,大都是當?shù)鼗蚺R近地方的已去世的英雄人物,也有天然出生的神被歷史化的。伴隨著英雄人物的神化或者天然神靈的“人化”,必然在民間流傳許多關于神的事跡的故事,也就是“神跡”傳說。到14世紀,開始有記載和編纂這些神跡的文獻,這就是作者所述的神跡文版?!拔陌婊贝篌w就是“文獻化”。以前都是口頭的民間傳說,后來有了這些口傳事跡的文字版本,這些文版主要是民間抄錄本,是后來城隍信仰傳承的重要依據(jù),也就成為學者研究的重要資料。作者說明了研究機構和學者搜集和收藏這些文版的情況。
劉秀峰教授的論文《浙江慶元端午“走橋”習俗考察》通過田野調查資料記述和分析了端午節(jié)走廊橋的特色習俗。走橋習俗并不稀罕,但端午節(jié)走橋確屬罕見。這一習俗可看作端午節(jié)辟邪防病主題流傳到浙江慶元一帶的“在地化”表現(xiàn)。仍然是辟邪防病,但由于慶元一帶多廊橋,就用走橋的特色方式表達這一常見的端午主題。作者對慶元縣星光村的端午走橋活動做了細致的記述,然后結合全國范圍內(nèi)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和橋的民俗意蘊對當?shù)囟宋缱邩蛄曀椎某梢?、文化?nèi)涵做了較深入的解析。不過對于為何走橋的都是女性、當?shù)啬凶釉鯓舆^端午節(jié)沒有解釋,給讀者留下一點懸念。走橋的女性大多平時參與佛教活動,并把佛教拜神念經(jīng)活動整合到端午走橋習俗中來,則是中國民間信仰包容性強、慣于多神崇拜的體現(xiàn),也可視為佛教信仰的在地化表現(xiàn)。
萬軍、張瑞迪的論文《從邊緣文化到公共文化:方巖廟會的現(xiàn)代傳承》考察浙南地區(qū)胡公信仰和方巖廟會的歷史變遷與現(xiàn)代傳承。宋代名臣胡則生前的官位在朝廷中并不很顯赫,在歷史上也沒有留下很大的全國性名聲,他主要是作為造福一方百姓的好官受到轄區(qū)內(nèi)百姓感恩和拜祭,逐漸被神化為胡公大帝,形成更大范圍內(nèi)的民間信仰和大型廟會。這一信仰形成的原因和演變規(guī)律值得研究。而論文的重點并不在其古代歷史的考辨,而是放在中國現(xiàn)代化歷程中方巖廟會的歷史變遷考察上。由胡則在世的宋代到現(xiàn)代,九百多年過去了,受其恩澤的民眾早已不在,后世的民眾為何還這樣起勁地供奉他?這就是民俗傳承的規(guī)律使然。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應該是胡公信仰借助了方巖廟會這種傳承形式。到了后世,胡公本人到底有哪些政績有多大恩德已經(jīng)變得不很重要了,重要的是胡公已經(jīng)是祖祖輩輩信奉的“有求必應”的胡公大帝,重要的是每年夏歷九月都要聲勢浩大、有滋有味地舉行的方巖廟會已經(jīng)成為當?shù)匕傩毡夭豢缮俚纳罘绞健6綆r廟會之所以這樣興盛,應該跟方巖山的獨特、秀麗景觀有很大關系。當?shù)孛癖娂姓寡萘怂麄兊奶厣乃囆问?、一路巡游上方巖,不僅是一種信仰的表達,還是一種很有樂趣的習俗性活動。建國后一段時期,胡公廟會曾被當作迷信活動受到貶抑,近年來又被政府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予以復興、保護和褒揚。論文用比較扎實的田野調查資料展示了胡公廟會在這一變遷過程中的具體情況,認為它在現(xiàn)代經(jīng)歷了從邊緣文化到公共文化的地位轉換,從中可以看到方巖廟會在現(xiàn)代民眾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和在生活習俗中的頑強傳襲力,也可以看到不同時期政治話語和政府力量對方巖廟會舉辦方式的影響,并討論了其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編輯:劉慧青)
The Spread of Folk Beliefs over Alien Lands and Its Localization
HUANG Tao
(College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China325035)
10.3875/j.issn.1674-3555.2016.04.001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