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俊清
(鐵嶺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康復系,遼寧 鐵嶺 112000)
?
拉莫三嗪對外傷性癲癇患者神經功能指標的影響觀察
鄭俊清
(鐵嶺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康復系,遼寧 鐵嶺 112000)
【摘要】目的 觀察及研究拉莫三嗪對外傷性癲癇患者神經功能指標的影響程度。方法 選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于本院進行治療的40例外傷性癲癇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外傷性癲癇治療組)20例和觀察組(常規(guī)治療加拉莫三嗪治療組)20例,然后將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不同時間的神經功能相關血清指標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不同時間的神經功能相關血清指標檢測水平均顯著地低于對照組患者同時間的檢測水平,P均<0.05,均有顯著性差異。結論 拉莫三嗪對外傷性癲癇患者神經功能指標的影響較為明顯,對于改善患者的癲癇疾病狀態(tài)發(fā)揮著積極的臨床作用。
【關鍵詞】拉莫三嗪;外傷性癲癇;神經功能指標
外傷性癲癇在臨床并不少見,此類癲癇患者多繼發(fā)于顱腦損傷后,患者除表現出常見的癥狀體征外,機體的較多血液指標也呈現異常的表達狀態(tài),其中神經功能相關血清指標即是異常表達狀態(tài)極為突出的方面,而這些血清指標的改善幅度也成為了解治療手段有效程度的重要臨床依據[1]。本文中我們即就拉莫三嗪對外傷性癲癇患者神經功能指標的影響程度進行研究及探討,結果分析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于本院進行治療的40例外傷性癲癇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外傷性癲癇治療組)20例和觀察組(常規(guī)治療加拉莫三嗪治療組)20例。對照組的2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14~59歲,平均年齡(33.4± 6.6)歲,顱腦損傷類型:硬膜下血腫12例,腦挫傷5例,其他3例。觀察組的20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14~60歲,平均年齡(33.7±6.5)歲,顱腦損傷類型:硬膜下血腫12例,腦挫傷6例,其他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與顱腦損傷類型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癲癇治療干預,包括給予早中期患者抗菌藥物治療,同時根據患者的癲癇發(fā)作類型給予針對性的抗癲癇藥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家用拉莫三嗪進行治療,首先給予患者每天應用25 mg,用藥1周后每天加量25 mg,當用藥劑量每天在50 mg以上時,每天用藥次數分為2次。然后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1、2、4周時的神經功能相關血清指標(NSE、S100B及MBP)進行檢測、統(tǒng)計及比較。
1.3 統(tǒng)計學處理:本研究中涉及的統(tǒng)計學數據分析軟件及方法分別為SAS6.0及t檢驗、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治療前對照組的血清NSE、S100B及MBP水平分別為(19.31± 2.58)μg/L、(0.68±0.12)ng/mL及(3.34±0.32)μg/L,觀察組的血清NSE、S100B及MBP水平分別為(19.33±2.55)μg/L、(0.67± 0.14)ng/mL及(3.35±0.30)μg/L。
治療后1周對照組的血清NSE、S100B及MBP水平分別為(17.20 ±2.24)μg/L、(0.59±0.10)ng/mL及(2.98±0.27)μg/L,觀察組的血清NSE、S100B及MBP水平分別為(13.51±2.07)μg/L、(0.30 ±0.06)ng/mL及(2.15±0.18)μg/L。
治療后2周對照組的血清NSE、S100B及MBP水平分別為(14.82 ±2.14)μg/L、(0.52±0.09)ng/mL及(2.50±0.24)μg/L,觀察組的血清NSE、S100B及MBP水平分別為(9.46±1.88)μg/L、(0.21± 0.04)ng/mL及(1.80±0.16)μg/L。
治療后4周對照組的血清NSE、S100B及MBP水平分別為(12.04 ±1.92)μg/L、(0.34±0.05)ng/mL及(2.04±0.17)μg/L,觀察組的血清NSE、S100B及MBP水平分別為(7.15±0.93)μg/L、(0.11± 0.02)ng/mL及(1.35±0.12)μg/L。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清NSE、S100B及MBP水平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而治療后1、2、4周時觀察組的血清檢測水平結果均低于對照組同時間的檢測水平,P均<0.05,均有顯著性差異。
外傷性癲癇對廣大患者造成的危害極為嚴重,臨床對于本病的防控及診治重視程度均極高,眾多關于本類疾病的研究中,對于本病發(fā)病過程中機體較多相關指標的變化研究也并不少見,研究普遍認為,此類患者的神經功能指標,尤其是發(fā)作期間的神經功能指標呈現出明顯的異常狀態(tài),而NSE、S100B及MBP作為有效反應神經功能狀態(tài)的指標,其在此類患者神經功能狀態(tài)受損程度地反應中具有較高的價值[2-5]。本文中我們就拉莫三嗪對外傷性癲癇患者神經功能指標的影響程度進行觀察及探討,以了解拉莫三嗪在此類患者中的應用,結果顯示,加用拉莫三嗪治療的患者較未應用拉莫三嗪治療的患者在控制患者的上述血清神經功能指標中表現出更大的優(yōu)勢,說明其對于此類患者神經功能受損的改善效果更為突出,對于疾病的控制效果也較為明顯。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拉莫三嗪對外傷性癲癇患者神經功能指標的影響較為明顯,對于改善患者的癲癇疾病狀態(tài)發(fā)揮著積極的臨床作用。
參考文獻
[1] 章曉富,陳瑛,高慧麗,等.拉莫三嗪添加-替換治療丙戊酸治療無效的癲癇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4,27(1):50-52.
[2] 陳彥軍,王瓊,閆欣,等.拉莫三嗪干預顳葉癲癇發(fā)作及其神經保護作用的研究[J].中華腦科疾病與康復雜志(電子版),2015,5(1):23-26.
[3] 周善之.拉莫三嗪添加-替換治療丙戊酸治療無效的癲癇患者有效性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5,5(20):22-24.
[4] 郭影,薛維爽.丙戊酸聯合拉莫三嗪治療癲癇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32):150-151.
[5] 郭強,姚力.拉莫三嗪聯合丙戊酸鈉治療腦卒中繼發(fā)性癲癇的療效分析[J].藥物評價研究,2015,38(4):405-408.
中圖分類號:R74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7-01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