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永華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力學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主要是由于力學這方面的知識學起來難度很大。很多物理教學中更是由于教師教學過于呆板而導致初中生在學習力學時會出現(xiàn)畏懼等情緒,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學生學起來很吃力、效率很低。所以,在初中物理力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爭取建立有效的教學課堂,從而使教師教得容易,學生學得輕松。因此,主要針對初中物理力學有效教學策略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物理力學;有效性;教師素質
初中物理主要是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科學,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所以由于對生活現(xiàn)象的好奇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在實際的物理教學中,學生由好奇新奇慢慢變得麻木,甚至有些厭學。教師如何才能改變這種情況,建立有效的教學課堂,讓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學習,已經(jīng)成為當前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初中物理力學有效教學策略有以下幾個:
一、課前做好準備,提高教學有效性
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表明,功夫在課外,高效在課外。也就是說若想要獲得高效的教學效果,教師做好備課就是第一步,精心設計課堂程序,在教學過程中才會得心應手。若是在教學之前教師沒有備課,教學過程中就會顯得混亂、沉悶、教學效率低下。物理力學具有很大的難度,很多的初中生在學習中都會顯得很吃力,這樣物理教師在上課之前就應該做好課前準備,把握重難點以及學生的特點,盡可能地拓展教學資源、設置彈性教學方式,這樣就會給力學教學增添一定的魅力,也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比如說,在講解“重力”時,教師就應該根據(jù)學情來設定、靈活選取教學內容,引入探究等方法,為有效教學打好基礎。教師在課前就應該根據(jù)教學的要求,自己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復習相關的知識或者通過展示與生活有關的重力現(xiàn)象,貼近生
活,抓住學生的眼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并進行小組討論。教師還應該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對于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要提前做好準備,及時解答問題。
二、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復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讓學生發(fā)揮主要作用,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同時,想要學生投入物理力學教學中,深刻理解所學知識,教師就不應該采用灌輸式教學,要敢于將課堂還給學生。對于一些學生可以自主學會的內容教師最好不要講,讓學生動手做實驗,教師適當?shù)貐⑴c其中,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最終獲得總結,將課堂變成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與教師交流的課堂,變成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堂。
比如說,在教學摩擦力時,僅靠教師講授,學生接受,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就只會認識表面,真正收獲的內容并不是很多。因此,教師在講授課程的時候就應該注重實驗與實踐的運用。教師在教學中要安排多樣的實驗活動引導學生在實驗中獲得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自主活動意識,同時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也能嘗到自己解決問題的甜頭,這樣學生也就更愛學習了,也更會學習。比如在教學中讓學生把手放在桌子上前進,從而初步感到摩擦力,之后教師再進行引導,這樣學生得到摩擦力含義時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增強教師的素質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提高自身素質,進行創(chuàng)造性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愉悅。在物理力學教學中融入藝術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
首先,教師的語言應幽默、具有感染力。教學若是一板一眼會使學生感到平淡,若是教師語言靈活豐富會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自然也就聽得格外認真了。因而,教師在講解力學時就應該適當?shù)夭迦肷顚嵗钴S課堂氣氛,幫助學生緩解疲勞。比如,在學習“力的相互作用”時,教師可以讓同桌之間相互打手掌,讓他們感覺到在打別人的時候自己的手也會痛。其次,教師在授課的時候也要注重靈活性,在課堂上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充分地讓學生展現(xiàn)自身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上要巧妙地控制課堂,而不是將自己作為課堂的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總而言之,初中物理學科主要是探索自然規(guī)律等,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建立物理力學有效課堂應該注重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教師在講授課程時不僅要傳播知識,更應該在學法上進行點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將學生看作課堂的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學習物理時更愛學習,更會學習,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張徑宇.初中物理力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初中版,2014(11).
[2]季鳴鳳.初中物理力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理科考試研究,2015(07).
[3]張勝玲.初中物理力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04).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