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梅
(西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
新時期“非虛構”寫作研究述評
王俊梅
(西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730070)
《人民文學》從2010年開設“非虛構”欄目以來,陸續(xù)刊發(fā)了許多作品,其中有十幾篇“非虛構”作品在文壇備受矚目。有必要從“非虛構”文學產生的原因、內涵、文體特征、真實性、文學性以及其自身存在的問題和研究意義等幾個方面進行梳理,以便勾勒出一個較完整的關于“非虛構”寫作研究的框架。
新時期;“非虛構”寫作;述評
(一)“非虛構”寫作的內在追求
張文東在《論“非虛構”寫作的特點及其在中國興起的原因——從“非虛構”寫作作品談起》中指出:“‘非虛構’寫作在中國文壇興起的原因有三:一人們渴望真實,二政治的需要,三它的存在可以引起人們和政府對文學的關注?!盵1]這在某種程度上肯定了“非虛構”寫作的現實意義。
楊俊蕾在《復調下的精神尋譯與終結——兼談<梁莊>的非虛構敘述旨向》中指出:“‘非虛構’寫作從懷疑出發(fā)的寫作動機決定了敘述的旨向,在‘非虛構’文體方式下表現出尋譯、復歸鄉(xiāng)土家園的執(zhí)著精神?!盵2]“非虛構”寫作產生的原因在于它能給人以精神的還鄉(xiāng)。羅小鳳在《個人話語與公共話語的重新調解——“非虛構”寫作的再思考》中指出:“‘非虛構’寫作是對個人話語與公共話語的重新解釋。”[3]
(二)當前文學現狀
在《“非虛構”之“非”》中,李丹夢認為:“‘非虛構’是在《人民文學》、創(chuàng)作者以及大眾趣味合力作用下的產物。”[4]徐成淼在《當前文學的“非虛構”傾向》中指出:“‘非虛構’寫作由于審美理念的轉型以及近年來文學敗壞了自己的機體和名聲而重提的?!盵5]在這樣的文學現狀下,大眾選擇“非虛構”寫作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閆海田在《當下小說的“情節(jié)荒誕”與“消極實寫”的兩級傾向——關于“穿越”“魔幻”及“非虛構”現象的思考》中指出:“面臨近幾年來‘穿越’以及‘魔幻’作品的盛行,自2010年初,《人民文學》新開‘非虛構’專欄,以反駁當下過度的‘魔幻’‘穿越’‘虛構’之風。”[6]這些以“非虛構”命名的寫作,志在以深入的調查與身在現場為寫作的前提。
以上學者對“非虛構”產生原因的界定,闡明了“非虛構”在當今社會存在的合理性。表達了人們對長期存在的虛構文學的某種厭倦,以及想要通過“非虛構”文學獲得一種感性的力量,以此滿足認知現實、走進生活的意愿。人們需要真實的作品來撫平其心靈的不安和躁動,達到精神的返鄉(xiāng)。
(一)真實性與文學性相結合
在《非虛構寫作:直面多重危機的文體變革》中,蔣進國指出:“如今,‘非虛構’文體日益蛻化。表現在大部分報告文學、私人傳記、歷史鉤沉等‘非虛構’文本退化嚴重?!盵7]面對當前存在的文體危機,“非虛構”寫作具有的文體特征應該是敘事模式根源于生活,還原其真實性,并且在表達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識和獨立思考的精神狀態(tài)。
在《令人惆悵的非虛構》中,張宏圖認為:“從文體自身的發(fā)展來看,報告文學這個文體一時半會還不可能死亡,甚至還有望產生世界性影響?!盵8]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作者有為報告文學文體特征申辯的意思,他認為報告文學不同于小說,但并不是因為它不是小說,就不具有文學的特征。他指出,報告文學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并不是遠離虛構性的,在表達的過程中,它仍具有文學性的文體特點。
(二)“跨文體性”
王暉的《報告文學:作為非虛構文體的文學魅力》指出:“報告文學的文學魅力的展現,主要有賴于其‘跨文體性’的文體規(guī)范。”[9]正是由于報告文學自身所具有的“跨文體性”特征才帶來了其在敘述以及總體藝術呈現方面獨具的文本特色。
在《非虛構概念:從文體創(chuàng)新到文體綜合》中,萬秀鳳指出:“‘非虛構’文學在發(fā)展過程中,其外延逐漸擴展,凡是基本內容真實且有一定文學表現手法的作品都被納入到‘非虛構’文學的名下。”[10]
龔舉善在《趨異時代報告文學的文體位移——關于“中心/邊緣”論的辯證省思》中指出:“趨異時代的‘多動癥’,不僅導致生活主體社會身份的變化,而且造成文學格局的新變,促成報告文學的文體位移?!盵11]1此文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報告文學文體邁向“中心”的信心和能力。
(一)文學性的謀求
龔舉善在《“非虛構”敘事的文學倫理及限度》中指出:“從哲學、美學乃至文藝學立場觀察,‘非虛構’作為文學敘事策略,與通常所說的文學性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間性特征和互文效應,這保證了‘非虛構’敘事文學倫理上的合法性?!翘摌嫛且环N與‘虛構’相比而言,相對共生的敘事原則和寫作類型?!盵12]1-10
李法寶在《試論虛構性敘事與非虛構性敘事的差異性》中指出:“虛構性敘事與非虛構性敘事之間具有同源性,具體表現在:無論是虛構性敘事的講故事,抑或是非虛構性敘事的講事件,內容都源于客觀現實世界,只是在對事實加工中由于運用的手法、規(guī)則以及動機不同,才表現出異彩紛呈的特點?!盵13]
(二)回到敘事本位
丁曉原在《報告文學,回到非虛構敘事本位》中指出:“報告文學這一文體的內在本性就是它的非虛構敘事性。”[14]林秀琴在《“非虛構”寫作:個人經驗與公共經驗的困窘》中認為:“‘非虛構’寫作不是一種全新的敘事方式,在敘事形態(tài)上,‘非虛構’寫作呈現的可能是包括報告文學、紀實文學等在內的不同敘述方式的綜合,在敘事倫理上,對社會性、真實性的追求又使得它與上述文體之間具有共享的特質?!盵15]
(三)“中間性”的敘事方式
張文東在《“非虛構”寫作:新的文學可能性?——從<人民文學>的“非虛構”說起》中指出:“非虛構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敘事策略或模式,這種寫作在模糊了文學與歷史、紀實之間界限的意義上,生成了一種具有‘中間性’的新的敘事方式。”[16]2-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還是希望在“非虛構”寫作的同時,能夠注意文學的“自覺”性,在還原生活事件或事實本身“片段”的同時,要表現出其中的道德立場和價值判斷,呈現出文學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對于“非虛構”寫作的敘事特征呈現的應該是對包括報告文學、紀實文學等在內的不同敘事方式的綜合,在遵循真實性原則的前提下,允許適當的虛構,從而保持文學自身的“自覺性”,實現在敘事倫理上對社會性和文學性的關注,表現出文學的完整性以及深刻性,給人以心靈的啟迪,起到寫作本身的社會作用。
(一)對于“行動”和“在場”的強調
《人民文學》編者認為,“深入翔實、具有鮮明個人觀點和情感的社會調查”,“大概都是‘非虛構’”。趙允芳在《“行走”的深度、魅力及其它——非虛構對“走轉改”的啟示意義》中指出:“‘行走’是非虛構創(chuàng)作的堅實基礎,也是作者應當堅守的精神信念。同時人物‘走轉改’之‘走’,更像是一次‘發(fā)現之旅’‘行走之旅’,是腳步轉向,心靈轉向?!盵17]可以看出作者對于“走轉改”的重視,強調“行走”的力量,通過深度行走,來真正地把握文本中所要陳述的現實,力求達到真實可靠。
(二)文本的深刻性
關于“非虛構”寫作的真實性問題,張檸、許姍姍在《當代“非虛構”敘事作品的文學意義》中認為:“真實性問題應該回歸生活本身,來表現生活中個體的經驗,展現出現實的特征,而不是表現那些‘假大空’的東西?!盵18]6
許俊瑩在《“非虛構“文學的無力——從<中國在梁莊>說開去》中指出:“‘非虛構’特別強調了一點,這不是虛構,這是真的。這在某種意義上確立了它對小說的優(yōu)勢,也帶來了它作為‘真的’的缺陷,比如‘在場者’的‘我’永遠無法走進被采訪者的內心,作者不能把自己沒有親見的東西繪聲繪色地描述出來,作者只能有根據地轉述別人的話,但是這樣的轉述卻不能滿足讀者。”[19]2
(三)對創(chuàng)作主體自身的要求
周進芳在《非虛構理念與體驗性時空——對報告文學真實性的重新認識》中認為:“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對作者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盵20]報告文學要做到真實性,要求創(chuàng)作主體具有“真實的觀念”以及“親歷的感受”,在素材積累準備完成后,在具體的文本運用中要讓人體驗到“現場的感覺”和現場的真實感染力。
孟繁華在《“非虛構文學”:走進當下中國社會的深處》中指出:“有作為、理想、抱負的作家,都應關心現實生活的重大事務,關心在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關心正在變化的世道人心。這是文學和現實、讀者建構關系的重要通道,從而使文學再度得到民眾的信任和關心。”[21]
對于“非虛構”寫作的真實性問題,要求創(chuàng)作主體以“行動”和“在場”作為親近現實的基礎,以“吾士吾民”的現實關懷來理解社會個體的命運以及榮辱,要具有一種社會擔當意識,提醒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要具有一定社會意義,從而得到民眾對于自己作品的信任,滿足受眾的期待。
(一)用藝術手段來強化文學性
龔舉善的《“非虛構”敘事的文學倫理及限度》從本體論角度出發(fā),闡釋了“非虛構”與“文學性”之間相融共生、互文參照的間性特征,主要體現為該過程的概括性、符號性和修辭性三個基本層面。正因為如此,非虛構文學才得以具備文學資質[12]8-10。
龔舉善還在《趨異時代報告文學的文體位移——關于“中心/邊緣”論的辯證省思》中指出:“‘文學性’也是一個‘天平’。文學性作為廣義藝術性的一種基本屬性,是20世紀以來現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關鍵詞?!盵11]5“非虛構”寫作對于文學性的堅守尤為重要,需要用藝術手段來增強其文學性,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要以質量求勝,這樣才會創(chuàng)作出更有價值的作品,贏得讀者的青睞。
(二)文學性的蔓延
張文東在《“非虛構”寫作:新的文學可能性?——從<人民文學>的“非虛構”說起》中指出:“今天的文學不能局限于那個傳統的文學秩序,文學性正在向四面八方蔓延,而文學本身也應容納多姿多彩的書寫活動,這其中潛藏著巨大的新的可能性?!盵16]3-4作者認為,“非虛構”寫作是一種精神存在的特殊方式,它需要借助語言等藝術手段來表現其所依據的現實背后具有深層意味的內容,使得作品不顯得空洞無趣。
許俊瑩在《“非虛構”文學的無力——從<中國在梁莊>說開去》中指出:“‘非虛構’文學存在單向度攝取,無法深入人物內心,簡化生活等弊病限制了其對現實的深入反映等問題。而且‘非虛構’文學在帶來‘它’是‘真的’的優(yōu)勢的同時,也帶來了它作為‘真的’的缺陷?!盵19]2-3可以看出“非虛構”文學雖然力求在堅持真實的原則下進行創(chuàng)作,但是做到完全真實是不可能的,而且對于現實事件單向度的攝取只是停留在表面的陳述,卻無法與主人公內心的情感世界相交融??琢钤圃凇丁翱稹迸c“框”:關于非虛構文學的一個誤讀》中指出:“目前多數‘非虛構’作品的寫照,僅僅執(zhí)著于一些表層事實的轉述,這樣的書寫,離‘真實性’還有相當大的一段距離?!盵22]
“非虛構”寫作存在的真實性不足,對于事件的敘述不能完全深入人心,以及只是將“行動”作為展現自己文學才華的手段,而不是真正將“行動”作為發(fā)現真實表述真實的必要手段利用起來,文體意識的缺失等問題,對于我們的警示是:要想“非虛構”寫作有更好的發(fā)展,被更多的人接受,必須領悟到《人民文學》提出的“非虛構寫作計劃”的精髓,將“行動”和“在場”真正地做到實處,去發(fā)現真實,盡最大努力走進采訪對象的內心深處。為了文本更加的完整,在堅持真實性原則的前提下,可以借助于必要的藝術手段來進行文學的創(chuàng)作,但是在此過程中要堅持適度原則,而不是過度使用,使得作品失去 “非虛構”寫作自身具有的文學魅力和讀者的關注。
張檸、許姍姍在《當代“非虛構”敘事作品的文學意義》中指出:“‘非虛構’寫作就像我們艷俗文學調色板上凝重清麗的一筆,用作家的社會良知與知識分子性,沖擊浮靡的文風和社會風氣?!盵18]9趙允芳在《“非虛構”:為我們這個時代保留一份樣本》中指出:“‘非虛構’的意義,正在于探出我們知道我們還不知道的那些人生百態(tài)?!盵23]由此可以看出“非虛構”寫作所追求的真切的生活,能夠給讀者帶來一種感染力,使得讀者在閱讀中能夠看到自己的影子,產生共鳴,給人以心靈的啟迪。
王暉在《非虛構的內涵與意義》中指出:“‘非虛構’寫作的意義,從文學本身意義上說,對文學觀念的一次積極調整和拓展。”[24]在作者看來,“非虛構”寫作無論是從文學本身意義上說,還是從文化意義上說,都對當前文學的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其本真性,以及對社會的導向作用都促使它不久將會成為文學的重要形式。
當前在 “虛構”作品已經使大眾審美疲勞的情況下,“非虛構”寫作在文壇被重新提起,的確成為了一道風景,其所強調的親歷性,保證了作品的真實性。作品要求作者具有社會擔當意識,關注人物的命運,使現實中的個體產生強大的吸引力。“虛構”告訴大家生活應該是什么樣的,“非虛構”告訴大家生活是什么樣的。換句話說,生活比想象更豐富。因此社會需要“非虛構”寫作,“非虛構”寫作為疲軟的文學環(huán)境注入了新的活力。
[1]張文東.論“非虛構”寫作的特點及其在中國興起的原因——從“非虛構”寫作作品談起[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3.
[2]楊俊蕾.復調下的精神尋譯與終結——兼談《梁莊》的非虛構敘述旨向[J].南方文壇,2011(1):3.
[3]羅小鳳.個人話語與公共話語的重新調解——“非虛構”寫作的再思考[J].藝術廣角,2014(4):3-4.
[4]李丹夢.“非虛構”之“非”[J].小說思潮研究,2013(3):3.
[5]徐成淼.當前文學的“非虛構”傾向[J].貴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5):3-4.
[6]閆海田.當下小說的“情節(jié)荒誕”與“消極實寫”的兩級傾向——關于“穿越”、“魔幻”及“非虛構”現象的思考[J].文藝評論,2012(5):2-3.
[7]蔣進國.非虛構寫作:直面多重危機的文體變革[J].創(chuàng)作研究·當代論壇,2012(3):1-2.
[8]張宏圖.令人惆悵的非虛構[J].載百家評論,2014(5):2-3.
[9]王暉.報告文學:作為非虛構文體的文學魅力[J].甘肅社會科學,2005(1):2-4.
[10]萬秀鳳.“非虛構”概念:從文體創(chuàng)新到文體綜合[D].上海:上海金融學院,2012:2.
[11]龔舉善.趨異時代報告文學的文體位移——關于“中心/邊緣”論的辯證省思[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
[12]龔舉善.“非虛構”敘事的文學倫理及限度[J].文藝研究,2013(5).
[13]李法寶.試論虛構性敘事與非虛構性敘事的差異性[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3.
[14]丁曉原.報告文學,回到非虛構敘事本位[J].文藝爭鳴,2014(1):2.
[15]林秀琴.“非虛構”寫作:個體經驗與公共經驗的困窘[J].江西社會科學,2013(3):2.
[16]張文東.“非虛構”寫作:新的文學可能性?[J].文藝爭鳴·當代文壇,2011(2).
[17]趙允芳.“行走”的深度、魅力及其它——非虛構對“走轉改”的啟示意義[J].傳媒觀察,2013(4):1-2.
[18]張檸,許姍姍.當代 “非虛構”敘事作品的文學意義[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2).
[19]許俊瑩.“非虛構”文學的無力——從《中國在梁莊》說開去[J].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20]周進芳.非虛構理念與體驗性時空——對報告文學真實性的重新認識[J].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3):2-3.
[21]孟繁華.非虛構文學:走進中國當下社會的深處[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04-12(7).
[22]孔令云.“筐”與“框”:關于非虛構文學的一個誤讀. [J].傳媒觀察,2013(1):1-3.
[23]趙允芳.非虛構:為我們這個時代保留一份樣本[J].傳媒觀察,2012(3):2.
[24]王暉.“非虛構”的內涵和意義[N].文藝報,2011-3-21(5).
[責任編輯龔勛]
2016-03-19
王俊梅(1990-),女,河北唐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
I206
A
1008-4630(2016)04-0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