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芬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42)
?
個人信息的法律屬性及私法保護模式探究
王曉芬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42)
私法應為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提供直接而充分的制度保障。個人信息權益具有人格利益與財產利益雙重內涵,其人格權屬性定位更能契合當今人們迫切的利益訴求和社會總體的價值取向。作為一種新型人格權,其保護的實現(xiàn)有賴于民事基本法、單行法等保護體系的形成與協(xié)力。
個人信息;私法保護;法律屬性;人格權
個人信息,依照學界常用表述,是指與特定的個人相關聯(lián)的、能夠反映個體特征從而可識別特定個人的信息的總和,包括個人身份、家庭、工作、財產、健康等諸多方面的信息或信息組合。個人信息不僅能夠指示自然人的生理及身份特征,還能夠顯現(xiàn)一個人的生活軌跡、思想狀況、習慣愛好、財務家庭狀況等。隨著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及商業(yè)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人們在享受技術便利的同時深受個人信息失控所帶來的種種困擾和不利影響:基于計算機技術瞬間收集、儲存并可快速、大規(guī)模傳播信息的特性,許多人面臨著個人信息被非法收集、披露、篡改、被任意使用以及由此所致的個人生活軌跡被曝光、真實人格被扭曲、人身財產安全存隱患、生活安寧受破壞等種種風險。另外,一些組織和部門在某些事項上對個人信息的自動化處理,剝奪了信息主體對其個人信息的參控權,依據(jù)錯誤的個人信息所進行的自動處理結果可能導致相關主體喪失融資借貸、相關社會福利之享受等種種不利結果。個人信息的支配、流轉與利用關涉信息主體的重大人格利益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何保障個人信息不受他人操控、維護信息主體的自主自尊及對自己個人信息利益的支配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個人信息權益保護話語體系下,關切的是個人信息的身份識別性,以及建立在這一識別性基礎之上的人格自主、人格尊嚴之維護。20世紀中后期以來,西方發(fā)達國家因應時代的需求,或基于隱私利益保護,或基于新型人格利益保護甚或財產權利保護等不同理論視角,來審視、推進、完善個人信息的立法保護。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世界上制定了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國家和地區(qū)已經(jīng)超過了50個[]。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近幾年來也引起了我國理論及實務界的密切關注。目前我國內地尚未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多散見于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及司法解釋中,如民法對隱私、姓名、肖像、名譽等與個人信息相關范疇的保護、刑法中關于非法獲取、出售、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的規(guī)定及《未成年保護法》《婦女權益保護法》《執(zhí)業(yè)醫(yī)師法》《商業(yè)銀行法》《律師法》《郵政法》《互聯(lián)網(wǎng)安全保護技術措施規(guī)定》《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shù)據(jù)庫管理暫行辦法》《政府公開條例》等相關領域法律對個人信息的直接或間接保護??傮w而言,現(xiàn)有保護個人信息法律規(guī)定較為分散,內容過于原則和簡單,保護手段上重刑事處罰和行政管理而輕民事積極確權與救濟,法律規(guī)范之間缺乏內在的體系性。對于涉及私人人格及財產利益的個人信息,以私權保護為己任的私法應有所回應、有所擔當,積極發(fā)揮其權益確認及保護功能,為個人信息權益提供全面而充分的法律保護。但就目前我國的理論研究來看,個人信息的私法保護在權利屬性、主體、客體、權利內容、保護模式等基本問題方面尚欠深入,特別是對個人信息法律屬性的這一基本性問題的認知,理論界存在較大分歧。本文擬通過對個人信息法律屬性的探討,結合現(xiàn)有民法典立法進程,探究個人信息私法保護體系的構建,以期促進個人信息保護立法之完善。
在信息時代,由于人類活動多以信息形式記錄,人類除了作為生物體意義的自我存在,亦是“各種信息組成的集合,是一種信息的存在”[]。個人信息具有識別信息主體的能力,是信息主體的社會表征,擁有著與真實人格相似的信息人格,保障個人信息與真實自我的一致性、真實性及信息主體對其信息的控制性,事關信息主體的人格尊嚴及人格自主,是我們每個信息主體應享有的最基本的人格權益。同時,信息經(jīng)濟的高度發(fā)展,個人信息所具有的財產利益內涵也日益彰顯,個人信息商業(yè)化運用和交易成為常見現(xiàn)象,如信息主體為滿足自身某種需要將其個人資料出售給信息收集人,信息持有人為了商業(yè)目的將其所掌握的個人信息作為商品轉讓給新的信息需求者,將收集的個人信息進行數(shù)據(jù)庫二次開發(fā)進行商業(yè)運用等等。不論是個人信息所承載的人格利益還是財產利益,除涉及公共利益外,大多都體現(xiàn)為私人領域的私益性特征,以保護私人權益、規(guī)范私人間關系為主旨的私法不可避免要對其進行相應地規(guī)制和調整。那么,如何對個人信息進行法律性質定位呢?這是我們對其尋求或構建私法保護體系首先要解決的前提問題。對于個人信息法律屬性的討論,國內存在諸多的學說,概括起來主要有隱私權客體說、所有權客體說、新型人格權客體說、法益說、基本人權客體說等。
(一)隱私權客體說及其評析
隱私權客體說主張個人信息屬于隱私中私人信息[]。依此說推理,侵害個人信息就是侵害了隱私中的私人信息,構成對隱私權的侵犯。此種觀點源于美國法隱私權保護觀念。美國法院認為,個人在社會中雖然需要舍棄部分的自然權利,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自然權利都應被拋棄。個人享有決定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展示自己的權利,這是每個人都享有的一種自由權。同時,每個人也都享有隨時退出大眾目光的自由,這種自由是古老的自然法所賦予的[]。在這種傳統(tǒng)的自由理念下,隱私權通過判例逐步在美國產生。因應時代變遷,美國隱私權理論歷經(jīng)了從獨處權說到有限地接近自我說,再到個人信息控制權說的演進過程,其內容也從最初的保障私人的獨處狀態(tài)、禁止他人侵害的消極防御權轉化為對個人信息隱私的控制、利用為內容的積極權利,從注重個人信息的精神性利益維護發(fā)展到個人信息精神利益與財產利益的多重兼顧,其信息隱私范圍也從最初的私密型、敏感型信息發(fā)展到囊括姓名、肖像等諸多人格要素的內容豐富的個人信息綜合,個人信息的保護范圍已遠遠超出了傳統(tǒng)的隱私權保護的范圍,當前備受人們關注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通常被認為是隱私權保護范疇。然而,在我國,法學理論界一般認為隱私權是與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等并存的一項具體人格權。2009年的《侵權責任法》明確確立了隱私權,但對其內涵未作具體規(guī)定。就其內容來言,一般認為,“其內涵具有相對的確定性,不可能無限制擴張,以致涵蓋所有的人格利益保護”[]。目前,我國學者對隱私的內涵及界定雖難以達成一致看法,但也形成了一些共識性認識,即隱私范圍應包括私人空間、私人活動和私人信息等方面,且一般認為隱私與公開相對立。就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的關系來看,二者在內容范圍上有交集之處,但不完全相同:公開的個人信息不為隱私;有些個人信息本身屬隱私信息,但也有些個人信息諸如個人姓名、職業(yè)、單位、宗教信仰等,依據(jù)我國一般社會觀念并不能被納入隱私范疇;有些屬于隱私的內容卻與個人信息無關,如私密空間中的私人活動。
(二)財產權客體說及其評析
所有權客體說則認為個人信息是所有權的客體,信息生成主體享有對個人信息以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為內容的所有權[]。該觀點強調了當今信息社會個人信息所具有的明顯的財產屬性及應受法律保護之基本態(tài)度,但在傳統(tǒng)大陸法系及我國民法物權體系下,所有權的客體為物,以有體物為限,不包括無形之“個人信息”,該個人信息歸于所有權客體意義的物,無法和現(xiàn)有的物權理論相契合。歐美國家部分學者也在用財產權理論來解決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但其觀念下的財產權是我國語境下所有權的上位概念,包含了大陸法系中的物權、知識產權、股權及其他具有經(jīng)濟利益內容的諸多權利。不論是將其作為所有權客體還是將其作為其他財產權客體,個人信息保護的財產權理論仍存在一些頗具爭議的問題:個人信息是否完全具備“財產”的基本特性(有用性、可控性、稀缺性)理論界尚存較大爭議;該屬性定位下能否提高信息主體對其個人信息的控制力(特別是轉讓后個人信息的進一步流轉問題)等仍存疑義;個人信息財產化定位是否會在價值取向上導致信息主體淪為客體、是否有悖于個人信息立法保護人格尊嚴主旨等均需引起法律上的關注。
(三)新型人格權客體說及其評析
人格權客體說認為,個人信息為具有財產性內容之新型人格權的客體,個人信息權與隱私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并列,是自然人的一項新型具體人格權[]。人格權客體說將個人信息作為一種新型的人格權客體來對待,一方面注意到個人信息與個人人格形成與發(fā)展的密切關聯(lián)性,保護具有人格性意義的要素不受侵犯,另一方面又關注到個人信息所蘊涵的經(jīng)濟利益,強調信息主體對個人信息流轉的支配性,這一觀點契合了當今信息時代保護信息主體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增強信息主體對個人信息的控制、規(guī)范個人信息的合理流轉等現(xiàn)實訴求,并力求實現(xiàn)與現(xiàn)有權利體系的制度銜接,相對于其他學說而言,較為妥當,但也存在需要克服的問題:如何處理個人信息與隱私權、姓名權、肖像權等客體的交集問題;在注重私人精神利益保護的人格理論和立法體系下,如何充分保障、實現(xiàn)個人信息在流轉、利用方面的財產性利益等。
(四)法益說及其評析
有觀點認為[8],對于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應以行為法而非財產法的視角進行,即僅規(guī)制個人信息利用中的行為邊界,對其私法上的保護可通過侵權法上的法益保護來實現(xiàn)。此種觀點,強調個人信息利用的財產價值及其合法、規(guī)范流轉之現(xiàn)實訴求,但在個人信息利用、流轉關系的處理中,權益歸屬的界定仍是前提性問題,上述觀點雖然有利于推進個人數(shù)據(jù)的流轉及大數(shù)據(jù)資源的開發(fā),但無法回應當前信息主體私益保護嚴重不足的突出問題。在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上,是立足于信息主體角度進行積極的授權保護,還是著重于個人信息的他人利用角度對信息主體權益進行被動保護?筆者認為,立足于個人信息保護的動因及我國社會的現(xiàn)實訴求,在信息主體人身利益、財產安全與他人信息利用權益平衡之下,以權利方式進行保護更具有合理性。當然,基于信息的社會傳遞屬性,應在個人信息保護與他人對信息的利用之間保持一種協(xié)力,通過權利的限制與例外來保持信息主體與他人及社會利益的平衡與協(xié)調。
筆者傾向性認為,新型人格權客體說能更好地揭示個人信息的本質屬性、因應時代的迫切要求。當今社會對個人信息保護關切的初衷及主要訴求,旨在解決個人信息失控對信息主體人格尊嚴、人身及財產安寧所帶來的各種侵害。也許有人會擔心,賦予信息主體對信息的控制權會阻礙信息的流轉和利用,不利于當下信息經(jīng)濟、信息產業(yè)的發(fā)展,特別是大數(shù)據(jù)的開發(fā)與利用。對此,應當辯證地看待二者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事實上,完善的個人信息私權保護可以增強消費者參與信息交易的信心和安全感,進而促進個人信息的健康流通與利用。在制度設計上,總體上宜確認其為一項具體人格權客體,并可以通過權利的保護與限制尋求信息保護與信息利用的內在平衡,合理分配信息主體與信息收集、處理、使用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另外,個人信息與隱私、姓名、肖像等傳統(tǒng)人格權保護客體相比,具有不同人格要素范圍、不同的利益內涵,故總體上將個人信息歸于人格利益,并將個人信息權定位一項新型人格權是可取的,分析如下:
其一,個人信息承載著人格利益,具有人格屬性。
個人信息作為識別信息主體的信息或者信息綜合,始終與信息主體相伴相生,是真實人格的外在體現(xiàn),其正確存在和安全流轉與信息主體的人格完整、人格尊嚴密切關聯(lián),具有人格屬性。依據(jù)大陸法系人格權理論,與人格形成與發(fā)展有關的人格要素屬于人格權客體,應受到人格權的保護??v觀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多以保護信息主體的人格權為首要目的,如著名的德國聯(lián)邦個人數(shù)據(jù)保護法,明確地表示法律制定的目的在于保護個人的人格權,不因其個人數(shù)據(jù)被處置而遭受損害。我國臺灣地區(qū)1995年頒布的《計算機處理個人數(shù)據(jù)保護法》第一條也明確規(guī)定:“為規(guī)范計算機處理個人數(shù)據(jù),以避免人格權受到侵害,并促進個人資料的合理利用,特制定本法?!盵9]對于個人信息保護,不論是在何種名義下進行,都體現(xiàn)了個人信息與信息主體不可分割的人格屬性以及人們對個人信息所承載的人格利益的重視和保護。
其二,個人信息的財產價值日益顯現(xiàn)。
隨著商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達,個人信息的商業(yè)財產價值日益凸顯,針對個人信息的商業(yè)性收集、處理、使用、交易行為也成為常見現(xiàn)象,這也是當今個人信息財產權理論興起的現(xiàn)實根源。財產權理論保護擁護者認為,“將個人信息確定為一種財產是保護個人信息的最簡潔有效的方式,將為個人信息提供成熟的、全方位的法律保護?!盵]商業(yè)社會的發(fā)展,個人信息之上的財產價值日益明顯,作為保護私人合法利益的私法應當正視個人信息所承載的財產利益內涵,在保護信息主體人格利益的同時為規(guī)范個人信息的合理流轉、商業(yè)利用提供基本的交易規(guī)則。
其三,個人信息保護的人格權屬性定位。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個人信息承載著信息主體的人格利益和財產利益,但若要在傳統(tǒng)人格權與財產權二元權利體系下討論個人信息保護應歸屬的坐標,將其置放于人格權客體范疇比較妥當。財產與人格之間,人格尊嚴的維護應得到首要的關注,個人信息的人格權客體定位,著眼于維護信息主體作為社會主體所應享有的基本人格尊嚴,回應當今社會信息主體要求保護個人信息不受侵犯的強烈訴求?!跋鄬τ谏鐣冞w而言,法既是反映裝置又是推動裝置”[],個人信息權益保護是時代的需求,而私法制度上的人格權定位能更好地實現(xiàn)私益的保護,促進當代社會個體人格的發(fā)展與完善并助推個人信息合法、規(guī)范流轉。在人格權定位的基點和保護制度框架內,個人信息財產利益的保護亦具有理論上的支撐和法律上實現(xiàn)的可能性。就理論層面而言,大陸法系人格權理論的現(xiàn)代發(fā)展,對人格利益的維護不僅僅限于私人精神利益的維護,還包括經(jīng)濟領域各種利益的保護[]。具體到個人信息保護領域,信息主體對與自我人格密切相關聯(lián)的個人信息有權進行排他性支配并延及于經(jīng)濟領域,主要體現(xiàn)為是否允許他人收集、處理、流轉其個人信息,特定情形下請求更正、刪除、封存及自我決定是否進行商業(yè)利用等諸多積極性權利。就法律實現(xiàn)層面而言,隨著商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部分精神性人格權客體具有財產利益內涵已被立法與司法實踐所認可,如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規(guī)定了侵害人身權益所致“財產損害”賠償數(shù)額之確定方法,一般認為該“財產損害”包括人格要素侵權所致商業(yè)經(jīng)濟利益的損失。故在人格權定位下,個人信息的財產利益內涵能夠得以實現(xiàn)和保護,并且,隨著人格權中財產利益觀念的進一步發(fā)展,法律上對個人信息的財產利益保護內容將進一步加強。需強調的是,承認和保護個人信息的財產價值,并不改變其作為為一項人格要素的最本質屬性,個人信息的財產性源自于其對個體特征的識別性,其是從個人信息的人格要素中延伸發(fā)展而來,當一項人格要素具有經(jīng)濟利用價值且不與人的倫理價值相矛盾時,法律理應尊重這種人格的商業(yè)利用自由。理論及立法承認人格要素具有財產價值之目的,仍在于確保個體人格利益的完整與支配自由,以充分維護個體人格尊嚴與發(fā)展需要。
其四,個人信息權應及時確定為一項新型的人格權利。
信息時代,將個人信息權益及時確定為民法上的新型的人格權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個人信息權作為一項獨立的民事權利之構建乃當今社會需求所使。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及信息化社會建設的推進,個人信息保護的社會訴求愈來越強烈。鑒于個人信息保護對每一個個體切身利益的重要性及現(xiàn)實需求的急迫性,立法上應構建內容明確之權利方式來實現(xiàn)其保護與救濟。就個人信息私益保護而言,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莫過于就相關平等主體之間因收集、加工、使用、傳遞個人信息等所形成的關系進行權利義務分配,通過權利—義務—責任規(guī)范體系來規(guī)制社會中個人信息的不當使用行為,并通過私權的授予抵御公權行使對個人信息權益的不當侵害。以保護私益為主旨的民法有動力、有責任對個人信息權益保護做出積極回應與安排。其次,我國現(xiàn)行的人格權的規(guī)定不能對個人信息提供全面保護。以保護人格自由、人格平等、人格尊嚴為內容的一般人格權,因其內容過于抽象而無法為個人信息權益保護提供積極、明確的保護。而現(xiàn)有的具體人格權規(guī)定,亦無法對個人信息及其上利益提供充分的保護。在我國的具體人格權制度中,姓名權主要保護自然人對自己姓名的使用利益不受他人非法干涉、盜用、冒用等利益,對于那些未經(jīng)許可的收集、處理、轉讓、將他人姓名信息進行非身份盜用、冒用之商業(yè)利用行為,姓名權通常束手無策;肖像權主要保護自然人的肖像不被他人非法使用,禁止他人對肖像毀損和玷污等,而對于肖像的非法收集、轉讓等行為無法控制;名譽權重在保護自然人的名譽不受他人侮辱、誹謗、丑化而導致其社會評價降低,并不能為個人信息的非法收集、處理、非致社會評價降低之商業(yè)使用行為提供有效規(guī)范;與隱私權強調個人隱私信息的支配與利用、防止隱私被他人非法刺探、公開和傳播等不同,個人信息保護強調的是信息主體對個人信息的主動控制與積極利用,具體表現(xiàn)為權利主體在個人信息流轉過程中享有同意權、查詢權、更正權、封鎖權、刪除權、反對權、制止權、收益權等,二者在客體范圍與權利內容方面明顯不同。當然,個人信息權與上述權利在客體及內容上可能存在部分交集,對此,筆者認為,可以通過民事規(guī)范競合或者請求權競合規(guī)則和有關理論加以解決。再次,個人信息權具有納入現(xiàn)有民法權利體系的基本法律要素。依據(jù)上述對個人信息的人格權屬性分析,個人信息權納入民事人格權范疇具有法理基礎和制度上的契合性。并且,隨著個人信息保護理論研究的深入、司法實踐的不斷豐富,我國對個人信息權益保護所涉及的主體、客體、內容的認識會逐步達成共識。目前個人信息保護單行立法正在學者的努力下起草論證中,民法典也在緊鑼密鼓制定之中,民事基本法應及時跟進確權,為建構個人信息保護體系奠定私法基礎。
個人信息權,作為與個體利益緊密關切的一項權利,具有自身的客體范圍及權利內涵,符合私權構造的基本要求,將其確認為一項獨立人格權有其理論基礎和現(xiàn)實正當性。強調個人信息權的私法保護,一方面有利于實現(xiàn)權利主體個人信息私益的充分保護、限制公權力及他人的不當侵害,另一方面有助于建立、完善個人信息市場交易流轉秩序。近年來,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們權利意識的增強,民事基本法——民法典的立法工作在我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以下簡稱《民法總則草案》)已出爐,其第五章“民事權利”一章中,具體規(guī)定了民事主體可以享有的基本民事權利內容及類型。其中,第九十九條規(guī)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第一百條規(guī)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第一百零八條規(guī)定,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就下列客體所享有的權利:(一)作品;(二)專利;(三)商標;(四)地理標記;(五)商業(yè)秘密;(六)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七)植物新品種;(八)數(shù)據(jù)信息;(九)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內容。從條文體系及其表述觀之,并結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中關于草案內容之五民事權利的說明,可以看出,《民法總則草案》的規(guī)定似乎更傾向于將個人信息納入“數(shù)據(jù)信息”范圍作為一項無形財產(知識產權)客體來加以保護。對此,筆者認為,個人信息財產權客體論雖有助于個人信息的商業(yè)流轉、財產價值的充分實現(xiàn)和保護,然而,其轉讓之后進一步正確、合法流轉如何保障尚存疑義,而這些后續(xù)狀態(tài)直接涉及信息主體人格識別性及存在于其上的人身財產利益安全。相比較而言,個人信息人格權客體論下,個人信息財產利益的實現(xiàn)可以通過許可使用加以實現(xiàn),這樣,作為一項人格要素,個人信息始終在信息主體的控制下合法、有序、流轉,未經(jīng)許可之流轉、利用構成違約或者侵權。網(wǎng)絡時代關注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最為基本的是識別性個人信息之上人格利益保護以及由此衍生的財產利益保護問題,正如前文關于個人信息基本屬性的分析,個人信息的人格權客體定位更有利于上述利益的保護與實現(xiàn)。
如何在民法典這一基本法內確立個人信息的保護地位值得細細斟酌。筆者認為,立足目前我國民法典立法推進的契機,在個人信息私法保護體系構建上,應首先在民法典中確認個人信息權的基本民事權利地位,為個人信息保護奠定堅實的私法基礎并統(tǒng)領其他相關法律法規(guī)。鑒于個人信息所涉領域廣泛、內容繁多,宜對目前散見于各領域個人信息保護相關內容進行規(guī)整、梳理,抽象出共同適用的規(guī)則并通過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進行詳致而體系的規(guī)定。與前述基本立法保護理念相銜接,其他涉及個人信息保護的特別領域,可直接對其涉及的個人信息保護內容加以簡潔確認,從而形成較全面的個人信息私法保護體系。詳言之:首先,民法典對個人信息權的確認。民法典可將個人信息納入總則編民事權利客體范疇中,作為人身權的客體加以規(guī)定。于分則部分,宜于人格權編中對個人信息權進行確認,在其一般規(guī)定中明確個人信息是受法律保護的一項具體人格利益,其下的類型化規(guī)定中對個人信息權的主體、適用范圍、基本內容、利用原則等加以簡要規(guī)定。其次,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由于民法典本身的局限性及個人信息保護所涉領域的廣泛性、特殊性,不可能將所有關涉?zhèn)€人信息保護的內容全部囊括于法典之中,宜制定專門法律對個人信息保護進行較為具體的規(guī)定,明確界定個人信息權的主體與客體范圍、闡釋同意權、查詢權、更正權、封鎖權、刪除權、反對權、制止權、收益權等內涵及具體內容、權利行使例外情形及規(guī)則、特殊領域個人信息保護、保護落實與監(jiān)督機制、法律責任及救濟等。最后,其他涉及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應依據(jù)民法典及個人信息保護專門法的規(guī)定,積極確認并完善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規(guī)定。
人格與財產之間,個人信息的人格屬性定位更能反映當今人們的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亦能實現(xiàn)個人信息的財產利益內涵。在對個人信息進行積極的確權保護時,不可忽略個人信息本身所具有的信息傳遞功能及其社會價值,過于強調信息主體對個人信息的絕對控制權,不僅會阻礙個人信息的合理流通,亦會對他人的行為自由產生過度的負面影響。個人信息私法保護的構建,需要我們謹慎界定個人信息權的保護范圍與界限,兼顧個人信息保護與信息合理流通雙向需求。在從權利視角將其確認為一項具體人格權時,也應從動態(tài)流通的視角,處理好信息收集、處理、使用、傳遞中的權利義務分配問題,借鑒國外有益經(jīng)驗并結合我國國情,對個人信息保護做出合理的制度設計。
[1]周漢華.制定中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幾個問題[A].周漢華.個人信息保護前沿問題研究[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19.
[2]洪海林.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2.
[3]梅紹祖.中國隱私權和個人數(shù)據(jù)保護的現(xiàn)狀和原則[J].中國信息界,2005,(2).17.
[4]See Pavesich v.New England Life Inn.Co.(1905).
[5]王利明.隱私權概念的再界定[J].法學家,2012,(1):112.
[6]湯擎.試論個人數(shù)據(jù)與相關法律關系[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0,(5):41.
[7][8]楊詠婕.個人信息的私法保護研究[D].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13.230-231.
[9]周漢華.域外個人數(shù)據(jù)保護法匯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98.
[10]Arthur R.Miller.The Assault on Privacy[M].New York:Signet ,1972:211.
[11]W.Friedman,Law in a Changing Sociaty,the 2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2,p.11.
[12]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78.
[13]中國人大網(wǎng).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EB/OL].http://www.npc.gov.cn/npc/flcazqyj/2016-07/05/content_1993342.htm,訪問日期:2016-07-12.
責任編輯:李富民
On the Legal Attribute and Private Law Protec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Wang Xiaofen
(EastChina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Shanghai200042)
Private law should provide direct and adequate legal protection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rights have two connotations,among which the position of the personality right attribute can better fit today’s urgent demand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our society.As a new type of personality right,the realization of its protection depends on the formation and concerted effort of protection system based on civil basic and special law.
personal information; private law protection; legal attribute; personality right
2016-04-22
王曉芬(1981— ),女,河南禹州人,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專業(yè)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法、知識產權法研究。
D921.7
A
2095-3275(2016)05-006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