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邵雍易學思想新探

2016-03-14 21:02:12徐海濤
湖北社會科學 2016年2期
關鍵詞:象數(shù)邵雍現(xiàn)象學

徐海濤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

邵雍易學思想新探

徐海濤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摘要:關于邵雍易學的獨創(chuàng)性,歷來研究者大多集中在先天易學和后天易學的區(qū)分上,以及邵雍作為北宋理學代表如何很好地融合了儒道兩家思想等方面來展開研究。邵雍易學思想體系的獨創(chuàng)性在于其建立的數(shù)的形而上學,及融匯各家思想而來的豐富的取象思想;弊處則在于邵雍未能窮盡哲學之根本原理,而是急于取象,迫切將他的易學理論落于實處,以實現(xiàn)其內(nèi)圣外王之道。豐富的取象思想給邵雍哲學帶來了更多的活生生的現(xiàn)實體驗,也使其哲學少了諸多西方哲學式的思辨意味,而這些也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特征。

關鍵詞:邵雍;現(xiàn)象學;周易;象數(shù)

邵雍,北宋理學代表。字堯夫,因其曾隱居蘇門山百源之上,故后人稱之為“百源先生”。其易學研究在北宋理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邵雍少年時自雄其才,于書無所不讀,為學堅苦刻厲,在易學研究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其創(chuàng)立的先天易學對后世易學研究影響甚大。邵雍的主要易學著作是《皇極經(jīng)世》,含《觀物內(nèi)篇》與《觀物外篇》,此外還有《伊川擊壤集》詩作問世。

邵雍易學據(jù)傳源自北海李之才。《宋史》卷四二七曰:“北海李之才攝共城令,聞雍好學,嘗造其廬,謂曰:‘子亦聞物理性命之學乎?’雍對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圖》、《洛書》、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圖像。之才之傳,遠有端緒,而雍探嘖索隱,妙悟神契,洞徹蘊奧,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1](p12726-12727)程璟則認為,邵雍易學來自李之才,而李之才又來自于穆修,最終又搠源到道士陳摶。

無論邵雍易學的傳承如何,這樣一套新的易學淵源系統(tǒng)的提出標明了邵雍創(chuàng)立的先天易學相對于傳統(tǒng)易學的獨創(chuàng)性。關于邵雍易學的這種獨創(chuàng)性,歷來研究者大多集中在先天易學和后天易學的區(qū)分上,以及邵雍作為北宋理學代表如何很好地融合了儒道兩家思想等方面來展開研究。本文和其他研究者不同,擬結合西方的現(xiàn)象學思想,從象數(shù)角度以形而上與形而下區(qū)分的概念框架來重新理解邵雍的易學思想,并試圖指出其利弊。

一、邵雍易學中數(shù)的形而上學

在邵雍的易學體系中,數(shù)的思想是其根本?!跋笠舱?,盡物之形也;數(shù)也者,盡物之體也?!保ɑ蕵O經(jīng)世書觀物內(nèi)篇上)邵雍認為,天下萬物的運行背后都存在著數(shù)的道理,都可以通過對數(shù)的研究來展開分析理解。象,只是物之形,而數(shù),才是物之體。這樣一種論述數(shù)與象之間關系的易學思想在邵雍之前的易學史中是比較少見的。

拋卻《易經(jīng)》之前的象數(shù)關系不談,在《易經(jīng)》中,象主要指的是卦象,數(shù)指的是爻數(shù)?!吨芤紫缔o》云:“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碟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與叻以象潤……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另“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久。地十。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shù)二十有五,地數(shù)三十。凡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笆枪室子刑珮O,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等。

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早在《易經(jīng)》中,就已經(jīng)有很豐富的數(shù)和象的思想了。但是,邵雍的獨特之處在于將數(shù)的思想單獨提出并升至一個很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說,如果我們用形而上與形而下的思想框架重新理解邵雍的易學的話,那么邵雍易學的“形而上的道”正是其數(shù)的形而上學思想,而“形而下的器”則是邵雍的“另類取象”思想。

于是在這里,與西方傳統(tǒng)形而上學不同,在邵雍的易學體系中沒有西方傳統(tǒng)式的形而上與形而下的二元對立與區(qū)分思想,而是很好地體現(xiàn)了胡塞爾現(xiàn)象學思想的精髓,即從現(xiàn)象中直觀本質(zhì)的思想。這種象數(shù)不分、二而為一的思維方式正是中國自《易經(jīng)》以來的獨特思維方式,其與西方哲學的異同之處值得我們深思。

那么,和之前的易學研究者相比,邵雍的數(shù)的思想的獨特性源自何處呢。

考邵雍的學術源流,我們可以看到,河圖洛書的出現(xiàn)是一個很重要的啟示。河圖洛書對邵雍易學思想的影響甚大,而河圖洛書和數(shù)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換句話說,正是一門聲稱具有新的學術源頭的河圖洛書的出現(xiàn),為邵雍的數(shù)的形而上學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

邵雍說:“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下交于陰,陰上交于陽,四象生矣。陽交于陰,陰交于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于柔,柔交于剛,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錯,然后萬物生焉。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故曰‘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也。十分為百,百分為千,千分為萬。猶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葉。愈大則愈少,愈細則愈繁。合之斯為一,衍之斯為萬。是故乾以分之,坤以翁之,震以長之,巽以消之。長則分,分則消,消則翁也”。[2](p257-258)觀邵雍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到《易經(jīng)》中思想的影子,但又有自身的獨特之處。早在《易·說卦傳》中就有“分陰分陽,迭用柔剛”的思想。正所謂陰陽交錯,剛柔迭加,蔚然成章,以成萬物。但是此處,邵雍的獨創(chuàng)之處在于從“二分法”的角度來重新理解這個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的問題,這就是一種新的數(shù)量化的哲學表達方式,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

按邵雍的意思,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陰陽相交,而生天之四象;剛柔相交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萬物生焉。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以致無窮,十分為百,百分為千,千分為萬,猶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葉。愈大則愈少,愈細則愈繁。合之斯為一,衍之斯為萬。

從上文我們至少可以看到以下幾個要點:一、太極分出兩儀與陰陽,即太極為一切之源頭。二、陰陽剛柔相交而各成天地四象,四象成八卦亦成,于是萬物生焉。三、綜上過程,均為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以致無窮,并且這個過程合之斯為一,衍之斯為萬。即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換句話說即一切中均有太極,而太極在一切之中,并無窮二分為天地萬物。

邵雍亦云:“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合而為十,數(shù)之全也。天以一而變四,地以一而變四。四者有體也,而其一者無體也。是謂有無之極也。天之體數(shù)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地之體數(shù)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是故無體之一,以況自然也;不用之一,以況道也;用之者三,以況天地人也。”[3](觀物外篇上)“物之大者,無若天地,然而亦有所盡也。天之大,陰陽盡之矣;地之大,剛柔盡之矣。陰陽盡而四時成焉;剛柔盡而四維成焉。”[3](觀物篇五十一)

很顯然,邵雍在這里又引入了一些新的數(shù)的思想。首先,邵雍指出了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和大全之數(shù)十的特殊意義,這里可能有河圖洛書的影響。此外,邵雍還特別強調(diào)了四這個數(shù)的特殊性。天以一而變四,地以一而變四;陰陽盡而四時成焉;剛柔盡而四維成焉。之后他提出的一系列思想莫不是在一個四元的框架中展開的。例如“元、會、運、世”的宇宙時間計數(shù)法。也就是說,雖然按照二分法的原理,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以致無窮,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這種二分是無差別和同等的,顯然四象在邵雍易學中是具有特殊地位的,即邵雍的易學尤其關注四象的存在和研究。邵雍的論述中不但有個二分法,還多出了個四象法。那么這個二分法和四象法在邵雍易學中的地位究竟如何呢。

“天生于動者也;地生于靜者也。一動一靜交,而天地之道盡之矣。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一陰一陽交而天之用盡之矣。靜之始則柔生焉,靜之極則剛生焉。一柔一剛交而地之用盡之矣。動之大者謂之太陽,動之小者謂之少陽,靜之大者謂之太陰,靜之小者謂之少陰。太陽為日,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體盡之矣。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柔為土,少剛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體盡之矣?!盵3](觀物篇五十一)

從上文可以看出邵雍數(shù)的思想的發(fā)展過程,這里面二分和四象的特殊性昭然若揭。首先太極分動靜,動靜分天地,然后動靜在天分陰陽、在地分剛柔,此處我們可以看到,在邵雍的易學中,動靜相比天地和陰陽來說竟然是更根本的概念。而無論動靜天地陰陽剛柔這些都是二分法的范疇。而接下來,動之大者謂之太陽,動之小者謂之少陽,靜之大者謂之太陰,靜之小者謂之少陰。二分法延伸出了四象,四象分別在天地的范疇內(nèi)變?yōu)榘素?,而八卦成則天地之體盡焉。

也就是說,八卦,或者說天地各四象的互相組合就能成就萬物,于是我們可以看出,在邵雍的思想里,二分法是其最根本的方法,而四象之所以如此重要,卻是因為八卦的存在,這種思想顯然是受《易經(jīng)》的影響。換句話說,四分或者四象的思想在邵雍這里并不算是獨創(chuàng),而邵雍真正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思想是“二分法”的思想。在四象的思想方面,邵雍是遷就了《易經(jīng)》。

那么接下來就是邵雍運用他的“二分法”和“四象”的思想推導宇宙的發(fā)生及發(fā)展過程(這種套路在邵雍的易學中是一以貫之的),這就是邵雍提出的獨特的“元、會、運、世”的新的宇宙時間計數(shù)法。邵雍將他的這種“元、會、運、世”的新的宇宙時間計數(shù)法與傳統(tǒng)的四時概念又來了個互相照應,而且和前文的天之四象日月星辰也是遙相呼應的。

元會運世的時間運行其實和一年四季的時間運行極其類似,甚至只是換了個名字而已。所謂一元分十二會,一會分三十運,一運分十二世,一世分三十年。而天之四象為日、月、星、辰,所以以元、會、運、世為時間單位來計算的天運的一個周期也就是日、月、星、辰運行的時間過程。

在首先確定四象后,就是四象的交會而成八卦。此交會可表述為:“日經(jīng)天之元,月經(jīng)天之會,星經(jīng)天之運,辰經(jīng)天之世。以日經(jīng)日,則元之元可知之矣。以日經(jīng)月,則元之會可知之矣。以日經(jīng)星,則元之運可知之矣。以日經(jīng)辰,則元之世可知之矣。以月經(jīng)日,則會之元可知矣。以月經(jīng)月,則會之會可知矣。以月經(jīng)星,則會之運可知矣。以月經(jīng)辰,則會之世可知矣。以星經(jīng)日,則運之元可知矣。以星經(jīng)月,則運之會可知矣。以星經(jīng)星,則運之運可知矣。以星經(jīng)辰,則運之世可知矣?!盵4](《皇極經(jīng)世》卷第十一之下,《觀物篇》六十)至此,在四象八卦的范疇中,邵雍重新定義了新的宇宙時間,接下來,邵雍又會將他的元、會、運、世的日月星辰的時間概念和春夏秋冬的時間概念進行互相對比。

元之元以春行春之時也;元之會以春行夏之時也;元之運以春行秋之時也;元之世以春行冬之時也。會之元以夏行春之時也;會之會以夏行夏之時也;會之運以夏行秋之時也;會之世以夏行冬之時也。運之元以秋行春之時也;運之會以秋行夏之時也;運之運以秋行秋之時也;運之世以秋行冬之時也。世之元以冬行春之時也;世之會以冬行夏之時也;世之運以冬行秋之時也;世之世以冬行冬之時也”[3](觀物篇六十)邵伯溫對此解釋說,邵雍的一元在大化之間猶一年也。自元至辰更相變而至辰之辰而后數(shù)無窮矣。窮則變,變則生,生而不窮也?;蕵O經(jīng)世但著一元之數(shù),使人伸而引之,可至于終而復始也。[3](觀物內(nèi)篇之十)

也就是說,在邵雍這里,日月星辰中的一元好比春夏秋冬中的一年,是一個完整的時間單位。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xù)引申、擴大或者縮小,就像我們理解傳統(tǒng)一年的時間單位一樣。這樣一種新的宇宙時間計數(shù)法看起來很是新穎,仔細推敲可以發(fā)現(xiàn),在邵雍的宇宙時間計數(shù)法里,其實只是借用了傳統(tǒng)的四時的時間概念,并將其擴大到他的日月星辰天之四象中去而已。也就是說,邵雍在這里并沒有顯示出多少哲學意義上的獨創(chuàng)性,而是巧妙地將春夏秋冬四時的思想引入了自己的易學體系中,其本質(zhì)仍是二分法和四象八卦的數(shù)的思想。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邵雍版的數(shù)的形而上學思想。即通過運用太極之道“一分為二,二分為四”的無限裂變的二分法思想,以及借用了《易經(jīng)》、四時等諸多的傳統(tǒng)易學思想后,邵雍提出了自己關于《周易》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到六十四卦的生成發(fā)展過程的特殊理解,他自己稱之為伏羲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次序圖的先天易學,這種思想明顯受到河圖洛書的影響,試圖通過對數(shù)的道理運行的研究來展開對世界的分析。

而邵雍所理解的世界發(fā)生發(fā)展的最根本原動力則是太極陰陽的互相對立、分裂和相交。正所謂“一氣分而陰陽判,得陽之多者為天,得陰之多者為地。是故陰陽半而形質(zhì)具焉,陰陽偏而性情分焉。形質(zhì)各分,則多陽者為剛也,多陰者為柔也。性情又分,則多陽者陽之極也,多陰者陰之極也。[4]《(皇極經(jīng)世》卷第十二之上《,觀物外篇》上“)陽不能獨立,必得陰而后立,故陽以陰為基。陰不能自見,必待陽而后見,故陰以陽為唱。陽知其始而享其成,陰效其法而終其用”。[4]《(皇極經(jīng)世》卷第十二之上《,觀物外篇》上)天地萬物和人類社會即使眾象爭艷、變化萬端,但都是太極陰陽相互作用分裂結合的結果。另外,邵雍還賦予了太極以一個傳統(tǒng)的概念“道”,顯示了邵雍思想融貫儒道兩家的傾向。

邵雍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道無聲無形,不可得而見者也。故假道路之道而為名,人之有行必由乎道。一陰一陽,天地之道也。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成者也”,[3](《皇極經(jīng)世》卷第十二之下)事無大小,皆有道在其間。能安分則謂之道,不能安分謂之非道。顯諸仁者,天地生萬物之功,則人可得而見也。所以造萬物則人不可得而見,是藏諸用也。[3](《皇極經(jīng)世》卷第十二之下)

從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邵雍的道是既能“藏諸用”又能“顯諸仁”的。道可以造萬物而人不可得見,這就叫“藏諸用”;道本無體,假象以見體,而一旦道“見體”了,那么就是“顯諸仁”;而無論“藏諸用”或者“顯諸仁”,都是道自身的特征。那么,依照邵雍這個思想邏輯,我們?nèi)祟惾绾尾拍荏w道呢。這就需要讓道顯現(xiàn),使得道能“顯諸仁”,因為顯諸仁者,天地生萬物之功,則人可得而見也。這就涉及到一個如何取象的過程,因為只有準確的取象,才能讓道“顯諸仁”,才能讓我們能更好的理解道與遵行道。

于是在道的名義下,宇宙萬象都被重新組織了起來,只要找到了代表道的各象,就可以對整個宇宙進行新的解釋和理解。這里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取象的過程。如何取象,取什么樣的象方能準確的體現(xiàn)道,讓道“顯諸仁”,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二、邵雍易學中取象的思想

在明確了邵雍的數(shù)的形而上學思想之后,我們再來看他是如何取象以體現(xiàn)宇宙萬物之道的。這種取象在邵雍這里可以劃分為天地自然之象和人類社會之象兩個部分。

首先是取天地自然萬象,于是日為暑,月為寒,星為晝,辰為夜。暑、寒、晝、夜交,而天之變盡之矣。水為雨,火為風,土為露,石為雷。雨、風、露、雷交,而地之化盡之矣。;暑變物之性,寒變物之情,晝變物之形,夜變物之體。性、情、形、體交,而動植之感盡之矣。雨化物之走,風化物之飛,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術。走、飛、草、術交,而動植之應盡之矣。[4](觀物篇五十二)

從上文可以看出,邵雍分別取了日月星辰、暑寒晝夜、水火土石、雨風露雷、性情形體、走飛草木等諸多四象以表達其對天地萬象的理解。這樣一種取象和傳統(tǒng)的取象方法顯然有所不同,因為他們是在邵雍的數(shù)象易學框架之中展開的,有著其自身的邏輯一貫性,而這種邏輯一貫性無論是和《易經(jīng)》系統(tǒng)相比或者和傳統(tǒng)的五行取象相比都有著自己的特殊性。關于這種取象方法的利弊則留待后文進行評論。

在取完天地萬物的四象后,邵雍又開始不遺余力地取人類社會之象,這顯然是邵雍思想的重點所在。首先是取陰陽之象,邵雍認為,陰陽在人類社會可以分別取象為利與義(廣義的象可以理解為包括義理的范疇)。邵雍在《觀物吟》中云:“利輕則義重,利重則義輕。利不能勝義,自然多至誠。義不能勝利,自然多忿爭?!薄吨蝸y吟》云:“財利為先,筆舌用事,饑謹相仍,盜賊蜂起。孝梯為先,日月長久,時和歲,延年益壽。[5](《伊川擊壤集》卷之十三)

觀上文可以看出,如果我們承認太極陰陽的取象為利與義,那么社會就是在逐利和趨義的斗爭中呈現(xiàn)下降或者上升的歷史趨勢;圍繞著利與義的陰陽上下紛爭,人類社會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這分別被邵雍取象為皇、帝、王、伯四個階段。

那么,何謂皇、帝、王、伯?!吧苹煜抡?,止于盡道而已。善教天下者,止于盡德而已。善勸天下者,止于盡功而已。善率天下者,止于盡力而已。以道、德、功、力為化者,乃謂之皇矣。以道、德、功、力為教者,乃謂之帝矣。以道、德、功、力為勸者,乃謂之王矣。以道、德、功、力為率者,乃謂之伯矣?!盵4](《皇極經(jīng)世》卷第十一之上,《觀物篇》第五十一)

這里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邵雍還是之前“元會運世”那一套四象模式,四象的提出之后就是相互之間的交錯與融合,所謂皇之皇以道行道之事也;皇之帝以道行德之事也;皇之王以道行功之事也;皇之伯以道行力之事也。帝之皇以德行道之事也;帝之帝以德行德之事也;帝之王以德行功之事也;帝之伯以德行力之事也。王之皇以功行道之事也;王之帝以功行德之事也;王之王以功行功之事也;王之伯以功行力之事也。(觀物篇六十)

具體說來,邵雍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三皇時代是“以道化民”,這個時代的社會呈現(xiàn)出“自然”的特征。好比老子所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接著是五帝時代,這是一個崇尚“禮讓“之德的禪讓時代,德之高低可以作為一個時代評價標準的圭臬。統(tǒng)治者“以德教民”,民亦以德歸之。故“垂衣裳而天下治”,“受人之天下而不為重”、“以天下授人而不為輕”。

然后是三王時期的“以功勸民”的時代,這個時代重“功”尚“政”。三王之所以被稱為王,乃在于他們能以功利天下,故天下百姓亦以功歸之,故稱之為王。即“天地革而四時成焉。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最后一個階段則是五伯的“以力率民”時代?!耙粤β拭瘛北厣袪?,這一時期重“力”尚“爭”,以力爭利,取利不以義。這樣的“以力率民”的時代邵雍是不齒的,再進一步就淪為夷狄而至于禽獸,文明就衰落了。

相應地,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天下也有四種模式。自古當世之君天下者,其命有四焉:一曰正命,二曰受命,三曰改命,四曰攝命。正命者,因而因者也。受命者,因而革者也。改命者,革而因者也。攝命者,革而革者也。因而因者,長而長者也。因而革者,長而消者也。革而因者,消而長者也。革而革者,消而消者也。[3](p628)這四種統(tǒng)治模式和前文的四種歷史階段是遙相呼應的。

總之,這樣的四象模式的選擇在邵雍的易學體系中是一以貫之的。在邵雍這里,太極或者說一,二分法,天地四象、八卦這幾個概念占據(jù)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貫穿了邵雍易學思想的始末,也決定了邵雍后來思想中一系列取象的過程。邵雍在取象的過程中,始終遵循二分法的無限分裂過程,而在二分法的無限分裂過程中,四象的選擇尤為重要。而在這一切分裂的眾多之象中,太極作為“一”這個數(shù)字將始終存在,這也就是邵雍說的“合之斯為一,衍之斯為萬”。

相應的,邵雍認為孔子之道就可以被取象為這永恒之道,正所謂“千世之事業(yè)者,非三皇之道而何?萬世之事業(yè)者,非仲尼之道而何?是知皇、帝、王、伯者,命世之謂也。仲尼者,不世之謂也?!?。[4](《皇極經(jīng)世》卷第十一之上,《觀物篇五十五》)

在邵雍看來,以孔子之道觀人類歷史發(fā)展,億千萬世皆可得而知之也,孔子之道是不世之謂也的大道,孔子之道具有最廣泛的普遍性,能為萬世之圭臬。這里顯示了邵雍融貫儒道兩家思想的傾向。

三、邵雍易學思想的利弊

從前文的論述可以看出,如果我們試著運用形而上與形而下相區(qū)分的思想框架來重新理解邵雍的易學思想,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邵雍易學的獨特之處首先在于其創(chuàng)立了一門獨特的數(shù)的形而上學。這種獨特的數(shù)的形而上學是以道與太極陰陽為起點,以二分法、四象的思想為中轉,以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思想為終點的一個包羅萬象的數(shù)的易學體系;其次,邵雍又在這種數(shù)的形而上學的基礎之上,結合他之前的各種傳統(tǒng)思想,比如儒道思想、四時的思想,取了眾多獨特之象,來重新理解和解釋天地萬物以及人類社會。

這樣一種數(shù)的形而上學思想和取象的思想是緊密結合的,即符合胡塞爾現(xiàn)象學思想的精髓,在現(xiàn)象中能直觀到事物的本質(zhì)。在邵雍這里,好比從中國古老的《易經(jīng)》那里就已開始的那樣,象數(shù)一直以來是混合的、不是二分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世界不是并行不悖、截然兩分的,而是有著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形而上的道正是在形而下的世界現(xiàn)實中顯現(xiàn)出來的,即使這形而上的道有其自身隱匿的一面。

這樣一種中國式的現(xiàn)象學象數(shù)思維方式使得中國哲學有其自身的優(yōu)點,它讓中國的哲學不至于陷入虛無縹緲的形而上學中去,而是時時刻刻落在活生生的人間現(xiàn)實中,關注著大千世界的人世百態(tài)。另外,他又具有自身的缺點,那就是象數(shù)的不分使得中國的數(shù)的世界始終被象的世界所指引乃至決定,因而不能開辟出屬于自身的獨立時空,建立起一套真正的和西方現(xiàn)代數(shù)學類似的哲學體系。

而這些也都是邵雍易學思想的優(yōu)點和缺陷所在。邵雍的易學思想雖然有著自己的一套近乎獨特的數(shù)的形而上學思想,但是這套數(shù)的形而上學思想?yún)s時刻受著現(xiàn)實世界萬象的制約。換句話說,邵雍在形而上的哲學運思過程中,總是迫不及待的想將理論落于實處,去為他的數(shù)的世界取象以解釋人間萬物,從而實現(xiàn)其內(nèi)圣外王之道。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邵雍的易學思想雖然有著自身獨特的二分法和四象模式,并巧妙地融合了傳統(tǒng)的諸多思想,但對于這一整套模式為何如此邵雍卻沒有做更深一步的解釋。例如我們可以在此進一步追問,為何是太極二分為分陰陽乃至于無窮,為何四象如此重要,以致于有了元會運世后,又弄出個皇帝王伯,甚至一切都按照著四象模式被安置的妥妥帖帖的,天地萬象非得取出四象以成八卦之數(shù),而日月星辰、暑寒晝夜、水火土石、雨風露雷、性情形體、走飛草木等諸多四象和傳統(tǒng)的取象顯然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這種取象的理論根據(jù)何在,為何孔子之道能作為永恒之道以取象,而不是老子之道等其他思想,這一切的疑問邵雍并沒有給出一個哲學意義上的根本解答。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評價說,邵雍作為一個真正哲學家的原創(chuàng)性是不夠的。即使他的哲學思想有著自身的獨特性與原創(chuàng)性,并且在靈活借用其他各家思想以成自身方面是爐火純青。但是這種獨特性中包容了過多的邵雍自身道德傾向的思想,因此我們更應該稱其為一個融貫儒道兩家的北宋理學家,而不是稱其為一個偉大的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哲學家,因為他的思想更多的體現(xiàn)了一種道德上的價值與內(nèi)圣外王之道,而非哲學意義上的思辨理性。而這些顯然和他所處的時代風氣以及個人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

而邵雍作為中國易學史上公認的具有很高思想原創(chuàng)性的哲學大家尚且如此,據(jù)此我們可以想象得到中國式的象數(shù)思維模式對于中國文化有多大的影響。正如前文所說,這種影響既有積極性的一面,也有消極性的一面。而如何理解并繼承這種象數(shù)思維模式的優(yōu)點,又避免中國哲學重實踐而輕思辨的理論傾向,則是現(xiàn)時代中西匯通的大時代中現(xiàn)代學者責無旁貸的任務。

參考文獻:

[1]宋史:第36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張行成.皇極經(jīng)世觀物外篇衍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1.

[3]邵雍.邵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

[4]邵雍.《皇極經(jīng)世》卷[M].《中華道藏》第17冊.

[5]邵雍.《伊川擊壤集》卷[M].《中華道藏》第2 冊.

責任編輯高思新

作者簡介:徐海濤(1984—),男,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

中圖分類號:B24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477(2016)02-0103-06

猜你喜歡
象數(shù)邵雍現(xiàn)象學
邵雍及其的洛陽園林書寫
文學與文化(2022年4期)2022-03-23 06:19:40
有話不妨直說
論錢澄之以《易》理為旨歸的易學觀
從河圖淺述人體的氣機升降理論
對“如是我聞”的現(xiàn)象學詮釋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3
論邵雍思想之結構、來歷與其數(shù)理論、觀物說對于理學之影響(三之一)
長江學術(2016年4期)2016-03-11 15:11:24
中國易學象數(shù)對越南阮朝都城順化的影響
邵雍的“半嘴壺”
學習共同體的現(xiàn)象學闡釋與應用
話“徑”說“園”——來自現(xiàn)象學語境中的解讀
美姑县| 攀枝花市| 乌海市| 明水县| 三门县| 沽源县| 诸城市| 南宫市| 绵阳市| 任丘市| 淮南市| 宜城市| 会东县| 东乡族自治县| 同心县| 玛曲县| 泾阳县| 上林县| 蓬安县| 桃江县| 曲阜市| 手游| 花莲市| 肃南| 临澧县| 同江市| 色达县| 无极县| 广东省| 蒲城县| 翼城县| 松江区| 白朗县| 抚顺县| 富阳市| 崇左市| 道孚县| 柞水县| 甘孜县| 滕州市| 嘉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