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偉萍[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江蘇 蘇州 215104]
?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顧炎武詩愛國情懷探賾
⊙施偉萍[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江蘇蘇州215104]
摘要:顧炎武是一位著名詩人,他的大量詩作有思想,有靈魂,處處閃耀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其現存四百多首詩歌均為明亡之后的作品,詩歌創(chuàng)作的現實性和政治性十分強烈,形成了沉郁蒼涼、剛健古樸的藝術風格和史詩特色;精神骨力,接近杜甫,成就很高。其詩歌主要是描寫抗清斗爭,抒發(fā)愛國情懷;眷懷明朝故國,立志恢復大業(yè);寄情山川風物,抒寫親情友情。
關鍵詞:古詩賞析顧炎武詩愛國情懷探析
顧炎武不僅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學者、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現實主義愛國詩人。他一生堅持反清復明的斗爭意志,歷經磨難,至死不衰?!斑h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常隨黃鵠翔山影,慣聽青驄別塞聲?!保櫻孜洹段迨醵葧r在昌平》)這就是顧炎武一生堅貞自守與希望不泯的寫照。
顧炎武(1613—1682),蘇州府昆山縣(今江蘇昆山)人,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被當時的學者尊稱為亭林先生。
顧炎武出身于江東望族,明末家道中落。幼年承祖父命出繼堂叔為子,嗣母王氏十六歲未婚守節(jié),撫育他成人。少時深受嗣祖顧紹芾的影響,關心現實民生,注重經世學問。十四歲取得諸生資格后,便與歸莊共入復社,與復社名士縱論天下大事,反對宦官擅權。二十七歲鄉(xiāng)試落第后,斷然棄絕科舉之道,發(fā)憤鉆研經世之學,遍覽歷代史乘、郡縣志書,以及文集、章奏之類,輯錄其中有關全國各地山川、地理、農田、水利、兵防、物產、賦稅、交通等資料,撰述《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和《日知錄》。
清兵南下,昆山城破,嗣母王氏“遂不食卒,誡炎武弗事二姓”,顧炎武深受感動,與好友歸莊等人以匡復故明為志,積極投入蘇州、昆山、嘉定一帶的抗清武裝斗爭。起義失敗后,他背井離鄉(xiāng),奔走山東、河北、山西、陜西等地,名義上為考察風土人情,實際上“通觀形勢,陰結豪杰”,從事隱蔽的反清地下斗爭。清王朝多次籠絡收買顧炎武,均被嚴詞拒絕。他也曾受到監(jiān)視,但他一生誓不與清廷為伍。康熙二十一年(1682),卒于山西曲沃。
顧炎武在年輕時就有詩歌問世,但是沒有保存下來,現存的四百一十二首都是明亡之后的作品,其中包括徐嘉《顧詩箋注》的《集外詩補》中所收的四首佚詩。顧炎武生當亂世,詩歌創(chuàng)作的現實性和政治性十分強烈,形成了沉郁蒼涼、剛健古樸的藝術風格和史詩特色;精神骨力,接近杜甫,成就很高。清人沈德潛評他:“肆力于學……無不窮極根柢,韻語其余事也。然詞必己出,事必精當,風霜之氣,松柏之質,兩者兼有。就詩品論,亦不肯作第二流人?!鳖櫻孜涞脑姳憩F了他一顆憂患的心,一顆置于鋒刃之上仍然奮爭不已的心。他的詩是一種呈現,一種有著強烈愛國情感浸潤的內心抒懷,他用生命去感受,用生命來寫自己的切膚之驗。
南明隆武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南渡長江,大肆屠殺江南民眾。史可法揚州殉難以后,江南半壁戰(zhàn)局每況愈下,但江南民眾依然奮起抵抗;南京陷落后,清軍進攻蘇州,吳江抗清義士吳,字日生,在太湖長白蕩募兵千余人舉旗抗清,多次打敗清兵。1646年顧炎武寫下《上吳侍郎》,描寫了吳日生所帶領的太湖抗清義軍的軍威和韜略,詩中寫道:“國士推司馬,戎韜冠列侯。量從黃鉞陳,計用白衣舟?!北憩F了吳日生的報仇復國之志。詩中還寄語吳日生:“作氣須先鼓,爭雄必上游”“莫輕言一戰(zhàn),上客有良謀”,希望吳日生借勝仗來鼓舞士氣,占據上游,不要輕易出戰(zhàn),對付清兵應善用計謀取勝。江南人民風起云涌前仆后繼的抗清斗爭在顧炎武的詩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的《感事》《千里》《秋山》等詩都描寫了江南軍民抗清的浩大聲勢和寧死不屈的戰(zhàn)斗意志。江陰、嘉定、松江等地人民奮起反抗,但遭到清兵的殘酷屠掠。他的《秋山》二首其一表達了他對清軍的控訴和立志恢復明朝的決心。
秋山復秋山,秋雨連山殷。昨日戰(zhàn)江口,今日戰(zhàn)山邊。
已聞右甄潰,復見左拒殘。旌旗埋地中,梯沖舞城端。
一朝長平敗,伏尸遍岡巒。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紅顏。吳口擁橐駝,鳴笳入燕關。昔時鄢郢人,猶在城南間。
本詩鋪寫戰(zhàn)事及其結果,描寫抗清形勢直線下滑,愈演愈烈,一步比一步撕心裂肺。人們隨著詩人的敘述,每讀一句就增加一層憂慮,每吟一聲就增加一層痛楚,憂痛的波瀾越涌越高,直到狂濤激蕩,不能自已。詩人正是以這種層層推進的方法,自然地安排了全詩的整體程序。詩中抒寫了抗清戰(zhàn)事的連連失利和失敗后的慘烈情形。開篇先以“秋山復秋山,秋雨連山殷”起興,既點出了作戰(zhàn)的時間和主戰(zhàn)場,也借對自然和氣候的描寫給讀者的心理先染上了一層陰郁沉重的底色,為全詩情緒的展開定下了基調。接著寫戰(zhàn)爭情勢發(fā)展,從“昨日戰(zhàn)江口”到“復見左拒殘”寫明軍作戰(zhàn)節(jié)節(jié)敗退,防線全面崩潰。這種大勢將去的局面,使人為之心焦如焚,痛惜難忍。從“旌旗埋地中”到“伏尸遍岡巒”前兩句承接著上文的敘寫線路,寫戰(zhàn)局發(fā)展到了危機的頂峰,野戰(zhàn)慘敗,城池將潰,明軍將士戮力一心,進行了最后的血搏。字里行間飽含了對英勇壯烈的抗敵男兒們的泣頌。后兩句則推出了一幅慘不忍睹的畫面:戰(zhàn)爭結束了,血洗過的江南大地,滿山遍野鋪滿了義軍的尸體;表達了對壯烈犧牲的數十萬吳中子弟的痛悼,以及對清軍的憤恨,同時也透露出對明朝統治者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的失策而造成的后果的痛惜。從“北去三百舸”到“鳴笳入燕關”四句揭露了清軍的殘忍獸行。父兄子弟喪身疆場,尸骨不收;婦女、財物遭到奸淫、擄掠。至此,全詩憤怒、沉痛互相激蕩的思潮便發(fā)展到了頂點。最后筆鋒一轉:“昔時鄢郢人,猶在城南間?!币粋€鐵骨錚錚的抗清志士的高大形象矗立在了人們的面前,這個志士就是作者自己。這最后的一筆峻拔突兀,使全詩的感情流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它是全詩筆墨的升華,而前面的一切構筑都是這最后一筆的大鋪墊,可謂千錘打鼓,一鑼定音。人們從憂痛中看到了希望,找到了依托,心情為之一振。這個“鄢郢人”堅貞剛毅的品質、熱血沸騰的情懷、怒目切齒的體態(tài)、舍身報國的豪氣,活龍活現,深深地感染著讀者,喚起了人們無限的崇敬。這最后的兩句是全詩獲得巨大成功的關鍵所在,可謂點睛之筆。這首詩結構井然有序,構思奇巧工致,表現了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大場面,借抗清義士的悲慘場面,雷鳴電擊般地震撼著讀者的心魄,呼喚抗爭精神的勃發(fā),讀來令人感奮不已。
在清兵大舉南下,江南抗清義士紛紛壯烈犧牲、起義最終失敗的形勢下,顧炎武寫下了一系列國亡家破、長歌當哭的壯烈詩篇。對楊廷樞、陳子龍、何騰蛟、吳日生、夏允彝父子等抗清義士的不屈而死,他都表示了沉痛的哀悼。他起初寄希望于南明政權,南明唐王遙授他為兵部職方司主事,他收到唐王的詔命后十分激動和興奮,《延平使至》詩中寫道:“身留絕塞援伍,夢在行朝執(zhí)戟班?!笨墒悄厦髡嗟母矞?,使他深感悲痛,以“春謁長陵秋孝陵”(《重謁孝陵》)寄托胸懷?!段迨醵葧r在昌平》《一雁》《元旦》《又酬傅處士次韻》《汾州祭吳炎潘檉章二節(jié)士》表現了他懷念故國之心一直耿耿不釋。他著名的詩篇《精衛(wèi)》是根據《山海經》中精衛(wèi)鳥的傳說寫成的。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
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終時。
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精衛(wèi)銜木石以填東海的故事,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經常吟詠的內容。這則故事之所以成為一個經典,就在于精衛(wèi)鳥的形象代表了人間的一種可貴而又可悲的精神。精衛(wèi)體小,所銜木微,而東海無涯,平期何在?然而“我心無終時”,填海的精神令人悲愴,令人崇敬,也使人堅毅。對于像顧炎武這樣在亡國之后永葆節(jié)操的志士來說,它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
這首詩以問答的形式成篇,自然地形成了三個層次?!叭f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這句問話代表了社會上許多人對精衛(wèi)精神的態(tài)度。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基于懦弱的一種自欺,明明承認萬事不平,卻又覺得已回天無力,于是主張放棄反抗、停止斗爭。這種人還往往自命通達,很容易發(fā)展為與世俯仰,隨波逐流,進而喪失節(jié)操。作者則借精衛(wèi)之口以明志:“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弊鳛閷l(wèi)精神的謳歌,它正是作者心靈的直接宣泄。在當時,明王朝大勢早去,復辟無望,這一點作者心里自然是清楚的,所以他自比精衛(wèi),誓死不向清朝統治者屈節(jié),決心堅持“銜木”,直至終古。勝利已經成為奮斗者的愿望而不可能實現,但舍身的抗爭卻誓不停止,它依然支持著戰(zhàn)士的精神脊柱,可歌可泣。作者堅定鏗鏘、擲地有聲地作了宣誓般的內心剖白。詩的最后,寫道:“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苯鑼υ捳叩目谖?,道出了一個可恥的現實:原來的一些明朝士人,在亡國之后初隱而后仕,自營巢窠,賣志求榮,喪失了氣節(jié)。他們不過是一群為作者所不齒的燕、鵲之類的“眾鳥”,在精衛(wèi)的面前顯得何等卑微下作!
這首詩對精衛(wèi)的形象作了富于獨創(chuàng)性的再塑造。在詩的中間作者讓精衛(wèi)自己反復鳴唱,使其光輝的精神特質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而這種民族精神的瑰寶之所以光芒閃耀,異彩奪目,是作者將它置身于“眾鳥”的襯托之下所獲得的神效。精衛(wèi)與眾鳥同處于一個畫面之下,各行其是,美與丑相激共振,頓時黑白昭然。圣潔與齷齪的互相比較,產生的褒貶效果分外強烈神奇。
采用對話的形式行文運筆,使詩的語言簡潔明快、質樸自然、盡棄雕飾,從而使通篇不枝不蔓、精工細致,收到了很好的表現效果。總之,無論是詩中所弘揚的正義之氣,還是詩歌所達到的藝術造詣,都能夠強烈地感染讀者,具有永不磨滅的藝術價值。
筆者認為,把顧炎武視作與杜甫一樣具有憂患意識的詩人,是完全符合實際的。他的《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一詩就體現了這一點: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
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
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這是他收到王處士懷念他的詩作之后的唱酬之作,寫出了他當時的處境和心境:日催月逐,又見秋至,我已愈見老態(tài)。你我相隔天涯,只能思念矚望而已。離別之情懷以濁酒澆之,愁眼四望,唯見黃花滿地,一片蒼涼。但天地間猶有忠肝義膽之人:我們雖兩鬢花白,然報國之志江山足可見證。多蒙你千里訊問,君可知否,亡國漂游之人,哪還有家可言??!這里仍然表現了顧炎武至死不渝的抗清決心,特別是“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兩句,“肝膽”指詩人自己的愛國之志或對于故國的赤膽忠心,“閱”是見證。作者的愛國之志存于天地之間,江河山川見證了詩人雙鬢已白;同時,表現了作者雖已衰老,且明知復國無望,仍然矢志不渝、堅持到底的決心。這首詩把深沉的愛國情懷與自己的人生遭際、眼前的具體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熔鑄為凝練精純的詩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風格。這首詩字字可誦,句句感人,壯人胸襟。如沒有深厚的愛國之情,是寫不出來的。
顧炎武除了抒發(fā)故國之思、表達復明之志外,他還游走在大江南北,堅守志節(jié);也常常將筆觸伸向山川大地,借山水而詠志。他到北方廣大地區(qū)考覽山川,其《書楊彝、萬壽祺等人〈為顧寧人征天下書籍啟〉后》載:“自此絕江逾淮,東躡勞山、不其,上岱岳,瞻孔林,停車淄右。入京師,自漁陽、遼西出山海關,還至昌平,謁天壽十三陵,出居庸,至土木,凡五閱歲而南歸于吳。浮錢塘,登會稽,又出而北,度沂絕濟,入京師,游盤山,歷白檀至古北口,折而南謁恒岳,逾井陘,抵太原。往來曲折二三萬里。”他的《金陵雜詩》《山海關》《居庸關》《潼關》諸作大都與懷古情思相融合,抒發(fā)故國之思,在山水景物的描寫中糅合著詩人濃厚的情感,在宏偉的氣魄中透發(fā)出一種豪壯而又凝重的風采。
顧炎武一生重道義和友情,在他的與朋友的相往還的詩作中,總是坦誠相見,出語感人。在《屈山人大均自關中至》詩中稱其“弱冠才名動九州,紉蘭餐菊舊風流”,贊揚屈大均高潔的情操,抒發(fā)了與屈大均不期而遇的喜悅和分離時的眷戀關切,顯示了對朋友的一片深情。
顧炎武一生游寓北方二十余年,當他得知妻子王安人在家鄉(xiāng)去世的消息,作了《悼亡》五首哭之。
獨坐寒窗望藁砧,宜言偕老記初心。
誰知游子天涯別,一任閨蕪日夜深。
北府曾縫戰(zhàn)士衣,酒漿賓從各無違。
虛堂一夕琴先斷,華表千年鶴未歸。
廿年作客向邊陲,坐嘆蘭枯柳亦衰。
傳說故園荊棘長,此生能得首丘時?
貞姑馬鬣在江村,送汝黃泉六歲孫。
地下相煩告公姥,遺民猶有一人存。
摩天黃鵠自常饑,但惜流光不可追。
他日樂羊來舊里,何人更與斷機絲?
第一首:“獨坐寒窗望藁砧,宜言偕老記初心。誰知游子天涯別,一任閨蕪日夜深?!痹娙藢ζ拮拥睦⒕沃?,不難看出。第二首中“虛堂一夕琴先斷,華表千年鶴未歸”兩句嘆妻子之逝,也嘆自己久游未歸。第三首:“廿年作客向邊陲,坐嘆蘭枯柳亦衰。傳說故園荊棘長,此生能得首丘時?”作者多年在外漂泊不定,離家已久遠;當聽說故園墳墓長滿荊棘,便感慨自己有生之年很難再看到,也不知自己死后能否歸葬故園?生前看透了蘭摧玉折,死后希望在故土安息。第四首前兩句詩是對妻子喪葬的想象:“貞姑馬鬣在江村,送汝黃泉六歲孫?!痹娙朔路鹂匆娖拮由砗髿w葬時的凄涼之景;后兩句“地下相煩告公姥,遺民猶有一人存”表達顧炎武猛志常在、堅貞不屈的精神,與陸游的《示兒》異曲同工。最后一首以樂羊子自比,“他日樂羊來舊里,何人更與斷機絲?”詩人覺得即便自己回歸故里,斷機絲的人已經不在了,心中的失落哀痛之情溢于言表。這一組《悼亡》詩,悼妻情重,復國志堅,令人唏噓不已。
顧炎武的四百多首詩作中,悼亡詩有十五題,二十四首,其中《哭楊主事廷樞》《哭顧推官》《哭陳太仆》等都是紀念死于清兵鐵蹄下的義士??滴跏辏?673)顧炎武在山東章丘獲知好友歸莊死訊,特在桑家莊設壇致祭,寫下《哭歸高士》詩四首悲悼。詩中懷著悲喜交集的心情寫道:“碧雞竟長鳴,悲哉君不聞!”顧炎武生于社會變亂危機四伏的時代,由于他敢于正視現實問題,又堅持詩歌創(chuàng)作的現實主義精神,所以他的詩具有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以及沉雄悲壯的藝術風格。
顧炎武的詩有三大特點:一是現存的詩歌中,十之八九寓有強烈的家國興亡之感,絕少世俗應酬之作,即便是擬古、詠史、寫景、唱和之作也是如此。二是他的詩取材頗為廣闊。晚明統治階級的腐朽墮落、清兵入關后殘酷的屠殺以及人民的苦難和敵愾,
都在他的詩中反映出來;特別是,他的詩表現了一種強烈的愛國情懷,因此被人稱作“一代詩史”。三是他的詩歌風格雄渾悲壯、蒼涼沉郁,語言卻又樸素自然,兼有杜甫和陶潛的優(yōu)長,并帶有學者的氣質。
參考文獻:
[1]張思齊.顧炎武人生的詩意棲居[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2]孫雪宵.20世紀顧炎武詩文研究評述[J].山東社會科學,2010(5).
[3]石明揚.顧炎武詩歌對杜甫詩歌的繼承與新變[J].文學教育,2012(6).
[4]高艷.顧炎武詩作淺析[J].名作欣賞,2014(9).
[5]李樹喜.從顧炎武“海上詩”說開去[J].未來教育家,2015 (1).
[6]清史稿(卷481)·列傳268·顧炎武列傳.
[7]沈德潛.明詩別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作者:施偉萍,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職業(yè)教育、語文教育和傳統文化。
編輯:張晴E-mail:zqmz0601@163.com
博士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