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學莉,張 帆,劉 輝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1)
訴求、缺位、復歸: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功能研究①
衛(wèi)學莉,張帆,劉輝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1)
大學生管理制度具有規(guī)范性、導向性、育人性和激勵性功能,是高校管理制度變革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大學的學生管理制度無法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大學生管理制度仍存在缺陷與不足,通過消除本位主義,樹立以人為本理念;奠定組織基礎,實施柔性管理制度;弱化權力控制,科學統(tǒng)籌權力配置;鼓勵學生參與,構建多元管理體系等方式彌補大學生管理制度功能的缺失,促進學生管理制度功能的復位,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功能
(一)規(guī)范功能:彰顯制度的基礎性價值
學生管理規(guī)范功能的定義分為以下四種:一是制度行為規(guī)范,即學校內部教師管理主體與學生被管理者共同形成的認同,并根據認同的規(guī)范準則從事管理與學習等行為。二是服從上位法,即被管理者要服從上級管理者制定的制度規(guī)范,體現制度建設的法制精神和教書育人的理念,始終以學生的權益為主要保護對象,避免權利的濫用。三是制度的制定與執(zhí)行都應該符合大學內部制度規(guī)范,即在各級管理部門中都要做到嚴謹、科學的管理,避免管理程序等環(huán)節(jié)存在滯后現象。四是教學態(tài)度嚴謹,教師在教學管理中要嚴格遵守教學規(guī)范和教學準則,避免對學生教學的誤導,盡量使用規(guī)范、準確的教學用語。
制度能夠保障教育長期、穩(wěn)定的發(fā)展,教育與制度是相輔相成的,制度本身也是一種教育,而教育的發(fā)展離不開制度的輔助。制度的規(guī)范性體現在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兩個層級,通過制定嚴格的規(guī)范制度,獎勵符合規(guī)范的教學行為,并對不規(guī)范的行為進行適當的懲罰。規(guī)范功能是大學生管理制度的基礎,也是大學生管理制度的價值體現。規(guī)范化的教學管理模式推動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規(guī)范意識,促進規(guī)范性行為的產生,規(guī)范化行為影響大學生制度體系的制定與完善。大學生的德育培養(yǎng)、智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都需要嚴格的制度進行規(guī)范,進而才能更好地實現。根據制度規(guī)范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形成對是非善惡的良好判斷與抉擇;同時制度能規(guī)范高校內部教師的教學行為,有效避免不良教學現象發(fā)生。管理制度的規(guī)范化,體現出大學管理制度的嚴謹性,體現出大學內部各級組織為學生負責的管理態(tài)度。良好的規(guī)范準則是大學生管理體制的基礎,是大學生遵循管理制度的前提,也是大學生管理制度高效運行的保障。
(二)導向功能:彰顯制度的指引性價值
大學生管理制度的導向功能,是大學制度的指引性標志,在導向功能的引導下,校級管理者明確管理的對象和管理的責任,在明確管理目標和方向的基礎上,制定符合學生發(fā)展需求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大學生通過管理制度的引導,及時發(fā)現自身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對今后的規(guī)劃起到指引性作用。制度具有指導性功能,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價值理念和思想,體現了當前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形態(tài)的指導性,影響著大學生個人價值觀的樹立,激發(fā)學生價值取向和行為的產生,從而轉變?yōu)閭€人的意識、行為、價值和理念。制度為大學生的價值前進指明方向,不僅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奮斗目標和行為規(guī)范,還為高校制定大學生管理規(guī)劃提供制度保障。導向功能是大學生管理制度順利進行的基礎,正確的導向功能能夠指引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管理目標設定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大學生未來人生規(guī)劃的前進方向,大學在指引大學生設定人生目標的過程中,起到導向作用。尤其在制定大學生管理體制的過程中,導向功能是大學生管理制度價值的體現,體現出現代大學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三)育人功能:彰顯制度的隱藏性價值
大學作為傳播高深知識、培養(yǎng)知識技術型人才的學術組織機構,承擔教書育人的職能,大學在引導學生、管理學生、培養(yǎng)學生等方面,始終堅持教書育人的職能。育人功能能夠體現大學生制度管理的隱性價值,彰顯一所大學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制度體現出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由具有思想意識的人創(chuàng)造出來維護社會秩序與規(guī)范的一種措施。因此,制度是由具體的規(guī)范、規(guī)則等措施對學生的行為、言語、思想等進行相應的獎懲實現的,通過強制性的措施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意識和道德觀念。高校管理大學生的制度出發(fā)點,不是束縛人、禁錮人,而是創(chuàng)造條件發(fā)展人,以育人為本。[1]因此制定制度之初,既要體現出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思想,將大學生的思想理念培養(yǎng)作為學校發(fā)展的重要目標,加強學生道德建設和行為規(guī)范的良好發(fā)展,激勵大學將學生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進行有機結合。制度不僅能夠起到規(guī)范和指引學生道德品質、行為的導向作用,還能發(fā)揮育人的功能。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制度規(guī)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制定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能促進大學生自我價值的形成。大學在實現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的職能時,應始終以教學為第一要義,堅持對學生負責,培養(yǎng)學生的教學理念。大學生管理制度在育人功能的隱性價值中日趨完善。
(四)激勵功能:彰顯制度的能動性價值
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受主體意識主導的一種主動性行為,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緊密相連。然而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由于學生屬于被管理者,因此學生仍會對學校管理者存在一定的誤解和質疑,導致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缺乏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因此,大學通過制定合理規(guī)范的管理制度,激勵大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產生。激勵大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工作中,不僅激發(fā)了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推動學生形成自我規(guī)范的意識。大學生管理制度,既是一種約束,也是一種激勵形式。制度具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它指引和引導學生具體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以及違反制度后需要承受的后果。在制度建設過程中,對學生符合規(guī)范的行為和思想進行適當的獎勵,以刺激學生具備愉快學習的心理,從而激勵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和品質;而對于那些缺乏道德理念的不良行為,學校應根據制度的行為準則,對學生給予適當的批評與指正,激勵學生向優(yōu)秀的榜樣學習,從潛在意識中抑制不良行為的產生,從而達到培養(yǎng)高質量人才的教育目的。
(一)制度主體的權力缺失
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中,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既是管理的主體也是教學管理中權威的代表,學生要絕對服從學校和教師,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深深地影響大學人才培養(yǎng)的理念和行為。而學生作為大學中學習的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過度強調管理者在教學管理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而忽視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性。在教學中,教育管理者是教學的主體,而學生同樣是學習的主體?;橹黧w的二者之間存在接受與被接受、指導與服從的狀態(tài),學生的主體權力一直未受到重視。創(chuàng)新與質疑被當作是離經叛道的表現,學生的主體性權益未受到重視。可見,當前大學的教育形態(tài)仍是以教師權力為主導,學生的主體性權益并未得到重視,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個性需求,對學生的主體權益漠視不管。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之間更加緊張,學校居于主體地位,學生則是被動的從屬地位。長期以往,學校管理者無法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因此,在管理工作中不能體諒和理解學生的需求,也很難與學生相互之間平等的交流。
(二)制度目標的價值異化
大學生管理制度一方面應該以社會主體需求為價值導向,同時也應該注重學生主體性功能的發(fā)展。而當前我國大學生管理制度目標呈現單一、簡化的狀態(tài),大學生主體性功能尚未得到重視與體現,忽視學生社會主體價值的能動性和主動性,削弱了大學生個人價值觀的取向。制度目標的價值異化,體現在價值理念的差異性與強制性。價值理念是制度目標制定的核心要素,然而在實際的教學管理工作中,管理者過度重視權力本位的思想,其管理方式仍處于傳統(tǒng)落后的發(fā)展階段。大學管理制度的內容中充滿了強制性的處罰條例和詞語,如“禁止”、“不準”、“不許”等具有濃重命令性的詞語,導致學校管理和服務職能的弱化。強制性的管理方式,使校級管理者在目標管理方面,對制度目標的制定和發(fā)展缺乏正確的價值定位。管理者過度強調穩(wěn)定發(fā)展,注重短期利益,以保證學生在校期間的安全為第一要素,以學生穩(wěn)定發(fā)展為重要的指標進行評估,學校忽視了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導致大學生管理制度目標的價值與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相悖,學校對學生主觀發(fā)展的評價和社會對學生的評價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管理制度價值的異化,體現出不同群體的觀點、價值觀,而體現更多的是當前各個層級的主體對自己主體權益的定位,主體價值的異化,不利于大學生目標制定與管理,目標價值異化,并不是否定大學生的自主性,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維護。
(三)制度設計的權責分化
由于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進展緩慢,因此行政權力仍是學校內部的主體權力,教師主體權利的分配均衡有待完善,導致管理者注重權力的得失,使得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對學術管理和學生管理的權責意識模糊,相關部門角色錯位。學校管理者忽視學生的主體權力,使學生在學校管理中無法表明自身的需求。同時由于缺少對制度的監(jiān)督與約束,造成了管理主體權責意識淡薄。在大學管理制度中由于權責界限模糊,在管理工作中出現了混亂的局面;在制度制定的過程中,由于忽視對大學生主體性的準確定位與分析,因此其管理只注重管理結果,而忽視管理效能。只注重對學生穩(wěn)定、有序的管理,這是一種較低層次的管理模式。對管理責任的規(guī)定模糊、管理機制不健全,很容易使學校管理者制造虛假信息、忽視學生的需求。另外,學校管理制度改革缺乏對學校各個層級意見的征集,僅僅是由黨委組織部門和校長單方面的設定與修改,制度設計的公開透明度還不夠,對學生的管理易出現功利傾向,忽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從而造成管理者權力與義務的責任脫離。
在傳統(tǒng)大學內部學生管理體制中,對學生設定了更重的規(guī)則制度和標準,學校希望借由這些制度措施來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和思想,進而維持學校整體的教學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對規(guī)范和管理學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傳統(tǒng)的大學生管理制度,主要是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而忽視對學生主體權力的劃分,一些高校內部的管理制度規(guī)范性不足,使學生對自己的權利、義務沒有明確的認識和了解,阻礙其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的發(fā)展。如在部分高校對學生違紀處罰的規(guī)定中,學校是行政處罰的實施者,違反了行政處罰法;還有的學校忽視學生作為公民具有的受教育權利,對學生的不規(guī)范行為進行開除學籍等處罰。這些現象都體現出制度設計中權責分化不清晰,導致學校將自己的權力作為唯一的處罰標準,而忽視學生作為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在實際的應用中,學校往往是公布制度標準之后,學生才知道具體的行為準則,學生不知曉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不知道如何申訴、向何處申訴,可見學生對管理制度沒有充分的了解,這種制度建設在實質上是嚴重影響和危害了學生的申訴權和知情權利的。
(四)制度執(zhí)行的行為失范
在大學管理制度中,學校管理者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因為缺乏法制意識和對學生主體權利的尊重,因此在具體的管理中,時常會出現管理的缺失,這與學校以人為本的理念相悖。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對學生進行經驗式、控制式的管理,缺少對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這種管理模式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知識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與現代公開、透明的管理環(huán)境相互沖突。學校管理者重視行政權力,忽視教師和學生的權益,尤其是對學生自我管理意識的培養(yǎng)。行政集權的管理與督導模式,將社會發(fā)展和學校管理之間的矛盾凸顯出來,如學校將大學生作為監(jiān)管的對象,管理方法嚴格而缺少人性化,盡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加強學生的自律性,但卻束縛了學生的自主意識,長期下去,會使學生對學校的管理模式感到反感,學生質疑自己所擁有的權利,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管理人員在制度的執(zhí)行過程中,采用單一、強硬的管理方法,缺少彈性管理,極易導致學生與管理者之間產生矛盾與沖突,引發(fā)一系列突發(fā)事件和不良行為。
(一)消除本位主義,樹立以人為本理念
隨著高校開始制定日常大學生管理制度,校級管理者逐漸意識到本位主義的消極影響,并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消除本位主義,首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現代大學管理制度中,“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理念是支配一個制度的精神與靈魂”[2]。在充分考慮他們自身的本能發(fā)展、素質發(fā)展和注重個性化發(fā)展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柔性管理,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一定的自主權和決定權,在學習內容、授課教師以及學習方式的選擇的上應該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盡量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在學生的培養(yǎng)方面,應該教會學生如何自主學習,如何發(fā)現問題,如何去創(chuàng)造,而不是一味地像說書一樣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只有這樣才會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也使教學質量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實現管理效能的最大發(fā)揮。其次要樹立服務意識,從服務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角度進行管理。管理學生再也不是命令式的管理,應該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學校應該以引導為主,讓學生自覺地沿著信仰、理想前進,從而實現自我管理,使管理效能得到最大的發(fā)揮。服務學生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面:一是建立服務信息站,讓學生在選課中充分了解自己所選課程的背景和前景,以便學生了解是否適合自己的需要,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二是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這樣可以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和服務;三是建立資源使用制度,從圖書館的設置、實驗室的設備、網絡資源的使用等方面入手,迎合學生們自主發(fā)展的需要,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綜合素質。
(二)奠定組織基礎,實施柔性管理制度
大學作為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組織機構,其存在與發(fā)展都與組織密切相關。學術組織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探索前進,形成獨具特色的管理體制。大學學術組織在管理大學的日常工作中,在尊重大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基礎上,以組織發(fā)展為基礎,采取柔性、科學、規(guī)范的管理體制,對大學生進行人性化管理。在執(zhí)行上,注重執(zhí)行力的提升,制度執(zhí)行力是制度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不同時期,制度執(zhí)行力是在特定時期背景下正式制度得以落實的保證”[3]。
學校的組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與政府組織部門的管理緊密相連。雖然高校獲得了更多的辦學自主權,但是學校的發(fā)展依然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高校在學生的管理制度方面又不得不考慮政府的因素,對高校外部權力過度依賴,這就導致了學校的管理呈現剛性過強的特點。學校對大學生管理過程中,既要做到制度的人性化,也要注意維護制度的權威性。[4]而且在這樣的內部環(huán)境下造成學校的管理制度大體相似,這樣不但抑制了管理效能的發(fā)揮,而且造成了人才培養(yǎng)的統(tǒng)一性和同質性,忽視了學生全面和多樣性的發(fā)展。所以必須實現從命令式的管理向價值觀的管理轉變,實現柔性的學生管理制度,讓學生明確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和目標,促進學生的自主管理,進而提高管理效能。與此同時,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培養(yǎng)良好的學風、校風和教風,形成有利于學校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的制度文化。
(三)弱化權力控制,科學統(tǒng)籌權力配置
在高校內部主要有三種權力,分別是行政權力、學術權力和學生權力,而在現實中學生的權力往往被忽視。因此要實現學生管理制度功能的復歸,就必須對三種權力進行優(yōu)化配置,以為學生服務為中心,實現三種權力的協(xié)調,進而形成良好的學生管理制度。首先,要根據不同的目標需求,進行優(yōu)化配置。三者之間肯定存在不同的目標需求,所以進行優(yōu)化配置的前提和關鍵是,要在一定程度上維護學術地位和優(yōu)化行政權力,在以提高管理效能的基礎上注重學生權力的提升。因此要讓學生行使監(jiān)督權、參與權和自主權,例如,在教學管理組織方面,建立學生的反饋制度;在制度的建立方面,建立學生參與交流與發(fā)言的制度;在教學方面,建立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授課教師和如何開展學習的制度,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提供廣闊的空間。其次,根據適用對象的不同,進行優(yōu)化配置。在學術權力方面,只能由具有相關能力的教授做出,而且只能用于學術事務上。在學生的權力方面,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而在現實中學生的權力往往被忽視,得不到有效的運用。所以,學生的權力主要應該應用到教材、知識等方面以及教師、管理者和學生的交流方面,充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主體作用。同時,學生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地位,如可以選擇學習的內容、任課教師和學習時間。這些權力都需要有制度保障。最后,根據不同的效用,進行優(yōu)化配置。在高校的學生管理制度的改革中,三種權力應該協(xié)調發(fā)展,使三者的效能實現合理高效的發(fā)揮,以形成完善的合理的學生管理制度,實現行政管理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四)鼓勵學生參與,構建多元管理體系
學生參與學校內部管理制度,能夠促進管理部門高度協(xié)調、快速合作,是組織轉變?yōu)橄嗷ゼ詈秃献鞯纳鐣到y(tǒng),有利于保障學生的主體性權益。首先,學校應建立學生參與的管理制度,鼓勵學生參與管理工作,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還能有效監(jiān)控學生管理制度的實施情況和制度改革方向,管理部門通過收集與分析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為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提供有效的依據。一方面,學??梢栽谶m當的部門設定適合學生的管理崗位,推進學生主動參與到管理工作中,并賦予學生相應的權力,保障學生能夠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另一方面,賦予學生評價教師的權力,既維護了學生的學習權益,也為教師教育能力的提升提供機會。其次,規(guī)范學生學習制度。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主要負責傳授知識,然而學生學習的關鍵還是在于自己,學生主觀能動性是學習目標實現與否的重要因素。規(guī)范學習制度,能夠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保障學習的質量。最后,建立有效的監(jiān)督組織。高校無論是教學還是人才培養(yǎng),都是復雜性的工作,因此大學管理制度需要建立相應的監(jiān)督組織機制予以保障。如成立學生監(jiān)督委員會、學生聯(lián)合會、學生活動委員會等相關組織機構,幫助學生直接參與學校的管理工作。同時組織機構能夠保障學生作為公民的學習主體權和選舉權。組織機構的設立,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權益,將被動管理變?yōu)橹鲃映袚芾砉ぷ鳎瑢⑾麡O接受轉變?yōu)榉e極參與管理。
[1]李月云,王德玉.應用型高校學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轉變的探索[J].江淮論壇,2013,(1):62-65.
[2]崔國富,袁冬梅.高校學生誠信教育管理制度的建構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25-30.
[3]麻寶斌,段易含.再論制度執(zhí)行力[J].理論探討,2013,(2):140-144.
[4]盧旭,李云.引導學生參與學校德育制度建構[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3,(1):26-29.
(責任編輯:于翔;責任校對:楊玉)
Demands,Absence,Return:Study on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Features
WEI Xueli,ZHANG Fan,LIU Hui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1)
Students management system has normative,guided,educational and incentive function,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The curr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college management system is still flawed and insufficient.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people orien oriented,implementing the flexible management,scientific planning power disposition,constructing multiple management system,can the college promote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reset functions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tudent management;system features
G643.2
A
1674-5485(2016)10-0124-05
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三五”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重點課題“‘卓越醫(yī)生教育培養(yǎng)計劃’下的醫(yī)學文秘專業(yè)人才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與實踐”(16Z026)。
衛(wèi)學莉(1980-),女,山東棲霞人,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張帆(1979-),男,湖北武漢人,哈爾濱醫(yī)科大學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劉輝(1966-),女,黑龍江賓縣人,哈爾濱醫(yī)科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