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無達詁”,闡釋者們對《雨巷》一直都有多樣的解讀,尤其是對詩歌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丁香般的”姑娘往往青睞有加,不少人還試圖將其與詩人的真實戀情掛鉤,這從個性化的賞析角度來說并無不可。然而,筆者覺得在一般性教輔資料的具體表述中,諸如“姑娘出現(xiàn)了”(人教版語文必修1《教師教學用書》第9頁),“一位情竇初開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漣漪”(人教版語文必修1《教師教學用書》第13頁)等提法似有不妥。
談及“姑娘出現(xiàn)”,仿佛實有其人,又說該詩屬于“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漣漪”,更像板上釘釘。在此,筆者有一個疑問:《雨巷》中真有姑娘么?通過細讀文本,反復吟誦之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詩人其實已經明確交代了一個基本事實:《雨巷》里沒有真實的姑娘。試讀首尾兩節(jié),便可一目了然。
首先,作者是一個人,他是“獨自”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雨巷。其次,詩人兩次強調,他是“希望”逢著、“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可見并沒有真的逢著,并無一個真的姑娘。因此,這首詩歌只是一種憂傷情緒的宣泄,并非真實戀情的追懷,“邂逅”說顯得有點牽強附會。
詩人卞之琳曾說,“《雨巷》讀起來好像舊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xiàn)代白話版的擴充或者‘稀釋’”,這就是一種比較合乎情理的看法,這就是一種相當敏銳的閱讀印象的表達。也是在反復閱讀文本之后,筆者認為《雨巷》中并無一個真實的丁香姑娘,詩人所要表達的也不是一種實有的愛情經歷,戴望舒的這首詩里流露出來的恰是一種“空結”的愁緒和微妙的詩情。筆者覺得,正是因為這種有意的虛寫才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遐想空間,這首詩歌也因此具備了更多含蓄的味道和象征的意義。甚至可以說,新詩界的這一朵奇葩,其實就是年輕的詩人在江南雨巷一次意淫的產物。
雖然《雨巷》中確乎沒有一個真實的姑娘,但是我們現(xiàn)在一看到雨巷,一想到雨巷,腦海中往往就會自然地呈現(xiàn)出一個撐著油紙傘、如同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又是為何?這恰恰就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功勞,正是因為詩人用自己的藝術才華創(chuàng)造出了一片動人的審美空間和一個難忘的藝術形象,才讓我們享受到了一種妙不可言的審美愉悅,體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江南印象。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說,“詩人的職責不在于描述已經發(fā)生的事情,而在于描述可能發(fā)生的事”,《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就是一種可能的意象。
蔡軍,教師,現(xiàn)居湖北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