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震
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煤礦工人,數(shù)十年來以執(zhí)著的剪紙情結、無與倫比的熱情和全新的思維,創(chuàng)作出數(shù)以千計的剪紙藝術作品,并逐漸成長為知名的剪紙藝術家。他就是安徽淮北礦業(yè)集團公司臨渙選煤廠的職工陳國斌。
我與陳國斌的相識頗有緣分,2013年8月我因工作需要調到臨渙選煤廠,在一次廠里舉行的文藝活動中與他相遇因我們倆都是淮北礦業(yè)的文藝骨干,各自的作品時常見諸報刊,對彼此的名字早已熟悉,因了文藝這個詞,便一下子將我們的關系拉得很近。于是,閑暇時,我便時常光顧他的剪紙藝術工作室,與他一起沉浸在藝術營造的氛圍里。
陳國斌是土生土長的煤礦藝術家,從上小學開始就喜歡寫寫畫畫,上初中以后,他的美術作業(yè)比較突出,經常得到美術老師的好評。也是基于老師的鼓勵、指導和家人的大力支持,更加堅定了他學習美術追求美術的決心。興趣是最好的動力,1987年春月,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陳國斌,勤儉節(jié)約,報考了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國畫專業(yè),潛心鉆研繪畫知識。經過多年的刻苦學習、臨摹與自身的潛力,他的繪畫功底已很深厚。原本以為今后會在繪畫領域有所成就的他,沒想到卻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一幅精美的《童子抱魚》剪紙作品,發(fā)自內心的感嘆,真是太美了!就是那一次偶然的相遇,使他從繪畫轉入了中華古老的剪紙藝術的樂園,并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
陳國斌初學剪紙時,主要是跟隨有著文化氣息的母親學習傳統(tǒng)刺繡和剪紙的基本方法,之后拜民間藝人何世云為師。藝術是由心生的,俗話說“師傅帶進門,修行在個人”,心性靈巧的陳國斌更多的時候都是自己慢慢研究、摸索、揣摩,但也經常請教一些剪紙老前輩們,同時也和一些藝術上的朋友們交流探討。無論是當?shù)氐倪€是外地的有著剪紙造詣的老師們,他都要打聽著,找機會去拜訪請教,足跡遍布祖國的大部分省市。正所謂學人之長,補己之短,博采眾長,是提高技藝的最佳途徑。但凡陳國斌結交的繪畫和剪紙界的朋友,他都虛心地向他們學習剪紙的技藝演變和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并從傳統(tǒng)繪畫、戲曲、宗教、民間藝術等諸多領域中汲取精華,用心感悟,將真摯的情感傾注在自己的剪紙作品中。他的作品,線條明朗,刀功細膩,且虛實相兼,色道分明,融民族之氣息,集現(xiàn)代裝飾風于一體,形成了他自己的獨特的剪紙藝術風格。
一幅幅裝裱得平整、潔凈的剪紙藝術作品,常常讓觀者愛不釋手。陳國斌的多幅剪紙作品被載入《當代中國剪紙藝術叢書》《“中華杯”書畫精品作品集》《文摘周刊》《安徽日報》等數(shù)十家報刊;安徽省、淮北市、淮北礦區(qū)電視臺都對他做出專題報道。作品被青島中國剪紙藝術館永久收藏和多家博物館收藏,另有許多作品被海內外人士收藏。作品遠銷美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德國、香港、澳門、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同時,許多作品在各類書畫剪紙藝術比賽中獲獎;并且本人也被一些書畫、剪紙藝術協(xié)會授予顧問、副會長、研究員等頭銜。
從一幅幅精美的作品里可以看出,陳國斌的剪紙作品有著深厚、獨特、別具一格的魅力。他的剪紙作品契合了剪紙重外形、繪畫重細節(jié)、刻雕重表現(xiàn)的“三位一體”的刀刻藝術,在刀與紙之間打造出古裝人物、飛禽走獸、花鳥蟲魚、風俗民情、古跡名勝、領袖偉人等剪紙作品。一幅幅圓如秋月、方如青磚、缺如鋸齒、尖如麥芒、線如須發(fā)的剪紙作品,經過他“畫其貌、刻其形、現(xiàn)其神”的三道工序,從最初的構想藍本到躍然于紙上,成為渾然天成、賞心悅目的天籟之作。
創(chuàng)作的成就不是說得到就能輕而易舉地得到的,看著一幅幅精美的剪紙作品,便讓人想到陳國斌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他右手的虎口和中指著力點處已有了厚厚的繭皮,中指是刻刀的著力點,這根指頭要經歷多少次磨壓才有這厚厚的老繭?而對于這些,陳國斌微微一笑說,這不算什么,剪紙是我傾注一生所追求的藝術。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創(chuàng)作剪紙作品的藝術之路上,陳國斌不是埋頭獨干,還義務傳授數(shù)十個弟子。他說:“義務教授弟子,就是讓更多的剪紙愛好者將中華古老的剪紙文化發(fā)揚傳承?!?/p>
“愛好是創(chuàng)作的不竭動力,作品是作者內心的真實體現(xiàn),投入的感情越多,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越能引起人們內心的共鳴?!标悋筇宦秲刃牡馗醒浴6嗄陙?,在創(chuàng)作剪紙作品的路上,陳國斌將人、心和藝術融為一體,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路,成為淮北礦區(qū)首屈一指的文藝大咖。
藝術簡歷
陳國斌:男,安徽淮北人,現(xiàn)為淮北礦業(yè)集團職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剪紙藝委會委員、淮北市剪紙藝術協(xié)會會長、安徽省淮北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理事、淮北煤礦美術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安徽省“民間優(yōu)秀文化傳承人”。
作品二十余次入選全國、省、市藝術展覽;作品及事跡錄入《當代中國剪紙藝術叢書》,刊于《人民日報·海外版》《安徽日報》《中國煤炭報》《中國礦業(yè)報》《文摘周刊》等報刊,曾在安徽省、淮北市電視臺多次專題報道,作品被青島中國剪紙藝術館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