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靜紅
(廣東開放大學、廣東理工職業(yè)學院,廣東廣州,510091)
?
“海絲戰(zhàn)略”背景下的僑批檔案研究
藍靜紅
(廣東開放大學、廣東理工職業(yè)學院,廣東廣州,510091)
【摘要】僑批是僑鄉(xiāng)一個時代、一批海外華僑的集體記憶,是研究華僑史、中國近現(xiàn)代金融史以及僑鄉(xiāng)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珍貴檔案文獻,具有歷史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等多元價值。僑批檔案“記憶”海絲之路,“海絲戰(zhàn)略”重塑今日歷史。在國家實施海絲之路戰(zhàn)略背景下,僑批檔案研究能加深雙邊情感交流,有利于認識當代全球化國際新移民,促進“海絲戰(zhàn)略”的認同和實施。當前深化僑批檔案的研究,應著重從“挖掘、保護、服務”三方面實施,以彰顯其檔案價值。
【關鍵詞】僑批檔案;海絲之路;檔案價值
我國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zhàn)略(以下簡稱“海絲戰(zhàn)略”),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它是國內發(fā)展的新引擎,改革開放政策的對外延伸,是產能過剩、外匯資本過剩的有效轉移途徑,也是構建和諧世界、和諧區(qū)域的大戰(zhàn)略。此戰(zhàn)略旨在借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與沿線國家共同打造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在這其中,僑批檔案作為重要的歷史符號之一,對推進海絲戰(zhàn)略的實施發(fā)揮著記憶、情感紐帶等重要作用。
僑批,在國內僅限于廣東、海南、福建等地所特有,是指海外華人通過民間渠道寄回給國內親人的書信、附言和匯款的憑證。僑批簡稱“批”,俗稱“番批”、“華僑銀信”等。為何稱“批”?有多種解釋。一是說唐朝的書信都叫“批”;二是說閩南語和潮州方言通常把信稱“批”,而在福建省大部分地區(qū)的方言中,“批”即“信”的意思;三是說僑批往返主要通過季風揚帆傳送,故民間流傳“這批船”、“這批款”、“這批客”等說法,久而久之也就成為了約定俗成的說法。從僑批的內涵中不難發(fā)現(xiàn),僑批寄托著海外華人對家人的情感思念,他們通過家書與親人保持聯(lián)系,所寄回的匯款維持著家人的生活,是僑眷生活的生命線。
僑批的存在形式,有一個發(fā)展變化過程。一開始主要是通過熟人(越洋貿易的商販或船上的水手)傳送;后來,隨著海外交通貿易的繼續(xù)發(fā)展與華僑出國的不斷增多,逐漸產生了僑批局,比較著名的有“天一信局”和“有信批局”等,從而使零散的僑批發(fā)展成僑批業(yè);新中國成立之初,僑批業(yè)仍保留著,劃歸銀行管理,但仍保留原來的私營性質,直到1979年所有的僑匯業(yè)務全部由中國銀行接辦,轉為國有,納入金融體制之中,僑批才淡出歷史舞臺。從僑批的內涵和發(fā)展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僑批檔案研究對當前國家實施“海絲戰(zhàn)略”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僑批檔案研究有利于認識當代全球化國際新移民,促進“海絲戰(zhàn)略”認同
古絲綢之路之所以為世人傳頌,是因為它記載了先人們共同克服艱難險阻,開創(chuàng)人類嶄新文明的歷史篇章,并且有力地促進了相互間的文明傳播和友好交流?!昂=z戰(zhàn)略”雖然被賦予新的歷史內涵,但依舊傳承并發(fā)揚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精神。
“海絲戰(zhàn)略”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多個領域,通過與沿線國家的合作,促進各國間的人員往來與交流,開啟了新時期的移民熱潮。作為民間文獻的僑批檔案,它真實、完整、系統(tǒng)地記錄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相關歷史內容。僑批是世界范圍內珍貴的移民文化遺存,這對于研究和認識當代全球化國際新移民,包括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xiàn)的移民潮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對于理解和認同國家關于構建海上絲路戰(zhàn)略的構想,處理當前的南海問題、處理與周邊國家關系問題也有很大助益。
通過僑批檔案深入研究海絲之路沿線國家的關系史、文化史、民俗史等,進而探討未來中國和關聯(lián)國家在其中要扮演的角色,這無疑能促進各國人民對海絲戰(zhàn)略的認同。
(二)僑批檔案研究能加深雙邊情感交流,促進“海絲戰(zhàn)略”實施
華僑華人在寄回家鄉(xiāng)的書信中描述他們在僑居地的見聞,包括所在國人的生活習慣、行為觀念、社會組織方式以及建筑式樣,同時還隱含著華僑華人在異國他鄉(xiāng)打拼過程中錘煉而成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胸懷境界和價值追求,這些往往都觸動著家鄉(xiāng)親人的神經。華僑華人通過批信方式在推動僑鄉(xiāng)社會轉變的同時,對僑居國也注入了中華文化。僑批中的書信內容,明顯帶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素,如孝悌觀念、多子多福觀念,問神算卜、喪俗、拜祖、神明崇拜等民俗,華僑在僑居國仍然保留,并且大多數得到僑居國的尊重,甚至部分還轉化為當地居民的觀念和習俗,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融匯貫通。
如今,僑批檔案作為一種民間文獻,之所以能夠吸引收藏界、學術界的眼球,除了它自身隱含的史料價值外,還因其獨特的文化審美價值。僑批上精美的圖案設計、信局留下的印戳、主人所用的各種圖章和筆劃印記、精美郵票,都在片紙方寸之間融于一體,讓人油然而生諸多情感和審美感受。這其實就是一種文化歸屬感的認同,是僑批檔案所具有的文化屬性與文化價值。正如泉州市檔案局局長夏麗清所說:“清末以來,一代又一代福建人跨海出去打拼,又時時刻刻關心著鄉(xiāng)土。僑批牽動著老一輩華人華僑的回憶和情感。保護、傳承僑批文化,也是對國人和新一代華僑的教育?!保?]例如,泉州僑批圖片在菲律賓華僑歷史博物館中有專門的展廳長期展出,部分華僑后代在此發(fā)現(xiàn)了自己先輩的書信,對自己的祖籍和血緣有了更深刻的認同。
早期華人足跡遍布世界五大洲,較為集中的地方為東南亞一帶,如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說:“僑批可以看出哪個時候潮人在哪些國家及其活動,還可以從潮人活動看那個國家的經濟和政治?!保?]因此,僑批檔案既是歷史檔案,又是僑居海外華人的集體記憶。
(一)僑批的史料價值
僑批檔案,作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民間文獻,見證并促進了華人與東南亞文明、歐美文明之間一個半世紀的密切交流,也記錄和見證了近兩個世紀以來華人移民海外的歷史,是考證這段歷史時期海外僑胞創(chuàng)業(yè)史的最珍貴的史料,是當今國際學術界研究中國對外貿易史、中外關系史、海外移民史、郵政史等領域的珍貴世界文獻遺產。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贊譽僑批為“海邦剩馥”,媲美徽學,是對僑批和僑批檔案研究的莫大肯定。僑批,既是一部南洋華僑移民史,也是一部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史[2],其內容包羅萬象,大到“世情”、“國情”,小到“鄉(xiāng)情”、“親情”,這些都成為最好的社會“切片”和標本[3]。由此可見,僑批具有歷史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等多元價值,是研究海外華僑史、僑鄉(xiāng)民間史、中國近現(xiàn)代金融史,甚至是研究近現(xiàn)代郵政史、中外交通史、國際關系史的珍貴文獻,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二)僑批的文化價值
2013 年6月19日,由廣東福建兩省聯(lián)袂申報的“僑批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這是廣東省首個世界記憶遺產項目。世界記憶項目亞太地區(qū)委員會主席埃德蒙森說,“僑批的收發(fā)雙方和運送中介,是一個涉及成千上萬人的廣泛人群,尤其是催生這一特殊現(xiàn)象的中國早期國際移民,還承載了東西方多層面的交流,甚至持續(xù)了數個世紀。他們留下的豐富檔案,并不僅屬于移民群體和他們的家族,更屬于一個時代、屬于世界?!保?]埃德蒙森主席的評價,更進一步彰顯了僑批檔案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國際價值。“僑批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充分證明了僑批檔案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僑批的教育價值
僑批通常以家書的形式,實質上屬于一種草根文獻,寄托著海外華人與家鄉(xiāng)親人的情感,如實記錄了海外華人的生活境況。在一封封家書的背后,都有著一個個家庭的故事,訴說著那一個年代生活的酸楚,留下了那一段歲月的痕跡。僑批不僅僅反映華僑的辛勤勞動,更重要的是它背后傳遞的故事和奮斗史,這也是其作為歷史文化所具有的無法代替的教化功能。僑批的教育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其中的歷史文化之中。一是傳統(tǒng)的孝悌文化教育。僑批的目的,是瞻親養(yǎng)家,其內容反映最多的是對父母親人的問候與祝福,如初次闖南洋的潮人,一般寄回的第一封僑批,當地俗稱“回頭批”或“平安批”,其意義是報平安的同時不忘牢記自己肩負的接濟家人的責任。二是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教育。僑批反映的是海外華僑的創(chuàng)業(yè)史、血淚史。借助僑批,生活在當下的人們能真實地認識和感受先輩們渡海打拼的歷程,這對現(xiàn)今中國政府倡導的“大眾創(chuàng)新、萬眾創(chuàng)業(yè)”具有很好的教育啟示作用。三是誠信精神教育。從僑批本身的內容到整個流通過程,有力地展現(xiàn)了海外華僑自身以及作為“水客”等人員高度的誠實守信精神。
加強僑批檔案研究最重要的一環(huán)是深化對僑批檔案的應用,當前應著重從“挖掘、保護、服務”三方面實施,以彰顯其“對歷史負責,為現(xiàn)實服務,替未來著想”的檔案價值。
(一)挖掘民間僑批檔案
僑批雖局限于廣東、海南、福建三省,但存在歷史久遠、海外僑胞數千萬之多,僑批檔案史料亦數量巨大。隨著歲月的流逝,在“土改” 、“四清”、“文革”等政治運動中僑批檔案遭到銷毀而大量消失,現(xiàn)存收藏在檔案館的僑批只是冰山一角?,F(xiàn)存的館藏檔案更顯其價值之珍貴。為此,我們在對其加強保護的同時,更應該挖掘其鮮為人知的東西,如深入挖掘其隱含的歷史背景、故事以及背后的時代內涵,這樣才能真正展現(xiàn)其歷史和現(xiàn)實價值。一是要開展民間調查,挖掘民間收藏。僑批本來就是家書,屬于民間流傳之物,要豐富館藏,保護僑批,需要有關部門組織調查小組到僑鄉(xiāng)重鎮(zhèn)開展民間走訪調查,力求摸清民間僑批“家底”。對于發(fā)現(xiàn)的僑批,可通過購買、認捐、借用或寄存等方式用于展示、交流、館藏和研究。二是要重視口述檔案的征集整理。“口述歷史”是記錄歷史的活生生的形式,同樣,“口述檔案”也是記錄檔案的活生生的形式。在挖掘民間僑批檔案時,將口述史方法運用于僑批檔案研究中,通過僑批檔案家屬的口述、通過水客(也就是郵差)以及僑批局工作人員等的口述,能更深入地了解僑批鮮為人知的一面,因為他們是這些僑批及僑批業(yè)、僑批史的經歷者和見證者。由于僑批業(yè)已于1970年代末退出歷史舞臺,這些親歷者也已年邁,對他們進行訪談錄像和記錄已刻不容緩,這是做好僑批檔案保護的重要工作之一。三是挖掘僑批間的關聯(lián)性。僑批的樣式多種多樣,內容藝術風格各異,而且也因僑居國的風俗文化不同而出現(xiàn)差異。但在同一年代、同一時期內,僑批檔案所隱含的僑胞與胞親的時代境遇必然有很多類同之處,如海外遷移過程中的留守女性現(xiàn)象、移民家庭的變遷歷程,僑胞在僑居國的創(chuàng)業(yè)艱辛史及為所在國發(fā)揮的作用等等。四是挖掘僑批背后的故事。一個個僑批背后都包含著一個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歷史。如研究抗日烽火中的僑批路,對研究抗日戰(zhàn)爭時期僑胞如何愛國愛家、僑批局如何為僑胞服務、海內外同胞如何同仇敵愾等等,都具有彌足珍貴的價值。
(二)做好僑批檔案保護
僑批是華僑寄給國內親人的“銀信合一”的家書,散落在民間,目前檔案館館藏僅占其中一小部分。當前加強僑批檔案的研究工作,首先要做好對僑批檔案的保護。一是要提升對僑批檔案價值的認識。當前僑批很多保存于民間的收藏家中,各人的興趣點和認識不同,有的喜歡僑批中的郵票信封,有的喜歡文字書法,導致對僑批檔案的局部性損壞,影響對僑批完整性的保護;二是要制訂一套便于對僑批檔案分級分類保護的政策和標準,以推動保護工作的有序開展,便于各地檔案館的交流、合作、研究;三是要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完善檔案館設施和設備,引入先進技術,加強信息化建設,做好現(xiàn)存僑批件的整理、歸檔、預防、保護和修復等工作。做好僑批檔案的保護工作,是推進僑批檔案應用工作的基礎和前提。
(三)服務“海絲戰(zhàn)略”的實施
研究的目的在于應用,僑批檔案的研究,其意義在于認識歷史,推陳出新。僑批檔案作為一種歷史符號,既有歷史痕跡、歷史記憶,又融入各國人民、各民族血液的思維與傳統(tǒng),這些印記經過幾代人的傳承與發(fā)展,已經成為永不磨滅的文化符號。當前,國家提出“海絲戰(zhàn)略”,就是要借助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重現(xiàn)歷史源流和價值認同。2013 年 10 月 3 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fā)表演講,提出建設中國-東盟“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宏偉藍圖,重啟海絲經濟圈戰(zhàn)略?!昂=z戰(zhàn)略”的提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與沿線國家共同打造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在新世紀的今天,重提海上絲綢之路并作為國家乃至世界的發(fā)展戰(zhàn)略,無疑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是我國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擴大同各國各地區(qū)利益匯合點的重大戰(zhàn)略,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舉措,對中國深化改革開放,對海上絲綢之路所經各國和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政治穩(wěn)定、社會和諧、生態(tài)保護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海絲戰(zhàn)略”的提出,無疑符合相關各國謀求經濟發(fā)展、擴大區(qū)域合作、維護地區(qū)穩(wěn)定的利益訴求,正如《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所提到的“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而在這其中,人員及文化交流必將成為經濟社會合作能否得以鞏固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東南亞海外華僑在其中更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華僑在海絲之路戰(zhàn)略實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是重要的建設者與參與者,也是溝通聯(lián)絡的重要橋梁。在今天,隨著僑一代多數仙逝,僑二代開始淡化家鄉(xiāng)概念、家鄉(xiāng)情結的關鍵時刻,如缺乏激活這段歷史記憶的載體的話,實是遺憾,也必然影響到僑鄉(xiāng)與祖國的聯(lián)絡與交流。加強對僑批檔案的研究,將加深中國特別是廣東與東南亞各國的聯(lián)系,對華僑聯(lián)系家鄉(xiāng)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對于增強雙邊交流意義重大。通過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可以激發(fā)雙邊特別是僑二代對僑批歷史的記憶,加深雙邊的情感溝通。在這個意義上講,加強僑批檔案的研究和應用,能起到很好的服務“海絲戰(zhàn)略”實施的作用。為進一步深掘僑批的作用,筆者認為還可以進一步開拓文化交流之路,支持華僑華人社團的文化活動,搭建“中華文化交流之路”,引導華僑華人居住地的華人廟宇與僑眷本土的廟宇建立聯(lián)系,搭建“心靈之路”,以華僑華人社團為平臺,搭建“鄉(xiāng)情之路”,從而加深雙邊情感交流,以此促進“海絲戰(zhàn)略”的實施。
“對歷史負責,為現(xiàn)實服務,替未來著想”,檔案工作的這一價值原則很好地詮釋了“海絲戰(zhàn)略”背景下研究僑批檔案的必要性和價值。僑批檔案記憶海絲之路,“海絲戰(zhàn)略”重塑今日歷史。因此,在國家實施“海絲戰(zhàn)略”的背景下,僑批檔案研究能加深雙邊情感交流、有利于認識當代全球化國際新移民,促進海絲之路戰(zhàn)略的認同和實施。
【參考文獻】
[1]康淼,黃鵬飛.閩南僑批喚醒東南亞“海絲”記憶[N].國際商報,2015-02-12(B1).
[2][4]陳漢初.僑批投遞,獨特的“海上絲綢之路”——以海峽殖民地時期新加坡批局與汕頭等地的往來為例[J].廣東檔案,2015,(2):39.
[3]羅堃. “僑批檔案”申遺成功[J]. 潮商,2013,(3):47.
(責任編輯:微風)
Research on Overseas Remittance Archive under the Sea Silk Road Background
LAN Jing-hong
(The Open University of Guangdong,Guangdong Polytechnic Institute,Guangzhou,Guangdong,China,510091)
Abstract:Overseas remittance is the collective memory for a group of overseas Chinese about a particular time. With its multiple values in heritage,economy,culture and society,overseas remittance is the rare archival documents to study the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China'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financial history and overseas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Overseas remittance archive "memorizes" Sea Silk Road while Sea Silk Road "reproduces"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Sea Silk Road strategy,overseas remittance archival research can deepen bilateral emotional exchange,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new international migrants in the contemporary globa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recogni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a Silk Road strategy. To deepen the study on overseas remittance archive to display its value,the strategy of searching,protection and service should be carried out.
Key words:overseas remittance archive;Sea Silk Road;archival values
【作者簡介】藍靜紅(1974-),女,廣東潮州人,廣東開放大學、廣東理工職業(yè)學院。
【收稿日期】2015-12-24
【中圖分類號】G27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32x(2016)02-00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