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金玲
(長治市教育學院文科部,山西長治046000)
莊子氣論產(chǎn)生因素及其理論機制
閆金玲
(長治市教育學院文科部,山西長治046000)
莊子的氣論是在直覺感悟式思維基礎上產(chǎn)生出來的,另外,老子作為道家的開創(chuàng)者,為其提供了理論支撐。莊子的氣論機制可用道—氣—物來概括。以道為邏輯起點,包含安化與物化、心齋的思想。莊子氣論體現(xiàn)了中國獨特的文學精神,揭示了中國人獨有的思維方式,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道;氣論;心齋
“氣”在《莊子》一書中是一個核心范疇。莊子認為“氣”兼自然本原性、生理物質性、心理精神性,涵括天、地、人與精神思維,甚至可通“神”,主體通過“氣”,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肚f子》通過一系列寓言故事強調(diào)創(chuàng)造活動都是“氣”的結果。如《達生》梓慶削木“未嘗敢以耗氣也”[1]525,佝僂承蜩“用志不分,乃凝于神”[1]507,《養(yǎng)生主》中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都強調(diào)氣與神在創(chuàng)造中的重要作用。莊子關于“氣”的思想奠定了中國文化生命觀的基礎,甚至影響到中醫(yī)注重精、氣、神的傳統(tǒng)。
莊子的氣論是在直覺感悟式思維的大背景上產(chǎn)生出來的,另外,老子作為道家的開創(chuàng)者,為其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莊子作為老子哲學的繼承者、發(fā)展者,通過氣論思想使道家哲學的影響極為深遠。
(一)直覺感悟式思維
中國古代是自給自足的封閉型農(nóng)業(yè)社會,造成古人內(nèi)向型的心態(tài),習慣憑借自己主觀渾茫的感覺,重直覺而輕分析,形成中國人直覺感悟式的思維方式?!皻狻痹凇墩f文解字》解釋為:“氣,云氣也,象形?!倍斡癫米⒃唬骸跋笤破鹬?,三之者,列多不過三之意也”[2]20可見“氣”的最早含義是一種充盈天地間的云氣?!洱R物論》云:“大塊噫氣,其名為風”[1]39,云氣飄浮,變幻不定,是天地間生生之氣的顯現(xiàn)。自然界給人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原野間的云氣浩茫、奔騰不息,所以莊子在《逍遙游》中將空中之游氣、游塵比作野馬,講大氣的流動與野馬奔騰在生命意象上的聯(lián)貫?!犊樞浴吩疲骸肮胖嗽跍喢V小?,宇宙開始時渾沌一片。元氣鴻蒙,萌芽茲始。“氣”的概念正是這渾茫一體的意識營造出來的。《莊子》中出現(xiàn)的渾沌、鴻蒙(自然之氣)、氤氳(創(chuàng)世前的未分化狀態(tài))等詞都是帶有明顯的這種思維的概念。在古人心目中,那種前農(nóng)業(yè)時代天、地、人渾然不分,氤氳化生,千變?nèi)f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渾芒的始基與元素便是無所不包的“氣”。
《莊子》提出“貴一”?!耙弧痹谏裨捤季S中絕不僅僅指的是數(shù)字,它作為宇宙萬物即多的對立物,正是創(chuàng)世之前的本源狀態(tài)或神秘存在物的象征。神話在描述創(chuàng)世前的情形時使用各種異形而同質的象征性意象:混沌、元氣、葫蘆等。就其象征性而言,都與“一”的狀態(tài)相通,即一種無差別、未分化、原始混一的渾融狀態(tài)?!肚f子》中的“一”概念同“混”的概念一樣,兼具客觀方面的創(chuàng)生本源和主觀方面的冥合萬有的雙重蘊含。“氣”既出入于每個人的口鼻之間,又超越時空阻隔與開辟之初的鴻蒙未鑿之元氣相通相聯(lián),因此“氣”成為貫通古今、媒合個體與宇宙的中介,也是自然[3]196。莊子《知北游》曰:“舜問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孫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待,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強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耶?”[1]605-606假托舜問丞的故事,說明人的一切并非自有,而是天地之委托,人是天地之強陽的轉化,即一切都是自然之氣的變化。
(二)《老子》的理論支撐
老子作為道家的創(chuàng)始者,對莊子氣論的產(chǎn)生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老子提出“道”,認為其玄之又玄,獨立而不改。《老子》第十六章講,道為萬物的本源。莊子在老子的基礎上,以道家自然觀為核心展開,以對人與自然之間的深刻體悟為立足點,認為“道”具有整體性,無處不在但又不存在具體形象,貫穿萬物始終,將“道”往無限時空延伸,將“道”與生命更緊密結合,將“道”落實到人心。
莊子沿用老子“抱一”、“得一”觀念外,自創(chuàng)有“守一”、“通一”、“反一”、“貴一”、“為一”、“齊一”等思想。莊子所謂的“一”,指人與天或人與道本一的境界,與老子的“一”都與“道”相關。
《老子》以陰陽表現(xiàn)天地萬物皆內(nèi)涵兩兩對立統(tǒng)一轉化的特性。莊子氣論將陰陽提升到重要地位?!洞笞趲煛氛J為陰陽是人的生命之源,而且陰陽二氣對個體生命影響很大。人的生死與氣之聚散有關。《田子方》對《老子》第四十二章萬物生成論做出解釋說,即陰陽交互作用構成宇宙間一切現(xiàn)象的起伏消長。而且,莊子氣論由生命現(xiàn)象擴展到世界萬物?!秳t陽》從自然界的相蓋相治到人事界的禍福相生都是陰與陽二者相互推演而成。
總之,莊子氣論以老子道家哲學為理論支撐,將“道”投射到無窮時空,使其作用發(fā)揮淋漓盡致,成為精神生命之極詣。
莊子的氣論機制可用道—氣—物來概括。以“道”為邏輯起點,這在于其義理之抽象性、統(tǒng)攝性、衍生性。這也與中國傳統(tǒng)思維特征有關。
莊子認為“氣”為自然之氣,這是因為莊子自然之氣原于莊子自然之道?!暗馈笔怯钪嫣斓厝f物的本源,既產(chǎn)生物質又產(chǎn)生精神,既存在于物質中,又存在于精神中。莊子之前,氣只是一個普通概念,指自然界流動的細微存在體。莊子將“一氣”作為萬物生成的最初基礎,并與造物者(造物者即創(chuàng)生化育萬物的道)并提。這隱含將“道”具象為氣的傾向。《大宗師》曰:“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氣”[1]213?!暗馈迸c“氣”相聯(lián)相關,“道”生“氣”,“氣”是“道”的具體表現(xiàn)和發(fā)揮?!洞笞趲煛吩唬骸胺耸系弥?,以襲氣母”[1]199。其中“氣母”即道。莊子宇宙萬物源于氣,氣為道所生,氣以道為本。莊子以“氣母”指代宇宙萬物的生成與變化的主體,即“道”?!吨庇巍吩唬骸疤斓刂畯婈枤庖病保?]606。《則陽》曰:“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1]738。這些都說明“氣”為天地萬物之本,與道相通。
而且,“道”通過“氣”而內(nèi)化為萬物自身的生命內(nèi)蘊,則道與物之間的分際取消?!吨庇巍吩唬骸拔镂镎吲c物無際”[1]614,即道物無際,普遍存在于天地萬物。這其中包含安化與物化、心齋的思想。莊子的氣論機制可從以下三方面來理解。
(一)“安化”
安化指個體生命在宇宙大生命中的安于變化,即安于氣化,是一種氣化生命觀。氣是生命之基因?!吨翗贰吩唬骸安炱涫级緹o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而變?yōu)橛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保?]484生命是“氣”變化的結果,經(jīng)歷氣、形、生、死四階段。“氣”是創(chuàng)生的源頭和載體,一變而有氣,二變而有形,三變而有生,四變而之死?!吨翗贰吩唬骸扒f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1]484莊子用四季或晝夜的自然之輪來認識人生旅程,其節(jié)奏韻律與春夏秋冬的更替一樣自然天成。
而且,莊子以其氣學認知邏輯為氣、形、生、死四階段變化提供動因說明:人之生死乃氣之聚散。人的存在只是宇宙氣化過程中的一個鏈條。莊子的氣化宇宙生成論,借助于氣之關聯(lián)貫通,達到內(nèi)外世界和諧統(tǒng)一。用氣的生成與轉化說明人類的產(chǎn)生與死亡。《知北游》曰:“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ト斯寿F一?!保?]597人的生與死是充盈在宇宙中的元氣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人的精神意識是天之清氣的集萃。氣的基本形態(tài)是陰陽二極。它們與具體事物相結合。氣通過聚散化生萬物。個體生命存亡是宇宙生命大化流行的情狀。宇宙萬物生屬于氣,死復歸于氣。物與物互相轉化都是氣的不同存在形式。正所謂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聯(lián)系《逍遙游》中對藐姑射之山神人的描寫:“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保?]26莊子認為稽天的大浸是氣,金石流土山焦的大旱也是氣,人處于大浸與大旱之中,即氣處于氣中,同樣都是氣,因而不存在“溺”與“熱”的問題。《消遙游》對神人的描述就是莊子氣論的一種形象表達。
莊子用氣的聚與散闡明生、長、衰、死的漸變過程的內(nèi)在動力,解釋命運這一形而上概念的意蘊,有深遠影響。尤其是傳統(tǒng)文化中對氣高度重視。漢代道教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就完全確立了這種以氣為生命本根的信念。
另外,此種貫通于天人之間的氣論,奠定了中國文化生命觀的基礎,強調(diào)天人合一式的生命貫通?!皻狻辈粌H指物質的氣體,而是兼有物、心,乃至神的品性。《太平經(jīng)》因此發(fā)展“內(nèi)神”之說,認為四季五行之氣變?yōu)槿梭w內(nèi)在精神。中國古代的醫(yī)學哲學,也按照氣之聚散的思路解釋生命過程。中國古代醫(yī)學就是建立在這種生氣論的基礎上的,形成以精、氣、神為核心的理念。氣功試圖將個人一體中的有限之氣同宇宙自然的無限之氣調(diào)和貫通為一體,以達到生命長久延續(xù)的目的。
(二)“物化”
《齊物論》曰:“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1]101-102莊周夢蝶,夢與現(xiàn)實、人心融為一體,不知是我化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我,心與物交融,主客體化而為一,人化為物,我化為人,物中有人,人中有物,渾然一體,難分難解,而主體于此中獲得精神自由。莊子在翩翩起舞的蝴蝶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蝴蝶的自由自在飛舞象征了莊子追求自由的理想。蝴蝶作為一個象征,其超脫而浪漫的精神氣質,充滿自由而不受約束的情調(diào)正是莊子人格精神的映射。
“物化”這一思想即萬物以一氣之體,死生氣化,也可體道悟化,任之自然,互相轉化。正如莊子所描述的莊周化蝶、滑介叔左肘生柳、真人以及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等諸神人既無所于忤、無所于逆,無所不適,無所不游。在這一過程中,主體通過心物交流而得到升華,從而實現(xiàn)心靈再發(fā)現(xiàn),在物我同一中達到對無限的體認。主體作為一切自然總和的審美者將審美與生命體驗融為一體,在身心向自然開放感官的過程中,在與自然的互動互感中,精神上把握無限與永恒。
莊子氣論的這一思想在中國古代文論中的影響極其深遠。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崇尚生命體驗,并將其視為文藝創(chuàng)作最高境界的本源。而境界就是建立在物我無際、主客不分的生命交融與互動的體驗基礎上的。而關于境界的理論則顯然基于這種氣論思想,也就是說心與物的交融正是以“氣”構成二者之間的中介[4]245。
(三)“心齋”
“心齋”為“物化”奠定心理機制。莊子“心齋”說提出“聽之以氣”的觀點。《人間世》假托仲尼與顏回的對話,將心齋與道、氣、的關系作了理論說明:“回曰:‘敢問心齋?!倌嵩唬骸粢恢?,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保?]129這里的“氣”指心靈活動達到極純精的境地,即高度修養(yǎng)境界的空靈明覺之心。也就是以虛心來虛己,使精神內(nèi)心與現(xiàn)實世界隔離從而超越現(xiàn)實,不是憑外部感官對外物形狀的體察,也不是單憑內(nèi)部器官的心對外物內(nèi)容的思考(古人認為思維器官是心而非大腦),而是靠“氣”對外物作由外到內(nèi)的整體把握。這表明審美感受并非某種器官的感受,而是憑借“氣”而進行的綜合性、系統(tǒng)性、整體性的身心感受,從而強調(diào)了“氣”在“心齋”中的重要作用。
類似“心齋”說,莊子還提出“心養(yǎng)”說?!对阱丁吩唬骸班?!心養(yǎng)。汝徙處無為。而物自化。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滓溟,解心釋神,莫然無魂?!保?]309同樣,養(yǎng)心是使心虛,心虛才氣盈。因此,氣乃心齋的表現(xiàn)手段。道家非常注重氣的作用,宇宙是氣生成,人是氣合成?!叭酥瑲庵垡?;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薄巴ㄌ煜乱粴狻保?]597(《知北游》),這就從人的生理過渡到人的心理,從人的器官過渡到人的形而上之氣。宇宙初始,氣化為人與自然萬物,人與自然通氣,“氣”通“道”?!皻狻彪m不可見,但功用則為人感知悟覺。透過“心齋”之虛使道體現(xiàn)精神境界的涵義。由此可見,“氣”與精神活動有關?!稇弁酢吩唬骸叭暧涡挠诘?,合氣于漠?!保?]235就是要求使心、氣都保持平靜和諧,也就是要求精神處于淡漠無為的狀態(tài),從精神心理心理方面要求,肯定了“氣”在建構人的精神心理結構中的重要作用。因為人的器官都是形而下之器,是極其有限的,不能全面、真正把握對象,“耳止于聽,心止于符”,而只有氣才能做到虛,可虛而待物。
莊子正是通過強調(diào)“氣”而追求高層次美感效應,要求“純氣之守”[1]503,即保守純和之氣、自然之氣,生死一觀,物我皆忘,追求純樸自然,追求生命力的審美顯現(xiàn)。因此,“氣”是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的統(tǒng)一體,是使審美生命力得以張揚的重要手段。
綜上所述,莊子的道—氣—物的氣論機制以“道”為邏輯起點,包含“物化”、“安化”的思想,并通過“心齋”深入精神境界,形成特有的氣學認知邏輯?!皻狻睂χ袊鴤鹘y(tǒng)自然觀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從原始先民的萬物有靈論到后來的天人合一,到《易傳》講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這一中國最根本的宇宙觀的形成,莊子氣論都起到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農(nóng)業(yè)文化背景上發(fā)展起來,追求人自我與生存世界的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的生命境界是自然而然的。莊子為此做出巨大貢獻。無思無慮,無視無聽,與天地精神往來,這些話語都在感性中寓于深奧的理性,體現(xiàn)了中國獨特的文學精神,揭示中國人獨有的思維方式,蘊含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1]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
[3]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4]袁濟喜.中國古代文論精神[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孟麗濤)
The Factors of the Theory of Qi by Zhuangzi and Its Theoretical Mechanism
YAN Jin-ling
(Department of the LiberalArts,Changzhi Institute of Education,Changzhi,Shanxi 046000,China)
The theory of Qi by Zhuangzi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intuition,and,Laozi,theTaoist pioneer,provide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t.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can be summarized as Tao-Qi-Wu.Tao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and it contains Anhua,Wuhua and Xinzhai.It embodies the spirit of the unique Chinese literature,reveals the unique Chinese way of thinking,and contain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Tao;the theory of Qi;Xinzhai
B223.5
A
1673-1883(2016)03-0052-04
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3.014
2016-06-12
閆金玲(1979─),女,河南林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