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靜華
摘 要: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歷史上被許多朝代納入法律以治理國家、維護社會安定。在當代,孝文化中存在與當代法律相抵觸的因素。因此,我們必須以法律的、批判的眼光繼承和發(fā)展孝文化,使孝文化符合當代法律的要求,也用孝文化的精神影響和促進法律的制定和實施,最終達到孝文化與法律、法律文化的融合。
關鍵詞: 孝文化 當代法律 融合途徑
一、孝文化與當代法律融合的必要性
孝文化的產生和發(fā)展有特殊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經濟基礎,在新時代孝文化存在許多與當代法律相抵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表現:第一,孝文化強調父母的權利和權威,忽視子女的權利。這與當代法律強調的權利義務平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不相符。第二,孝文化強調父母在人身權、財產權和婚姻方面對子女的絕對支配地位,這與當代法律強調的婚姻自由理念及財產所有權歸屬精神相悖。第三,孝文化中替親代刑、加重刑罰及親親相隱的規(guī)定與現代刑罰原則和精神相抵觸。因此,我們有必要用現代法律的精神和規(guī)定重新審視古法孝文化,達到孝文化與當代法律相融合并相互促進的目的。
二、孝文化與當代法律融合的具體途徑
(一)實現孝文化與法律規(guī)范的互助
一方面實現孝文化的法律化,把孝道行為規(guī)范到法律,用法律的高度規(guī)范調整人們的行為,這也是我國現代立法的價值取向之一。當孝倫理上升為法律時,它就是一種對全社會的硬性要求,孝因而得到強化和強制實施。另一方面要實現法律規(guī)范的倫理化。許多起規(guī)范作用的法律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民眾道德水準的提高逐漸退出法律領域,當這些法律規(guī)范被違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時,它們就會從法律體系中抽離出來,變?yōu)榈赖聜惱硪?guī)范。比如,當子女應定期回家探望老人、子女贍養(yǎng)老人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其實就變成了人們內心的一種信念,變成全社會的一種倫理規(guī)范,不再需要法律的規(guī)制。
(二)實現“孝”信仰與法律信仰的互通
第一,實現傳統(tǒng)“孝”的信仰的轉化。傳統(tǒng)的孝的信仰形成和發(fā)展的特定經濟條件和社會背景,決定在當代繼續(xù)維持傳統(tǒng)的孝倫理已不可能,而傳統(tǒng)孝倫理中鮮活的成分應當讓其發(fā)揮作用,增添亮色。家庭倫理關系應該是和諧、平等的,在家庭關系中,要自覺剔除那些與當代法律相沖突的思想和觀念,樹立新型的孝的觀念和信仰,不僅應該關心父母的物質生活,更應該關心父母的精神生活,幫助父母建立與新社會的連接,緊跟新時代的步伐,與現代生活建立緊密聯系。
第二,現代法律信仰的生成。法律信仰的生成,從外在的強制方面,要完善孝道方面的立法,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法律信仰的生成才有依據。通過法律剔除現代孝道倫理中不合理成分,使我國的立法體現我國孝文化的精神,并把諸如和諧、關愛等孝的基本觀念融入法律精神中,一方面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另一方面把法律規(guī)定內化于心,促成法律信仰的生成,達到現代法律與孝文化的融合。對于個體內在來說,要自覺用法律的精神指導自己的行為,對法律所體現的價值取向產生深切體會,把孝道內化于心,進而培養(yǎng)一定的法律情感,最后達到法律信仰的生成。
(三)實現孝文化功能與法律功能的互補
孝文化與法在功能上互補必須建立相應的機制。第一,以孝文化精神指引立法?,F代社會的依法治國,不僅要求有完備的法律作為依據,而且要求法律本身具有合理的道德價值。以孝為核心內容的倫理思想是中國倫理道德的支柱,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因此,孝文化需要與法律互動,將人們公認并接受但法律尚未規(guī)定的道德觀念轉化為法律規(guī)范,并隨著道德的變化對已制定的法律進行必要修改、補充和完善。
第二,以孝文化精神規(guī)范執(zhí)法者的執(zhí)法。法律的貫徹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執(zhí)法主體的道德能力,執(zhí)法質量與執(zhí)法者的道德素質和水平有很大關系。這就要求執(zhí)法主體有良好的法律職業(yè)道德,這樣才能夠在履行自己職務的過程中忠于職守、廉潔公正。孝文化不僅能對人的內心形成一定的約束力和塑造力,而且能對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的影響。孝文化蘊含的公平、和諧、自律及推己及人的內涵能激勵執(zhí)法人員以更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投入工作中,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以法律的標準要求自己的執(zhí)法行為,從而使法律和孝文化的精神在人的主體身份上達到融合。
第三,以孝文化精神制約守法者的心態(tài)。大多數社會成員守法,并不單單是因為法律具有強制性,在多數情況下是由他們對法律遵守的義務感和對違反法律的羞恥心而守法。孝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它不僅能調整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而且能調節(jié)更廣泛的人際關系甚至社會關系。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的人生追求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追求和諧關系,對于調節(jié)人們的道德心理起到了積極作用。孝文化內化于人們的心理,當個體置身于更大的環(huán)境范圍內時,能用孝文化的精神更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自覺地遵守法律的規(guī)定,使孝文化的精神和法律的精神融為一體。
參考文獻:
[1]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韓廣忠,肖群忠.韓國孝道推廣運動及其立法實踐述評[M].道德與文明,2009(3):39-43.
[3]伍婷婷,伍佳佳.傳統(tǒng)孝文化與現代法律的抵牾與交融[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