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艷
(江蘇省沭陽縣十字初級中學 江蘇沐陽 223600)
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結合淺析
陸海艷
(江蘇省沭陽縣十字初級中學 江蘇沐陽 2236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課程的整合在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實現優(yōu)化教育方面顯示了其最優(yōu)化的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優(yōu)化課堂教學,有利于深化語文學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有利于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信息技術 語文教學 整合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毙畔⒓夹g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和手段,有機地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感受語文的人文精神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讓多元信息與語文的人文性得到碰撞,使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在固有的教學基礎上達到最優(yōu)化,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創(chuàng)建了理想的教學環(huán)境。[1]
1.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自編自導自演,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習興致不高,致使教學有效性大大降低。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以其形象生動、圖文并茂的形式給學生多種感官的刺激,打破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封閉、僵化的模式,為學生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基礎,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繼而可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如在教學《安塞腰鼓》這篇課文時,筆者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相關內容,不僅讓學生知道民間古老的戲曲形式,而且讓學生通過視頻親身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進而對課文學習產生積極性、主動性?!豆蕦m博物院》是一篇事物說明文,傳統(tǒng)的教法多采用講讀法。由于不少學生沒有游覽過故宮,且課文的畫面感很強,造成學生在閱讀時產生強烈的視覺期待。為此,筆者利用信息技術將文本閱讀與視覺體驗結合起來,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2]
2.拓展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
在古詩《觀滄?!返慕虒W中,可以進行如下設計:一是導入環(huán)節(jié),播放海濤聲,并伴以輕柔的音樂與解讀,用詩化的語言與音樂,將學生帶入本課的學習情境——詩歌閱讀中,讓學生感性地了解一種詩歌的閱讀方法——朗讀、想象,進而體會詩的意境。二是多媒體顯示波濤洶涌、撲面而來的大海的圖片,配之以澎湃的潮聲。同時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現在,假設你就是一代梟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風吹動你的戰(zhàn)袍,衣袂飄飛,放眼觀望蒼茫天際的大海,不覺豪情滿懷。不禁放聲吟誦《觀滄?!?。此處的設計,為學生創(chuàng)造朗讀、體會的情境,在語言、音樂、畫面的渲染下,再次誦讀這首古詩,使學生情緒達到頂點,使課堂氣氛達到高潮。三是課后讓學生以寄情于物的手法寫一篇散文,或一首現代詩,此處拓展訓練,旨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據此可見,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程整合無疑使創(chuàng)新如虎添翼,將新課程改革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落到實處。[3]
3.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種新的學習理念,把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融合就要讓學生通過交流溝通,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比如通過互聯網方式解答疑難問題,通過在線討論的形式,增加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精神。
實現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整合,可以使實踐教學的內容問題化,從而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最大限度地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開辟語文學習的空間,使課堂由封閉型轉向開放型,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實現整合。
1.搜集聲像資料,有效應用多媒體手段服務教學
如今學校配備了相應的電教設備,建立了多媒體教室,投影、實物展臺走進了教室,互聯網通到了校園。利用這一優(yōu)勢,可以搜集許多聲像資料為課堂所用。如教學《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呈現陽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濟南冬天的水等圖片,讓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感受到濟南的冬天山水景物的特點。有效的多媒體手段演繹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直觀化,學生在形象生動的課堂中既學到了知識,又得到了美的享受。
2.自制相關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優(yōu)化教學
教學中,有時為了更好地適應教學實際,可以根據學生和課文內容自己設計制作多媒體課件,以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例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春》時,用FLASH制作了一個課文配樂朗誦,然后又制作了幾個網頁,把作者簡介、創(chuàng)作背景、自學提示與其他散文整理出來。集聲音、圖像、文字、習題于一體,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在品讀優(yōu)美語言文字的同時輕松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3.利用現成網絡資源,開放課堂活化教學
新課程強調要培養(yǎng)學生從網絡資源中獲取素材,進行改造、重組的能力。教學中教師要整合并開發(fā)課程資源,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網上合作與交流,共享網絡資源來拓展語文學習空間,讓學生通過互聯網瀏覽大量信息,了解更多知識。例如教學王鼎鈞的《那樹》一文時,引導學生從網上搜集到許多樹木、森林、良田被毀壞、侵占的資料,還搜集了海嘯等自然災害的資料。那些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慘不忍睹的圖片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被破壞的嚴重性,自然而然地滋生并增強了保護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中,語文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優(yōu)勢,實現科學整合,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需要強調的是,在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關系上,語文課程是主體性的,信息技術是輔佐性的。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同時,不能忽略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和傳統(tǒng)教學的規(guī)律,不能讓信息技術喧賓奪主。
[1]郭紹青.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課程整合[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2]田慧生.新課程實施教師怎么辦——信息技術在新課程中的運用[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3.
[3]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