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琨,邱亞君
(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體育學系,浙江 杭州 310028)
?
國外運動承諾相關研究綜述
陳琨,邱亞君
(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體育學系,浙江 杭州 310028)
摘要:運動行為的堅持性對運動效果和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影響顯著,因此運動行為的堅持性研究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得到極大重視。運動承諾代表了個體堅持體育行為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tài),同時成為個體持續(xù)參與運動的動機。通過對44篇國外運動承諾文獻的梳理歸納,提出運動承諾研究領域存在的問題,為后續(xù)研究帶來新的思路與啟發(fā)。
關鍵詞:運動承諾;競技體育;身體鍛煉
體育鍛煉史的結構模型認為鍛煉行為的決定因素存在于習慣久坐階段、鍛煉參與階段、維持或退出階段以及重新參與階段之間[1]。針對為什么有的人能夠持續(xù)(或不能持續(xù))某種運動行為,學者們展開了行為堅持性研究。體育學者們逐漸發(fā)現(xiàn)運動行為的堅持性對運動效果和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運動行為的堅持性研究在西方發(fā)達國家逐漸成為研究熱點。
承諾是用于表示促使人們堅持某種行為動機力量的一個術語,通常被定義為個體執(zhí)著于一種活動或關系的意向和在心理上對它的依戀。社會心理學家常常用“承諾”來解釋個體堅持某種行為(Becker,1960)[2]或某種關系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Kelly,1983)[3]的原因。對行為承諾的研究關注的是個體能否繼續(xù)執(zhí)行某個特定行為,從而解釋個體行為的堅持性與穩(wěn)定性[4]。
本研究在中國CNKI世紀網、Web of Science等數(shù)據(jù)庫中以“sport commitment”為關鍵詞進行計算機檢索,并對符合檢索條件論文的全文和參考文獻進行人工檢索,其中47篇國外運動承諾相關文獻論文進入綜述,對國外運動承諾領域的研究進行梳理和歸納。主要從運動承諾模型的起源構成、運動承諾模型的發(fā)展及研究現(xiàn)狀和討論與啟發(fā)三方面入手,總結提煉相關研究的特點、理論發(fā)展的過程,并探索國外研究的最新進展,為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延伸的契機。
1運動承諾模型的起源及構成
運動承諾代表了個體堅持體育行為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tài),也成為個體持續(xù)參與運動的動機。那么究竟什么是運動承諾?Scanlan首次將承諾引入體育領域,將運動承諾(Sport Commitment)定義為“個體渴望和決心繼續(xù)參加體育運動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5]”,代表的是個體堅持體育行為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tài),這種依戀狀態(tài)影響了持續(xù)參與運動的動機[6],因此也成為影響運動堅持性的重要心理支柱。這一概念也得到了很多學者的認同和肯定。
其次,有哪些因素會對運動承諾產生影響從而構成運動承諾模型?Scanlan等(1993)在整合了社會交換理論(Kelly & Thibaut,1978)、人際關系模型(Kelly,1983)、投資模型(Rusbult,1980,1988)之后,從吸引力(attraction),替代方案(alternatives)和約束力(restraining forces)三個方面提出了運動承諾假設模型。由于運動心理學家一致認為樂趣是影響運動員吸引力變量主要的因素(Scanlan&Simon,1992),因此吸引力由運動樂趣(sport enjoyment)表示。替代方案的概念直接來源于先前的研究(e.g., Rusbult,1980a), 以參與選擇(involvement alternatives)納入運動承諾模型。為了能夠更好地解釋約束力變量三個方面相互獨立的影響,其被劃為三個假設結構,分別反映了在活動中的個人投入(personal investments);社會規(guī)范的影響(social constraints);只有承諾繼續(xù)參與活動,才能帶來的體驗性機會(involvement opportunities)。
在運動承諾模型確立后,每個因素都有其特定的意義。運動樂趣被定義為“對體育運動的積極情感體驗,表現(xiàn)為愉悅、喜歡、有趣等”。個人投入被定義為“投入到體育活動中的個人資源,如果停止體育運動也不能恢復”,包括時間、精力、金錢等。參與機會被定義為“只能通過繼續(xù)參與體育運動,才能獲得的重要機會”。參與選擇被定義為“相對于當前的體育活動,可另作選擇的其他項目的吸引力”。社會約束被定義為“讓個體產生堅持當前體育活動的職責和義務的社會期望和規(guī)范[7]”。2003年,Scanlan和他的同事們在優(yōu)秀運動員的運動承諾研究中又將運動承諾模型繼續(xù)補充和完善,在原有的模型的上增加了社會支持因素,完善了社會環(huán)境因素的缺失,社會支持的定義為:“感覺到來自他人對參與運動的鼓勵和支持[8]” 。這一六因素結構得到新引入的協(xié)作訪談法(Scanlan Collaborative Interview Method, SLIM)的驗證和支持 。
2國外運動承諾模型的發(fā)展及研究現(xiàn)狀
2.1關于競技體育領域的研究
運動承諾模型最早構建于美國競技體育背景下,學者們對于模型的檢驗最初以青少年壘球、棒球運動員為調查對象展開[9],隨后又涌現(xiàn)了針對競技體育領域多種項目和單一項目運動員的實證研究。那么在競技體育領域的研究中,各個因素對運動承諾具有怎樣的預測作用?
2.1.1多種項目運動員的研究。
2.1.1.1模型的檢驗和因素關系的探索。Scanlan等(1993)首次提出運動承諾模型,對美國壘球和棒球的青少年運動員進行實證研究,由于在測量過程中參與選擇部分數(shù)據(jù)丟失,該因素在最終的驗證中被剔除,運動樂趣、個人投入、參與機會與運動承諾存在非常顯著的正相關,其中運動樂趣和個人投入在運動承諾中占重要組成部分,而社會約束與運動承諾的關系為負相關[10]。隨后,Scanlan等(1993)在青少年游泳和羽毛球運動員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社會約束和運動樂趣、個人投入兩個因素都呈負向相關的關系[11]。同年,Carpenter等利用結構方程模型針對上一研究的1 342名橄欖球、足球、排球運動員進行模型驗證,結果發(fā)現(xiàn)運動樂趣、參與機會、個人投入(時間和精力)對運動承諾有正向的預測作用,而社會約束對運動承諾有負向的預測作用[12]。
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運動承諾,本土化研究也開始涌現(xiàn)。Choosakul等(2009)以泰國青少年運動員為調查對象,考察各因素與運動承諾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較高的運動樂趣、個人投入、社會支持、參與機會,會導致較高的運動承諾,而社會約束、參與選擇與運動承諾之間存在負相關的關系[13]。
2.1.1.2模型的修訂和擴展。在探索五因素對運動承諾影響的同時,也有學者從新的視角豐富和改進了原有模型。究竟修訂模型在原有基礎上新衍生出哪些影響因素?Robert(2004)從社會認知角度重組了Scanlan(1993)運動承諾模型,增加了感知概念的限制,對25名包含摔跤、籃球、足球等項目的運動員進行實證檢驗,得出一個更加充實復雜的模型[14]。Zahariadis(2006)則引入自我決策理論對343位多種項目的青少年運動員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約束和參與機會兩個因素對運動承諾無顯著的預測作用,較高的自我決策對運動承諾有促進作用,反之則有削減作用[15]。Scanlan(2009)的研究中對模型進行了擴展和解釋,他認為感知能力可以作為樂趣起源進行研究而不是單獨作為一個結構,運動樂趣仍然是對承諾影響最大的一個因素,參與選擇、社會約束是預測承諾中影響較小的因素[16]。Scanlan等(2013)利用歸納法和演繹法對精英運動員進行訪談,探索運動承諾模型中新的候選承諾源,結果發(fā)現(xiàn)四個新的候選承諾源分別是渴望表現(xiàn)、隊內傳統(tǒng)、精英隊員身份及配得上球隊身份,其中只有渴望表現(xiàn)是適用于各種運動項目和級別的,其余三項只適用于團隊項目,所以不能被加入普遍的模型中[17]。
2.1.2單一項目運動員的研究。一些學者對單一項目運動員的運動承諾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和延伸,所提出的因素關系相較于之前的研究有所創(chuàng)新,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有了新的突破。修訂模型在原有基礎上衍生出一些新的影響因素。
2.1.2.1模型的修訂和擴展。在不斷展開運動承諾模型實證研究后,學者們開始將研究視野上升至運動承諾的動態(tài)研究。Carpenter等(1998)在賽季中期和末期兩次對103名高中競技足球運動員進行調查,試圖探求隨著時間的改變,運動承諾各個決定因素的動態(tài)變化情況。研究結果表明隨著時間的變化,運動承諾與運動樂趣、參與機會仍有顯著性關系[18]。Weiss等(2001)在調查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運動承諾時,將運動樂趣作為調節(jié)變量提出了一個修訂模型,同時增加了社會支持和認知到的能力兩個因素,模型進行比較后發(fā)現(xiàn),兩個模型均可接受,修訂后的結構模型在理論上更加完善,但認知到的能力這一因素并沒有得到可靠測量[19]。Weiss等(2003)針對Rusbult原始投資模型重新構建了樂趣(enjoyment)、益處(benefits)、成本(costs)、吸引力選擇(attractive alternatives)和個人投入(personalinvestments)五因素模型,通過對124名青少年女子體操運動員的調查,得出以吸引力主導(attracted)的運動員有較高的運動樂趣、益處且較低的成本和吸引力選擇,而誘惑力主導(entrapped)的運動員則恰恰相反,該學者還提出重視社會支持和情感戰(zhàn)略將更好的促進運動承諾[20]。2006年Weiss延續(xù)了其三年前的研究,對女子體操運動員進行一年的跟蹤調查,發(fā)現(xiàn)吸引力導向的運動員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更少的約束,相對于誘惑力主導的運動員有較高的承諾,該研究突出反映了運動承諾的動態(tài)本質[21]。
2.1.2.2相關理論整合研究。在運動承諾各因素探索及模型的不斷修訂后,更多體育學者將其他領域的理論與運動承諾模型交叉整合,擦出新的學術火花。Jeon(2007)在調查帆板運動員的運動承諾時,將六因素模型整合為包括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二因素模型,內在動機包括運動樂趣、參與機會和個人投入,外部動機包括社會約束和社會支持,研究表明內在動機對運動承諾的影響大于外在動機[22]。Garcia(2010)在對454名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研究中探索動機與承諾的關系,研究表示動機對運動樂趣和承諾均有影響,外在動機對于運動樂趣有更高的貢獻,內在動機則對承諾有更高的貢獻[23]。Weiss等(2010)對體操俱樂部的青少年運動員展開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運動樂趣、參與機會、參與選擇與心理承諾高度相關;感知能力與承諾積極相關,感知成本與承諾是負向相關;心理承諾與行為承諾有微弱聯(lián)系[24]。Lukwu(2011)利用成就動機和自我決策理論預測青少年競技手球運動員的堅持性,文章基于社會認知理論證實了一個堅持動機模型,以預測承諾對堅持的影響[25]。在學者們不斷探索新修訂模型的同時,Santi(2014)將研究重點關注于游泳運動員的教練和隊員對其運動承諾的影響及功能性(functional)承諾和義務性(obligatory)承諾對堅持性的影響,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教練和隊友的支持會通過增強功能性承諾從而增加小組參與度,來自教練和隊友的壓力會提高義務性承諾和個人訓練,結果支持運用雙邊維度結構測量運動承諾[26]。
2.1.2.3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從運動承諾提出以來,幾乎全都是量化研究,Scanlan等(2003)運用協(xié)作訪談法(Scanlan Collaborative Interview Method, SLIM)在質性研究中有了新的突破。在對15名新西蘭全黑橄欖球運動員調查時,發(fā)現(xiàn)運動樂趣和參與機會是承諾的最強預測因素;社會約束仍需要在不同情境下進行檢驗,參與選擇在協(xié)作訪談中被延伸為其他優(yōu)先事項(other priorities),而新加入的社會支持被驗證是模型的有效潛在變量[27]。
2.2關于身體鍛煉領域的研究
21世紀初,國外學者逐漸將運動承諾的研究轉向身體鍛煉領域,近年來對大眾健身群體的調查也有了一些新的推進和發(fā)展。就調查對象而言,包含了有收入人群參與者和無收入人群(學生)參與者。在身體鍛煉領域的研究中,各個因素對運動承諾具有怎樣的預測作用?
2.2.1關于有收入人群的研究。Alexandris(2002)首次把運動承諾理論應用于健身領域,對210名私人健身俱樂部付費會員進行調查,筆者認為不同的環(huán)境下、不同的運動項目,承諾影響因素的主次是不同的,在健身俱樂部情境下經濟投入和參與機會是最重要的因素,且提出運動承諾模型的缺點是對社會環(huán)境因素考慮較少[28]。Iwasaki(2004)通過對休閑機構顧客的調查,探索運動承諾對休閑參與度和行為忠誠度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持續(xù)參與是行為忠誠度的非直接影響因素,而個人能力、動機、社會支持和社會約束則有顯著影響。同時還有學者通過運動承諾模型預測參與者的參與頻率和購買意圖,Casper(2004)在對成人網球參與者調查得出,個人投入、運動樂趣、參與機會、社會支持是運動承諾的顯著預測因素,且運動承諾能夠顯著預測參與者的參與頻率和購買意圖,同時參與者能力水平也會對運動承諾有顯著影響[29]。隨后Casper(2007)就此研究針對人口統(tǒng)計學因素對運動承諾、參與頻率和購買意圖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年齡是對運動承諾具有顯著性影響,參與者的能力水平對參與頻率有顯著性影響,參與者收入和能力水平都對購買意圖有顯著性影響[30]。Casper(2008)在后續(xù)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從參與輸出和能力水平的角度入手,運動承諾和運動樂趣具有反向關系,即參與者能力水平越高,運動承諾越高,然而所體驗到的運動樂趣卻低于能力水平低者[31]??梢姡芯繉ο蟮膫€體差異也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運動承諾以及模型的構建。
2.2.2關于無收入人群的研究。在無收入人群的研究中,調查對象往往是大學生群體,這方面的研究不僅在新的研究領域提出了新的量表,更得出了與之前不同的研究結果。Wilson和Rodgers等(2004)以原有的運動承諾量表為基礎,發(fā)展了一個適用于身體鍛煉情境的“身體鍛煉承諾量表”(Exercise Commitment Scale),其中額外納入社會支持作為對運動承諾的預測變量之一,在以428名大學學生為樣本的研究中,探討鍛煉參與者運動承諾的相關情況[32]。并提出了承諾中想要的(want to)和必須的(have to)兩個維度,滿意度和個人投入能夠很好地預測這兩個維度的承諾,參與選擇和社會約束僅僅可預測必須的(haveto)維度,且想要的(want to)維度是預測運動行為的唯一顯著因素[33]。Chu(2012)對大學生中的舞蹈愛好者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參與機會和社會支持是個人舞蹈運動堅持的主要因素,社會約束對運動參與的持續(xù)性并不是一個阻礙因素[34]。因此在不同的研究情境下,影響因素的構建以及預測方向仍然存在著大量的不同看法。
3討論與啟發(fā)
運動承諾自1993年提出以來,學者們對于運動承諾概念的認識基本一致,將其定義為“個體渴望和決心繼續(xù)參加體育運動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而針對運動承諾模型的結構,學者們則得出了多樣化結果:Scanlan五因素模型(運動樂趣、個人投入、參與機會、參與選擇、社會支持)、Wilson兩維度模型(“wantto ”、“have to”)、Scanlan六因素模型(運動樂趣、個人投入、參與機會、參與選、社會約束、社會支持)等。模型的多樣化結果一方面是由不同認知角度和其他理論引入造成,另一方面也與研究對象和研究情境大有關系。但整體上能夠被大多數(shù)學者所認同和接受的則是Scanlan(2003)提出的六因素模型(運動樂趣、個人投入、參與機會、參與選、社會約束和社會支持),該模型不論在競技體育領域還是身體鍛煉領域中都具有較強的適用性。
在運動承諾的六個決定因素中,大部分研究成果表明運動樂趣和個人投入是具有最強預測能力的因素,這個研究結果不論對競技體育運動員,還是身體鍛煉參與者都一致,但影響程度卻有所不同。這主要是取決于運動本身能夠帶給人愉悅、歡快的感受,且整個過程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甚至金錢投入。參與選擇和社會約束對運動承諾的預測作用在不同的研究中得出不同的結果。社會約束在理論模型中被假設為與運動承諾有正向的關系,但很多研究卻表明存在負相關或不存在相關關系。這與研究領域和研究對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競技體育運動員身上肩負著國家的使命,所承受的各方面約束更大,而大眾健身者將運動作為業(yè)余愛好,在參與運動時有更大的靈活度和選擇性,受到的約束較小。因此,對于運動承諾模型的影響因素仍然存在著大量的不同看法,需要進一步實證研究和討論。
在運動承諾問卷的制定中,國外并沒有形成成熟的量表,大多是參照前人的問卷進行不斷的修訂和調整。在問卷信效度檢驗時,運動樂趣、參與機會、社會約束和社會支持四個因素大多得到較好的信效度,而個人投入中的金錢投入部分在少數(shù)情況信度較低時,而被剔除。多數(shù)情況下,參與選擇在信度方面難以達到預期,在測量時被剔除,但該因素仍然是影響運動承諾的重要因素之一。
國外的研究成果充實了我們對運動承諾模型的認識,也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思路。然而該模型在國外青少年競技體育領域的應用較為廣泛,在大眾健身領域的研究卻寥寥無幾,且較集中在付費形式的特殊休閑鍛煉情境下。因此仍需要繼續(xù)進行深入針對不同人群、不同運動項目的研究。由于競技體育運動員和大眾健身參與者的最終目標存在不同,因而運動承諾量表仍需要進一步驗證。最終結合中國運動承諾的實際情況,得出信效度較高的量表,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善平,閆振龍.運動承諾理論及相關研究綜述[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1):51-54.
[2]Becker H S. Notes on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60:32-40.
[3]Kelly H.H. Love and Commitment Close relationships [M].New York. NY. W. H. Freeman,1983:256-314.
[4]李濤.心理學視野中的承諾研究回顧[J].心理研究,2011,4(5):43-48.
[5]Carpenter P J, Scanlan T K, Simons J P, et al. A Test of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l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3,15:119-119.
[6]李正中,張玲玲,郭志平.體育傾向性結構模型探析[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74-77.
[7]Scanlan.T. K, Carpenter P J, Simons J P,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l [J].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1993,15:1-15.
[8]Scanlan T K, Russell D G, Beals K P, et al. Project on Elite Athlete Commitment (PEAK): II. A Direct Test and Expansion of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l with Elite Amateur Sportsmen [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3,25(3):377-401.
[9]丁磊.體育鍛煉情景下運動承諾與大學生壓力反應和生活滿意感的關系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1.
[10]Scanlan.T. K, Simons .J.P, et al.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l: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for the youth sport domain[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3(15):16-38.
[11]Scanlan.T. K, Carpenter P J, Simons J P,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l[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1993,15:1-15.
[12]Carpenter P J, Scanlan T K, Simons J P, et al. A Test of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l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3,15:119-119.
[13]Choosakul C, Vongjaturapat N, LI F, et al.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l: An Investigation of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with Thai Youth Athlete Populations[J].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2009,13(3):123-139.
[14]Robert Joseph Edmund Roy. 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 to the Extension and Revision of Scanlan's Sport Commitment Model[D].Simon Fraser University,2004.
[15]Zahariadis P, Tsorbatzoudis H, Alexandris K. Self-Determination in Sport Commitment 1[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2006,102(2):405-420.
[16]Scanlan T K, Russell D G, Magyar T M, et al. Project on Elite Athlete Commitment (PEAK): III. An Examination of the External Validity across Gender, and the Expansion and Clarification of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l[J].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009,31(6):685-705.
[17]Scanlan T K, Russell D G, Scanlan L A, et al. Project on Elite Athlete Commitment (PEAK): IV. Identification of New Candidate Commitment Sources in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l [J].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013,35(5):525-535.
[18]Carpenter P J, Scanlan T K. Changes over Time in the Determinants of Sport Commitment[J].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1998,10:356-365.
[19]Weiss M R, Kimmel L A, Smith A L. Determinants of Sport Commitment among Junior Tennis Players: Enjoyment as A Mediating Variable[J].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2001,13(2):131-144.
[20]Weiss W M, Weiss M R. Attraction-and Entrapment-Based Commitment among Competitive Female Gymnasts[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3,25(2):229-247.
[21]Weiss W M, Weiss M R.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Commitment among Competitive Female Gymnasts[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6,7(3):309-323.
[22]Jeon J H, Ridinger L L. An Examination of Sport Commitment of Windsurfers[D].Old Dominion University,2007.
[23]Garcia-mas A, Palou P, Gili M, et al. Commitment, Enjoyment and Motivation in Young Soccer Competitive Players[J].The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0,13(2):609-616.
[24]Weiss W M, Weiss M R, Amorose A J. Sport Commitment among Competitive Female Athletes: Test of An Expanded Model[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0,28(4):423-434.
[25]LUKWU R M, LUJ?N J F G. Sport Commitment and Adherence: A Social-Cognitive Analysis.(CompromisoDeportivo Y Adherencia: Un Análisis Cognitivo Social)[J].RICYDE. RevistaInternacional de CienciasdelDeporte. doi:10.5232/ricyde,2011,7(25):277-286.[26]Santi G, Bruton A, PietrantonI L, et al. Sport Commitment and Participation in Masters Swimmers: The Influence of Coach and Teammates[J].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2014 (ahead-of-print):1-9.
[27]Scanlan T K, Russell D G, Beals K P, et al. Project on Elite Athlete Commitment (PEAK): II. A Direct Test and Expansion of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l with Elite Amateur Sportsmen [J].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3,25(3):377-401.
[28] Alexandris K, Zahariadis P, Tsorbatzoudis C, et al. Testing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l in the Context of Exercise and Fitness 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ur,2002,25(3):217-230.
[29]Casper J M. Explaining Adult Tennis Participants'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and Purchase Intention with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l[D].University of Northern Colorado,2004.
[30]Casper J. Sport Commitment,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and Purchase Intention Segmentation Based on Age, Gender, Income and Skill Level with us Tennis Participants[J].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2007,7(3):269-282.
[31]Casper J M, Andrew D P S. Sport Commitment Differences among Tennis Players on the Basis of Participation Outlet and Skill Level[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008,31(3):201-219.
[32]翟一飛,亓圣華.承諾模型在運動鍛煉中的研究進展[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27(6):8-10.
[33]Wilson P M, Rodgers W M, Carpenter P J,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itment and Exercise Behavior[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4,5(4):405-421.
[34]Chu A Y, Wang C H. Differences in Level of Sport Commitment among College Dance Sport Competitors[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2,40(5):755-766.
Summary of Sport Commitment and Relevant Researches Overseas
CHEN Kun,QIU Ya-ju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Abstract:The persistence of sport behavior have an significant effect on sport results and habits, so scholars overseas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es of persistence. Sport commitment stands for a subjectiv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individual insist on sport behavior, and it becomes the motivation of continued sport. This research review forty-four literature on sport commitment abroad. The author want to raise some questions in the field of sport commitment, and enlighten the future study.
Key words:sport commitment;athletics;physical exercises
中圖分類號:G804.82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陳琨(1991-),女,內蒙古包頭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休閑體育.
收稿日期:2015-11-02
基金項目:2014年浙江省“錢江人才計劃”C類項目《基于運動承諾理論的休閑行為堅持性研究》
文章編號:1004-3624(2016)03-01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