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宇琪
(東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
自媒體語境下的輿論格局
賈宇琪
(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吉林長春130024)
近年來,自媒體逐漸崛起,成為網絡傳播技術發(fā)展中的一個新節(jié)點,它為渴望自由表達的人們帶來了福利:人人都擁有了麥克風,發(fā)表評論的門檻越來越低。自媒體的發(fā)展引發(fā)了輿論格局的變化。本文首先討論了自媒體的傳播特點,其次結合近期的網絡公共事件,總結了自媒體語境下所形成的輿論格局所呈現(xiàn)出的特點:公眾在輿論中的主體地位凸顯,傳播過程中易形成強大的輿論波,輿論發(fā)酵的速度遠快于事實的調查進程,輿論所關注的主題內容變化快。
自媒體;傳播;輿論格局
在探究有關自媒體的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清楚自媒體的概念,概念如果不清晰,研究就不會有意義?!白悦襟w”(We Media)的定義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美國學者提出,他們將其定義為:“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保?]可以看出,在自媒體語境下,傳者與受眾之間自上而下的信息傳播模式,變成了基于普通大眾對信息的自主提供與分享。
從早期的手機短信群發(fā)、論壇、博客,到現(xiàn)在的貼吧、微博、微信,自媒體平臺層出不窮,每一個普通大眾都可以成為傳播者,通過這些平臺自由地表達意愿,用文字、圖像、音頻或視頻在互聯(lián)網上傳播信息?;谧悦襟w產生的輿論正在深刻且廣泛地影響著當下的社會輿論格局。
自媒體的傳播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言論相對自由,把關較松
中青在線的記者李芳表達過一個觀點:“網絡的價值并不在于與傳統(tǒng)媒體拼新聞,甚至不在于傳統(tǒng)媒體吞吐量更大或者更快捷,而根本在于無障礙地表達民意?!边@句話中所說的網絡的價值同樣適用于自媒體,因為網絡中的輿論場是平等的、沒有強權的,大眾可以自由地表達看法。所以,在自媒體中大眾所表達的輿論是未經任何過濾的公眾輿論,是來自草根階層的真實想法。自媒體平臺中的輿論場成為了真正的“觀點市場”,各種思想觀點在這里噴發(fā),其中有真知灼見,也有隨大流的起哄。
每個人都擁有了表達自我的麥克風,這讓輿論源頭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多重把關,自媒體中的信息發(fā)布和轉載都缺少嚴格的“把關人”,除了使用技術手段設定某些過濾詞來限定非法內容的傳播外,還有就是網民的自我把關,政府的直接控制力相對減弱。
(二)信息共享,即時交互
信息共享的即時交互平臺——這是自媒體的本質。以微博傳播為例,只需用個人郵箱或手機號碼便可以注冊微博享用數字媒介,幾乎是零門檻。通過即時通訊工具、手機終端、電腦網頁等方式都可以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地發(fā)送和接收微博消息,用戶之間的相互轉發(fā)、評論又會增添新的信息。而且所有這些信息都是全面開放共享的,每一個用戶無論是自媒體信息的提供者還是索取者,都會以自己為中心形成規(guī)模各異的“節(jié)點共享”的信息傳播網絡。[2]
正是由于在自媒體中可以自由發(fā)表言論、即時共享信息,所以大眾在自媒體信息傳播過程中十分活躍。網民的需求是他們在網絡活動中的主要動因表現(xiàn)為環(huán)境認知需求凸顯。公眾日益深刻地受到社會變革帶來的影響,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公眾要求更全面地了解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了解看似孤立的新聞事件與自身利益的關系及其對自身命運的影響。[3]而且網絡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促進了人們的表達愿望,也使個體表達可能匯聚為集體表達,顯示出強大的力量。
(一)公眾在輿論中的主體地位凸顯
在當今網絡高速發(fā)展的情況下,傳統(tǒng)媒體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和輿論引導者。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2015年1月1日~2015年10月31日500件社會熱點事件的統(tǒng)計表明,其中44.4%的事件由互聯(lián)網披露而引發(fā)公眾關注;可以明確源發(fā)于“兩微一端”(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的有64件,占12.8%。自媒體成為了大眾收發(fā)信息的重要載體。它打破了只有少數人可以使用媒介資源的局面,發(fā)表言論的門檻變得極低,只要擁有一個微博、博客賬號或者是微信公眾號,就可以對天下大事評頭論足。而且自媒體成為了民意的擴音器,輿論熱點往往是與公眾利益切實相關的事件。
(二)易形成強大的輿論波
在自媒體傳播中,一旦某個事件觸動了公眾的關注點形成熱點,自媒體立刻聞風而動,各方聲音制造的話題助推著熱點變成沸點,形成強大的輿論波。劉建明在《社會輿論原理》一書中,對“輿論波”進行了系統(tǒng)、形象的描述:“社會輿論的傳播呈現(xiàn)出波浪曲線,以起伏狀態(tài)向四周推進,使一定范圍的公眾漸漸卷入輿論波。輿論波表現(xiàn)為輿論傳播平緩與震蕩的交替過程,在時空延續(xù)中展示出輿論連續(xù)高漲的狀態(tài)?!痹谧悦襟w中,自發(fā)的、碎片化的個人傳播隨時可能聚合成一股強大的輿論波。以“和頤酒店女子遇襲”事件為例,該事件首先在新浪微博上發(fā)聲。4月5日20點,一名微博ID為“彎彎_2016”的女網友在微博上發(fā)布了一條詳寫遇襲經歷的文章,根據微博數據分析賬號@社會網絡與數據挖掘(使用數據分析工具“知微”)發(fā)布的報告,在短短12個小時內被轉發(fā)了60余萬次,截止到4月7日上午,該話題的閱讀量達到了20.1億次,討論量達226.5萬次,形成了公共事件發(fā)生后的聲音爆炸,足以看出自媒體傳播所形成的力量之強大。
(三)事實的調查進程遠遠跟不上輿論發(fā)酵的速度
自媒體的發(fā)展只是形成了擴音器效果,擴展了言論傳播的空間與力度,卻沒有給新聞生產帶來進步。生產真正的調查新聞的還是極少數人,可依據新聞進行評論的人卻增加了數倍。于是形成了自媒體時代獨特的輿論格局——每個人都可以對事件進行評論,而調查者卻寥寥無幾,新聞事件現(xiàn)有的信息量遠遠滿足不了自媒體的評論胃口,帶來的結果必然是輿論場內的各種聲音和討論將事實結果拋在后面。例如,“和頤酒店女子遇襲”事件,一天內就能迅速進入“十億關注”的輿情量級。自媒體自然是要追逐這種輿情峰尖的,各種關于事件發(fā)展的討論、猜測迅速發(fā)酵,可事件的調查速度卻遠遠比不上輿論發(fā)酵的速度,無論是警方的調查,還是“如家”酒店自身的調查,抑或是記者的調查,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梢话阕悦襟w評論的亢奮期,往往都發(fā)生在這段“事件剛發(fā)生后、相關部門尚在調查”的這段事實真空期。當事件有了最終的結果時,輿論的浪潮已經回落。
(四)輿論所關注的主題內容變化快
在網絡中,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信息被傳播、轉載,導致一個熱點事件所產生的輿論從潛伏期到終結期的時間大大縮短。網絡傳播的規(guī)律就是如此,在公共事件剛發(fā)生、事實尚未調查清楚時,大眾的關注度反而最高,而且傳播速度快、影響面大。但當事情真相及結果水落石出后,熱點的熱度已經迅速降溫,自媒體發(fā)聲的興奮期已經過去,并將關注點轉移到其他熱點上了。
在社會公共事件發(fā)生后,自媒體語境下出現(xiàn)了這樣的輿論格局:輿論場里充斥著各種聲音,可事件調查的速度遠遠趕不上事件發(fā)酵的速度和自媒體討論的速度,導致自媒體輿論場內的聲音混亂。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媒體帶來了虛擬社會治理的新課題,“去中心化”導致“把關人”機制的弱化,民意容易“沸騰”導致傳統(tǒng)社會管理模式受到沖擊,“廣場效應”導致監(jiān)管對象易趨“極端化”,“裂變式”傳播導致過程控制難度大幅提高。[4]
為了調控自媒體在傳播中所形成的混亂場面,除了政府、主流媒體應及時發(fā)布權威信息科學引導輿論外,加強自媒體用戶、自媒體運營者的媒介素養(yǎng)更為重要。媒介素養(yǎng)是指“人們面對各種媒介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價能力、創(chuàng)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5]這主要是強調普通受眾在面對紛繁的信息時,應學會判斷信息的正誤,正確取舍信息。在自媒體時代,每一個用戶不僅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傳播者,所以傳統(tǒng)的媒介素養(yǎng)也應增添新的內容,包括用戶在自媒體平臺中恰當地使用自己的話語權,以及有選擇地進行內容的轉發(fā)、再傳播。例如,在公共事件發(fā)生后,自媒體用戶、運營者應提高信息的核準能力,根據既有事實審慎地作出判斷、參與討論,并且耐心地等待事件的下一步進展??傊?,只有在政府部門、主流媒體和自媒體用戶本身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引導自媒體語境下的輿論格局良性發(fā)展。
[1]鄧新民.自媒體:新媒體發(fā)展的最新階段及其特點[J].浙江社會科學,2006(2):134-138.
[2]喻國明,歐亞,張佰明,王斌.微博:一種新傳播形態(tài)的考察——影響力模型和社會性應用[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7.
[3]彭蘭.網絡傳播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319.
[4]聶智,曾長秋.論虛擬社會治理中自媒體輿情引導[J].學術論壇,2011,34(12):190-194.
[5]張玲.媒介素養(yǎng)教育——一個亟待研究與發(fā)展的領域[J].現(xiàn)代傳播,2004(4):102.
G206
A
1674-8883(2016)09-0077-01
賈宇琪,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系2013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