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愛
(呂梁學院思政系,山西 呂梁 033000)
?
阿爾蒙德的公民文化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陳愛愛
(呂梁學院思政系,山西呂梁033000)
〔摘要〕20世紀50年代,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在對意大利、墨西哥、德國、美國和英國五個國家進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公民文化理論體系。在他看來,公民文化是一種平衡文化、混合文化和參與者文化。該理論雖然存在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如樣本選擇不具有代表性、研究對象過于片面、研究結果具有不明確性等,但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阿爾蒙德;公民文化;歷史貢獻;局限性;當代價值
阿爾蒙德是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于20世紀50年代開創(chuàng)了政治文化研究領域,被公認為政治文化研究的奠基人,其代表作《公民文化》一書,將政治文化的跨國比較研究推進到一個新階段。阿爾蒙德的公民文化理論秉承了行為主義的主張,同時汲取了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研究成果,為其他社會科學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同時也促進了政治和文化的跨國研究與交流。雖然阿爾蒙德的公民文化理論包含著一些內(nèi)在缺陷,但其中許多富有積極性的觀點,對于當今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文化體系,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阿爾蒙德在對意大利、墨西哥、德國、美國和英國等五國的政治文化進行實證調查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比較完整的公民文化理論體系。其公民文化理論聚焦于什么樣的公民文化更有利于維護制度的穩(wěn)定。在阿爾蒙德看來,公民文化既不是傳統(tǒng)文化也不是現(xiàn)代文化,而是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的結合,是一種建立在溝通和說服基礎上的多元文化,是一致性和多樣性共存、允許變革但必須有節(jié)制地進行的文化。
(一)公民文化是一種平衡的政治文化
阿爾蒙德將公民文化視為一種平衡的政治文化,其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文化與結構之間的平衡。社會瞬息萬變必然引發(fā)新的社會問題,產(chǎn)生新的社會矛盾,因此政治結構需要作相應的調整,政治文化也需要隨之發(fā)生改變,以達到態(tài)度和結構的平衡。第二,村民、臣民和參與者角色之間的平衡。阿爾蒙德認為不存在單純的參與者的政治文化,公民文化應該是村民、臣民和參與者角色之間的平衡。這種平衡不是以一種政治取向取代另一種政治取向,而是三種取向相互融合、相互協(xié)調。在這種政治文化中,個人承擔著多重角色,在政府作出決策時個人應積極參與,但在決策作出后個人必須完全服從。第三,權力和職責之間的平衡。一方面,為了維持社會制度的穩(wěn)定,政治精英作出的決策應該受到普通民眾的制約。另一方面,為了維護政治體系的有效運作,政治精英作出的決策必須得到絕對的服從。第四,手段和情感之間的平衡。在公民文化中,參與既是一種手段,又是帶有主觀性的一種價值判斷,這意味著政治參與需要在手段和情感之間尋求一種平衡。第五,共識和分歧之間的平衡。這種平衡是深層次的平衡。由于每個人的出身、思維、受教育程度等各有不同,其對同一件事情的態(tài)度看法自然會有不同。在政治參與中如果共識過多會使政府缺乏壓力,分歧過多則會導致民主體系的坍塌。
(二)公民文化是一種混合的政治文化
一方面,阿爾蒙德認為,公民文化無論從個人角度還是從社會角度來看,它都是一種混合的文化。從個人角度來看,公民文化中個人扮演著參與者、臣民和村民等不同的角色,即個人在作政治決策時是積極的公民,在決策作出后又是消極的臣民或村民,他們對待一些事情是積極的,對待另一些事情可能又是消極的;從社會角度來看,在公民社會中不但需要公民而且還需要一定數(shù)量的臣民和村民,即在公民文化建設中,有些人是積極的參與者,有些人則扮演著臣民或村民角色。另一方面,從文化縱向發(fā)展歷程來看,公民文化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融合的一種文化,是延續(xù)了不同時代的政治文化而形成的一種混合文化。在阿爾蒙德看來,任何體系的政治文化都不是單一的而是混合的,即每種文化所占的比例不同混合程度不同而已。正如他在《公民文化》一書中所作的比較,英國和美國的公民文化各有不同,在美國,公民的責任感強,參與度高,但是仍然存在著一定數(shù)量的臣民和村民,而在英國,民眾的社會責任感較強,參與熱情也比較高,但是溫順的臣民占到了較大比例,兩國的公民文化都體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融合。
(三)公民文化是一種積極參與者的政治文化
阿爾蒙德特別強調公民文化的參與性。在他看來,沒有參與就構不成公民文化,公民文化實際上是一種政治文化和政治結構相互協(xié)調的參與者政治文化。首先,從公民個人的參與來說,這里的參與不只表現(xiàn)為政治精英參與政策的制定,更主要的表現(xiàn)是普通民眾通過選舉等參與方式間接影響政府的決策。其次,從與民主的關系來看,參與是民主的核心。政治精英作出決策要受到普通民眾的制約和影響,普通民眾在影響政府決策時需要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這種有節(jié)制的參與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穩(wěn)定。在一個民主國家中,政府不僅需要維護政治精英作出決策的權威性,還需要為普通民眾提供參與的平臺并培育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文化。最后,從政治體系的合法性來看,為了維護政治的穩(wěn)定,公民的參與必須合法有序。在公民文化中,個人是政治生活的積極參與者,個人通過這種有效參與把自身的需求轉化為公共政策,從而達到維護自身利益的目的。
阿爾蒙德從現(xiàn)代化的視角出發(fā),圍繞著民主政治的核心,以社會個體對待政治的態(tài)度為切入點,對多個國家的公民文化進行了調查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為后續(xù)研究奠定了基礎。同時,由于歷史和時代的原因,阿爾蒙德的公民文化理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阿爾蒙德公民文化理論的貢獻
一是推動了政治學的進一步發(fā)展。阿爾蒙德把研究對象定位為社會個體,以社會個體對待政治的態(tài)度為切入點,為微觀與宏觀、個體心理與政治文化搭建了相互銜接的橋梁,有利于從微觀角度把握政治系統(tǒng)中作為個體的人的真實感受,從而為宏觀層面的政治體系與微觀層面的個體政治心理提供了溝通連接的渠道。
二是實現(xiàn)了多種研究方法的有效融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社會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等學科的交叉滲透催生了多種研究方法。在公民文化分析中,阿爾蒙德采用了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和統(tǒng)計學等學科的概念范疇和研究方法,為運用其他學科知識分析政治現(xiàn)象提供了范例??梢哉f,多種研究方法的有效融合是阿爾蒙德公民文化理論的顯著特點,對于促進政治學邁向政治科學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促進了跨國研究的發(fā)展?!豆裎幕芬粫猿霭嬉詠肀阋鹆藢W術界的極大關注,當之無愧地成為政治學研究的典范,促進了政治文化跨國研究的迅速發(fā)展。自此,學者們的關注度開始集中于不同國家之間的政治文化比較研究。其研究成果的影響力,不僅僅局限于西方政治學界,而且引起了亞非拉等新興國家政治學界的廣泛關注,從而為東西方國家在政治學領域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平臺。
(二)阿爾蒙德公民文化理論的局限性
第一,樣本選擇不具有代表性。阿爾蒙德的公民文化理論是在對意大利、墨西哥、德國、美國和英國等五個國家實證研究的基礎之上形成的。英國、美國是西方典型的民主制國家,公民文化發(fā)育成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意大利和德國才開始擺脫專制的陰影重建民主,公民文化發(fā)育不足。墨西哥則不具有政治穩(wěn)定性。因此,在樣本選擇上就預設了研究的結果,從而削弱了公民文化理論的科學性。
第二,研究對象過于片面。阿爾蒙德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對個人的政治態(tài)度進行研究分析進而形成公民文化的基本理論。公民的政治態(tài)度很難量化,而且政治態(tài)度與政治行為并非完全吻合,總體的政治文化不可能通過個體態(tài)度的簡單疊加而獲得。文化具有群體性,片面地將公民文化的研究對象定位為社會個體有可能削弱研究結論的說服力。
第三,研究結果具有不明確性。研究結果的不明確性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沒有明確地給出公民文化的定義。阿爾蒙德認為公民文化是一種民主的政治文化,但其并沒有論述民主的含義,只是描述性地把英國和美國的政治制度界定為民主,帶有強烈的主觀性,有英美中心論之嫌疑。第二,沒有厘清公民文化與民主制度之間的關系。究竟是公民文化維護了民主制的穩(wěn)定還是民主制孕育了公民文化,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阿爾蒙德的公民文化理論雖然存在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其明確提出了對不同政治文化進行判斷的一系列價值目標,提供了政治文化研究的基本進路,對當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一)公民文化研究應立足我國當前實際
公民文化是由阿爾蒙德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國際國內(nèi)政治局勢復雜多變,在此期間形成的理論必然帶有強烈的時代烙印。認真研究阿爾蒙德的公民文化理論不難發(fā)現(xiàn),英國和美國的公民文化和民主制度并不是政治現(xiàn)代化的標桿,民主制度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和形式,只有符合國家的發(fā)展需要才能促進社會全面發(fā)展。同時,公民文化具有延續(xù)性和傳承性特征,作為文化的一個分支也應該是多元的變化的。這就要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文化時首先要立足國情,批判性地借鑒吸收對我們有用的研究成果。我國經(jīng)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臣民文化在傳統(tǒng)文化中占居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研究我國的公民文化時一定不能忽略這一點,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批判地吸收世界各國的研究成果,正確地看待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成功經(jīng)驗,積極構建符合我國實際的公民文化。
(二)著力培育公民的主體意識
公民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體,只有充分認識到公民身份的重要性,才能強化公民身份的認同感,因而培養(yǎng)公民的主體意識對于公民文化建設至關重要。阿爾蒙德的公民文化理論啟示我們,政治生活中民眾對政治體系的認同程度決定了其政治參與的熱情,培養(yǎng)公民的主體意識不但有利于增強民眾的自豪感與責任心,而且有利于維護國家民主制度的有效運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公民在參與公民文化建設方面的積極性還不是很高,為此,在國家層面應加強引導,激發(fā)廣大公民自覺自愿參與的熱情。需要注意的是,參與必須合理有序,應與民主化的發(fā)展相適應。
(三)遵循公民文化建設的規(guī)律
培育成熟的公民文化是一個漸進性的過程。阿爾蒙德認為,公民文化的培育,需要具備經(jīng)濟發(fā)展、政治環(huán)境等一系列條件,只有經(jīng)過長期的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公民文化才能得以培育和逐步養(yǎng)成。因此,在我國公民文化建設過程中,不能急于求成,應遵循公民文化建設的規(guī)律,努力營造良好的公民社會氛圍,促使公民漸進有序地參與到政府管理及公共事務中來。與此同時,國家應通過經(jīng)濟、政治體制改革為公民文化提供經(jīng)濟基礎和制度保障,通過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公民精神,為公民文化的發(fā)展提供社會基礎和智力支持。
(四)多管齊下助推公民文化發(fā)展
阿爾蒙德認為,教育在推動公民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它能夠培訓公民政治參與方面的技能,使他們學會如何與大眾媒介接觸。因此,除了教育機構之外,還必須通過家庭、工作場所、社團、政府機構等政治社會化渠道來推動公民文化發(fā)展。從家庭層面來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公民教育的第一站,父母在此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責任,他們的政治態(tài)度間接地影響著孩子的性格、思想和行為。這就要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孩子的主體意識、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學校層面來看,其肩負著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務,應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yōu)勢培育學生的公民意識,推進學校公民教育。同時,學校還應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內(nèi)外實踐活動,培育其公民意識。從社會層面來看,相關部門應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通過新聞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短信微信等渠道及貼掛標語、橫幅、警示牌等方式,拓寬公民的政治參與渠道,增強其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使我國的公民文化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西德尼·維巴.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tài)度和民主制〔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2〕李丹.阿爾蒙德公民文化理論研究〔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2015.
〔3〕張欽朋.阿爾蒙德公民文化理論述評〔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2010(4):68-73.
責任編輯馮耀明
〔作者簡介〕陳愛愛(1984-),女,山西中陽人,呂梁學院思政系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收稿日期〕2016-02-15
〔中圖分類號〕D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203(2016)02-0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