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
由斯蒂芬·赫雷克導演的美國電影《生命因你而動聽》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是雅各布校長對新來的音樂教師霍蘭所說的:“做一名教師有兩項工作,為年輕的大腦傳授知識,你做了,但更重要是指給他們方向,以免知識被浪費。我不知道你傳授知識水平如何?先生,但指引方向方面,你很差勁?!苯逃姨K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學生到學校來不僅是學習,而且是來生活,他們要在這里獲得知識,尋找友誼,學會生活,張揚個性。不僅如此,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中也會逐漸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變成一個真正能主宰自己的主體。
現(xiàn)在看來,課程改革已經(jīng)轟轟烈烈在全國試行了一段時間,但是阻力重重,舉步維艱。人文性目標的落實面臨較大的困難,簡單來說有這幾個方面的問題:升學考試的壓力和制約;尊重學生自主性的教學效果存疑;教師任務繁重,班額過大;學生和家長不重視不配合語文新課程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語文教師如何在課堂中落實人文性目標?
第一,在觀念上,教師首先應該明白一個問題,語文學習是一個緩慢積累和消化吸收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極其功利化或者一門心思針對高考的純答題模式化訓練教學,并不能一定能夠得到理想的高考成績。從終極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語文素養(yǎng)提高了,區(qū)區(qū)高考不再難得住學生。
用考試指導教學是有問題的,任何考試都只是對教學效果的一種抽樣檢查,用考試指導教學,顯然是以偏概全了。實踐證明,語文教師在當前教育體制下完全可以有所作為,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實驗所取得的成績充分證實了這一點。生本教育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體的教育,其特征是主要依靠學生的學。強調把“控制生命”轉向“激揚生命”,提倡教師“解放自己,放飛學生”,既無可爭辯地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又在終端考試(指社會的統(tǒng)一選拔考試)成績斐然。在現(xiàn)行的教育框架下,新教師要拓寬語文教育改革的空間,尋求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除了有堅定的信念,樹立大有可為的思想外,更應該積極地引進一些切實可行的、已獲實踐證明且實效顯著的語文教育模式。
我們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是,如何扭轉部分學生的被動學習傾向。對于一個被動學習的學生而言,教師如果一味強調所謂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就是毫無作用的,甚至會適得其反。思想的獨立性和行為的自主性是人的基本需求,人們拒絕在外部壓力下做事,尤其是在規(guī)則、規(guī)章、秩序和最后期限的壓力下工作,因為這些壓力干擾了他們的自主需要,人在擁有較大自主權的時候會更加自信、自尊,對自己的表現(xiàn)就有更高的要求。學生亦然。教師不妨授權于學生,通過鼓勵學生自主決策,計劃自己的學習路線,增進他們的自主與自我決定需要。同時一定要對其進行問責,問責是對授權效果的監(jiān)督檢查,以便激勵學生,調動其積極性,使其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盡最大努力實現(xiàn)目標。如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師的魅力有不可小覷的作用。試想,有這樣一堂課,教師的行為或者幽默風趣,或者循循善誘,或者春風化雨,或者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怎么會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若這種課堂良性循環(huán)下去,或者它在學生的個體生命中產生回響和延長,結果就必然是很可喜的。這一點是有難度的,似乎有些強求和難以企及,但不代表我們只能消極適應被動學習,還是有可努力的方向的。面對不想學習的學生,即使學生放棄,教師也不能放棄,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真正的興趣,并為之努力才是方向感的根本含義。給學生指明方向,包括興趣、信念、熱情,對自己生命的信心,等等。
第二,語文教師應把握好和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目標。這是有難度的,我們很難像講解知識要點一樣,通過講解的辦法,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給學生。一般說來,態(tài)度與價值觀,可能是沒法“教”的。最重要的是教師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態(tài)度與價值選擇影響學習主體,并積極創(chuàng)造有利于學習主體嘗試選擇、參與和體驗的機會,讓他們在這種嘗試的實踐行動中形成個性化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個目標的實現(xiàn),更多依靠的是教師的人生智慧。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的《春去冬來》(Spring,Summer,F(xiàn)all,Winter…and Spring)一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頑劣的小和尚抓到一條小魚,一條蛇和一只青蛙,分別用細繩捆住它們,在它們身上分別系上一塊小石頭后,再放回溪中。老和尚知道后,在夜晚偷偷把一塊十來斤重的石頭綁在小和尚的背上。小和尚醒來后行動困難,感到十分難受,驀然領悟自己錯了。在師傅的命令下,小和尚背著石頭艱難地回到溪邊,發(fā)現(xiàn)小魚已經(jīng)死了,難過,深思;在另一個地方找到青蛙,解開石頭,它游向了水深處。最后十分艱險地找到死去的蛇,小和尚終于忍耐不住,放聲哭了起來。影片給我們有關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育的啟發(fā)是,老和尚在教育過程中,并沒有犯教師最易犯的錯誤:空洞地說教。他有必要的對話,以啟發(fā)小和尚將自己的命運與小魚們聯(lián)系起來。但是,禪是需要“身體力行”的學問,所以他讓小和尚背著石頭慢慢地認識并體會自己的錯誤,感受小魚、青蛙和蛇的感受。在小和尚觸動最深的那個時刻,他甚至并沒有出場,因為他不需扮演一個饒舌的智者,在禪中,在教育中,唯一重要的是受教育者去親身體會。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中,一份古老的從容和耐心顯得更重要。從教師的角度講,越是美好的事物,越不能隨隨便便就給學生,一定要與他們的生命打通,與學生的生命進行編織,那才有意義。如果隨便扔給學生,而對其生命沒有觸動,那么真是太可惜了。
語文課程標準的落實確實有很多困難,但是,萬丈高樓平地起,只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摸索,只要有一顆熱愛祖國語文的心,渴望學生從中獲取更多營養(yǎng)健康成長,并為之不斷努力探索,語文課程就一定會充滿活力,充滿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