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華日報》與重慶抗戰(zhàn)詩歌翻譯

2016-03-09 18:54:05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第四版譯詩新華日報

駱 萍

(重慶工商大學 外國語學院, 重慶 400067)

?

《新華日報》與重慶抗戰(zhàn)詩歌翻譯

駱 萍

(重慶工商大學 外國語學院, 重慶 400067)

《新華日報》是中國共產黨在國統(tǒng)區(qū)公開出版的機關報,是中共在國統(tǒng)區(qū)宣傳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要媒介。遷至重慶后,它的副刊在引導大后方文化建設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其中抗戰(zhàn)譯詩在主題、國別、詩人的選擇以及語言形式方面均受到抗戰(zhàn)意識形態(tài)和主流詩學的制約與規(guī)范,并與詩歌創(chuàng)作相互影響,共同構建了重慶抗戰(zhàn)時期詩壇的繁榮景觀。

《新華日報》; 意識形態(tài); 詩歌翻譯; 重慶; 抗戰(zhàn)時期

一、引 言

作為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公開出版的中國共產黨黨報,《新華日報》是共產黨在國統(tǒng)區(qū)領導文藝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一面旗幟,1938年1月11日創(chuàng)刊于武漢,10月25日武漢失守后遷至重慶??箲?zhàn)期間《新華日報》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來的領導下,一直把爭取民族獨立和加強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作為使命。作為《新華日報》重要組成部分的副刊,在領導抗戰(zhàn)文藝工作和貫徹中共方針政策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新華日報》正刊遭到國民黨新聞檢查機關的壓制與封鎖,不能充分發(fā)揮黨的喉舌作用,副刊以靈活多樣的的形式參與了大后方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本文研究抗戰(zhàn)八年間重慶出版的《新華日報》(1938年10月25日至1945年8月15日)副刊上的抗戰(zhàn)詩歌翻譯活動,以《新華日報》的辦刊宗旨與意識形態(tài)立場為基點,以詩歌主題、國別、詩人的選擇與譯詩語言形式特征為考察點,揭示抗戰(zhàn)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的影響和規(guī)導。

二、《新華日報》與抗戰(zhàn)詩歌大眾化方向

《新華日報》自辦刊以來堅持“團結全國抗日力量,鞏固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發(fā)表正確救亡言論,討論救亡實際問題,堅持抗戰(zhàn),爭取最后勝利,為建立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而奮斗”的辦報方針,一直是“中共在國統(tǒng)區(qū)實施抗戰(zhàn)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橋頭堡、最重要的輿論陣地、最有力的斗爭武器之一”(周毅,2013:42)。遷至重慶后,出版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此時全國文化界精英匯聚重慶,稿源豐富,讀者群擴大了,對此,《新華日報》加強了副刊的開發(fā),繼武漢創(chuàng)刊之初開設的《團結》副刊外,增加了《文藝之頁》、《青年生活》、《婦女之路》等六個各具特色的副刊,并于1942年9月18日進行改革,停辦各種副刊,將第四版整編為綜合版——《新華副刊》??箲?zhàn)詩歌在該報副刊的各個時期都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是詩歌大眾化理論與實踐探討的重要陣地。

抗戰(zhàn)時期詩歌創(chuàng)作的目標和任務被壓倒一切地規(guī)約為階級整合、民族認同與政治動員,詩歌的社會責任和功能成為該時期衡量詩歌價值的主要標尺。為了實現(xiàn)上述愿景,詩歌須在情感上與廣大群眾打成一片,詩人們的藝術立場、審美態(tài)度發(fā)生了向民眾靠攏的趨向。正如朱自清所說:“抗戰(zhàn)以來,一切文藝形式為了配合戰(zhàn)爭需要,都朝著普及的方向走,詩作者也就從象牙塔里走上十字街頭”(朱自清,1988:346)。提倡通俗曉暢的大眾化語言和詩歌形式的自由,構成了抗戰(zhàn)時期共通的詩歌藝術標準,客觀上對重慶抗戰(zhàn)詩歌觀念的形成起到了某種規(guī)定性的影響。重慶詩歌界開展了一系列詩歌座談會,主要論及詩歌情感內容、表現(xiàn)形式、創(chuàng)作主體和藝術審美等方面。

《新華日報》副刊上刊登了許多相關理論的文章,著名詩人艾青、郭沫若、臧克家、王亞平、力揚等均參與了討論,其中涉及最多的是詩歌大眾化問題,如王亞平在1942年6月4日副刊上發(fā)表的《新詩的創(chuàng)作及其發(fā)展方向》中所說:“以大眾化的形式,創(chuàng)作人民大眾所歡喜的詩,該是今日新詩的主要也可以說是唯一的方向”(呂進,等,2009:209)。郭沫若于1944年4月16日副刊上發(fā)表的《如何研究詩歌與文藝》所提出的詩人的“利他的、集體的”指導思想,實際上也是抗戰(zhàn)詩歌大眾化的指導思想(呂進,等,2009:210)。在理論探討之外,《新華日報》還參與了大眾化詩歌實踐,對抗戰(zhàn)時期的朗誦詩、街頭詩、民歌運動等,都進行了詳細的報道,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推動了詩歌的大眾化道路和方向。

翻譯活動從來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而是受到特定時期政治、歷史、文化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戰(zhàn)時重慶的文學翻譯不再是單純的譯介,而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補充、強化與建構”(廖七一,等,2015:38)??箲?zhàn)歷史語境決定了中國詩壇無法再沿襲30年代對詩藝的探討,“戰(zhàn)爭背景下統(tǒng)一的時代主題以及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共同生存境遇直接制約了詩歌的理論與實踐”(吳曉東,2010:123),詩歌的大眾化是歷史的選擇,也是文藝的選擇。戰(zhàn)爭歷史語境下的主流詩學規(guī)范決定了詩歌翻譯活動必然與政治策略和政治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譯詩的大眾化主要體現(xiàn)在選材的趨時性、語言的通俗性和形式的自由化中。異域文本被打上本土讀者群易于理解的語言和文化價值的印記,貫穿整個翻譯的生產、流通以及接受等各個環(huán)節(jié)。

三、抗戰(zhàn)意識形態(tài)與詩歌翻譯選材

翻譯,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實踐,必然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和制導。誠如翻譯文化派學者勒菲弗爾(Lefevere)所言,意識形態(tài)“是一套觀念網絡,它由某一社會在特定時期內可以接受的觀念形態(tài)和態(tài)度構成,由此讀者與譯者得以貼近文本”(Hermans, 2004: 126-127)。由此看來,社會意識形態(tài)影響著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抉擇。當然,社會意識形態(tài)對譯者的影響也不是絕對的,一個人在一定時期內的一整套或有系統(tǒng)的社會文化信念和價值觀也屬于意識形態(tài)范疇(蔣驍華,2003:24),即譯者的個人意識形態(tài),這是由譯者自身的不同經歷、教育程度、個人學養(yǎng)等方面的不同而形成的,表現(xiàn)為譯者個人意識形態(tài)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遵從或違抗。在抗戰(zhàn)時期,抗戰(zhàn)救亡、同仇敵愾的宗旨使社會意識形態(tài)與譯者的個人意識形態(tài)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對詩歌翻譯選材的影響幾乎是決定性的。

《新華日報》直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承擔著反法西斯和隱秘配合宣傳共產黨方針政策工作的雙重使命。正刊發(fā)表實時性社論和戰(zhàn)地新聞,副刊與正刊形成對話,是對正刊的必要補充,其中的詩歌翻譯同樣打上了反法西斯的烙印。從副刊發(fā)表的86首譯詩來看,在詩人、國別以及主題方面的選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政治傾向。

首先,所譯詩歌的原作者主要來自反法西斯國家,如蘇聯(lián)(俄國)的馬雅可夫斯基、雷利斯基、伊莎科夫斯基、普希金、西蒙諾夫,英國的拜倫、彭斯、莎士比亞,美國的惠特曼、波蘭的巴林斯基等。譯介反法西斯詩歌,既傳達了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抗戰(zhàn)精神,又構建了自己的抗戰(zhàn)文化,實現(xiàn)了雙向交流和精神鼓舞的效果。

《新華日報》特別關注蘇俄詩歌的介紹,特別是具有革命精神的詩作,這與社會主義蘇聯(lián)在二戰(zhàn)歐洲戰(zhàn)場上的主導地位有關,也是《新華日報》無產階級黨性特色的性質所決定的。副刊86首譯詩中,蘇俄詩歌(除去國別不詳的譯詩)占一半以上的數量,主題表現(xiàn)為反抗侵略,追求自由,緬懷領袖,歌頌紅軍,以及愛國懷鄉(xiāng)等?!缎氯A日報》1943年10月31日第四版由朱笄翻譯的蘇聯(lián)詩人依沙珂夫斯基的《冬天》就表達了蘇聯(lián)人民奮勇抗擊法西斯這一主題:“在工廠,村落,車站的火光中,/大地戰(zhàn)栗——慘酷的戰(zhàn)爭進行著……/希特勒給了你們武器和坦克,/于是你們到了俄羅斯來掠奪。/但你們不會從出征里回去了,/瘋狂了的暴徒們?。?人民的憎恨要全部燒毀你們,/嚴冬毫不憐惜地把你們凍僵?!?944年1月20、21、22、23、25、27日第四版連載的由馬雅可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列寧在詩歌中》(一)至(六),則是歌頌領袖列寧的詩。譯者戈寶權在1944年1月20日第四版《列寧在詩歌中》(一)中特別提及選譯該詩的原因:“列寧的逝世,已是整整二十年了,但是他的意志,他的形象,他的名字,卻永遠活在革命的事業(yè)中,活在人們的心中,歷千古而不朽。這正如馬雅可夫斯基所說的‘列寧的心,將永遠沸騰在革命的胸膛中’”。戰(zhàn)爭使每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大眾的愛國情懷在譯詩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如1943年11月7日第六版伊莎科夫斯基的《母親》(戈寶權譯)就描述了英雄母親埋葬女兒,保家衛(wèi)國的偉大情操:“母親親自閉上了眼睛,/顯得那樣靜謐和樸素虔誠,/母親又親自為她掘了一個墳墓,就在那濃密的蔭霖之下?!比缓竽赣H“趕上了自己的人民,/趕上了蘇聯(lián)的軍隊。/她現(xiàn)在去保衛(wèi)她親愛的祖國啦,/去參加那偉大的事業(yè)?!?/p>

除蘇俄詩歌外,還側重譯介英美詩人拜倫、彭斯和惠特曼等的詩歌。拜倫的詩充滿戰(zhàn)斗豪情和革命的力量,1942年10月15日第四版刊登《拜倫戰(zhàn)爭詩選譯(兩首)》,其中《“哥林茨大戰(zhàn)”一節(jié)》(唐瑯譯)描述戰(zhàn)爭的殘酷以及反壓迫的精神:“可是有的已經死了,有的走掉,/有的分散了,非常地寂寥/……在山峰那里依舊有自由,/壓迫者的罪惡的血液橫流?!庇娙伺硭沟脑姼柙谇楦袃热萆暇哂蟹纯骨致?、爭取自由的特征,比較符合抗戰(zhàn)詩歌的譯介標準。1943年9月20日第四版彭斯的《來,為征人們干一杯》(李念羣譯),表達了自由之志和祝愿之情:“來,為征人們干一杯,祝他們健康,/……愿自由到底得到勝利,/愿小心保護她不受損傷!/愿暴君和專制統(tǒng)治迷失道路,/在大霧里走到地獄當中?!泵绹裰髟娙嘶萏芈脑娨愿桧灻裰髯杂蔀榛{,具有革命精神,詩歌風格體現(xiàn)出大眾化的審美取向,易于傳播和接受。1943年4月26日第四版《惠特曼詩二首》之《當獨坐著渴望和沉思的此刻》(鄒絳譯),通過詩人的沉思質疑戰(zhàn)爭,表達對世界和平友愛的渴望:“我似乎覺得我能望過去,看見他們在日耳曼,意大利,法蘭西,西班牙,/和遠遠的,遠遠的那邊,在中國,或在俄羅斯,/或在日本,談著不同的方言/……啊!我知道我們應該是兄弟和愛人,/我知道我應該同他們快樂在一起?!?/p>

其次,弱小民族國家如南斯拉夫、捷克斯拉夫、印度、塞爾維亞等反壓迫的作品也得到了介紹,被壓迫民族反侵略的抗爭精神成為中國人民奮勇抗日的精神武器?!缎氯A日報》1943年5月22日第四版刊登了塞爾維亞詩人(作者不詳)的詩歌《給吃人的野獸以打擊——一首塞爾維亞民歌》(麥思然譯),1944年1月9日第四版印度詩人哈林特拉那斯·卻吐拍特雅的《青年在戰(zhàn)壕》(譯者不詳),1944年12月2日第四版的《南斯拉夫游擊謠》(作者不詳,懷湘譯)以及同年12月12日第四版的波蘭詩人巴林斯基的《最后的旋律》(荒蕪譯)均體現(xiàn)反壓迫反侵略的主題。

第三,《新華日報》副刊還介紹了法西斯國家反戰(zhàn)詩人如日本鹿地亙和德國海涅的詩歌。法西斯國家反戰(zhàn)詩歌的譯介昭示著其內部陣營并非鐵板一塊,從某種程度上說比翻譯反法西斯國家的詩歌更具鼓動性和說服力,如1942年1月1日第九版海涅譯詩《哈根的中餐》(艾思奇譯)以及1943年6月9日第四版《十四行詩》(二首)(苛嵐、華民合譯)。《哈根的中餐》中“‘歡迎,老鄉(xiāng)’,她這樣叫喚,/‘這兒你缺席太久了,/你跟著外國的雀鳥,/在外面流蕩得太多了……’”就是對國外的德國同胞深情的呼喚,也是德國人民對法西斯戰(zhàn)爭無言的控訴?!妒男性姟返诙字性娙艘浴懊婢摺币庀蠼衣兜聡ㄎ魉沟母瘮『桶褢?,“我就在宏大的假面具舞會里跳舞,/在德國武士、神父、王公的五光十色中間,/受到丑角們的趨鶩,真面目只有少數人知曉……/他們全部揮舞著木制的刀槍,/這是他們的武器。然而當心,要使我除掉面具,/我將使那里每個混賬囚徒驚慌失措?!贝送猓毡痉磻?zhàn)進步詩人鹿地亙的詩歌也得到了介紹。1941年11月7日第四版鹿地亙《和蘇聯(lián)站在一起》(歐陽凡海譯)表達了詩人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罪行的痛斥和支持蘇聯(lián)人民反法西斯正義戰(zhàn)爭的決心,詩行間充滿了澎湃的激情:“我的心急跳——/血:急流——/戰(zhàn)斗的意志往上沖!/呵,兄弟呀!是多么歡快的情緒!/‘我永遠和你們站在一起!’”

四、抗戰(zhàn)意識形態(tài)與譯詩語言形式

抗戰(zhàn)時期的詩歌有兩個“重要的向度”:一是“重視詩歌作品情感的煽動性”,二是“重視詩歌的接受和理解”(呂進,等,2009:59),因此抗戰(zhàn)詩歌在主題內容上要鼓動民眾的抗戰(zhàn)熱情,在形式上要注意語言的通俗性和大眾化。從譯介學的角度看,翻譯文學是民族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謝天振,2013:198),那么抗戰(zhàn)譯詩即是本土詩歌創(chuàng)作的組成部分,遵循當時的主流詩學規(guī)范,即語言的白話化和形式的自由化。另一方面,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決定了詩歌翻譯的社會功能,而社會功能的實現(xiàn)取決于譯詩的社會傳播,這既需要“譯者審美選擇和社會文化需求的統(tǒng)一”,也需要譯者和讀者“達成雙向認同”(俞佳樂,2006:78),關注讀者的文化審美和期待視野。因此,能否易于被民眾接受和理解成為衡量抗戰(zhàn)譯詩的重要標準和依據,其讀者定位決定了翻譯策略以歸化為主,注重譯詩的可讀性。正如茅盾所說在抗戰(zhàn)期間的作品大眾化,就需要“從文字的不歐化以及表現(xiàn)方式的通俗化入手”(鄒振環(huán),1994:91)。

抗戰(zhàn)詩歌在形式上主要是自由詩。形式的自由主要體現(xiàn)為韻律的自由和形態(tài)的自由?!白杂稍姏]有固定的格式韻律,節(jié)與節(jié)之間沒有對等的詩行,行與行之間沒有對等的字數,這種自由開放的詩體可以使詩人毫無約束地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熊輝,2013:210)自“五四”以來,白話入詩和詩歌平民化一直是新詩發(fā)展的方向。胡適(1993:385)曾在《談新詩》中闡釋了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形式上的束縛,使精神不能自由發(fā)展,使良好的內容不能充分表現(xiàn)”。由于自由詩脫離了形式的桎梏能更好地表達激烈的情感和發(fā)揮宣傳的功效,因此在抗戰(zhàn)時期是最流行的文體。“詩歌翻譯的形式取決于譯入語國當下流行的詩歌形式,而非原詩形式”(熊輝,2013:172),受本國意識形態(tài)和主流詩學的影響,譯詩者通常選擇外國詩歌中的自由詩進行翻譯,即便是外國格律詩,也通常以自由詩的形式進行改寫。

1939-1940年間,就抗戰(zhàn)詩歌民族形式問題在重慶文藝界引起過激烈的討論,最后基本統(tǒng)一為從中國古典詩歌、民間流行的民歌、歌謠、山歌等,以及從西洋詩歌中獲取民族形式源泉。譯介外國詩歌是抗戰(zhàn)詩歌形式創(chuàng)新的路徑之一。《新華日報》副刊上的譯詩均是白話自由體詩歌,語言通俗,朗朗上口,且許多譯詩來自各民族民歌。1943年1月25日第四版由珍妮翻譯的蘇格蘭詩人彭斯的《彭斯詩抄》,包括民歌四首:《幻象》、《姜大麥》、《來,搖我到查理那里》和《好看的藍絲麗》。譯者序里介紹了這位民間詩人:“創(chuàng)造了三四百首民歌小調,都是用他家鄉(xiāng)蘇格蘭語寫的”,內容涉及“反抗的呼聲”,“訴說農民生活”,“渴望自由”。如《姜大麥》中對這位民族英雄的贊頌:“姜大麥是個勇敢的英雄,/他的性格非常高貴;/因為只要你嘗到他的鮮血,/他會叫你勇氣百倍。”這類詩歌的譯介帶給廣大文藝工作者以精神上的激勵和行動上的鼓舞。如前所述,《新華日報》1944年1月20日第四版開始連載的馬雅可夫斯基的《列寧在詩歌中》(一)至(六)詩系中,(三)、(四)、(五)均為蘇聯(lián)各民族民歌,如《四月和正月》(塔杰克民歌》、《兩支鷹》(烏克蘭民歌)、《你是第一個稱我們是人的人》(阿瓦爾民歌)、《列寧歌》(萊斯金民歌》、《蕭爾茲民歌》、《伊里奇活著》(布略特民歌)、《列寧和我們在一起》(達爾金民歌)。譯詩保留了原詩民歌的文體特征,語言樸實活潑。

譯入語國的政治文化語境和詩學規(guī)范決定了譯詩語言形式的誤譯。對外國詩歌形式的選擇必然要根據本民族的文化心態(tài),審美習慣,從而改變原詩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形式特征,這樣的譯詩在譯入語國的文化環(huán)境和當下語境中才能被接受和認同,更好地發(fā)揮宣傳的功效。試以《新華日報》1942年1月16日第四版春江翻譯的美國詩人惠特曼的詩歌《啊,船長!我的船長!》前兩節(jié)為例:

O Captain! my Captain! our fearful trip is done,

The ship has weather’d every rack, the prize we sought is won,

The port is near, the bells I hear, the people all exulting,

While follow eyes the steady keel, the vessel grim and daring;

But O heart! heart! heart!

O the bleeding drops of red,

Where on the deck my Captain lies,

Fallen cold and dead.

啊,船長!我的船長!我們走盡了險惡的旅途;

我們的船長遭遇了各種的危害,我們所追求的目的已經尋獲;

港灣迫近了,鈴兒在搖著,人們歌唱著凱旋;

而追隨著眾人眼目的,是那穩(wěn)重的船兒,不屈和勇敢;

可是,心??!心??!心啊!

啊, 連鮮紅的血跡,

我的船長臥在甲板上,

冰冷的安睡和死去。

O Captain! my Captain! rise up and hear the bells;

Rise up -- for you the flag is flung -- for you the bugle trills,

For you bouquets and ribbon’d wreaths -- for you the shores a-crowding,

For you they call, the swaying mass, their eager faces turning;

Here Captain! dear father!

This arm beneath your head!

It is some dream that on the deck,

You’ve fallen cold and dead.

啊,船長!我的船長!起來,那鈴兒在歌唱;

起來,那號角在因你而吹奏——那旗幟為你而飄揚;

那花球和粘著絲帶的花環(huán)是贈予你的——那海水在因你而奔騰;

那波濤似的人群在為你高呼,他們轉移了熱心的面孔...

這里,船長!敬愛的父親!

你的頭下是我的手臂;

在甲板上,這好似一個夢,

你是冰冷的死去和安睡。

該詩是惠特曼為悼念林肯總統(tǒng)而作,以“船長”比喻林肯,贊揚其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中率領軍隊取勝的豐功偉績。詩中提及的“險惡的旅途”是北方戰(zhàn)軍遭遇的艱辛。巨輪即將入港,戰(zhàn)爭即將勝利,而船長卻倒在了血泊中。全詩語言深沉熾烈,字里行間飽含對總統(tǒng)的敬仰與懷念之情。反抗奴隸制度,爭取民主自由的抗爭精神是該詩得以被譯介的原因。從形式上看,每個詩節(jié)包含四個長句和四個短句,短句采用縮進字母的排列方式,看上去像一艘遠洋巨輪的剪影。原詩韻律工整,嚴格采用aabbcded的尾韻,增加了詩歌的音樂性。譯詩在形式上保留了原詩的視覺效果,同樣為四長四短的詩行,但基本舍棄了原詩的韻律,以自由詩的形式迻譯,這種開放的詩體容易表現(xiàn)奔放的情感,更具感染力和“彈力性”,易于調動大眾的抗戰(zhàn)熱情,符合抗戰(zhàn)時期的文體要求。其次,考慮到詩歌大眾化語境,譯詩在語言上采用了通俗的白話語言,更有“鈴兒在搖著”、“那鈴兒在歌唱”、“那穩(wěn)重的船兒”等口語化的表達。句式上也傾于中國化,如“Where on the deck my Captain lies”,“This arm beneath your head”均采用倒置法調整句序,譯為“我的船長臥在甲板上”,“你的頭下是我的手臂”,更符合漢語的句式表達習慣。概言之,為了滿足譯入語文化的特定需求,譯者往往會有意識地對原詩進行符合意識形態(tài)的改寫,以實現(xiàn)翻譯預期的社會功能。

五、結 語

報刊是文學傳播的載體,文學觀念和形式借助于報刊而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王本朝,2002:82)??箲?zhàn)時期重慶《新華日報》是中共在大后方宣傳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主要媒介,具有鮮明的政治話語形態(tài),是最重要的輿論陣地,它與重慶文化界其他報紙、雜志一道融入中國抗日戰(zhàn)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歷史洪流中,其中詩歌因富于鼓動性、易為大眾接受,發(fā)揮著其他文學形式難以比擬的宣傳效果,成為時代潮流的先聲(靳明全,2006:73)。在抗日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宏大場域中,外國詩歌一旦進入本土文化語境,翻譯所產生的象征意義及其政治價值必然受制于本土主流意識形態(tài)?!缎氯A日報》文藝副刊上的譯詩在主題、國別、詩人的選擇,以及譯詩語言與形式上都服務于抗戰(zhàn)政治語境,并與詩歌創(chuàng)作相互作用,共同構建了重慶抗戰(zhàn)時期詩壇的繁榮景觀。

胡適. 1993. 談新詩[C]∥姜義華. 胡適學術文集:新文學運動. 北京:中華書局.

靳明全. 2006. 重慶抗戰(zhàn)文學與外國文化[M]. 重慶:重慶出版社.

蔣驍華. 2003. 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的影響:闡發(fā)與新思考[J]. 中國翻譯(5):26-31.

廖七一,等. 2015. 抗戰(zhàn)時期重慶翻譯研究[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呂進,等. 2009. 重慶抗戰(zhàn)詩歌研究[M]. 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蘇光文. 1991. 抗戰(zhàn)詩歌史稿[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王本朝. 2002. 中國現(xiàn)代文學制度研究[M]. 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吳曉東. 2010. 戰(zhàn)爭年代的詩藝歷程——40年代卷導言[C]∥謝冕,等. 百年中國新詩史略:《中國新詩總系》導言卷.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謝天振. 2013. 譯介學[M].增訂本.南京:譯林出版社.

熊輝. 2013. 外國詩歌的翻譯與中國現(xiàn)代新詩的文體建構[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俞佳樂. 2006. 翻譯的社會學研究[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鄒振環(huán). 1994. 抗戰(zhàn)時期的翻譯與戰(zhàn)時文化[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3):89-94.

周毅. 2013. 抗戰(zhàn)時期文藝政策研究[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朱自清. 1988. 抗戰(zhàn)與詩[C]∥朱自清全集:第2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HERMANS T. 2004. 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責任編輯:王俊超]

Xinhua Daily and Poetry Translation in Chongq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LUO Pi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Chongqing400067,China)

XinhuaDaily, as the CPC official newspaper publicly issued in Kuomintang occupied areas, was an important medium to publicize the idea of the national Anti-Japanese united front. When moved in Chongqing, the literary supplement ofXinhuaDaily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ushering in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Great Rear Area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of which poetry translation, guided by the dominant ideology and poetic norms, featured in selection of subjects, poets, materials to be translated, as well as language and forms of translated poems. Meanwhile, poetry translation, interacted with poetry creation at that time, sketched a prosperous picture in Chongqing poetic field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XinhuaDaily; ideology; poetry translation; Chongqing;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2015-03-03

重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重慶抗戰(zhàn)詩歌翻譯的社會文化研究”(2014YBYY082)。

駱萍(1979-),女,重慶人,碩士,重慶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

H059

A

1672-0962(2016)05-0105-06

猜你喜歡
第四版譯詩新華日報
“建黨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華日報》的“紅色管家”
快樂語文(2021年31期)2022-01-18 05:51:14
譯詩“三美”與國學經典英譯的美學問題
文教資料(2019年24期)2019-01-07 06:24:04
美酒吧槍擊案13人死亡
Acronyms of University Names
描寫規(guī)范理論在徐志摩譯詩作品中的體現(xiàn)
人間(2015年16期)2015-12-30 03:40:39
霍克思譯《紅樓夢》詩詞的詩學觀照——從兩首譯詩說起
語言與翻譯(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4
暴雪“怪獸”將美國七大州封城
用鏡頭講述草根民生——《新華日報》“影像”專版的特色探索與思考
中國記者(2014年3期)2014-05-14 06:53:45
去車站聽鄉(xiāng)音(駅へ行ってお國なまりを聞く)
添筆游戲
富阳市| 南漳县| 鄂尔多斯市| 江孜县| 沐川县| 当阳市| 衡南县| 黄梅县| 博罗县| 黎川县| 都兰县| 正阳县| 高尔夫| 靖宇县| 万年县| 郯城县| 南阳市| 双峰县| 安乡县| 吉安市| 建宁县| 平阳县| 遂溪县| 梧州市| 平湖市| 交城县| 天水市| 河东区| 成都市| 阜新市| 泾阳县| 五河县| 肇源县| 邻水| 北辰区| 芜湖市| 伊宁县| 铁岭市| 乌鲁木齐县| 扎赉特旗| 垦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