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曾國藩、劉蓉、郭嵩燾早期交誼考
——以劉蓉為中心的考察

2016-03-06 17:33:38韓洪泉
關(guān)鍵詞:郭嵩燾曾國藩

韓洪泉

(解放軍南京政治學(xué)院 上海校區(qū),上海 200433)

?

曾國藩、劉蓉、郭嵩燾早期交誼考
——以劉蓉為中心的考察

韓洪泉

(解放軍南京政治學(xué)院 上海校區(qū),上海 200433)

[摘要]曾國藩、劉蓉、郭嵩燾作為湘軍元老,不僅在晚清歷史舞臺上各自扮演過重要角色,三人之間的友誼亦值得關(guān)注和研究。1833年至1852年間,三人雖聚少離多、顯晦有別,卻能求同存異、關(guān)愛有加,從而建立起長久牢固的友誼,奠定了終生事業(yè)的基礎(chǔ),也為后人考察近世湖湘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個重要視角。

[關(guān)鍵詞]劉蓉;曾國藩;郭嵩燾;湘軍;交誼

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湖南雙峰(舊屬湘鄉(xiāng))人。劉蓉(1816-1873),字孟蓉,號霞仙,湖南婁星區(qū)(舊屬湘鄉(xiāng))人。郭嵩燾(1818-1891),字伯琛,號筠仙,湖南湘陰人。三人作為湘軍元老、近世名人,不僅在近代中國的歷史舞臺上各自扮演過重要角色,三人之間的友誼亦值得關(guān)注和研究。他們志同道合、義結(jié)金蘭、休戚與共、終生不渝,若論結(jié)識之早、相交之久、關(guān)系之親密、感情之深摯,遠(yuǎn)非同時代其他朋友同僚可比。本文以劉蓉為中心,以1833至1852年為斷限,對三人早期交誼作一考察。

三人之中,劉蓉與曾國藩結(jié)交最早,故劉氏《曾太傅挽歌百首》中有“海內(nèi)論交我最先”之句[1]330。但二人最初相識的時間和地點,卻有不同說法?!对鴩曜V》載,曾氏在道光十四年(1844年)“始見劉公蓉于朱氏學(xué)舍,與語大悅,因為留信宿乃別”①。這一時間應(yīng)該是錯誤的。據(jù)劉蓉1850年所作《寄懷曾滌生侍郎》組詩14首,其一云:“憶昔識面初,維時歲癸巳?;⒂^夜譚經(jīng),龍城春校士。”“癸巳”為道光十三年(1833年)。其二云:“明歲鹿鳴秋,捷足先群輩?!盵2]281指曾國藩1834年參加湖南鄉(xiāng)試考中第36名舉人事,前推一年,亦為1833年。1872年曾國藩去世后劉蓉作《曾太傅挽歌百首》,第五首亦云:“識面從初歲屬蛇,龍城校士及春華。東風(fēng)那問凡桃李,快意先看第一花。”[1]330此巳蛇年應(yīng)為1833年無疑。與曾國藩、郭嵩燾相比,劉蓉身后留下的文字實在少得可憐,但這幾首詩所形成的證據(jù)鏈,已經(jīng)足夠準(zhǔn)確地定位了曾、劉初識的時間。

關(guān)于曾、劉初識的地點,《曾國藩年譜》認(rèn)為是在朱氏學(xué)舍,但根據(jù)劉蓉詩句中透露出的信息,“龍城春校士”,其時正值縣試,二人應(yīng)相識于湘鄉(xiāng)縣城(“龍城”為湘鄉(xiāng)縣治之別稱)。陸寶千《劉蓉年譜》認(rèn)為劉蓉“遇曾國藩或即在岳麓也”,應(yīng)是將“龍城”當(dāng)作長沙之誤[3]4。曾國藩與劉蓉結(jié)識后,翌年八月首次參加鄉(xiāng)試即考中舉人,劉蓉與之歡聚,相醉三日。《曾太傅挽歌百首》記之云:“棘闈戰(zhàn)罷奪標(biāo)回,傾蓋執(zhí)勤及早梅。一話徹宵三日醉,洛陽真見二鴻來?!盵1]330是年冬,曾國藩第一次進(jìn)北京參加會試,劉蓉執(zhí)手相送,依依話別?!对低旄璋偈住酚浿疲骸版?zhèn)湘城畔送行舟,駐馬荒祠話別愁。一舸浮鷗沖雪去,凄涼池館水空流?!盵1]330二人真摯的友情,由此可見一斑。

1836年春,劉蓉結(jié)識了同在岳麓書院讀書的郭嵩燾。這一年夏天,兩次會試不第的曾國藩郁郁返湘,亦經(jīng)劉蓉引薦結(jié)識郭嵩燾。三人一見如故,遂結(jié)為莫逆之交②。1837年春,三人再次在長沙相會,聚談極歡。丙申、辛酉年的這兩次聚會,成為三人一生中最為美好的回憶之一,以致他們后來在書信和詩詞中一再提及、無限懷念。如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十七日、十八日,曾國藩作《寄懷劉孟容》一詩,其中寫道:“明年會長沙,對床殊吶吶??蓱z郭生賢,日夜依我闥。三子展殷勤,五旬恣猖獗。自從有兩儀,無此好日月?!盵4]1850年劉蓉《寄懷曾滌生侍郎并序》之一云:“酉年會長沙,歡懷及春盛。郭君復(fù)鼎來,心期得雙瑩。萬古此良時,千金酬一詠。此樂復(fù)何年?盛事難為更。”[2]281《曾太傅挽歌百首》之一云:“林宗襟度故超群,春雨長沙共五旬。信是蓬壺好日月,德星聚處復(fù)三人?!弊宰⒅性疲骸暗拦獗甏?,予與公及今郭筠仙中丞同寓會城近兩月,聚談極歡?!盵1]330郭嵩燾晚年《枕上作》詩云:“及見曾劉歲丙申,笑談都與圣賢鄰。兩公名業(yè)各千古,孤負(fù)江湖老病身。”[5]在《玉池老人自敘》中回憶:“初游岳麓,與劉孟容中丞交莫逆。會曾文正公自京師就試歸道長沙,與劉孟容舊好,欣然聯(lián)此,三人僦居公棧,盡數(shù)月之歡,怦怦然覺理解之漸圓融,而神識之日增揚詡矣?!盵6]

綜合前引文字可知,1836年夏三人在長沙的首次相會,時間長達(dá)50天左右;1837年春再度聚首,也廝守一月有余。正是在這次重晤期間,三人義結(jié)金蘭,成為結(jié)拜兄弟,26歲的曾國藩居長,22歲的劉蓉居次,20歲的郭嵩燾居末(皆為虛歲)。劉蓉后來寫詩追憶此事:“探懷出肺肝,相視成莫逆。重以松竹盟,合作金蘭契。手足自相依,寧論膠與漆。”[7]

酉年長沙之會的源起,乃是曾國藩聽說湖南瀏陽文廟采用古樂,遂前往咨考聲音律呂之源流,路過長沙,得與劉、郭相會?!对鴩曜V》將三人酉年之會系于曾國藩瀏陽之行后,郭廷以《郭嵩燾先生年譜》則系于曾氏瀏陽之行前。翻檢《劉蓉集》,有《口占送曾滌生之瀏陽》一詩,應(yīng)寫于此次相會之后;另考之劉蓉《寄懷曾滌生侍郎并序》詩,緊跟“酉年會長沙,歡懷及春盛”詩的后面一首,有“君泛瀏陽棹,我下麓山帷”[8]之句,可知當(dāng)以《郭嵩燾先生年譜》所記較為可靠。從地理位置來看,也以曾國藩自湘鄉(xiāng)先到長沙再東去瀏陽較為合理。另外,《曾國藩年譜》稱當(dāng)時“劉公蓉與湘陰郭公嵩燾均在省城應(yīng)試”①,也是不準(zhǔn)確的。因為劉蓉此時尚未中秀才,郭嵩燾則正在準(zhǔn)備這一年八月的湖南鄉(xiāng)試,二人不可能同時在省城應(yīng)試。

長沙之會之后,三人各奔前程,聚散無定,酉年歡會遂“盛事難為更”矣。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月、十二月,郭嵩燾、曾國藩先后負(fù)笈北上進(jìn)京,參加第二年春天的會試,劉蓉則繼續(xù)留在湖南,“讀書岳麓,取友四方”,沉潛于自己的學(xué)術(shù)世界之中。自此南北睽違、天涯遠(yuǎn)隔,地位也有了顯晦高下之分(曾國藩、郭嵩燾先后考中進(jìn)士,劉蓉仍是一個童生),但三人的友誼并未因此受到影響。

自1837年至1852年,劉蓉與曾國藩見面的機會并不多。1837年十二月曾國藩進(jìn)京會試,“公車北上,迂道造廬”[9]56,曾專程拜訪劉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月,曾國藩考中進(jìn)士,八月請假出都,十二月抵家。道光十九年(1839年)二月二十二日,曾國藩往訪劉蓉,在日記中留下了二人下棋、對聯(lián)的記錄。十一月,曾國藩北上進(jìn)京任職,自此“去父母之邦十有四年”[10],至1852年夏才因母喪再次踏上湖南的土地,與劉蓉在一別13年后再度相見③。漫長的別離時期,曾、劉時常思念和牽掛著幾千里外的好友,書信往還,詩詞唱和,留下了許多情真意切的文字。曾國藩在1842年、1843年、1844年間的幾首詩可為例證:

1842年,作《寄懷劉孟容》長詩,其中云:“寧知弟昆好,忍此四年別。四年亦云已,萬事安可說?”[11]該詩回顧了曾、劉、郭相識相交的過程,表達(dá)了深切的思念之意。又作《得郭筠仙書并詩卻寄六首》,其六云:“日日懷劉子,時時憶郭生。仰天忽長嘆,繞屋獨巡行。云暗乾坤隘,風(fēng)來戶牖鳴。孤吟無與賞,寸憾浩縱橫?!盵12]

1843年,作《歲暮雜感十首》,其六云:“久矣劉生隔(孟容),嗟哉信爾賢。才高防作圣,情極屢逃禪。歧路多魑魅,深山足歲年。狂風(fēng)能作劇,吹我墮君前。”[13]

1844年,作《秋懷詩五首》,其五云:“吾友劉孟容,遺我兩好書。三年不報答,幽怨今何如?深山閟大寶,光氣塞州閭。樊英履壇席,名業(yè)箕斗虛。補天倘無術(shù),不如且荷鋤。”[14]

當(dāng)然,影響最大的要數(shù)《懷劉蓉》一詩:“我思竟何屬?四海一劉蓉。具眼規(guī)皇古,低頭拜老農(nóng)。乾坤皆在壁,霜雪必蟠胸。他日余能訪,千山捉臥龍?!盵15]曾國藩作《懷劉蓉》一詩的具體時間已不可考,不過作于其京官時期當(dāng)無疑義。引人注意的是,曾國藩居廟堂之高,而以“臥龍”比擬處江湖之遠(yuǎn)的劉蓉,可見其對好友的推重之殷和期許之高。

這一時期,劉蓉也先后寫下了《口占送曾滌生之瀏陽》《長沙夜雨悶甚寄懷曾滌生郭筠仙》《寄曾滌生侍講郭筠仙孝廉》等寄懷之作,尤其是作于1850年的《寄懷曾滌生侍郎并序》,以14首五言律詩,依次追述了二人相識相知的始末,表達(dá)了11年相思相念之情,可視為兩人早期交往史詩。劉蓉在詩中表達(dá)了天涯遠(yuǎn)隔、相見無期的慨嘆:“顯晦各時分,出處以茲分。一依北闕日,一臥南山云。關(guān)河阻迢遞,但有夢來魂。嗟哉十一載,每飯不忘君?!盵2]281“往者不可見,存者天一方。感此南北極,終古永相望。吾生復(fù)幾時?羸質(zhì)非金相。君看蒲柳姿,零落先秋霜?!盵2]282曾國藩將劉蓉比作臥龍,劉蓉則將曾國藩擬為麒麟:“君侯金閨彥,磊落千夫杰;矯然天麟麟,騰踔不可紲。”[7]279他在寫給郭嵩燾的信中如此評價曾國藩:“滌兄器量恢廓,識大體,知舊中無其匹者。昨所寄書,尤特達(dá)有卓識,而自視欿然,方將由此深造以得之。一此不懈,吾不能測其所至也。”[16]78

曾、劉二人不僅以詩歌寄情,更以書信論道。這一時期兩人通信頻繁,大都圍繞進(jìn)德修業(yè)、治學(xué)為政等宏大主題展開討論,雖觀點不盡一致,主張常有齟齬,但思接千載、心憂天下之情卻毫無二致,且能求同存異,不曾因此而影響二人親密無意的友誼。細(xì)讀二人的書信可以發(fā)現(xiàn),曾國藩既不以廟堂高位和學(xué)歷優(yōu)勢而凌人,劉蓉亦不以身份低微和江湖僻遠(yuǎn)而自卑,均能各出己見、平等交流。比如,曾國藩主張博覽群書,曾撰次經(jīng)史子集之言匯為家訓(xùn);劉蓉則主張收拾身心、專門治經(jīng),“以盡居敬窮理之實,勿汲汲以撰述為事,則夫深思力踐之余,將有不俟他求而得之于此者”[17]73。又如,曾國藩主張文以載道、文道并重,重視詞章之學(xué),稱自己的愿望是“茍于道有所見,不特見之,必實體行之;不特身行之,必求以文字傳之后世”[18];劉蓉則對曾國藩以及郭嵩燾耽迷于“班、馬、韓、杜之文”持有異議,認(rèn)為流連詞章之學(xué)容易使人關(guān)注形式而忽略內(nèi)容,“惟其華藻是耽,而不復(fù)審意趣所寄,愛其議論之辨,而不暇察義理所歸”,自稱“早歲蓋嘗好之”,后來守前賢“玩物喪志”之戒,作“改邪歸正”之舉,“六七年不復(fù)措意于此”[19]92。再如,曾國藩主張調(diào)和漢宋,兼取漢學(xué)與宋學(xué)的優(yōu)長;劉蓉則篤信程朱理學(xué),尤以朱子為依歸,對王陽明的心學(xué)也表示反對。因此當(dāng)曾國藩在信中論述王氏之失時,劉蓉即對其“析理之精,衛(wèi)道之勇”大加表揚[19]88。

與曾國藩的博觀約取相比,劉蓉的治學(xué)路徑未免顯得狹隘,但他篤守正道、勤學(xué)善思、學(xué)問之精進(jìn)常常令曾國藩為之贊嘆。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月初三日,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昨日接霞仙書,懇懇千余言,識見博大而平實,其文氣深穩(wěn),多養(yǎng)到之言。一別四年,其所造遽已臻此,對之慚愧無地,再不努力,他日何面目見故人耶!”[20]

在曾國藩身上,有一種強烈的故鄉(xiāng)情結(jié),不僅把劉蓉視為激勵自己進(jìn)步的益友,還在家書中反復(fù)要求幾個弟弟多向劉蓉請教[21]。當(dāng)他聽說九弟曾國荃打算與劉蓉同伴讀書,立即在家書中表示贊同,認(rèn)為“霞仙近來見道甚有所得,九弟若去,應(yīng)有進(jìn)益”[22]。甚至說如果劉蓉言動有禮、威儀可則,“則直以為師可也,豈特友之哉!”[23]無論從年齡、輩分還是學(xué)歷來看,這無疑都是破格之舉。劉蓉當(dāng)時雖然只是一個科舉不第的童生,但曾國藩告訴弟弟們,“如霞仙今日之身分,則比等閑之秀才高矣。若學(xué)問愈進(jìn),身分愈高,則等閑之舉人、進(jìn)士又不足論矣”[24]。劉蓉也當(dāng)仁不讓,與曾國藩的幾個弟弟建立起亦師亦友的密切關(guān)系,對曾國潢、曾國華、曾國荃等耳提面命、諄諄教誨。曾國荃在寫給大哥曾國藩的家書中,認(rèn)為劉蓉與羅澤南二人都是“吾邑偉人也,心術(shù)本正,學(xué)術(shù)極純”,自己每次見到他們,“不覺敬畏忽生,向時所有毛病,又略收拾,好得幾日也”[25]30;但二人之中,羅澤南“規(guī)模識量”仍“不若孟容”[25]34。

劉蓉悠游林下,以隱士自居,其居所名為“養(yǎng)晦堂”,取韜光養(yǎng)晦、示警自修之意,并致信曾國藩,請他為自己作一篇堂記。曾國藩遂撰下那篇有名的《養(yǎng)晦堂記》,其中寫道:“吾友劉君孟容,湛默而嚴(yán)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壯歲,則已泊然而外富貴矣。既而察物觀變,又能外乎名譽?!痹嫌忠撝?,指出:“君子之道,自得于中,而外無所求。饑凍不足于事畜而無怨;舉世不見是而無悶。自以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若夫奔命于烜赫之途,一旦勢盡意索,求如尋常窮約之人而不可得,烏睹所謂焜焜者哉?”[26]曾國藩此文,無疑進(jìn)一步提高了劉蓉在士林的知名度。

這一時期劉蓉與郭嵩燾之間的關(guān)系,同劉、曾之間的關(guān)系頗為相似。一則聚少離多,彼此思念;二則求同存異,各行其是。

與劉蓉相比,郭嵩燾在科舉考試中可謂少年得志,18歲即補博士弟子員,20歲考中舉人。自1838年起,郭嵩燾多次會試落榜,為功名北上南下,備極辛勞,終于在1847年考中進(jìn)士,旋授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郭嵩燾與劉蓉曾在長沙相聚四日,一訴別情。1848年秋,二人再次相會于長沙,相聚月余,每當(dāng)更闌茗熟,暢談天下,縱論古今,度過了一段難得的快樂時光。不久郭嵩燾去湘潭,并致書劉蓉,約他前往相會,并介紹自己所推崇的“江右二陳”陳懿叔、陳廣旉與他相識。劉蓉與二陳縱論學(xué)術(shù),切磋辯難,在十來天的時間里,雙方意見不合,基本是以辯論為主,但宴笑從容,相處愉快。九月,陳廣旉去貴州,劉蓉與郭嵩燾、陳懿叔溯流西上,往游南岳衡山,前后往還約四十余日。游奇山異水,談經(jīng)子疑義,然后置酒驛亭,劇論而別。1850年,郭嵩燾、劉蓉與羅澤南、王錱曾在長沙相會。

劉蓉十分珍惜與郭嵩燾的友情。其《朱張渡送郭筠仙之湘陰別后追賦》一詩云:“渡頭春漲碧于油,渡口閑鷗去復(fù)留。我來渾淚送行舟,淚眼盈盈水不秋。把酒問君重來夕,君指關(guān)山秋月白。秋月重圓又復(fù)缺,天邊盼斷飛鴻翮。獨上愁臺三弄笛,一聲飛入暮云碧?!盵27]朋友間的深摯情感,洋溢于字里行間。另一首《柬郭筠仙》詩云:“壁下紛紛集鼓旗,斷鱗殘甲尚紛披。三千客內(nèi)推毛遂,十萬人家說項斯。世外昂藏余我在,局中黑白有人知。酒酣燈爛雄談劇,望爾澄清攬轡時?!雹?841年鴉片戰(zhàn)爭正在進(jìn)行之中,郭嵩燾時在浙江學(xué)政羅文俊幕府,目睹浙東海防之危,曾憤然建言戰(zhàn)守機宜。劉蓉詩中,對身近前線的郭嵩燾多有期許、勉勵之意。

郭嵩燾對劉蓉十分敬重,在“北走幽燕,南游吳越”的日子里無時不在思念著這位長自己兩歲的盟兄。他在《除夜寄懷曾伯涵兄、劉孟容兄》詩中寫道:“劉子走荒山,繭足那能聘?納眼無今人,見古始光炯。近時韓伯林,歸廬事幽屏。精心窺圣奧,持律方嚴(yán)緊。交呂既軒渠,友范亦修整?!盵28]在《贈劉一兄蓉》詩中,既為二人“八載一相逢”而慨嘆,又對劉蓉肥遁邱園、力學(xué)求道,“龐閎外坦易,縝密中瑟僩”[29],表示敬佩羨慕。郭嵩燾曾幾次邀請劉蓉前往北京與曾國藩相聚,以便再續(xù)長沙之會的美好前緣,但劉蓉考慮到往返花費過多,不愿給窮京官曾大哥增添麻煩,因此始終未能成行。

劉蓉與郭嵩燾二人,在感情上意切情真毫無芥蒂,在學(xué)術(shù)上則各執(zhí)己見不肯遷就。如前文所述,劉蓉治學(xué),強調(diào)心無旁騖,專守一經(jīng),研習(xí)正學(xué),精修德業(yè),反對博采眾家,尤其不喜歡沉溺于詞章之學(xué)。劉蓉為“挽救”二人于正道,曾專門致書在京應(yīng)試的曾國藩、郭嵩燾,闡述自己對“文”與“道”關(guān)系的理解:“竊以為文也者,載道之器,濟(jì)治之方,非特記誦詞章之謂也?!痹趧⑷乜磥?,真正的“古道”都是樸素的,過于關(guān)注形式必然影響內(nèi)容,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一是“字句求工,枯澀仿古,內(nèi)無所蘊,外無所發(fā),譬諸優(yōu)孟衣冠,裝腔作態(tài),與古畢肖,究之喜怒哀樂,了不關(guān)己事”,這是“泥乎古者”;二是“剿襲語錄,漁獵子史,譬諸偷兒暴富,羅列鋪張以文其陋,究之珠玉錦繡,分毫非己有”,這是“賊乎古者”。他宣稱,自己認(rèn)識到此中弊端,因此將“班、馬、左、史之文,韓、柳、歐、蘇之集”,盡束高閣,以免受其毒害[7]56-57。當(dāng)曾國藩在書信中盛稱郭嵩燾“詞翰之美,將為文苑傳人”時,劉蓉明確表示:“某所以斯于吾弟者,不在是也。吾儒立身,期其大者。茍正學(xué)不講,德業(yè)無聞,而惟詞藝是習(xí),借使文如班、馬,詩駕曹、劉,要亦無裨身心,無關(guān)世教。上之不能致吾君堯舜之治,下之不能躋吾身孔孟之庭,苦心孤詣,勤一世精力以為之,不過供藝林鑒賞而已,曾何與有亡之?dāng)?shù)哉!”他諄諄告誡郭嵩燾:“竊愿吾弟殫心要道,刻志潛修,窮伊洛之源,探洙泗之奧,優(yōu)而游之,身體而力行之,使天下后世稱之曰:楚有人焉,周濂溪光風(fēng)霽月之品,于今未墜。斯則某之所殷望而切盼者也。”[30]其后,劉蓉在致郭嵩燾的書信中,反復(fù)向他灌輸“騖于外者必荒其內(nèi),咀其華者不課其實”的道理,勸他“務(wù)正學(xué),窮經(jīng)術(shù),勿徒詞翰是習(xí)”[16]75-76。

劉蓉對郭嵩燾的教誨,可謂言者諄諄;郭嵩燾對劉蓉的勸告,則是聽者藐藐。郭嵩燾既是科舉中人,又是文學(xué)青年,而且得到曾國藩的支持和鼓勵,因此對劉蓉的勸誡并不十分認(rèn)同,尤其是對劉蓉“不欲多讀書”的觀點,頗不以為然。他認(rèn)為四書五經(jīng)、理學(xué)典籍固然重要,但文史書籍、諸子百家也需泛覽,二者不可偏廢。他向劉蓉直抒己見:“五經(jīng)者,堂奧也;四子書先儒語錄者,門戶也;廿一史者,墻壁窗牖也;諸子百家者,則又箱房客廳之屬也。不泛覽群書以博其趣,深求夫古今之故以盡其變,通觀夫賢圣之蘊以會其源,則雖入門戶,究無遮闌歸宿,或有心明其理而不能措之事,驗之當(dāng)世者,恐亦非學(xué)問之道也。”因此,他反過來勸劉蓉收回固執(zhí)之論,放下門戶之見,表示“甚不愿閣下之小其局而自固也”[31]。事實上,郭嵩燾終其一生在骨子里都是一個文學(xué)愛好者,對詞章的鉆研喜愛甚至到了癡迷的程度。我們讀郭氏的日記,洋洋灑灑,浩瀚繁富,其中大量全文收錄了自己和朋友的文學(xué)作品。交往之中,每次聽聞朋友的詩詞佳句;游覽之際,每次看到勝地的妙聯(lián)雋語,都要一字不落地記入日記之中。這類文字,在200萬字的郭氏日記中占了相當(dāng)大的比重。因此,《郭嵩燾日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時人詩文選集,可以彌補文學(xué)史上的許多遺漏。

綜觀青年時代的曾、劉、郭三人,雖然在成長環(huán)境、出處態(tài)度、治學(xué)旨趣、性格特征等方面有著很大差異,有的甚至可以說別如天壤、判若云泥、勢同水火,似乎方枘圓鑿,格格不入,但實際上他們是同大于異,或者說在骨子里有太多相似相近相通之處,這正是他們長久友誼的牢固基礎(chǔ),對曾國藩文化思想的形成及其發(fā)展脈絡(luò)有積極影響[32]。

以治學(xué)而言,在門徑、旨趣、重點等問題上,三人雖各執(zhí)己見、不肯相讓,但在力學(xué)求道、進(jìn)德修業(yè)這一點上卻是別無二致的。劉蓉篤信程朱,如果有人指責(zé)朱子理學(xué),必然與之激烈辯論,但他早期也有一段研習(xí)陸王心學(xué)的歷程,只是后來棄心學(xué)轉(zhuǎn)理學(xué),成為終生不移的信仰基礎(chǔ)。劉蓉反對曾國藩、郭嵩燾沉湎于詞章之學(xué),但他也承認(rèn)自己早年也曾愛好文學(xué)。事實上,劉蓉一生不脫文士習(xí)氣,雖不像曾國藩那樣潛心琢磨,也不像郭嵩燾那樣緇銖積累,但在文章、詩詞方面下的功夫并不少。在湘系將帥中,與曾國藩一樣被視為晚清桐城文派(或曰其分支湘鄉(xiāng)文派)的代表人物。曾國藩進(jìn)北京后,在一批良師益友挾持下潛心向?qū)W,視野更加拓展,雖立志調(diào)和漢宋,但對程朱理學(xué)尤其重視,向唐鑒等理學(xué)大家就近請教,受益頗多。唐鑒退休回到湖南后,劉蓉曾數(shù)次登門拜訪,求道問學(xué)。郭嵩燾后來也取法程朱,從事克己功夫?!秳⑷啬曜V》舉了一個例子:1843年,郭嵩燾的仆人以十五錢購得半斤鱔絲,郭吃后感覺味道鮮美,但告訴仆人以后不要再買,以免壞了自己“隨事勉自刻勵”的規(guī)矩?!赌曜V》認(rèn)為郭氏從事克己功夫,無疑是受了劉蓉的影響[3]47。

以出處而論,表面上看,曾國藩是在朝的官僚,郭嵩燾是奔波的翰林,劉蓉是鄉(xiāng)居的處士,是三種完全不同的狀態(tài),但都涌動著一腔兼濟(jì)天下的熱血。曾國藩、郭嵩燾自不必說,劉蓉的情況倒是值得分析一番。劉蓉長期僻居湖南,不事科舉,專心學(xué)術(shù),但正如臥龍崗上的諸葛亮?xí)r刻關(guān)注著天下大事一樣,湘鄉(xiāng)縣里的臥龍劉蓉也在關(guān)心著時局變化,不曾忘情于世事。他在詩中寫道:“不用歌《考槃》,平生陋巢許。”[33]《考槃》是《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中的一首,刻畫了一位結(jié)廬于水湄山間的隱士形象;巢許則是上古時期著名隱士巢父、許由的并稱。可見劉蓉并不認(rèn)同那種不問世事的隱士生活。1842年中英鴉片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劉蓉寫信給曾國藩:“時事多艱,邊陲不靖,連年退避,遂此削弱,各議之成,令人憤悒。彼虜何厭,行復(fù)逞耳。”他認(rèn)為應(yīng)當(dāng)吸取教訓(xùn),籌謀“內(nèi)修外攘之計”,并勉勵曾國藩:“執(zhí)事既列朝籍,正宜蘊蓄經(jīng)綸,以需時用,材力所及,固已偉然,勉而進(jìn)之,其何可量。”[17]74

劉蓉對時局的密切關(guān)注和敏銳洞察,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致某官書》中。

《致某官書》是劉蓉留下的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獻(xiàn),至少有三個問題值得引起注意:一是形式的特殊性。它是劉蓉向一位官員的上書,但時間不確,而且直到今天我們?nèi)院茈y確定它的收信人是誰。或許它根本就沒有明確的收信人,乃是劉蓉借以抒發(fā)胸中塊壘、議論天下形勢的一種方式而已;二是留存的傳奇性。根據(jù)劉蓉的女婿、曾國藩的長子曾紀(jì)澤所寫的按語,劉蓉晚年曾進(jìn)行過一次“焚書”活動,“舊日詩文,什芟六七”[34]56,《致某官書》也隨之灰飛煙滅,待劉蓉去世后編選其遺集時,又從朋友處抄錄而來,才得以保存下來。至于這位朋友是誰,是否就是當(dāng)年的收信人,曾紀(jì)澤卻諱莫如深,不著痕跡;三是內(nèi)容的深刻性。全文長達(dá)7 000余字,堪稱長篇大論,洋洋灑灑,對時局有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曾紀(jì)澤稱此文“論事委曲周詳,筆勢驅(qū)邁騫岸,雋語極多,足以昭矇啟聵”[34]56,倒也不是夸飾溢美之詞。

在《致某官書》中,劉蓉首先聲明此信之作,乃是自己“草茅之憂,懷不能已”,所謂情郁于中、不得不發(fā)也。接著指出:“方今天下之事,有不足憂者,有大可憂者。不足憂者,已形之患,英夷是也。大可憂者,方在隱而未形之間,而有厝火積薪之勢,失今不圖,后將有潰裂四出而不可救藥者,此有識所同知而智士所竊嘆也?!庇那致灾圆蛔銘n,因為“非英夷之能病中國,而中國之自為病耳”,故而中國潛在的內(nèi)部矛盾才是最值得擔(dān)憂的。劉蓉詳細(xì)列舉了幾種主要的“未形之患”:一是“吏治不廉而民生之日蹙”;二是“賄賂公行而官箴之日敗”;三是“風(fēng)俗益壞而人心之日偷”,四是“財用日匱而民業(yè)之日荒”,五是“盜賊橫行而奸民之日眾”。劉蓉還重點就賦稅財用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建議。但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他似乎不抱太大希望,認(rèn)為即使“某官”將自己的建言上達(dá)天聽,皇帝親自定其規(guī)制、下達(dá)執(zhí)行,“亦不能冀其有纖毫之益也”,因為“有治人,無治法,斯固古今之通患,然未有若今日之甚者”。事實正是如此,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前,已經(jīng)腐爛到根子里的清政府這棵大樹,只靠修枝剪葉式的小改小革,確實是難返積弊的。后來歷史的發(fā)展,一再地證明了這一點。劉蓉對時局觀察之深刻、認(rèn)識之清醒,確實令人佩服。其中提到“民窮怨起,仇報相尋”,“一方未前兩天,遽增瓦解之憂”,“外夷烽燧未銷,海內(nèi)干戈已起”,似可視為對數(shù)年后太平天國為代表的農(nóng)民起義的準(zhǔn)確預(yù)警[35]。

曾國藩后來寫過一組感懷述事詩,其中一首云:“山縣寒儒守一經(jīng),出山姓字各芳馨。要令天下消兵氣,爭說湘中聚德星。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書生自有平成量,地脈何曾獨效靈!”[36]此詩如用來形容曾國藩、劉蓉、郭嵩燾三人的早期交誼,亦可謂貼切。湘中德星聚,風(fēng)雨三人行。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動蕩即將到來,曾國藩、劉蓉、郭嵩燾即將再度會合,為創(chuàng)建湘軍、揮師東征而并肩戰(zhàn)斗。

注釋:

①黎庶昌:《曾國藩年譜》,岳麓書社1986年版,第4頁。據(jù)王澧華考證,《曾國藩年譜》的真正作者并非黎庶昌,而是曹耀湘,參見王澧華《〈曾文正公年譜〉作者考辨》一文(載《歷史研究》1996年第4期)。

②《曾國藩年譜》將曾、劉、郭三人首次相會的時間系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當(dāng)誤。

③劉蓉1842年冬《復(fù)曾滌生檢討書》稱“弟自亥春別后,蜷伏窮山,于茲三載”,可知二人自1839年春別后至曾國藩進(jìn)京再未相見。

④劉蓉:《柬郭筠仙》,《劉蓉集》下冊,岳麓書社2008年版,第277頁。此詩創(chuàng)作時間,《劉蓉年譜》系于1840年,但根據(jù)內(nèi)容推斷,似應(yīng)作于1841至1842年間。

參考文獻(xiàn):

[1]劉蓉.曾太傅挽歌百首[M]//劉蓉.劉蓉集:下冊.長沙:岳麓書社,2008.

[2]劉蓉.寄懷曾滌生侍郎[M]//劉蓉.劉蓉集:下冊.長沙:岳麓書社,2008:281.

[3]陸寶千.劉蓉年譜[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

[4]曾國藩.曾國藩全集·詩文[M].長沙:岳麓書社,1986:8-9.

[5]郭嵩燾.枕上作:其五[M]//郭嵩燾.郭嵩燾全集:14.長沙:岳麓書社,2012:218.

[6]郭嵩燾.玉池老人自敘[M]//郭嵩燾.郭嵩燾全集:15.長沙:岳麓書社2012:781.

[7]劉蓉.寄曾滌生侍講兼柬郭筠仙孝廉[M]//劉蓉.劉蓉集:下冊.長沙:岳麓書社,2008.

[8]劉蓉.口占送曾滌生之瀏陽[M]//劉蓉.劉蓉集:下冊.長沙:岳麓書社2008:276.

[9]劉蓉.與曾伯涵郭伯琛書[M]//劉蓉.劉蓉集:下冊.長沙:岳麓書社2008.

[10]曾國藩.劉母譚孺人墓志銘[M]//曾國藩.曾國藩全集·詩文.長沙:岳麓書社,1986:225.

[11]曾國藩.寄懷劉孟容[M]//曾國藩.曾國藩全集·詩文.長沙:岳麓書社,1986:8.

[12]曾國藩.得郭筠仙書并詩卻寄六首:其六[M]//曾國藩.曾國藩全集·詩文.長沙:岳麓書社,1986:70.

[13]曾國藩.歲暮雜感十首:其六[M]//曾國藩.曾國藩全集·詩文. 長沙:岳麓書社,1986:72.

[14]曾國藩.秋懷詩五首:其五[M]//曾國藩.曾國藩全集·詩文.長沙:岳麓書社,1986:22.

[15]曾國藩.懷劉蓉[M]//曾國藩.曾國藩全集·詩文.長沙:岳麓書社,1986:71.

[16]劉蓉.與郭筠仙孝廉書[M]//劉蓉.劉蓉集:下冊. 長沙:岳麓書社,2008:78.

[17]劉蓉.復(fù)曾滌生檢討書[M]//劉蓉.劉蓉集:下冊.下冊.長沙:岳麓書社,2008.

[18]曾國藩.致劉蓉[M]//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書信.長沙:岳麓書社,1990:8.

[19]劉蓉.復(fù)曾滌生侍講書[M]//劉蓉.劉蓉集:下冊.長沙:岳麓書社,2008.

[20]曾國藩.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三日日記[M]//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87:171.

[21]韓洪泉.曾國藩的家風(fēng)源流與家教實踐[J].湖南人文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2014(4):15-22.

[22]曾國藩.稟父母(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M]//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長沙:岳麓書社,1985:93.

[23]曾國藩.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M]//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長沙:岳麓書社,1985:94.

[24]曾國藩.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M]//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長沙:岳麓書社,1985:99.

[25]曾國荃.曾國荃全集:第5冊[M].長沙:岳麓書社,2006.

[26]曾國藩.養(yǎng)晦堂記[M]//曾國藩.曾國藩全集·詩文.長沙:岳麓書社,1986:222.

[27]劉蓉.朱張渡送郭筠仙之湘陰別后追賦[M]//劉蓉.劉蓉集:下冊.長沙:岳麓書社,2008:276-277.

[28]郭嵩燾.除夜寄懷曾伯涵兄、劉孟容兄[M]//郭嵩燾.郭嵩燾全集:14.長沙:岳麓書社,2012:9.

[29]郭嵩燾.贈劉一兄蓉[M]//郭嵩燾.郭嵩燾全集:14.長沙:岳麓書社,2012:64.

[30]劉蓉.復(fù)郭伯琛孝廉書[M]//劉蓉.蓉集:下冊.長沙:岳麓書社,2008:62.

[31]郭嵩燾.致劉蓉:道光二十年十月二十六日[M]//郭嵩燾.郭嵩燾全集:13.長沙:岳麓書社,2012:2.

[32]范大平.晚清社會變遷與文化轉(zhuǎn)型的折射:曾國藩文化思想的形成及其發(fā)展脈絡(luò)[J]. 湖南人文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2014(4): 1-3.

[33]劉蓉.讀《虞書》[M]//劉蓉.劉蓉集:下冊.長沙:岳麓書社,2008:275.

[34]曾紀(jì)澤.曾紀(jì)澤按語[M]//劉蓉.劉蓉集:下冊.長沙:岳麓書社,2008.

[35]劉蓉.致某官書[M]//劉蓉.劉蓉集:下冊.長沙:岳麓書社,2008:44-56.

[36]曾國藩.次韻何廉昉太守感懷述事十六首[M]//曾國藩.曾國藩全集·詩文.長沙:岳麓書社,1986:90.

(責(zé)任編校:李傳熹)

Research on Early Friendship Among Zeng Guofan, Liu Rong, and

Guo Songtao, With a Focus on Liu RongHANHong-quan

(Shanghai School, Nanjing Political College of the PLA,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Zeng Guofan, Liu Rong, and Guo Songtao were among the founding members of the Hunan Army. The three of them all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Like their military achievements, their friendship also deserves academic attention. The period between 1833 and 1852 witnessed the great friendship among the three men as they cared for each other and could agree to disagree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re was more parting than reunion and that they had very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Their friendship made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their lifelong cause, and provided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to look at the spiritual world of the modern scholar-bureaucrats in Hunan Province.

Key words:Liu Rong; Zeng Guofan; Guo Songtao; the Hunan Army; friendship

[收稿日期]2016-03-01.

[作者簡介]韓洪泉(1981—),男,山東沾化人,解放軍南京政治學(xué)院上海校區(qū)軍事政治與國家安全教研室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國軍事史、曾國藩與湘軍。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673-0712(2016)02-0007-07

猜你喜歡
郭嵩燾曾國藩
湖湘文人日記中的郭嵩燾形象
名家名作(2023年16期)2023-10-23 01:30:11
跟曾國藩學(xué)修身
做人與處世(2022年6期)2022-05-26 10:26:35
曾國藩 左宗棠 互掐互粉,相愛相殺
郭嵩燾政教思想的內(nèi)在理路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10
曾國藩讀書
定識人間有此人
書屋(2018年12期)2018-12-20 09:50:12
省思與超越——新世紀(jì)以來郭嵩燾研究回顧與展望
湖湘論壇(2016年2期)2016-12-01 04:22:56
曾國藩的讀書之道
你還是賊,他已是曾國藩
左宗棠與郭嵩燾的不同境遇
新野县| 出国| 宿州市| 红安县| 克东县| 乌兰县| 泰宁县| 华阴市| 临沧市| 龙岩市| 晋城| 绥芬河市| 金川县| 交口县| 苏州市| 安庆市| 郓城县| 西华县| 汉寿县| 黄石市| 雅江县| 绥江县| 湄潭县| 广宁县| 樟树市| 肇东市| 黄大仙区| 江油市| 逊克县| 定边县| 桓台县| 左贡县| 南平市| 堆龙德庆县| 航空| 淮北市| 通江县| 呼图壁县| 肇源县| 繁峙县| 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