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雨霖 何新聞 胡 瑩
相約昆明
Kunming Impression
文/李雨霖 何新聞 胡 瑩
昆明夜景 劉云輝/攝
滬昆/云桂高鐵昆明南站
昆明是什么樣的?
方舒雅說:“昆明的山川湖泊、城鎮(zhèn)鄉(xiāng)村、街道建筑、寺廟道觀,昆明的官員、百姓等都有一種異域的迷情。”他用鏡頭記錄昆明,事無巨細、點點滴滴。
寫《未央歌》的鹿橋說:“昆明這個壩子可以算是難得的一片平地了,雖然面積不大,三分寺這一帶一道平地的北端,可是想想這里是層峰疊巒的山國呵……四望晴空,凈藍深遠,白云朵朵直如舞臺上精致的布景受了水銀燈的強光發(fā)出炫目的色澤”。
汪曾祺:“昆明的樹好像到了冬天也還是綠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樹真是綠得要滴下來,湖水極清”。 他甚至寫詩歌頌:“羈旅天南久未還,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長堤柳色濃如許,覓我游蹤五十年” 。
昆明花市 張有林/攝
花卉對昆明情有獨鐘,到處都是鮮花爭奇斗妍。昆明被譽為“春城花都”,四時鮮花不斷。遠在唐宋以前,昆明就培養(yǎng)不少名花異樹,其中尤以唐梅、宋柏、元曇、明茶著名,至今仍然生氣盎然。昆明新18景中,以花命名的就有3處,龍泉探梅、鳴鳳山茶、圓通花潮;而另15處著名景點,哪處沒有鮮花?再加上巧奪天工的世博園,游人到了昆明,就徜徉在花海中了。
在城中鬧市區(qū),有岔街一號鮮花批發(fā)市場,有景星街花鳥市場,有聯(lián)盟路鮮花一條街,加上散布在市區(qū)大大小小的花店,還有菜市場中的鮮花攤,沿街叫賣的小花販……誰也說不清有多少,這還不算那些在醫(yī)院門口、小區(qū)深處游動的花攤。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能買到花。
“大姑娘四季有花戴”,昆明人以花為榮,以花為福,以花為業(yè)。昆明不僅把鮮花作為一項產(chǎn)業(yè),而且是作為支柱產(chǎn)業(yè)來發(fā)展。清晨的斗南,人如潮,花似海。走進位于滇池東岸的斗南村,如同走進了鮮花的世界,康乃馨、玫瑰、百合、勿忘我、情人草、滿天星、香雪蘭……五彩繽紛的各種鮮花把數(shù)千平方米的花卉市場打扮得十分別致。斗南的花卉不僅已走遍春城的大街小巷,還遠銷北京、上海、廣州、臺灣、香港等省市,而且遠銷到日本、泰國等國家。斗南也因此成為聞名遐邇的“花鄉(xiāng)”,鮮花的愛意傳向四方,架起一道連接國內外大中城市的絢麗彩虹。
城中有湖,是上天造化。中國古城的建造,向來崇尚山水合一,以此為最佳風水。建城22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昆明,頗有傲人的資本,而若要論到這資本的構成,翠湖大約又要占到60%的“股份”。這片不大的水域,從成型至今,歷經(jīng)滄海桑田,早已成為昆明靈魂的一部分。
翠湖春曉 葉利民/攝
午后的夕陽均勻地灑在湖面,晚歸的海鷗正三三兩兩盤旋而上,準備飛回滇池。玩滑板的青年在講武堂前面的空地上騰空而起,背景是古老斑駁的黃色墻壁和菱角分明的西式建筑??偸侨肆魅绯保诖浜?。卻在天光水色中又透著幾絲靜謐。這是初春常見的翠湖。穿過嫩芽初發(fā)的小徑,和放風箏的人聊了幾句,但見長線連天,風箏隱約不見。翠湖最美的時刻,總在晨昏之間。這種景象,大約從幾百年前就大致如此。
云南近1000年來,幾乎所有的重要行政機構,教育設施,莫不臨翠湖而建。文的一面:云南最高學府——云南大學,大門百米開外就是泱泱翠湖水;云南省圖書館,聳立在湖西一側;云南史上唯一狀元袁嘉谷的故居,位于翠湖北側;云南省文聯(lián),也與翠湖比鄰而居。武的面孔:中國近代史上的名校——云南陸軍講武堂,在翠湖西側;民國年間的軍事強人盧漢,在湖東有保存完好的別墅。幾百年來,從文到武到商,所有人均以能與翠湖比鄰為榮耀。在翠湖南側,有昆明保存最為完好的商業(yè)會館建筑——石屏會館;盧漢別墅隔壁,有云南知名度最高的高端酒店——翠湖賓館,西側,有位居早期云南十大建筑之一的龐大農(nóng)展館。湖中央的島嶼上,有云南第一座自來水廠遺址——民國時期昆明人喝的是翠湖水。這都是有來頭、有格調、有歷史的建筑物,因此有人說昆明的“歷史文化名城”身份,翠湖有一半功勞,完全不是夸張的說法。
翠湖如同一個魔力十足的漩渦,吸引著來自不同方向的人群,又如同一個龐大的氣場,向外散發(fā)無限張力。
民族村可以說是云南民族風情的縮影,也是民族習俗的輕松課堂。在準備向其他地州出發(fā)前,不妨到這里提前預習一下各民族禮節(jié),風情萬種的民族村定會讓你有意外的收獲。
走進民族村,主干的另一端是一組白象迎賓雕塑,不用擔心只有雕塑。若要看貨物,團結廣場里就有大象表演,保證驚險刺激,若是有足夠的膽量,還可以和大象做“游戲”。民族村倚著滇池,挨著海埂公園,在西山的映襯下,山水相依,景色別致。
沿著林間的小路漫步,你就會看見哈尼族的土掌房,哈尼姑娘總會微笑著邀你一同“打秋千”。不遠處就是藏族村,藏式的建筑,傳遞著一種威嚴和肅穆,喇嘛和經(jīng)幢形成一種永恒的記憶。跨進“小松藏林寺”的門檻,雙手合十,虔誠的冥想……你或許會得到一件珍貴的禮物——喇嘛松的哈達。藏族村的對面,有著桿欄式竹樓的就是傣族寨,婀娜多姿的“小卜少”會用傣家的生水向你送圣潔的祝福。帶著傣家少女的祝福,進入傣族緬廟,感受一下小乘佛教的精妙,但記得要先把鞋脫掉。走進樹林掩映中的傣家起居樓,里面很有學問:客廳里火塘對于傣家人是很神圣的,不能跨哦!主人的臥室也不能窺探,飯桌的座位也有講究。在風情樓里,男士們可以參加傣族婚禮的展演,做一次傣族新郎。經(jīng)過潑水亭和風情橋,別忘了在縮小版“允燕塔”前留個影,回去可以炫耀一下。雖然不是原版的,但照片足以蒙人了!進入彝族村,熱情的彝族漢子立即送上醉人的米酒,也許暈暈乎乎的更能融入這個崇尚“虎”的民族。太陽歷廣場有讓彝族人驕傲的十月太陽歷巨大的圖騰柱,等到火把節(jié)的那幾天,所有的人手拉著手,圍著篝火縱情歌舞,這里就變成歡樂的海洋。
民族村幾乎是天天有活動的,26個民族一天一個,加上節(jié)日更是豐富?,F(xiàn)在,不但外來的游客喜歡民族村,昆明人也愛上了這里的“民族風”。
云南民族村 劉建華/攝
不可想象的是如果沒有了滇池,昆明會怎么樣?對昆明人來說,不是簡單的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而是世世代代依靠著這個高原湖泊生活,在全國再也沒有哪個大城市像昆明一樣有如此浩淼的一個湖在旁邊了。我曾經(jīng)站在長蟲山的頂上俯瞰昆明壩子,那時的高樓還沒有那么多,在群山環(huán)抱中的大地除了銀光閃爍的滇池,是一個四圍香稻的世界,穿梭于城市和農(nóng)村的是一條條河流,盤龍江、金汁河、銀汁河、寶象河……昆明城就在山水之間,房屋樓宇,炊煙裊裊。
我慶幸我是在滇池中學會的游泳。童年時代的海埂是一個有著萬頃晴沙的地方,沿著舒緩的沙灘,可以向著海中一直走出100米,直到水浸過我的脖頸、嘴、眼睛、頭發(fā),然后再向前游,這時岸上的大喇叭開始喊了:“游過標桿的小孩請回來!”在我們眼里要顯示自己的游泳水平就是敢游出海埂的標桿。在昆明人的故事里,滇池就是陽光下的童年。
到了少年的時候,最大膽的冒險活動就是環(huán)滇了。騎著28寸的載重自行車,一群同學浩浩蕩蕩從西山腳下行過,經(jīng)觀音山,過白魚口,沿著滇池邊一路飛馳到昆陽;第二天又從滇池東岸的晉城、呈貢回到昆明。環(huán)滇的過程,是一群少年獨自面對不熟悉的世界,吃飯、住宿、問路、修車,回來以后,嘴角的乳毛換成了胡須。在昆明人的一生中,滇池是走向成人的地方。
后來就開始帶著女孩子去滇池邊,騎很遠的車去到一個叫洪閘的村子。洪閘是盤龍江的入??冢菚r滇池里的魚還很多,整個洪閘村都靠打魚為生,數(shù)百艘小漁船整整齊齊停在河口,古舊的屋舍,堤畔種著垂柳,長著蘆葦,不時還有野鴨驚飛,一個很美麗的小漁村。夕陽西下,坐在長堤上看著漁網(wǎng)此起彼落,讓光陰慢慢地流逝,盡情揮霍著美麗的初戀。滇池——青年人的夢想時空。
俯瞰古滇文化城 晉寧宣傳部供圖
慢慢地城市就擴張到了滇池邊,昆明人就離滇池越來越近了。大片的時尚洋房出現(xiàn)在湖畔空地上,昆明人都以住在滇池邊天天眺望滇池為榮。也許滇池就是家中的一道景致,每天都能看到湖水喜茫茫地奔來眼底。
在昆明人眼里,西山是守護神。每一次登上西山頂,總可以聽到喘息中深情的感嘆。這種感嘆和其中深意,每個昆明人都心領神會。
從前,“三月三,耍西山”是昆明的傳統(tǒng),現(xiàn)在昆明人耍西山,不只是三月三。每一周,甚至每一天,有的人都把登臨西山作為日常安排。我雖然沒有每天登臨的條件,但每一次登臨都意義非常。
年幼時,到西山郊游對我們來說都足夠興奮好幾天了。兒時的記憶里,西山是我們自己無法自己去,卻特有意思的地方。背上小小的行囊,讓真的走在蜿蜒的山路上,透過密密的樹林看見舊時的昆明城,就激動不已了。華亭寺、太華寺直至龍門,山頂。接著就在野餐、野戰(zhàn)、游戲中忘乎所以了。這樣的旅行在那個年代是半年甚至一年才有一次的,很奢侈。到了少年時,我們把奢侈變成了享受,周末湊上攢下的零用錢,相約爬西山。從碧雞牌坊開始,每一個彎,每一片樹林都留下我們的歡聲笑語,我珍惜走過的每一步和每一次的呼吸。在綠色的世界和晨暮的陽光中,我找到了釋放自我的方式。自此,西山的意義開始清晰。
人總是習慣性地忽略身邊熟悉的事物。成年之后,去的地方多了,西山的記憶也開始模糊了。一晃4年過去了,再沒認真、單純的爬過西山。每次閑下來的時候,心里卻總有一種回聲。尋著舊時的記憶,4年后我再次登上了西山。這次,自己的車直接停在了龍門下的車場。經(jīng)過他鄉(xiāng)的山山水水,我一直以為西山再平凡不過了。但西山仍舊以她的美麗和氣魄,讓我折服。當我氣喘吁吁的站在龍門對面的山頂時,和從前一樣的美景再次出現(xiàn)在眼前,眼睛被淚水模糊,一時間慚愧不已——我忽略了身邊最美的景色。
每一次的登臨的心境都不同,相同的卻是站在山頂,眺望昆明的心情。西山守望著昆明的日新月異,也守望著昆明人的快樂記憶。
西山龍門 梁偉/攝
官渡古鎮(zhèn)金剛塔 李雨霖/攝
對于城里人來說,官渡古鎮(zhèn)集市上的東西可能不稀奇,但卻特色。官渡特產(chǎn)粑粑、餌塊和小吃,還有價錢實惠的果菜。沿著路走,走出集市過了第一個街口不久就可以在左手邊發(fā)現(xiàn)觀音寺。觀音寺就是古時渡口,現(xiàn)在沒有絲毫的痕跡。信步穿過觀音寺所在的尚義村,就可以到達古鎮(zhèn)的中心——金剛塔。
金剛塔總是讓人在她六百多年的記憶里纏綿,就在她的下面卻有著鮮為人知的悠遠。據(jù)考證,古時的官渡鎮(zhèn)是貝丘文化和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約四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居住。他們在此以采集、狩獵、打撈滇池中的螺螄為食,而他們稱螺螄為蝸牛,“蝸洞”之名由此而來。鎮(zhèn)內螺峰村、尚義村范圍內方圓約一萬平方米的地下,有大量螺殼堆積層,厚約三至八米。當你被金剛塔地宮下這些塵封了千年的文物所震撼時,關于官渡的由來、官渡八景、五山、六寺、七閣、八廟、廣濟橋、老街、水井……的一幕幕就會在煙波流轉中掠過你的腦海。
金剛塔周圍就是官渡美食的聚集地,粑粑、餌塊、芽豆、涼粉、米線……來到這里不但可以感受官渡千年的渡口文化和集市繁榮,還可以品嘗平民的極品美食。吃著涼粉,品著粑粑,看著據(jù)說是用餌塊做轉連接,筑成的金剛塔,確實是別有一番風味的。
金剛塔廣場右邊,通向螺峰村的老街上林立著各式店鋪,這里就是著名的老昆明“官街”舊時叫“九轉花街”??滴跄觊g,人們每月的初一至十五在秀英村趕“長街”,十六到三十就在螺峰村趕“團街”。民國時期,官渡的繁榮甚至超過了昆明,有“小云南”之稱。昆明人買年貨到官渡,買希奇玩意和奢侈品也到官渡。從現(xiàn)有的狀況看,似乎略有從前的影子了。
穿過老街的某條小巷,就可以漫步寶象河岸。身旁的寶象河依然在兩岸樹木的掩映中悠悠從鎮(zhèn)上流過,雖沒有了昔日的風光、繁華,也少了往來的船只與熱鬧;腳下的古驛道也再沒有馬幫經(jīng)過,但偶爾經(jīng)過的馬匹,就會隱約傳來舊時縈繞林間的串串鈴聲;西莊村河岸上的滇越鐵路已消失在歲月的風雨中,只剩下滄桑的車站,讓人追憶,或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