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嘉翊 任學輝(中共四川省委黨校,成都 610072)
列寧集中制思想的形成過程及現實啟示
孫嘉翊任學輝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成都 610072)
列寧集中制思想是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列寧在擔任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領導人期間,將集中制思想運用到社會主義政黨建設的實踐中,對推動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fā)展和加強無產階級政黨建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列寧對民主集中制的理解和在黨的建設實踐過程中的運用對我國各級黨組織建設也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列寧;集中制思想;現實啟示
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指出,“黨委紀委要保證黨中央政令暢通,確保黨的集中統(tǒng)一”,并強調“強化黨內監(jiān)督,必須堅持、完善、落實民主集中制,確保黨內監(jiān)督落到實處、見到實效”。故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必須進一步認識與研究列寧集中制思想,為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提供可靠的理論淵源。
正如恩格斯所說,“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fā)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列寧集中制思想是他用來指導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實踐活動的理論武器,是他對當時俄國無產階級政黨面對國內外革命斗爭形勢變化的理論回應。按照歷史時間的劃分,列寧集中制思想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一)提出統(tǒng)一的集中制階段
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一個不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嘗試,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黨派在沙皇專制統(tǒng)治的背景下成立,但其力量還很弱小。當時反動統(tǒng)治階級采取鎮(zhèn)壓手段打擊尚未鞏固的社會民主黨組織。面對這種特殊情況,列寧在《我們當前的任務》中提出了“集中制”的建黨原則。1903年俄國黨“二大”的召開,標志著俄國黨的小組從分散走向統(tǒng)一。列寧認為,“必須成立統(tǒng)一的因而也是集中制的黨”,才能有效地對抗憲警的圍捕和沙皇的專制統(tǒng)治,保證黨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并使之得到壯大發(fā)展。在這一階段,列寧強調在革命斗爭過程中黨組織結構“集中”的重要性,主要還是由當時俄國歷史條件決定的,這也為俄國黨戰(zhàn)勝敵人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二)提出民主的集中制階段
在俄國黨“二大”召開之后,黨綱實現統(tǒng)一,又陷入了分裂狀態(tài)。以馬爾托夫等孟什維克成員質疑甚至批評列寧集中制思想,認為俄國黨應當采用民主制,集中制只會助長黨內拉幫結派和個人獨裁的不良風氣。面對這些反對的聲音,1904年,列寧在《進一步、退兩步》中談到他的集中制思想是一種建立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即這種集中是多數人決定的,反映了多數人的意志。1906年召開“四大”時,他強調,“決不能忘記,我們堅持集中制只是堅持民主集中制”。隨著十月革命的勝利,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章程》的修訂版中提到,有必要規(guī)范黨組織的制度和架構。在這一階段的論述中,列寧集中制思想已經比較系統(tǒng),內容比較完備。
(三)提出戰(zhàn)爭命令制階段
在十月革命以后,革命的勝利果實一直受到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覬覦。1918年春,俄國出現了白匪叛亂以及同年7月帝國主義國家對蘇維埃政權的軍事干涉。為鞏固蘇維埃政權,列寧通過黨內七大、八大、九大的召開,將“民主集中制”原則逐步替換為“極端集中制”思想。1920年,他在《共產主義運動的“左”派幼稚病》中指出,高度的集中和嚴格的紀律,是無產階級戰(zhàn)勝資產階級的基本條件之一。在這一階段,面對戰(zhàn)爭的艱苦條件,“寡頭政治”是無法避免的,這種高度集中方式,不僅能顯著加強各級黨組織的執(zhí)行力,也能明顯提高行政效率。應該說,極端集中制是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戰(zhàn)勝國內外敵人的關鍵。
(四)提出正確的集中制階段
1921年,隨著國內戰(zhàn)爭的結束,廣大工農群眾對“戰(zhàn)時共產主義”的政策越發(fā)不滿,出現農民暴動、工人罷工等社會,從而引發(fā)一系列國內危機。面對國內形勢的急劇變化,列寧在戰(zhàn)后召開的第一次黨的代表大會上,提出適合目前形勢的工人民主制。在這一階段,列寧十分重視黨內民主建設。當然,不能把這一民主制理解為絕對民主制,實行工人民主制也強調集中,仍沒有丟下集中制,而是為了保證更好的集中。在當時的政權還充滿各種危機的情況下,列寧提出工人民主制,是為了規(guī)范一些不利于黨內穩(wěn)定的規(guī)定,平衡了民主和集中之間的關系。
通過上述階段分析,列寧集中制思想是變化的、分時期的,主要表現為以下特征:
(一)具有實踐性
列寧集中制思想的演變始于1898年,并在俄國革命與建設實踐中得以發(fā)展,包括四個階段:一是1898年至1904年“自上而下”集中制時期。當時俄國黨剛剛建立,列寧認為,在沙皇政府的高壓政策下,“廣泛民主制”不利于保護黨的有生力量,必須采取“自上而下”的集中統(tǒng)一組織原則。二是1903年至1905年集中制思想的醞釀時期。1903年俄國黨“二大”召開,列寧強調,必須嚴格區(qū)分組織上的抵制行為和黨內正常的意見分歧,并尊重和保護黨內少數派的權利。1905年俄國黨“三大”召開,列寧對黨內生活民主化進行了改革,這標志著他在走出“自上而下集中制”的局限基礎上,思想認識得到進一步深化。三是1905年至1917年集中制思想進一步發(fā)展時期。1905年,列寧在黨的第一次代表會議上,首次提出民主集中制原則,并對這一時期如何正確進行黨內思想斗爭作了進一步論述。四是1917年后集中制思想最后形成時期。在十月革命后的前幾年,由于俄國黨面對內外反動勢力的侵擾,列寧采取了“戰(zhàn)爭命令制”,有效地捍衛(wèi)革命勝利果實。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矛盾,引起黨內危機。他提出新的組織形式,即工人民主制。在這一時期,列寧集中制思想的論述是很明確的,即發(fā)展黨內民主制度。
(二)具有創(chuàng)新性
列寧集中制思想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其側重點隨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并不斷根據實踐的要求進行創(chuàng)新。在建黨初期,面對沙皇專制統(tǒng)治,列寧采取集中制的建黨原則。1905年,俄國爆發(fā)了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俄國黨在斗爭中爭取到一定的政治自由。為順應革命形勢的發(fā)展,同年列寧將“集中制”發(fā)展為“民主集中制”。在十月革命勝利不久,革命勝利果實受到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覬覦。為鞏固新生政權,他實行了軍事化的黨組織管理方式。經過近三年的斗爭,俄國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并進入和平建設時期。他認為,在新形勢下,應該重點關注經濟和民生問題,決定實行工人民主制方針。正是由于俄國建黨和建設實踐,列寧才能創(chuàng)造性地豐富和完善集中制思想內涵。
(三)具有辯證性
關于列寧集中制思想的發(fā)展,它并不是民主與集中這兩部分內容的簡單相加,而是在民主與集中兩者間取得平衡。由于歷史條件的不同,它一直在發(fā)生變化,但遵循的基本思路是:黨內集中實行的程度必須根據黨面臨的客觀條件而定。它不僅使粗糙的“自上而下集中制”得到改造,也使他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和深化,由最初的“自上而下集中制”到民主集中制,再到戰(zhàn)爭命令制,最后到工人民主制。列寧集中制思想,尤其是在處理民主和集中的關系上,是他對俄國黨的組織原則、黨內斗爭等方面的經驗教訓總結,也是與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發(fā)展階段有關。
(四)具有全面性
列寧集中制思想,在他建黨的過程中,根據國內外斗爭形勢的變化,經歷了數次發(fā)展,主要從三個方面全面闡述集中制思想的內涵:一是黨的組織原則層面。在俄國黨建立初期,列寧并不主張黨的組織原則采取廣泛民主的形式,而是提倡集中制。1905年,他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耶拿代表大會上提出,“實行徹底的集中制和堅決擴大黨組織內的民主制”。十月革命之后,列寧實行高度集中,其基本目的是“建立更堅固的組織”。二是國家建設層面。在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在國家建設方面做了系列闡述,如“從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革命的觀點出發(fā)堅持民主集中制,堅持單一而不可分的共和國”等。三是經濟管理層面。他曾提出“任何大機器工業(yè)即社會主義的物質的、生產的泉源和基礎——都要求無條件的和最嚴格的統(tǒng)一意志”。為保證正常的工業(yè)生產和發(fā)展,他要求工人生產必須做到絕對的協(xié)調和統(tǒng)一。
(一)將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推向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高度,對俄國建黨思想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發(fā)揮了巨大的啟示作用
列寧集中制思想將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推向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高度,是俄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俄國無產階級政黨的指導思想?;仡櫠韲锩徒ㄔO的歷史可以看出,列寧集中制思想是對俄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它并不是只解決個別理論問題,而是正確解決俄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建黨思想是列寧黨內民主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礎。馬克思在《共產主義者同盟章程》中規(guī)定:全體盟員一律平等,都有相同的參與黨內事務的權利…而列寧認為,“黨內一切事務是由全體黨員直接或者通過代表,在平等條件下來處理的”。對比馬克思和列寧的論斷,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關于黨內民主內涵的界定直接影響著列寧對黨內民主本質的理解。通過對列寧集中制思想脈絡的考察,可以發(fā)現:列寧始終重視黨內民主建設,并根據不同的歷史背景、時期及任務,對“民主”與“集中”的度進行了符合實際的思考與實踐,繼承了馬克思高度重視黨內制度建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進一步豐富了黨內民主與集中的形式。
(二)對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和實現國家統(tǒng)一發(fā)揮了巨大的理論指導作用
列寧集中制思想指導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它有助于正確處理好在政治和經濟體制改革中民主與集中的辯證關系。列寧通過加強俄國黨的自身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俄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正如1905年列寧在《工人論黨內分裂》一書的序言中,提到黨組織方式的五個基本原則,這在一定程度上緩和布爾什維克黨和孟什維克黨的矛盾,也為后來領導革命勝利做好了組織準備。在十月革命勝利后不久,國內外反動勢力企圖竊取革命勝利的果實并發(fā)動反革命叛亂。在這一特殊時期,列寧認為,在政治上,黨組織的軍事化管理必然成為黨的新的組織形式。正是由于有了這樣的組織,才能戰(zhàn)勝敵人并鞏固國家政權。在經濟上,采取新經濟政策,奠定了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經濟基礎。在外交上,采取和平共處的理念,在國際上樹立了良好的社會主義國家形象。在列寧的領導下,他提出的集中制思想對俄國革命的勝利和國家統(tǒng)一具有巨大的理論指導作用。
(三)對推動其他國家政黨建設和社會主義革命發(fā)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列寧集中制思想是在高度民主的基礎上實行高度集中的制度。這里的民主是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在集中的前提下發(fā)揚民主,故民主集中制的重點在集中制。他提倡的民主集中制,對中國、朝鮮、古巴、越南、老撾等國家建黨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以中國為例,民主集中制是中國共產黨最大的制度優(yōu)勢,它使中國共產黨能夠不斷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并切實貫徹執(zhí)行,保證國家始終沿著光明的道路前進。
列寧集中制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思考與實踐基礎上的。這些思考與實踐在理論上將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推向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高度,在實踐上對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和實現國家統(tǒng)一發(fā)揮了巨大的理論指導作用,并對推動其他民族國家政黨建設和社會主義革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尤其是對新形勢下我們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啟示。
(一)黨內集中實行程度必須把黨面臨的客觀條件作為現實前提
十月革命前,為避免受到沙皇政府的迫害并鞏固新生政黨,列寧提出了集中制建黨原則。這與當時的孟什維克提倡的“廣泛的民主原則”不同。在俄國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列寧認為,只有建立職業(yè)革命家組織,才能取得革命勝利。十月革命后,俄國黨成為執(zhí)政黨,原本是可以實現廣泛的黨內民主。但是,不久國內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并發(fā)動反革命叛亂,企圖推翻新生政權。為了捍衛(wèi)革命勝利的果實,俄國黨采取“軍事化”的黨組織方式,戰(zhàn)勝了敵人的反抗并使社會主義站穩(wěn)腳跟。隨著戰(zhàn)爭的結束和國內形勢的好轉,為了實現廣泛的民主并加快國家建設,列寧在經濟方面實行了新經濟政策,迅速恢復和發(fā)展了國內生產。在黨內也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列寧于1921年春召開俄共第十次代表大會,強調要充分發(fā)展黨內民主。可見,黨內集中實行的程度必須根據黨面臨的客觀條件而定。
(二)加強黨內集中必須把反對黨內任何形式的派別活動作為常態(tài)課題
列寧在領導俄國黨開展反對專制統(tǒng)治的實踐中,在黨內先后與孟什維克派、取消派、召回派等進行了不可調和的斗爭。他強調,全體黨員要提高政治覺悟,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破壞全黨的團結,將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滲透到全黨內,對此,我們要保持頭腦清醒,堅決予以取締和制止。鑒于此,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10月8日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講到:“黨內上下關系、人際關系、工作氛圍都要突出團結和諧、純潔健康、弘揚正氣,不允許搞團團伙伙、幫幫派派,不允許搞利益集團”。各級黨組織要把民主集中制原則切實運用到黨的各領域活動中,全體黨員干部要深刻認識堅持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始終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切實保證政令暢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召開吹響了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zhàn)勝利的號角,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通過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干部的努力,我們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將會不斷地得到加強。
(三)加強黨內集中必須把強化黨內監(jiān)督作為關鍵舉措
列寧集中制思想是建立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它是當時俄國黨在行使公共權力時與人們群眾密切聯(lián)系的重要形式之一,通過黨內監(jiān)督,既有利于防止黨內搞派別活動和西方資本主義擴散非無產階級思想的分裂活動,也有利于加強黨內集中,實現各級黨組織上行下效的目的。列寧的黨內監(jiān)督無論是從制度設計還是到具體實踐都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有益養(yǎng)分,以務實的作風不斷創(chuàng)新完善民主集中制。各級黨組織要從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高度,強化黨內監(jiān)督的重要基礎性法規(guī),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加強黨組織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增強我們黨的拒腐防變能力。
(四)維護黨的集中統(tǒng)一必須把嚴明黨的紀律作為重要保證
嚴明黨的紀律,首先是要嚴明政治紀律。黨的紀律需要通過《準則》和《條例》等制度來規(guī)范和加強。列寧集中制思想是科學的領導體制和組織原則,也是科學的議事規(guī)則和工作方式,對于增強俄國黨的執(zhí)政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今天,列寧集中制思想也有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為此,我們必須加強民主集中制的具體的、系統(tǒng)化的制度建設,要以制度約束人、引導人,以制度保證任何人都必須遵守它而不能違背它。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要帶頭遵守紀律,帶頭執(zhí)行紀律,帶頭維護紀律,帶頭接受監(jiān)督,以自身的模范行動推動黨章黨紀黨規(guī)真正落實到位。
(五)黨內民主的實現必須把黨內集中指導作為正確集中的一種功能體現
列寧集中制思想,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在當前形勢下,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必須充分發(fā)展黨內民主。但是,在強調發(fā)展黨內民主的同時,必須充分認識到不能完全對立地看待黨內民主與黨內集中之間的關系,否則就會出現認識上的偏差并走入誤區(qū),進而危害黨的團結統(tǒng)一。加強黨的建設,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既需要發(fā)展黨內民主,也需要發(fā)展黨內集中,兩者在黨的工作實踐中缺一不可。如果沒有黨內民主,廣大黨員干部和各級黨組織就會缺乏責任感和使命感,喪失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如果沒有黨內集中,廣大黨員干部和各級黨代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發(fā)揮不了作用,黨就不能保持團結統(tǒng)一。
[1]李晶.新常態(tài)下加強企業(yè)黨建工作的實踐探索[J].華人時刊旬刊,2015(9):13-14.
[2]陸曉禾.關于歷史唯物主義出發(fā)點問題的思考[J].社會科學,1993(8):35-39.
[3]列寧全集:第3卷、第4卷、第14卷、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吳志生.黨的集中制和鐵的紀律是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實行全面專政的基本條件之一——學習《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第二章的一點體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5(4).
[5]張慕良.列寧民主集中制通俗解讀[J].理論動態(tài),2009:13-28.
[6]張祥云.列寧聯(lián)邦制理論與實踐問題探析[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3(3):41-47.
[7]姜勝洪.遏制黨內利益集團形成的對策思考[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4(11):75-78.
(責編:劉海琴)
A82
A
1008-8431(2016)04-0006-04
2016-06-25
孫嘉翊(1993-),女,中共四川省委黨校黨史專業(yè)2015級碩士研究生;任學輝(1967-),男,中共四川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學部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