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林
(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西安 710119)
?
【歷史文化研究】
“救時宰相”姚崇在開元年間的經(jīng)濟貢獻
張卓林
(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西安710119)
姚崇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穩(wěn)定社會動蕩,輔佐玄宗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有“救時宰相”的美稱。開元年間,姚崇第三次出任宰相,提出“十事”進行改革,對于“開元盛世”的出現(xiàn)做出了很大貢獻。經(jīng)濟方面的貢獻主要是進行的經(jīng)濟改革,多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事務,禁建佛寺、杜絕租賦外貢獻、恢復常平倉,滅蝗救災等,能真正解決百姓困苦,減輕農(nóng)民負擔,有利于開元初年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姚崇;開元年間;經(jīng)濟改革;滅蝗
唐朝出現(xiàn)“貞觀之治”“開元之治”的盛世局面,這是與朝廷任用賢臣能相分不開的。太宗知人善任,貞觀時期涌現(xiàn)出許多有為的宰相輔政,如房玄齡、杜如晦,“貞觀之治”局面的出現(xiàn),這二位功不可沒。玄宗開元年間,宰相姚崇為玄宗穩(wěn)定政局、發(fā)展經(jīng)濟出謀劃策。司馬光稱:“唐世賢相,前稱房(玄齡)、杜(如晦),后稱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1]6844將姚崇及年邁時舉薦為相的宋璟,與貞觀年間的房、杜并稱賢相,對姚崇給予了很高評價。姚崇歷經(jīng)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三次出任宰相。尤在開元年間任宰相時,向玄宗提出“十事”進行改革,穩(wěn)定政局,發(fā)展生產(chǎn),革除陋習,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姚崇“善應變而成天下之務”,[1]6843被譽為“救時宰相”。
近年來掀起了姚崇研究的熱潮。姚學謀的專著《大唐賢相姚崇》《姚崇研究輯存》,全面論述姚崇事跡。論文方面有很多,如王秉倫的《唐開元之治的政治家——姚崇》,郝宏桂的《論姚崇的社會改革與開元之治》、田廷柱的《姚崇理政與開元之治》等,論述姚崇為“開元盛世”的出現(xiàn)所做的貢獻。如閏新華的《論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姚崇》,田廷柱的《姚崇傳》,從姚崇個人入手,講述姚崇一生經(jīng)歷和政績。如田一穎的《重人事輕天命——姚崇滅蝗思想與實踐探析》、盧麗萍的《姚崇滅蝗敢創(chuàng)新》等,分析開元四年(716)姚崇治理山東蝗災的事跡。在介紹唐玄宗的著作中,也會涉及這位宰相。如閻守誠、吳宗國的《唐玄宗的真相》,許道勛、趙克堯著《唐玄宗傳》等。本文汲取前人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chǔ)上,運用史料記載,主要分析姚崇在開元年間任宰相時,輔佐玄宗在經(jīng)濟方面進行的改革,全面認識姚崇對開元盛世所做的經(jīng)濟貢獻。
姚崇,陜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人,字元之,本名元崇。為避開元尊號,省去“元”字,名崇。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卒于玄宗開元九年(721),終年72歲。歷經(jīng)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先后三次出任宰相。
(一)姚崇三起三落,三任宰相
高宗朝,姚崇以“孝敬挽郎”身份步入仕途。后因在地方為官正派、政績突出,不斷得到提拔。姚崇第一次任宰相是在圣歷元年(698),武則天破格提升他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擔任此職即被視為宰相),因其忠誠正直,仗義直言,為國家舉薦人才,多次得到武則天的表彰。后因得罪武則天內(nèi)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失去宰相實權(quán),任靈武道大總管。第二次任宰相是在景云元年(710),睿宗拜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姚崇奏請遷太平公主“往就東都”,[2]3023以防其干涉朝政。因而得罪太平公主,睿宗為穩(wěn)定朝局,貶姚崇為申州刺史。第三次任宰相于開元元年(713),玄宗即位后,起用姚崇為相,拜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二)玄宗起用姚崇為相的原因
玄宗之所以起用姚崇為相,首先是因為姚崇確有杰出的才干。姚崇極負才華,“吏道敏捷”“善應變成務”,[1]6843處理事務能力強,能根據(jù)具體情況及時采取相應對策并取得良好效果,因此玄宗必定選賢任能輔佐自己。其次是由于姚崇有豐富的經(jīng)驗。他曾兩度出任宰相,多次出任地方軍政長官,了解百姓疾苦,所至皆有政績。再次是因為姚崇有很高的威望。開元元年(713),姚崇已經(jīng)63歲,兩度任宰相,屢建奇功,政績顯著,在朝中具有一定的威望。唐玄宗即位后,姚崇被召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恢復了宰相職位。玄宗十分信賴姚崇,遇事都要征詢姚崇的建議,史書載:“上初即位,勵精為治,每事訪于元之,元之應答如餉,同僚維諾而已,故上專委任之”。[1]6808
姚崇三任宰相皆有政績,尤在開元年間,“上急于為理,尤注意宰輔”。[3]姚崇輔佐玄宗進行改革,主要圍繞“十事”進行,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穩(wěn)定朝政,發(fā)展生產(chǎn),出現(xiàn)了“開元盛世”的局面。姚崇能與太宗時期的房玄齡、杜如晦并稱賢相,正是因為他在開元初年的改革政績及年邁時選賢任能,舉薦宋璟任相。
先天二年(713),玄宗在新豐講武時,姚崇針對時弊提出“臣愿以十事聞”(即“十事”):“……朝廷覆師青海,未有牽復之悔;臣愿不倖邊功,可乎?……戚里貢獻以自媚于上,公卿方鎮(zhèn)浸亦為之;臣愿租賦外一絕之,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觀,費鉅百萬;臣請絕道佛營造,可乎?”[4]4383姚崇輔佐玄宗鞏固皇位,發(fā)展經(jīng)濟,改善國家財政狀況。不求邊功,安定邊疆,減少軍費開支;禁止濫建寺觀,浪費錢財;除租、庸、賦稅外,杜絕一切額外貢獻。對于姚崇所提的建議,玄宗都表示深有同感,曰“朕能行之”,[4]4383并且極力支持他實行改革。從經(jīng)濟改革中可以看出,姚崇解決的都是與百姓相關(guān)的棘手事情,切實解決百姓疾苦,有利于百姓生產(chǎn)生活。
(一)裁汰僧尼,絕佛道營造
自神龍年間以來,“公主及外戚,皆奏請度人。亦出私財造寺者,每一出敕,則因為奸濫,富戶強丁,皆經(jīng)營避役,遠近充滿?!盵5]836唐代賦役政策規(guī)定,僧尼不納賦稅,不用服役。不少富戶往往依托寺院逃避國家賦役,這勢必影響國家賦稅收入。開元二年(714)正月,姚崇針對此項弊端奏曰:“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蒼生安穩(wěn),是謂佛理。烏用奸人以小汩真教?”[4]4384并列舉何充、苻融、梁武帝等信佛崇教的皇帝,最終也難逃敗滅的例子,勸說玄宗“絕佛道”,裁汰僧尼。
玄宗接受建議,“詔天下汰僧偽濫,發(fā)而農(nóng)者余萬二千人”。[4]4384還俗的人數(shù)達到一萬二千人,足見玄宗裁汰力度。但史料對還俗人數(shù)的記載有些不同,《舊唐書·玄宗本紀》中載:“丙寅,紫微令姚崇上言請檢責天下僧尼,以偽濫還俗者二萬余人”。[2]172《新唐書·姚崇傳》《資治通鑒》與《舊唐書·姚崇傳》的記載一致,都是“萬二千余人”。《唐會要》中載:“天下僧尼偽濫還俗者,三萬余人”,[5]836還俗人數(shù)多出一倍還多。限于史料不足,確切的還俗人數(shù)不得而知。但從這些記載來看,玄宗裁汰僧尼,實有成效,“經(jīng)過這次整頓,不少僧尼重新成為勞動者,國家的納稅對象為之增加”,[6]這樣可以增加一部分國家賦稅收入。二月,玄宗又下令禁建佛寺,敕:“自今所在毋得創(chuàng)建佛寺;舊寺頹壞應葺者,詣有司陳牒檢視,然后聽之”。[1]6814
姚崇建議裁汰僧尼,增加了勞動人數(shù),擴大稅源,保證國家賦稅收入。禁建佛寺,減少勞民傷財?shù)男袨椋欣谵r(nóng)民正常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二)杜絕租賦外貢獻
姚崇在“十事”中,向玄宗建議杜絕租、賦外的一切“貢獻”。貢獻,指國家規(guī)定的正常租賦之外,官吏、外戚們以求獲得更大的寵幸和好處,上交給皇上的財物。這些財物,多是官員、外戚們敲詐勒索百姓所得。對于百姓來說,除卻正常租賦,貢獻增加了額外的負擔。姚崇任宰相之前,在地方為官多年,了解百姓生活,深知其疾苦。出任宰相之后,開元元年(713)姚崇向皇上建議,杜絕“貢獻”,“愿租賦外一絕之”,[4]4383玄宗答應了姚崇的請求。
“卻貢獻”可以“減弱獻媚官員和貪官的不法活動”,[7]22配合吏治改革,使吏治清明,減輕了官員對百姓的盤剝,一定程度上相對減輕了農(nóng)民的負擔,有利于農(nóng)民的生活。
(三)恢復常平倉,平抑物價
歷代封建政府都十分重視倉儲建設(shè)。常平倉,是政府為調(diào)節(jié)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shè)置的糧倉?!杜f唐書·職官二》中載:“凡義倉所以備歲不足,常平倉所以均貴賤也。”[2]1828政府利用常平倉糧調(diào)節(jié)糧價,市場糧價較低時,以適當價格收購農(nóng)民糧食置于常平倉;當糧價漲高時,以低于市場價格賣出,有效平衡市場糧價。
唐代常平倉始建于太宗時期。貞觀十三年(639)太宗下詔:“于洛、相、幽、徐、齊、并、秦、蒲等州,置常平倉?!盵8]永徽六年(655),“京東二市置常平倉,以大雨道路不通,京師米貴”,[7]5707平抑京師米價,穩(wěn)定長安人民的生活。“此后至開元初,五十多年不復有常平倉活動的記載。”[9]姚崇輔政,建議玄宗恢復常平倉。開元二年(714)九月,敕:“天下諸州,今年稍熟,谷價全賤,或慮傷農(nóng)。常平之法,行之自古,宜令諸州加時價三兩錢糴,不得抑斂。仍交相付領(lǐng),勿許懸欠。蠶麥時熟,谷米必貴,即令減價出糶。豆谷等堪貯者,熟亦準此。以時出入,務在利人。其常平所須錢物,宜令所司支料奏聞。”[2]2122常平倉恢復建設(shè),并且設(shè)置專門官員管理。
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賤傷農(nóng)”,又可以防止“谷貴傷民”的情況,穩(wěn)定了糧食市場,有利于農(nóng)民的生產(chǎn)和生活。
姚崇任相期間,除經(jīng)濟改革外,還“注意興修水利,鼓勵百姓耕作,采取了與民生息的政策措施”,[10]真正地為民務實。姚崇在開元年間最大的經(jīng)濟貢獻,當屬開元四年(716)治理山東地區(qū)蝗災一事。
在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為主導的封建時代,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難以抵御自然災害。蝗災“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造成破壞,其破壞性有時比水、旱災害更為嚴重”。[11]徐光啟說:“地有高卑,雨澤有偏被,水旱為災,尚有幸免之處;唯旱極而蝗,數(shù)千里間草木皆盡,或牛馬毛幡幟皆盡,其害尤慘,過于水旱也?!盵12]大旱之后,常有蝗災,田地里的禾苗被食,嚴重時甚至會顆粒無收。
開元元年(713)秋冬,旱災嚴重,雨雪全無。開元四年(716),山東諸州發(fā)生了蝗災,蝗蟲飛來,鋪天蔽日,農(nóng)民感到恐懼不安,束手無措,不敢捕殺,只能在田旁設(shè)祭,焚香跪拜。災情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和社會的安定,滅蝗救災成為當時穩(wěn)定政局、發(fā)展經(jīng)濟的中心問題。
姚崇建議派遣御史督促州縣捕殺蝗蟲?;认x在夜間無法飛行,光亮會引誘蝗蟲飛往,利用這一點,姚崇提出“蝗既解飛,夜必赴火,夜中設(shè)火,火邊掘坑,且焚且瘞,除之可盡”。[2]3024蝗蟲飛向火光會被火燒到,在火堆邊挖抗,用土填埋。然而,此項建議遭到朝野內(nèi)外許多人的反對。就連平日里遇事不急的“伴食宰相”盧懷慎也認為蝗蟲太多,不宜捕殺,“蝗是天災,豈可制以人事?”[2]3024汴州刺史倪若水認為,蝗蟲是天災,除之不盡,人力不能克服,并且捕殺蝗蟲“為害更深”。[2]3024玄宗也是頗為猶豫,征詢姚崇意見,姚崇指出:“今山東蝗蟲所在流滿,仍極繁息,實所稀聞。河北、河南無多貯積,倘不收獲,豈免流離,事系安危,不可膠柱??v使除之不盡,猶勝養(yǎng)以成災。”[2]3024姚崇從歷史上蝗蟲為災的經(jīng)驗教訓說起,闡明了滅蝗對安定社會和發(fā)展生產(chǎn)的現(xiàn)實意義,就算除不盡也不能致以成災。更是以官職作保支持滅蝗,“若除不得,臣在身官爵,并請削除”。[2]3024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議,堅定地支持滅蝗,下令派御史到諸道督促官吏積極滅蝗,“是歲,田有收獲,人不甚饑”。[2]175僅汴州一地,運用姚崇焚瘞的辦法,捕獲蝗蟲“一十四萬石”,[2]3024投入汴渠中的蝗蟲更是不可勝數(shù)。運用姚崇的辦法,滅蝗取得了顯著成效,減輕了蝗災的破壞,保住了田間禾苗,有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姚崇曾在地方任官多年,深知災民疾苦,任宰相后利用國家政權(quán)滅蝗救災,深得民心,使災民生產(chǎn)生活得以維持和繼續(xù)。姚崇被譽為“滅蝗宰相”,滅蝗也成為姚崇相業(yè)中一件最為輝煌的功績。
姚崇一生三起三落,三次出任宰相,為相期間都大有作為。尤在玄宗開元初年任宰相時,針對武則天以來朝政中出現(xiàn)的弊端,針砭時弊,提出各種改革措施。姚崇的經(jīng)濟改革,配合姚崇在吏治、軍政、文化等方面的整頓,對“開元盛世”的出現(xiàn)有積極作用。
姚崇為人正直,善于應變各種事務。加之在地方為官的經(jīng)驗,了解百姓,出任宰相后,采取的改革和提出的建議都是為民務實的事情。因而深得民心,更是形象地被譽為“救時宰相”。
姚崇開元年間為相的經(jīng)濟貢獻,為開元初年的政局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的恢復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大唐詩人元稹在評價姚崇與開元政局的關(guān)系時,曾作《連昌宮詞》:“姚崇宋璟作相公,勸諫上皇言語切。燮理陰陽禾黍豐,調(diào)和中外無兵戎。長官清平太守好,揀選皆言由至公。開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漸漸由妃子”。[13]詩人的詩作多有夸張表達的嫌疑,諸多因素導致朝政衰落,不僅僅因為姚崇的離去。但足見這位“救時宰相”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姚崇輔佐玄宗確有重大貢獻,“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xiàn)確與這位宰相的有效改革關(guān)系密切。
[1] 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 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 鄭處誨.明皇雜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4:12.
[4]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 王溥.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5.
[6] 薛平拴.姚崇與開元天寶盛世[C]∥姚學謀.姚崇研究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15.
[7] 王治國,劉社剛.大唐賢相姚崇對“開元盛世”的貢獻[C]//.姚學謀.姚崇研究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8] 王欽若等編撰,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5707.
[9] 張弓.唐朝倉廩制度初探[M].北京:中華書局,1986:108.
[10]郝宏桂.論姚崇的社會改革與開元之治[J].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3):57-60.
[11]閻守城.唐代的蝗災[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12-18.
[12]徐光啟撰,王重民輯校.徐光啟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3:243.
[13]元稹撰,冀勤點校.元稹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272.
[責任編輯朱小琴]
The Competent Prime Minister YAO Chong’ s Contribution to Economyduring the Kai Yuan Period
ZHANG Zhuo-lin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Shan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119,China)
As a great statesman and reformer, YAO Chong won the reputation of a competent prime minister for his ability to stablize social turbulence and assist emperor Xuan Zong inauguratetheKaiYuanProsperity. YAO Chong put forward ten proposals abou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forms in the third term of office as the primr minister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arise ofKaiYuanProsperity. YAO Chong’s contributions to economy wer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economic reforms about life of common people such as forbidding to build Buddhist temples, stopping the tribution to court beyond normal rents and taxes, recovering normal granary, eliminating locusts, etc. which really relieved farmers’ pain and burdan and facilitated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t the initial stage ofKaiYuanPeriod.
YAO Chong;theKaiYuanPeriod; economic reform; eliminating locusts
2015-11-11
張卓林(1991—),女,山西運城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古代經(jīng)濟史研究。
K242.1
A
1008-777X(2016)03-00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