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
曾有這樣一則新聞:某醫(yī)院耳鼻喉科來了一名21歲的大學男生,自訴無明顯原因出現耳鳴。經檢查,男生的耳道和鼓膜沒有發(fā)現異常,測試聽力卻發(fā)現雙耳4kHz(千赫茲)的聽力有明顯下降,其余部分頻率聽力基本正常。經病史追詢,原來該男生有經常戴耳機聽音樂的習慣,有時甚至聽睡著了也不知道。醫(yī)生說:正是這種時間過長、聲音過大的戴耳機聽音樂,使聽力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傷害。
近年來,隨著電子產品地不斷開發(fā)和使用,各種耳機在青少年人群中被廣泛使用,像該男生那樣因過多接觸高音量音樂而造成聽力不同程度下降的現象普遍存在。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不完全統計表明,數以百萬計的青少年正面臨聽力損失風險。其主要原因是:過度使用智能手機和MP3播放器等個人音頻設備,以及在KTV、酒吧和體育賽場等娛樂場所長時間聽高音量聲音所致。專家認為,這些“悅耳的噪聲”,已成為潛伏在人們(尤其是年輕人)身邊的聽力殺手!
要避免受到噪聲的傷害,首先要判斷什么樣的聲音是有害的。醫(yī)生提醒,日常安全音量水平是低于85分貝。正常的對話一般在60分貝左右,立體聲耳機里的聲音可以達到100分貝,參加搖滾音樂會、蹦迪、使用沖擊鉆帶來的噪聲一般都在100分貝以上。超過140分貝的聲音可以引起耳痛,175分貝以上的聲音甚至可以引起心臟共振及死亡發(fā)生。
專家指出,除了高強度工業(yè)噪聲接觸者要注意做好噪聲防護,樂器演奏者、機場、呼叫中心、迪廳、KTV工作人員等也是重點要防范的對象和場所。關鍵是平時要注意用耳衛(wèi)生,盡量減少暴露于噪聲的時間,也不要長時間在嘈雜的娛樂環(huán)境里久留,避免永久性聽力下降的產生。特別是聽MP3時應掌握“60-60”原則,即用耳機聽音樂時,音量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xù)聽的時間不要超過60分鐘。建議耳機最好選頭戴式的,它比耳塞式耳機對聽力的損傷要小;盡量不要在地鐵、公交車等嘈雜環(huán)境下用耳機聽音樂。此外,到KTV、歌廳、酒吧等娛樂場所,要適當控制音樂的音量,并且呆的時間不能過長,一般以1小時左右為宜,期間如能有意識地到安靜處或無噪聲的室外休息放松一下則更好。
現代醫(yī)學科學研究證明,噪聲對于人的聽力損害,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早期很難自我察覺。若出現耳鳴、耳發(fā)悶、頭暈、注意力不集中,尤其聽門鈴、電話鈴和鬧鐘鈴等高音時有困難,聽不清別人講話(特別是打電話)或者在餐館以及其他社交場合等嘈雜環(huán)境中跟不上別人的談話等現象,就應及時尋求聽力保健專業(yè)人員的幫助。最好是定期到醫(yī)院檢查聽力,以便于盡早發(fā)現聽力損失的初步跡象,及時給予對癥處理,盡快使受損的聽力得到恢復,防止病情進一步加重,甚至延誤治療造成永久性聽力減退。
平時在家里看電視或戴耳機聽音樂時,其音量不宜過大,以柔和、不刺耳為宜;在騎車、走路等噪聲環(huán)境中最好不要聽耳機,這樣還能集中注意力,有利交通安全。家住馬路旁的,建議不要裝推拉窗,因其隔音效果遠遠次于密封較好的平開窗;可以在窗邊多擺綠色植物,既美化居室環(huán)境又有一定抵擋噪聲的作用。還要一提的是:對于經常用耳機的人,若是出現頭暈、耳痛等癥狀,應暫時不用耳機;如果出現耳鳴以及聽力下降,則應及時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