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群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雙語實驗學校)
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的完美結合
◆宋 群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雙語實驗學校)
現在從上到下,從國內到國外,甚至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深切地感到教育的重要,社會問題的嚴重;據教育部官方網站公布,如今中國的大地上出現了五千萬厭學的學生。我們的教育怎么了?為什么在生活教育條件今非昔比的情況下,出現了這么多棄學厭學的學生?就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
傳統(tǒng)文化教育 語文教學 完美結合
早在中國古代,正式的教育機構還沒有出現之前,人們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傳授教育內容。古代教育偏重于人的人格修養(yǎng)這方面的培養(yǎng)?,F在的教育主要傳授的是知識和技能,沒有注重人的本性的教育。因此,面對當今教育現象,應重新考慮教育的目的,懂得人格修養(yǎng)和精神教育是“學問”,學識和技能是“知識”。“學問”的教育是高尚的教育;是人格養(yǎng)成的教育;是大德的教育;這樣看來從社會到學校再到家庭注重“師道”和“家道”的養(yǎng)成是改變社會教育問題的必然。幾千年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就這樣傳承著,延續(xù)著中國的歷史。我們不得不承認古老的“儒、道”思想貫穿了中國歷史的始終,使后來人終身受益,利益無窮。
1.寓教于樂原則
讀書學習是很快樂的事,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悟道明理死不足惜。怎樣讓人愛好學習呢?孔子他老人家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古代的讀書習慣看起來簡單枯燥,其實讀書樂在其中矣。有些“家塾”的學生,每天早上,老師各個分別圈點教讀的不同的書本內容后,不管你懂不懂,便由學生們自己大聲的念讀或背誦,之乎者也,哄堂叫讀,不亦樂乎。
至于吟詩作對也是很有樂趣的事,開始先學對對,初由一字一對,再慢慢地到達長篇對長篇對。
2.因材施教原則
俗話說:“千人千脾氣,萬人萬模樣?!庇捎诿總€人心理素質、身體狀況和社會條件的不同,所以每個人的個性都會有與別人不同的特點,存在著個性的差異,表現也多種多樣:有善的也有惡的;有仁義的也有不仁義的;有為公的也有為私的;有真的也有假的;有知恩圖報的也有忘恩負義的。正如老子所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合,前后相隨,恒也?!币虼?,作為老師面對這樣千差萬別的學生必須心存大愛之心要因材施教。老子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笨鬃泳褪俏覀兘逃牡浞?。子曰:“不患人不知,患不知人也。”因此,我們要充分的了解學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會有不同的才智。正因為如此教育必須因材施教,才能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3.教學相長原則
《學記》上說:“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唬骸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
要知道,我們做老師的也要在教學中成長,要明白吾生也有涯,學也無涯。所以,要和學生一起成長。
《師說》中講:“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骸叭诵校瑒t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p>
在教學中,不但要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與內容,最主要的是改變我們的教學態(tài)度!真正按照教學相長之原則去做才是關鍵。
現在我們捫心自問,教育的真正價值在哪里呢?從教育結果來看,學生學習為了什么?那就是“為了考試”。難道不是嗎?從小學到大學一路走來就是為了應付考試。我們現在是社會安定、經濟進步的一代,國家花了經費普及了教育,何以在完整的國民教育制度下,反不如起初呢?而且反因教育的普及,使青少年思想上和心理上產生彷徨,出現棄學厭學的現象,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實在值得我們去深思反省。
以“分數”論英雄這種現象在我國也是普遍存在的。聽說一個小學一年級的故事,放學的時候家長在校門口接孩子,孩子拿了份試卷給媽媽看,考了98分。她的媽媽問最高分是多少,孩子說有100分的,小女孩的媽媽立刻就很生氣地數落小女孩,責怪孩子為什么沒考上100分,孩子一臉的無奈和無助。其實剛才說過,現在學習的東西除了知識就是知識。并沒有多少做人的內涵。但人并非有了知識就能成功,知識并不等于學問。學生為“考試”而學習,老師為“考試”而教學。各個學科只是一種工具,而無育人的內涵?,F在“語文”內容距離中國文化的本位也愈來愈遠了。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爆F在舍本求末只是“游于藝”,把“道、德、仁”都丟棄了。大學生選擇大學或專業(yè)的目的是畢業(yè)后能掙很多的錢,看就業(yè)前景,真正感興趣或為了發(fā)展自己這種情況很少了。這種以分數論高低的標準化考試和大學錄取方式在國內外應該是都存在的吧。哎!道之不傳也久矣,人之教育也難矣!只是盼望著圣人的再現,教育的輝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道出了教育的本質——“真”。
內蒙古包頭市第二中學林仁剛這樣說:除了傳統(tǒng)的“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之外,我覺得教師身上應該更多地體現出人文關懷。這種人文關懷絕不是溺愛,更不應該是縱容,而是一種為學生著想的深遠的塑造,一份不容辜負的責任。
讓學生和家長認識到,成功不只是升學一種表現形式,只要擁有誠信、樂觀的性格和堅忍不拔的毅力,一樣可以活得有尊嚴。這樣看來,理想上的學校應該是這樣的,學校教育是啟迪的教育,而不僅是知識的獲得,是可耕作的,是人格培養(yǎng)的教育。在學校里,探究的靈魂應該是受到鼓舞的。事實上,這正是全社會人們共同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