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爽
(1.中國海洋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2.中國海洋大學 管理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
以“中國話語”引領中國海洋文化研究與發(fā)展
——“2015中國海洋文化理論前沿:歷史認知與當代發(fā)展”會議評述*
劉爽1,2
(1.中國海洋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2.中國海洋大學 管理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摘要:“2015中國海洋文化理論前沿:歷史認知與當代發(fā)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海洋大學成功舉辦。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中國海洋文化的總體認知、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的觀念與方法、中國海疆和島嶼問題的基本理念與認識、中國海洋文化的歷史記憶與文學書寫、中國海洋文化的當代傳承、中國海洋生態(tài)文化的當代建設六個專題展開了一場高水平的學術對話。
關鍵詞:中國海洋文化理論;海疆與島嶼;海洋生態(tài)文化;海洋文化產業(yè);海洋敘事
中國海洋文化研究是一個豐富、龐大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中國學術界以明確的“海洋文化學科”意識自覺對其進行整體和系統(tǒng)的學科建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自此,一改中國海洋文化相關研究長期分散于各個學科的無意識狀態(tài),并漸次成為學界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許多學者大力倡導并身體力行,許多高校和學術單位乃至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不斷成立諸如“海洋文化研究”“海洋歷史文化研究”“海洋經濟文化研究”等綜合性和諸如“徐福研究”“媽祖研究”“鄭和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等專門性的學術機構和學術團體,一大批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的成果相繼涌現(xiàn)出來,尤其近年來更是呈現(xiàn)出越來越熱、遍地開花的可喜勢頭。[1](P4)但截至目前,對中國海洋文化基礎理論的整體、系統(tǒng)研究還遠遠不夠,導致對中國海洋文化諸多問題的認知把握還缺乏基本的理論參照[2](P18),眾說紛紜,一方面呈現(xiàn)出繁榮,一方面顯示著浮躁,因此影響了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相關理論的深入和相關實踐的進行,進而也影響了中國主流學術界海洋人文意識、觀念與視野在相關學術領域中的滲透和體現(xiàn)。
“2015中國海洋文化理論前沿:歷史認知與當代發(fā)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海洋大學的成功召開,標志著中國海洋文化研究學界高度的學術擔當和深刻的學術反思與進取精神。大會報告圍繞六個專題展開,即:中國海洋文化的總體認知、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的觀念與方法、中國海疆和島嶼問題的基本理念與認識、中國海洋文化的歷史記憶與文學書寫、中國海洋文化的當代傳承、中國海洋生態(tài)文化的當代建設。來自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山東大學、海南大學、廣東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以及國家海洋局、中國社科院、上海社科院、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學術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28場高水平的學術報告和各專題的點評互動,對中國海洋文化的歷史認知與當代發(fā)展的重大、關鍵性理論問題從宏觀、中觀、微觀不同層面進行了研究探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理論、方法和視域視角,形成了學術共識,展示了海洋文化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前瞻性與創(chuàng)新性。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長、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海洋文化理論體系研究》首席專家曲金良教授提出的“中國海洋文化研究必須著力建設自己的中國學派”學術主張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呼應。[3]
一、關于海洋文化理論的反思與創(chuàng)新
中國海洋文化研究亟需系統(tǒng)的理論建設,針對當今世界海洋發(fā)展形勢和我國海洋強國戰(zhàn)略發(fā)展,對中國海洋文化理論做出整體系統(tǒng)的梳理與構建,已是時不我待的根本性問題。與會代表基于對學界研究現(xiàn)狀與問題的觀察,在大會報告中做出了高屋建瓴的理論反思。
張開城教授(廣東海洋大學)提出在中外比較的視野中為中華海洋文化定位,他從中國古人類分布的海洋性、中國古代國都地域分布的海洋性、古代文化名人籍貫分布的海洋性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海洋性幾方面,強調了海洋文明乃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海洋文化的特質凸顯中華文化“和”的理念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價值取向。
蔡豐明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側重闡發(f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及其核心內涵。他在報告中指出,海洋文化價值觀是海洋文化研究中的核心問題,也是生態(tài)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和”。從這一理念出發(fā),中國傳統(tǒng)海洋文化價值觀又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價值取向,即“和諧”、“順應”和“利用”。這些價值取向具體體現(xiàn)在民間社會及民俗行為中,就是大量的海洋崇拜、海神信仰、海洋生產生活方式與習俗以及與此相關的社會禮儀節(jié)慶活動。蔡教授重申,傳統(tǒng)海洋文化價值觀和當代海洋和諧理論、當代文化認同理論有著一脈相承的文化基礎。
“究竟何種方法才真正適合于研究和界定中國海洋文化?”這是霍桂桓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關注的焦點?;艚淌谠趫蟾嬷袕娜齻€方面加以反思,即:海洋文化研究者采用特定研究方法的依據(jù)何在、當今用于界定海洋文化的主要方法及其問題、有無適合于界定海洋文化的方法論。他以國家海洋局組編、曲金良等著的《中國海洋文化基礎理論研究》一書為例,認為在這部能夠代表目前國內海洋文化研究最高水平的著作中,作者即采取了兼具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和歷史研究的惟理智主義的研究方法。基于對以往研究方法所隱含的缺陷的反思,霍教授倡導能夠把被研究對象的海洋文化的共時性維度與歷時性維度有機結合的方法論視角。
劉義杰教授(國家海洋局海洋出版社)的大會發(fā)言知微見著,以豐富扎實的文獻資料,著眼于黑格爾東方無海洋文明說、“片板不許下?!钡恼`讀、關于鄭和的海權言論及《順風相送》成書時間的誤讀四個例證,強調關于海洋文化研究中一些“認識”的再認識。正如他在報告中所訴:“海洋文化,向為冷僻之學,過往對海洋文化一些重大問題大而化之或舶來之識,已成大眾之通識,對大眾多有誤導之謬,時至今日,對那些似是而非的‘認識’,實有厘清之必要。”
曲金良教授在開幕式發(fā)言中指出,開展對中國海洋文化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有助于國民樹立正確的海洋意識和海洋文化理念,將中國海洋強國戰(zhàn)略發(fā)展植根于自己的海洋文化根基,以中國海洋文化的歷史智慧啟迪中國的當代實踐。他認為,中國海洋文化研究必須著力建設自己的中國學派,我們“肩負著為中國海洋文化正名、為中國海洋文化定位、為中國海洋文化立傳、為中國海洋文化立論的使命”。洪剛教授(大連海洋大學)也在發(fā)言中從海洋文化的歷史認識、評價標準、宏觀把握和發(fā)展戰(zhàn)略幾個層面,提出了中國海洋文化傳統(tǒng)與文化自覺的新思路。
二、關于海洋文化研究的熱點問題
本次研討會上,關于中國海疆問題、島嶼問題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成為學術聚焦的熱點。
龔纓晏教授(寧波大學)對學術界關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所涉及的空間范圍的主要觀點加以縷分,概括為:一是定義為中國經由東南亞通向印度洋地區(qū)的航線,二是理解成通向世界各大洲的全球性海上網(wǎng)絡,三是分為廣義和狹義的海上絲綢之路。他認為以上三種不同觀點說明學術界對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甚至連基本的空間概念也沒有形成定論。龔教授提出,既不能將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空間范圍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空間概念混為一談,又要認識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一概念的動態(tài)存在。
時平教授(上海海事大學)把濱海城市海洋文化認知問題放置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大框架之中展開研究,將上海所代表的濱海都市海洋文化模式做如是闡發(fā):“近代上海所發(fā)生的一種現(xiàn)代性轉型,它不同于傳統(tǒng)的農耕時代的海洋文化模式,不再以海洋為母體直接生成,而是以城市的現(xiàn)代性來融合,海派文化正是轉變過程中生成的新式海洋文化現(xiàn)象?!?/p>
“蕞爾之地不可小覷”,海島與大陸對于國家而言,具有同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田兆元教授(華東師范大學)藉由70年前胡煥庸先生的《臺灣與琉球》一書,提出當代學者從事海島研究的根本立場和方法。早在抗戰(zhàn)時期,胡煥庸先生即以地理學家和人口學家的實證精神,詳細描述臺灣與琉球的地理空間、政區(qū)結構、人口土產等信息,至今具有參考價值。田教授坦言,胡先生的國家民族立場及其高瞻遠矚的海洋意識,堪稱海島文化和海洋文化研究的先驅。
賴正維教授(福建師范大學)則從歷史文獻中勾勒出15-16世紀琉球王國的“黃金時期”及其海洋文化的特色。彼時琉球曾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便利,借助中國明清時期的納貢貿易體系,尤其是中國移民閩人三十六姓造船航海之優(yōu)勢,與東亞、東南亞諸國展開中介貿易。賴教授也指出,21世紀中國“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構想,正對沖繩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南海占我國海域面積的2/3以上,又是海洋文化起源與發(fā)展較早的地區(qū),至今仍是涉及國家最多、爭議最為復雜的海域。關乎“南海問題”,研討會上有李金明教授(廈門大學)與閻根齊教授(海南大學)平古論今、遙相呼應。李教授以南海仲裁案的一波三折,指出美國與菲律賓聯(lián)手制造輿論戰(zhàn)的政治企圖。閻教授則探討了中國人早期對南海的歷史認識,梳理了自秦漢以降南海的命名與管理問題,可見“秦漢時期對南海的行政與軍事管理是建立在海洋海疆意識的產生及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之上”。
方堃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學術研究所)在報告中重申了關于中國“海疆”的幾個基本概念問題,趙成國教授(中國海洋大學)則提出了可持續(xù)視域下中國海島文化的發(fā)展對策。
三、關于海洋文化研究的新視域、新理念的引入
在本次研討會中,從圓桌報告單元到點評提問環(huán)節(jié),與會代表們都以高度的學術真誠展開交流,智慧碰撞之間不斷呈現(xiàn)出海洋文化研究的新視域。
將“作為記憶場域的海洋”這一概念引入歷史學之中,將海洋作為一種全球性的、歷史性的現(xiàn)象進行觀察,孫立新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的報告令與會者耳目一新。孫教授通過列舉厄勒海峽、直布羅陀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和馬六甲海峽的多方面數(shù)據(jù)和原始資料借以說明,這些在自然地理上沒有發(fā)生實質變化的場域,對其功能、角色和狀態(tài)的感知卻因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換言之,“將記憶場域概念延伸到海洋,尤其是航運頻繁的地區(qū),可以讓我們在長時段語境中關注海洋,進而擴寬研究視角,超越民族國家和傳統(tǒng)的海洋史?!?/p>
與之呼應,修斌教授(中國海洋大學)在題為《從“作為記憶場域的海洋”到“作為記憶場域的島嶼”》的報告中,同樣引入了“記憶場域”的概念,而將之“島嶼化”。修教授指出,島嶼文化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島嶼銘刻著海洋文化的歷史記憶,是支撐海洋文化功能實現(xiàn)的重要依托,是極端海洋災害的緩沖器,是地球生態(tài)平衡的調節(jié)閥。島嶼作為人類記憶的重要場域,也是擴大人類認知空間的重要方法,正從人類文化和記憶的邊緣走向中心。“如何在考察島嶼的歷史記憶、價值功能的基礎上構建出更高層面的審美、文化與記憶圖景,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p>
王琪教授(中國海洋大學)的海洋文化作為“軟實力”之說擲地有聲:“中國海洋軟實力是中華文明與國家綜合國力在海洋領域的體現(xiàn)?!蓖踅淌谠趫蟾嬷谢厮萘宋覈Q筌泴嵙Φ臍v史脈絡,從遠古時期的源起與初現(xiàn),到明清至近代海洋軟實力發(fā)展的曲折之路,及至新中國我國海洋軟實力騰飛的時代機遇。通過對我國海洋軟實力的歷史變遷的分析,王教授提出,“提升海洋軟實力的關鍵是重視頂層設計與指定正確的海洋戰(zhàn)略,道義性原則與和諧理念是中國海洋軟實力的核心價值?!?/p>
謝必震教授(福建師范大學)放眼海峽兩岸,強調兩岸海洋文化資源是關于“人”和“海”互動留下來的物質或非物質遺產,保護好這些海洋文化資源,合作開發(fā)和利用之,對于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深化和鞏固兩岸和平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王書明教授(中國海洋大學)關注當下海洋漁業(yè)民生文化,基于中外文獻分析和田野調查的研究途徑,比較分析了中國與巴西手工漁業(yè)的變遷,對中國海洋漁村的建設和漁民正在經歷的變遷問題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海洋文學書寫以另一種形式記錄著海洋文化產生、發(fā)展的風貌。張勝冰教授(中國海洋大學)與尚光一博士合作的論文引領大家走進唐詩視域,以唐詩中常見的“海槎”和“蓬萊”意象為例,揭示出唐代海神信仰的巨大影響力。王穎副教授(中國海洋大學)從漢語“?!毕盗性~語入手,挖掘了我國海洋文化形成過程中民眾對海的心理文化認知和人文象征認知。馬樹華副教授(中國海洋大學)藉由梳理道教與海洋文化的關系,追問了中國海洋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傳承問題。劉爽副教授(中國海洋大學)從西班牙航海見聞錄說起,打開了考察東西方海路文化交流的西方視角。
海洋文化的生態(tài)轉向也是與會學者中頗具“人氣”的關鍵詞。薛永武教授(中國海洋大學)對海洋生態(tài)視域下的海陸統(tǒng)籌戰(zhàn)略進行多維度的審視,考證其學理價值,提出通過海陸統(tǒng)籌來維護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具體思路。王寧萱副研究員(山東省海洋經濟文化研究院)以山東為例,梳理了海洋文化的發(fā)展脈絡,把握住文化生態(tài)學視角下海洋文化的未來走向,提出了加快海洋文化生態(tài)建設的路徑選擇。中國海洋大學的柴焰教授從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視域、李萌羽教授從深生態(tài)學視域,分別探討了生態(tài)和諧海洋觀的存在價值和重建的可能性。朱建君博士則提出創(chuàng)建海洋休閑文化發(fā)展模式,認為這是我國乃至人類創(chuàng)建一個生態(tài)和諧海洋社會、海洋世界的不二路徑抉擇。
同春芬教授(中國海洋大學)結合心理學最新研究成果,基于“態(tài)度ABC”理論提出了海洋意識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即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將目前學者所提出的海洋意識類型歸納為六個二級指標,并結合環(huán)境意識指標體系的“縱-橫結合法”構建出一套海洋意識指標體系。高樂華博士(中國海洋大學)等海洋文化年輕學者則從“基于BP神經網(wǎng)絡”、“互聯(lián)網(wǎng)+”等視角切入海洋文化產業(yè)研究,標志著海洋文化研究方法與工具正踏入數(shù)字化時代。[4]
綜上所述,“2015中國海洋文化理論前沿:歷史認知與當代發(fā)展”學術研討會可謂一次有高度、有溫度的學術盛會,其高度在于與會專家們的水平與視野,其溫度在于其以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共創(chuàng)中國海洋強國崛起、海洋文化繁榮新時代的真誠與情懷。
參考文獻:
[1] 曲金良.中國海洋文化發(fā)展報告(2013年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 曲金良.中國海洋文化觀的重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3] 徐冰,張旭東.專家學者在山東青島探討海洋文化歷史認知與發(fā)展[EB/OL].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15-11/16/c_1117156610.htm.新華網(wǎng)2015-11-16.
[4] 張杰,張清俐. 整體把握海洋文化研究體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11-18.
責任編輯:高雪
Historical Cognition and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2015 Seminar on Frontier of Chinese Marine Culture Theories
Liu Shuang1,2
(1.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2. College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2015 Seminar on Frontier of Chinese Marine Culture Theories was successfully held under the auspices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on November 14th . Scholars present at the meeting focused on six topics like comprehensive theories on Chinese marine culture, research methods, basics of islands and coastal frontier, marine narration, marine ecological culture, etc.
Key words:theories on Chinese marine culture; islands and coastal frontier; marine narration; marine ecological culture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35X(2016)01-0046-04
作者簡介:劉爽(1972-),女,山東青島人,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外國文學、海洋文化與跨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16