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艷
(吉林省德惠市文化館 ,吉林 德惠 130300)
?
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與制度建設
李春艷
(吉林省德惠市文化館 ,吉林德惠130300)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以非物質文化形態(tài)存在的,與人民群眾生活緊密相連的、具有時代傳承意義的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是以人為本,它著重強調的是以人為主要核心的相關的技術、經驗及精神,它的主要特點是活態(tài)流變。以人為本,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重要的承載者和傳遞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的發(fā)展重中之重,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要求有了一定的限制。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與制度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就是對傳承人的保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其實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其實指的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主體,指它的繼承者,指的是民間傳統藝術的承載者他們或是個人,或是群體,他們掌握著民間傳統的藝術和傳統的特殊技能,繼承者們還積累著非常多的與文化遺產有關的知識與習慣。由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工作的時間比較短,其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一)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認定
非物質文化繼承人的認定是對其保護的第一緊要步驟,只有確定了繼承人,才可以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的確定,才可以促使其繼續(xù)承傳下去,而確定傳承人的首要依據法規(guī)是對他進行有關的調查與分析,通過認真的調查符合傳承人的標準的代表進行認真額評定,然后在列入《名錄》中,對其進行仔細的確認。其中對于傳承人的調查涉及的內容十分的廣泛,相關法律規(guī)范也只是規(guī)定了可以申請的繼承人的相關條件,而且要求的條件過于片面抽象,不具有實際的操作性,一些法律法規(guī)中規(guī)定要求繼承人掌握并且保持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表現形態(tài)或者技藝的專利;規(guī)定中介紹只需要掌握便可以,并沒有規(guī)定掌握的程度的多少,也有一些相關的法規(guī)規(guī)定了要求繼承人必須對其技能“掌握熟練”,但其實在實際的操作中很難確定繼承人對其掌握的熟練程度,什么才是熟練的,很難去界定。法律規(guī)定中曾多次強調繼承人的認定是在“一定的區(qū)域范圍內”,但關于區(qū)域的范圍也是不好去區(qū)分確定的,是根據行政劃分還是根據自然地域去劃分,法規(guī)中沒有明確的指出,依照行政區(qū)域劃分比較有利于政府對繼承人的管理,但容易阻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地域上的連續(xù)性,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都是屬于民間整體的文化,依照自然的地域形式劃分更加有利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續(xù)發(fā)展性,但是跨省市的有關文化地區(qū),如果區(qū)分開比較容易導致責任人的責任不明確,主體之間相互推脫,很不利于對其的保護。此外,對于掌握和保存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始文獻、資料和實物的代表性的人們也是可以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非物質文化是活態(tài)文化,是以人為載體的,所以針對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比較特殊的性質必須制定有關的詳細的傳承人的調查報告,規(guī)定核對的相關標準,并且要具有一定的實際操作性。
(二)申報制度
先要調查傳承人的基本資料,然后在調查他所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技藝和當地的地方文化,以及申請傳承人在當地的行業(yè)中的熟練程度,或者是相關的地位程度,相關文化活動舉行的日期、地點以及涉及的范圍規(guī)模。而且還要詳細的制定調查申請繼承人的相關個人作品,以及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進行詳細的記錄,這樣便對傳承人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和掌握,傳承人本人在調查期間要積極地配合,準確真實地提供自己的相關資料。在大概掌握傳承人的資料后,通過全面的系統分析,詳細地考慮是不是符合繼承人的相關認定的標準。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的多樣性,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的確認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認定標準,就掌握的相關的資料和實踐定為確定標準,非常容易造成將暫時的沒有發(fā)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規(guī)定在外,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生損失。因為目前還沒有統一的一個標準可以提供參考,很多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的法規(guī)時是要依據各個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的不同制定自己的標準,在制度不夠完善的地方進行彌補不足,來改善相關的制度。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認定的相關過程中,政府的主要管理部門具有很大的靈活變通性,因此在鑒定傳承人時,要把好關,不能武斷的憑借自身的分析就鑒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
我國有56各民族,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豐富多彩,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類別的文化遺產都有著不同的特點,不同的情況也會導致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有著不同的復雜的情況。從實踐來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體值得關注的有,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我國的西部及農村大部分還處于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好的還原性,整體性。但由于當地的居民文化知識的缺乏,不能積極的參與,導致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面臨著很多的困難,不僅在傳承條件上很缺乏,甚至有時連基本的溫飽問題夠很難解決,需要政府給予特殊的關注。在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評選上,有很多的不平衡現象。
在我國還有很多年事已高的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依靠的是傳承人親身的傳承,但很多的現有文化遺產的傳承者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可是卻沒有繼承人,在繼承人上面臨很大的短缺。根據調查也顯示出了現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大都在60多歲的,針對這一現象,就要求我們必須時刻的關注年紀很高的老年傳承人這一特殊群體。年紀很大的傳承人掌握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完整、真實的記憶,他們的生存狀況也直接影響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針對這一現象,有關方面一定要盡快的實施對這一特殊群體的的保護方針。
受到現代文化發(fā)展的碰撞,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了很大的影響。現代的媒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上既起到了保護,記錄,傳播的有效作用,但因為它的商業(yè)性也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嚴重的沖擊。但是在現在的經濟狀況下,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不能單單的依靠人們的口語相傳了,而必須在更寬闊的傳播領域,經由大眾傳媒得到廣泛的傳播,大力的弘揚,創(chuàng)建更好的傳播環(huán)境。逐步地用現代媒體傳媒來完美地武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力度。
因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的活態(tài)流變特點,導致其很難形成市場保護和生產性保護的遺產傳承人。我們要在既不影響其本身的自然生長的環(huán)境下,又不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的前提下,盡最大的努力尋找出其市場和生產性的保護的方式。但是并非所有的都適合市場和生產的保護方式,有很多的具有傳統特點的不能與市場相融合的,遠離現代生產生活的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因其獨有的特點很難進入市場。他們的生存環(huán)境更加的困難。針對這一特殊群體的保護問題,政府首先要解決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有些地方政府官員其實并不是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歷史價值,他們重視的是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后產生的經濟價值。一定要讓他們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價值并不是在于他們能夠創(chuàng)造多大的經濟效益,而是其本身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所表達的歷史意義,有沒有市場價值不應該成為鑒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條件。
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界定制度比較簡單,就是通過書面報告和調查,以及基層領導的審批和上報。這就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大量的實踐,經驗不足,分工不夠明確,效率不是太高也受到很多外來因素的威脅。要求我們政府明確并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必須是有全面的鑒定基礎上的。要合理的設定傳承人的名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必須是傳承人中的佼佼者,要合理的區(qū)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界限。傳承人應當區(qū)分為普通傳承人和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要進行有區(qū)別的保護。普通的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代表性的傳承人是傳承人中比較突出的,擁有非常精堪技藝的繼承人。具有代表性的繼承人在其傳承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代表性的傳承人身上承擔著培養(yǎng)及優(yōu)化普通的傳承人,宣傳杰出傳統文化的責任。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部門建立更加完善的保護繼承人的相關制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與制度建設是一項非常長遠且艱辛的工程,合理的規(guī)劃體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與制度建設意義重大。傳承離不開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更是緊緊的以人為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需要我們更加細致、全面地進行分析和研究。政府也是在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與制度建設上摸索前進,盡最大的能力來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與制度。
參考文獻:
[1]管育英.知識產權視野中的民間文藝保護[M].法律出版社,2006.
[2]王鶴云,高紹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機制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3]顧軍,苑利.文化遺產報告:世界文化遺產報告保護運動的理論與實踐[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4]吳漢東.中國知識產權藍皮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中圖分類號】D922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